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之前,先以低~高速的电梯为例,对电梯行进时的气动力噪音(バフ音)的发生机理进行详细地说明。
对于低~高速的电梯,在具有箱型形状的乘用轿厢的下端部的候梯厅侧安装有通称为“挡板”的落下防止板。该落下防止板从轿厢门的边缘朝向下降方向延伸规定的长度。
对于具有这样的形状的低~高速电梯,在测量轿厢位置的同时,观测其行进时发生的气动力噪音所得的结果在图1上显示。
图1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噪音的大小。使乘用轿厢以规定的速度下降时,在落下防止板的顶端部分经过门厅门槛等的狭窄部的瞬间,产生大的压力变动,从而发生气动力噪音是显而易见的(参照图中的箭头)。
这里,通过数值流体解析(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再现电梯行进时的轿厢周围的空气的流动,并确定气动力噪音的发生原因的图在图2A、图2B中示出。图中的1是乘用轿厢,2是落下防止板(挡板),3是升降通道内的狭窄部。
图2A示出设置于乘用轿厢1的下端部的落下防止板2的顶端部分经过升降通道内的狭窄部3时的空气的流动,图2B是部分地截取图2A的虚线框之内的流动的主视图。
落下防止板2的顶端部经过狭窄部3时,在落下防止板2的顶端部分空气的流动被拦截,从而使其产生大的压力变动,并由此发生气动力噪音。
特别地,如图2B所示,在落下防止板2的顶端部分存在剥离泡5,通过数值流体解析可知该剥离泡5助长压力的变动。
即,在该落下防止板2的顶端部分产生的剥离泡5使得乘用轿厢1和狭窄部2之间的间隙的压力损失增大,并助长了拦截的效果。其结果是,纵涡流4从落下防止板2的两侧急速生成并卷入,并由于该纵涡流4的影响使得从顶端部流入的气流向乘用轿厢1的正面的中央部分汇集,这些汇集的气流成为缩流增速流6而加速。根据伯努利定理,这些纵涡流4和缩流增速流6使得轿厢正面的压力急剧地降低,使其产生大的压力变动。
这里,通过气流发生装置使得落下防止板2的顶端部发生引起流,通过该引起流抑制落下防止板2的顶端部的剥离泡5,同时减弱纵涡流4的发生,其结果是抑制轿厢前的流线的汇集。
图3A、3B示出使落下防止板2的顶端部发生引起流以抑制剥离泡5的情况下的解析结果。通过引起流的发生,使得落下防止板2的顶端部的剥离泡5缩小,并随之使得纵涡流4、缩流增速流6被缓和,从而进行整流化。这样地,通过引起流对落下防止板2的顶端部经过狭窄部时所发生的气流的混乱进行整流化,可以由此抑制压力变动并降低气动力噪音。
下面,以利用放电等离子体的气流发生装置为例,对用来降低电梯行进时的噪音的具体的方法进行详细地说明。
(第1实施形态)
图4A、图4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电梯装置的结构的图,图4A是在升降通道内行进的乘用轿厢的侧视图,图4B是该乘用轿厢的A方向的主视图。
本实施形态的电梯装置包括主要使用于低速电梯的箱型形状的乘用轿厢31。该乘用轿厢31利用图中未示的卷扬机的驱动,通过缆索34在升降通道35内做升降动作。
而且,在该乘用轿厢31的下端部的候梯厅侧安装有通称为“挡板”的落下防止板32。该落下防止板32是用来防止物体从候梯厅的门厅门槛36和轿厢门33之间的间隙落下的板状构件,其从轿厢门33的边缘开始向下降方向延伸规定的长度。
另一方面,在升降通道35中,在每层的候梯厅都设置有门厅门槛36,在该门厅门槛36上开关自如地设置有候梯厅门38。在乘用轿厢31的正面,开关自如地设置有轿厢门33,乘用轿厢31停止在各层的候梯厅时,该轿厢门33与候梯厅门38卡合进行开关动作。图中的37是由升降通道35内的门厅门槛36形成的狭窄部。
这里,在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部的与升降通道35的候梯厅侧相对的面,设置有气流发生装置10,该气流发生装置10使引起流25的发生方向向上(轿厢的上升方向)。该气流发生装置10通过设置于乘用轿厢31上的驱动装置11而被驱动,通过等离子放电作用产生引起流25。
又,该气流发生装置10可以由以陶瓷等绝缘物为基底的模块结构构成,因此,可以通过螺旋固定件或者粘接剂简单地固定在乘用轿厢31和落下防止板32上。
又,在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部设置上述气流发生装置10的同时,还设置有气流测量传感器12。该气流测量传感器12配置在气流発生装置10的附近,或者与气流发生装置10一体地配置于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部,测量从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部流入轿厢正面的空气的流动。
