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 本项发明涉及一种钢轨-轨枕紧固器,包括一钢轨垫座和一个轨卡,其中钢轨垫座具有一个钢轨垫座支承曲面,而轨卡具有一个轨卡支承曲面,该轨卡支承曲面与钢轨垫座支承曲面可承载地相啮合形成了一种可摆式支承座,此时钢轨垫座和轨卡处于装配位置。
本发明提出这样一种连接轨底和轨枕的钢轨-轨枕紧固器,轨底具有上表面、下表面、第一侧和第二侧,轨枕具有上表面,其特征在于,该种紧固器包括:
一钢轨垫座,它可与轨枕的上表面相连,钢轨垫座的一部分上形成有一个垫座钩头,垫座钩头在轨底上表面上方延伸一段距离并位于一般邻近轨底的第一侧的位置,在钢轨垫座的一部分上形成有第一半径,以提供一钢轨垫座支承曲面;和
一个轨卡,轨卡可操作地与钢轨垫座相联,轨卡的一部分上形成有轨卡钩头,轨卡钩头的一部分用来在轨底上表面上延伸一段距离并位于一般邻近轨底的第二侧的位置,在轨卡的一部分上形成有第二半径,以提供一轨卡支承曲面,在轨卡和钢轨垫座的装配位置状态下,轨卡支承曲面处于紧靠钢轨垫座支承曲面内的位置,第一半径大于第二半径,轨卡支承曲面可以在钢轨垫座支承曲面上摆动或滚动以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
而且,其中的轨卡可进一步限定为可以从正常状态变至变形状态,移动至变形状态的轨卡可进一步相对于钢轨垫座移动至轨卡和钢轨垫座的装配位置,在这个轨卡和钢轨垫座的装配位置下,轨卡变回其正常状态,变至变形状态的轨卡可被相对于钢轨垫座移动以从轨卡和钢轨垫座的装配位置上把轨卡拆除。
而且,其中的钢轨垫座可进一步限定为具有第一端、第二端、上表面和下表面,在钢轨垫座上加工成型有垫座钩头,垫座钩头形成在通常邻近钢轨垫座的第一端的位置上,在钢轨垫座地第一端上形成有钢轨垫座支承曲面,所述紧固器中的轨卡可进一步限定为具有第一侧、第二侧、第一端和第二端,邻近轨卡的第二端在轨卡上形成有轨卡钩头,邻近轨卡的第一端在轨卡上形成有轨卡支承曲面。
而且,其中的轨卡可进一步限定为包括:
第一叉枝,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一侧、第二侧、上表面和下表面;
第二叉枝,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一侧、第二侧、上表面和下表面;和
连接段,把第一叉枝的第二端与第二叉枝的第二端连接起来,第一叉枝的第二侧与第二叉枝的第二侧相隔一定的距离,第一和第二叉枝的第一端相结合形成了轨卡的第一端,第一和第二叉枝的第二端相结合形成了轨卡的第二端,第一和第二叉枝的上表面相结合形成了轨卡的上表面,第一和第二叉枝的下表面相结合形成了轨卡的下表面,第一叉枝的第一侧形成了轨卡的第一侧,第二叉枝的第一侧形成了轨卡的第二侧,轨卡宽度就是第一叉枝的第一侧和第二个叉枝的第一侧之间的距离,第一个叉枝可以朝向第二叉枝移动以把轨卡变为变形状态,第一个叉枝还可移离第二叉枝以把轨卡变回其正常状态;和
所述紧固器中的钢轨垫座包括第一端、第二端、第一侧和第二侧,贯通钢轨垫座的轨卡导槽具有导槽间距,该导槽间距小于轨卡宽度。
而且,其中的第一叉枝可进一步限定为具有一个斜削部分,该斜削部分在第一侧形成邻近第一端并与第一端相交,所述紧固器中的第二叉枝可进一步限定为具有一个斜削部分,该斜削部分在第一侧形成邻近第一端并与之相交,第一和第二叉枝上的斜削部分相结合产生了第一端宽度,该第一端宽度小于轨卡导槽间距也小于轨卡在正常状态状态下的轨卡宽度,第一和第二叉枝的斜削部分可插进轨卡导槽,插入位置通常在钢轨垫座的第二端,随着第一和第二叉枝的斜削头插进轨卡导槽,轨卡被变为其变形状态。
