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管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敷管机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降低套管释放时的噪音及振动 的产生且实现小型化的敷管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为了在地下形成支承建筑物的桩子而挖掘用于在内部形成该桩子的孔的装 置而已知有敷管机装置。在此, 参照图 6 说明以往的敷管机装置。
图 6(a) 及图 6(b) 是以往的敷管机装置 200、 300 的剖视图。如图 6(a) 所示, 敷管 机装置 200 具有能够相对于下部框架部件 205 上下移动地支承升降部件 202 的多个推力千 斤顶 210。推力千斤顶 210 具有被固定在下部框架部件 205 上的柱 211, 在该柱 211 上能够 滑动地嵌合有引导筒 212。引导筒 212 被向升降部件 202 固定, 在柱 211 以及引导筒 212 的 内部收纳推力压力缸。将柱 211 以及引导筒 212 的滑动部作为导件而升降部件 202 借助该 推力压力缸的伸缩而相对于下部框架部件 205 上下移动。
在升降部件 202 上, 经由夹紧压力缸 220 连结有上部框架部件 203。在上部框架 部件 203 上, 能够旋转地吊设有楔形状的夹紧部件 221, 该夹紧部件 221 为, 上部框架部件 203 借助夹紧压力缸 220 的伸缩而相对于升降部件 202 上下移动而令该夹紧部件 221 上下 移动。夹紧部件 221 利用上下移动而在套管 201 的外周面 201a 与锥体部件 222 的内周面 222a 之间拔出插入。其结果, 能够进行套管 201 向锥体部件 222 的连接和该连接的解除。
锥体部件 222, 被能够旋转地向升降部件 202 安装, 令来自设置在升降部件 202 上 的马达 223 的旋转力经由减速齿轮 224 传递至锥体部件 222。由此, 若令套管 201 向锥体部 件 222 连接, 则来自马达 223 的旋转力经由锥体部件 222 向套管 201 传递。在向套管 201 传递旋转力的状态下, 若使推力千斤顶 210 缩短而使升降部件 202 向下方移动, 则套管 201 一边旋转一边被向地面按压。其结果, 套管 201 在地面上挖掘孔。
接着, 如图 6(b) 所示, 敷管机装置 300 具有能够相对于下部框架部件 305 上下移 动地支承上部框架部件 302 的多个推力千斤顶 310。推力千斤顶 310 与推力千斤顶 210 同 样地构成, 上部框架部件 302 将柱 311 以及引导筒 312 的滑动部作为导件而借助收纳在推 力千斤顶 310 的内部的推力压力缸的伸缩而相对于下部框架部件 305 上下移动。
在上部框架部件 302 上, 经由夹紧压力缸 320 连结有升降部件 303。在升降部件 303 上, 能够旋转地安装有圆环形状的锥体部件 322, 该锥体部件 322 为, 升降部件 303 借助 夹紧压力缸 320 的伸缩而相对于上部框架部件 302 上下移动而令该锥体部件 322 上下移 动。利用该锥体部件 322 上下移动而令吊设在上部框架部件 302 上的夹紧部件 321 相对于 锥体部件 322 相对地上下移动, 令该夹紧部件 321 在套管 301 的外周面 301a 与锥体部件 322 的内周面 322a 之间拔出插入。其结果, 能够进行夹紧部件 321 向套管 301 的连接和该 连接的解除。
夹紧部件 321 经由连杆 325 向上部框架部件 302 吊设。在夹紧部件 321 上, 来自 设置在上部框架部件 302 上的马达 323 的旋转力被减速齿轮 324 减速后经由连杆 325 被传
递。由此, 若令套管 301 向夹紧部件 321 连接, 则来自马达 323 的旋转力向套管 301 传递。 在向套管 301 传递旋转力的状态下, 若使推力千斤顶 310 缩短而使上部框架部件 302 向下 方移动, 则套管 301 一边旋转一边被向地面按压。其结果, 套管 301 在地面上挖掘孔。