又,作为气流测量传感器,能够使用频率响应性高的红外线流速传感器、热膜流速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麦克风、压电元件等。
图5是示出将气流发生装置10和气流测量传感器12一体化构成时的实例的图。
气流发生装置10的构成包括:电介质20;露出在与电介质20的表面相同的面的第1电极21;其距电介质20的表面的距离与该电极21距电介质20的表面的距离不同,且在与电介质20的表面平行的方向上错开分离,埋设于电介质20内的第2电极22;通过电缆23在电极21、22之间施加电压的放电用电源24。
这样的构成中,利用放电用电源24在电极21、22之间施加规定值以下的频率的交流电压、交变电压后,通过电极21、22之间的放电作用,可以在电介质20的表面产生向规定方向流动的引起流25。
而且,图5例中,在电介质20的表面附近还设置有气流测量传感器12。该气流测量传感器12的信号由控制装置13所赋予。在控制装置13中包括有频率解析装置13a,根据作为解析结果而得到的信息来生成电源控制信号,并输出到放电用电源24。
这里,在乘用轿厢31的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附近所发生的伴有剥离现象的气流(这里称为“剥离流”),一般地,已知其具有赋予该剥离流特征的卓越的频率成分。图6示出其形态。
图6是对通过气流测量传感器12测量乘用轿厢31的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附近的气流所得的信号进行解析后的结果。横轴表示频率,纵轴表示强度(频率成分的大小)。
在宽阔的频率分布中观测到卓越的频率成分fs。该卓越的频率成分fs由在气流测量传感器12的附近、即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部附近的剥离泡的放出频率等引起。
作为利用等离子体抑制剥离流的理由,被认为是通过在轿厢顶端部的表面边界层断续地赋予气流并引起振动,由此改善其表面上的气流的速度分布。因此,在发生赋予剥离流特征的卓越频率fs时,如果与该卓越频率fs同步地断续发生等离子体,就可以有效地抑制剥离流。
下面,具体地说明使得与剥离现象同步的等离子引起流发生的方法。
图7A~图7D是说明作为气流发生装置10的驱动方法的脉冲调制控制的图。图7A是示出通过放电用电源24施加的交变电压的波形的图。气流发生装置10所利用的等离子放电是电介质阻挡放电,因此,如果不是从放电用电源24向图5所示的夹持电介质20的2枚电极21、22连续地施加交变电压,放电就不能维持。
此时,将施加的交变电压的频率称为“基本频率f”,该频率通常设定在数kHz~数10kHz之间。特别地,在想要抑制放电、电源所产生的噪音的情况下,可以施加可闻域之外的15kHz以上的高频率的交变电压。
这里,对应交变电压的1个周期,等离子引起流引起1次。如果使此时的交变电压的基本频率f与上述的赋予剥离流特征的卓越频率fs同步,则可以有效地抑制剥离流。
而且,卓越频率fs在数kHz的可闻域的情况下,如果与该卓越频率fs同步地控制放电的话,来自放电、电源的噪音可能会成为问题。因此,如图7B所示,在基本频率f上重叠矩形波来进行控制,使得以一定的时间间隔重复放电的进行和停止。在这种情况下,在进行的时间段以基本频率f持续等离子引起流,而在停止时间段内没有引起流发生。
从平均的角度来看,进行控制使得平均的引起流以图7B那样的脉冲周期间隔进行/停止。此时的引起流的频率称为“调制频率fm”。
这里,基本频率设定为可闻域之外的15kHz以上时,就没有来自放电、电源的问题,可以使平均的引起流的调制频率fm与卓越频率fs同步。而且,进行时间相对于整体时间的比例称为占空比,通过将施加电压和占空比保持为一定,可以在保持投入放电的能量一定的同时,使调制频率fm变化。
又,除了以调制频率fm控制放电的进行/停止之外,也可以如图7C所示,周期性地改变电平(レベル)来控制放电的强弱。进一步地,也可以如图7D所示,用对进行时间的上升和下降的能量的急剧增减进行缓和的波形来控制放电。
图8示出对如图7B那样进行了脉冲调制时的气流发生装置10的输出电压进行频率解析后的结果。基本频率f和调制频率fm及其倍数波2fm、3fm……都是具有峰值的频率分布。因此,可以以调制频率fm进行放电控制,进一步地也可以其递增倍数的频率2fm、3fm……进行放电控制。