而且,其中的轨卡支承曲面可进一步包括在第一叉枝的第一端上形成的轨卡支承曲面和在第二叉枝的第一端上形成的轨卡支承曲面,所述紧固器中的钢轨垫座进一步包括:
第一钢轨垫板,具有上表面、下表面、第一端、第二端、第一侧和第二侧,在该第一钢轨垫板的第一端形成有第一钢轨垫板钩头,第一钢轨垫板钩头与轨底上表面之间有一定的间隙,第一钢轨垫板钩头是钢轨垫座钩头的一部分,在第一钢轨垫板的第一端上形成有钢轨垫座支承曲面,该曲面通常邻近第一钢轨垫板的第一端并与之相交,第一钢轨垫板上的钢轨垫座支承曲面是钢轨垫座的钢轨垫座支承曲面的一部分;和
第二钢轨垫板,具有上表面、下表面、第一端、第二端、第一侧和第二侧,在第二钢轨垫板的第一端形成有第二钢轨垫板钩头,第二钢轨垫板钩头与轨底上表面之间有一定的间隙,第二钢轨垫板钩头是钢轨垫座的钢轨垫座钩头的一部分,在第二钢轨垫板的第一端形成有钢轨垫座支承曲面,该曲面通常邻近第二钢轨垫板的第二侧的一部分并与之相交,该钢轨垫座支承曲面是钢轨垫座的钢轨垫座支承曲面的一部分,在轨卡与钢轨垫座处于装配位置的状态且轨卡处于其正常状态时,第一叉枝上的轨卡支承曲面与第一钢轨垫板上的钢轨垫座支承曲面相啮合,第二叉枝上的轨卡支承曲面与第二钢轨垫板上的钢轨垫座支承曲面相啮合,第二钢轨垫板的第二侧与第一钢轨垫板的第二侧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第一和第二钢轨垫板的第二侧之间的距离形成了轨卡导槽,第一和第二钢轨垫板的第一端相结合形成了钢轨垫座的第一端,第一和第二钢轨垫板的第二端相结合形成了钢轨垫座的第二端,第一和第二块钢轨垫板的上表面相结合形成了钢轨垫座的上表面,第一和第二钢轨垫板的下表面相结合形成了钢轨垫座的下表面,第一钢轨垫板的第一侧形成了钢轨垫座的第一侧,第二钢轨垫板的第一侧形成了钢轨垫座的第二侧。
另外,其中的轨卡可进一步包括:
第一叉枝,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一侧、第二侧、上表面和下表面;
第二叉枝,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一侧、第二侧、上表面和下表面;和
连接段,把第一叉枝的第二端和第二叉枝的第二端连接起来,第一和第二叉枝在实质上相互平行的平面内延伸,第一叉枝的上表面与第二叉枝的上表面设置成实质上共面,第一叉枝的下表面与第二叉枝的下表面设置成实质上共面,第一叉枝的第一侧和第二叉枝的第一侧相隔一定的距离,第一和第二叉枝的第一端相结合形成了轨卡的第一端,第一和第二叉枝的第二端相结合形成了轨卡的第二端,第一和第二叉枝的上表面相结合形成了轨卡的上表面,第一和第二叉枝的下表面相结合形成了轨卡的下表面,第一叉枝的第一侧形成了轨卡的第一侧,第二叉枝的第一侧形成了轨卡的第二侧,轨卡宽度就是第一叉枝的第一侧和第二叉枝的第一侧之间的距离,第一叉枝可远离第二叉枝以把轨卡变回至其正常状态,并且第一叉枝上具有一个轨卡支承曲面,第二叉枝上也具有一个支承曲面,第一和第二叉枝上的轨卡支承曲面相结合形成轨卡的轨卡支承曲面;和
所述紧固器中的钢轨垫座可进一步限定为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一侧、第二侧、上表面和下表面,在钢轨垫座第一端上形成的钢轨垫座支承曲面与钢轨垫座的第一侧的一部分相交,在轨卡与钢轨垫座处于装配装置且轨卡处于其正常状态时,邻近钢轨垫座第一侧的钢轨垫座支承曲面可与第一叉枝上的轨卡支承曲面相啮合,钢轨垫座第一端上还形成的有一个钢轨垫座支承曲面,该曲面通常邻近钢轨垫座的第二侧并与之相交,在轨卡和钢轨垫座处于装配位置的状态而且轨卡处于其正常状态时,邻近钢轨垫座第二侧的钢轨垫座支承曲面可与第二叉枝上的轨卡支承曲面相啮合,各轨卡支承曲面相结合形成了轨卡的轨卡支承曲面,每一个轨卡支承曲面的曲率半径都是第一半径。