但是, 在敷管机装置 200 中, 在释放向锥体部件 222 连接的套管 201 时, 插入在套 管 201 的外周面 201a 与锥体部件 222 的内周面 222a 之间的夹紧部件 221 被拔出, 但此时 套管 201 被夹紧部件 221 带出而抬起。因此, 稍稍被抬起的套管 201 由于夹紧部件 221 被 拔出而从锥体部件 222 被释放而落下, 产生噪音及振动。因为在推力千斤顶 210 的每一行 程 ( 上下动作 ) 中都进行该套管 201 的释放动作 ( 拔出夹紧部件 221 的动作 ), 所以在挖掘 作业中存在反复产生噪音及振动的问题点。
此外, 在敷管机装置 300 中, 释放套管 301 的构成是不拔出夹紧部件 321 而使锥体 部件 322 向下方移动的构成, 因此不存在敷管机装置 200 那样的套管 201 被抬起而反复产 生噪音及振动的问题, 但是因为经由夹紧部件 321 向套管 301 传递马达 323 的旋转力, 所以 该旋转力作用于吊设夹紧部件 321 的连杆 325。 因此, 必须令连杆 325 成为坚固的部件而提 高刚性, 存在装置大型化的问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点而提出的,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低套管的释 放时的噪音及振动的产生且实现小型化的敷管机装置。
为了达成该目的, 本发明为一种敷管机装置, 具有 : 下部框架部件, 具有旋转挖掘 地面的套管所插入的插入孔且被固定在上述地面上 ; 推力千斤顶, 安装在该下部框架部件 上且伸缩自如地构成 ; 上部框架部件, 安装在该推力千斤顶上且能够相对于上述下部框架 部件沿上述套管的轴方向往复移动 ; 多个夹紧压力缸, 一端侧被安装在该上部框架部件上 且借助动作油的供给而伸缩 ; 升降部件, 安装在该夹紧压力缸的另一端侧 ; 主夹紧部件, 借 助上述夹紧压力缸的伸缩使该升降部件和上述上部框架部件相互地分离接近从而进行上 述套管向上述上部框架部件的连接或者该连接的解除 ; 旋转驱动机构, 在借助该主夹紧部 件向上述上部框架部件连接上述套管的状态下, 使该主夹紧部件相对于上述上部框架部件 旋转, 其特征为, 上述主夹紧部件具有 : 锥体部件, 内周面与上述套管的外周面对置地配设, 并且被能够旋转地向上述升降部件安装且借助上述旋转驱动机构而旋转 ; 夹紧部件, 在该 锥体部件的内周面与上述套管的外周面之间朝向形成为楔形状的顶端配设, 并且被能够旋 转地安装在上述上部框架部件上。
此外, 本发明为一种敷管机装置, 具有 : 下部框架部件, 具有旋转挖掘地面的套管 所插入的插入孔且被固定在上述地面上 ; 推力千斤顶, 安装在该下部框架部件上且伸缩自 如地构成 ; 上部框架部件, 安装在该推力千斤顶上且能够相对于上述下部框架部件沿上述 套管的轴方向往复移动 ; 多个夹紧压力缸, 一端侧被安装在该上部框架部件上且借助动作 油的供给而伸缩 ; 升降部件, 安装在该夹紧压力缸的另一端侧 ; 主夹紧部件, 借助上述夹紧 压力缸的伸缩使该升降部件和上述上部框架部件相互地分离接近从而进行上述套管向上 述上部框架部件的连接或者该连接的解除 ; 旋转驱动机构, 在借助该主夹紧部件向上述上 部框架部件连接上述套管的状态下, 使该主夹紧部件相对于上述上部框架部件旋转, 其特 征在于, 具有与上述主夹紧部件另外地构成的、 握持或释放上述套管的副夹紧部件, 该副夹
紧部件具有 : 多个带部件, 沿着上述下部框架部件的上述插入孔的外缘配设且被相互地轴 装; 压力缸装置, 连接在该多个带部件的两侧端部且伸缩自如地构成, 该副夹紧部件为, 通 过令该压力缸装置伸缩而向上述套管的外周面按压上述带部件, 借助该带部件握持上述套 管。
