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洞模.pdf

上传人:a1 文档编号:1423969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9.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20077911.4

申请日:

2015.01.28

公开号:

CN204475853U

公开日:

2015.07.1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

IPC分类号:

E04G15/00

主分类号:

E04G15/00

申请人:

何立茂

发明人:

何立茂

地址:

408118重庆市涪陵区蔺市镇万松村七组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补洞模涉及每个有管道安装的建筑工程,该模是一种塑料加工模具。它是两个对应链接的半模体,每个半模体为半圆管状,在上端处的外壁上设有锥形的平行圆托板,半模体上设有六个凹凸接插件,两个半模体对应链接的中心构成圆管,紧套在相应的管道上形成一个平行圆锥形托板则构成补洞托盘,位于相应的管道预留孔下方。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传统的吊模等繁琐工序,操作简单,省时省力,速度达五倍以上,而且成本低廉可重复使用,节约了大量木材、铁丝、水泥等建材,补洞效果非常好。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补洞模,其特征为:包括两个对应连接的半模体(1),每个半模体与圆托板之间是锥形模体,在每个半模体(1)的接触面上设有六个相对应的凹凸接插件,这样既简单又紧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洞模,其特征为在半模体(1)的接触面上设有六个相对应的凹凸接插件(4)。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洞模,在半模体(1)和外壁平面圆托板(2)之间设有锥形模体。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洞模,在两半模体(1)的接触面是凹凸的接插口。

说明书

说明书补洞模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每种管道安装中的工具,特别用于管道领域预 留孔的补洞。
背景技术:一般建筑中都要留有管道预留孔用于后续管道安装,管道预留 孔口径一般较大,安装管道后必须将管道和预留孔之间的空虚填补好以免渗漏。 现在修补预留孔并无专用工具,一般都是安装工临时找木板等放在预留孔下方 支持住或用铁丝吊住,在浇混泥土,往往一人很难完成,消耗工时多,修补的 质量也不高,容易渗漏,不平整,消耗木材较浪费,不够环保。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上的缺陷提供一种简单、合理、适用、 补洞效果好的补洞模。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是解决现在修补管道预留孔费工时,难操作,修补 质量不高的问题,设计一种专用补洞模。
本实用新型补洞模涉及每个有管道安装的建筑工程,该模是一种塑料加工 模具。它由两个对应链接的半模体,每个半模体为半圆管状,在上端处的外壁 上设有外延的锥行圆托板,半模体上设有六个凹凸接插件,两个半模体对应链 接的中心构成圆管,紧套在相应的管道上,两个平行圆托板则构成补洞托盘, 位于相应的管道预留孔下方。将两个半模体对应连接套在管道上,平面锥形圆 托板则拼成补洞锥形托盘位于管道预留孔下方,再浇筑混泥土即可,操作很方 便,节省大量的工时,支撑力度大,修复质量高,平整不渗漏,在混泥土干后, 可松开半模体的连接,拆下重复使用,不浪费,经济环保。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的主结构示意图;
图2凹凸接插件不意图;
图3图1的俯视图;
图4实施例的实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将两个半模体一一对应链接即可。则半模体1 为半圆管状,在上端处的外壁上设有外延的锥行圆托板2,两个半模体1对应连 接的中心构成圆管紧套在相应的管道上,两个平行托板2则构成补洞托盘位于 相应的管道预留孔下方,为了使支撑力度更佳,连接更坚固、方便,在半圆管 上端和平行托板之间设有锥形托板,使其托板2平稳坚固。位于两个半模体1 对应的接触面上设有凹凸接插件4。安装如图4所示将两个半模体一一对应连接 紧套在管道5上,平行圆托板2拼成的锥形补洞模盘位于6的下方,浇筑混泥 土即可补洞,如重复使用的模具则在模体1上有对应的两个撤卸环3,干后则用 两个撤卸环将半模体撤除。(因小管道成本低无需撤卸环)

补洞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补洞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补洞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补洞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补洞模.pdf(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实用新型补洞模涉及每个有管道安装的建筑工程,该模是一种塑料加工模具。它是两个对应链接的半模体,每个半模体为半圆管状,在上端处的外壁上设有锥形的平行圆托板,半模体上设有六个凹凸接插件,两个半模体对应链接的中心构成圆管,紧套在相应的管道上形成一个平行圆锥形托板则构成补洞托盘,位于相应的管道预留孔下方。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传统的吊模等繁琐工序,操作简单,省时省力,速度达五倍以上,而且成本低廉可重复使用,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