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生物发酵转化生产甘草次酸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微生物转化生产甘草次酸的技术。 背景技术
甘草为我国传统中药材, 素有 “国老” 之称, 味甘、 性平。归心、 肺、 脾、 胃。补脾益 气, 清热解毒, 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 倦怠乏力, 心悸气短, 咳嗽痰 多, 脘腹、 四肢挛急疼痛, 痈肿疮毒。可缓解药物毒性、 烈性。甘草广泛应用于医药、 烟草、 食 品等领域。甘草酸和甘草次酸是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 甘草酸经胃酸水解或经肝中 β- 葡 萄糖醛酸酶分解形成甘草次酸, 甘草酸的药理作用实质上是甘草次酸的效用。
甘草次酸 (Glycyrrhetinic Acid) 的分子式为 C30H46O4, 分子量 470.64KD, 为白色 结晶性粉末, 熔点为 288-297℃, 结构式如图 1。本品在吡啶中易溶, 在乙醇或氯仿中溶解, 在汽油或乙醚中微溶, 在水中不溶。
近年随着现代中药的发展, 各国学者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 对甘草有效成分—— 甘草次酸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以寻找高效低毒的新有效成分应用于临床。研究发 现甘草次酸不仅具有抗炎、 抗溃疡、 抗病毒、 降血脂、 镇咳、 平喘及祛痰等作用, 还可用于防 治病毒性肝炎、 高血脂症和癌症等疾病, 是有效的干扰素诱生剂及细胞免疫调节剂。 将甘草 酸类药物与生物碱、 抗生素、 氨基酸等复配或制成其金属化合物, 还可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提高生物利用度, 降低毒副作用。 伴随甘草次酸临床应用价值的深入研究, 甘草次酸的开发 利用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关注。
甘草次酸的制备未见化学合成法。目前多以天然豆科植物甘草经加工提取来生 产, 即植物提取法。 植物提取法以甘草为原料提取甘草酸, 再通过酸水解法水解甘草酸制取 甘草次酸。
甘草为药用植物, 主要分布于北纬 30-55 度之间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近年由于 生态环境的恶化, 甘草资源日趋匮乏。 另外, 以甘草为原料制取甘草次酸, 工艺繁琐、 产品收 率低、 成本较高, 严重制约了甘草次酸的产量。 微生物发酵法是利用微生物大规模发酵所产 生的葡萄糖醛酸酶, 体外转化甘草中的甘草酸生成甘草次酸的方法。微生物发酵生产不受 资源制约, 具有反应条件温和、 产品专一性好、 工艺简单、 成本低、 不造成环境污染和后处理
简单等优点, 成为近年该领域研究开发的热点, 也是解决当前甘草资源短缺问题的最佳方 法。
目前, 国外有关甘草次酸微生物转化的研究报道不多, 国内主要有四川大学、 北京 中医药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等科研机构进行相关研究, 但均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尚未形成 规模化水平。
本发明通过紫外线和 Licl 复合诱变处理获得高产葡萄糖醛酸酶的微生物菌种, 选择甘草煮提液为培养基带渣发酵, 采用超滤与纳滤膜联合分离技术, 对不同分子量片段 的杂质分级去除, 大大提高了产品转化率、 收率和纯度, 达到了工业规模化水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生物发酵转化生产甘草次酸的方法, 其特征是, 所述的微生 物为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 CGMCC No.5144。
优选的是, 所述的微生物发酵转化生产甘草次酸的方法中, 包括以下步骤 :