根据本发明的敷管机装置, 主夹紧部件, 通过令夹紧压力缸缩短而使升降部件和 上部框架部件接近而向上部框架部件连接套管。 在该状态下通过借助旋转驱动机构使主夹 紧部件旋转, 使向上部框架部件连接的套管在插入下部框架部件的插入孔的状态下旋转。 进而通过缩短推力千斤顶, 使上部框架部件向套管的轴方向的下方一边旋转一边移动, 在 地面上挖掘孔。 之后, 使夹紧压力缸伸长, 解除基于主夹紧部件的向上部框架部件的套管的 连接。并且在向上部框架部件的套管的连接被解除的状态下, 使随着孔的挖掘而被缩短的 推力千斤顶伸长, 使上部框架部件与套管分体而向上方移动。
在此, 主夹紧部件将形成为楔形状的夹紧部件从顶端侧插入至套管的外周面与锥 体部件的内周面之间, 从而夹紧部件按压套管的外周面和锥体部件的内周面。借助该按压 令套管和锥体部件连接, 令套管和锥体部件一体地动作。 由此, 套管借助来自旋转驱动机构 的旋转力与锥体部件以及夹紧部件一起旋转动作。即, 本发明是使形成为楔形状的夹紧部 件从顶端侧插入至套管的外周面与锥体部件的内周面之间的构成, 所以能够将套管和锥体 部件简单地连接。 其结果, 可以取得如下的效果, 令与套管的挖掘作业及拔出作业相伴的套 管的连接和解除作业变得容易且能够实现施工成本的削减。 此外, 锥体部件被向升降部件连接, 且夹紧部件被向上部框架部件连接, 所以若为 了解除对于套管的外周面和锥体部件的内周面的夹紧部件的按压而伸长夹紧压力缸, 则向 套管的外周面被按压的夹紧部件相对于地面不改变位置, 锥体部件向下方移动。 由此, 在解 除对于套管的外周面的夹紧部件的按压时, 向套管被按压的夹紧部件相对于地面不改变位 置, 因此防止套管的顶端从挖掘中的孔的底部升起而取得能够减低套管的释放时的噪音及 振动的产生的效果。
此外, 借助旋转驱动机构而旋转的锥体部件, 通过在锥体部件的内周面与套管的 外周面之间插入夹紧部件而进行向套管的连接, 因此, 在锥体部件和套管之间没有夹紧部 件以外的可动部分。 从而, 在旋转力的传递路径中能够省略为了确保刚性而壁厚的部位。 其 结果, 取得能够实现敷管机装置的小型化的效果。
因为轴承部件的内环部件与锥体部件一体地形成, 所以不需要用于向锥体部件连 结内环部件的螺栓部件等, 部件个数减少。 此外, 与一体形成对应, 使强度的确保变得容易, 能够实现锥体部件的小型化, 能够减小敷管机装置整体的尺寸。 其结果, 取得能够进行地基 边界线附近及壁边的施工等的效果。
通过令副夹紧部件的压力缸装置伸缩, 令带部件向套管的外周面按压, 且该外周 面被带部件握持。 由此, 即便在基于主夹紧部件的套管部件的连接被解除时, 能够借助副夹 紧部件握持套管而取得防止套管的基于自重的下沉的效果。
令水平千斤顶的伸缩方向与推力千斤顶的伸缩方向大致平行且水平千斤顶与推 力千斤顶大致同轴地配置在下部框架部件上, 因此, 在推力千斤顶伸缩时负荷点和支承点 一致, 在下部框架部件上不会产生由于推力千斤顶的伸缩力导致的弯曲力矩。 由此, 下部框 架部件的强度不必考虑由于推力千斤顶的伸缩力而导致的弯曲力矩的影响, 因此取得能够
令下部框架部件小型化且实现敷管机装置的小型化的效果。此外, 省略了配设水平千斤顶 的面积, 能够减小敷管机装置的底面积。由此, 与底面积减小对应, 使得在狭小的场所中的 设置成为可能, 取得能够增加敷管机装置的设置的自由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敷管机装置的立体图。
图 2(a) 是放大表示图 1 的 IIa-IIa 线的截面的一部分的敷管机装置的放大剖视 图, (b) 是推力千斤顶的剖视图。
图 3(a) 是放大图 2(a) 的 IIIa 的锥体部件的剖视图, (b) 是放大图 3(a) 的 IIIb 的锥体部件的剖视图。
图 4(a) 是不握持套管的状态下的副夹紧部件的俯视图, (b) 是握持套管的状态下 的副夹紧部件的俯视图。
图 5(a) 是令上部框架部件向底座部件接近的状态下的敷管机装置的剖视图, (b) 是令升降部件相对于上部框架部件分离而套管的握持被解除的状态下的敷管机装置的剖 视图, (c) 是套管的握持被解除而上部框架部件从底座部件分离的状态下的敷管机装置的 剖视图。
