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切开装置.pdf

上传人:r7 文档编号:1213123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PDF 页数:46 大小:1.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80002811.3

申请日:

2007.02.20

公开号:

CN101370440A

公开日:

2009.02.1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A61B 18/00登记生效日:20151126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变更后权利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日本东京都变更后权利人:日本东京都|||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61B18/00

主分类号:

A61B18/00

申请人: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发明人:

市桥博司; 酒井凉次; 井本克; 押田正美; 佐佐木胜巳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6.2.22 US 11/359,535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刘新宇;张会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凝固切开装置。该凝固切开装置包括传递构件、外套管和把持部;上述传递构件将用于处理生物体组织的能量传递到上述生物体组织;上述外套管中贯穿有上述传递构件;上述把持部相对于上述传递构件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外套管的前端部,在其与上述传递构件之间把持上述生物体组织;在上述传递构件与上述把持部相对的面上设有接触部和非接触部,在上述把持部向上述传递构件侧转动而关闭的情况下,该接触部用于上述传递构件与上述把持部以规定的长度接触而切开被把持在上述传递构件与上述把持部之间的上述生物体组织,该非接触部在该接触部的上述规定长度方向上的轴线两侧,以上述传递构件与上述把持部不接触的方式形成规定的间隔,用于使上述生物体组织凝固。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凝固切开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凝固切开装置包括传递构件、外套管和把持部;上述传 递构件将用于处理生物体组织的能量传递到上述生物体组织; 上述外套管中贯穿有上述传递构件;上述把持部以相对于上述 传递构件可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外套管的前端部,在上 述把持部与上述传递构件之间把持上述生物体组织; 在上述传递构件与上述把持部相对的面上设有接触部和非 接触部,在上述把持部向上述传递构件侧转动而关闭的情况下, 该接触部用于上述传递构件与上述把持部以规定的长度接触而 切开被把持在上述传递构件与上述把持部之间的上述生物体组 织,该非接触部在该接触部的上述规定长度方向轴线两侧,为 使上述传递构件与上述把持部不接触而形成规定的间隔,用于 使上述生物体组织凝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凝固切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触部通过上述传递构件或者上述把持部的至少一部 分形成为凸形状,而使上述传递构件与上述把持部接触。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凝固切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递构件及上述把持构件形成为与上述规定长度方向 轴线正交的截面形状的各自曲率相同的正圆形状,上述非接触 部的上述规定的间隔在上述传递构件与上述把持部相对的面上 是均匀一致的。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凝固切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非接触部的上述规定的间隔在上述传递构件与上述把 持部相对的面上是均匀一致的。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凝固切开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接触部中,与上述凸形状相对应的凹部形成于与形 成有上述凸形状的面相对的面上。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凝固切开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传递构件与上述把持部相对的面中,上述非接触部 的上述规定的间隔形成为,随着远离上述规定的长度方向上的 轴线而变大。
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凝固切开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传递构件与上述把持部相对的面中,上述非接触部 的上述规定的间隔形成为,随着远离上述规定的长度方向上的 轴线而阶梯性地变大。
8: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凝固切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形状的与上述规定长度方向轴线正交的截面形状形 成为方形形状或者圆弧形状,上述凹部具有与上述凸形状相对 应的方形形状或者圆弧形状。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凝固切开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传递构件或者上述把持部的至少一部分的与上述规 定长度方向上的轴线正交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以使上 述传递构件与上述把持部在上述接触部处线接触。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凝固切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非接触部的上述规定的间隔形成为,在上述传递构件 与上述把持部相对的面中,随着远离上述规定的长度方向上的 轴线而变大。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凝固切开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传递构件与上述把持部的两个相对的面上形成有上 述圆弧形状,各圆弧形状的曲率不同。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凝固切开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传递构件与上述把持部相对的面中,上述传递构件 的上述圆弧形状为正圆形状的一部分,上述把持构件的上述圆 弧形状为椭圆形状的一部分。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凝固切开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传递构件与上述把持部相对的面中,上述把持构件 的上述圆弧形状为正圆形状的一部分,上述传递构件的上述圆 弧形状为椭圆形状的一部分。
1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凝固切开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上述传递构件贯穿上述外套管的方向看上述接触部的 情况下,为了在上述传递构件与上述把持部相对的面的中央部、 使上述传递构件与上述把持部面接触,而在上述传递构件与上 述把持构件的相对面形成有台阶部。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凝固切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非接触部的上述规定的间隔在形成于上述传递构件与 上述把持部相对的面上的台阶部处是均匀一致的。
1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凝固切开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接触部中,与上述凸形状相对应的凹部形成于与形 成有上述凸形状的面相对的面上; 在上述非接触部中,上述传递构件与上述把持构件的各相 对面形成为凸凹形状。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凝固切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非接触部的上述规定的间隔在上述传递构件与上述把 持部相对的面上是均匀一致的。
18: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凝固切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非接触部的上述规定的间隔在上述传递构件与上述把 持部相对的面中,随着远离上述规定长度方向上的轴线而阶梯 性地变化。

说明书


凝固切开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凝固切开装置,详细地讲,是涉及一种一边在超声波探头与钳口之间把持生物体组织、一边利用超声波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切开、切除或者凝固等处理的凝固切开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通过将细长的内窥镜插入到体腔内,来观察体腔内内脏器官等、或者根据需要在内窥镜观察下进行各种治疗处理。

    作为上述在内窥镜观察下进行治疗处理的方法之一,公知有一边使用凝固切开装置、一边进行治疗处理的方法。在对生物体进行处理的能量例如为超声波的情况下,这样的凝固切开装置一边在超声波探头与钳口之间把持生物体组织、一边利用超声波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切开、切除或者凝固等处理。

    通常,在这样的凝固切开装置中,在插入部外套管的基端部连接有手边侧操作部,在该操作部配设有产生超声波振动的超声波振子,并且,在插入部外套管的前端部配设有用于处理生物体组织的处理部。

    另外,在插入部外套管的内部贯穿有将来自超声波振子的超声波振动传递到处理部侧超声波振子的振动传递构件。该振动传递构件的基端部连接于超声波振子。在处理部还配设有与超声波探头相对立、且可转动地支承的钳口。

