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余热的空气冷却器.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1270879 上传时间:2018-04-1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1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100623.0

申请日:

2008.05.08

公开号:

CN101334247A

公开日:

2008.12.31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F28D 7/10公开日:20081231|||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F28D7/10

主分类号:

F28D7/10

申请人:

蒋瑾瑶

发明人:

蒋瑾瑶

地址:

214423江苏省江阴市周庄镇周西工业园区龙云路6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江阴市同盛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唐纫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余热的空气冷却器,包括上管箱(1)、筒体(2)、换热管束(3)和下管箱(5),所述上管箱(1)和下管箱(5)设置于筒体(2)的上下两端,所述筒体(2)分成上筒体(2.1)和下筒体(2.2)二段,上筒体(2.1)为高温区,下筒体(2.2)为低温区,所述上筒体(2.1)筒壁上设置有进气口(N1),下筒体(2.2)筒壁上设置有排气口(N2),所述下筒体(2.2)筒壁上自下而上设置有冷却水进口(N6)和冷却水出口(N5),冷却水出口(N5)设置有1#阀,上筒体(2.1)筒壁上自下而上设置有采暖回水进口(N4)和热水/冷却水出口(N3),热水/冷却水出口(N3)设置有3#阀,下筒体(2.2)筒壁上的冷却水出口(N5)与上筒体(2.1)筒壁上的热水/冷却水出口(N3)之间通过2#阀连接相通。本发明在运行时既能达到冷却气体,又能提取热能产出热水。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新型利用余热的空气冷却器,包括上管箱(1)、筒体(2)、换热管束(3)和下管箱(5),所述上管箱(1)和下管箱(5)设置于筒体(2)的上下两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2)分成上筒体(2.1)和下筒体(2.2)二段,上筒体(2.1)为高温区,下筒体(2.2)为低温区,两个换热管束(3)分别轴向布置于上筒体(2.1)和下筒体(2.2)内,上筒体(2.1)与上管箱(1)之间用法兰I(6)相连接,上筒体(2.1)与下筒体(2.2)之间用法兰II(7)相连接,下筒体(2.2)与下管箱(5)之间用法兰III(8)相连,
所述上筒体(2.1)筒壁上设置有进气口(N1),下筒体(2.2)筒壁上设置有排气口(N2),
所述下筒体(2.2)筒壁上自下而上设置有冷却水进口(N6)和冷却水出口(N5),冷却水出口(N5)设置有1#阀,上筒体(2.1)筒壁上自下而上设置有采暖回水进口(N)和热水/冷却水出口(N3),热水/冷却水出口(N3)设置有3#阀,下筒体(2.2)筒壁上的冷却水出口(N5)与上筒体(2.1)筒壁上的热水/冷却水出口(N3)之间通过2#阀连接相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利用余热的空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管箱(5)底部设置有冷凝水出口(N7)。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利用余热的空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筒体(2.1)筒壁上设置有安全阀接口(N8),所述排气口(N2)设置有测温计接口(N9)。

