信息记录介质、刻蚀装置以及信息再生装置.pdf

上传人:1520****312 文档编号:1457026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PDF 页数:57 大小:2.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8107821.4

申请日:

1998.04.30

公开号:

CN1202696A

公开日:

1998.12.23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有效期届满IPC(主分类):G11B 11/00申请日:19980430授权公告日:20040225|||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G11B11/00

主分类号:

G11B11/00

申请人:

株式会社东芝;

发明人:

田上光喜; 大泽英昭

地址:

日本神奈川县

优先权:

1997.05.01 JP 113877/97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于静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在具有多个扇形区域进行各种信息的记录的信息记录介质中,设置在扇形区域的扇区头区域包含有:记录有遵循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域;在表示上述重复模式的凹坑中含有不能作为凹坑来识别的缺陷凹坑时,记录在含有不同于再生包含该缺陷凹坑的重复模式而获得的再生模式的,且超过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域;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信息记录介质,具有多个扇区(SF)并由这些扇区担负各种信 息的记录, 其特征在于,上述扇区(SF)具有: 记录有包含超过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异常模式地址标识、及遵 循上述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且利用上述地址标识表示记录位置的地址 数据的扇区头区域(HF); 以记录在上述扇区头区域的数据为基础,接受数据的记录及再生的记 录区域(RF)。
2: 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信息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上述扇区头区域 (HF)包括: 记录有遵循上述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 域(VFO1、2); 在表示上述重复模式的凹坑中含有不能作为凹坑来识别的缺陷凹坑 时,记录有含有不同于再生包含该缺陷凹坑的重复模式而获得的再生模式 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3: 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信息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上述扇区头区域 (HF)包括: 记录有遵循从比上述规定范围中的下限值大的值开始到上述规定范围 中的上限值为止的特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域 (VFO1、2); 在表示上述重复模式的凹坑中含有不能作为凹坑来识别的缺陷凹坑 时,记录有含有不同于再生包含该缺陷凹坑的重复模式而获得的再生模式 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4: 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信息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上述扇区头区域 (HF)包括: 记录有遵循从比上述规定范围中的下限值大的值开始到上述规定范围 中的上限值为止的特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域 (VFO1、2); 在表示上述重复模式的凹坑中含有不能作为凹坑来识别的缺陷凹坑 时,记录有含有不同于再生包含该缺陷凹坑的重复模式而获得的再生模式 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上述记录区域(RF)包括记录有遵循上述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 码的第4区域(DF)。
5: 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信息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上述扇区头区域 (HF)包括: 记录有满足游程长度3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域(VFO1、2); 在表示上述重复模式的凹坑中含有不能作为凹坑来识别的缺陷凹坑 时,记录有包含作为不同于再生含有该缺陷凹坑的重复模式而获得的再生 模式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且超过游程长度2~10的游程长度限制的上述异 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6: 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信息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上述扇区头区域 (HF)包括: 记录有满足游程长度3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域(VFO1、2); 在表示上述重复模式的凹坑中含有不能作为凹坑来识别的缺陷凹坑 时,记录有包含作为不同于再生含有该缺陷凹坑的重复模式而获得的再生 模式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且超过游程长度2~10的游程长度限制的上述异 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上述记录区域(RF)包括记录有遵循游程长度2~10的游程长度限 制的码的第4区域(DF)。
7: 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信息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上述扇区头区域 (HF)包括: 记录有满足游程长度m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域(VFO1、2); 记录有包含满足游程长度n(n>m,n≠rm+(r-1),r:自然数) 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8: 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信息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上述扇区头区域 (HF)包括: 记录有满足游程长度m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域(VFO1、2); 记录有包含满足游程长度n(n>m,n≠rm+(r-1),r:自然数) 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上述记录区域(RF)包括记录有遵循上述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 码的第4区域(DF)。
9: 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信息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上述扇区头区域 (HF)包括: 记录有满足游程长度3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域(VFO1、2); 记录有包含满足游程长度n(n>3,n≠3r+(r-1),r:自然数)的 上述异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10: 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信息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上述扇区头区域 (HF)包括: 记录有满足游程长度3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域(VFO1、2); 记录有包含满足游程长度13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 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11: 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信息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上述扇区头区域 (HF)包括: 记录有满足游程长度3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域(VFO1、2); 记录有包含满足游程长度13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 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上述记录区域(RF)包括记录有遵循游程长度2~10的游程长度限 制的码的第4区域(DF)。
12: 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信息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上述扇区头区域 (HF)包括: 记录有遵循上述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 域(VFO1、2); 记录有与上述异常模式邻接且包含配置有上述重复模式的特定模式的 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13: 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信息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上述扇区头区域 (HF)包括: 记录有满足游程长度m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域(VFO1、2); 记录有与满足游程长度n(n>m,n≠rm+(r-1),r:自然数)的 上述异常模式邻接且包含配置有上述重复模式的特定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 的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14: 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信息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上述扇区头区域 (HF)包括: 记录有满足游程长度3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域(VFO1、2); 记录有与满足游程长度13的上述异常模式邻接且包含配置有上述重复 模式的特定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15: 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信息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上述扇区头区域 (HF)包括: 记录有遵循上述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 域(VFO1、2); 记录有偶数次重复了含有奇数个符号1的通道位的特定模式的上述地 址标识的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16: 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信息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上述扇区头区域 (HF)包括: 记录有遵循上述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 域(VFO1、2); 在表示上述重复模式的凹坑中含有不能作为凹坑来识别的缺陷凹坑 时,记录有包含作为不同于再生含有该缺陷凹坑的重复模式而获得的再生 模式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且偶数次重复了含有奇数个符号1的通道位的特 殊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17: 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信息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上述扇区头区域 (HF)包括: 记录有满足游程长度m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域(VFO1、2); 记录有作为含有满足游程长度n(n>m,n≠rm+(r-1),r:自然 数)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且偶数次重复了含有奇数个符号1 的通道位的特殊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18: 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信息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上述扇区头区域 (HF)包括: 记录有遵循上述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 域(VFO1、2); 记录有作为与上述异常模式邻接并配置有上述重复模式的特定模式的 上述地址标识,且偶数次重复了含有奇数个符号1的通道位的特定模式的 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19: 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信息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上述扇区头区域 (HF)包括: 记录有满足游程长度m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域(VFO1、2); 记录有作为与满足游程长度n(n>m,n≠rm+(r-1),r:自然数) 的上述异常模式邻接并配置有上述重复模式的特定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 且偶数次重复了含有奇数个符号1的通道位的特定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 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20: 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信息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上述扇区头区域 (HF)包括: 记录有满足游程长度3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域(VFO1、2); 记录有偶数个含有符号1的通道位出现在第4通道位、第8通道位, 及第22通道位的22通道位的特殊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域 (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21: 一种刻蚀装置,用于对于担负各种信息的记录的信息记录介质 (1)的原盘曝光记录扇区头数据, 其特征在于,具有记录装置(41、44、49),用于进行含有超过规 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异常模式的地址标识的曝光记录、及遵循上述规 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且利用上述地址标识指示记录位置的地址数据的曝 光记录。
22: 权利要求21所记载的刻蚀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记录装置(41、 44、49)包括: 曝光记录遵循上述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 记录装置(41、44、49); 在表示上述重复模式的凹坑中含有不能作为凹坑进行识别的缺陷凹坑 时,曝光记录含有不同于再生包含该缺陷凹坑的重复模式而获得的再生模 式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记录装置(41、44、49); 曝光记录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记录装置(41、44、49)。
23: 权利要求21所记载的刻蚀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记录装置(41、 44、49)包括: 曝光记录遵循从比上述规定范围中的下限值大的值开始到上述规定范 围中的上限值为止的特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记 录装置(V41、44、49); 在表示上述重复模式的凹坑中含有不能作为凹坑来识别的缺陷凹坑 时,曝光记录含有不同于再生包含该缺陷凹坑的重复模式而获得的再生模 式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记录装置(41、44、49); 曝光记录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记录装置(41、44、49)。
24: 权利要求21所记载的刻蚀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记录装置(41、 44、49)包括: 曝光记录满足游程长度3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记录装置(41、 44、49); 在表示上述重复模式的凹坑中含有不能作为凹坑来识别的缺陷凹坑 时,曝光记录含有作为不同于再生包含该缺陷凹坑的重复模式而获得的再 生模式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且超过游程长度2-10的游程长度限制的上述 异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记录装置(41、44、49); 曝光记录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记录装置(41、44、49)。
25: 权利要求21所记载的刻蚀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记录装置(41、 44、49)包括: 曝光记录满足游程长度m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记录装置(41、 44、49); 曝光记录包含有满足游程长度n(n>m,n≠rm+(r-1),r:自然 数)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记录装置(41、44、49); 曝光记录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记录装置(41、44、49)。