    另外,在操作部配设有操作钳口而使其相对于超声波探头打开或关闭的操作手柄。并且,钳口的操作杆以可沿轴线方向进退的方式插入到插入部外套管的内部。

    并且,在凝固切开装置中,随着操作手柄的操作,操作杆沿轴线方向进退,与该操作杆的进退操作相连动地操作处理部的钳口而使其相对于超声波探头打开或关闭,随着钳口的关闭操作,在超声波探头与钳口之间把持生物体组织。接着,凝固切开装置在该状态下,借助振动传递构件将来自超声波振子的超声波振动传递到处理部侧的超声波探头,由此,利用机械振动的摩擦热使生物体组织凝固而不出血,从而对组织、血管等进行切开、切除或者凝固等处理。

    在该种凝固切开装置中,为了高效地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切开、切除或者凝固等处理,以往做出了为数较多的提案。

    例如,在日本国专利特开2002-224133号公报中公开有一种关于这样的超声波处理装置的技术,即,由于把持生物体组织的振动传递构件的处理部和钳口的把持部构成为在关闭钳口的情况下互相均匀地接触的形状,因此,可发挥稳定的凝固切开功能。

    另外,例如,在美国专利第5322055号说明书中公开有一种关于这种构造装置的技术,即,在形成于振动构件前端部的叶片(探头)上设有刀状的切开部和大致圆弧状的截面形状的凝固面,可切换为与钳口相对地配置叶片切开部的状态、以及与钳口相对地配置凝固面的状态。

    在此,该以往装置在调整为与钳口相对地配置叶片的切开部的状态的情况下,生物体组织的把持部位的切开作用增强。并且,该以往装置在调整为与钳口相对地配置叶片的凝固部的状态的情况下,生物体组织的把持部位的凝固作用增强。

    另外,例如,在日本国专利特开平8-275951号公报中公开有一种关于这样的装置的技术,即,该装置构成为,在钳口侧设有与生物体组织的接触面积较大的凝固面、和与生物体组织的接触面积较小的切开部,可切换为与叶片相对地配置钳口切开部的状态、和与叶片相对地配置凝固面的状态。

    并且,在该技术的情况下,以往装置在与叶片相对地配置钳口的切开部的状态下,生物体组织的把持部位的切开作用增强,在与叶片相对地配置钳口的凝固部的状态下,生物体组织的把持部位的凝固作用增强。

    例如,在日本国专利特开2000-254138号公报中还公开有一种关于这样的超声波处理装置的技术,即,该超声波处理装置构成为,在将生物体组织把持在其与探头之间的把持构件被振动传递构件关闭操作时,将非接触部设置于把持构件与上述探头的相对面的至少一部分,该非接触部使被把持在该把持构件与振动传递构件之间的被处理部凝固。

    在以往的超声波处理装置中,把持生物体组织的探头的处理部与钳口单元的把持构件形成为,在关闭钳口单元后互相均匀地接触的形状。因此,在这样的将超声波处理装置使用于血管等体内组织的情况下,可利用一次操作同时使血管等凝固并将其切开。

    但是,可凝固的血管等体内组织的直径存在界限,通常为3mm左右,最大为5mm左右。另外,被进行处理的体内组织的直径越大,将发送超声波的输出抑制得越低,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使体内组织凝固,存在难以高效地进行治疗的问题。

    另外,以往的超声波处理装置在每次对组织进行凝固和切开的作业时,都需要重新定位叶片或者把持构件,也存在难以高效地进行治疗的问题。

    并且,在以往的超声波处理装置中,相对于与组织接触的接触部,非接触部仅设置于以往的超声波处理装置的一部分,因此,在设置有非接触部的部分可使组织充分地凝固,但相对于接触部,在未设置有非接触部的一侧无法使组织充分地凝固。因此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在将以往的超声波处理装置使用于切开体内组织、即血管的情况下,切开血管后,非接触侧的血管充分凝固,止血性提高,但在不存在非接触部的一侧未充分凝固,止血性降低。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即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造简单、可使直径更大的血管等体内组织凝固、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高效地进行凝固和切开的超声波处理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凝固切开装置包括传递构件、外套管和把持部;上述传递构件将用于处理生物体组织的能量传递到上述生物体组织;上述外套管中贯穿有上述传递构件;上述把持部相对于上述传递构件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外套管的前端部,在其与上述传递构件之间把持上述生物体组织;在上述传递构件与上述把持部相对的面上设有接触部和非接触部,在上述把持部向上述传递构件侧转动而关闭的情况下,该接触部用于上述传递构件与上述把持部以规定的长度接触而切开被把持在上述传递构件与上述把持部之间的上述生物体组织,该非接触部以在该接触部的上述规定长度方向上的轴线两侧,上述传递构件与上述把持部不接触的方式形成规定的间隔,用于使上述生物体组织凝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凝固切开装置整体的组装状态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组装入图1的凝固切开装置内的探头单元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具有非对称形状的处理部的振动传递构件的概略构造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处理部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采用的、具有对称形状的处理部的振动传递构件的概略构造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处理部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钳口单元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的前端处理部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钳口单元为开放状态的情况下的前端处理部的构造的纵向侧视图。

    图9表示图7的A-A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前端处理部的变形例1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前端处理部的变形例2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前端处理部的变形例3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前端处理部的变形例4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14涉及第2实施方式,是表示钳口单元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的前端处理部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15是图14的A-A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前端处理部的变形例1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17涉及第3实施方式,是表示钳口单元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的前端处理部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18是图17的A-A剖视图。

    图19涉及第4实施方式,是表示钳口单元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的前端处理部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20是表示振动传递构件的处理部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钳口单元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22是图19的A-A剖视图。

    图23是表示前端处理部的变形例1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24是表示前端处理部的变形例2的构造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凝固切开装置整体的组装状态的侧视图。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使用超声波作为用于处理生物体组织的能量,对利用该超声波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凝固、切开等处理的超声波凝固切开装置的构成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凝固切开装置1具有可分解为3个单元的3个组装单元,即手柄单元2、探头单元3和振子单元4。这3个单元2~4可组装成图1中所示的状态。

