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143268 上传时间:2018-01-2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29.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259884.2

申请日:

2014.06.12

公开号:

CN104119129A

公开日:

2014.10.29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A01N 59/20申请公布日:20141029|||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5G 3/00申请日:20140612|||公开

IPC分类号:

C05G3/00; A01N59/20; A01P3/00; A01P1/00; A01N59/16(2006.01)N; A01N47/38(2006.01)N

主分类号:

C05G3/00

申请人:

中国水稻研究所

发明人:

李路; 黄世文; 刘连盟; 王玲

地址:

310006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35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代理人:

吴秉中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属于复配农药技术领域。其含有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所述有效成分A为氢氧化铜,所述有效成分B为咪鲜胺或咪鲜胺锰盐,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10~10:1。本发明中氢氧化铜和咪鲜胺(锰盐)的作用机制不同,二者复配可以产生增效作用,且减少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的风险。利用二者的复配剂浸种,可以避免氢氧化铜对真菌类病原物效果不佳和咪鲜胺(锰盐)对细菌类病原物防效差的缺点,可预防好种传病害的发生。水稻破口期喷药可引入铜、锰两种微量元素,满足水稻对这两种微量元素的需求。并且一次用药可防治多种穗部病害,大大节约了人力和物力。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含有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所述有效成分A为氢氧化铜,所述有效成分B为咪鲜胺或咪鲜胺锰盐,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10~10:1。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9~9:1。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4~1:1。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1~9:1。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4~2:3。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3:2~4:1。

7.
  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在防治水稻种传病害和水稻细菌性病害中的应用。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稻种传病害为水稻恶苗病、水稻穗腐病、水稻稻瘟病,细菌性病害为水稻细菌性谷枯病、水稻条纹叶斑病、水稻细菌性褐斑病。

说明书

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配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和水稻穗腐病是我国近年新出现或上升的穗部病害,均引起水稻结实率降低以及谷粒变色。这两种病害发生时期都在水稻生育后期,一旦发生造成水稻大量减产,给农民带来巨大损失。引起这两种病害的细菌和真菌产生的毒素会污染稻米,食用会危害人类健康。另外染病的稻米畸形,颜色呈黄色到黑色不等,外观和品质均降低。
在我国,水稻细菌性谷枯病和水稻穗腐病时常交叉感染。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病原菌是细菌颖壳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umae),水稻穗腐病是由多种病原真菌复合侵染引起的,其中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 )是主侵染源,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australiensis)、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和细交链孢菌 (Alternaria tenuis)也是主要病原菌。
氢氧化铜(Cupric hydroxide)是无机铜化合物,为保护性杀菌剂。它的杀菌作用主要靠铜离子,对细菌性病原菌具有特效。铜离子被萌发的孢子吸收,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就可以阻止孢子萌发,对真菌仅仅有有限的效果。
咪鲜胺(Prochloraz)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化学名称为N-丙基-N-[2-(2,4,6-三氯苯氧基)乙基]-咪唑-1-甲酰胺。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甾醇的生物合成而起作用,对多种作物由子囊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具有明显的防效。咪鲜胺锰盐是氯化锰络合4个咪鲜胺形成咪鲜胺的络合物,杀菌有效成分仍为咪鲜胺,其作用机制和咪鲜胺相同,而防效和安全性更佳。咪酰胺(锰盐)具有预防保护治疗等多重作用,对真菌类病害有特效。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含有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所述有效成分A为氢氧化铜,所述有效成分B为咪鲜胺或咪鲜胺锰盐,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10~10:1。
所述的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9~9:1。
所述的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4~1:1。
所述的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1~9:1。
所述的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4~2:3。
所述的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3:2~4:1。
所述的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在防治水稻种传病害中的应用。
所述的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在防治水稻种传病害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稻种传病害为水稻恶苗病、水稻穗腐病、水稻稻瘟病,细菌性病害为水稻细菌性谷枯病、水稻条纹叶斑病、水稻细菌性褐斑病。
本发明中氢氧化铜和咪鲜胺(锰盐)的作用机制不同,二者复配可以产生增效作用,且减少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的风险。利用二者的复配剂浸种,可以避免氢氧化铜对真菌类病原物效果不佳和咪鲜胺(锰盐)对细菌类病原物防效差的缺点,可预防好种传病害的发生。水稻破口期喷药可引入铜、锰两种微量元素,满足水稻对这两种微量元素的需求。并且一次用药可防治多种穗部病害,大大节约了人力和物力。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试验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试验例1:氢氧化铜和咪鲜胺复配药剂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室内毒力效果
1.1药剂配制
1.1.1试验药剂 
98%氢氧化铜原药由山东沾化天元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97%咪鲜胺原药由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1.2药剂配制方法
氢氧化铜和咪鲜胺原药均用少量丙酮溶解,利用无菌水稀释成32mg/ml母液。根据混配目的设置多组药剂配比,1:9,3:7,1:1,7:3,9:1,各配比均为两种药剂有效成分的质量比。
1.2试验菌株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病原菌菌株:颖壳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umae)
1.3 试验方法
氢氧化铜和咪鲜胺复配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进行。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根据试验处理将预先融化的灭菌培养基定量(一般为60ml)加入无菌锥形瓶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定量吸取药液,分别加入上述锥形瓶中,充分摇匀。然后等量倒入3个以上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制成相应浓度的含药平板。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每个处理不少于3个重复。
将培养基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水稀释成菌体为3000个/mL的菌悬液,取0.2mL加到含药平板表面,涂布均匀。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2h,记录平板上的菌落个数。
根据调查结果,利用公式1和公式2计算各处理浓度对供试靶标菌的生长抑制率I,单位为百分率(%),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公式(1)
式中:
-药剂处理菌落抑制个数;
-空白对照菌落个数;
-供试平板菌落个数。
……………………………………………公式(2)
式中:
I-菌落生长抑制率;
-药剂处理菌落抑制个数;
-空白对照菌落个数。
利用唐启义DPS数据分析软件,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对应的菌落生长抑制率几率值作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
1.4 复配效果评价
在各单剂和复配剂EC50值的基础上,根据Wadley法计算各复配剂增效系数(SR),利用SR值评价复配效果。SR≥1.5表示具有增效作用;SR≤0.5表示具有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
增效系数(SR)按公式(3)和公式(4)计算:
……………………………………公式(3)
式中:
-混剂的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混剂中A的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混剂中B的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公式(4)
式中:
-混剂的增效系数;
-混剂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混剂实测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1.5 试验结果
按照上述方法,测定氢氧化铜和咪鲜胺单剂及复配药剂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病原菌菌株颖壳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umae)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据此计算出各药剂对其生长抑制的EC50值,分别求出各复配剂SR值,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氢氧化铜和咪鲜胺对颖壳伯克氏菌室内毒力效果及各配比增效系数