26: 权利要求21所记载的刻蚀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记录装置(41、 44、49)包括: 曝光记录满足游程长度3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记录装置(41、 44、49); 曝光记录包含满足游程长度n(n>3,n≠3r+(r-1),r:自然数) 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记录装置(41、44、49); 曝光记录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记录装置(41、44、49)。
27: 权利要求21所记载的刻蚀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记录装置(41、 44、49)包括: 曝光记录满足游程长度3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记录装置(41、 44、49); 曝光记录包含满足游程长度13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 记录装置(41、44、49); 曝光记录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记录装置(41、44、49)。
28: 权利要求21所记载的刻蚀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记录装置(41、 44、49)包括: 曝光记录遵循上述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 记录装置(41、44、49); 曝光记录与上述异常模式邻接并包含配置有上述重复模式的特定模式 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记录装置(41、44、49); 曝光记录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记录装置(41、44、49)。
29: 权利要求21所记载的刻蚀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记录装置(41、 44、49)包括: 曝光记录满足游程长度m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记录装置(41、 44、49); 曝光记录与满足游程长度n(n>m,n≠rm+(r-1),r:自然数) 的上述异常模式邻接并含有配置了上述重复模式的特定模式的上述地址标 识的第2记录装置(41、44、49); 曝光记录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记录装置(41、44、49)。
30: 权利要求21所记载的刻蚀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记录装置(41、 44、49)包括: 曝光记录满足游程长度3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记录装置(41、 44、49); 曝光记录与满足游程长度13的上述异常模式邻接并含有配置了上述重 复模式的特定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记录装置(41、44、49); 曝光记录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记录装置(41、44、49)。
31: 权利要求21所记载的刻蚀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记录装置(41、 44、49)包括: 曝光记录遵循上述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 记录装置(41、44、49); 曝光记录偶数次重复含有奇数个符号1的通道位的特殊模式的上述地 址标识的第2记录装置(41、44、49); 曝光记录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记录装置(41、44、49)。
32: 权利要求21所记载的刻蚀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记录装置(41、 44、49)包括: 曝光记录遵循上述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 记录装置(41、44、49); 在表示上述重复模式的凹坑中含有不能作为凹坑来识别的缺陷凹坑 时,曝光记录含有作为不同于再生包含该缺陷凹坑的重复模式而获得的再 生模式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且偶数次重复含有奇数个符号1 的通道位的特殊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记录装置(41、44、49); 曝光记录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记录装置(41、44、49)。
33: 权利要求21所记载的刻蚀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记录装置(41、 44、49)包括: 曝光记录满足游程长度m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记录装置(41、 44、49); 曝光记录作为含有满足游程长度n(n>m,n≠rm+(r-1),r:自 然数)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且偶数次重复含有奇数个符号1 的通道位的特殊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记录装置(41、44、49); 曝光记录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记录装置(41、44、49)。
34: 权利要求21所记载的刻蚀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记录装置(41、 44、49)包括: 曝光记录遵循上述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 记录装置(41、44、49); 曝光记录与上述异常模式邻接并作为包含配置有上述重复模式的特定 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且偶数次重复含有奇数个符号1的通道位的特殊模 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记录装置(41、44、49); 曝光记录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记录装置(41、44、49)。
35: 权利要求21所记载的刻蚀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记录装置(41、 44、49)包括: 曝光记录满足游程长度m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记录装置(41、 44、49); 曝光记录作为与满足游程长度n(n>m,n≠rm+(r-1),r:自然 数)的上述异常模式邻接并包含配置有上述重复模式的特定模式的上述地 址标识,且偶数次重复含有奇数个符号1的通道位的特殊模式的上述地址 标识的第2记录装置(41、44、49); 曝光记录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记录装置(41、44、49)。
36: 权利要求21所记载的刻蚀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记录装置(41、 44、49)包括: 曝光记录满足游程长度3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记录装置(41、 44、49); 曝光记录偶数个包含有符号1的通道位出现在第4通道位、第8通道 位,及第22通道位的22通道位的特殊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记录装 置(41、44、49); 曝光记录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记录装置(41、44、49)。
37: 一种信息再生装置,用于再生记录在担负记录各种信息的信息记录 介质(1)中的信息,其特征在于,具有: 根据记录有包含超过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异常模式的地址标 识、以及遵循上述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及利用上述地址标识表示记录 位置的地址数据的扇区头区域(HF),检测上述地址标识的地址标识检 测装置(64); 根据上述地址标识检测装置提供的检测到的地址标识,再生上述地址 数据的再生装置(67)。
38: 权利要求37所记载的信息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扇区头区域(HF)包括: 记录有遵循上述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 域(VFO1、2);在表示上述重复模式的凹坑中含有不能作为凹坑来识 别的缺陷凹坑时,记录有含有不同于再生包含该缺陷凹坑的重复模式而获 得的再生模式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上述地址标识检测装置(64)包括: 由包含上述第1、第2及第3区域的上述扇区头区域,检测上述地址 标识的检测装置(64)。
39: 权利要求37所记载的信息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扇区头区域(HF)包括: 记录有遵循从比上述规定范围中的下限值大的值开始到上述规定范围 中的上限值为止的特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域 (VFO1、2); 在表示上述重复模式的凹坑中含有不能作为凹坑来识别的缺陷凹坑 时,记录有含有不同于再生包含该缺陷凹坑的重复模式而获得的再生模式 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域(AM); 记录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上述地址标识检测装置(64)包括: 由包含上述第1、第2及第3区域的上述扇区头区域,检测上述地址 标识的检测装置(64)。
40: 权利要求37所记载的信息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扇区头区域(HF)包括: 记录有满足游程长度3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域(VFO1、2); 在表示上述重复模式的凹坑中含有不能作为凹坑来识别的缺陷凹坑 时,记录有含有作为不同于再生包含该缺陷凹坑的重复模式而获得的再生 模式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且超过游程长度2~10的游程长度限制的上述异 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上述地址标识检测装置(64)包括: 由包含上述第1、第2及第3区域的上述扇区头区域,检测上述地址 标识的检测装置(64)。
41: 权利要求37所记载的信息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扇区头区域(HF)包括: 记录有满足游程长度m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域(VFO1、2); 记录有包含满足游程长度n(n>m,n≠rm+(r-1),r:自然数) 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上述地址标识检测装置(64)包括: 由包含上述第1、第2及第3区域的上述扇区头区域,检测上述地址 标识的检测装置(64)。
42: 权利要求37所记载的信息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扇区头区域(HF)包括: 记录有满足游程长度3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域(VFO1、2); 记录有包含满足游程长度n(n>3,n≠3r+(r-1),r:自然数)的 上述异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上述地址标识检测装置(64)包括有: 根据包含上述第1、第2及第3区域的上述扇区头区域,检测上述地 址标识的检测装置(64)。
43: 权利要求37所记载的信息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扇区头区域(HF)包括: 记录有满足游程长度3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域(VFO1、2); 记录有包含满足游程长度13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 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上述地址标识检测装置(64)包括有: 由包含上述第1、第2及第3区域的上述扇区头区域,检测上述地址 标识的检测装置(64)。
44: 权利要求37所记载的信息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扇区头区域(HF)包括: 记录有遵循上述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 域(VFO1、2); 记录有与上述异常模式邻接并包含配置有上述重复模式的特定模式的 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上述地址标识检测装置(64)包括: 由包含上述第1、第2及第3区域的上述扇区头区域,检测上述地址 标识的检测装置(64)。
45: 权利要求37所记载的信息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扇区头区域(HF)包括: 记录有满足游程长度m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域(VFO1、2); 记录有与满足游程长度n(n>m,n≠rm+(r-1),r:自然数)的 上述异常模式邻接并包含配置有上述重复模式的特定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 的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上述地址标识检测装置(64)包括: 由包含上述第1、第2及第3区域的上述扇区头区域,检测上述地址 标识的检测装置(64)。
46: 权利要求37所记载的信息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扇区头区域(HF)包括: 记录有满足游程长度3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域(VFO1、2); 记录有与满足游程长度13的上述异常模式邻接并包含配置有上述重复 模式的特定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上述地址标识检测装置(64)包括: 由包含上述第1、第2及第3区域的上述扇区头区域,检测上述地址 标识的检测装置(64)。
47: 权利要求37所记载的信息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扇区头区域(HF)包括: 记录有遵循上述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 域(VFO1、2); 记录有偶数次重复了含有奇数个符号1的通道位的特殊模式的上述地 址标识的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上述地址标识检测装置(64)包括: 由包含上述第1、第2及第3区域的上述扇区头区域,检测上述地址 标识的检测装置(64)。
48: 权利要求37所记载的信息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扇区头区域(HF)包括: 记录有遵循上述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 域(VFO1、2); 在表示上述重复模式的凹坑中含有不能作为凹坑来识别的缺陷凹坑 时,记录有含有作为不同于再生包含该缺陷凹坑的重复模式而获得的再生 模式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且偶数次重复了含有奇数个符号1 的通道位的特殊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上述地址标识检测装置(64)包括: 由包含上述第1、第2及第3区域的上述扇区头区域,检测上述地址 标识的检测装置(64)。
49: 权利要求37所记载的信息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扇区头区域(HF)包括: 记录有满足游程长度m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域(VFO1、2); 记录有作为包含有满足游程长度n(n>m,n≠rm+(r-1),r:自 然数)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且偶数次重复了含有奇数个符号1 的通道位的特殊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上述地址标识检测装置(64)包括: 由包含上述第1、第2及第3区域的上述扇区头区域,检测上述地址 标识的检测装置(64)。
50: 权利要求37所记载的信息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扇区头区域(HF)包括: 记录有遵循上述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 域(VFO1、2); 作为与上述异常模式邻接并包含配置有上述重复模式的特定模式的上 述地址标识,且偶数次重复了含有奇数个符号1的通道位的特殊模式的上 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上述地址标识检测装置(64)包括: 由包含上述第1、第2及第3区域的上述扇区头区域,检测上述地址 标识的检测装置(64)。
51: 权利要求37所记载的信息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扇区头区域(HF)包括: 记录有满足游程长度m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域(VFO1、2); 记录有作为与满足游程长度n(n>m,n≠rm+(r-1),r:自然数) 的上述异常模式邻接并包含配置有上述重复模式的特定模式的上述地址标 识、且偶数次重复了含有奇数个符号1的通道位的特殊模式的上述地址标 识的第2区域(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上述地址标识检测装置(64)包括: 由包含上述第1、第2及第3区域的上述扇区头区域,检测上述地址 标识的检测装置(64)。
52: 权利要求37所记载的信息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扇区头区域(HF)包括: 记录有满足游程长度3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域(VFO1、2); 记录有偶数个含有符号1的通道位出现在第4通道位、第8通道位, 及第22通道位的22通道位的特殊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域 (AM); 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PID1、2、3、4), 上述地址标识检测装置(64)包括: 由包含上述第1、第2及第3区域的上述扇区头区域,检测上述地址 标识的检测装置(64)。