    振子单元4具有可装卸地连接于手柄单元2上的手柄4A。在该手柄4A中的、包覆手柄4A外周部的圆筒状套4a内,内置有用于产生超声波振动的超声波振子(未图示)。

    在该超声波振子的前端侧连接有放大超声波振动的振幅的喇叭(未图示),该喇叭的前端侧安装于探头单元3的基端侧。

    另外,在圆筒状套4a的后端部连接有端部设有手柄插销的(未图示)手柄软线4b。

    图2是表示组装入图1的凝固切开装置内的探头单元的构造的侧视图。如图2所示,探头单元3具有可装卸地连接于振子单元4内的未图示的喇叭前端侧的、细长的大致棒状的振动传递构件10。另外,该振动传递构件10构成传递构件。

    在振动传递构件10的基端部形成有连接于振子单元4内的未图示的喇叭的探头安装部(未图示)的安装螺栓10a。并且,该安装螺栓10a利用螺纹旋入地固定在未图示的探头安装部的螺孔部。由此,探头单元3与振子单元4组装为一体。

    如图2所示,振动传递构件10在从其基端侧传递来的超声波振动的驻波的波节位置(多处)设有凸缘状的橡皮圈10b。该橡皮圈10b例如为弹性构件,形成为环状,将安装的振动传递构件10支承在插入套部2a的探头通道管11b(参照图8)内。另外,振动传递构件10在其基端侧的第2个波节的前方具有放大超声波振动的第2阶段振幅的基端侧喇叭10c。

    并且,在该基端侧喇叭10c的前端部侧依次配设有传递超声波振动的中间部10d、放大最终振幅的前端侧喇叭10e、和用于处理生物体组织的处理部10f(超声波探头)。

    图3是表示具有非对称形状的处理部的振动传递构件的概略构造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处理部的剖视图。另外,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采用的、具有对称形状的处理部的振动传递构件的概略构造的俯视图,图6是图5的处理部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探头单元3的振动传递构件10的上述最前端侧具有处理部10f。在该处理部10f中例如存在形状不同的两种构件。

    例如图3所示,一个处理部10f具有向自中心轴线O1偏离的方向弯曲的形状、例如圆弧形状的弯曲部10A。

    如图4所示,在这种情况下,该处理部10f形成为大致方形的截面形状。由于该处理部10f的截面形状为大致方形,因此,在其下部具有缘部,使用该缘部也可以容易地进行生物体剥离等处理。

    另外,另一个处理部10f是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例如图5所示,相对于中心轴线O1形成为对称形状。如图6所示,在这种情况下,该处理部10f形成为大致圆形的截面形状。由于该处理部10f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形,因此,其向体腔内的插入性良好,另外,也可以高效地进行凝固、切开等处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上述2种处理部10f的构造,但并不限定于此。

    如图1所示,手柄单元2具有外套管、即细长的插入套部2a、配设于该插入套部2a的前端部的前端作用部2b、和配设于插入套部2a的基端部的操作部2c。

    手柄单元2的操作部2c具有大致圆筒状的操作部主体2A。而且,在该操作部主体2A的基端部形成有振子连接部2B。

    另外,在操作部主体2A的外周面设有固定手柄6和构成操作部件的可转动的可动手柄7。另外,在操作部主体2A的上侧部分设有高频连接用的电极销8,该高频连接用的电极销8连接有未图示的高频电源装置。

    固定手柄6的上侧部分与圆筒状的操作部主体2A一体成形。在固定手柄6的操作端部还设有选择性地插入除拇指之外的多根手指的手指勾挂孔6a。另外,在可动手柄7的操作端部设有勾挂同一支手的拇指的手指勾挂孔7a。

    可动手柄7的上端部侧形成有叉形的连接部7b。这些叉形的连接部7b配置于操作部主体2A的两侧。并且,在各连接部7b的上端部,朝向内侧突出地设有手柄轴7c。这些手柄轴7c利用相对于插入套部2a的轴线靠上侧的位置的支点连接于操作部主体2A。由此,通过手柄轴7c以可转动的方式轴支承可动手柄7。另外,在手柄轴7c上安装有高频绝缘用的绝缘罩。

    另外,在可动手柄7的各连接部7b中手柄轴7c的下侧设有工作轴7d。该工作轴7d用于将进退力传导至贯穿于插入套部2a内的操作杆7e(参照图8)。并且,该操作杆7e通过沿轴线方向进退的动作,来操作后述的钳口单元5而使其相对于处理部10f打开或关闭。另外,工作轴7d配置于插入套部2a的大致轴线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超声波凝固切开装置1构成为,在握住手柄而关闭操作可动手柄7时,工作轴7d向前侧移动,从而向前侧推出操作杆7e,相对于处理部10f关闭钳口单元5。

    另外,插入套部2a的基端部与旋转旋钮9一同以可沿该操作部主体2A的中心线的轴线旋转方向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操作部主体2A的前端部。如图8所示,在此,插入套部2a形成为在金属管2C的外周面安装有绝缘管2D。该绝缘管2D被设置为包覆插入套部2a的外周面整体的到基端部位置的大部分的状态。

    另外,如图1及图8所示,在手柄单元2的前端作用部2b安装有用于把持生物体组织的、可转动的单开放型的钳口单元5。在该钳口单元5上连接有上述操作杆7e。

    另外,如图1及图7所示,在插入套部2a的前端部设有保持钳口单元5的钳口保持部11。该钳口保持部11的大致管状的保持构件主体的前端部被绝缘罩(未图示)包覆,可相对于高频电流绝缘。

    接着,参照图7~图9说明具有本实施方式特征的钳口单元5及振动传递构件10的构造。

    图7是表示钳口单元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的前端处理部的构造的侧视图,图8是表示钳口单元为开放状态的情况下的前端处理部的构造的纵向剖视图。另外,图9表示图7的A-A剖视图。