供试药剂实际EC50(ppm)理论EC50(ppm)增效系数氢氧化铜159.5626//咪鲜胺665.5201//氢咪配比1:9551.6156505.30570.9160氢咪配比3:761.7586341.08745.5229氢咪配比1:157.8573257.40974.4490氢咪配比7:331.9493206.70706.4698氢咪配比9:1119.7016172.71161.4429

从表1可以看出,氢氧化铜和咪鲜胺复配在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病原菌菌株抑制室内毒力上表现出增效或者相加作用。其中,氢咪配比3:7,1:1,以及7:3的SR值都超过了1.5,说明氢氧化铜和咪鲜胺这几个配比在对颖壳伯克氏菌的毒力上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而1:9和9:1的配比则为相加作用。 
试验例2:氢氧化铜和咪酰胺复配药剂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田间药效
为了验证氢氧化铜和咪酰胺复配药剂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防治效果,于2013年6月~11月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实验基地实施并完成了氢氧化铜和咪鲜胺复配药剂不同配方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防控的田间药效试验。
2.1 试验品种:水稻常规粳稻品种秀水09。
2.2 作物栽培及环境条件:
供试水稻为常规粳稻品种“秀水09”,采用水育秧,6月16日播种,22天秧龄(7月8日)进行人工移栽,株行距规格18.0×20.0cm,每丛3-4根苗。
每小区面积为30平方米,小区间人工挖沟隔离,机械排灌,十分便利。
为促进病害发生,田间前期长期灌水,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每次施肥增施N肥。基肥:每公顷复合肥“艳阳天”15%NPK(15%N、15%P、15%K)375千克,移栽后7d施165.0(112.5+增施52.5)千克尿素/公顷+除草剂(移栽一次净),移栽后20d追施138.75(93.75+增施45.0)千克尿素+112.5千克K肥/公顷,孕穗后期-抽穗期施穗肥112.5(75+增施37.5)千克/公顷氮肥,促进发病。
2.3试验药剂处理设置(各处理有效成分用量都为25克/亩):
(1)46%氢氧化铜和25%咪鲜胺7:3复配63克/亩;
(2)46%氢氧化铜和25%咪鲜胺1:1复配70克/亩;
(3)46%氢氧化铜和25%咪鲜胺3:7复配80克/亩;
(4)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55克/亩(阳性药剂对照);
(5)25%咪鲜胺乳油100克/亩(阳性药剂对照);
(6)清水对照;
每个处理重复4次,共设置24各小区,每小区30平方米。
2.4药剂使用方法
兑水40千克/亩,于水稻破口期,喷雾。
2.5调查和调查方法
每小区平行跳跃式取50丛,计算产量和防效。
产量统计方法:
各小区分别人工收割,小区脱粒机脱粒,晾晒至含水率在20%以下,风选剔除空瘪粒,称重,谷物水分速测仪测定含水率,利用下列公式计算产量。
产量(千克/亩)=(667/小区面积(平方米))×小区实收谷重(千克)×((1-谷粒实测含水百分率)/(1-谷粒标准干重含水百分率))
注:谷粒标准干重含水率 籼稻=13.5%,粳稻=14.5%,本试验采用秀水09为粳稻品种按照14.5%计算。
防效计算方法如下:

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
2.6 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试验结果看,各处理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考察的三个复配处理,处理1(46%氢氧化铜和25%咪鲜胺7:3复配),处理2(46%氢氧化铜和25%咪鲜胺5:5复配)和处理3(46%氢氧化铜和25%咪鲜胺3:7复配)对细菌性谷枯病的防效分别达到了82.75%,84.83%和88.69%,显著的优于阳性对照处理4(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的77.32%和处理5(25%咪鲜胺乳油)的71.37%。由此说明,氢氧化铜和咪酰胺复配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防效上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
该试验例中氢氧化铜和咪鲜胺采用其它配比比例,如10:1、8:1、5:1、4:1、2:1、2:3、1:2、1:5、1:8或1:10进行如试验例2的试验,最后上述不同配比量的复配农药对水稻穗腐病防治效果均能达到80%以上,也表现出增效作用。

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19129A43申请公布日20141029CN104119129A21申请号201410259884222申请日20140612C05G3/00200601A01N59/20200601A01P3/00200601A01P1/00200601A01N59/16200601A01N47/3820060171申请人中国水稻研究所地址310006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359号72发明人李路黄世文刘连盟王玲74专利代理机构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3213代理人吴秉中54发明名称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57摘要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属于复配农药技术领。

2、域。其含有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所述有效成分A为氢氧化铜,所述有效成分B为咪鲜胺或咪鲜胺锰盐,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10101。本发明中氢氧化铜和咪鲜胺(锰盐)的作用机制不同,二者复配可以产生增效作用,且减少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的风险。利用二者的复配剂浸种,可以避免氢氧化铜对真菌类病原物效果不佳和咪鲜胺(锰盐)对细菌类病原物防效差的缺点,可预防好种传病害的发生。水稻破口期喷药可引入铜、锰两种微量元素,满足水稻对这两种微量元素的需求。并且一次用药可防治多种穗部病害,大大节约了人力和物力。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6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

3、书1页说明书6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19129ACN104119129A1/1页21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含有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所述有效成分A为氢氧化铜,所述有效成分B为咪鲜胺或咪鲜胺锰盐,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1010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99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41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19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氢。

4、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423。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3241。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在防治水稻种传病害和水稻细菌性病害中的应用。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稻种传病害为水稻恶苗病、水稻穗腐病、水稻稻瘟病,细菌性病害为水稻细菌性谷枯病、水稻条纹叶斑病、水稻细菌性褐斑病。权利要求书CN104119129A1/6页3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复配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背景技术0002水。

5、稻细菌性谷枯病和水稻穗腐病是我国近年新出现或上升的穗部病害,均引起水稻结实率降低以及谷粒变色。这两种病害发生时期都在水稻生育后期,一旦发生造成水稻大量减产,给农民带来巨大损失。引起这两种病害的细菌和真菌产生的毒素会污染稻米,食用会危害人类健康。另外染病的稻米畸形,颜色呈黄色到黑色不等,外观和品质均降低。0003在我国,水稻细菌性谷枯病和水稻穗腐病时常交叉感染。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病原菌是细菌颖壳伯克氏菌(BURKHOLDERIAGLUMAE),水稻穗腐病是由多种病原真菌复合侵染引起的,其中层出镰刀菌(FUSARIUMPROLIFERATUM)是主侵染源,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BIPOLARISAU。

