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捻方法和纱线筒子.pdf

上传人:r7 文档编号:1177117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68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80051291.5

申请日:

2007.02.14

公开号:

CN101605933A

公开日:

2009.12.16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D01H 1/10公开日:20091216|||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D01H1/10; B65H55/00

主分类号:

D01H1/10

申请人:

SSM萨罗瑞士麦特雷有限公司

发明人:

J-C·阿勒曼

地址:

瑞士霍尔根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董华林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提出一种用于借助倍捻机生产捻线的方法,其中多根基本上相互平行延伸的纱线(3)卷绕在一多重并合的给纱筒子(5)上,将所述纱线(3)在它们的纱线流程中通过喂纱管(22)和空心锭子(24)从所述给纱筒子退绕,并作为捻线卷绕到卷绕筒管(10)上。按照本发明,纱线(3)的纱线流程从纱线(3)在给纱筒子(5)上的分离点直接延伸至喂纱管(22)的喂纱开口(23),其中在给纱筒子(5)上的纱线(3)在给纱筒子(5)的筒子长度的至少一个区域(11-15,51)中形成锥形的筒子形状。

权利要求书

1.  用于借助倍捻机生产捻线的方法,其中多根基本上相互平行延伸的纱线(3)卷绕在多重并合的给纱筒子(5)上,将所述纱线(3)在它们的纱线流程中通过喂纱管(22)和空心锭子(24)从所述给纱筒子退绕,并作为捻线卷绕到卷绕筒管(10)上,
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3)的纱线流程从纱线(3)在给纱筒子(5)上的分离点直接延伸至喂纱管(22)的喂纱开口(23),其中在给纱筒子(5)上的纱线(3)在给纱筒子(5)的筒子长度的至少一个区域(11-15,51)中形成锥形的筒子形状。

2.
  用于作为给纱筒子在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中使用的纱线筒子,其中多根基本上相互平行延伸的纱线(3)卷绕在纱线筒子(5)上,
其特征在于,
在纱线筒子(5)上的纱线(3)在纱线筒子(5)的筒子长度的至少一个区域(11-15,51)中形成锥形的筒子形状。

3.
  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筒子,
其特征在于,
所述锥形的筒子形状由至少一个以管纱形状卷绕的筒子区域(12-15,51)的表面(20)形成。

4.
  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筒子,
其特征在于,
所述以管纱形状(12-15,51)卷绕的筒子区域在筒子长度的轴向方向上跟随到一圆筒形卷绕的筒子区域(50)上。

5.
  用于实施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的倍捻锭子(1),包括:
防护罐(33),用于容纳根据权利要求2至4之一项所述的纱线筒子(5),和
用于定位在纱线筒子(5)的纵轴线上的空心锭子(24)的喂纱管(22),其中设有从纱线(3)在纱线筒子(5)上的分离点至喂纱管(22)的喂纱开口(23)的纱线流程,
其特征在于,
纱线(3)的纱线流程从纱线(3)在给纱筒子(5)上的分离点直接延伸至喂纱管(22)的喂纱开口(23)。