    如图7及图8所示,钳口单元5包括大致U字型形状的钳口主体5a、把持生物体组织(血管、内脏器官等)的把持构件5b、和把持部安装构件5c。另外,钳口单元5及该钳口单元5的把持构件5b构成把持部。

    钳口主体5a的安装部插入到形成于插入套部2a的钳口保持部11前端的插槽(未图示)中,以支点销11A为转动轴可转动地安装于钳口保持部11。

    如图8所示,在钳口主体5a的基端部侧分别安装有操作杆7e和连接销11a。

    另外,把持构件5b借助把持部安装构件5c安装于钳口主体5a。该把持构件5b由例如,PTEE(テフロン:デュポン公司注册商标名称)等低摩擦材料形成。

    另外,在该把持构件5b中与凝固、切开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的接触面侧形成有防滑齿部12。该防滑齿部12通过并列设置多个防滑齿12a而形成。即,该把持构件5b可以利用该防滑齿部12,在其与该振动传递构件10之间进行把持而使凝固、切开对象的生物体组织不会滑动。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处理部10f及把持构件5b构成为,在处理部10f与把持构件5b相对的面上设有接触部13和非接触部16;在向振动传递构件10侧转动把持构件5b而将其关闭时,处理部10f与把持构件5b以规定的长度接触,上述接触部13用于在此时切断被把持于处理部10f与把持构件5b之间的生物体组织;该接触部13的规定长度方向上的轴线两侧具有规定的间隔,使得处理部10f与把持构件5b不接触,上述非接触部16用于在此时使生物体组织的两侧凝固。

    另外,所谓规定长度方向是表示处理部10f及把持构件5B的长度方向,该规定长度方向上的轴线是表示处理部10f及把持构件5B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部分的轴线(中心线)。

    如图9所示,在从振动传递构件10贯穿插入套部2a的方向看接触部13的情况下,以处理部10f与把持构件5b面接触的方式,处理部10f与把持构件5b的相对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凸形状。

    即,把持构件5b在与处理部10f和把持构件5b相对的面正交的面的中心线上,具有用于形成接触部13的凹部14。另外,处理部10f在该中心线上形成接触部13、并与凹部14嵌合而面接触的凸部15。

    另外,在图9中,处理部10f与把持构件5b线接触,但在处理部10f与把持构件5b的长度方向上面接触。

    因而,通过在把持构件5b向振动传递构件10侧转动而关闭时使凸部15嵌合于凹部14,接触部13形成与中心线大致垂直的接触面13a、和该接触面13a的两侧侧面即2个接触面13b,获得切开生物体组织所期望的较大的把持力量。

    另一方面,非接触部16配置于接触部13的规定方向上的轴线两侧。另外,非接触部16形成为,处理部10f与把持构件5b未接触的规定间隔、即间隙部分在处理部10f与把持构件5b相对的面上是均匀一致的。即,非接触部16的间隙部分的尺寸L1从接触部13的两侧到外侧方向的基端侧,始终为恒定的数值。

    由此,由于非接触部16具有由始终恒定的尺寸L1形成的间隙部分,因此获得使生物体组织凝固所期望的较小的把持力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非接触部16的间隙部分的尺寸L1也可以自由改变地构成,从而可获得期望的生物体组织的把持力量。但是,该尺寸L1需要设定在被把持的生物体组织可以凝固的间隙部分的尺寸范围内。

    另外,在制造振动传递构件10及把持构件5b时,接触部13及非接触部16例如通过切削加工等来成形。

    采用这样的构造,由于接触部13把持生物体组织的力量较大,而且配置于该接触部13两侧的非接触部16的把持生物体组织的力量较小,因此,可以在切开由接触部13把持的生物体组织的同时,利用非接触部16使被接触部13把持的生物体组织的两侧部分凝固。

    接着,参照图1、图7~图9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凝固切开装置1的作用。

    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凝固切开装置1时,手术人员握住手柄单元2的固定手柄6,操作可动手柄7。通过操作该可动手柄7,使操作杆7e在插入套部2a内进退,打开或关闭前端作用部2b的安装有把持构件5b的钳口主体5a。

    在此,在进行握住可动手柄7的操作(关闭操作)的情况下,工作轴7d以手柄轴7c为中心向图1中的顺时针旋转方向旋转移动。然后,通过该工作轴7d大致直线状地向前端侧前进,操作杆7e在插入套部2a内被向前端侧推出,如图8中实线所示,在钳口单元5的把持构件5b被按压在振动传递构件10的处理部10f上的状态下,钳口单元5关闭形成完全关闭状态。

    另外,在进行将可动手柄7自完全关闭位置打开的操作时,工作轴7d以手柄轴7c为中心地向图1中的逆时针旋转方向旋转移动。随着此时工作轴7d的移动动作,操作杆7e被朝向后方侧拉回。

    由此,通过操作杆7e在插入套部2a内与插入套部2a的中心轴线平行地后退,如图7中假想线所示,钳口单元5的把持构件5b向远离振动传递构件10的方向、即钳口单元5以支点销11A为转轴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相对于振动传递构件10的处理部10f打开。

    这样,超声波凝固切开装置1可以通过由手术人员转动操作可动手柄7,使钳口单元5相对于位于固定位置的振动传递构件10的处理部10f转动,在处理部10f与把持构件5b之间把持生物体组织,或者通过打开钳口单元5,来利用处理部10f和把持构件5b对内脏器官进行剥离等处理。

    现今,手术人员使用这样地动作的超声波凝固切开装置1,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凝固、切开处理。

    手术人员通过如上所述地进行握住可动手柄7的操作(关闭操作),使钳口单元5相对于位于固定位置的振动传递构件10的处理部10f转动而将其关闭为完全关闭状态,从而在振动传递构件10的超声波探头、即处理部10f与钳口单元5的把持构件5b之间把持生物体组织。

    在这种情况下,在振动传递构件10的处理部10f与钳口单元5的把持构件5b之间把持生物体组织时的把持力量,在处理部10f与把持构件5b之间的接触部13处较大,在非接触部16处较小。在该状态下,向振动传递构件10供给超声波振动。