也就是说,本发明提出一种钢轨-轨枕紧固器,用于连接轨底和轨枕,轨底具有上表面、下表面、第一侧和第二侧,轨枕具有上表面,其特征在于,该紧固器包括:
一钢轨垫座,可与轨枕的上表面相连接,钢轨垫座的一部分上形成有垫座钩头,该垫座钩头在轨底上表面上方延伸一段距离且设置在通常邻近轨底的第一侧处,钢轨垫座的一部分上形成有第一半径以提供钢轨垫座支承曲面;和
一个轨卡,该轨卡可操作地与钢轨垫座相联,轨卡的一部分上形成有轨卡钩头,轨卡钩头的一部分在轨底上表面上延伸一段距离且通常设置在邻近轨底的第二侧处,轨卡的一部分上形成有第二半径以提供一轨卡支承曲面,在轨卡和钢轨垫座的装配位置状态下,轨卡支承曲面紧挨地位于钢轨垫座支承曲面中,第一半径大于第二半径,轨卡支承曲面可在钢轨垫座支承曲面上摆动或滚动以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
第一钢轨垫板,具有上表面、下表面、第一端、第二端、第一侧和第二侧,在第一钢轨垫板的第一端上形成了第一垫板钩头,第一垫板钩头可在轨底上表面上方延伸一段距离,第一垫板钩头是垫座钩头的一部分,在第一钢轨垫板的第一端上形成有钢轨垫板支承曲面,该支承曲面通常邻近第一钢轨垫板的第二侧并与之相交,第一钢轨垫板上的钢轨垫板支承曲面是钢轨垫座支承曲面的一部分;和
第二钢轨垫板,具有上表面、下表面、第一端、第二端、第一侧和第二侧,在第二钢轨垫板的第一端上形成有第二垫板钩头,第二垫板钩头可在轨底上表面的上方延伸一段距离,第二垫板钩头是钢轨垫座的钢轨垫座钩头的一部分,在第二钢轨垫板的第一端上形成的钢轨垫座支承曲面通常邻近第二钢轨垫板的第二侧的一部分并与之相交,该钢轨垫板支承曲面是钢轨垫座的钢轨垫座支承曲面的一部分,第一钢轨垫板的第一侧与第二钢轨垫板的第一侧存在一个间距,该间距就是轨卡导槽的导槽间距;和
一个轨卡,该轨卡可操作地与钢轨垫座相联系,在轨卡的一部分上形成有轨卡钩头,轨卡钩头的一部分用来在轨底上表面上延伸一段距离且被设置在邻近轨底的第二侧处,轨卡的一部分上有第二半径以形成轨卡支承曲面,在轨卡和钢轨垫座的装配位置状态下,轨卡支承曲面紧挨地位于钢轨垫座支承曲面中,第一半径大于第二半径,轨卡支承曲面可在钢轨垫座支承曲面上摆动或滚动以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轨卡包括:
第一叉枝,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一侧、第二侧、上表面和下表面;
第二叉枝,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一侧、第二侧、上表面和下表面;和