步骤一、 将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CGMCC No 5144 接入固体 PDA 斜面培养 基中培养, 然后从斜面上按 1%的接种量接种至新鲜种子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 步骤二、 将处于生长期中的经种子培养基培养的菌种按照 30%的接种量接种至含 新鲜发酵培养基的发酵罐中进行发酵培养, 发酵产生含甘草次酸的发酵液 ;
优选的是, 所述的微生物发酵转化生产甘草次酸的方法中, 在步骤二之后还包括 步骤三 : 然后从发酵液中分离出甘草次酸粗品, 并进行纯化。
优选的是, 所述的微生物发酵转化生产甘草次酸的方法中, 步骤一中种子培养基 的质量百分组成为 : 玉米糖化液 0.5 ~ 1.5%, 麸皮汁 4.5 ~ 5.5%, 酵母膏 0.5 ~ 0.7%, 硫酸铵 0.05 ~ 0.15 %, 硫酸镁 0.04 ~ 0.06 %, 磷酸二氢钾 0.09 ~ 0.11 %, 甘草酸粗品 0.09 ~ 0.11%, 其余为水。
优选的是, 所述的微生物发酵转化生产甘草次酸的方法中, 步骤一中种子培养基 培养条件为 : 菌株置于锥形瓶中于转速 200rpm 的摇床中振摇培养, 通气量 0.2m3/h, 培养时 间 24 小时。
优选的是, 所述的微生物发酵转化生产甘草次酸的方法中, 步骤二中发酵培养基 的质量百分组成为 : 甘草酸 0.8 ~ 1.2%, 硫酸铵 0.8 ~ 1.0%, 硫酸镁 0.03 ~ 0.05%, 磷 酸氢二钾 0.6 ~ 0.8%, 磷酸二氢钾 0.7 ~ 0.9%, 其余为水, 初始 pH4 ~ 5。
优选的是, 所述的微生物发酵转化生产甘草次酸的方法中, 步骤二中发酵罐中发 酵培养条件为 : 发酵培养基 50 ~ 70L, 发酵温度 20 ~ 40℃, 通气量 0.3 ~ 0.5m3/h, 搅拌速 度为 130 ~ 170rmp, 发酵 2 ~ 4d。
优选的是, 所述的微生物发酵转化生产甘草次酸的方法中, 甘草次酸的分离包含 以下步骤 :
通过滤布过滤, 收集滤液 1, 然后将所得滤液 1 通过超滤膜 PES-20, 截流粒径在 10nm 以上, 分子量在 500 ~ 500000 范围内的物质, 收集滤液 2 ;
采用纳滤膜 NF-270 过滤上步骤所得滤液 2, 截流分子量在 200 ~ 1000 左右的低分 子物质, 收集滤液 3。
优选的是, 所述的微生物发酵转化生产甘草次酸的方法中, 甘草次酸的纯化包含
以下步骤 :
先通过大孔吸附树脂 H103 对所述滤液 3 进行分离纯化, 得到甘草次酸粗品 ;
然后将所得甘草次酸的粗品制成样品胶后水平安置于硅胶柱表面, 先用纯石油醚 通柱, 再用石油醚∶乙酸乙酯= 2 ∶ 1( 体积比 ) 的流动相每次 20 目洗脱甘草次酸, 收集滤 液并进行喷雾干燥、 分步收集, 最后得到甘草次酸纯品。
优选的是, 所述的微生物发酵转化生产甘草次酸的方法中, 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 CGMCC No.5144 为通过紫外线和 Licl 复合诱变处理葡萄糖醛酸的曲霉属黄曲霉获 得。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生物转化生产甘草次酸的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
1) 先在固体 PDA 斜面培养基中对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CGMCC No 5144 进 行培养, 然后用接种铲从斜面上取一环接种至含种子培养基的锥形瓶中, 接种量为 1%, 培 3 养条件为 : pH 自然, 转速 200rpm 的摇床中振摇培养, 通气量 0.2m /h, 培养时间 24 小时。
2) 将种子瓶中培养好的菌株按照 30%的接种量转接入 100L 的发酵罐中, 发酵罐 3 内装 60L 经灭菌的发酵培养基, 调整发酵温度为 30℃, 通气量 0.4m /h, 搅拌速度为 150rmp, 发酵 3d, 得到含甘草次酸的发酵液。
3) 将上述所得含甘草次酸的发酵液先通过滤布除去大分子物质, 收集滤液 1, 然 后将发酵液 1 通过超滤膜 PES-20, 截流粒径在 10nm 以上, 分子量在 500 ~ 500000 范围内 的物质, 收集滤液 2, 再采用纳滤 NF-270 对滤液 2 进行浓缩过滤, 截流分子量在 200 ~ 1000 左右的低分子物质, 收集滤液 3。