说明书

加捻方法和纱线筒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借助倍捻机生产捻线的方法(加捻方法),其中多根基本上相互平行延伸的纱线卷绕在多重并合的给纱筒子上,将所述纱线在它们的纱线流程中通过空心锭子的喂纱管从所述给纱筒子退绕,并作为捻线卷绕到卷绕筒管上;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在所述方法中用作给纱筒子的纱线筒子。
背景技术
在借助倍捻机生产捻线(加捻过程)时使用多重并合的纱线筒子作为给纱筒子。在这种多重并合的给纱筒子中,至少两根纱线相互平行地、亦即以平行卷绕卷绕在一圆筒形的常见的交叉卷绕筒子上。纱线既不相互加捻,也不纺制。然而各个纱线可以是指捻线,亦即各个纱线可以由两根或多根相互加捻的纱线构成。在后一种情况下,通过加捻过程生产所谓的多级式纱线。纱线可以由合成纤维和/或天然纤维制成。
给纱筒子安装在倍捻机的倍捻锭子的加捻罐内,并从那里以管顶退绕方法被退绕,由此将通过对卷绕在给纱筒子上的纱线加捻制成的捻线卷绕在卷绕筒管上。倍捻锭子具有一带有喂纱开口的喂纱管和一空心锭子,其中该空心锭子在它的远离喂纱开口的端部过渡到一存储圆盘中。空心锭子连同存储圆盘一起能转动地支承并在加捻过程期间转动,经由一作用在空心锭子的纵轴线上的锭轨驱动。给纱筒子本身在加捻过程期间静止,亦即该给纱筒子本身不转动。喂纱管和空心锭子沿着给纱筒子的筒子轴线被导引穿过该给纱筒子。为了产生对于加捻纱线或纱必需的纱线捻转,将平行卷绕的纱线在一个纱线流程中同时从给纱筒子退绕。在该纱线流程中,纱线首先被平行地经由一围绕喂纱管自由转动的、也称为坎帕内罗(Campanello)的锭翼(捻线锭翼)导引,并且此后进入喂纱管的喂纱开口中。捻线锭翼通过纱线与给纱筒子的分离点的运动被驱动。在穿过喂纱管之后,纱线被导引穿过空心锭子并缠绕存储圆盘。纱或纱线在空心锭子中获得第一捻回,并通过存储圆盘的回转得到进一步的捻回。从存储圆盘出来,纱线被向外沿着加捻罐导引直至一在筒子轴线的延伸部上设置在加捻罐上方的导纱器。在此,加捻罐防止在纱线流程中跟随存储圆盘延伸的纱线与给纱筒子接触,该接触会导致干扰纱线的抽出。因此,加捻罐也称为防护罐。
捻线锭翼同样具有保护功能。捻线锭翼防止纱线在它们的在给纱筒子表面上的分离点与到喂纱管的喂纱开口中的进入部之间在给纱筒子的表面上摩擦。该摩擦会产生经常的断纱。因此,捻线锭翼在径向略微延伸超出给纱筒子的最大可能的直径。捻线锭翼由此限制完全利用防护罐的容积。给纱筒子的最大可能的高度由捻线锭翼在喂纱管上的固定位置而受到限制,而给纱筒子的最大直径受到捻线锭翼的径向长度的限制。后者导致由于更换用空的给纱筒子而必须比较经常地中断加捻过程,这不仅降低了加捻过程的效率,而且还降低了所制成的捻线的质量,因为被加捻的卷绕筒管具有比较小的纱线长度和/或在较大的纱线长度情况下存在走完的纱线的端部与新给纱筒子的纱线的较经常的捻接或连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避免现有技术缺陷的、一种用于生产捻线的方法和一种纱线筒子,其中尤其是更好地利用在倍捻锭子的防护罐内的容积,以提高生产捻线的效率。
所述目的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方法和装置实现。从属权利要求构成本发明的优选实施形式。
在按照本发明的用于借助倍捻机生产捻线的方法中,多根基本上相互平行延伸的纱线例如还有捻线卷绕在多重并合的给纱筒子上,将所述纱线在其纱线流程中通过空心锭子的喂纱管如在现有技术中在倍捻机中常见的那样从所述给纱筒子管顶退绕,并作为捻线、亦即作为相互加捻的纱线卷绕到卷绕筒管上。
按照本发明,纱线的纱线流程从纱线在给纱筒子上的分离点直接延伸至喂纱管的喂纱开口。因此未设置旋转的捻线锭翼。在此,在给纱筒子上的纱线在给纱筒子的筒子长度的至少一个区域中形成锥形的筒子形状。筒子长度的所述区域在给纱筒子的轴向长度的方向上延伸,使得给纱筒子在给纱筒子的远离退绕点的底端处较宽,也就是说,具有比在给纱筒子的靠近退绕点的顶端处大的直径。锥形的筒子形状通过纱线到给纱筒子上的卷绕方式给出。在此,筒子长度的具有锥形筒子形状的区域具有截锥形的表面,纱线在管顶退绕时的分离点在该表面上在给纱筒子轴线的方向上上下运动。截锥形的表面也可以只在给纱筒子内部形成,也就是说,其筒子结构可以选择成,使得截锥形的表面仅在给纱筒子的管顶退绕时才形成。