连接段,用来把第一叉枝的第二端和第二叉枝的第二端连接起来,第一叉枝的第二侧与第二叉枝的第二侧相隔一段距离,第一叉枝的第一侧与第二叉枝的第一侧之间的距离就是轨卡宽度,轨卡宽度大于导槽间距,该第一叉枝可移向第二叉枝以使轨卡变为变形状态,第一叉枝又可移离第二叉枝以使轨卡从变形状态变回至正常状态,第一和第二叉枝的第一端可插入第一和第二钢轨垫板之间的轨卡导槽内,轨卡可按插入方向移动,该插入方向一般是指从第一和第二钢轨垫板的第二端移向第一和第二钢轨垫板的第一端,移动时轨卡处于其变形状态状态,当轨卡支承曲面包含在钢轨垫座支承曲面内时,轨卡可从其变形状态变至其正常状态,轨卡支承曲面包括一个在第一叉枝的第一侧上形成的支承面和一个在第二叉枝的第二侧上形成的支承面,钢轨垫座支承曲面包括一个在第一钢轨垫板的第一端上形成的支承面和一个在第二钢轨垫板的第一端上形成的支承面,在轨卡与钢轨垫座处于装配位置的状态且轨卡处于其正常状态时,第一叉枝上的支承面与第一钢轨垫板上的支承面相啮合,第二叉枝上的支承面与第二钢轨垫板上的支承面相啮合。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钢轨-轨枕紧固器,用于连接轨底和轨枕,轨底具有上表面、下表面、第一侧和第二侧,轨枕具有上表面,其特征在于,该紧固器包括:
一钢轨垫座,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一侧和第二侧,该钢轨垫座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的间距形成了轨卡导槽,钢轨垫座可以和轨枕的上表面相连接,钢轨垫座的第一端上有一个垫座钩头,该垫座钩头用来在轨底上表面上方延伸一段距离且被设置在一般邻近钢轨垫座的第一侧,并且在钢轨垫座的第一端上形成的支承面邻近钢轨垫座的第二侧,钢轨垫座上的这些支承面构成了钢轨垫座支承曲面;
一个轨卡,该轨卡可操作地与钢轨垫座相联系,在轨卡的一部分上形成了轨卡钩头,轨卡钩头的一部分用来在轨底上表面的上方延伸一段距离并且被设置在一般邻近轨底的第二侧处,轨卡的一部分上设有第二半径以提供轨卡支承曲面,在轨卡和钢轨垫座的装配位置状态下,轨卡支承曲面紧挨地设置在钢轨垫座支承曲面内,第一半径大于第二半径,轨卡支承曲面可在钢轨垫座支承曲面上摆动或滚动以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轨卡包括:
第一叉枝,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一侧、第二侧、上表面和下表面,在第一叉枝的第二侧上形成了一个支承面,该支承面是轨卡支承曲面的一部分;和
第二叉枝,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一侧、第二侧、上表面和下表面,在第二叉枝的第二侧上形成了一个支承面,该支承面是轨卡支承曲面的一部分,第一叉枝的第二侧与第二叉枝的第二侧之间的间距形成了轨卡宽度,导槽间距大于轨卡宽度;和
连接段,用来把第一叉枝的第二端与第二叉枝的第二端相连接起来,第一叉枝可以远离第二叉枝以把轨卡从正常状态变为变形状态,第一叉枝可移向第二叉枝以把轨卡从其变形状态变回正常状态,第一叉板可在钢轨垫座的第一侧上移动,移动方向是从钢轨垫座的第二端移向第一端,第二叉板可在钢轨垫座的第二侧上移动,移动的方向一般是从钢轨垫座的第二端移向第一端,从而使轨卡朝着与钢轨垫座的装置位置方向移动,在轨卡和钢轨垫座的装配位置状态下,轨卡从变形状态变至正常状态,在轨卡和钢轨垫座处于装配位置的状态且轨卡处于其正常状态时,在第一叉枝上形成的轨卡支承曲面可与在钢轨垫座的第一端上形成并邻近钢轨垫座第一侧的钢轨垫座支承曲面相啮合,在第二叉枝上形成的轨卡支承曲面可与在钢轨执座的第一端上形成并邻近钢轨垫座第二侧的钢轨垫座支承曲面相啮合。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图1是钢轨-轨枕紧固器的俯视图,表示出处于非装配位置状态下的钢轨垫座和轨卡。
图2是图1所示的钢轨-轨枕紧固器的侧视图,表示出处于非装配状态下的钢轨垫座和轨卡。