    此时,对被夹持在处理部10f与把持构件5b之间的生物体组织施加由超声波振动产生的摩擦热,可进行凝固、切开。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非接触部16处把持力量较小、即传递超声波振动的效率较低,因此,可抑制产生摩擦热。

    因此,由于被把持的生物体组织未到达切开所需要的温度,因此被凝固。

    在由该非接触部16使生物体组织凝固的同时,在接触部13处把持力量较大、即传导超声波振动的效率较高,因此,产生足够的摩擦热。因此,借助接触部13被把持的生物体组织在凝固的同时、被切开。

    因而,采用本实施方式,通过在处理部10f与把持构件5b相对的面上设置后述的接触部13和后述的非接触部16,可以在非接触部16处使被切开的生物体组织的两侧部分凝固的同时,在接触部13处一边使生物体组织凝固、一边将其切开。在使把持构件5b向振动传递构件10侧转动而将其关闭时,处理部10f与把持构件5b接触而形成前述的接触部13;前述的非接触部16配置于该接触部13的两侧,设置为处理部10f不与把持构件5b接触的方式。

    即,在日本特开2000-254138号公报的以往技术中,特别是在凝固、切开血管的情况下,在由非接触部使血管凝固之后,需要在使接触部相对于被切开的血管移动而由该接触部使其凝固的同时、将其切开,但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凝固切开装置1不需要这样的复杂的作业,可以同时且短时间地高效地凝固并切开血管等生物体组织。

    另外,在将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凝固切开装置1用于处理体内血管的情况下,可以与上述同样地在非接触部16处使被切开的血管的两侧部分凝固的同时,在接触部13处一边使血管凝固(止血)、一边将其切开,因此,可以可靠且短时间地高效地处理血管。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振动传递构件10的处理部10f及钳口单元5的把持构件5b也可以构成为形成后述的变形例1~变形例4中的接触部13及非接触部16。

    参照图10~图13说明这样的变形例1~变形例4。另外,图10~图13对应于图7中的A-A剖视图。

    变形例1

    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前端处理部的变形例1的构造的剖视图。

    如图10所示,变形例1构成为,形成接触部13的凸部15及凹部14沿与第1实施方式上下相反的方向配置。

    即,钳口单元5A的把持构件50b在与处理部10f和把持构件5b相对的面正交的面、例如中心线上(处理部10f及把持构件5b的剖面的中心线上),具有为了形成接触部13而向下侧方向突出的凸部14a。

    另外,振动传递构件10的处理部11f在中心线上形成接触部13,同时还具有用于与凸部14a嵌合而面接触的凹部15a。

    另外,随着形成接触部13的凸部14a及凹部15a的形状,非接触部16与第1实施方式大致同样地构成。其他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上述构造的变形例1也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发挥作用,获得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2

    图1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前端处理部的变形例2的构造的剖视图。

    如图11所示,在变形例2中,构成接触部13的凸部15及凹部14的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但形成非接触部16的规定间隔、即间隙部分随着远离凸部15及凹部14的两侧而阶梯性地增大。

    例如,非接触部16具有由与第1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尺寸L1形成的第1间隙部16a、和从该第1间隙部16a的外侧到基端侧由数值大于尺寸L1的尺寸L2形成的第2间隙部16b。

    即,振动传递构件10的处理部12f从凸部15的两侧到基端侧设有两级台阶,从而在将钳口单元5B向振动传递构件10侧关闭时,形成非接触部16的第1间隙部16a及第2间隙部16b。

    其他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在变形例2的非接触部16中,第2间隙部16b的间隙部分尺寸大于第1间隙部16a,因此把持力量较小。即,第2间隙部16b传递超声波振动的效率低于第1间隙部16a,并且也可抑制产生摩擦热。

    由此,在利用非接触部16使生物体组织凝固的情况下,可以在第1间隙部16a处使生物体组织凝固的同时,在位于该第1间隙部16a外侧的第2间隙部16b处,利用低于第1间隙部16a的凝固力使生物体组织凝固。不言而喻,同时可以利用接触部13切开生物体组织。

    其他作用及效果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变形例3

    图1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前端处理部的变形例3的构造的剖视图。

    如图12所示,变形例3的构造是将上述变形例2的构造改良后的构造。即,该非接触部16的构造与变形例2相同,但在变形例3中,使形成接触部13的凸部15及凹部14的形状替换第1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变形例2的角形形状而成为圆弧形状。

    即,钳口单元5C的把持构件52b在与处理部13f和把持构件52b相对的面正交的面的中心线上,具有为了形成接触部13而向处理部13f侧方向突出、且为圆弧形状的凹部14A。另外,振动传递构件10的处理部13f在中心线上,形成接触部13,并且具有用于与凹部14A嵌合而面接触的凸部15A。

    另外,随着形成接触部13的凸部15A及凹部14A的形状,非接触部16与变形例2大致同样地构成。其他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上述构造的变形例3也是除了可以与变形例2同样地发挥作用而获得同样的效果之外,接触部13的接触面13c形成为圆弧形状,特别是在生物体组织为血管的情况下,可以高效地把持血管,因此,可以提高凝固能力而高效地将其切开。

    变形例4

    图1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前端处理部的变形例4的构造的剖视图。

    如图13所示,在变形例4中,接触部13通过这样的方式构成,即,处理部14f与把持构件53b的相对面并不形成为凹凸形状,而是在它们的相对面相对地配置的相同曲率的圆弧形状的相对面的中心线(处理部14f及把持构件53b的长度方向上的截面的中心线)上,形成为具有2个凸部14b、15b。

    即,钳口单元5D的把持构件53b形成为,其在规定的长度方向(长度方向)上的内周面凹陷为圆弧形状。而且,在该内周面的、与处理部15f同把持构件53b相对的面正交的面的中心线上的整个长度方向上,设有为了形成接触部13而向处理部14f侧方向突出的凸部14b。

    另一方面,振动传递构件10的处理部14f形成为圆柱形状,其外周形状形成为与把持构件53b的内周面(把持面)例如相同曲率的圆弧形状。而且,在该处理部14f外周面的中心轴线上,设有用于形成接触部13、并与凸部14b抵接而面接触的凸部15b。