说明书


信息记录介质、刻蚀装置以及信 息再生装置

    本发明涉及记录预定信息的DVD(数字多功能光盘)-RAM(随机存取存储器)等信息记录介质。此外,本发明还涉及对上述信息记录介质的原盘曝光记录扇区头数据的刻蚀装置。进而,本发明还涉及再生被记录在上述信息记录介质上的信息的信息再生装置。特别是,本发明涉及包含在扇区头(头信息)数据中的表示地址数据的记录位置的地址标识。

    在作为上述信息记录介质的光盘上,设置有多个扇形区域。在这些每个扇形区域上设置有扇区头区域及记录区域。扇区头区域上预先压制记录有扇区头数据。而在记录区域上则利用相位变化记录有用户数据。

    进而,在扇区头区域上,顺序地设置有VFO(Voltage FrequencyOscillator)区域、AM(Address Mark)区域以及PID(Physical ID)区域等。VFO区域上记录有连续地重复模式。AM区域上压制记录有表示地址数据的记录位置的地址标识。此外,PID区域上还压制记录有包括地址数据在内的各种数据。

    在这样的光盘上,除特定的区域(AM区域等)外,利用受到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游程长度限制符号列记录数据。所谓的游程长度是表示相同通道位的连续数。在游程长度符号列上不产生符号1(表示通道位)的连续。因此,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所谓游程长度表示符号0(表示通道位)的连续。例如,在遵循游程长度2~10的游程长度限制所记录的数据上,不产生符号1的连续,符号1和1之间的符号0的游程长度被限制在2以上10以下。这样的游程长度2~10的游程长度限制被简记为RLL(2,10)。因为RLL是Run Length Limited的简写。

    在被记录在光盘记录区域上的数据的编码化方面,使用定长信息块码。所谓定长信息块码是指以码字对数据字之比为2∶1之类的恒定值做编码化的码字形态。在该定长信息块码的解调时,如果搞错信息块边界则不能正确的解调。因此,在设置在被编码化的数据前部的AM区域上记录有地址标识,在数据再生时利用该地址标识可以检测出正确的信息块边界并进行解调。如果误把不是地址标识的数据的记录部分判断为地址标识,则不能正确地解调此后的数据。

    因而,在边缘记录方式上利用通道位1的位置进行使极性反转的NRZI(不归零反转)操作。

    在表示记录在上述VFO区域的重复模式的凹坑中包含有不能被作为凹坑识别的缺陷凹坑时,可能会产生如下的问题。即,如果再生具有包含缺陷凹坑的VFO区域的扇区头区域,则得到的将是受到缺陷凹坑影响的再生模式。并且,该受到缺陷凹坑影响的再生模式将成为错误检测地址标识的原因。如果错误检测了地址标识就不能得到正确的地址数据。从而,也就无法正确地进行光盘的再生。

    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如下所示的信息记录介质、刻蚀装置以及信息再生装置。

    (1)本发明第1目的是提供即便VFO区域含有缺陷凹坑也能记录可被准确检出的地址标识的信息记录介质。

    (2)本发明第2目的是提供在信息记录介质的原盘上曝光记录即便VFO区域含有缺陷凹坑也能被准确检出的地址标识的刻蚀装置。

    (3)本发明第3目的是提供根据即便VFO区域含有缺陷凹坑也能被准确检出的地址标识再生地址数据的信息再生装置。

    为解决上述课题并达到上述目的,如下这样构成有本发明之信息记录介质、刻蚀装置以及信息再生装置。

    (1)信息记录介质(1)具有多个扇形区域(SF)并由这些扇形区域担负各种信息的记录,上述扇形区域(SF)具有扇区头区域(HF)和记录区域(RF)。其中:扇区头区域(HF)记录有包含超出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异常模式的地址标识、以及遵循上述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并由上述地址标识表示记录位置的地址数据;记录区域(RF)以记录在上述扇区头区域的数据为基础,接受数据的记录及再生。

    (2)刻蚀装置对于担负各种信息的记录的原盘(1)曝光记录扇区头数据。其具有曝光记录包含超出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异常模式的地址标识的、以及曝光记录遵循上述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并由上述地址标识表示记录位置的地址数据的记录装置(41、44、49)。

    (3)再生装置再生记录在担负各种信息的记录的信息记录介质(1)中的信息。其具有地址标识检测装置(64)和再生装置(67)。其中:地址标识检测装置(64)从记录有包含超出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异常模式的地址标识、以及遵循上述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并由上述地址标识表示记录位置的地址数据的扇区头区域(HF)中检测出上述地址标识;再生装置(67)根据上述地址标识检测装置检测到的地址标识,再生上述地址数据。

    图1是用于说明光盘上的区段的图。

    图2所示是光盘上的数据构造的概略图。

    图3所示是对应光盘的各个区段的旋转速度、以及各个区段上相当于1个光道的扇区数。

    图4所示是光盘的扇区格式。

    图5所示是表示地址标识之一例的图。

    图6(a)所示是用正规的2值化电平再生正常记录的VFO区域时的状态。

    图6(b)所示是用正规的2值化电平再生包含缺陷凹坑的VFO区域时的状态。

    图6(c)所示是用错离的2值化电平再生包含缺陷凹坑的VFO区域时的状态。

    图7所示是示于图5的地址标识DSV值。

    图8所示是用于说明设置在槽区(groove sector)和槽区、或者脊区(land sector)和脊区之间的扇区头区域之图。

    图9所示是用于说明设置在槽区和槽区、或者脊区和脊区之间的扇区头区域之图。

    图10所示是用于说明设置在槽区和脊区之间的扇区头区域之图。

    图11所示是用于说明设置在槽区和脊区之间的扇区头区域之图。

    图12是概略示出光盘构造的光盘断面图。

    图13所示是刻蚀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14所示是用于说明刻蚀装置的格式化电路所产生的光刻蚀调制信号以及摆(颤)动控制信号之图。

    图15所示是用于说明用于形成螺旋线的光刻蚀调制信号之图。

    图16所示是作为信息再生装置之光盘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17所示是图16中示出的光盘装置的数据再生电路的概略构成图。

    下面,参照图面对本发明之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图5说明光盘(信息记录介质)DVD-RAM的概要。图1是用于说明光盘上的区段的图。图2所示是光盘上的数据构造的概略。图3所示是对应各个区段的旋转速度、以及相当于各个区段的1个光道上的扇区数。图4所示是光盘的扇区格式的概略。图5所示是地址标识。

    光盘1是在由玻璃或塑料等形成的圆形的基板上环状地涂镀碲或者铋等金属覆盖膜而成的。此外,在该光盘1上,设置有同心圆状或螺旋线状的光道(脊光道以及槽光道)。进而,在这些光道上还含有由规定的光道长度构成的多个扇形区域。

    如图1及图2所示那样,在光盘1的数据记录区域上设置有导入区2、数据区3及导出区4。在各区上包含有多个区段,而在各个区段上又包含着多个光道。

    在导入区2上设置有压制数据区段5以及可重写的数据区段6。压制数据区段5上有在光盘的制造时记录的基准信号及控制数据。可重写的数据区段6上设置有导引光道用的区段、光盘测试用的区段、驱动测试用的区段、光盘识别数据用的区段以及交替管理用的区段等。数据区3上设置有多个区段(区段3a、…、3x)。在该数据区3上记录用户数据。导出区4是可重写的数据区段。并且在该导出区4上记录和数据区段6相同记录内容的数据。