图 6 是以往的敷管机装置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 敷管机装置 1 套管 1a 外周面 2 旋转驱动机构 3 升降部件 3d 外环部件 ( 轴承部件的一部分 ) 3e 转动槽 ( 外环部件的槽 ) 4 主夹紧部件 41 锥体部件 41a 内周面 41c 转动槽 ( 内环部件的槽 ) 41d 球状体 42 夹紧部件 5 下部框架部件 5c 插入孔 ( 下部框架部件的一部分 ) 6 副夹紧部件 61 带部件 62 压力缸装置 7 推力千斤顶 8 上部框架部件 9 夹紧压力缸10 水平千斤顶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首先, 参照图 1 及图 2 说明敷管机 装置 100 的构成。图 1 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敷管机装置 100 的立体图, 在升降部件 3 及上部框架部件 8 的一部分被切断的状态下进行图示。图 2(a) 是放大表示图 1 的 IIa-IIa 线的截面的一部分的敷管机装置 100 的放大剖视图, 图 2(b) 是推力千斤顶 7 的剖视图。
敷管机装置 100 是用于使套管 1 一边旋转一边向地基按压而挖掘垂直的纵孔的桩 施工的装置, 如图 1 所示, 主要具有 : 旋转驱动机构 2、 升降部件 3、 主夹紧部件 4、 下部框架 部件 5、 副夹紧部件 6、 推力千斤顶 7、 上部框架部件 8、 夹紧压力缸 9。 另外, 也可以加上套管 1 而构成敷管机装置 100。
如图 1 及图 2(a) 所示, 套管 1 是一边借助来自液压马达 21 的旋转力旋转一边通 过升降部件 3 及上部框架部件 8 同步地向下部框架部件 5 侧移动而被向地面按压而旋转挖 掘该地面的部件。套管 1 形成为圆筒状, 旋转中心轴 S 的轴心方向 ( 套管的轴方向 ) 配设 为垂直于地面。 旋转驱动机构 2 是向主夹紧部件 4 的锥体部件 41 提供用于驱动套管 1 旋转的旋 转力的机构。如图 2(a) 所示, 旋转驱动机构 2 具有 : 液压马达 21, 借助液压而进行动作且 产生旋转力 ; 减速齿轮 22, 是减速该旋转力而向锥体部件 41 传递的齿轮。
如图 2(a) 所示, 升降部件 3 是借助夹紧压力缸 9 的伸缩而相对于上部框架部件 8 向上下方向 ( 图 2(a) 上下方向 ) 移动且经由主夹紧部件 4 向套管 1 连接的部件。
主夹紧部件 4 是为了向套管 1 传递来自旋转驱动机构 2 的旋转力而将旋转驱动机 构 2 和套管 1 机械地连接的部件。如图 2(a) 所示, 主夹紧部件 4 具有 : 锥体部件 41, 能够 转动地安装在升降部件 3 上 ; 夹紧部件 42, 配设在该锥体部件 41 与套管 1 之间。另外, 锥 体部件 41 及夹紧部件 42 的详细构成的说明, 参照图 3 而后述。
下部框架部件 5 是载置在地面上的敷管机装置 100 的基座部分, 如图 1 所示, 形成 为俯视矩形形状。下部框架部件 5 具有 : 插入套管 1 的插入孔 5c( 参照图 2(a))、 安装配重 载荷部件 5e 的安装部 5d。在将配重载荷部件 5e 安装在该安装部 5d 上的状态下, 通过将未 图示的重物放在配重载荷部件 5e 上, 防止在挖掘时敷管机装置 100 从地面升起。安装配重 载荷部件 5e 的安装部 5d, 以能够在任意方向上安装配重载荷部件 5e 的方式分别设置在下 部框架部件 5 的四个方向上。
副夹紧部件 6 是在主夹紧部件 4 不握持套管 1 时握持套管 1 而防止套管 1 落下的 部件。如图 1 所示, 副夹紧部件 6 具有带部件 61、 压力缸装置 62。另外, 对于副夹紧部件 6 的详细构成, 参照图 4 而后述。
如图 2(b) 所示, 推力千斤顶 7 是通过全长伸缩而使上部框架部件 8 相对于下部框 架部件 5 向上下方向移动的部件, 具有 : 推力千斤顶外筒 71、 推力千斤顶内筒 72、 推力压力 缸 73。
推力千斤顶外筒 71 及推力千斤顶内筒 72 形成为圆筒形状, 推力千斤顶外筒 71 被 能够滑动地外嵌在推力千斤顶内筒 72 上。在推力千斤顶内筒 72 的内部收纳有 : 推力压力 缸 73, 使全长与动作油的供给量对应地变化 ; 水平千斤顶 10 的一部分, 位于该推力压力缸
