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式压缩机储液器油回收装置.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245225 上传时间:2018-04-0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9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1144435.5

申请日:

2001.12.18

公开号:

CN1427174A

公开日:

2003.07.02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2005.6.8|||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F04C29/00; F04B39/00

主分类号:

F04C29/00; F04B39/00

申请人: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发明人:

安秉廈; 李承俊; 车刚旭

地址:

300402天津市北辰区兴淀公路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天津三元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胡婉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密闭式压缩机储液器油回收装置由储液器容器、连接管和油流动细管构成,储液器容器通过制冷管与蒸发器相连;连接管由水平管、弯管和直管组成,其一端与压缩机构连通,另一端由储液器容器底部伸入储液器容器内;油流动细管的两端分别与储液器容器底部和连接管弯管曲率较大部位连通。本发明可有效避免油流与制冷气体流的相互干扰和由此而引起的振动与噪声,增加制冷气体吸入量,提高压缩性能。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密闭式压缩机储液器油回收装置,由储液器容器和连接管构成; 储液器容器通过制冷管与蒸发器相连;连接管由水平管、弯管和直管组成, 其一端与安装有传动机构和压缩机构的密闭容器一侧相连并与压缩机构连 通,另一端由储液器容器底部伸入储液器容器内;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储 液器容器底部设有连通连接管弯管曲率半径较大部位的油流动细管。

说明书


密闭式压缩机储液器油回收装置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密闭式压缩机储液器油回收装置。二、背景技术

    压缩机是一种对制冷气体进行压缩的机械,按照其压缩气体的方式,可分为旋转式压缩机、往复式压缩机和涡卷式压缩机等多种型式。这些压缩机安装在电冰箱或空调器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并构成一个密闭的系统。密闭式压缩机主要由密闭容器、传动机构和压缩机构组成。密闭容器具有一定的内部空间;传动机构安装在密闭容器的内部空间中,以产生驱动压缩机构的驱动力;压缩机构则由传动机构驱动,对制冷气体进行压缩,而且,上述压缩机又可分为高压式和低压式两种类型;前者将制冷气体直接吸入压缩机构内进行压缩,然后向密封容器内排放并经过与密闭容器相连的排气管向外排放;后者则先将制冷气体吸入密闭容器内,然后再吸入压缩机构内进行压缩,再经排气管向外排放。为了防止液态的制冷剂被直接吸入压缩机构内部,上述高压式压缩机中还设有一储液器装置,图1是这种高压式密闭式压缩机的一个实施例图。

    如图1所示,上述密闭式压缩机主要由密闭容器10、安装在密闭容器10内的传动机构20、由传动机构20驱动对制冷气体进行压缩的压缩机构30以及位于密闭容器10一侧并通过弯曲连接管与密闭容器10相连以防止液态制冷剂直接进入压缩机构30的储液器A组成。储液器A则主要由储液器容器50、制冷管60、筛网70及筛网架71构成;储液器容器50为具有一定内部空间的圆筒形,连接管40由储液器容器50底部伸入其中一定长度;制冷管60安装在储液器容器50的上端并与蒸发器(图中未示)相连;筛网70通过筛网架71安装在储液器容器50内的连接管40端部上方并用于过滤由制冷管60流入储液器容器50的油与制冷剂的混合物。连接管40由一定长度的水平管41,具有一定曲率的弯管42和一定长度的直管43构成,水平管41与密闭容器10的一侧相连,直管43的大部分都伸入储液器容器50内并利用辅助固定件80固定,靠近储液器容器50底部的直管43上设有油孔44。

    本发明地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当上述密闭式压缩机工作时,传动机构20驱动压缩机构30工作,受压缩机构30周期性体积变化的吸入力的作用,经过蒸发器的制冷剂通过制冷管60进入储液器容器50,并经筛网70滤去油、异物和液态制冷剂后经连接管40进入压缩机构30。经过筛网70的油和液态制冷剂沿储液器容器50的内壁流动并聚积在储液器容器50的底部,其中的液态制冷剂气化后再通过连接管40进入压缩机构30内部。这时,由于通过连接管40的制冷气体流速较大,因此,连接管40外部压力大于连接管40内部压力,聚积在储液器容器50底部的油将通过连接管40上的油孔44进入连接管40内并经连接管40进入压缩机构30内起到润滑作用。