图9示出在使投入到放电中的能量为一定的同时,使调制频率fm变化时的噪音的降低效果。该调制频率fm在卓越频率fs附近时,噪音的降低效果增大。特别地,当0.5fs<fm<1.5fs时,噪音的降低效果最大。
又,在图9的例中,示出的是使调制频率fm变化,在0.5fs<fm<1.5fs的范围内进行控制时的情况,但也可以不考虑可闻域的问题,使基本频率f变化,在0.5fs<f<1.5fs的范围内进行控制。
而且,如图8所示,调制频率fm呈倍数递增的频率2fm、3fm……也是赋予引起流25特征的频率。因此,例如2fm也可以控制在0.5fs<2fm<1.5fs的范围内。
图10是示出气流发生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驱动装置11包括,设置于乘用轿厢31之上的、供给驱动气流发生装置10所必要的电力的电池(放电用电源24)等。该气流驱动装置11,根据从控制装置13输出的驱动信号,供给电力到气流发生装置10并将其驱动。
而且,控制装置13设置于大楼的机械室等位置。该控制装置13由装载CPU、ROM、RAM等的计算机构成,通过起动规定的程序进行电梯整体的运行控制。
而且,该控制装置13是基于由气流测量传感器12的信号得到的剥离流的卓越频率fs来控制气流发生装置10的驱动的。又,控制装置13和乘用轿厢31的驱动装置11是通过图中未示的尾线(テ一ルコ一ド)或者无线进行电连接的。
轿厢位置检测装置14,基于从未图示的脉冲编码器与卷扬机的旋转同步输出的脉冲信号,实时地检测在升降通道35内行进的乘用轿厢31的位置。存储装置15存储控制装置13的处理动作所需要的各种数据。
在这样的结构中,在乘用轿厢31下降时,控制装置13通过轿厢位置检测装置14检测乘用轿厢31的位置,并且在乘用轿厢31的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部经过门厅门槛36等的狭窄部37的时刻驱动气流发生装置10。
这里,通过解析来自气流测量传感器12的信号,取得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部的剥离流的卓越频率fs,并控制气流发生装置10的驱动使其与该卓越频率fs同步地断续产生引起流25的话,则可以有效地抑制来自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部的剥离流。由此,可以缓和因剥离流而急剧流入到轿厢正面的增速流,其结果是可以更可靠地降低伴随着压力变动的气动力噪音。
又,已经开始研究将利用了放电等离子体的气流控制应用在航空器领域等。但是,通常其用来减轻移动中的空气阻力,一般地,等离子体总是处于ON的状态。
与此相对,电梯装置与航空器等的移动体不同,其是在称为升降通道35的有限的空间内使乘用轿厢31高速地移动的装置,其在途中各层的各个门厅门槛36处产生因急剧的压力变动引起的气动力噪音。因此,为了降低这样的气动力噪音,需要一种电梯特有的驱动控制,即在检测升降通道内的轿厢位置的同时,以规定的定时使等离子为ON。
进一步地,在行进时与剥离流的卓越频率同步地对等离子的进行/停止进行控制,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噪音降低的效果,从节能的角度来考虑也是值得推荐的。
又,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是使用气流测量传感器12检测剥离流的卓越频率的结构,但并不是一定要使用气流测量传感器12。
例如,预先对应乘用轿厢31的运行状态(运行方向、速度等),通过实验、数值解析等求出轿厢周围所发生的剥离流的卓越频率,将该卓越频率的数据存储到图10所示的存储装置15中的话,则不需要气流测量传感器12,只需在乘用轿厢31行进中从存储装置15读出与此时的运行状态相对应的卓越频率,就能够对气流发生装置10进行驱动控制。
(第2实施形态)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第2实施形态示出改良的情况下的一个实例,其不仅在下降时降低噪音,在上升时也可以降低噪音,通过在轿厢上端侧也设置与落下防止板(挡板)同样的板,将噪音源确定为板顶端的剥离流后,通过等离子控制来降低噪音。另外,此时的控制频率虽然可以与下降时相同,但因为轿厢上、下的形状往往不同,所以希望在轿厢上端侧的板上也设置气流测量传感器以确定控制频率。
下面,对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1A、图11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电梯装置的结构的图,图11A是在升降通道内行进的乘用轿厢的侧视图,图11B是乘用轿厢的A方向的主视图。又,与上記第1实施形态的图4A、4B相同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其说明省略。