73 的下侧。 水平千斤顶 10 是被向下部框架部件 5 固定、 通过使其全长变化而调整从下部框 架部件 5 向下方突出的量的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 可以具有多个水平千斤顶 10, 可以调整 这些水平千斤顶 10 的突出量而将敷管机装置 100 保持为水平状态。
推力压力缸 73 的上侧的端部与推力千斤顶外筒 71 的上侧的部位连接。此外, 推 力千斤顶外筒 71 向上部框架部件 8 被固定。由此, 若推力压力缸 73 的全长伸长, 则上部框 架部件 8 向上方移动而从下部框架部件 5 分离。另一方面, 若推力压力缸 73 的全长缩短, 则上部框架部件 8 向下方移动而向被固定在地面上的下部框架部件 5 接近。即, 上部框架 部件 8 借助推力压力缸 73 的伸缩而相对于地面上下动作。因此, 在借助主夹紧部件 4 令套 管 1 向上部框架部件 8 连接时, 利用上部框架部件 8 的上下动作, 能够将套管 1 压入至地下 或从地下拔出。
此外, 水平千斤顶 10 被配设在推力压力缸 73 的铅直方向下方, 而使从推力压力缸 73 向下部框架部件 5 传递负荷的负荷点和水平千斤顶 10 经由下部框架部件 5 支承该负荷 的支承点一致, 因此, 在下部框架部件 5 上不会产生由于推力压力缸 73 的伸缩力导致的弯 曲力矩。除此之外, 能够减小敷管机装置 100( 参照图 1) 的设置面积。
例如, 在铅直方向看 ( 图 2(b) 上下方向看 ), 在将水平千斤顶 10 与推力压力缸 73 位置不同地配设时, 与水平千斤顶 10 与推力压力缸 73 位置不同对应, 由于压力缸力被从推 力压力缸 73 输入到连接水平千斤顶 10 和推力压力缸 73 的下部框架部件 5 且负荷点与支 承点不一致而产生弯曲力矩。此外, 在水平千斤顶 10 被配设在推力千斤顶内筒 72 的外侧 ( 套管 1 的径方向外侧等 ) 时, 与之对应地使敷管机装置 100 的底面积增加。因此, 在敷管 机装置 100 的设置方面产生制约 ( 在狭小的场所中的设置变得困难 )。
与此相对, 在本实施方式中, 水平千斤顶 10 被设置在推力压力缸 73 的铅直方向下 方, 使从推力压力缸 73 向下部框架部件 5 传递负荷的负荷点与水平千斤顶 10 经由下部框 架部件 5 支承该负荷的支承点一致, 因此, 在下部框架部件 5 上不产生推力压力缸 73 的弯 曲力矩。由此, 下部框架部件 5 的强度不必考虑该弯曲力矩的影响, 能够令下部框架部件 5 小型化且实现敷管机装置 100 的小型化。此外, 水平千斤顶 10 配设在推力压力缸 73 的铅 直方向下方, 因此, 与水平千斤顶 10 配设在推力千斤顶内筒 72 的外侧的情况相比, 能够减 小敷管机装置 100 的底面积。由此, 与底面积减小对应, 使得在狭小的场所中的设置成为可 能, 能够增加敷管机装置 100 的设置的自由度。
上部框架部件 8 是借助推力千斤顶 7 的伸缩而相对于下部框架部件 5 向上下方向 移动的部件, 如图 2(a) 所示, 具有插入孔 8b、 环部件 8c、 连结部件 8d。插入孔 8b 作为套管 1 所插入的贯通孔而形成。 环部件 8c 作为与插入孔 8b 同心的圆环体而形成, 且被能够转动 地安装在上部框架部件 8 上。多个的连结部件 8d 是连结环部件 8c 和多个夹紧部件 42 且 向环部件 8c 吊设夹紧部件 42 的部件。由此, 夹紧部件 42 能够向套管 1 的径方向 ( 图 2(b) 左右方向 ) 摆动。
多个夹紧压力缸 9 是使全长与动作油的供给量对应地变化的液压压力缸, 上侧的 端部与上部框架部件 8 连接, 下侧的端部与升降部件 3 连接。升降部件 3, 能够滑动地贯通 支承在推力千斤顶 7 的推力千斤顶外筒 71 上, 因此若令夹紧压力缸 9 的全长伸长, 则升降 部件 3 下降而从上部框架部件 8 分离, 若令夹紧压力缸 9 的全长缩短, 则升降部件 3 上升而 向上部框架部件 8 接近。通过如此地令升降部件 3 相对于上部框架部件 8 分离接近, 如参照图 3 而后述的那样, 具有锥体部件 41 和夹紧部件 42 的主夹紧部件 4 将旋转驱动机构 2 和套管 1 机械地连接或者将连接解除。