通过截锥形的表面在分离点和喂纱开口之间的纱线流程的方向上是成角度的,在纱线和给纱筒子表面之间的摩擦减小或者在锥表面的相应扁平的张开角的情况下完全避免该摩擦。这样避免了在倍捻机中的圆筒形筒子落纱时捻线锭翼的使用必然引起的断纱。因此,消除由于捻线锭翼的长度和位置对给纱筒子的几何限制。因此,可以增加单位给纱筒子的要制成捻线的纱线量。
加捻过程的生产率及其效率增大了与在给纱筒子上的纱线量相对于在捻线锭翼存在时在一给纱筒子上的纱线量的增大相同的百分比。因为单位给纱筒子的加捻的纱线量增加,所以卷绕筒管的质量也提高。在依次对多个给纱筒子加捻并卷绕到相同的卷绕筒管上时,单位长度捻线的、捻线端部的捻接、即连结的数量减少。
在按照本发明的、例如可以作为给纱筒子在按照本发明的方法中使用的纱线筒子中,多根基本上相互平行延伸的纱线卷绕在该纱线筒子上,也就是说,纱线筒子是多重并合的。通过在纱线筒子上的纱线沿着纱线筒子的筒子长度在至少一个区域中形成锥形的筒子形状,纱线在倍捻锭子中管顶退绕时在当前的筒子表面上的摩擦在这些区域中减小。因此在放弃捻线锭翼的情况下也可避免断纱。锥形的筒子形状可以仅由在筒子内部的纱线层的内表面形成,因此锥形的形状仅在加捻过程中退绕期间作为纱线筒子的外表面出现。
特别优选地,在按照本发明的纱线筒子中,锥形的筒子形状由至少一个以管纱形状(Kopsform)卷绕的筒子区域的表面形成。亦即,纱线筒子具有复合卷绕,从而它至少在纱线筒子的部分区域中作为管纱体(也称为单侧的瓶形筒子)形成在这种筒子形状中,各个筒子区域在纱线被从纱线筒子抽出时沿着筒子纵轴线依次退绕,因此纱线仅能在当前退绕的区域的表面上摩擦。另外通过这种管纱能平行卷绕,卷绕密度与否则常见的交叉卷绕相比增大,因为卷绕密度随着交叉角的减小而增大。在平行卷绕中,交叉角为零,因此卷绕密度在此最大,这又使单位给纱筒子加工的纱线量最大。因此,在将这种纱线筒子作为给纱筒子用于按照本发明的方法时,加捻过程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制造具有管纱形状的、也称为管纱体的纱线筒子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用于生产这种纱线筒子的设备和方法例如在DE 198 28 436 A1和DE 10 2995 035 259 A1中公开。在制造按照本发明的纱线筒子时可以类似地应用这种方法,其中仅仅代替仅一根纱线,将至少两根纱线共同地、平行导引地同时卷绕。
以管纱形状卷绕的筒子区域可以在筒子长度的轴向方向上跟随到一圆筒形卷绕的筒子区域上,由此尤其是在该圆筒形区域平行卷绕时可还要更好地利用防护罐的容积。后者这样产生,即在具有复合卷绕的筒子中外侧的筒子表面相对于圆筒形的形状具有缺口,因为管纱在其径向外侧的表面上通常鼓起地构成。在下面的、即远离退绕点的筒子区域中,当圆筒形卷绕的筒子区域足够扁平地形成时,仅还存在小的、当前被抽出的纱线可以在其上摩擦的表面。因此,通过筒子的圆筒形的外形状可以最佳地利用防护罐容积。
按照本发明的倍捻锭子用于实施按照本发明的方法。该倍捻锭子具有用于容纳按照本发明的纱线筒子的防护罐和用于定位在纱线筒子纵轴线上的空心锭子的喂纱管。设有从纱线在纱线筒子上的分离点至喂纱管的喂纱开口的纱线流程。按照本发明,纱线的纱线流程从纱线在给纱筒子上的分离点直接延伸至喂纱管的喂纱开口。因此,在纱线在给纱筒子上的分离点和喂纱管的喂纱开口之间的该纱线流程中未设置旋转的锭翼、亦即没有捻线锭翼作为导纱装置。由此可以将防护罐的容积全部用于容纳给纱筒子。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根据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其中:
图1示出一按照本发明的倍捻锭子;