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不同的点在于:在箱型形状的乘用轿厢31的上端部的候梯厅侧的边缘,安装有如下端部的落下防止板32那样的板状的支撑构件39。该支撑构件39从乘用轿厢31的上端部的候梯厅侧的边缘以规定的长度向上升方向延伸。
又,在该支撑构件39的与候梯厅侧相对的面的顶端部,设置有气流发生装置10a和气流测量传感器12a。另一方面,在安装于乘用轿厢31的下端部的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部设置有另一个气流发生装置10b和气流测量传感器12b。
气流发生装置10a被配置为向乘用轿厢31的下降方向产生引起流25,气流发生装置10b被配置为向乘用轿厢31的上升方向产生引起流25。
该气流发生装置10a、10b在乘用轿厢31行进时通过驱动装置11在规定的时刻被驱动。具体地,规定的时刻是指在乘用轿厢31上升时乘用轿厢31的上端部通过门厅门槛36时,以及在乘用轿厢31下降时乘用轿厢31的下端部通过门厅门槛36时。
又,气流测量传感器12a配置于支撑构件39的顶端部附近,测量从其顶端部的顶端流入轿厢正面的空气的流动。同样地,气流测量传感器12b配置于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部附近,测量从其顶端部的顶端流入轿厢正面的空气的流动。
图12是示出同一实施形态的气流发生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驱动装置11包括,设置于乘用轿厢31之上的、供给驱动气流发生装置10a、10b所必要的电力的电池(放电用电源24)等。气流驱动装置11,根据控制装置13输出的驱动信号,供给电力到气流发生装置10a、10b并将其驱动。
而且,控制装置13中设置于大楼的机械室等位置。该控制装置13由装载CPU、ROM、RAM等的计算机构成,通过起动规定的程序进行电梯整体的运行控制。而且,在上升时该控制装置13根据从气流测量传感12a的信号得到的剥离流的卓越频率fs来控制气流发生装置10a的驱动,在下降时该控制装置13根据从气流测量传感器12b的信号得到的剥离流的卓越频率fs来控制气流发生装置10b的驱动。又,控制装置13和乘用轿厢31的驱动装置11是通过图中未示的尾线(テ一ルコ一ド)或者无线进行电连接的。
轿厢位置检测装置14,基于从未图示的脉冲编码器与卷扬机的旋转同步输出的脉冲信号,实时地检测在升降通道35内行进中的乘用轿厢31的位置。存储装置15存储控制装置13的处理动作所需要的各种数据。
图13是示出的乘用轿厢行进时的气流发生装置的驱动控制的流程图。
使得乘用轿厢31处于以规定的速度向上升方向移动期间(步骤S11的Yes)。控制装置13根据从轿厢位置检测装置13输出的位置信号检测乘用轿厢31的位置(步骤S12),在安装于乘用轿厢31的上端部的支撑构件39的顶端部即将通过门厅门槛36之时(步骤S13的Yes),通过驱动装置11仅驱动气流发生装置10a规定的时间(步骤S14)。
又,上述所定的时间是指乘用轿厢31的顶端部分通过门厅门槛36的时间,其根据乘用轿厢31的速度而定,大约在0.3~0.5秒左右。
而且,在该驱动期间中,该控制装置13是基于由气流测量传感器12a的信号得到的剥离流的卓越频率fs来控制气流发生装置10a的驱动的,使其与卓越频率fs同步地向下降方向断续地产生引起流25。
另一方面,乘用轿厢31以规定的速度向下降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步骤S11的No),控制装置13根据从轿厢位置检测装置13输出的位置信号检测乘用轿厢31的位置(步骤S16),在安装于乘用轿厢31的下端部的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部即将通过门厅门槛36之时(步骤S17的Yes),通过驱动装置11仅驱动气流发生装置10b规定的时间(步骤S18)。
而且,在该驱动期间中,该控制装置13是基于由气流测量传感器12b的信号得到的剥离流的卓越频率fs来控制气流发生装置10b的驱动的,使其与卓越频率fs同步地向上升方向断续地产生引起流25。
这样地,在电梯装置中,在上升时,在支撑构件39的顶端部通过门厅门槛36的时刻控制气流发生装置10a的驱动,在下降时,在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部通过门厅门槛36的时刻控制气流发生装置10b的驱动,通过等离子气流的作用缓和此时发生的压力变动,可以降低气动力噪音。