    另外,非接触部16形成为,间隙部分的尺寸L1沿着远离形成接触部13的凸部14b及凸部15b的两侧的方向而形成得大致均匀。另外,该间隙部分与形成为圆弧形状的把持构件53b的内周面(把持面)及处理部14f的外周面的曲率相对应。

    另外,接触部13的凸部14b与凸部15b中的至少一个并不限定为图13所示的构造,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可适当改变向处理部14f侧或者把持构件53b侧突出的高度,或者也可以构成为,为了进一步增大把持力量、接触面积而沿处理部15f的外周方向放大的形状。

    其他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在变形例4中,接触部13的凸部14b与凸部15b的接触面积小于第1实施方式,因此,可以缩小生物体组织的切开部分的宽度。另外,在非接触部16中,间隙部分的处理部14f的外周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1实施方式,因此,可以使生物体组织的切开部分的两侧以较长的长度凝固。

    因而,在欲缩小生物体组织的切开部分、并同时使该切开部分的两侧部分以较长的长度凝固的情况下,变形例4的构造特别有效。其他作用、效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第1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凝固切开装置1可以使用上述变形例1~变形例4中的任一种构造来构成,在任一种情况下均可以同时且高效地凝固并切开生物体组织。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4及图15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凝固切开装置。图14涉及第2实施方式,是表示钳口单元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的前端处理部的构造的侧视图,图15是图14的A-A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凝固切开装置1,在从振动传递构件10贯穿插入套部2a的方向看的情况下以处理部15f与把持构件54b接触的方式,把持构件54b的内周面(把持面)和处理部15f的外周面(把持面)中的至少一个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

    具体地讲,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凝固切开装置1具有钳口单元5E和振动传递构件10,该钳口单元5E具有把持构件54b,该振动传递构件10具有处理部15f。

    如图15所示,钳口单元5E的把持构件54b形成为,其长度方向上的内周面(把持部)13d凹陷为圆弧形状。即,把持构件54b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状。

    另一方面,振动传递构件10的处理部15f形成为圆柱状,其外周面16c的形状形成为例如曲率小于形成把持构件54b的内周面(把持面)13d的圆弧形状的曲率的圆弧形状。

    即,把持构件54b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于处理部15f的截面形状的圆弧形状。

    另外,把持构件54b与处理部15f的圆弧形状的曲率也可以构成为不同。另外,把持构件54b或者处理部15f的圆弧形状在把持构件54b与处理部15f相对的面中作为正圆的一部分,处理部15f或者把持构件54b的圆弧形状也可以形成为椭圆形状的一部分。

    这样,处理部15f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状,并使把持构件54b的截面形状为大于处理部14f的截面形状的圆弧形状,从而,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钳口单元5E处于完全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在处理部15f与把持构件54b之间形成有接触部13及非接触部16。

    因而,接触部13具有处理部15f的外周面16c与把持构件54b接触而成的接触部13d。

    另一方面,非接触部16形成为,规定的间隔、即间隙部的尺寸L3在处理部15f与把持构件54b相对的面上,随着远离规定长度方向的轴线、即处理部15f及把持构件54b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轴线而变大。

    其他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接着,参照图14及图15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凝固切开装置1的作用。

    现今,手术人员使用这样地动作的超声波凝固切开装置1,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凝固、切开处理。

    手术人员通过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握住可动手柄7的操作(关闭操作),如图14所示地使钳口单元5E相对于位于固定位置的振动传递构件10的处理部15f转动而将其关闭为完全关闭状态,从而在振动传递构件10的超声波探头、即处理部15f与钳口单元5E的把持构件54b之间把持生物体组织。

    在这种情况下,在振动传递构件10的处理部15f与钳口单元5E的把持构件54b之间把持生物体组织时的把持力量,在处理部15f与把持构件54b之间的接触部13处较大,在非接触部16处较小。在该状态下,向振动传递构件10供给超声波振动。

    此时,对被夹持在处理部15f与把持构件54b之间的生物体组织施加由超声波振动产生的摩擦热,可进行凝固、切开。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非接触部16处把持力量较小、即传递超声波振动的效率较低,因此,可抑制产生摩擦热。因此,由于被把持的生物体组织未到达切开所需要的温度,因此被凝固。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部16形成为,间隙部的尺寸L3随着远离处理部15f及把持构件54b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轴线而变大,因此,把持力量随着远离中心轴线附近而渐渐变小。因此,传递超声波振动的效率也渐渐降低,结果,被把持的生物体组织的凝固状态随着远离中心轴线附近而缓解。

    在由该非接触部16使生物体组织凝固的同时,在接触部13处把持力量较大、即传导超声波振动的效率较高,因此,产生充分的摩擦热。因此,借助接触部13被把持的生物体组织在凝固的同时、被切开。

    因而,采用本实施方式,可以在除了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之外,在非接触部16中,使生物体组织的凝固状态随着向远离切开部分的方向前进而缓解。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振动传递构件10的处理部15f也可以构成为形成后述的变形例1中的接触部13及非接触部16。

    参照图16说明这样的变形例1。另外,图16对应于图14中的A-A剖视图。

    变形例1

    图1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前端处理部的变形例1的构造的剖视图。

    如图16所示,在变形例1中,振动传递构件10的处理部16f的构造形成为,其截面形状针对形成接触部13的部分为圆弧形状,针对形成非接触部16的部分而形成椭圆形状。

    即,处理部16f在其截面中心线上的把持构件55b侧的外周面16d形成为圆弧形状的同时,其配置于该形成为圆弧形状的部分的两侧的外周面16d形成为椭圆形状。

    另外,该形成为椭圆形状的外周面16d也可以适当改变其曲率而形成。

    因而,在变形例1中,非接触部16也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为,规定的间隔、即间隙部的尺寸L3在处理部16f与把持构件55b相对的面上,随着远离规定长度方向的轴线、即处理部15f及把持构件54b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轴线而变大。

