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非弹力纱和未包复弹力纱针织织物的方法 和设备及其毛衣针织物的结构 本发明涉及由非弹力纱和和弹力纱针织的织物。更具体地说,涉及由硬纱组合未包复弹力纱编织而成的毛衣针织物。
由硬纱,例如:尼龙、羊毛、棉纱和聚酯组合处理过的弹力纱,例如:包芯弹力纱、包覆弹力纱或tanslanized弹力纱编织而成的针织品是公知的。这类织物一般是通过或者将两种纱线一起编织,或者将弹力纱对由硬纱形成的针织结构进行编织而制成的。处理过的弹力纱用于毛衣或其它针织外衣不太理想,因为它们制造成本高,并且在后续服装制造中遇到麻烦,例如:颜色渗入(color grinthrough)、无规则成圈以及超重。
由硬纱与非弹力纱,例如:斯潘德克斯纱(以下简称斯纱)构成的针织品是公知的,并且克服了一些上述问题。然而,这类结构以公知的现有技术进行编织时,织成的织物具有若干不理想状态,例如:断裂的斯潘德克斯纱、横档、不均匀布边和组织阻塞。这些不理想性状态又会导致低质量针织品以及废品。而且斯纱地供入速度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斯纱的张力和牵伸力的减小,这将导致成品服装片料的尺寸变化。
在德国Bayer股份有限公司所拥有的欧洲专利公开No.0119536中,描述了一种将斯纱与硬纱一起进行针织的方法,其中斯纱的供纱由一基于摩擦原理的张力装置所控制,该装置运行起来通过摩擦作用来约束所供入的斯纱。在该公开中所描述的方法是不利的,因为极难均匀控制所供入纱线的张力,———当供入纱线进行编织时,纱线被间接地抓取和释放。这将导致不均匀和无规则的成圈,并导致以这种方法制成的产品的不均匀和无规则的织物宽度。
因此,希望提供一种方法和系统,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毛衣针织物,其包括至少一根硬纱和至少一根未包复弹力纱,这些纱线被一起编织成一件毛衣针织物,其中弹力纱沿织物的各线圈横列基本上具有均匀的牵伸力。
而且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构成一毛衣针织物的方法,包括:
向一编织公共位置输送至少一根未包复弹力纱和至少一根硬纱;
以一种编织成形方法将两种纱线织在一起,以制成一件毛衣针织物;
当输送弹力纱进行针织时,为该纱线选择一理想的张力程度;
在所述针织过程中,基本上恒定地保持所述理想的张力程度,使弹力纱的张力在稳态织造过程中与所述纱线平均总稳态张力的偏离不超过17%。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将至少一根硬纱与至少一根未包复弹力纱编织在一起来构造毛衣针织物,包括:
用于以一种编织成形方法将至少一根弹力纱和至少一根硬纱织造在一起,以便制成一件毛衣针织物的装置;
用于向所述针织装置输送所述弹性纱的装置;
用于向所述针织装置输送所述硬纱的装置;
用于当所述弹力纱向所述针织装置输送时,为其选择一理想的张力程度的装置;
用于在所述针织过程中,基本上恒定地保持所述理想的张力程度,使弹力纱的张力在稳态织造过程中与所述纱线平均总稳态张力的偏离不超过17%的装置。
图1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一系统的一透视图,包括一与一针织机配合的斯纱喂纱器。
图2为在图1中所示的斯纱喂纱器的一透视图。
图3为实施本发明的一纱筒架组件的一放大的透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弹力纱纱筒架的放大的测试图。