更详细地来说,在乘用轿厢31下降时,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部经过门厅门槛36等的升降通道35的狭窄部37时,在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部被拦截的空气急速地流向乘用轿厢31的正面,从而在轿厢门33前生成局部的增速流。
而且,另一方面,纵涡流从落下防止板32的两侧急速生成并卷入,并由于该纵涡流的影响使得从顶端部流入的气流向轿厢的正面的中央部分汇集,这些汇集的气流成为缩流增速流并加速。根据伯努利定理,这些纵涡流和缩流增速流使得轿厢正面的压力急剧地降低,使其产生大的压力变动。
这里,在乘用轿厢31下降时,从气流发生装置10b产生与乘用轿厢31的移动方向相反方向(即上升方向)的引起流25后,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部处的拦截现象消失,由此,可以顺利地将从顶端部向轿厢正面流入的空气流向轿厢周围整流。由此,可以缓和压力变动,其结果可以抑制气动力噪音。
进一步地,在气流发生装置10b被驱动时,使其与剥离流的卓越频率fs同步地向下降方向断续地产生引起流25,可以有效地抑制来自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部的剥离流,从而更可靠地降低伴随着压力变动的气动力噪音。
这里,在乘用轿厢31上升时也是一样的。
即,上升时,乘用轿厢31的顶端部经过门厅门槛36等的升降通道35的狭窄部37时,从安装于乘用轿厢31的顶端部的气流发生装置10a产生与乘用轿厢31的移动方向相反方向(即下降方向)的引起流25的话,在乘用轿厢31的顶端部处的拦截的现象消失,由此,可以顺利地将从顶端部向轿厢正面流入的空气流整流。由此,可以缓和压力变动,其结果可以抑制气动力噪音。
进一步地,在气流发生装置10a被驱动时,使其与剥离流的卓越频率fs同步地向上升方向断续地产生引起流25,从而有效地抑制来自乘用轿厢31的顶端部的剥离流,可以更可靠地降低伴随着压力变动的气动力噪音。
又,虽然在图11A、11B的实例中,在乘用轿厢31上设置有气流测量传感器12a、12b,但也可以预先调查与乘用轿厢31的运行状态(运行方向、速度等)相对应的剥离流的卓越频率,并将该数据存储到存储装置15中。这样地,不需要气流测量传感器12a、12b,仅需要在乘用轿厢31行进中,从存储装置15读出与此时的运行状态对应的卓越频率,就可以对气流发生装置10进行驱动控制。
(第3实施形态)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在第3实施形态中,为了相比上述第1实施形态更进一步地提高噪音降低效果,在轿厢下端部的整个宽度方向上設置气流发生装置。
图14A、14B示出其具体的实例。
图14A、图14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电梯装置的结构的图,图14A是在升降通道内行进的乘用轿厢的侧视图,图14B是乘用轿厢的A方向的主视图。又,与上記第1实施形态的图4A、4B相同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其说明省略。
其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的不同点在于气流发生装置的设置范围。即,在第3实施形态中,在安装于具有箱型形状的乘用轿厢31的下端部的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部上,在其整个宽度方向上横向设置有气流发生装置10。
又,“横向”指的是,在气流发生装置10是长方体形状的情况下,其装置主体的长度方向朝向与升降方向正交的方向,其气流产生的方向向着升降方向的状态。
该气流发生装置10在乘用轿厢31行进时通过驱动装置11在规定的时刻被驱动。具体地,规定的时刻是指在乘用轿厢31下降时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部通过门厅门槛36的时刻。
又,在落下防止板32的候梯厅侧面,在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部附近设置有气流测量传感器12,该气流测量传感器12构成为测量从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部流入轿厢正面的空气的流动。