    另外,该光盘1在内周侧和外周侧每个光道上的扇区数不同。亦即,含于外周侧的1个光道上的扇区数比含于内周侧的1个光道上的扇区数多。因此,如图3所示那样,光盘1的转速(旋转速度)逐区段而变化。也就是说,随着作为再生/记录的对象的光道从内周侧向外周侧移动,光盘1的旋转速度变慢。

    在数据区3的区段3a、…、3x各个光道上,如图1及图2所示那样,在逐个的ECC(error correction code)信息块单位上记录数据。

    下面参照图4对扇区格式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那样,1个扇区大约由2697个字节构成。在该扇区,记录有利用8-16调制所调制的数据。所谓8-16调制是指将8比特(位)的输入码序列调制成16比特的输出码序列的调制方式。此外,输入码序列被称为输入比特,输出码序列被称为通道位。因而,1个字节和16个通道位是同一含意。

    在此,对1个扇区的内容进行说明。在1个扇区上,含有128个字节的扇区头区域HF、2个字节的镜面区域(mirror field)MF以及2567个字节的记录区域RF。

    扇区头区域HF上有在光盘的制造工序上压制记录的扇区头数据。在该扇区头区域HF上被4次重写有扇区头数据,以用于提高扇区头数据的检测精度。亦即,在该扇区头区域HF上,实质地记录有同一数据,即设置有扇区头1区域HF1、扇区头2区域HF2、扇区头3区域HF3以及扇区头4区域HF4。扇区头1区域HF1及扇区头3区域HF3由46个字节构成。扇区头2区域HF2及扇区头4区域HF4由18个字节构成。

    在扇区头1区域HF1上设置有36个字节的VFO(VoltageFrequency Oscillator)1区域、3个字节的AM(Address Mark)区域、4个字节的PID(Physical ID)1区域、2个字节的IED(ID ErrorDetection Code)1区域以及1个字节的PA(Post Ambles)1区域。

    在扇区头2区域HF2上设置有8个字节的VFO2区域、3个字节的AM区域、4个字节的PID2区域、2个字节的IED2区域以及1个字节的PA2区域。

    在扇区头3区域HF3上设置有36个字节的VFO1区域、3个字节的AM区域、4个字节的PID3区域、2个字节的IED3区域以及1个字节的PA1区域。

    在扇区头4区域HF4上设置有8个字节的VFO2区域、3个字节的AM区域、4个字节的PID4区域、2个字节的IED4区域以及1个字节的PA2区域。

    在PID1区域、PID2区域、PID3区域以及PID4区域上,记录有作为地址数据的扇区信息及扇区序号。

    在VFO1区域及VFO2区域上记录有连续的重复模式(000100010001…)。该重复模式是用于在光盘的旋转有变动时也能够从光盘准确地再生数据的模式。如果在光盘的旋转上有变动,则VFO的重复模式也同时变动。因此,将使该重复模式锁定PLL(Phase Locked Loop)并生成用于读出数据的时钟。由此,便可以准确地再生数据。

    在AM区域记录有地址标识。地址标识承担检测字块边界的任务。亦即,该地址标识表示PIDn区域的地址数据的记录位置。在该地址标识上,包括违反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异常模式。举示一例如,在该地址标识上包括有违反游程长度2~10的游程长度限制的异常模式(表示通道位)“100000000000001”。在RLL(2,10)码中,符号0的游程长度不存在13的模式。亦即,通过不让地址标识含有符号0的游程长度是13的模式,可以防止误把其他的模式作为地址标识检测出来。

    本发明之地址标识(表示通道位)如图5所示那样,为“000100010000000000000100010001000000000000010001”。亦即,本发明之地址标识具有48通道位的长度。此外,若从前向后顺序排列该地址标识的游程长度(符号0的连续数)的话,其为3、3、13、3、3、13、3。也就是说,该地址标识偶数次(如2次)重复包含奇数个符号1(如3个)的模式“0001000100000000000001”。由此,可抵消直流成分。进而,在地址标识上,配置有邻接异常模式“00000000000001”并记录在VFO区域上的重复模式的一部分“0001”。

    在IDE1区域上记录有相对PID1的错误检测符号。同样地,在IDE2区域上记录有相对PID2的错误检测符号,在IDE3区域上记录有相对PID3的错误检测符号,在IDE4区域上记录有相对PID4的错误检测符号。

    在PA区域上记录有解调时所需要的测试信息。另外,该PA区域还具有用空格(空白)结束扇区头区域的极性调整功能(作用)。

    镜面区域MF是一个什么数据都不记录的区域。

    记录区域RF主要承担用户数据的记录。在记录区域上设置有:(10+J/16)字节的信息间隙区(gap field)、(20+K)字节的导引1区、35字节的VFO3区、3字节的PS(pre-synchronous code)区、2418字节的数据区、1字节的PA3区、(55-K)字节的导引2区以及(25-J/16)字节的缓冲区。因而,J要按0~15、K要按0~7的整数取随机的值。由此,可随机地偏移数据开始书写的位置。其结果可减少因覆盖书写造成的记录膜的劣化。

    信息间隙区是一个什么数据都不记录的区域。

    导引1区域是为防止相变化记录膜所特有的重复覆盖书写的始端劣化波及VFO3区域而设置的区域。在VFO3区域上,可记录上述连续的重复模式。

    PS区域上记录同步码。

    数据区域上可记录4字节的数据ID、2字节的数据ID错误纠正码IED(Data ID Error Detection Code)、同步码、ECC(Error CollectionCode)、EDC(Error Detection Code)、以及2048字节的用户数据等。所谓数据ID是指示扇区ID1~ID16的数据。所谓数据ID错误纠正码IED则是用于纠正数据ID的错误的错误纠正码。

    后文PA3区域记录有解调时所需要的测试信息。此外,该后文PA3区域还具有作为表示前面的数据区域最后字节的结束的区域的功能。

    导引2区域是用于防止相变化记录介质所特有的重复记录时的终端劣化波及数据区域而设置的区域。

    缓冲区域是为使数据区域不波及下一个扇区头区域而用于吸收光盘1的旋转变动而设置的区域。

    下面,对PID区域(PID1区域、PID2区域、PID3区域、PID4区域)进行具体的说明。PID区域由1个字节(8比特)的扇区信息区域和3个字节(24比特)的扇区序号区域构成。在扇区序号区域上记录有扇区的地址。

    进而,该扇区信息又由2比特的备用区域、2比特的PID序号区域、3比特的扇区类型区域、1比特的涂层序号区域构成。

    在备用区域上特别地不记录任何东西。

    在PID序号区域上记录有PID序号。例如,在扇区头1区域HF1中的PID序号区域上记录有表示PID1的“00”,在扇区头2区域HF2中的PID序号区域上记录有表示PID2的“01”,在扇区头3区域HF3中的PID序号区域上记录有表示PID3的“10”,在扇区头4区域HF4中的PID序号区域上记录有表示PID41的“11”。

    根据扇区头1区域HF1~扇区头4区域HF4的扇区序号区域上所记录的扇区序号的关系,可以识别脊光道和槽光道。

    在扇区类型区域上分别记录有:表示是读出专用区域(Read onlysector)的“000”;表示是备用区域(Reserved)的“001”、“010”或“011”;表示是脊或槽光道可重写的最前端扇区(Rewritable firstsector)的“100”;表示是脊或槽光道可重写的最后扇区(Rewritable lastsector)的“101”;表示是脊或槽光道可重写的最后扇区的前一个扇区(Rewritable before last sector)的“110”;表示是脊或槽光道可重写的其他扇区(Rewritable other sector)的“111”。

    在涂层序号区域上记录有表示是涂层1还是涂层0的“1”或者“0”。

    下面,参照图6(a)、图6(b)以及图6(c)对记录在VFO区域的重复模式的误检测的一例进行说明。在VFO区域上记录有用通道位表示的“0001”重复模式。由于用通道时钟周期T表示这样的重复模式的周期时其为4个周期,所以,也称之为4T模式。此外,记录凹坑的形成是使对应通道位的符号1的位置为记录凹坑的支点或者终点。还有,在6(a)、图6(b)以及图6(c)上,记录凹坑被以日本古钱币的图形形状示出。

    图6(a)所示是正常检测出正常记录的VFO模式的状态。由凹坑列获得的再生信号为实线所示那样的波形。该再生信号被按用虚线表示的2值化电平变换成2值化信号。2值化电平根据如2值化信号的占空比等计算出DSV(Digital Sum Value),并确定进行把该计算值作为偏差的反馈控制。2值化信号的边缘与再生比特列的符号相对应1。

    图6(b)所示是检测出没被正常记录的VFO模式的状态。所谓没有被正常记录的VFO模式是指如含有凹凸不充分的记录凹坑的VFO模式。图中用施加斜线的阴影表示该凹凸不充分的记录凹坑。形成这样的凹凸不充分的记录凹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如刻划时产生局部的树脂充填不足、或因某种原因在盘基板上存在凹坑单位的缺欠、或盘上粘附有尘埃等。以下称施加阴影的凹坑为缺陷凹坑。