图5为一透视图,示出了实施本发明的纱筒架组件的第二实施例。
图6为图5所示的纱筒架组件的下臂和纱筒架顶部的一横剖面图。
图7为图6所示的纱筒架顶部和导轮的一前视图。
图8为一横剖面图,更详细地示出了图5至7的纱筒架顶部中的导轮组件的第一实施例。
图9为一横剖面图,更详细地示出了图5至7的纱筒架顶部中的导轮组件的第二实施例。
图10为实施本发明的纱筒架顶部的另一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11为图10的纱筒架顶部的一侧视图。
图12为图11中的纱筒架顶部沿线12-12截取的一横剖面图,图中示出了纱筒架顶部和位于该顶部内的导纱器。
图13为图12中的导纱器的一横剖面图。
图14为在图1所示的针织机上的一硬纱张紧装置的一透视图。
图15为一曲线图,分别示出了本发明制成的针织品中,沿一毛圈横列所选择的位置与斯纱拉仲间的关系,以及与现有技术制成的织物的对比。
图16为按本发明制成的一织物片料的技术背面的一平面图。
总而言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毛衣针织物,尽管在针织过程中对纱线的需求是间断和波动的,但这种毛衣针织物具有基本均匀的拉伸。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方法和设备,可以在基本均匀的张力之下,向一针织机喂入未包复弹力纱来织造这种毛衣针织品。
对于本发明的目的,“毛衣针织物”是一种在一圆形条带针织机或条带平针织机上织出的织物。这种条带针织机在毛衣条带的起始处,在被编织的条带之间插入一分离纱线,并/或织造出一结束边缘(finished edge),例如:一腰带或袖口。这种结束边缘的毛圈结构一般与条带其余部分不同。在这种条带针织机中,无论机器是自动控制(例如:机械或电子控制)或是手动控制的,对纱线,包括未包复弹力纱的需用量都是间接或波动的。间断的需用量在平式针织机中导致纱筒架的周期性换向,在圆形针织机中导致从一个条带向另一条带的跨接。波动的要求导致了毛圈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发生在线圈横列之间,例如:在条带体和修饰边缘之间的变化中,或者在一线圈横列内,例如:在一种交替的罗口/平针毛圈结构中。毛衣针织物可以用于包括(但不限于)毛衣、背心、服装、紧身短衬裤、衬衫、裙子和帽子在内的各种衣服。
在编织一毛衣针织物时精确而均匀地控制弹力纱的牵伸力(伸长度)是克服上述问题的关键。尤其是当纱线牵伸力适中,例如:沿一横列织物毛圈的平均拉伸小于4.5(350%伸长度)时,这就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牵伸力低的弹力纱,如果在喂入针织机时张力发生了变化,就会表现出显著的尺寸差别或不一致性。
如果在织造过程中纱线张力基本上保持一致,则喂纱率与针织机对弹力纱的瞬间需用量相匹配,并且沿弹力纱可以获得基本均匀的牵伸力。在针织过程中,可以通过检测纱线张力并依此调节喂纱率,并且去除或减少向针织机喂入弹力纱时加在其上的摩擦力源来获得基本恒定的张力程度。
未包复斯潘德克斯纱是本发明的方法和产品所用的优选弹力纱。已知未包复斯潘德克斯纱的摩擦系数高,并且被限定为一种长丝纤维,其中纤维成形物质为由重量百分比至少为85%的嵌段聚氨酯所构成的一长链合成聚合物。然而很明显,本发明的产品和方法可以配合并采用任何弹力纤维,例如橡胶或聚醚酯,只要它们具有适合于毛衣针织物或编织这种针织物的性质。