这样地,通过沿着落下防止板32的宽度方向整体地设置气流发生装置10,使引起流25的喷射范围扩大,由此可以在乘用轿厢31经过门厅门槛36等狭窄部37时,更顺利地对从顶端流入到轿厢正面的空气的流动进行整流,从而降低气动力噪音。
进一步地,在气流发生装置10b被驱动时,使其与由气流测量传感器12的信号得到剥离流的卓越频率fs同步地断续地产生引起流25,由此可以有效地抑制来自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部的剥离流,从而可以更有效地降低气动力噪音。
又,图14A、14B示出仅在乘用轿厢31的下端部设置气流发生装置10的实例,但在乘用轿厢31的上端部,同样也在宽度方向上设置气流发生装置10,如上述第2实施形态所述,在规定的时刻驱动控制该气流发生装置10的话,也可以有效地降低上升时产生的气动力噪音。
又,在图14A、14B的实例中,可以预先调查与乘用轿厢31的运行状态(运行方向、速度等)相对应的剥离流的卓越频率,并将该数据存储到存储装置15中。这样的话,就不需要气流测量传感器12,仅需要在乘用轿厢31行进中从存储装置15读出与此时的运行状态对应的卓越频率,就可以对气流发生装置10进行驱动控制。
(第4实施形态)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在第4实施形态中,在乘用轿厢的下端部的两侧,在纵方向上设置气流发生装置,并向外产生引起流。
图15A、15B示出其具体的实例。
图15A,图15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的电梯装置的结构的图,图15A是在升降通道内行进的乘用轿厢的侧视图,图15B是乘用轿厢的A方向的主视图。又,与上記第1实施形态的图4A、4B相同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其说明省略。
其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的不同点在于气流发生装置的设置位置。即,在第4实施形态中,在安装于具有箱型形状的乘用轿厢31的下端部的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部的两侧,分别纵向设置有气流发生装置10a、10b,使其向乘用轿厢31的外侧喷射引起流25。
又,“纵向”指的是,在气流发生装置10a、10b分别是长方体形状的情况下,其装置主体的长度方向朝向升降方向,其气流产生的方向朝向与升降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状态。
这些气流发生装置10a、10b在乘用轿厢31行进时通过驱动装置11在规定的时刻被驱动。具体地,规定的时刻是指在乘用轿厢31下降时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部通过门厅门槛36的时刻。
而且,在落下防止板32的两侧的一方设置有气流测量传感器12,通过该气流测量传感器12测量从落下防止板32的两侧卷入的气流。
这样地,如果将气流发生装置10a、10b设置在乘用轿厢31的落下防止板32的两侧,并分别向外产生引起流25,可以减轻在冲进狭窄部37时从落下防止板32的两侧流入的气流的影响,对轿厢正面的空气流进行整流。其结果是可以缓和急剧的压力变动,降低气动力噪音。
而且,在气流发生装置10a、10b被驱动时,使其与来自落下防止板32的两侧的卷入气流的卓越频率fs同步地断续地产生引起流25,从而有效地抑制该卷入气流,可以更可靠地降低伴随着压力变动的气动力噪音。
又,虽然在图15A、15B的实例中,在乘用轿厢31上设置有气流测量传感器12,但也可以预先调查与乘用轿厢31的运行状态(运行方向、速度等)相对应的剥离流的卓越频率,并将该数据存储到存储装置15中。这样的话,不需要气流测量传感器12,仅需要在乘用轿厢31行进中,从存储装置15读出与此时的运行状态对应的卓越频率,就可以对气流发生装置10进行驱动控制。
(第5实施形态)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在第5实施形态中,不仅在落下防止板的两端,还在轿厢主体的两侧,在纵方向上设置气流发生装置,并向外产生引起流。
图16A、16B示出其具体的实例。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的电梯装置的结构的图,图16A是在升降通道内行进的乘用轿厢的侧视图,图16B是乘用轿厢的A方向的主视图。又,与上記第4实施形态的图15A、15B相同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其说明省略。