    缺陷凹坑其凹坑的深度(将凹坑看成凹状时)达不到理论上能够获得最大的反射率变化的λ/4,再生信号在缺陷凹坑位置下降不充分。这里,λ是激光的波长如650[nm]等值。在这样的情况下,缺陷凹坑不能被作为凹坑识别。由此,将检测出如图6(b)所示那样的在RLL(2,10)符号中不产生的12T模式。

    在记录于AM区域的地址标识上,含有违反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异常模式“100000000000001”,这些异常模式可以同其他的模式相区别。进一步详细言之就是,即使是在违反游程长度限制的异常模式上也含有超过游程长度限制的上限值的异常模式。

    利用含有缺陷凹坑的区域的再生,其本身不可能防止获得错误的再生信号。记录在AM区域的地址标识担负着检测出信息块边界的责任,该地址标识被配置在紧随VFO区域之后。亦既,在地址标识的前部一定记录有VFO的重复模式。并且,在表示该VFO的重复模式的记录凹坑中包含有缺陷凹坑时,将产生违反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符号的异常模式。此点是与在任意的数据中包含有缺陷凹坑的情况有很大差异之点。

    在本发明中,利用此点来防止地址标识的误检测。即,当在VFO区域包含有不被作为凹坑认识的缺陷凹坑时,让地址标识中包含和受到该缺陷凹坑的影响的再生模式不同的异常模式。这样一来,受到缺陷凹坑的影响的再生模式作为原因,可以防止误检测出地址标识。地址标识的一个例子如图5所示。

    包含在示于图5的地址标识中的异常模式决不会出现在受到图6(b)所示那样的缺陷凹坑的影响的再生模式中。当然,该异常模式也不会出现在受到多个缺陷凹坑的影响的再生模式中。

    图6(c)所示是误检测出没被正常记录的VFO模式的状态。所谓没有被正常记录的VFO模式是指包含有如上述所说明的那样的缺陷凹坑的模式。另外,这里所说的误检测是指利用因某种原因而偏离的2值化电平所检测出来的状态。因为如果存在大的缺陷等,2值化电平在VFO区域中将偏离再生信号的振幅中心。

    图6(c)中所示是2值化电平相对再生信号偏离到低电平侧的情况。该情况下,检测出游程长度13的异常模式。即,检测出和包含在示于图5的地址标识中的异常模式相同的模式。

    但在示于图5中的地址标识中,配置有邻接超过游程长度限制的异常模式并记录在VFO区域中的VFO重复模式之一部。为此,该地址标识必定为不同于示于图6(c)中的再生模式的模式。

    根据以上做法,通过采用示于图5的地址标识,即使再生出示于图6(b)及图6(c)那样的模式,也能够正确地检测出地址标识。

    下面,参照图7对示于图5中的地址标识的DSV进行说明。图7表示的是2次重复了包含有奇数个符号1的奇数模式的地址标识的DSV的变化情况。奇数模式在进行了NRZI变换时,逆转始点和终点的极性。图7中称之为奇数模式的是叫作4T-14T-4T的模式,即包含3个符号1的奇数模式。

    另外,图7中2值波形的高电平(H)对应间隔(space),低电平(L)对应凹坑。在2值波形的上部,使用通道位周期T表示各个凹坑或间隔的长度。图7中示出的地址标识的通道位表现为“00010001000000000000010001000100000000000010001”。在图7的下部表示有地址标识每个通道位的DSV值的变化。由于该地址标识2次重复奇数模式,所以,DSV值的变化的形状呈左右对称并最终以接近0的值而结束。如果偶数次重复奇数模式,则将因抵消效果而成为这样的结果。为了抑制直流成分,通过把偶数次重复了奇数模式的模式当作地址标识来采用,可以简化构成2值化电路。

    在此,对本发明之地址标识的模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示于图5的模式只不过是本发明的特定模式之一例。可以如下这样来表现本发明之特定模式。

    如果设VFO区域的VFO的重复模式满足游程长度m,则本发明的地址标识含有满足游程长度n(n>m、n≠rm+(r-1)、r:自然数)的异常模式。即,本发明之地址标识含有异常模式“100000000000001”。还有,图12所示的地址标识是满足m=3、n=13、r=3的地址标识。

    另外,本发明之地址标识邻接满足游程长度n的异常模式,并且含有配置有满足游程长度m的模式的特定模式。即,本发明之地址标识含有特定模式“10001000000000000010001”。

    还有,本发明之地址标识含有偶数次重复了含有奇数个符号1的特殊模式的模式。即,本发明之地址标识含有偶数次重复特殊模式“0001000000000000010001”的模式“00010000000000000100010001000000000000010001”。换一种说法的话,就是本发明之地址标识含有偶数次重复了符号1的通道位出现在第4通道位、第18通道位以及第22通道位的22通道位特殊模式的模式。亦既,本发明之地址标识含有偶数次重复特殊模式“0001000000000000010001”的模式“00010000000000000100010001000000000000010001”。

    下面,参照图8~图11说明设置在槽区和槽区、脊区和脊区、以及槽区和脊区之间的扇区头区域。图8及图9是用于说明设置在槽区和槽区之间、或脊区和脊区之间的扇区头区域HF的图。图10及图11用于说明设置在槽区和脊区之间的扇区头区域HF的图。

    在图8及图9中示出了由光盘的外周侧向内周侧设置的脊区L01、槽区G11、脊区L21、槽区G31、脊区L41以及槽区G51的状态。还有,相互邻接的光道中心到光道中心的距离称为道间距。例如,从设置有脊区L22的光道中心到设置有槽区G32的光道中心的距离就是道间距。另外,图9中的N表示每一个光道(一周)的扇区数,且该N值为17~40之间的整数。

    此外,在图10及图11中也示出了由光盘的外周侧向内周侧设置的槽区G1n、脊区L2n、槽区G3n、脊区L2n、槽区G3n、脊区L4n以及槽区G5n的状态。进而,称相互邻接的光道中心到光道中心的距离为道间距。例如,从设置有脊区L40的光道中心到设置有槽区G50的光道中心的距离就是道间距。另外,图11中的N表示每一个光道(一周)的扇区数,且该N值为17~40之间的整数。

    首先参照图8及图9对设置在槽区和槽区、或者脊区和脊区之间的扇区头区域HF进行说明。

    在扇区头区域HF上,如图8所示那样,设置有多个凹坑P。构成扇区头1区域H12-1及扇区头2区域H12-2的凹坑的中心处于脊区L02和槽区G12(或者脊区L01和槽区G11)的切线(交线)的同一线位位置上。构成扇区头3区域H22-3及扇区头4区域H22-4的凹坑的中心处于槽区G12和脊区L22(或者槽区G11和脊区L21)的切线的延长线的位置上。构成扇区头3区域H22-3及扇区头4区域H22-4的凹坑的中心处于槽区G12和脊区L22(或者槽区G11和脊区L21)的切线的延长线上。构成扇区头1区域H32-1及扇区头2区域H32-2的凹坑的中心处于脊区L22和槽区G32(或者脊区L21和槽区G31)的切线的延长线上。构成扇区头3区域H42-3及扇区头4区域H42-4的凹坑的中心处于槽区G32和脊区L42(或者槽区G31和脊区L41)的切线的延长线上。构成扇区头1区域H52-1及扇区头2区域H52-2的凹坑的中心处于脊区L42和槽区G52(或者脊区L41和槽区G51)的切线的延长线上。构成扇区头3区域H62-3及扇区头4区域H62-4的凹坑的中心处于槽区G52和脊区L62(或者槽区G51和脊区L61)的切线的延长线上。

    设置在槽区和槽区之间的扇区头区域HF的各扇区头的扇区序号为图9所示那样的关系。这里,我们取设置在如槽区G11和槽区G12之间的各扇区头区域HF的扇区序号为例进行说明。在槽区G11和槽区G12之间设置有扇区头1区域H12-1、扇区头2区域H12-2、扇区头3区域H22-3、以及扇区头4区域H22-4。且扇区头1区域H12-1的扇区序号是(n+3N)、扇区头2区域H12-2的扇区序号是(n+3N)、扇区头3区域H22-3的扇区序号是(n+2N)、扇区头4区域H22-4的扇区序号是(n+2N)。亦既,如果比较设置在槽区和槽区之间的各个扇区头的扇区序号的话,则关系(扇区头1区域或扇区头2区域的扇区序号)>(扇区头3区域或扇区头4区域的扇区序号)成立。

    另一方面,设置在脊区和脊区之间的扇区头区域HF的各扇区头的扇区序号为图9所示那样的关系。这里,我们取设置在如脊区L21和脊区L22之间的各扇区头的扇区序号为例进行说明。在脊区L21和脊区L22之间设置有扇区头1区域H32-1、扇区头2区域H32-2、扇区头3区域H22-3、以及扇区头4区域H22-4。且扇区头1区域H32-1的扇区序号是(n+N)、扇区头2区域H32-2的扇区序号是(n+N)、扇区头3区域H22-3的扇区序号是(n+2N)、扇区头4区域H22-4的扇区序号是(n+2N)。亦既,如果比较设置在脊区和脊区之间的各个扇区头的扇区序号的话,则关系(扇区头1区域或扇区头2区域的扇区序号)<(扇区头3区域或扇区头4区域的扇区序号)成立。