图3是图1和图2所示的钢轨-轨枕紧固器的侧视图,表示出处于装配状态下的钢轨垫座和轨卡,也表示出钢轨的横断面图和轨枕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4是另外一种变形的钢轨-轨枕紧固器的俯视图,表示出处于非装配位置状态下的另外一种钢轨垫座和另外一种轨卡。
图5是图4所示的钢轨-轨枕紧固器的侧视图,表示了处于非装配状态下的钢轨垫座和轨卡。
图6是轨卡与钢轨垫座相连接的局部侧视图,表示了典型的钢轨垫座支承曲面和典型的轨卡支承曲面,同时也表示了一部分轨底的横断面。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包括一个钢轨-轨枕紧固器10,它用来把钢轨12(图3)和轨枕14(图3)连接在一起。如图3所示,钢轨12包括轨底16,轨底16具有上表面18,下表面20,第一侧22和第二侧24。轨枕14(图3)具有上表面26。每个钢轨-轨枕紧固器10包括一钢轨垫座28(图1、图2和图3)和一轨卡30(图1、图2和图3)。
钢轨垫座28具有第一端32(图1和图2)、第二端34(图1和图2)、第一侧36(图1)、第二侧38(图1和图2)、上表面40(图1和图2)和下表面42(图2)。钢轨垫座28上加工出有轨卡导槽44。轨卡导槽44(图1)在钢轨垫座28上贯通第一端32和第二端34。轨卡导槽44具有一个预定的导槽间距46(图1)。
垫座钩头48(图1和图2)成型在钢轨垫座28上,通常邻近钢轨垫座的第一端32。垫座钩头48用于与轨底16的第一侧22相配合,如图3所示。
在图3中可更清楚地看出,钢轨垫板28通常安装在轨枕14的上表面26上,钢轨垫板28的上表面40位于轨枕14的上表面26上方的一段距离处。
轨卡30具有第一侧50(图1)、第二侧52(图1和图2)、第一端54(图1和图2)、第二端56(图1和图2)、上表面58(图1和图2)和下表面60(图2)。轨卡30可从正常状态移至下文将说明的变形状态,也可以从变形状态移至正常状态。轨卡30具有轨卡宽度62(图1),在轨卡30的正常位置状态下,轨卡30的宽度通常是指轨卡30的第一侧50至第二侧52方向上的宽度。在轨卡30的正常位置状态下,轨卡宽度62大于导槽间距46。当轨卡30移动至变形状态时,轨卡宽度又小于在钢轨垫座28上的导槽间距46。在轨卡30的第二端56上加工成型有一个轨卡钩头64(图1和图2)。轨卡钩头64通常在轨底16的上表面18上延伸一段距离,并且一般位于邻近轨底16的第二侧24的位置。
轨卡30的第一端54可插入轨卡导槽44,插入口通常在钢轨垫座28的第二端34处,插入时轨卡30处于其变形状态。轨卡30可通过轨卡导槽44移动至装配装置。在装配位置状态下,轨卡钩头64通常在轨底16的上表面18上延伸一段距离并且一般位于邻近轨底16的第二侧24的位置。
轨卡30可以在轨卡30处于装配位置状态时从变形位置移至其正常状态。
钢轨垫板28的一部分处以第一半径65(图6)进行加工成型,以形成一个钢轨垫座支承曲面66(图1和图6)。轨卡30的一部分处以第二半径68(图6)进行加工成型,以形成一个轨卡支承曲面70(图1和图6)。在钢轨垫座28和轨卡处于装配位置状态而且轨卡30处于其正常状态时,轨卡支承曲面70与钢轨垫座支承曲面68相啮合,如图6所示。第一半径65需比第二半径68足够大,当轨卡30和钢轨垫座28处于装配位置状态并且紧固着钢轨12时,轨卡支承曲面70可在钢轨垫座支承曲面66上摆动或滚动,从而形成了一种可摆式支承座,轨卡30可上下移动(图3)以减小轨卡30和钢轨垫座28之间的啮合摩擦。