接着, 参照图 3 说明构成主夹紧部件 4 的锥体部件 41 和夹紧部件 42 的详细构成。 图 3(a) 是放大图 2(a) 的 IIIa 的锥体部件 41 的剖视图, 图 3(b) 是放大图 3(a) 的 IIIb 的 锥体部件 41 的剖视图。另外, 在图 3(a) 中, 图示锥体部件 41 的内周面 41a 在向套管 1 的 外周面 1a 按压夹紧部件 42 的状态。
如图 3(a) 所示, 锥体部件 41 形成为具有形成为锥状的内周面 41a 的圆环形状, 能 够旋转地安装在升降部件 3( 参照图 2(a)) 上。锥体部件 41 的内周面 41a, 与套管 1 的外周 面 1a 对置地配设, 越下端侧越向套管 1 的外周面 1a 侧接近。夹紧部件 42 形成为楔形状, 在被锥体部件 41 的内周面 41a 向套管 1 的外周面 1a 按压的状态下与内周面 41a 及外周面 1a 分别面接触, 所述夹紧部件 42 经由连结部件 8d 能够摆动地吊设在环部件 8c 上。由此, 借助夹紧压力缸 9 使锥体部件 41 相对于上部框架部件 8 向上下方向移动, 从而能够进行套 管 1 向锥体部件 41 的连接和该连接的解除。
即, 锥体部件 41 的内周面 41a 向套管 1 的外周面 1a 按压夹紧部件 42, 从而令套 管 1 相对于锥体部件 41 连接。若从该状态使锥体部件 41 相对于上部框架部件 8 向下方移 动, 则令锥体部件 41 的内周面 41a 从夹紧部件 42 分离, 基于夹紧部件 42 的向套管 1 的外 周面 1a 的按压被解除, 从而相对于锥体部件 41 的套管 1 的连接被解除。并且, 若再次使锥 体部件 41 相对于上部框架部件 8 向上方移动, 则锥体部件 41 的内周面 41a 将夹紧部件 42 向套管 1 的外周面 1a 按压, 令套管 1 相对于锥体部件 41 连接。 夹紧部件 42 形成为楔形状, 在被锥体部件 41 的内周面 41a 向套管 1 的外周面 1a 按压的状态下与内周面 41a 和外周面 1a 分别地面接触, 因此使按压力均一地分散, 能够防 止锥体部件 41 及夹紧部件 42 局部磨损。其结果, 因为能够更长地设定锥体部件 41 及夹紧 部件 42 的更换时间, 所以能够削减敷管机装置 100 的维护成本。
如图 3(b) 所示, 在锥体部件 41 的外周面上, 向锥体部件 41 的下部外周面侧 ( 图 3(b) 右侧 ) 凹陷地设置转动槽 41c, 该转动槽 41c 沿锥体部件 41 的周方向连续地延设。此 外, 在升降部件 3 上安装有形成为具有与升降部件 3 的插入孔的轴心相同的轴心的环形状 的外环部件 3d。在外环部件 3d 的内周面上, 向外环部件 3d 的内周面侧 ( 图 3(b) 左侧 ) 凹 陷地设置转动槽 3e, 转动槽 3e 向外环部件 3d 的周方向连续地延设。在转动槽 41c 与转动 槽 3e 之间, 能够转动地夹持多个球状体 41d, 其结果, 锥体部件 41 能够以轴承的内环相对于 外环旋转的方式相对于外环部件 3d 旋转。即, 借助在锥体部件 41 与外环部件 3d 之间夹持 的多个球状体 41d 而构成轴承。
在此, 例如在利用与锥体部件 41 不同的其他部件形成转动槽 41c 时, 用于将形成 转动槽 41c 的部件 ( 以下称为 “内环” ) 向锥体部件 41 连结的螺栓部件必须是新的部件, 使 部件个数增加。此外, 内环以及锥体部件 41 的各个部件必须要有强度, 所以使得内环以及 锥体部件 41 变得壁厚。其结果, 使内环以及锥体部件 41 大型化且敷管机装置 100 整体的 尺寸增大, 因此地基边界线附近及壁边的施工等不能够进行。
与此相对, 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锥体部件 41 的外周面上形成转动槽 41c, 因此不需 要用于将内环向锥体部件 41 连结的螺栓部件, 能够减少部件个数。此外, 与没有连结内环 和锥体部件 41 对应, 强度的确保变得容易, 能够实现锥体部件 41 的小型化。其结果, 减小