未包复弹力纱沿一针织毛圈横列的平均拉伸优选小于4.5倍伸张(350%伸长),更优选为1.1倍至4.5倍伸张(10%至350%伸长),最优选为1.2倍至2.5倍伸张(20%至150%伸长)。未包复弹力纱的拉伸沿毛衣针织物的各毛圈横列基本上是均匀的。这就是说,沿毛圈横列从织物的一侧到另一侧的拉伸变化小于10%。因此希望未包复弹力纱的牵伸力在织物的相继毛圈横列上基本是均匀的。换句话说,希望织物各毛圈横列的牵伸力与其它各毛圈横列的牵伸力相比的变化为8%或更小。最优选的是,无论沿各毛圈横列还是在相继的各毛圈横列中,所述牵伸力的变化小于5.5%。
对于本发明,选用10至150旦的未包复弹力纱是有利的。选用大约10至70旦的未包复弹力纱更有利。
通过在纱线控制设备中装入一个传感弹力纱需求量的瞬时变化的装置,和一个响应于该传感装置,以便当试图按照纱线需求量的变化来改变张力大小时,控制弹力纱的任何张力变化的装置,在平式和圆形条带针织中可以部分地控制弹力纱的张力大小。
任何能够检测弹力纱张力变化的机构都可被用作该传感装置。这种机构包括光学、电子、可变电阻、机械装置及应变仪(例如压电压力(张力)传感)装置。最好选用一种机械控制臂或一种应变仪装置。
传感装置可以向喂纱器驱动机构提供一信号,指示弹力纱的喂纱速率是否需要调节。也可使传感装置向纱线路径上的一设备提供一信号,该设备将纱线向上提起以增大张力。
减小针织机喂纱路径上的摩擦力进一步加强了喂入弹力纱的均匀性。可以通过尽可能多的将静态导纱器替换成低摩擦表面静态导纱器(例如表面已抛光的陶瓷、蓝宝石或红宝石导纱器)或者转动导纱器,优选采用在宝石(例如红宝石)轴承上转动的导纱轮。此外,应去除弹力纱途径上的障碍物,包括固定的导纱器,也有助于减少对这种导纱元件的需要。
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使弹力纱的张力水平基本上保持在某种程度上的恒定,使在稳态针织过程中,弹力纱的张力与平均总稳态张力的偏差大约为17%或更低,优选10%或更低,最优选6%或更低。这样控制弹力纱张力生产出的毛衣针织物沿着弹力纱的牵伸力分布基本均匀,因此织物具有基本均匀的伸张、回缩和单位面积重量。
为了更充分地理解本发明,下面参考优选实施例以及描述这些实施例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至14所示出的、为了进行说明而选择的实施例为一针织系统,包括一斯纱或其它弹力纱供纱单元9,如同在美国专利No.4,752,044中所公开的,在此引用这份专利作为参考。该系统还包括一针织硬纱的横机,该横机总体上以编号10标出。如图1所示,斯纱供纱单元9包括安装在一支架16上的斯纱喂纱装置,总体上以14标出。斯纱18从一斯纱包装19供入一喂纱装置14,试图通过该装置以一基本均匀的张力和牵伸力向针织机10提供纱线18。在图2中可以最清楚地看出,通过一陶瓷导纱眼30引导斯纱18,以便引导斯纱横穿一检测纱线断裂的自停臂(未示出),然后将其送到一储存卷绕轴32上。
喂纱装置14还包括一纱线张力检测器34和一导纱辊36。来自储存卷绕轴32的纱线18在导纱辊36上经过,当斯纱18被导向针织机10时,导纱辊36上绕有一至二圈斯纱。通过其上装有辊36的控制臂38进行传感。控制臂38的相对位置可以依照针织机所需斯纱18的数量而改变。控制臂38与一操纵并驱动储存卷绕轴32的内部电机(未示出)连接。
通过设定装置14上的纱线张力调节器53来选择理想的纱线张力大小。在针织过程中纱线张力大小可以编程变化,也可以保持恒定。当斯纱需求量增加时,控制臂38顺时针运动。这就使内部电机的速度增加,而内部电机的速度增加又提高了储存卷绕轴32的转速,从而提高了喂纱速度。如果斯纱需求量下降,或完全停止,上述过程逆着进行,控制臂38反时针运动,直到卷绕轴32慢下来,或者静止下来。