    另外,在变形例1中,由于该间隙部的尺寸L3也存在根据外周面16d的椭圆形状的曲率,在距中心轴线最远的方向上渐渐变小的情况,因此,期望以间隙部的尺寸L3随着远离中心轴线而变大这样的曲率形成外周面16d。

    除了包括钳口单元5F及把持构件55b之外,其他构造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

    因而,变形例1也可以获得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7及图18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凝固切开装置。图17涉及第3实施方式,是表示钳口单元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的前端处理部的构造的侧视图,图18是图17的A-A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凝固切开装置1中,在从振动传递构件10贯穿插入套部2a的方向看接触部13的情况下,以在振动传递构件10的处理部17f与把持构件56b相对的面的中央部、处理部17f与把持构件56b面接触的方式,在处理部17f与把持构件56b的相对面形成有台阶部17f1、56b1。

    具体地讲,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凝固切开装置1具有钳口单元5G和振动传递构件10,该钳口单元5G具有把持构件56b,该振动传递构件10具有处理部17f。

    如图18所示,钳口单元5G的把持构件56b,以在处理部17f与把持构件56b相对的面的中央部、处理部17f与把持构件56b面接触的方式,在处理部17f与把持构件56b的相对面形成有台阶部56b1。

    即,把持构件56b在其截面的中心轴线附近具有接触面13e,并且,相对于该接触面13e在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具有由凸凹形状形成的台阶部56b1。

    另一方面,振动传递构件10的处理部17f,在处理部17f与把持构件56b相对的面的中央部,以处理部17f与把持构件56b面接触的方式在处理部17f与把持构件56b的相对面形成有台阶部17f1。

    即,处理部17f与上述同样地在其截面的中心轴线附近具有接触面13e,并且,相对于该接触面13e,在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具有由凸凹形状形成的台阶部17f1。

    另外,该台阶部56b1、17f1的高度也可以根据被凝固、切开的生物体组织的种类来自由改变地形成,另外,也可以根据被切开的生物体组织的种类来自由改变接触面13e的接触面积及倾斜度。

    在这样的本第2实施方式中,由于处理部17f与把持构件56b在处理部17f与把持构件56b相对的面的中央部,具有处理部17f与把持构件56b以面接触的方式形成的台阶部56b1、17f1,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钳口单元5G处于完全关闭的位置的情况下,在处理部17f与把持构件56b之间形成有接触部13及非接触部16。

    因而,接触部13具有处理部15f与把持构件54b面接触而成的接触面13e。

    另一方面,非接触部16形成为,规定的间隔、即间隙部的尺寸L1在形成于处理部15f与把持构件54b的相对面的台阶部56b1、17f1形成为均匀一致。

    其他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接着,参照图17及图18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凝固切开装置1的作用。

    现今,手术人员使用这样地动作的超声波凝固切开装置1,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凝固、切开处理。

    如图17所示,手术人员通过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握住可动手柄7的操作(关闭操作),使钳口单元5G相对于位于固定位置的振动传递构件10的处理部17f转动而将其关闭为完全关闭状态,从而在振动传递构件10的超声波探头、即处理部17f与钳口单元5G的把持构件56b之间把持生物体组织。

    在这种情况下,在振动传递构件10的处理部17f与钳口单元5G的把持构件56b之间把持生物体组织时的把持力量,在处理部17f与把持构件56b之间的接触部13处较大,在非接触部16处较小。在该状态下,向该振动传递构件10供给超声波振动。

    此时,对被夹持在处理部17f与把持构件56b之间的生物体组织施加由超声波振动产生的摩擦热,可进行凝固、切开。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非接触部16处把持力量较小、即传递超声波振动的效率较低,因此,可抑制产生摩擦热。因此,由于被把持的生物体组织未到达切开所需要的温度,因此被凝固。

    在这种情况下,在非接触部16中,通过设置台阶部56b1、17f1,相对于生物体组织斜面在不同的高度方向把持生物体组织使其凝固。

    在由该非接触部16使生物体组织凝固的同时,在接触部13处把持力量较大、即传导超声波振动的效率较高,因此,产生充分的摩擦热。因此,借助接触部13被把持的生物体组织在凝固的同时、被切开。

    在这种情况下,在接触部13处,通过设置台阶部56b1、17f1,接触面13e相对于生物体组织斜面以倾斜方向的状态把持生物体组织,在使其凝固的同时、将其切开。

    因而,采用本实施方式,尽管在处理部17f及把持构件56b中设有台阶部56b1、17f1而形成接触部13及非接触部16,也可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9~图22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凝固切开装置。图19涉及第4实施方式,是表示钳口单元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的前端处理部的构造的侧视图,图20是表示振动传递构件的处理部的构造的剖视图,图21是表示钳口单元的构造的剖视图,图22是图19的A-A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凝固切开装置1形成为,在接触部13中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凸凹形状而形成,并且,在非接触部16处,把持生物体组织的接触面积变大。

    具体地讲,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凝固切开装置1具有钳口单元5H和振动传递构件10,该钳口单元5H具有把持构件57b,该振动传递构件10具有处理部18f。

    如图20所示,处理部18f的把持构件57b侧的内周面(把持面)形成为多个凸凹形状。

    即,处理部18f的结构为,具有由第1凸部20a和第2凸部20b形成的凸部20、配置于该凸部20的各凸部20a、20b之间的多个凹部21;上述第1凸部20a配置于处理部18f的截面形状的中心线上,具有尺寸L4;上述第2凸部20b例如为4个,其分别以规定的间隔配置于该第1凸部20a的两侧,由比该尺寸L4小的尺寸形成。

    即,该凸部20的第1凸部20a用于形成接触部13,除该第1凸部20a之外的例如4个第2凸部20b以及多个凹部21用于形成非接触部16。

    另一方面,如图21所示,钳口单元5H的把持构件57b的结构为,具有分别供该处理部18f的凸部20嵌合的凹部30。

    该凹部30具有第1凹部30a和第2凹部30b;上述第1凹部30a通过与处理部18f的第1凸部20a相嵌合,处理部10f与把持构件57b面接触而形成接触部13;上述第2凹部30b例如为4个,通过与处理部18f的各第2凸部20b相嵌合而形成非接触部16。