6、STRALIENSIS)、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LUNATA)和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TENUIS)也是主要病原菌。0004氢氧化铜(CUPRICHYDROXIDE)是无机铜化合物,为保护性杀菌剂。它的杀菌作用主要靠铜离子,对细菌性病原菌具有特效。铜离子被萌发的孢子吸收,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就可以阻止孢子萌发,对真菌仅仅有有限的效果。0005咪鲜胺(PROCHLORAZ)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化学名称为N丙基N22,4,6三氯苯氧基乙基咪唑1甲酰胺。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甾醇的生物合成而起作用,对多种作物由子囊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具有明显的防效。咪鲜胺锰盐是氯化锰络合4个咪鲜胺形成。

7、咪鲜胺的络合物,杀菌有效成分仍为咪鲜胺,其作用机制和咪鲜胺相同,而防效和安全性更佳。咪酰胺(锰盐)具有预防保护治疗等多重作用,对真菌类病害有特效。发明内容000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的技术方案。0007所述的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含有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所述有效成分A为氢氧化铜,所述有效成分B为咪鲜胺或咪鲜胺锰盐,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10101。0008所述的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991。0009所述的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

8、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411。0010所述的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191。0011所述的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423。说明书CN104119129A2/6页40012所述的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3241。0013所述的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在防治水稻种传病害中的应用。0014所述的一种含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在防治水稻种传病害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稻种传病害为水稻恶苗病、水稻穗腐病、水稻稻瘟病,细菌性病害为水稻细菌性谷枯病、水稻条纹。

9、叶斑病、水稻细菌性褐斑病。0015本发明中氢氧化铜和咪鲜胺(锰盐)的作用机制不同,二者复配可以产生增效作用,且减少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的风险。利用二者的复配剂浸种,可以避免氢氧化铜对真菌类病原物效果不佳和咪鲜胺(锰盐)对细菌类病原物防效差的缺点,可预防好种传病害的发生。水稻破口期喷药可引入铜、锰两种微量元素,满足水稻对这两种微量元素的需求。并且一次用药可防治多种穗部病害,大大节约了人力和物力。具体实施方式0016以下结合试验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0017试验例1氢氧化铜和咪鲜胺复配药剂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室内毒力效果11药剂配制111试验药剂98氢氧化铜原药由山东沾化天元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0。

10、01897咪鲜胺原药由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019112药剂配制方法氢氧化铜和咪鲜胺原药均用少量丙酮溶解,利用无菌水稀释成32MG/ML母液。根据混配目的设置多组药剂配比,19,37,11,73,91,各配比均为两种药剂有效成分的质量比。002012试验菌株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病原菌菌株颖壳伯克氏菌(BURKHOLDERIAGLUMAE)13试验方法氢氧化铜和咪鲜胺复配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进行。0021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根据试验处理将预先融化的灭菌培养基定量(一般为60ML)加入无菌锥形瓶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定量吸取药液,分别加入上述锥形瓶中,充分摇匀。。

11、然后等量倒入3个以上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制成相应浓度的含药平板。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每个处理不少于3个重复。0022将培养基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水稀释成菌体为3000个/ML的菌悬液,取02ML加到含药平板表面,涂布均匀。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2H,记录平板上的菌落个数。0023根据调查结果,利用公式1和公式2计算各处理浓度对供试靶标菌的生长抑制率I,单位为百分率(),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0024公式1式中说明书CN104119129A3/6页5药剂处理菌落抑制个数;空白对照菌落个数;供试平板菌落个数。0025公式2式中I菌落生长抑制率;药剂处理菌落抑制个数;。

12、空白对照菌落个数。0026利用唐启义DPS数据分析软件,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对应的菌落生长抑制率几率值作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002714复配效果评价在各单剂和复配剂EC50值的基础上,根据WADLEY法计算各复配剂增效系数(SR),利用SR值评价复配效果。SR15表示具有增效作用;SR05表示具有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0028增效系数(SR)按公式(3)和公式(4)计算公式(3)式中混剂的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混剂中A的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混剂中B的理论值,单位为。