图2示出一按照本发明的多重并合的纱线筒子。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极其简化地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主题,但不能认为是按比例的。图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主题的各个组成部分,使得其结构可以很好地显示。
图1示意示出在实施按照本发明的方法期间在倍捻机中的按照本发明的倍捻锭子1。倍捻锭子1这里用剖视图示出。由示出的放大的局部I可见,纱线3仅作为一条线示出,这些纱线被从按照本发明的、作为给纱筒子5设置在按照本发明的倍捻锭子1中的纱线筒子管顶退绕。在此,纱线3通过一在筒子轴线的延伸部上设置在给纱筒子5上方的导纱器7被导引,以便接着经由一转向装置8例如转向辊或转向销供应给一借助摩擦辊9驱动的卷绕筒管10,在那里纱线3作为制好的捻线被卷绕。
纱线3在给纱筒子5上沿着筒子长度在五个区域11-15中形成锥形的筒子形状。筒子长度的这些区域11-15在给纱筒子5的轴向长度的方向上延伸,使得给纱筒子5的这些区域在给纱筒子5的远离退绕点的底端的方向上较宽,亦即,具有比在给纱筒子5的靠近退绕点的顶端的方向上大的直径。在此,筒子长度的、具有锥形筒子形状的区域11-15分别具有一个截锥形的表面20,纱线3在管顶退绕时的分离点在该表面上在给纱筒子轴线方向上上下运动。只要纱线筒子5还未退绕完,这些截锥形的表面20就至少部分地构成为在纱线卷装内部的内表面。也就是说,这些内表面由在纱线筒子内部的纱线层构成。各个区域11-15分别形成一个所谓的管纱,亦即纱线筒子构成为管纱体。
倍捻锭子1具有一带有喂纱开口23的喂纱管22和一空心锭子24,该空心锭子在它的远离喂纱开口的端部上过渡到一存储圆盘25中。空心锭子24连同存储圆盘25一起例如借助在空心锭子24和用于给纱筒子5的筒管30的插管纱锭子29之间的球轴承27能转动地支承,并在加捻过程期间转动,经由一作用在空心锭子24的纵轴线上的锭轨30驱动。给纱筒子5插套到空心锭子24或插管纱锭子29上,使得空心锭子24和喂纱管22的纵轴线与给纱筒子5的纵轴线重合。给纱筒子5设置在倍捻锭子1的防护罐33内部,该防护罐又设置在一基本上是圆筒形的气圈罩35内部。在刚性安装的气圈罩35上和防护罐33上的永久磁铁37阻止防护罐33和给纱筒子5同空心锭子24和存储圆盘25一起转动。
给纱筒子5的平行卷绕的纱线3在加捻过程期间被导引所在的纱线流程从纱线3在给纱筒子5上的分离点直接延伸至喂纱管22的喂纱开口23,也就是说,不存在捻线锭翼用于导引纱线3。捻线锭翼的功能可由按照本发明的给纱筒子5的特殊的卷绕承担,也就是说,因为纱线3的分离点不在整个给纱筒子的圆筒形表面上或者说在在退绕时在退绕过程中分别当前的表面上延伸,所以纱线3在当前筒子表面上的摩擦减小或者纱线3甚至不接触该表面。由此使得能不受干扰地抽出纱线3。在喂纱管22内部设有一内部纱线张力器40,该内部纱线张力器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纱线3与空心锭子24的内表面的接触,从而这里也避免了对加捻过程的干扰。在空心锭子24中被导引的纱线3在空心锭子24中获得第一捻回。在给纱筒子5上的分离点和存储圆盘25之间的纱线段中,空心锭子24的一次回转产生在纱线中的一个捻回。从空心锭子24出来的纱线3缠绕存储圆盘25,其中纱线在存储圆盘25的外边缘上的凹槽42中被导引。由于存储圆盘25的旋转运动,纱线3直至卷绕点、亦即直至纱线在卷绕筒管10和摩擦辊9之间被导引的位置处获得另一捻回。这些捻回使纱线3加捻成捻线。在存储圆盘25和导纱器7之间的纱线流程中,纱线3在防护罐33和气圈罩25之间被导引。该气圈罩一方面使在该纱线流程的所述区域中的纱线不与在分离点和喂纱管22的喂纱开口23之间的纱线的区域缠结,另一方面借助于气圈罩35使由纱线构成的气圈、亦即由管顶退绕的纱线3的旋转运动占据的区域在其几何方面受限制,从而当前构成气圈的纱线3不与倍捻机的其它构件相撞。