    也就是说,利用扇区头再生,如果能够判明关系(扇区头1区域或扇区头2区域的扇区序号)>(扇区头3区域或扇区头4区域的扇区序号),便可以把该扇区头之后的扇区(光道)作为是槽区(槽光道)来识别,并进行对应槽区的再生处理。相反,利用扇区头再生,如果能够判明关系(扇区头1区域或扇区头2区域的扇区序号)<(扇区头3区域或扇区头4区域的扇区序号),则可以把该扇区头之后的扇区(光道)作为是脊区(脊光道)来识别,并进行对应脊区的再生处理。

    下面,参照图10及图11对设置在槽区和脊区之间的,即设置在槽和脊的变化位置的扇区头区域HF进行说明。

    在扇区头区域HF上,如图10所示那样,设置有多个凹坑P。构成扇区头3区域H20-3及扇区头4区域H20-4的凹坑的中心处于槽区G10和脊区L20的切线的延长线上。构成扇区头1区域H30-1及扇区头2区域H30-2的凹坑的中心处于脊区L20和槽区G30(或者槽区G1n和脊区L2n)的切线的延长线上。构成扇区头3区域H40-3及扇区头4区域H40-4的凹坑的中心处于槽区G30和脊区L40(或者脊区L2n和槽区G3n)的切线的延长线上。构成扇区头1区域H50-1及扇区头2区域H50-2的凹坑的中心处于脊区L40和槽区G50(或者槽区G3n和脊区L4n)的切线的延长线上。构成扇区头3区域H60-3及扇区头4区域H60-4的凹坑的中心处于槽区G50和脊区L60(或者脊区L4n和槽区G5n)的切线的延长线上。构成扇区头1区域H70-1及扇区头2区域H70-2的凹坑的中心处于脊区L60和槽区G70的切线的延长线上。

    此外,设置在脊区和槽区之间(当从脊区向槽区变化时)的扇区头区域HF的各扇区头的扇区序号为图11所示那样的关系。我们取设置在如脊区L2n和槽区G30之间的各扇区头的扇区序号为例进行说明。在脊区L2n和槽区G30之间设置有扇区头1区域H30-1、扇区头2区域H30-2、扇区头3区域H40-3、以及扇区头4区域H40-4。且,扇区头1区域H30-1的扇区序号是(m+3N)、扇区头2区域H30-2的扇区序号是(m+3N)、扇区头3区域H40-3的扇区序号是(m+2N)、扇区头4区域H40-4的扇区序号是(m+2N)。亦既,如果比较设置在脊区和槽区之间的各个扇区头的扇区序号的话,则关系(扇区头1区域或扇区头2区域的扇区序号)>(扇区头3区域或扇区头4区域的扇区序号)成立。

    另一方面,设置在槽区和脊区之间(当从槽区向脊区变化时)的扇区头区域HF的各扇区头的扇区序号为图11所示那样的关系,我们取设置在如槽区G3n和槽区L40之间的各扇区头的扇区序号为例进行说明。在槽区G3n和脊区L40之间设置有扇区头1区域H50-1、扇区头2区域H50-2、扇区头3区域H40-3、以及扇区头4区域H40-4。且,扇区头1区域H50-1的扇区序号是(m+N)、扇区头2区域H50-2的扇区序号是(m+N)、扇区头3区域H40-3的扇区序号是(m+2N)、扇区头4区域H40-4的扇区序号是(m+2N)。亦既,如果比较设置在槽区和脊区之间的各个扇区头的扇区序号的话,则关系(扇区头1区域或扇区头2区域的扇区序号)<(扇区头3区域或扇区头4区域的扇区序号)成立。

    也就是说,利用扇区头再生,如果能够判明关系(扇区头1区域或扇区头2区域的扇区序号)>(扇区头3区域或扇区头4区域的扇区序号),便可以把该扇区头之后的扇区(光道)作为是槽区(槽光道)来识别,并进行对应槽区的再生处理。相反,利用扇区头再生,如果能够判明关系(扇区头1区域或扇区头2区域的扇区序号)<(扇区头3区域或扇区头4区域的扇区序号),则可以把该扇区头之后的扇区(光道)作为是脊区(脊光道)来识别,并进行对应脊区的再生处理。

    以上,如在图8~图11所说明的那样,根据通过扇区头再生所获得的扇区头1区域(或者扇区头2区域)和扇区头3区域(或者扇区头4区域)的大小关系,可以识别其后的扇区(光道)是脊区(脊光道)否,还是槽区(槽光道)否。

    进而,我们对相对槽区(槽光道)以及脊区(脊光道)的扇区头区域HF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这里把槽光道和脊光道逐周交替的方式称为螺旋线方式。在采用这样的螺旋线方式的光盘上,如上述那样,通过在脊区和槽区中间记录扇区头区域,可以实现利用一束光线的光刻蚀。此外,把位于槽光道和脊光道的交替位置的扇区称为第一扇区。上述所说明的图10及图11就是表示有第一扇区的扇区头区域的图。在图8~图11中,如果沿螺旋线追循光道的话,则道跟踪的极性将交替为脊、槽、脊、槽…。

    在这样逐周地交替槽和脊的螺旋线方式中进行道跟踪时,需要因槽区和脊区交替极性。为此,在从槽区到脊区、或者从脊区到槽区的交替位置的扇区为不同于其他扇区的扇区头配置。

    下面,简单地说明光盘的制造方法。首先,制作玻璃圆盘。在该玻璃圆盘上涂布感光性树脂制作感光性树脂盘。旋转该感光性树脂盘,并对该旋转的感光性树脂盘照射激光,在感光性树脂盘上曝光并记录光道及扇区头数据。显像曝光记录有光道及扇区头的感光性树脂盘,使曝光部分的感光性树脂溶于显像液中,在感光性树脂盘上形成光道及扇区头数据。

    采用这样做法对感光性树脂盘进行形成光道及扇区头数据的处理叫做光刻蚀处理,该光刻蚀处理利用光刻蚀处理装置实现。亦既,在该刻蚀装置中设置有用于对感光性树脂盘照射激光的光学头等。此后,对形成有光道及扇区头数据的感光性树脂盘进行金属蒸镀并制作原盘。在该原盘上镀Ni层,并从该原盘上剥离镀Ni层。该被剥离的镀Ni层便成为被称为模子的光盘的型具。进而便可以以该模子为型具制造光盘。

    在上述说明的光刻蚀处理中,刻蚀装置的光学头随着圆盘的每一周的转动,都按道间距宽度地由内圆周向外圆周方向进行等速移动。进而,被激光照射过的部分形成为槽,没被激光照射过的部分则形成为脊。

    图11中显示有扇区序号为m、(m+N)、(m+2N)的3个光道用的第一扇区。在进行光刻蚀处理时,随脊区L4n之后,由该脊区L4n的光道中心向外侧只移动半个道间距左右并记录扇区头1区域H50-1及扇区头2区域H50-2。然后,由该脊区L4n的光道中心向内侧只移动半个道间距左右并记录扇区头1区域H50-3及扇区头2区域H50-4。

    另外,镜面部通过不照射激光生成。槽部通过照射激光生成。此时,激光的光点从内周向外周,通过用186通道位周期进行正弦波振动,波浪状地形成凹槽。该信号成分可以作为数据写时的时钟生成基准信号利用。从扇区序号m到扇区序号(m+N-1)的一周,按上述这样的顺序进行记录。从扇区序号(m+N)到扇区序号(m+2N-1)的一周,不照射激光。重复该动作并形成如图11所示那样的扇区头区域。

    在图8及图9中,示有第一扇区以外的扇区头构造。通过上述说明那样的光刻蚀处理,可记录作为槽区的前半扇区头的扇区头1区域及扇区头2区域、以及作为后半扇区头的扇区头3区域及扇区头4区域。且所记录的脊区的前半扇区头和后半扇区头相差一周。

    下面,参照图12对光盘的构造进行说明。

    光盘的基板200由塑料等透明的材料构成,利用被叫作模子的型具进行复制。在基板200上,记录有扇区头区域HF及记录区域RF。在扇区头区域HF上,利用压制凹坑P记录有扇区头数据。在记录区域RF上,形成有槽区GT及脊区LT。

    另外,从再生激光的入射侧看,压制凹坑P为凸形状、槽区GT为凸形状、脊区LT为凹形状。在基板100的凹凸记录面上,从基板200侧开始,顺序地形成有保护膜201、记录膜202、保护膜203、反射膜204。图中的单点划线表示槽区GT或者脊区LT的中心。构成扇区头区域的压制凹坑P位于离开槽区GT或者脊区LT的中心线仅偏移Wt/2的线位上。这里,Wt表示光道的间隔,是槽区GT的中心和脊区LT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在槽区GT的光刻蚀时,通过让激光光点只摆动Wt/2的宽度,可锯齿状地生成压制凹坑P。