针织机10(例如,由日本和歌山岛精公司出售的SES202型)包括横机的标准针床和前后移动以织出水平毛圈列的三角箱12。三角箱12驱动一系列总体上以11(见图3)示出的纱筒架,以便向针织机10的织针供纱。针织机还包括一架板13,其上装有提供硬纱的纱锥管15。
具体说,纱线锥管15上载有硬纱,例如尼龙、人造纤维、羊毛纱或棉纱。装在锥管15上的纱线被放出,并如图所示,穿过一标准张力装置17,该装置保持纱线的张力,并且在断纱时起到自停装置的作用。然后硬纱被带到总体上以标号20指示,并在放大图14中示出的侧面张力装置上。侧面张力装置20在本领域中是公知的,包括若干张力设备元件21,它们成排构成,以便使若干硬纱从其中穿过。多根硬纱15可以穿过其张力设备元件21的一相应陶瓷导纱眼22而移动。纱线从该导纱眼被导入装置20中的一相应导纱眼24中。硬纱穿过张力装置20移动既是为了保持硬纱的张力,也是为了在向纱筒架11供纱时恰当地使纱线定位。这将在后面描述。
弹力纱或斯纱18从导纱装置14(见图1和2)直接穿过一相应的导纱轮29和在盖27上形成的一窗口50。导纱轮29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与喂纱装置14(见图2)的卷绕轴装置32和安装在纱筒架组件11(见图3)上的导纱轮40对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斯纱18输送时的摩擦阻力。
现在再来看总体上以标号11指示、并在图3中放大示出的纱筒架。一个纱筒架11A用于输送硬纱15,而另一纱筒架11B用于输送斯纱18。纱筒架11与一个或多个跨在导轨61上的纱筒架块41相连。
斯纱18进入机器时与针织机的针所呈的角度与硬纱55不同,如图3所示,这在编织针织领域中已经是公知的。因此,编织时将斯纱置于硬纱的后面。从而在制作成品服装时,斯纱隐藏逆起来,不会被看到。
通过采用一单独的第三纱筒架,或者只用一个纱筒架同时输送两根硬纱,可以将第二硬纱与第一硬纱和斯纱整体针织。
本发明的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在输送斯纱的系统的各位置上采用低摩擦的表面或导纱轮。这样做是为了在斯纱穿过系统移动时尽可能多的减少摩擦力。斯纱应该以最少量摩擦输送的一个原因是,如果需要的话,斯纱可以在低张力下进行针织,从而导致低牵伸力。如果斯纱在高张力下针织,所制成的针织服装会具有太大的弹性。换句话说,所制成的服装实际上就象一个束腰带,紧紧夹住穿用者的身体。而且还会使服装比理想的重。
保证斯纱输送时无摩擦之所以重要还有另一个原因。如果有明显的摩擦,特别是当以低张力针织时,由于在各摩擦点上斯纱的间断牵伸,斯纱会以一种不均匀和不连续的方式针织。其结果是,最后的针织品上会出现毛圈扭斜以及通常称为横档的横线。
消除摩擦的另一个原因是尽可能多的防止成品服装的斯纱断纱。斯纱沿涂所受的过大摩擦会使纱线应力过大,以致于在成品服装中可能发生断裂。
在图2、3、4和14中所示出的具体实施例中,有一系列以数字29、36、40、42和44标出的可转动导纱轮。图5-13中示出了对该实施例的强化和替换。在图5中,纱筒架组件总体上以111示出,并且包括一上臂113,一由一销钉组件117枢轴连接于臂113的下臂115和一纱筒架端部123。如图5所示,弹力纱121穿过第一导纱轮组件119运行,在那里其运行方向改变一90°角。导轮组件119安装在纱筒架组件111的上臂113上。弹力纱121继续运行到一安装在纱筒架端部123的内第二导纱轮组件上,下面将对该导纱轮组件进行描述。在那里,弹力纱的运行方向又改变90°,或者向左,或者向右,取决于系统的纱筒架组件的往复动程。