13、毫克每升(MG/L)。0029公式(4)式中混剂的增效系数;混剂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混剂实测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003015试验结果按照上述方法,测定氢氧化铜和咪鲜胺单剂及复配药剂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病原菌菌说明书CN104119129A4/6页6株颖壳伯克氏菌(BURKHOLDERIAGLUMAE)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据此计算出各药剂对其生长抑制的EC50值,分别求出各复配剂SR值,结果如表1所示。0031表1氢氧化铜和咪鲜胺对颖壳伯克氏菌室内毒力效果及各配比增效系数供试药剂实际EC50(PPM)理论EC50PPM增效系数氢氧化铜1595626/咪鲜胺6655201/。

14、氢咪配比195516156505305709160氢咪配比37617586341087455229氢咪配比11578573257409744490氢咪配比73319493206707064698氢咪配比911197016172711614429从表1可以看出,氢氧化铜和咪鲜胺复配在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病原菌菌株抑制室内毒力上表现出增效或者相加作用。其中,氢咪配比37,11,以及73的SR值都超过了15,说明氢氧化铜和咪鲜胺这几个配比在对颖壳伯克氏菌的毒力上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而19和91的配比则为相加作用。试验例2氢氧化铜和咪酰胺复配药剂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田间药效为了验证氢氧化铜和咪酰胺复配。

15、药剂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防治效果,于2013年6月11月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实验基地实施并完成了氢氧化铜和咪鲜胺复配药剂不同配方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防控的田间药效试验。003221试验品种水稻常规粳稻品种秀水09。003322作物栽培及环境条件供试水稻为常规粳稻品种“秀水09”,采用水育秧,6月16日播种,22天秧龄(7月8日)进行人工移栽,株行距规格180200CM,每丛34根苗。0034每小区面积为30平方米,小区间人工挖沟隔离,机械排灌,十分便利。0035为促进病害发生,田间前期长期灌水,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每次施肥增施N肥。基肥每公顷复合肥“艳阳天”15NPK(15N、15P、15K)3。

16、75千克,移栽后7D施1650(1125增施525)千克尿素/公顷除草剂(移栽一次净),移栽后20D追施13875(9375增施450)千克尿素1125千克K肥/公顷,孕穗后期抽穗期施穗肥1125(75增施375)千克/公顷氮肥,促进发病。003623试验药剂处理设置(各处理有效成分用量都为25克/亩)(1)46氢氧化铜和25咪鲜胺73复配63克/亩;(2)46氢氧化铜和25咪鲜胺11复配70克/亩;(3)46氢氧化铜和25咪鲜胺37复配80克/亩;(4)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55克/亩(阳性药剂对照);(5)25咪鲜胺乳油100克/亩(阳性药剂对照);(6)清水对照;每个处理重复4次,共设置。

17、24各小区,每小区30平方米。003724药剂使用方法兑水40千克/亩,于水稻破口期,喷雾。003825调查和调查方法每小区平行跳跃式取50丛,计算产量和防效。说明书CN104119129A5/6页70039产量统计方法各小区分别人工收割,小区脱粒机脱粒,晾晒至含水率在20以下,风选剔除空瘪粒,称重,谷物水分速测仪测定含水率,利用下列公式计算产量。0040产量(千克/亩)(667/小区面积(平方米)小区实收谷重(千克)(1谷粒实测含水百分率)/(1谷粒标准干重含水百分率)注谷粒标准干重含水率籼稻135,粳稻145,本试验采用秀水09为粳稻品种按照145计算。0041防效计算方法如下采用邓肯氏新。

18、复极差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004226试验结果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从试验结果看,各处理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考察的三个复配处理,处理1(46氢氧化铜和25咪鲜胺73复配),处理2(46氢氧化铜和25咪鲜胺55复配)和处理3(46氢氧化铜和25咪鲜胺37复配)对细菌性谷枯病的防效分别达到了8275,8483和8869,显著的优于阳性对照处理4(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的7732和处理5(25咪鲜胺乳油)的7137。由此说明,氢氧化铜和咪酰胺复配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防效上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0043该试验例中氢氧化铜和咪鲜胺采用其它配比比例,如101、81、51、41、21、说明书CN104119129A6/6页823、12、15、18或110进行如试验例2的试验,最后上述不同配比量的复配农药对水稻穗腐病防治效果均能达到80以上,也表现出增效作用。说明书CN104119129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肥料;肥料制造〔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