    如图9及图11所示的那样,通过在扇区头区域HF上设置锯齿状的压制凹坑P,无需使槽区GT的宽度和压制凹坑P的直径不同。也就是说,可以用同一激光光束光刻蚀槽区GT和压制凹坑P。因此,可以实现刻蚀装置的大规模的简化。

    下面,参照图13~图15对刻蚀装置进行说明。利用该刻蚀装置,可以在原盘的规定位置上曝光记录VFO的重复模式、含有示于图5的地址标识以及地址数据等内容的扇区头数据。图13所示是刻蚀装置的概略构成。图14是用于说明刻蚀装置的格式化电路所产生的光刻蚀调制信号以及摆动控制信号的图。图15是用于说明为形成螺旋线的光刻蚀调制信号的图。

    首先,参照图13对刻蚀装置的概略构成进行说明。从激光光源41出射的激光光束(Ar激光或者Kr激光)入射到调整光轴的激光光轴控制系统42。在激光光轴控制系统42中,激光的光轴受到调整。通过该激光光轴控制系统42的激光光束被反射镜43反射,并入射到由格式化电路49控制的光束调制系统44中。

    光束调制系统44由音响光学调制器(AOM)44a及音响光学偏转器44b(AOD)构成。音响光学调制器44a按照由格式化电路49提供的光刻蚀调制信号调制激光光束。音响光学偏转器44b根据格式化电路49提供的指令偏转激光光束。亦既,通过光束调制系统44,可以在激光光束上反映VFO的重复模式、含有示于图5的地址标识以及地址数据等内容的扇区头数据。作为结果,VFO的重复模式、含有示于图5的地址标识以及地址数据等内容的扇区头数据被曝光记录在原盘上。格式化电路49含有ROM50并产生确定激光输出功率及曝光位置的光刻蚀信号和指示摆动量或摆动方向的摆动控制信号。关于ROM50,我们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入射到光束调制系统44的激光受到音响光学调制器44a调制,并由音响偏转器44b偏转。通过该光束调制系统44的激光光束入射到由针孔或狭缝组成的光束整形系统45。在光束整形系统45中激光的束径及形状被调整。通过光束整形系统45的激光光束入射到光束监控系统46。在光束监控系统46将监控激光的光束形状。

    通过光束监控系统46的激光光束由反射镜47导引,通过物镜48会聚、照射到感光性树脂盘40上。所谓感光性树脂盘40是指在玻璃圆盘上涂布了感光性树脂的盘。感光性树脂盘的激光照射的部分通过刻蚀成为凹型形状。

    另外,在光刻蚀时,利用主轴电机使感光性树脂盘40以恒定的速度旋转。进而,感光性树脂盘和主轴电机一体地被送进螺杆51移动向规定方向。通过该移动,可使经由物镜48照射的激光从感光性树脂盘的内周侧移动向外周侧。因此,送进螺杆51要通过送进控制装置52的控制使和主轴电机成为一体的感光性树脂盘40移动。通过该送进控制装置52的控制,激光光束边随着感光性树脂盘40的一周的旋转边由内周侧向外周侧只移动道间距程度。而且,这样移动的激光光束所照射的部分将成为槽区,没被照射的部分将成为脊区。进而,利用激光光束的闪烁,将记录构成扇区头区域HF的扇区头数据。

    这里,我们对设置在格式化电路49中的ROM50进行说明。在ROM50上,保存有用于实现8-16调制的变换表。该变换表将8比特的输入符号系列(以下称为源数据)调制成16比特的输出符号系列(以下称为变换码)。根据利用该变换表变换出来的变换码,可生成光刻蚀调制信号。

    下面,参照图14对格式化电路49产生的光刻蚀调制信号及摆动控制信号进行说明。

    光刻蚀调制信号是被作为刻蚀装置的激光光源41的调制信号使用的信号。在图14中,光刻蚀调制信号的电平还比例于激光的输出功率。

    摆动控制信号是为使光束的位置偏移而控制音响光学偏转器44b的偏转角的信号。如果摆动控制信号比0电平大,则光束的照射位置相对光道中心位置向上侧移动。如果摆动控制信号比0电平小,则光束的照射位置相对光道中心位置向下侧移动。

    如图14所示那样,摆动控制信号比0电平大的值的部分,即扇区头1区域及扇区头2区域的部分,光束由光道中心位置移向上侧。相反,摆动控制信号比0电平小的值的部分,即扇区头3区域及扇区头4区域的部分,光束由光道中心位置移向下侧。而摆动控制信号为0电平的部分,即槽部分,光束在光道的中心位置上形成凹槽。

    此外,在光刻蚀调制信号为高电平时将在原盘上形成凹坑形状。从而,在光刻蚀调制信号为高电平时将形成压制凹坑。

    下面,参照图15对用于形成螺旋线的光刻蚀调制信号进行说明。

    光刻蚀调制信号a~b全部都是相当于一周光道程度的信号。

    对应LOW电平的光刻蚀调制信号a,形成构成光道a的脊光道LT。对应HIGH电平的光刻蚀调制信号a,形成构成光道a的槽光道GT。

    对应LOW电平的光刻蚀调制信号b,形成构成光道b的脊光道LT。对应HIGH电平的光刻蚀调制信号b,形成构成光道b的槽光道GT。

    对应LOW电平的光刻蚀调制信号c,形成构成光道c的脊光道LT。对应HIGH电平的光刻蚀调制信号c,形成构成光道c的槽光道GT。

    对应LOW电平的光刻蚀调制信号d,形成构成光道d的脊光道LT。对应HIGH电平的光刻蚀调制信号d,形成构成光道d的槽光道GT。

    通过感光性树脂盘每旋转一周都把光刻蚀调制信号分别交替成光刻蚀调制信号a、光刻蚀调制信号b、光刻蚀调制信号c、光刻蚀调制信号d,可以实现螺旋线构造。

    下面,参照图16~图17对作为信息再生装置的光盘装置进行说明。这里要说明的光盘装置是对记录有含有示于图5的地址标识的扇区头数据的光盘进行数据的记录及再生的装置。图16所示是光盘装置的概略构成。图17所示是光盘装置的数据再生电路的概略构成。

    首先。参照图16对光盘装置的概略构成进行说明。

    该光盘装置是对光盘1照射会聚性光束,接收由该光盘1反射回来的光束的反射光,并将记录有反映在该接收的反射光中的光盘1上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再生的装置。此外,该光盘装置也是对光盘1进行光束照射,并对应于该光束进行数据记录的装置。

    利用电机3,光盘1以逐光盘区段不同的旋转数(速度)进行旋转。该电机3由电机控制电路4进行控制。相对光盘1的数据的记录及再生则由光学头5进行。光学头5固定在构成直线电机6的可动部的驱动线圈7上,且该驱动线圈7被连接在直线电机控制电路8上。

    在直线电机控制电路8上,连接有速度检测器9,由该速度检测器9检测出的光学头5的速度信号被传送给直线电机控制电路8。在直线电机6的固定部上,设置有没有图示的永久性磁铁,通过直线电机控制电路8励磁上述驱动线圈7,可以使光学头5在光盘1的半径方向上移动。

    在光学头5上,设置有利用没有图示的金属丝或板簧支撑的物镜10。该物镜10通过驱动线圈11的驱动可以在聚焦方向(透镜的光轴方向)移动,还可以通过驱动线圈12的驱动在道跟踪方向(与透镜光轴正交的方向)移动。

    通过激光控制电路13的驱动控制,可以使半导体激光振荡器19发射出激光。激光控制电路13由调制电路14和激光驱动电路15组成,同步于由PLL电路18提供的记录用时钟信号而动作。调制电路14将由错误纠正电路32提供的记录数据调制成适合于进行记录的信号,即调制成8-16调制数据。激光驱动电路15对应来自调制电路14的8-16调制数据驱动半导体激光振荡器(或者氩离子激光振荡器)19。

    PLL电路18在记录时分频由水晶振荡器17发出的基本时钟信号并产生记录用的时钟信号。基本时钟信号按由CPU30设定的分频值进行分频。或者,基本时钟信号被分频为对应再生扇区头区域HF的时间间隔的周期数。此外,PLL电路18在再生时,产生对应被再生的同步码的再生用时钟信号。进而,PLL电路18还对应来自CPU30的控制信号和来自数据再生电路16的2值化电路61的信号,选择性地输出记录用或再生用的时钟信号。

    由半导体激光振荡器19发出的激光光束经由准直透镜20、半反棱镜21、物镜10照射到光盘1上。被光盘1反射的反射光再经由物镜10、半反棱镜21、聚光镜22、以及柱面透镜23,被导入光检测器24。

    光检测器24由4分化的光检测单元24a、24b、24c、24d构成。其中,光检测单元24a的输出信号经由放大器25a提供给加法器26a的一端。光检测单元24b的输出信号经由放大器25b提供给加法器26b的一端。光检测单元24c的输出信号经由放大器25c提供给加法器26a的其他端。光检测单元24d的输出信号经由放大器25d提供给加法器26a的其他端。

    进而,光检测单元24a的输出信号经由放大器25a提供给加法器26c的一端。光检测单元24b的输出信号经由放大器25b提供给加法器26c的一端。光检测单元24c的输出信号经由放大器25c提供给加法器26d的其他端。光检测单元24d的输出信号经由放大器25d提供给加法器26b的其他端。