如图1所示,钢轨垫座28包括第一钢轨垫板74,钢轨垫板74具有第一端76、第二端78、第一侧80、第二侧82、上表面84以及与下表面42共面的下表面。在钢轨垫板74的第一端76处有第一垫板钩头88。第一垫板钩头88被加工成型并用于与轨底16的第一侧22的一部分相配合。第一垫板钩头88的一部分被加工成型并且通常用于在轨底16的上表面18上方延伸一段距离并且一般被设置在邻近轨底16的第一侧22的位置。第一垫板钩头88通常在轨底16的上表面18上方延伸一段距离并且和轨底16的上表面18保持一点间隙。
如图1所示,钢轨垫座28还包括第二钢轨垫板74a,它的结构和操作与前面描述的第一钢轨垫板74完全相同。钢轨垫板74a的各部分在图中用与钢轨垫板74的相应部分相同的标号进行指示,所不同的是,钢轨垫板74a的各部分的标号均包括附加的指示字母“a”。
如图1所示,轨卡30包括第一叉枝90,叉枝90具有第一端92和第二端94。第一叉枝90也具有第一侧96、第二侧98、与上表面58共面的上表面和与下表面60共面的下表面。轨卡30还包括第二个叉枝104,叉枝104具有第一端106、第二端108、第一侧110、第二侧112、与上表面58共面的上表面、与下表面60共面的下表面。第一叉枝90的第二端94和第二叉枝104的第二端108连接在一起,叉枝90和叉枝104在平行的延伸平面内延伸,第一叉枝90的第二侧98通常与第二叉枝104的第二侧112相对并相隔一段距离。第一叉枝90的第一侧96和第二叉板104的第一侧110之间距离大致为轨卡宽度62的数值。
轨卡钩头64包括一连接段,该连接段将第一叉枝90的第二端94和第二叉枝104的第二端108连接起来。轨卡钩头64与第一叉枝90以及第二叉枝104为一体成形的结构。
通常邻近第一叉枝90的第一端92并与第一端92相交加工成型有一段斜削部分120(图1)。斜削部分120(图1和图2)从第一叉枝90的第一端92朝着第一叉枝90的第二端94的方向延伸一段距离在第二叉枝104的第一侧110上加工成型了一段斜削部分122,该斜削部分122通常邻近第二叉枝104的第一端106并与第一端106相交。斜削部分122通常沿着第一侧110从第一端106朝着第二端108的方向延伸一段距离。斜削部分120和122结合在一起产生了轨卡30的第一端宽度124(图1),该宽度124小于轨卡宽度62同时也小于轨卡导槽44的导槽间距46。这样,轨卡30的第一端有尺寸合适的第一端宽度124,从而轨卡30的第一端可插入轨卡导槽44一段距离,进而为把轨卡30插进轨卡导槽44中提供方便。
在第一叉枝90的第一侧96上加工成型有一个支承面126(图1和图6),该支承面126通常邻近斜削部分120的端部。支承面126与第一叉枝90的第一端92相距一段距离。
在第二叉枝104的第一侧110上加工成型有一个支承面128(图1、图2和图6)。支承面128与第二叉枝104的第一端106相距一段距离。
支承面126和128的曲率半径均为第二个半径68,支承面126和128相结合产生了一对轨卡支承曲面,该对支承曲面包括轨卡支承曲面70。
在实际工作中,钢轨垫座28与轨枕14的上表面26相连接。钢轨垫座28可以包括一个沉头,该沉头埋在轨枕14的上表面26的预埋穴内,或者,钢轨垫座28可以按其他任意方式紧固在轨枕14的上表面26上,例如通过粘接方法把钢轨垫座28与上表面26相连。钢轨垫座28与轨枕14的连接方法在美国专利第4874128号和美国专利第5078319中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其中美国第4874128号专利于1989年10月17日公布,题为“钢轨-轨枕紧固器”;美国第5078319号专利于1992年1月7日公布,题为“钢轨-轨枕紧固系统”,这两项专利均转让给本项发明的受让人,与本项专利有关的上述两项专利的内容也在此给出供参考。