4) 将滤液 3 通过大孔吸附树脂 H103 进行分离和纯化得到粗提物, 量取粗提物 200ml 浓缩到一定体积放入瓷碗中, 加入 80 ~ 100 目的硅胶 5g, 快速搅拌均匀, 置 60℃水浴 锅上加热并不停搅拌, 待溶剂挥发净尽后即制得样品胶, 在硅胶柱中加入 300 ~ 400 目的硅 胶 100g( 分离胶 ), 保持上表面水平, 再装入干燥好的样品胶, 然后先用纯石油醚通柱, 再用 石油醚∶乙酸乙酯= 2 ∶ 1( 体积比 ) 的流动相每次 20 目洗脱甘草次酸, 收集滤液并进行 喷雾干燥、 分步收集, 最后得到甘草次酸纯品。
本发明提供的微生物发酵转化生产甘草次酸的方法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
(1) 采用紫外线和 Licl 复合诱变处理筛选高产菌株。所得菌株遗传性能稳定, 所 分泌的葡萄糖醛酸酶能定向高效地酶解甘草酸的 β- 葡萄糖糖苷键, 大大提高了甘草酸的 转化率 ;
(2) 选择甘草煮提液为培养基, 不仅为菌种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碳源、 氮源, 而且解 决了化学酸解法中原料甘草酸必须经过复杂的精制工艺问题, 提高了原料利用率, 减少了 废液排放和环境污染 ;
(3) 采用超滤与纳滤膜联合分离技术, 对不同分子量片段的杂质分级去除, 提高了 产品收率和纯度, 降低了成本。
本发明通过优化发酵培养和目标产品的分离纯化工艺, 使得甘草次酸的发酵量达 到 4.38g/L, 产品转化率≥ 90%, 大大降低了甘草次酸的工业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 1 本发明提供的微生物转化生产甘草次酸的工艺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下述实施例是说明性的, 不是限定性的, 不能以下述实施例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 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 中心,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 1 号院 3 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100101, 保藏号 CGMCC No.5144, 保藏日期 : 2011 年 08 月 16 日。
实施例 1 :
将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CGMCC No 5144 接种至含种子培养基的锥形瓶 中, pH 自然, 接种量为 1%, 转速为 200rpm, 通气量为 0.2m3/h, 培养时间为 24 小时。
将以上培养菌株按照 30%的接种量转接入 100L 的发酵罐内 ( 内装 60L 经灭菌的 发酵培养基 ), 调整发酵温度为 10℃, 通气量 0.4m3/h, 搅拌速度 150rmp, 发酵 3d。
考察甘草次酸的产量。用硫酸香草醛法检测甘草次酸 :
(1) 对照品溶液配制
精密称取 100℃干燥至恒重的甘草次酸标准品 20mg, 置 20ml 量瓶中, 加无水乙醇 至刻度, 得到甘草次酸标准液含量为 1mg/mL。 (2) 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量取对标准溶液 (1mg/mL)0.1, 1.5, 2.5, 4.5ml 挥干分别加 0.5ml 乙酸乙酯于 试管中, 再依次加入 95%乙醇 3ml, 1%香草醛水溶液 0.2ml, 放在冰水中, 加入 80%硫酸 2ml 将试管塞紧, 混合均匀, 立即置于 50℃水浴上保温 10min, 再放至室温, 稀释到刻度 20ml。 取 5ml 于紫外分光光度计上在 500-600nm 波段扫描吸收光谱, 以 0.0mg/ml 浓度作空白参比。 甘草次酸反应液最大吸收峰作为样品测定吸收峰, 测 O.D 值, 其结果为绘制标准曲线。
(3) 样品准备
甘草液体发酵产物 2.5ml, 依次加入 5ml 乙酸乙酯萃取。 吸取乙酸乙酯上清液 1ml, 3ml 乙醇溶液, 0.2ml1%香草醛及 2ml80%硫酸溶液于 50℃显色 10min, 稀释到刻度 20ml, 测 定 O.D。