    加法器26a的输出信号被提供给差动放大器OP2的反转输入端,该差动放大器OP2的非反转输入端上则由加法器26b的输出信号提供信号。差动放大器OP2输出对应加法器26a、26b两输出信号之差的关于焦点的信号。该输出被提供给聚焦控制电路27。聚焦控制电路27的输出信号再提供给聚焦驱动线圈12。由此,可以控制激光光束总是能恰到好处地聚焦在光盘1上。

    加法器26c的输出信号提供给差动放大器OP1的反转输入端,该差动放大器OP1的非反转输入端上则由加法器26d的输出信号提供信号。差动放大器OP1输出对应加法器26c、26d两输出信号之差的光道差信号。该输出被提供给道跟踪控制电路28。道跟踪控制电路28对应来自差动放大器OP1的光道差信号作成光道驱动信号。

    由道跟踪控制电路28输出的光道驱动信号被提供给道跟踪方向驱动线圈11。此外,在道跟踪控制电路28所使用的光道差信号还被提供给直线电机控制电路8。

    通过进行上述聚焦以及道跟踪,在光检测器24的各个光检测单元24a、24b、24c、24d的输出信号的和信号上,亦即作为加法器26c、26d的两输出信号相加结果的加法器26e的输出信号上,反映有由记录在光盘上的数据而引起的反射率的变化。该加法器26e的输出信号被提供给数据再生电路16。

    数据再生电路16再生反映在加法器26e的输出信号上的光盘的数据。由该数据再生电路16再生的再生数据通过错误纠正电路32接受错误纠正,并经由接口电路35输出给作为外部装置的光盘控制装置36。此外,由光盘控制装置36输出的记录数据,又经由接口电路35及总线29提供给错误纠正电路32。

    在通过上述道跟踪控制电路28移动物镜10时,利用直线电机控制电路8移动光学头5使物镜10位于光学头5内的中心位置附近。

    D/A转换器31用于进行聚焦控制电路27、道跟踪控制电路28、直线电机控制电路以及CPU30之间的数据收发。

    电机控制电路4、直线电机控制电路8、激光控制电路15、PLL电路18、数据再生电路16、聚焦控制电路27、道跟踪控制电路28、错误纠正电路32等由CPU30经由总线29进行控制。CPU30按照保存在存储器2中的程序运行规定的动作。

    下面,参照图17对数据再生电路16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7所示那样,数据再生电路16由2值化电路61、移位寄存器62、解调电路63、作为地址标识检测装置的地址标识检测电路64、词边界计数器65、IED校验电路66、地址数据再生电路67以及扇区头检测信号发生电路68构成。

    2值化电路61是对加法器26e提供的加法信号进行2值化的电路。来自该2值化电路61的2值信号被提供给PLL电路18,并变换成同步于PLL电路18的再生用时钟信号(通道时钟)的数据系列(通道数据)。

    作为PLL电路18的输出信号的通道时钟和通道数据被提供给16比特构成的移位寄存器62。该通道时钟也被提供给解调电路63、地址标识检测电路64以及词边界计数器65。

    移位寄存器62把PLL电路18提供的通道数据变换成16比特的并行数据并输出之。由该移位寄存器62输出的16比特的通道数据被提供给解调电路63以及地址标识检测电路64。

    在解调电路63上设置有没有图示的解调ROM及并行/串行变换部。在解调ROM上保存有关于8-16调制的数据。根据保存在该解调ROM中的关于8-16调制的数据,解调由移位寄存器62提供的16比特的通道数据,生成8比特的数据。另外,在解调时要利用由词边界计数器65提供的词边界信号。还有,该解调电路63分频由PLL电路18提供的通道时钟并生成数据时钟。并行/串行变换部对应数据时钟把解调后的8比特数据变换成串行数据。

    解调电路63提供的串行数据被输出给IED校验电路66以及地址数据再生电路67。另外,在解调电路63作成的数据时钟被输出给IED校验电路66、地址数据再生电路67以及扇区头检测信号发生电路68。

    在地址标识检测电路64中,含有没有图示的ROM及比较器。在ROM中保存有示于图5的地址标识(通道位的数据)。比较器对移位寄存器62提供的通道位的数据和保存在ROM中的地址标识进行比较。当由比较器比较的结果是移位寄存器62提供的通道位的数据和保存在ROM中的地址标识一致时,地址标识检测电路64将输出地址标识检测信号。由地址标识检测电路64输出的地址标识检测信号被提供给词边界计数器65、IED校验电路66、地址数据再生电路67及扇区头检测信号发生电路68。

    另外,保存在该地址标识检测电路64的ROM中的地址标识如已经说明过的那样,包含有在其他区域的再生模式中不出现的特殊的模式。因此,通过采用示于图5的地址标识,可以防止地址标识的误检出。

    词边界计数器65以地址标识检测电路64提供的地址标识检测信号作为触发进行计数,逐个规定长度字块符号(16通道位)地输出词边界信号。来自词边界计数器65的词边界信号输出给解调电路63。

    IED校验电路66接受地址标识检测电路64提供的地址标识检测信号。此时,IED校验电路66根据由解调电路提供的数据时钟接纳记录在PIDn区域(n:1~4)的PID数据及记录在IEDn区域(n:1~4)的错误检测符号。进而,IED校验电路66根据错误检测符号校验PID数据。利用该IED校验电路66校验的结果被输出给扇区头检测信号发生电路68。

    地址数据再生电路67根据地址标识检测电路64提供的地址标识检测信号,再生记录在PID区域的地址数据。地址标识是指示地址数据的记录位置的数据。因此,通过利用地址标识检测信号进行地址数据的再生,可以再生正确的地址数据。在该地址数据再生电路67再生的地址数据被输出给CPU30。

    另外,在地址数据再生电路67上,设置有比较部67a。进而,在该比较部67a上,设置有ROM。在该ROM上保存有表示PID1的“00”、表示PID2的“01”、表示PID3的“10”、表示PID4的“11”。比较部67a接受由地址标识检测电路64提供的地址标识检测信号。此时,比较部67a根据解调电路提供的数据时钟,接纳记录在PIDn(n:1~4)的PID数据。进而,比较部67a比较包含在该PID数据中的PID序号(00、01、10、11)和保存在ROM中的数据(PID1=00、PID2=01、PID3=10、PID4=11)并识别PID1、PID2、PID3、PID4。该识别结果被从比较部67a提供到扇区头检测信号发生电路68。

    扇区头检测信号发生电路68根据由IED校验电路66提供的校验结果、由比较部67a提供的识别结果、由地址标识检测电路64提供的地址标识检测信号及由解调电路63提供的数据时钟,输出扇区头检测信号。由该扇区头检测信号发生电路68输出的扇区头检测信号被提供给PLL电路18及CPU30。

    例如,相对于扇区头检测信号发生电路68,在所提供的结果是表示无错误的校验结果及是表示PID1的识别结果时,扇区头检测信号发生电路68在接受供给的地址标识检测信号之后的94字节后,产生扇区头检测信号。

    相对于扇区头检测信号发生电路68,在所提供的结果是表示无错误的校验结果及是表示PID2的识别结果时,扇区头检测信号发生电路68在接受供给的地址标识检测信号之后的76字节后,产生扇区头检测信号。

    在相对于扇区头检测信号发生电路68,所提供的结果是表示无错误的校验结果及是表示PID3的识别结果时,扇区头检测信号发生电路68在接受供给的地址标识检测信号之后的30字节后,产生扇区头检测信号。

    在相对于扇区头检测信号发生电路68,所提供的结果是表示无错误的校验结果及是表示PID4的识别结果时,扇区头检测信号发生电路68在接受供给的地址标识检测信号之后的12字节后,产生扇区头检测信号。

    从上述说明可知,利用本发明可以提供下述的信息记录介质、刻蚀装置以及信息再生装置。

    (1)即便VFO区域包含有缺陷凹坑也可以记录能够被正确检测出的地址标识的信息记录介质。

    (2)即便VFO区域包含有缺陷凹坑也可以在信息记录介质的原盘上曝光记录能够被正确检测出的地址标识的刻蚀装置。

    (3)即便VFO区域包含有缺陷凹坑也可以根据能够被正确检测出的地址标识再生地址数据的信息再生装置。

信息记录介质、刻蚀装置以及信息再生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信息记录介质、刻蚀装置以及信息再生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信息记录介质、刻蚀装置以及信息再生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记录介质、刻蚀装置以及信息再生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记录介质、刻蚀装置以及信息再生装置.pdf(5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在具有多个扇形区域进行各种信息的记录的信息记录介质中,设置在扇形区域的扇区头区域包含有:记录有遵循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连续的重复模式的第1区域;在表示上述重复模式的凹坑中含有不能作为凹坑来识别的缺陷凹坑时,记录在含有不同于再生包含该缺陷凹坑的重复模式而获得的再生模式的,且超过规定范围的游程长度限制的上述异常模式的上述地址标识的第2区域;记录有上述地址数据的第3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信息存储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