敷管机装置 100 整体的尺寸而能够进行地基边界线附近及壁边的施工等。
接着, 参照图 4 说明副夹紧部件 6 的详细构成以及副夹紧部件 6 的动作。图 4, 是 图 1 的 IV-IV 线中的敷管机装置 100 的剖视图, 图示副夹紧部件 6 的上表面。图 4(a), 是不 握持套管 1 的状态下的副夹紧部件 6 的俯视图, 图 4(b), 是握持套管 1 的状态下的副夹紧部 件 6 的俯视图。
如图 4(a) 及图 4(b) 所示, 副夹紧部件 6 的带部件 61 形成为圆弧形状, 沿着插入 套管 1 的下部框架部件 5 的插入孔 5c( 参照图 2(a)) 配设多个 (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 ), 这些带部件 61, 一端部被相互地轴装。 副夹紧部件 6 的压力缸装置 62 是使全长与动作油的 供给量对应地变化 ( 伸缩 ) 的装置, 其两侧端部, 被轴装在带部件 61 的另一端部上。
在此, 说明副夹紧部件 6 握持套管 1 的动作。如图 4(a) 所示, 在压力缸装置 62 的 全长伸长的状态下, 令带部件 61 从套管 1 的外周面 1a 分离, 使套管 1 能够相对于下部框架 部件 5 可动 ( 将旋转中心轴 S 作为中心的旋转以及向旋转中心轴 S 的轴心方向的移动 )。 在该状态下, 套管 1 一边旋转一边被向地面按压, 能够挖掘地面。
接着, 如图 4(b) 所示, 若使压力缸装置 62 的全长缩短, 则副夹紧部件 6 握持套管 1。即, 借助压力缸装置 62 的缩短, 隔着套管 1 配设的带部件 61 之间的距离缩小, 令带部件 61 向套管 1 的外周面 1a 抵接。并且, 通过使压力缸装置 62 的全长进一步缩短, 向外周面 1a 施加按压力, 套管 1 被副夹紧部件 6 握持。其结果, 即便主夹紧部件 4( 参照图 2(a)) 解 除套管 1 的握持, 通过借助副夹紧部件 6 握持套管 1, 能够防止套管 1 由于自重而下沉。 此外, 带部件 61 的内侧面与套管 1 的外周面 1a 对应地弯曲, 所以能够均一地握持 套管 1 的外周面 1a 而将施加在套管 1 的外周面 1a 上的压力保持为很低。因而, 即便在确 保保持套管 1 的力时, 也能够将施加在套管 1 的外周面 1a 上的压力抑制得很小而能够防止 套管 1 变形。
参照图 5 说明敷管机装置 100 的挖掘动作。图 5 是表示挖掘中的敷管机装置 100 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 5(a) 是令上部框架部件 8 向下部框架部件 5 接近的状态下的敷管机装 置 100 的剖视图, 图 5(b) 是升降部件 3 相对于上部框架部件 8 分离而套管 1 的握持被解除 的状态下的敷管机装置 100 的剖视图, 图 5(c) 是套管 1 的握持被解除而上部框架部件 8 从 下部框架部件 5 分离的状态下的敷管机装置 100 的剖视图。
首先, 借助夹紧压力缸 9 令安装了锥体部件 41 的安装的升降部件 3 向上部框架部 件 8 接近, 通过锥体部件 41 的内周面 41a 向套管 1 的外周面 1a 按压夹紧部件 42, 经由夹紧 部件 42 向锥体部件 41 连接套管 1。接着, 伸长副夹紧部件 6 的压力缸装置 62 的全长, 令带 部件 61 从套管 1 的外周面 1a 分离, 解除基于副夹紧部件 6 的套管 1 的握持。
在此, 借助液压马达 21 使锥体部件 41 旋转, 且使套管 1 旋转。在使套管 1 旋转的 状态下, 通过缩短推力千斤顶 7 而使上部框架部件 8 和与被安装在升降部件 3 上的锥体部 件 41 连接的套管 1 向地面侧 ( 图 5(a) 下侧 ) 移动, 从而在地面上挖掘纵孔。 为该纵孔的挖 掘深度 ( 纵孔的深度 ) 越深, 升降部件 3 及上部框架部件 8 越接近地面的图 5(a) 的状态。