更仔细地注意下臂115和纱筒架端部123,图6和7都示出了纱线121在一对可转动的导纱轮125之间向下运行。每个导纱轮固定于一相应的轴127。如图8所示,纱筒架顶端的各导纱轮组件包括钢轴127、一固定安装并与该轴一同转动的导纱轮125和一对宝石轴承129,导纱轮125优选采用Delrin⑧乙缩醛树脂(美国德拉华州威尔明顿杜邦公司),该尖形轴的两端置于轴承129中。在图8的实施例中,一板簧131将各宝石轴承与导纱轮组件的钢制外壳133分开。结果,轴承129压住埋在轮125内的钢轴127。纱线121当然就穿过轮125移动,如图所示。
各导纱轮组件124的第二实施例在图9中予以示出。在该实施例中不是用板簧将轴承压顶在轴的尖端,而是导纱轮组件124内带有一螺旋弹簧135,用于在相对方向上将轴元件127a和127b压顶住宝石轴承129。
显然,在图5中总体上以119示出的导轮组件最好按照图8中所示的实施例,或者在图9中所示的实施例制造。
代替导轮或滑轮,可以采用固定的抛光陶瓷或宝石表面来引导未包复弹力纱和/或改变其方向和/或角度。静宝石导纱器的一实施例示于图10-13中。纱筒架端部为空心的,这在图10-13中予以示出。宝石环219最好为一种蓝宝石的,它被定位在纱筒架端部223内,如图12和图13所示。为了进一步减小接触点,从而减小沿弹力纱的摩擦,宝石环219的横截面可以如图13所示,为相对下凹的。
可以理解,前述静止导纱器和导纱轮传送斯纱沿其运行。更具体地说,在斯纱改变方向的任何地方,包括喂入织针,都需要有一个静止的低摩擦表面,或者在该处加上一个可转动轮,以便尽可能多地消除沿斯纱的摩擦。
此外,采用两个纱筒架(一个用于硬纱,另一个用于斯纱),如图3所示,可消除一个显著的摩擦点。一般是采用单一的标准编织纱筒架,既输送硬纱又输送斯纱。当纱线穿过纱筒架组件喂入并向针织机针输送时,这种纱筒架会在纱线之间产生明显的摩擦。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采用单独的纱筒架供应斯纱,完全消除了纱线之间的摩擦。而且,斯纱纱筒架配以单独的导纱轮40,以便尽可能多地将摩擦减至最小。
如图4所示,斯纱18的纱筒架的端部还装有滚轮42和44。斯纱从滚轮40拉出,然后在滚轮42和44之间穿过,以便当纱筒架11在从向前喂纱方向向止点移动(左向右)过程中速度发生变化时,以及随后在毛圈转向处,在向后喂纱的方向上移动(右向左)过程中速度发生变化时将张力的任何变化减至最小。
为了说明本发明,现举一例。用Lycra⑧斯潘德克斯型146-C(美国德拉华州威尔明顿杜邦公司)以及四根300旦连续人造丝径纱织造出改进的罗口/乔赛结构的粗针距毛衣针织物。图15为一曲线图,分别示出了沿这些针织品92,以及沿按现有技术制成的织物90的一路径各位置上的斯纱拉伸情况,以进行比较。除了这里所描述的低摩擦的改进,针织机在其它方面的设置是相同的。该曲线清楚地说明了本发明的针织品与按照现有技术的一针织品相比,拉伸被减小而且大致是均匀的。
在一替换实施例中,第二支架16、斯纱喂纱器14和斯纱包装件19可以置于针织机10的另一侧,以便向针织机输送第二斯纱,与由第一支架提供的斯纱所织出的毛圈横列交替。这需要为第二斯纱18采用一附加的纱筒架块(未示出)。