其与上述在第4实施形态的不同点在于,除了在安装于具有箱型形状的乘用轿厢31的下端部的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部的两侧之外,还在乘用轿厢31的两侧纵向设置有气流发生装置10c、10d及气流发生装置10e、10f,使其向乘用轿厢31的外侧喷射引起流25。
又,“纵向”指的是,在气流发生装置10a、10b、气流发生装置10c、10d、气流发生装置10e、10f分别是长方体形状的情况下,其装置主体的长度方向朝向升降方向,其气流产生的方向朝向与升降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状态。
这些气流发生装置10a~10f在乘用轿厢31行进时通过驱动装置11在规定的时刻被驱动。具体地,规定的时刻是指在乘用轿厢31下降时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部通过门厅门槛36的时刻。
而且,在落下防止板32的两侧的一方设置有气流测量传感器12,通过该气流测量传感器12测量从落下防止板32的两侧卷入的卷入气流。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乘用轿厢31下降时,落下防止板32的顶端部经过狭窄部37时,通过驱动全部的气流发生装置10a~10f,使其向乘用轿厢31的外侧断续地产生引起流25,可以有效地抑制从落下防止板32及乘用轿厢31的两侧卷入它们的正面的气流,从而更可靠地降低伴随着压力变动的气动力噪音。
又,虽然在这里对降低下降时的气动力噪音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也可以是例如对应乘用轿厢31的运行方向将气流发生装置10a~10f分开使用,下降时从气流发生装置10a、10b和气流发生装置10c、10d断续地产生引起流25,上升时从气流发生装置10e、10f和气流发生装置10c、10d断续地产生引起流25。
在这种情况下,气流测量传感器12可以在上升时和下降时兼用,但为了进一步提高精度,理想的是:在乘用轿厢31的顶端部也设置气流测量传感器12,与从乘用轿厢31的顶端部的两侧卷入的卷入气流的卓越频率fs同步地控制气流发生装置10e、10f和气流发生装置10c、10d的驱动。
又,虽然在图16A、16B的实例中,在乘用轿厢31上设置有气流测量传感器12,也可以预先调查与乘用轿厢31的运行状态(运行方向、速度等)相对应的剥离流的卓越频率,并将该数据存储到存储装置15中。这样地,不需要气流测量传感器12,仅需要在乘用轿厢31行进中,从存储装置15读出与此时的运行状态对应的卓越频率,就可以对气流发生装置10进行驱动控制。
(第6实施形态)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上述第1~5实施形态中,是以主要使用于低速电梯的箱型形状的乘用轿厢来进行说明的,而第6实施形态是以主要使用于高速电梯的流线型的乘用轿厢来进行说明的。
图17A、图17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态的电梯装置的结构的图,图11A是在升降通道内行进的乘用轿厢的侧视图,图11B是乘用轿厢的A方向的主视图。又,与上記第1实施形态的图4A、4B相同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其说明省略。
本实施形态的电梯装置包括主要使用于高速电梯的流线型的乘用轿厢51。该乘用轿厢51利用图中未示的卷扬机的驱动,通过缆索54在升降通道35内做升降动作。在该乘用轿厢51的正面设置有开关自如的轿厢门53。在乘用轿厢51在各层的候梯厅停止时,该轿厢门53与候梯厅门38卡合并进行开关动作。
而且,在乘用轿厢51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安装有具有平缓的曲面的整风盖52a、52b。该整风盖52a、52b的与升降通道35的候梯厅侧相对的面是平坦的,其相反侧的面是半球状的。而且,在乘用轿厢51的侧面,在升降方向上形成有多条沟槽51a。
进一步地,作为降低噪音的对策,在该乘用轿厢51中使用上述的利用放电等离子体的气流发生装置10a、10b。该气流发生装置10a、10b安装于与整风盖52a、52b的顶端部的与升降通道35的候梯厅侧相对的面上。又,该气流发生装置10a、10b可以由以陶瓷等绝缘物为基底的模块结构构成,因此,其模块部分可以通过螺旋固定件或者粘接剂简单地固定在整风盖52a、52b上。