    但是,由于压缩机构30周期性的体积变化带来的压力差,造成储液器容器50内的周期性静压差,以致使聚积在储液器容器50底部的润滑油呈周期性的流入连接管40,这种周期性的流动不但干扰了制冷气体的流动,而且将诱发振动和噪声。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密闭式压缩机储液器油回收装置,以避免吸入储液器容器底部的油流对吸入压缩机构的制冷气体造成干扰,使制冷气体能顺畅地吸入压缩机构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利用储液器容器、连接管和油流动细管构成一种密闭式压缩机储液器油回收装置。储液器容器通过制冷管与蒸发器相连;连接管的一端可安装传动机构和压缩机构的密闭容器一侧相连,另一端由储液器容器的底部伸入储液器容器内,以将进入储液器容器内的制冷气体引入压缩机构;油流动细管的两端分别与连接管的曲率半径大的弯曲部和储液器容器的底部连通,以将聚积在储液器容器底部的油引入连接管内。

    基于以上的结构,通过油流动细管流入连接管的油流不会对连接管内的制冷气体流产生干扰,不仅可使制冷气体和油流顺畅地流入压缩机构,而且可避免两者的相互干扰而产生的振动和噪声,从而可增加制冷气体的吸入量、提高压缩性能。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密闭式压缩机储液器油回收装置的技术特征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四、附图说明

    图1是密闭式压缩机的实施例图。

    图2是采用本发明密闭式压缩机储液器油回收装置的密闭式压缩机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密闭式压缩机储液器油回收装置工作状态示意图。五、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密闭式压缩机内的密闭容器10内设有传动机构20和压缩机构30,储液器A设置于密闭容器10的旁侧并通过弯曲的连接管40与密闭容器10相连,以与压缩机构30连通。

    储液器A由储液器容器50、制冷管60、筛网70构成。储液器容器50为具有一定内部空间的圆筒形,连接管40由底部伸入其中,制冷管60连接于储液器容器50的上端;筛网70通过筛网架71安装在连接管40上端上方的储液器容器50内并用于过滤混入制冷剂中的油和异物。连接管40由一定长度的水平管41、带有一定曲率的弯管42和一定长度的直管43组成,水平管41接于密闭容器10的旁侧,直管43通过辅助固定件80固定在储液器容器50内,弯管42与储液器容器50的底部连通。油流动细管90的一端与储液器容器50底部连通,另一端则与弯管40曲率较大的部位相连,以使其与连接管40连通;油流动细管90的内径应小于连接管40的内径并呈弯曲形状。

    上述密闭式压缩机储液器回收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

    当传动机构20驱动压缩机构30工作时,在压缩机构30周期性体积变化的吸入力的作用下,经过蒸发器的制冷剂通过制冷管60进入储液器容器50并由筛网70对混入其中的油和异物以及液态制冷制剂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气态制冷剂经连接管40吸入压缩机构,过滤后的油和液态制冷剂则沿储液器容器50的内壁向下流动并聚集在储液器容器50的底面,其中的液态制冷剂气化后再经连接管40吸入密闭容器10内的压缩机构30中。

    如图3所示,在制冷气体通过连接管40吸入压缩机构30的过程中,制冷气体在弯管42的内侧、即曲率半径较小的部位的流速较小,而曲率半径较大的外侧速速较大,因此,弯管42的内侧压力高而外侧压力低并形成一梯度。由于这一压力差,聚集在储液器容器50底部的油经油流动细管90进入连接管40后,将沿水平管41的底部流入压缩机构30,而不致向弯管42的内侧流动而对制冷气体的流动产生干扰,从而使油流和制冷气体都可顺畅地流入压缩机构30内。

    由此可见,本发明密闭式压缩机储液器油回收装置可有效避免通过油流动细管和连接管吸入压缩机构的油流和制冷气体流的相互干扰和由此而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可增加制冷气体的吸入量、提高压缩性能。

密闭式压缩机储液器油回收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密闭式压缩机储液器油回收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密闭式压缩机储液器油回收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密闭式压缩机储液器油回收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密闭式压缩机储液器油回收装置.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密闭式压缩机储液器油回收装置由储液器容器、连接管和油流动细管构成,储液器容器通过制冷管与蒸发器相连;连接管由水平管、弯管和直管组成,其一端与压缩机构连通,另一端由储液器容器底部伸入储液器容器内;油流动细管的两端分别与储液器容器底部和连接管弯管曲率较大部位连通。本发明可有效避免油流与制冷气体流的相互干扰和由此而引起的振动与噪声,增加制冷气体吸入量,提高压缩性能。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液体变容式机械;液体泵或弹性流体泵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