运转时,使第一斯纱的纱筒架块沿机器的第一方向运行,以针织出第一毛圈横列。然后使第二斯纱的纱筒架块在相反方向上移动,以织出第二毛圈横列。然后再使第一纱筒架块反向运动,第二纱筒架块也是如此。这样,在织造过程中斯纱是一个毛圈横列接一个毛圈横列地供应的。这样在交替的侧面喂纱的结果是,沿各毛圈横列的弹力纱拉伸的任何剩余不均匀性都被下一毛圈横列中的一相反的不均匀性所抵消了。从而使布边长度的差别小于大约7%,基本上避免了不均匀的布边长度。
测试结果是,向配置有低摩擦导纱器的针织机喂入一单根斯纱和一根硬纱(人造丝/斯纱)时,织物上与斯纱喂入相对的一侧的布边比接近斯纱供应的一侧上的布边平均长20%。布边长度变化系数(不规则量的测量值)平均为10.0%。当替代的斯纱在机器的两侧交替的毛圈横列上喂入时,发现在斯纱喂入的相对一侧的织物布边比接近斯纱供应一侧长或短±2%。从一侧到另一侧的织物长度变化系数为2%。这说明,一个毛圈一个毛圈地交替供应弹力纱比起只使用基本系统更有利。
用Lycra⑧斯潘德克斯型146-C和二根16/2粗梳棉经纱还织造出乔赛结构的粗针距毛衣针织物。检测出每个样品中的断斯纱数和织物的总的外观(以1(坏的)至5(出色的)级为基准)。斯纱从一侧喂入,结果提供在下面的表1中。 表1斯纱喂纱 单位重量 斯潘德克斯纱 外观 系统 OZ/YD2 断纱 等级无喂纱器 21 26 1高摩擦喂纱器 20 15 2低摩擦喂纱器 15 0 5
不用喂纱器时,斯纱从架板上的一包装件上导出,与硬纱相同。当采用一喂纱器时,喂纱器上的张力调节保持恒定。可以理解,在低张力下操作导纱器时所织成的织物的单位面积织物重量低,并且断纱较少。
为了进一步举例说明本发明,用Shima型SES122FF(岛精)针织横机织出毛衣针织品的单乔赛毛衣片料,使技术面朝上。除了特别注明处外,机器的速度是0.75米/秒,各针上的纱线拉伸为9.91毫米。采用单一系统针织(每次一毛圈横列)。当斯纱从机器的一侧喂入时,采用两个纱筒架,一个用于斯纱,另一个用于硬纱。(而当斯纱交替地从针织机的两侧喂入时,则采用四个纱筒架)。斯纱是单根40旦(44分特)Lycra⑧型146C,而硬纱为四根卷装染黑的300旦(330分特)人造丝(粘胶纤维#5330,比利时君特市法贝尔塔工业公司)。在单侧喂纱过程中,斯纱通过喂纱器从机器的右侧喂入,而人造丝通过一张力门从机器的右侧喂入。斯纱缠绕在斯纱喂纱器的纱线轴上大约3或4圈。
织好后,在70°F下用洗涤剂洗涤该织物16分钟,并在135°F温度下干燥40分钟。
以几种途径分析该片料,给出汇总在表2中的结果。以斯纱的旦尼尔数(在织物中牵伸时)与织物中总的纱线旦尼尔数之比来计算斯纱含量。从一3英寸直径的冲孔来计算织物重量。为了一个毛圈横列一个毛圈横列地估算牵伸力的均匀性,从一个毛圈横列中拆去人造丝和斯纱,并测出人造丝的长度与松弛了的斯纱的长度的比率,这样来计算一整毛圈横列内的拉伸。在毛衣片料的顶部(T)、中间(C)和底部(B)都这样做。为了估算沿一毛圈横列的斯纱牵伸力的均匀性,将从毛衣片料的底部(腰带)向上2英寸处的一段10cm宽的织物夹住,并从片料上切下,拆下一个毛圈横列上的人造丝和斯纱,并如上所述来计算拉伸;在从毛衣片料的底部向上大约5cm处的左(L)、中(C)、右(R)都这样做。为了确定毛衣片料的整个尺寸的均匀性,测量边缘的长度。
还在一黑色背景上目测了毛衣片料,样品号被隐蔽起来。对纵行均匀性、毛圈清晰度和毛圈均匀性划分出1(坏的)至5(出色)级。其结果报告示于表2。在各数字后面的“-”或“+”表示三个单独部分平均起来是低于或高于所报告的数字。
