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室顶板嵌固建筑首层的高层建筑.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地下室顶板嵌固建筑首层的高层建筑.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420579641.2(22)申请日 2014.09.30E04B 1/19(2006.01)(73)专利权人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 518031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振华路8号设计大厦(72)发明人张继斌 张晓波(74)专利代理机构深圳市隆天联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32代理人万振雄 刘耿(54) 实用新型名称一种地下室顶板嵌固建筑首层的高层建筑(57)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具体是一种地下室顶板嵌固建筑首层的高层建筑,该高层建筑包括建筑主体和地下室,地下室的顶板和建筑主体一层的楼板均为梁板结构,在地下室顶板。
2、的支撑梁中,与建筑主体连接的支撑梁定义为第一支撑梁,一层楼板的支撑梁定义为第三支撑梁,第一支撑梁和第三支撑梁均水平设置,两者的高度差为h1;地下室顶板的支撑梁和一层楼板的支撑梁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呈矩形网格状分布,第一支撑梁和第三支撑梁的交汇处设有第一支撑柱,各第三支撑梁靠近第一支撑的下方设有加强肋,加强肋另一侧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5。本实用新型通过地下室顶板支撑梁的优化布置,确保地下室顶板所在楼层的侧向刚度满足设计要求。(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10)授权公告号 CN 204174736 U(45)。
3、授权公告日 2015.02.25CN 204174736 U1/1页21. 一种地下室顶板嵌固建筑首层的高层建筑,包括建筑主体和设置于所述建筑主体下部的地下室,所述地下室的顶板和所述建筑主体一层的楼板均为梁板结构,两者下方各设有若干支撑梁,所述建筑主体穿过所述地下室的顶板并与之嵌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地下室顶板的支撑梁中,与所述建筑主体连接的支撑梁定义为第一支撑梁,所述建筑主体一层楼板的支撑梁定义为第三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三支撑梁均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梁的水平高度低于第三支撑梁的水平高度,两者的高度差为h1;所述地下室顶板的支撑梁和所述建筑主体一层楼板的支撑梁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呈矩形。
4、网格状分布,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三支撑梁的交汇处设有第一支撑柱,各所述第一支撑柱的外侧面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支撑梁连接,内侧面与对应的所述第三支撑梁连接;此外,各所述第三支撑梁靠近所述第一支撑的下方设有加强肋,所述加强肋的顶面固接于所述第三支撑梁的底面,所述加强肋的一侧面固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柱的内侧面,所述加强肋与该一侧面对应的另一侧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5,且所述加强肋的顶面面积大于其底面面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顶板嵌固建筑首层的高层建筑,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支撑柱及与其连接的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三支撑梁所构成的节点为刚性节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顶板嵌固建筑首层。
5、的高层建筑,其特征在于:在平行于任一所述第一支撑柱及与其连接的所述第一支撑梁和对应所述第三支撑梁的垂直剖面中,所述加强肋的剖面形状为倒直角梯形,所述梯形的顶边长度大于底边长度,且顶边和直角侧边分别重合于所述第三支撑梁的底边和所述第一支撑柱内侧边,斜边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5,底边的长度和所述第一支撑柱的宽度之和为h2,h21.5h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顶板嵌固建筑首层的高层建筑,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加强肋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局部重合于其所对应的所述第三支撑梁在水平面内的投影,所述加强肋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三支撑梁的梁宽,高度等于所述第三支撑梁的底面至所述第一支撑梁的底面之间的垂直高度差。
6、。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地下室顶板嵌固建筑首层的高层建筑,其特征在于:h11m。权 利 要 求 书CN 204174736 U1/3页3一种地下室顶板嵌固建筑首层的高层建筑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具体是一种地下室顶板嵌固建筑首层的高层建筑。背景技术0002 现有高层建筑首层嵌固时,即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要求地下室顶板所在楼层的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即建筑主体二层)侧向刚度的2倍。此时,地下室顶板所在楼层包括地下室顶板相关范围的楼板和建筑主体一层的楼板。为保证地下室顶板所在楼层的侧向刚度符合上述要求,则需要使地下室顶板相关范围的楼板和建筑主。
7、体一层的楼板在同一个平面内,若该两者存在高度差,将会降低地下室顶板所在楼层的侧向刚度,以致不符合上述要求。实用新型内容0003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地下室顶板嵌固建筑首层的高层建筑,使其在地下室顶板与建筑主体一层楼面存在高度差时,确保地下室顶板所在楼层的侧向刚度满足要求的。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下室顶板嵌固建筑首层的高层建筑,包括建筑主体和设置于所述建筑主体下部的地下室,所述地下室的顶板和所述建筑主体一层的楼板均为梁板结构,两者下方各设有若干支撑梁,所述建筑主体穿过所述地下室的顶板并与之嵌固,其中:在所述地下室顶板的支撑梁中,与所述建筑主。