为了从图 5(a) 的状态进一步进行挖掘, 需要使套管 1 进一步向地面侧 ( 图 5(a) 下侧 ) 进行, 因此, 需要使升降部件 3 及上部框架部件 8 向套管 1 的上方移动。于是首先缩 短副夹紧部件 6 的压力缸装置 62 的全长, 利用副夹紧部件 6 的带部件 61 握持套管 1。
接着, 如图 5(b) 所示, 向夹紧压力缸 9 供给油而使夹紧压力缸 9 的全长伸长。若
令夹紧压力缸 9 的全长伸长, 则套管 1 相对于锥体部件 41 的的连接被解除。即, 仅仅令升 降部件 3 向下方移动, 且令升降部件 3 相对于上部框架部件 8 分离。其结果, 通过令锥体部 件 41 向下方移动, 夹紧部件 42 沿着锥体部件 41 的内周面 41a 向沿套管 1 的径方向分离的 方向移动, 基于夹紧部件 42 的向套管 1 的外周面 1a 的按压被解除, 从而套管 1 相对于锥体 部件 41 的连接被解除。另外, 此时, 套管 1 被副夹紧部件 6 的带部件 61 握持, 因此套管 1 不会因为其自重而下沉。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敷管机装置 100, 令安装了锥体部件 41 的升降部件 3 相对于安 装了夹紧部件 42 的上部框架部件 8 向下侧 ( 地面侧 ) 移动, 从而套管 1 的连接被解除, 因 此不使安装在上部框架部件 8 的夹紧部件 42 相对于地面移动, 而能够解除相对于套管 1 的 外周面 1a 的夹紧部件 42 的按压。其结果, 防止套管 1 的顶端从挖掘中的孔的底部升起, 能 够减低套管 1 的释放时的噪音及振动的产生。
特别是建筑物多是在现有的建筑物之间进行重建, 减低套管的释放时的噪音及振 动的产生能够减低带给附近居民的噪音危害, 其效果显著。
之后, 如图 5(c) 所示, 若向推力千斤顶 7 的推力压力缸 73 供给动作油而使推力千 斤顶 7 的全长伸长, 则升降部件 3 及上部框架部件 8 向上方移动。并且, 为了再次向夹紧部 件 42 连接套管 1, 通过缩短夹紧压力缸 9 的全长而使升降部件 3 向上部框架部件 8 接近。 即, 令锥体部件 41 向上方移动, 锥体部件 41 的内周面 41a 向套管 1 的外周面 1a 按压夹紧 部件 42, 令套管 1 再次经由夹紧部件 42 向锥体部件 41 连接。进而, 令副夹紧部件 6 的压力 缸装置 62 的全长伸长, 使带部件 61 从套管 1 的外周面 1a 分离, 解除基于副夹紧部件 6 的 对套管 1 的握持。 在令套管 1 向锥体部件 41 连接的状态下, 来自旋转驱动机构 2 的旋转力经由锥体 部件 41 向套管 1 传递, 通过缩短推力千斤顶 7 而使上部框架部件 8 和与被安装在升降部件 3 上的锥体部件 41 连接的套管 1 向地面侧移动, 从而能够进一步延长纵孔的挖掘深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 推力千斤顶 7 的推力千斤顶外筒 71 能够滑动地贯通支承升降部 件 3, 因此, 升降部件 3 被推力千斤顶 7 的推力千斤顶外筒 71 引导。由此, 能够借助多个夹 紧压力缸 9 的伸缩使升降部件 3 平行移动。因此, 多个夹紧压力缸 9 的动作量相同, 供给到 各夹紧压力缸 9 的动作油量也相同。其结果, 不需要用于使夹紧压力缸 9 同步动作的液压 控制回路, 能够令液压回路简单化, 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削减
以上, 基于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 但本发明并不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能够很 容易的推测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的种种改良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