    另外,在凹部30中,第1凹部30a与4个第2凹部30b的尺寸L5形成为全部相同的尺寸。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20及凹部30形成为满足尺寸L5<尺寸L4这样的关系。

    在具有把持构件57b的钳口单元5H相对于这种构造的处理部18f转动而成为完全关闭状态时,形成图22所示的截面形状。

    即,如图22所示,接触部13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与其截面形状的中心线大致垂直的接触面13a、和该接触面13a的两侧侧面、即2个接触面13b,获得切开生物体组织所期望的较大的把持力量。

    另一方面,在非接触部16中,将处理部18f的凸部20嵌合于把持构件57b的凹部30,从而因第1凸部20a与第1凹部30a的尺寸不同而形成规定间隔的间隙部,该间隙部的尺寸在该相对面自接触部13两侧阶梯性地变化。

    即,形成于处理部18f的凹部21侧的间隙部的尺寸形成为,大于形成于把持构件57b的凹部30的第2凹部30b侧及外周面的一部分的间隙部的尺寸。

    另外,通过这样地形成非接触部16,间隙部的区域变大,结果,可增大把持生物体组织的接触面积。由此,非接触部16可获得使生物体组织凝固所期望的较小的把持力量,而通过增大接触面积,可以进一步提高凝固能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接触部13及非接触部16在处理部18f及把持构件57b的把持面设有多个凸凹形状(凸部20、凹部21及凹部30)而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以设有接触部13及具有间隙部的非接触部16的方式,波状地形成处理部18f及把持构件57b的把持面。

    另外,为了获得期望的生物体组织的把持力量,非接触部16的间隙部分的尺寸也可以自由改变。但是,该尺寸L1需要设定在可以使被把持的生物体组织凝固这样的间隙部分的尺寸范围内。

    其他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接着,参照图19及图22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凝固切开装置1的作用。

    现今,手术人员使用这样地动作的超声波凝固切开装置1,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凝固、切开处理。

    如图19所示,手术人员通过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握住可动手柄7的操作(关闭操作),使钳口单元5H相对于位于固定位置的振动传递构件10的处理部18f转动而将其关闭为完全关闭状态,从而在振动传递构件10的超声波探头、即处理部18f与钳口单元5H的把持构件57b之间把持生物体组织。

    在这种情况下,在振动传递构件10的处理部18f与钳口单元5H的把持构件57b之间把持生物体组织时的把持力量,在处理部18f与把持构件57b之间的接触部13处较大,在非接触部16处较小。在该状态下,向该振动传递构件10供给超声波振动。

    此时,对被夹持在处理部18f与把持构件57b之间的生物体组织施加由超声波振动产生的摩擦热,可进行凝固、切开。

    在此,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由于在非接触部16处把持力量较小、即传递超声波振动的效率较低,因此,可抑制产生摩擦热。因此,由于被把持的生物体组织未到达切开所需要的温度,因此被凝固。

    在这种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部16中,由于间隙部的尺寸随着远离处理部18f及把持构件57b的长度方向上的轴线而阶梯性地变化,因此,以较大的接触面积把持生物体组织而使其凝固。即,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可以提高凝固能力。

    在由该非接触部16使生物体组织凝固的同时,在接触部13处把持力量较大、即传导超声波振动的效率较高,因此,产生充分的摩擦热。因此,借助接触部13被把持的生物体组织在凝固的同时、被切开。

    因而,采用本实施方式,除了可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之外,可以进一步提高非接触部16处的凝固能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振动传递构件10的处理部10f及钳口单元5的把持构件5b也可以构成为形成后述的变形例1及变形例2中的接触部13及非接触部16。

    参照图23及图24说明这样的变形例1及变形例2。另外,图23及图24对应于图19中的A-A剖视图。

    变形例1

    图23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前端处理部的变形例1的构造的剖视图。

    如图23所示,变形例1构成为,形成接触部13的处理部18G的第1凸部20a1及把持构件57b的第1凹部30a1的尺寸小于其他的第2凸部20b及第2凹部30b。另外,所谓尺寸是指在处理部18G的截面形状的中心线方向的长度。

    即,形成接触部13的侧面侧的接触面13b的接触面积小于第4实施方式。

    除了包括非接触部16之外,其他构造与上述第4实施方式相同。

    因而,在该变形例1中,接触部13的接触面积变小,但也可与第4实施方式同样地发挥作用,获得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2

    图24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前端处理部的变形例2的构造的剖视图。

    如图24所示,变形例2形成为,形成接触部13的第1凸部20a及第1凹部30a的构造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但通过使形成非接触部16的把持构件18H的第2凹部30b的尺寸大于第4实施方式,来增大形成于这些第2凹部30b1的间隙部的尺寸。

    其他构造与上述第4实施方式相同。

    在变形例2中,由于在非接触部16中的分别形成于第2凹部30b1的间隙部的尺寸大于其他间隙部,因此,把持力量减小。即,这些第2凹部30b1的间隙部传递超声波振动的效率低于其他间隙部,并且也可抑制产生摩擦热。

    由此,在利用非接触部16使生物体组织凝固的情况下,可以在除该第2凹部30b1之外的间隙部可靠地使生物体组织凝固,同时,在该第2凹部30b1的间隙部,利用低于除此之外的间隙部的凝固力使生物体组织凝固。不言而喻,同时可以利用接触部13切开生物体组织。

    其他作用及效果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以及各实施例,可以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形。

凝固切开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凝固切开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凝固切开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凝固切开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凝固切开装置.pdf(4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凝固切开装置。该凝固切开装置包括传递构件、外套管和把持部;上述传递构件将用于处理生物体组织的能量传递到上述生物体组织;上述外套管中贯穿有上述传递构件;上述把持部相对于上述传递构件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外套管的前端部,在其与上述传递构件之间把持上述生物体组织;在上述传递构件与上述把持部相对的面上设有接触部和非接触部,在上述把持部向上述传递构件侧转动而关闭的情况下,该接触部用于上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