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减振器用轴承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承,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减振器用轴承。
背景技术
汽车悬架系统中由于弹性元件受冲击产生振动,为改善汽车行驶平顺性,悬架
中与弹性元件并联安装减振器,为衰减振动,其中减振器主要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
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震弹簧可以过滤路面
的震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振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
由减振器工作原理可知,减振器轴承工作要求,主要受冲击载荷,旋转方式为
无旋转和低速摆动,并且长期处于尘土弥漫,泥浆飞溅的恶劣环境中工作,因此对
其可靠性要求极高。目前国内厂家生产标准推力球轴承,使用效果不理想,主要表
现在:旋转不灵活、油脂泄露甩出、滚道早期剥落、产品锈蚀等现象导致轴承早期
失效,因此主机市场用该类轴承主要仍由国外厂家垄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提高了轴承
的寿命、安装便捷的汽车减振器用轴承。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汽车减振器用轴承,其特征在于,包括座圈、轴圈、钢球和罩壳,所述的
座圈、钢球和轴圈依次设置,所述的座圈和轴圈上分别设有用于钢球滚动的沟道,
所述的座圈和轴圈通过罩壳包裹。
所述的座圈和轴圈上的沟道为非对称结构,其沟外侧高于沟内侧。
所述的罩壳包括外罩壳和内罩壳,所述的内罩壳包住座圈后与轴圈连接,使轴
圈和座圈固定连接,所述的外罩盖包住轴圈。
所述的内罩盖为U型结构,两竖端部向内弯折,与轴圈的紧密贴合。
所述的外罩壳为倒U型结构,其与轴圈过盈配合连接。
所述的罩壳为磷化处理后的罩壳。
该轴承内部充满润滑脂。
所述的润滑脂为德国福斯RENOLITFCH2润滑脂
所述的沟道的曲率半径为0.5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当轴承产生摆动时,钢球会产生一个向外侧的离心力,该离心力属于径向
力,能被沟道外侧较高的挡边支撑住,保证接触应力产生的椭圆全部在沟道内部,
从而提高了轴承的寿命。
2、由于该产品工作时主要是低速摆动和冲击载荷,沟道采用更小的沟曲率设
计,沟道与滚动体接触面积增大,承载能力得到提高,寿命得以大幅度提升。
3、内罩壳将座圈和轴圈包住,油脂工作时不易甩出,并且外面的灰尘、泥浆
无法渗入轴承内部,起到密封作用;另外该罩壳确保了轴圈和座圈不分离,安装便
捷。
4、上下全部采用磷化罩壳进行包裹,起到了防止产品锈蚀。
5、油脂采用德国福斯RENOLITFCH2润滑脂,附着力强,抗挤压力强,低速
摆动冲击载荷作用下仍能保证滚动摩擦表面形成油膜覆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
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减振器用轴承,包括座圈1、轴圈2、钢球3和罩壳,
所述的座圈1、钢球3和轴圈2依次设置,所述的座圈1和轴圈2上分别设有用于
钢球滚动的沟道,所述的座圈1和轴圈2通过罩壳包裹。
所述的座圈1和轴圈2上的沟道为非对称结构,其沟外侧高于沟内侧。
所述的罩壳包括外罩壳4和内罩壳5,所述的内罩壳4包住座圈后与轴圈连接,
使轴圈和座圈固定连接,所述的外罩盖包住轴圈。所述的内罩盖4为U型结构,
两竖端部向内弯折,与轴圈的紧密贴合。所述的外罩壳5为倒U型结构,其与轴
圈过盈配合连接。
本发明在普通推力球轴承基础上,对其轴圈和座圈沟道进行非对称设计,即沟
外侧高于沟内侧,当钢球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能被外侧更高的挡边支撑住,保证接
触应力都在沟道内。
沟道曲率半径设计为0.52,确保钢球与沟道表面更大面积的接触。
轴圈和座圈采用内罩壳包住,确保轴圈和座圈不能分离,并且座圈单独采用外
罩壳罩住,确保整个轴承无任何部位裸露在外面;罩壳表面采用磷化处理,以到达
防止锈蚀的目的。该轴承内部充满润滑脂。润滑脂采用德国福斯RENOLITFCH2
润滑脂。
当汽车拐弯时,轮胎向左或右摆动,减振器轴承相应的随之摆动,轴承内的钢
球产生一个离心力,该离心力会致使钢球接触到沟道边缘,本发明通过沟道外侧高
于内侧设计,保证接触应力产生的椭圆全部在沟道内。当汽车颠簸产生振动,通过
减振器衰减其振动,该振动对轴承产生冲击力,容易造成局部应力增大,沟道表面
产生凹陷。通过对其沟道采用更小的沟曲率设计,沟道与滚动体接触面积增大,相
同载荷作用下接触应力大幅度减小。通过下罩壳将座圈和轴圈包住,油脂工作时不
易甩出,并且外面的灰尘、泥浆无法渗入轴承内部,起到密封作用;另外该罩壳确
保了轴圈和座圈不分离,安装便捷。通过上下全部采用磷化罩壳进行包裹,起到了
防止产品锈蚀。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
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