说明书

利用余热的空气冷却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却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利用余热的空气冷却器。主要用于压缩空气的冷却。属换热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气体压缩在冶金、化工等行业被广泛使用。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实现各级的等温压缩(近似),其压缩过程必须通过冷却器换热,在换热过程中这部分热量不但要蒸发掉,而且还要耗能;同时工厂生产和生活中,又需要大量的供热设备及工艺环节。若能将这二者结合在一起,把这部分热能合理利用,那将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目前现有的空气冷却器主要由筒体、换热管束、进气口、出气口、冷却水进口、冷却水出口等组成。其筒体为一段式整体结构,换热管束为单束结构,因此只具备单一的冷却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在运行时既能达到冷却气体,又能提取热能产出热水的利用余热的空气冷却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利用余热的空气冷却器,包括上管箱、筒体、换热管束和下管箱,所述上管箱和下管箱设置于筒体的上下两端,所述筒体分成上筒体和下筒体二段,上筒体为高温区,下筒体为低温区,两个换热管束分别轴向布置于上筒体和下筒体内,上筒体与上管箱之间用法兰I相连接,上筒体与下筒体之间用法兰II相连接,下筒体与下管箱之间用法兰III相连,
所述上筒体筒壁上设置有进气口,下筒体筒壁上设置有排气口,
所述下筒体筒壁上自下而上设置有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冷却水出口设置有1#阀,上筒体筒壁上自下而上设置有采暖回水进口和热水/冷却水出口,热水/冷却水出口设置有3#阀,下筒体筒壁上的冷却水出口与上筒体筒壁上的热水/冷却水出口之间通过2#阀连接相通。
所述上筒体和下筒体的高温段与低温段可根据季节调节使用。如冬季采暖时高、低温区便单独运行,夏季则串联使用。
本发明用冷却水冷却压缩空气,既可在上设备新项目时配套设计,也可进行旧设备改造,并在不改变原冷却器安装尺寸的前提下,将筒体中段的一个壳程分二段用,并在筒体外增设阀门管道互通,内部压缩空气相连通,可根据工艺需要灵活调节,夏天单独用于冷却压缩空气,冬天在冷却压缩空气的同时还可以起到采暖的效果。从而既达到解决了冷却气体的工艺要求,又提取了热能产生热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涉及的利用余热的空气冷却器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侧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中:上管箱1、筒体2、换热管束3、下管箱5、法兰I 6、法兰II 7、法兰III8、气水分离器9、进气口N1、排气口N2、热水/冷却水出口N3、采暖回水进口N4、冷却水出口N5、冷却水进口N6、冷凝水出口N7、安全阀接口N8、测温计接口N9。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3,本发明涉及的新型利用余热的空气冷却器,主要由上管箱1、筒体2、换热管束3和下管箱5组成。所述上管箱1和下管箱5设置于筒体2的上下两端,所述筒体2分成上筒体2.1和下筒体2.2二段,上筒体2.1为高温区,下筒体2.2为低温区,两个换热管束3分别轴向布置于上筒体和下筒体内。上筒体2.1与上管箱1之间用法兰I 6相连接,上筒体2.1与下筒体2.2之间用法兰II 7相连接,下筒体2.2与下管箱5之间用法兰III8相连。
所述上筒体2.1筒壁上设置有进气口N1和安全阀接口N8,安全阀接口N8装有安全阀。下筒体2.2筒壁上设置有排气口N2,排气口N2设置有测温计接口N9,测温计接口N9装有测温计。
所述下筒体2.2筒壁上自下而上设置有冷却水进口N6和冷却水出口N5,冷却水出口N5设置有1#阀,上筒体2.1筒壁上自下而上设置有采暖回水进口N4和热水/冷却水出口N3,热水/冷却水出口N3设置有3#阀,下筒体2.2筒壁上的冷却水出口N5与上筒体2.1筒壁上的热水/冷却水出口N3之间通过2#阀连接相通。
所述下管箱5底部设置有冷凝水出口N7。
工作原理:
冬季采暖时,2#阀关闭,1#阀与3#阀打开,上下二道采暖系统并联连接,高温压缩气体由上管箱1的进气口N1进入,流经筒体内换热管束3,被换热管束3外的冷却水冷却成低温压缩气体后由下管箱5的排气口N2排出;同时,冷却水由下筒体2.2筒壁上的冷却水进口N6进入,流经下筒体2.2的壳程,被换热管束3内的低温压缩气体加热后由下筒体2.2筒壁上的冷却水出口N5排出;采暖回水由上筒体2.1筒壁上的采暖回水进口N4进入,流经上筒体2.1壳程,被换热管束3内的高温压缩气体加热后由上筒体2.1筒壁上的热水/冷却水出口N3排出,筒体底部的冷凝水则由下管箱底部的冷凝水出口N7排出。
夏季冷却时,1#阀与3#阀关阀,2#阀打开,上下二道冷却系统串联连接,高温压缩气体由上管箱1的进气口N1进入,流经筒体内换热管束3,被换热管束3外的冷却水冷却成低温压缩气体后由下管箱5的排气口N2排出;同时,冷却水由下筒体2.2筒壁上的冷却水进口N6进入,流经下筒体2.2壳程,与换热管束3内的低温压缩气体进行热交换后,经2#阀、再由上筒体2.1筒壁上的采暖回水进口N4进入,流经上筒体2.1壳程,与换热管束3内的高温压缩气体进行热交换后,最后由上筒体2.1筒壁上的热水/冷却水出口N3排出,筒体底部的冷凝水则由下管箱底部的冷凝水出口N7排出。

利用余热的空气冷却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利用余热的空气冷却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利用余热的空气冷却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利用余热的空气冷却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用余热的空气冷却器.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余热的空气冷却器,包括上管箱(1)、筒体(2)、换热管束(3)和下管箱(5),所述上管箱(1)和下管箱(5)设置于筒体(2)的上下两端,所述筒体(2)分成上筒体(2.1)和下筒体(2.2)二段,上筒体(2.1)为高温区,下筒体(2.2)为低温区,所述上筒体(2.1)筒壁上设置有进气口(N1),下筒体(2.2)筒壁上设置有排气口(N2),所述下筒体(2.2)筒壁上自下而上设置有冷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一般热交换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