在图2中示出一按照本发明的、多重并合的纱线筒子5的剖视图,该纱线筒子例如在图1中在加捻过程期间作为给纱筒子使用。在纱线筒子5上,多根基本上平行延伸的纱线3(亦即以多重的并合)在多个区域11-15、50、51中沿着纱线筒子5的筒子长度卷绕在圆筒形的筒管30上。多重的并合在该图中通过图示一双股的纱线端部55示出。各区域11-15、50、51在卷绕纱线筒子时通过依次卷绕它们而产生。也就是说,首先完全卷绕底部区域50,然后卷绕分别位于上面的区域11-15、51。各个区域11-15、50、51的形状通过在卷绕时对纱线3的导引产生。在给纱筒子的在加捻过程期间远离退绕点的底端处首先设置一具有扁平的圆筒形筒子形状的区域50。在该区域50的上面首先是锥形的、称为管纱腹(Kopsbauch)的筒子区域11。该管纱腹11形成用于上面的、构成为管纱12-15、51的四个筒子区域的基础。这些管纱12-15具有锥形的筒子形状。它们分别形成一个锥体。在此,每个管纱12-15、51形成截锥形的表面20,纱线3在管顶退绕时的分离点在该表面上在筒子轴线方向上上下运动。只要纱线筒子5还没有退绕完,这些截锥形的表面20就至少部分地构成为在纱线卷装内部的内表面。这就是说,这些内表面20通过在纱线筒子5内部的纱线层构成。各个管纱12-15、51可以例如平行卷绕,或者可以具有带有尽可能小的交叉角(亦即在叠置的纱线层之间的角)的交叉卷绕筒子卷绕。交叉角越小,则得到的卷绕密度越高。为了得到高的卷绕密度,交叉角应小于10°。这种具有管纱和管纱腹的筒子卷绕也称为复合卷绕或瓶形筒子。在管纱12-15、51的截锥形的表面20与纱线筒子5的纵轴线之间形成的角称为复合角(Verbundwinkel)α。在所述情况下,该复合角α的值从最上面的管纱一直到与管纱腹邻接的管纱减小。最上面的管纱51的复合角α差不多是90°。复合角的值的减小是有意义的,因为在分离点和喂纱管的喂纱开口之间的纱线流程中的纱线与筒子轴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在纱线从纱线筒子5抽出的过程中同样减小。
提出了一种用于借助倍捻机生产捻线的方法,其中多根基本上相互平行延伸的纱线3卷绕在一多重并合的给纱筒子5上,这些纱线3在其纱线流程中通过喂纱管22和空心锭子24被从所述给纱筒子5退绕并作为捻线被卷绕在卷绕筒管10上。按照本发明,纱线3的纱线流程从纱线3在给纱筒子5上的分离点直接延伸至喂纱管22的喂纱开口23,其中在给纱筒子5的纱线3在给纱筒子5的筒子长度的至少一个区域11-15中形成锥形的筒子形状。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甚至在基本上不同类型的实施方式中利用本发明的特征的很多变型方案是可以想到的。

加捻方法和纱线筒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加捻方法和纱线筒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加捻方法和纱线筒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捻方法和纱线筒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捻方法和纱线筒子.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提出一种用于借助倍捻机生产捻线的方法,其中多根基本上相互平行延伸的纱线(3)卷绕在一多重并合的给纱筒子(5)上,将所述纱线(3)在它们的纱线流程中通过喂纱管(22)和空心锭子(24)从所述给纱筒子退绕,并作为捻线卷绕到卷绕筒管(10)上。按照本发明,纱线(3)的纱线流程从纱线(3)在给纱筒子(5)上的分离点直接延伸至喂纱管(22)的喂纱开口(23),其中在给纱筒子(5)上的纱线(3)在给纱筒子(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天然或人造的线或纤维;纺纱或纺丝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