轨卡30然后进行定位,使轨卡30的第一端54插入轨卡导槽44的入口,轨卡30的第一端宽度为124的一部分插在轨卡导槽44的入口范围内,该导槽44位于钢轨垫座28的第二端34附近。
在这种位置状态下,操作者按插入方向130(图1)通常就是指从钢轨垫座28的第二端34朝着第一端32的方向驱使轨卡30插入轨卡导槽44内。随着操作者按插入方向130驱动轨卡30,斜削部分120和122分别与钢轨垫板74和74a的第二侧82和82a配合压紧,从而迫使第一和第二叉枝90和94的各自的第一端92和106相互靠近。这样操作者继续按插入方向130驱动轨卡30直至斜削部分120和122完全插在轨卡导槽44之内,从而使第一和第二叉枝90和104各自的第二侧98和112相互靠近至一个这样的位置,此时轨卡已移至其变形状态并且轨卡宽度62已减小到尺寸几乎和导槽间距46相同。
在轨卡30的变形状态下,操作者可继续按插入方向130驱使或驱动轨卡30,从而轨卡30进一步在轨卡导槽44中移动直至支承面126和128(轨卡支承曲面)略微移过钢轨垫座28的第一端32。支承面126和128处轨卡的宽度减小了,从而第二侧98和112相互扩张至这样一个位置,此时第一和第二叉枝90和104返回至正常状态,并且轨卡30已移至与钢轨垫座装配在一起的状态。在这样的正常状态,第一叉枝90上的支承面126(轨卡支承曲面)处于正常状态,其中的支承面126(轨卡支承曲面)与钢轨垫板74的第一端76的一部分相啮合;第二个叉枝104上的支承面128(轨卡支承曲面)处于正常状态,其中的支承面128(轨卡支承曲面)与钢轨垫板74a的第一端76a的一部分相啮合。
更具体地说,钢轨垫座支承曲面66包括支承面132(图1和图6)和支承面134(图1和图6),其中支承面132在钢轨垫板74的第一端76上加工成型;支承面134在第二块钢轨垫板74a的第一端76a上加工成型。支承面126与支承面132相啮合,支承面128与支承面134相啮合,以防止轨卡30以拆卸方向136(图1)进行移动,从而装配状态下的轨卡30与钢轨垫座28紧固在一起,同时也是正常状态下的轨卡30与钢轨垫座38连接在一起。第一和第二钢轨垫板74和74a的支承面132和134的曲率半径都是第一半径65。
要拆除轨卡30,按第一和第二叉枝90和104相互靠近的方向把轨卡压挤至其变形状态。在这个变形状态下,让轨卡30按拆卸方向136移动,就可把轨卡30从轨卡导槽44中拆卸下来。
如图4和图5所示的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钢轨-轨枕紧固器10C,它包括另一种钢轨垫座28C和另一种轨卡30C。
如图4所示,轨卡30C包括第一叉枝140,该叉枝140具有第一端142、第二端144、第一侧146和第二侧148。轨卡30C还包括第二叉枝150(图4和图5),该叉枝150具有第一端152、第二端154、第一侧156、第二侧158。第二端144和154相互连接在一起,叉枝140和150在平行的平面内延伸。
第一叉枝140的第一侧146与第二叉枝150的第一侧156相背并且存在一间距160(图4)。第一叉枝140的第二侧148和第二叉枝150的第二侧158之间的间距形成一轨卡宽度162(图4)。
轨卡钩头164与第一和第二叉枝140和150各自的第二端144和154连成一体。在本实施例中,叉枝140和150以及轨卡钩头164是用一整根金属构成的整体结构。