实施例 2
将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CGMCC No 5144 接种至含种子培养基的锥形瓶 中, pH 自然, 接种量为 1%, 转速为 200rpm, 通气量为 0.2m3/h, 培养时间为 24 小时。
将以上培养菌株按照 30%的接种量转接入 100L 的发酵罐内 ( 内装 60L 经灭菌的 发酵培养基 ), 调整发酵温度为 20℃, 通气量 0.4m3/h, 搅拌速度 150rmp, 发酵 3d, 菌株发酵 浓度达 3.1g/L。
甘草次酸检测方法同上。
实施例 3
将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CGMCC No 5144 接种至含种子培养基的锥形瓶 中, pH 自然, 接种量为 1%, 转速为 200rpm, 通气量为 0.2m3/h, 培养时间为 24 小时。
将以上培养菌株按照 30%的接种量转接入 100L 的发酵罐内 ( 内装 60L 经灭菌的 发酵培养基 ), 调整发酵温度为 30℃, 通气量 0.4m3/h, 搅拌速度 150rmp, 发酵 3d, 菌株发酵 浓度达 4.2g/L。
甘草次酸检测方法同上。
实施例 4
将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CGMCC No 5144 接种至含种子培养基的锥形瓶 中, pH 自然, 接种量为 1%, 转速为 200rpm, 通气量为 0.2m3/h, 培养时间为 24 小时。
将以上培养菌株按照 30%的接种量转接入 100L 的发酵罐内 ( 内装 60L 经灭菌的 发酵培养基 ), 调整发酵温度为 40℃, 通气量 0.4m3/h, 搅拌速度 150rmp, 发酵 3d, 菌株发酵 浓度达 3.3g/L。
甘草次酸检测方法同上。
实施例 5
将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CGMCC No 5144 接种至含种子培养基的锥形瓶 中, 种子培养基质量百分组成为 : 玉米糖化液 0.5%, 麸皮汁 4.5%, 酵母膏 0.5%, 硫酸铵 0.05%, 硫酸镁 0.04%, 磷酸二氢钾 0.09%, 甘草酸粗品 0.09%, 其余为水 pH 自然, 接种量 3 为 1%, 转速为 180rpm, 通气量为 0.15m /h, 培养时间为 20 小时。
将以上培养菌株按照 30%的接种量转接入 100L 的发酵罐内, 内含 50L 发酵培养 基, 发酵培养基的质量百分组成 : 为甘草酸 0.8%, 硫酸铵 0.8%, 硫酸镁 0.03%, 磷酸氢二 钾 0.6%, 磷酸二氢钾 0.7%, 其余为水, 初始 pH4, 调整发酵温度为 30℃, 通气量 0.3m3/h, 搅 拌速度 130rmp, 发酵 2d, 得到含甘草次酸的发酵液。 将上述所得含甘草次酸的发酵液先通过滤布除去大分子物质, 收集滤液 1, 然后将 发酵液 1 通过超滤膜 PES-20, 截流粒径在 10nm 以上, 分子量在 500 ~ 500000 范围内的物 质, 收集滤液 2, 再采用纳滤 NF-270 对滤液 2 进行浓缩过滤, 截流分子量在 200 ~ 1000 左右 的低分子物质, 收集滤液 3。
将滤液 3 通过大孔吸附树脂 H103 进行分离和纯化得到粗提物, 量取粗提物 200ml 浓缩到一定体积放入瓷碗中, 加入 80 ~ 100 目的硅胶 5g, 快速搅拌均匀, 置 60℃水浴锅上 加热并不停搅拌, 待溶剂挥发净尽后即制得样品胶, 在硅胶柱中加入 300 ~ 400 目的硅胶 100g( 分离胶 ), 保持上表面水平, 再装入干燥好的样品胶, 然后先用纯石油醚通柱, 再用石 油醚∶乙酸乙酯= 2 ∶ 1( 体积比 ) 的流动相每次 20 目洗脱甘草次酸, 收集滤液并进行喷 雾干燥、 分步收集, 最后得到甘草次酸纯品。
最后获得甘草次酸产品纯度≥ 98%, 转化率≥ 90%。
实施例 6
将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CGMCC No 5144 接种至含种子培养基的锥形瓶 中, 种子培养基质量百分组成为 : 玉米糖化液 1.0%, 麸皮汁 5.0%, 酵母膏 0.6%, 硫酸铵 0.1%, 硫酸镁 0.05%, 磷酸二氢钾 0.1%, 甘草酸粗品 0.1%, 其余为水 pH 自然, 接种量为 3 1%, 转速为 180rpm, 通气量为 0.15m /h, 培养时间为 20 小时。