在针织过程中,当斯纱离开喂纱器时,使其经过一张力计(德国荡斯特特,美名格伊罗股份有限公司006、100、061部分)来测量其所经受的张力,并将从该张力计输出的信号送到一Autoranging100MKZ Tekscope(Tektronix,Wilsonville,OR)中进行观察。所用的张力计是与通常由美名格伊罗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EFS70斯纱喂纱器上所附带的相同的仪器。示踪副本是从Tekscope以一台DUP-411II型热印机(日本千叶精工仪表)印刷的。测量了每克(g)和每克/旦(gpd)的最大张力、每克的稳态张力(g)以及每克和每克/旦的最大负稳态张力。在这里,“最大”是指纱筒架加速离开喂纱器时斯纱的最大张力。“稳态”是指纱筒架达到速度并离开喂纱器以后所达到的大致的恒定张力。“最大负稳态”是指“最大”和“稳态”张力之差,并且是当织物边缘与其它部分相比最接近喂纱器时施加在斯纱上的张力的均匀性的一种测量。“最大”与“稳态”张力之差越大,纱筒架加速时张力峰值也就越大。例1(比较例)
本例中的斯纱输送系统包括一台做了修改的EFS31型斯纱喂纱器(德国荡斯特特美名格-伊罗股份有限),其修改为将喂纱器的出口处的固定的陶瓷导纱器“输出洞眼”用一大约0.5英寸外径的滚动导纱器代替;喂纱器的张力计设置在0。(EFS31型斯纱喂纱器与图2中的喂纱器相似,但有下列重要区别:在纱导纱器18和导纱滚轮36的位置。EFS31型分别配备有一后盘形张力器和一沟槽导纱眼。不采用纱线18从导纱滚轮36直接到纱筒架组件的方式,纱线从EFS31型出来后经过一固定的陶瓷导纱“输出洞眼”)。在针织机中,在“眼板”向针织机的入口(图14中滚动导纱器29的位置)处采用一固定导纱器。在斯纱筒架的顶部(在图3中滚动导纱器40的相同位置)设置一0.5英寸直径的第二滚动导纱器,以引导斯纱转过大约90°,向下运行到纱筒架端部的导纱器(在纱筒架的底部)和织针上;通常的固定的钢制导纱器位于纱筒架端部导纱器处。在通向喂纱器的入口处,后盘形张力器上的张力设定得尽可能低。这一系统的张力测量值为:
最大,g 5.2
gpd 0.13
稳态,g 4.0+/-0.8(+/-20%)
最大负
稳态,g 1.2
gpd 0.030例IIa和IIb
这两例中的斯纱输送系统包括图2所示的斯纱喂纱器,其中的EFS31型喂纱器(例如在例I中所用的)做了如下改动,卸下后盘形张力器,以一个外直径为0.33英寸的、安装在宝石轴承上的滚轮导纱器替换纱线控制臂上的固定导纱器,并且完全去除固定导纱器出口处的洞眼。喂纱器张力计设定为0.5。在针织机中在眼板处设置直径约为0.5英寸的滚轮导纱器,并在斯纱纱筒架端部设置一Delrin⑧乙缩醛树脂导轮。此外,纱筒架端部上的导纱器上的固定导纱器由两个支撑在宝石轴承上的小(外直径为0.045英寸)滚轮所代替,例如图4至7所示出的,从而无论纱筒架离开斯纱喂纱器运动还是返回朝向斯纱喂纱器运动时斯纱都搭在滚轮上。
在例IIa中,斯纱通过一做了如上改动的EFS31喂纱器从机器的右侧供入。在例IIb中,斯纱通过两个改进了的EFS31喂纱器从针织机的两侧供入交替的毛圈。例IIa和IIb的喂纱器的张力测量值为:
最大,g 3.4
gpd 0.08
稳态,g 2.4+/-0.1(+/-4%)
最大负
稳态,g 1.0
gpd 0.025例IIIa和IIIb
在例IIIa和IIIb中,斯纱输送器包括一EFS70(美名格伊罗股份有限公司),用以代替改进了的EFS31斯纱喂纱器。(采用EFS70喂纱器,斯纱从一架空筒管向下穿过一纱线输入洞眼,绕过一储存卷绕轴(与图2中的卷绕轴32相似),穿过第一对导引滑轮,通过一压电张力传感装置,最后穿过位于喂纱器出口处的、带有宝石轴承的一Delrin⑧乙缩醛树脂导轮。在储存卷绕轴上,纱线围绕卷绕轴几圈然后以与纱线向卷绕轴运动的路径呈大约90°角离开)。喂纱器张力计设定为4。系统的其它部分与例IIa中相同。在例IIIa中,机器以0.75米/秒的速度进行针织,而在例IIIb中,机器的速度为1.1米/秒。例IIIa和IIIb的喂纱器的张力的测定值为:
最大,g 2.5
gpd 0.06
稳态,g 2.1+/-0.1(+/-5%)
最大负
稳态,g 0.4
gpd 0.010
表2
各7据均依据三个例子中每一个例子的三个测量值。例 I IIa IIb IIIa IIIb斯纱含量,wt% 1.5% 1.9% 1.9% 1.9% 1.9%织物重量,oz/yd2 17 12 12 11 12全宽拉伸(在顶部、中间、底部测量)
平均 2.0 1.6 1.6 1.6 1.7
平均幅度,顶部比中间比底部
1.99- 1.61- 1.63- 1.63- 1.65-
2.06 1.62 1.66 1.66 1.67
最大差
单一样品 10% 8% 4% 4% 2%左/中/右拉伸 平均%差,右/左 12% 5% 0% -1 -1%边缘长度,左/右差 平均%差,左/右 10% 10% -1% 2% 2%
幅度 9-12% 8-12% -2--1% 0-3% 1-3% 平均差,左-右,英寸1.9″2.7″ -0.2″ 0.4″ 0.6″目测均匀性等级 1 3- 3- 4 4+
无论在一个毛圈横列内还是从一个毛圈横列到另一毛圈横列,例IIa、IIb、IIIa和IIIb中的织物都比例I中的织物斯纱的拉伸小,并且均匀。在优选例IIb、IIIa和IIIb中边缘长度也更均匀。本发明织物的均匀性显然优于比较例。
图16是按照本发明织造的一片织物的技术背面的视图。如图16,硬纱55和弹力纱18编织在一起,形成一针织结构,硬纱可从技术面看到,而斯纱只能从技术背面看到。在此例中,织物具有分别由毛圈横列68和70限定的两部分67和69,各部分的毛圈尺寸不同。
可以理解,图16所示的毛衣针织物具有若干针编弧71和沉降弧73, 在各织物部分中它们的尺寸和形状基本是均匀的。毛圈的垂直纵行和水平横列的外观也基本上是一样的。
在相继的横列以及在两部分织物67和69中斯纱的拉伸基本是均匀的。结果是,两部分中的织物在各方向具有基本均匀的伸张(跨过A-A和B-B)和回缩。
斯纱的优选拉伸在11和4.5之间,更优选在1.2至2.5之间。斯纱的旦尼尔数应在10至150之间,更优选在10至70之间。
按照本发明的方法生产出的产品将未包复纱或其它弹力纱与一硬纱在编织的针织结构中形成一整体,以便生产一种尺寸上均匀的毛衣针织物。这种织物的畸变最小,并且织物与织物之间的尺寸一致性增大了。
按照现有技术,斯纱上的张力随着针织毛圈的长度和尺寸而增加。结果,斯纱的拉伸也增大。与此相反,在本发明的织物中,无论毛圈的尺寸如何,拉伸总是基本恒定地保持在一预定的程度。这是因为,本发明的方法可以使斯纱的输送速度根据机器的速度及织出的毛圈尺寸或结构产生精确的变化。这样就可以以恒定的伸长或拉伸提供斯纱。
而且,由于斯纱拉伸基本保持恒定,织物上的触觉效果基本上是均匀的——斯纱将使织物毛圈从织物的平面均匀地向外推出,从而硬纱纤维均匀延伸。因此,织物的整个表面保持一种基本上柔软均匀的感觉。通过前面的描述,本发明先前提出的目的是很明显的,并且可以被有效地予以实现。由于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产品和系统做出某些改变,在上面的描述中所包含、并示于附图中的所有内容都应被解释为说明性而非限制性的。
还应理解,下述的权利要求书覆盖了本发明所描述的一般的和具体的特征,对本发明的范围的所有的陈述,作为一种语言,可以被认为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