在第一叉枝140的第二侧146上加工成型了一个斜削部分166,该斜削部分166通常邻近第一端142并与之相交。在第二叉枝150的第二侧158上加工成型了一个斜削部分168,该斜削部分168通常邻近第二叉枝150的第一端152并与之相交。
轨卡30C包括另一种轨卡支承曲面70C(图4和图6)。轨卡支承曲面70C包括一个支承面(轨卡支承曲面)170(图4和图6),支承面170在第一叉枝140的第二侧148上加工成型,通常邻近斜削部分166的端部。轨卡支承曲面70C还包括一个支承面172(图4和图6),该支承面172在第二叉枝150的第二侧158上加工成型,通常邻近斜削部分168的端部。支承面170和172(轨卡支承曲面)相结合把轨卡30C固定在钢轨垫座28C内。支承面170和172(轨卡支承曲面)的曲率半径均为第一半径65。
如图4和图5所示,钢轨垫座28C包括一钢轨垫板174。钢轨垫板174具有第一端176、第二端178、第一侧180和第二侧182。钢轨垫板174具有一个宽度184,该宽度184就是轨卡导槽的间距。在钢轨垫板174的第一端176处加工成型有垫座钩头186。
钢轨垫板174与轨枕14的上表面26相连,相连接的方法可以是把钢轨垫板174的沉头预埋在一个预埋穴内,该预埋穴在轨枕14的上表面26内;把钢轨垫板174紧固在轨枕14的上表面26上的方法还可以是粘接的方法或其他相接方法。钢轨垫板174的结构和操作之前文所述的钢轨垫板相似,只是钢轨垫座支承曲面66C的结构不同,钢轨垫板174与轨枕的连接方法在美国第5078319号专利中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请参见前文内容。
在操作时,轨卡30C这样定位,就是把叉枝140和150的第一端142和152紧挨着轨卡导槽插入轨卡导槽的入口,该轨卡导槽是由钢轨垫板174的相对侧180和182之间的宽度部184形成的。
在这个位置状态下,操作者按插入方向188(图4)驱动轨卡30C。随着操作者按插入方向188驱动轨卡30C,斜削部分166和168与第一侧和第二侧180和182相配合,从而迫使第一端142和152相互扩张,这是由于轨卡宽度162小于钢轨垫板174的宽度184。在轨卡30C的这种扩或者说变形状态下,操作者继续驱使或驱动轨卡30C按插入方向188移动,直至轨卡支承曲面70C略微移过钢轨垫板174的第一端176。在此时的位置状态下,叉枝140和150返回到正常状态。在正常位置状态下,轨卡支承曲面70C与钢轨垫座支承曲面66C相啮合,从而在装配位置状态下把轨卡30C与钢轨垫座28C紧固在一起,在正常状态下把轨卡30C与钢轨垫座28C相连接在一起。
更具体地说,轨卡支承曲面66C包括一对支承面190(图4和图6)和192(图4、图5和图6),支承面190和192在钢轨垫板174的第一端176上加工成型,支承面190与第一侧180相近,支承面192与钢轨垫板174的第二侧面182邻近。支承面190和192(钢轨垫座支承曲面)的曲率半径均为第二半径68。因而,在轨卡30C和钢轨垫板174的装配位置状态下,支承面170与支承面190啮合,支承面172与支承面192啮合。
这里所述的各种零件、元件和部件的结构和操作方式都可以进行改变,但都不超出本项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如下文的权利要求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