将以上培养菌株按照 30%的接种量转接入 100L 的发酵罐内, 内含 60L 发酵培养 基, 发酵培养基的质量百分组成 : 为甘草酸 1.0%, 硫酸铵 0.9%, 硫酸镁 0.04%, 磷酸氢二 钾 0.7%, 磷酸二氢钾 0.8%, 其余为水, 初始 pH4.5, 调整发酵温度为 32℃, 通气量 0.4m3/h, 搅拌速度 150rmp, 发酵 3d, 得到含甘草次酸的发酵液。
甘草次酸的分离和提纯步骤同实施例 5, 最后获得甘草次酸产品纯度≥ 98%, 转 化率≥ 90%。
实施例 7
将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CGMCC No 5144 接种至含种子培养基的锥形瓶 中, 种子培养基质量百分组成为 : 玉米糖化液 1.5%, 麸皮汁 5.5%, 酵母膏 0.7%, 硫酸铵 0.15%, 硫酸镁 0.06%, 磷酸二氢钾 0.11%, 甘草酸粗品 0.11%, 其余为水 pH 自然, 接种量 3 为 1%, 转速为 180rpm, 通气量为 0.15m /h, 培养时间为 20 小时。
将以上培养菌株按照 30%的接种量转接入 100L 的发酵罐内, 内含 70L 发酵培养 基, 发酵培养基的质量百分组成为 : 甘草酸 1.2%, 硫酸铵 1.0%, 硫酸镁 0.05%, 磷酸氢二 钾 0.8%, 磷酸二氢钾 0.9%, 其余为水, 初始 pH5, 调整发酵温度为 30℃, 通气量 0.5m3/h, 搅 拌速度 170rmp, 发酵 4d, 得到含甘草次酸的发酵液。
甘草次酸的分离和提纯步骤同实施例 5, 最后获得甘草次酸产品纯度≥ 98%, 转 化率≥ 90%。
实施例 8
将从甘草种植地的土壤中采集目标样本经过初筛、 紫外诱变和 Licl 复合多重诱 变得到高产葡萄糖醛酸的曲霉属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 CGMCC No.5144。
初筛为取甘草地土样加入无菌蒸馏水, 摇匀、 静置后, 取上清液 1ml 梯度稀释, 然 后各吸取 0.1ml 于在初筛培养基上按常规涂布方法 30℃培养 3d, 初筛平板的质量百分组 成: 90%甘草酸粗品 1.0g, 硫酸镁 0.05g, 硝酸钠 0.5g, 硫酸亚铁 0.001g, 磷酸二氢钾 0.1g, 琼脂 1.8g, 其余为水, pH5, 挑选出长势良好的单菌落, 保藏为初筛菌种待用。将初筛菌种 接入复筛培养基中, 复筛培养基的质量百分组成 : 10 %甘草煮提液 (w/v), pH 自然, 30 ℃, 150rpm 的摇床中发酵培养 3d。发酵液作产物 TLC 检测, 在薄层层析板上有甘草次酸斑点出 现的菌株即为目标菌株。取目标菌株的菌落于试管斜面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培养 1 ~ 2d 即 可获得斜面菌种。
紫外诱变是将斜面菌种用接种环轻轻刮孢子于 50ml 的无菌水三角瓶中, 用力摇 动 5min 均匀分散, 取 5ml 置于 Ф10cm 的平皿中, 30W 紫外灯, 距离 30cm, 照射 20s。
Licl 诱变是将经紫外诱变的菌液稀释涂布诱变培养基平板, 避光 25℃培养 5 ~ 7d, 诱变培养基 : 葡萄糖 4 %, 硫酸铵 0.4 %, 磷酸二氢钾 0.15 %, 硫酸镁 0.05 %, 酵母膏 0.01%, 醋酸钠 0.2%, 醋酸锌 6μg/ml, 硫酸铜 0.5μg/ml, 氯化锂 0.5%, 琼脂 2.0%。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 :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 尽管参 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可以对本发明 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 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 其均应涵盖在本 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