8、体连接的支撑梁定义为第一支撑梁,所述建筑主体一层楼板的支撑梁定义为第三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三支撑梁均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梁的水平高度低于第三支撑梁的水平高度,两者的高度差为h1;0005 所述地下室顶板的支撑梁和所述建筑主体一层楼板的支撑梁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呈矩形网格状分布,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三支撑梁的交汇处设有第一支撑柱,各所述第一支撑柱的外侧面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支撑梁连接,内侧面与对应的所述第三支撑梁连接;0006 此外,各所述第三支撑梁靠近所述第一支撑的下方设有加强肋,所述加强肋的顶面固接于所述第三支撑梁的底面,所述加强肋的一侧面固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柱的内侧面,所述加强肋与该一。
9、侧面对应的另一侧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5,且所述加强肋的顶面面积大于其底面面积。0007 优选的,各所述第一支撑柱及与其连接的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三支撑梁所构成的节点为刚性节点。0008 优选的,在平行于任一所述第一支撑柱及与其连接的所述第一支撑梁和对应所述第三支撑梁的垂直剖面中,所述加强肋的剖面形状为倒直角梯形,所述梯形的顶边长度大于底边长度,且顶边和直角侧边分别重合于第三支撑梁的底边和第一支撑柱的内侧边,斜边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5,底边的长度和所述第一支撑柱的宽度之和为h2,说 明 书CN 204174736 U2/3页4h21.5h1。0009 优选的,任一所述加强肋在水平。
10、面内的投影局部重合于其所对应的所述第三支撑梁在水平面内的投影,所述加强肋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三支撑梁的梁宽,高度等于所述第三支撑梁的底面至所述第一支撑梁的底面之间的垂直高度差。0010 优选的,其特征在于:h11m。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通过地下室顶板支撑梁的优化布置,有效避免因地下室顶板与建筑主体一层楼板存在高度差所致的楼层侧向刚度降低,确保地下室顶板所在楼层的侧向刚度满足设计要求。附图说明0012 图1是实施例的梁柱布局俯视图。0013 图2是实施例的梁柱布局垂直剖面图。0014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15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
11、“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0016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0017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
12、”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0018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0019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0020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
13、高层建筑包括建筑主体1和设置于建筑主体下部的地下室4,建筑主体1穿过地下室4的顶板41并与之嵌固,即地下室4的面积大于建筑主体1一层的面积,地下室顶板上开设有洞口,该洞口的内侧边固接至建筑主体1。0021 为方便描述,在地下室顶板的支撑梁中,与建筑主体1连接的支撑梁定义为第一支撑梁61,建筑主体一层楼板的支撑梁定义为第三支撑梁63,第一支撑梁和第三支撑梁均水平设置,第一支撑梁的水平高度低于第三支撑梁的水平高度,两者的水平对称面高度差为h1,在本实施例中h11m。0022 地下室1的顶板和建筑主体一层的楼板均为梁板结构,两者下方各设有若干支撑梁。这些支撑梁在水平面内的投影整体呈矩形网格状分布,第。
14、一支撑梁和第三支撑梁的交说 明 书CN 204174736 U3/3页5汇处设有第一支撑柱11。该各第一支撑柱及与其连接的第一支撑梁和第三支撑梁所构成的节点为刚性节点。第一支撑梁连接至对应的第一支撑柱的外侧面,而第三支撑梁则连接至对应的第一支撑柱的内侧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柱的内侧面为面向建筑内部的侧面,外侧面为面向建筑外部的侧面。一般情况下,第一支撑柱的该内侧面和外侧面是两相对的侧面。0023 本实施例的各第三支撑梁在靠近第一支撑柱的下方设有加强肋,加强肋的顶面固接于第三支撑梁的底面,加强肋的一侧面固接于该第一支撑柱的内侧面,并正对对应的第一支撑梁的端部,因此该加强肋可视为第一支撑梁连接。
15、于第三支撑梁下部的延伸部分,而加强肋与该一侧面对应的另一侧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5,加强肋的顶面面积大于其底面面积。0024 如图3所示,对于本实施例,在平行于任一第一支撑柱及与其连接的第一支撑梁和对应第三支撑梁的垂直剖面中,加强肋62的剖面形状为倒直角梯形,梯形的顶边长度大于底边长度,顶边重合于第三支撑梁的底边,直角侧边重合于第一支撑柱的内侧边,斜边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5,底边的长度和第一支撑柱的宽度之和为h2,h21.5h1。0025 任一加强肋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局部重合于其所对应的第三支撑梁(即与该加强肋顶面连接固定的第三支撑梁)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也就是说加强肋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三支撑梁的梁宽,高度等于所述第三支撑梁的底面至所述第一支撑梁的底面之间的垂直高度差。0026 在本实施例中,地下室的顶板与第一支撑梁一样,都是水平设置的。说 明 书CN 204174736 U1/2页6图1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174736 U2/2页7图3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174736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