该气流发生装置10a、10b在乘用轿厢51行进时通过驱动装置11在规定的时刻被驱动。具体地,规定的时刻是指在乘用轿厢51上升时乘用轿厢51的上端部通过门厅门槛36时,以及在乘用轿厢51下降时乘用轿厢51的下端部通过门厅门槛36时。
即,在乘用轿厢51上升时,设置于整风盖52a的气流发生装置10a在整风盖52a的顶端部通过门厅门槛36时被驱动,向乘用轿厢51的下降方向产生引起流25。另一方面,在乘用轿厢51下降时,设置于整风盖52b的气流发生装置10b在整风盖52b的顶端部通过门厅门槛36时被驱动,向乘用轿厢51的上升方向产生引起流25。
又,在整风盖52a、52b的候梯厅侧的面上,在其顶端部附近设置有气流测量传感器12a、12b,用以分别测量从整风盖52a、52b的顶端部流入轿厢正面的空气流。
对于这种使用带有整风盖的乘用轿厢51的高速电梯,通过数值解析等可知在整风盖的顶端部气流的剥离助长了拦截现象。结果是,当冲进门厅门槛36等的狭窄部37时,气流急剧地流入到轿厢正面,由此引起压力变动并产生气动力噪音。
这里,乘用轿厢51下降时,整风盖52b的顶端部经过门厅门槛36等的升降通道35的狭窄部37时,从气流发生装置10b产生与乘用轿厢51的移动方向相反方向(即上升方向)的引起流25的话,在整风盖52b的顶端部处的拦截现象消失,由此,可以顺利地将从顶端部向轿厢正面流入的空气流向轿厢周围整流。由此,可以缓和压力变动,结果可以抑制气动力噪音。
进一步地,在气流发生装置10b被驱动时,使其与剥离流的卓越频率fs同步地向下降方向断续地产生引起流25,从而有效地抑制来自整风盖52b的顶端部的剥离流,可以更可靠地降低伴随着压力变动的气动力噪音。
这里,在乘用轿厢51的上升时也是一样的。
即,乘用轿厢51上升时,整风盖52a的顶端部经过门厅门槛36等的升降通道35的狭窄部37时,从气流发生装置10a产生与乘用轿厢51的移动方向相反方向(即下降方向)的引起流25的话,在整风盖52a的顶端部处的拦截现象消失,由此,可以顺利地将从顶端部向轿厢正面流入的空气流向轿厢周围整流。由此,可以缓和压力变动,结果可以抑制气动力噪音。
进一步地,在气流发生装置10a、10b被驱动时,使其与剥离流的卓越频率fs同步地断续地产生引起流25,从而有效地抑制剥离流,可以更可靠地降低伴随着压力变动的气动力噪音。
又,虽然在图17A、17B的实例中,在整风盖52a、52b的顶端部分别设置有气流测量传感器12a、12b,也可以预先调查与乘用轿厢51的运行状态(运行方向、速度等)相对应的剥离流的卓越频率,并将该数据存储到存储装置15中。这样的话,不需要气流测量传感器12a、12b,仅需要在乘用轿厢31行进中,从存储装置15读出与此时的运行状态对应的卓越频率,就可以对气流发生装置10a、10b进行驱动控制。
(第7实施形态)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7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图18A、图18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7实施形态的电梯装置的结构的图,图18A是在升降通道内行进的乘用轿厢的侧视图,图18B是乘用轿厢的A方向的主视图。又,与上記第6实施形态的图17A、17B的结构相同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其说明省略。
在乘用轿厢51的上端部安装有整风盖52a,下端部安装有整风盖52b。进一步地,在该整风盖52a、52b之上,向升降方向突出地设置有具有陡峭的形状的整风扰流器55a、55b。使得整风扰流器55a、55b向升降方向突起,并通过螺旋固定件等将该整风扰流器55a、55b固定在整风盖52a、52b上。
这里,第7实施形态中,在整风扰流器55a的顶端部的与升降通道35的候梯厅侧相对的面上,设置有2个气流发生装置10a、10b。同样地,在整风扰流器55b的顶端部的与升降通道35的候梯厅侧相对的面上,也设置有2个气流发生装置10c、10d。
这些气流发生装置10a~10b、10c~10d在乘用轿厢51行进时通过驱动装置11在规定的时刻驱动。具体地,规定的时刻是指在乘用轿厢51上升时整风扰流器55a的顶端部通过门厅门槛36时,以及在乘用轿厢51下降时整风扰流器55b的顶端部通过门厅门槛36时。
图18A、18B的实例中,在乘用轿厢51上升时,气流发生装置10a、10b在整风扰流器55a的顶端部通过门厅门槛36时同时被驱动,向乘用轿厢51的下降方向产生引起流25。另一方面,在乘用轿厢51下降时,气流发生装置10c、10d在整风扰流器55b的顶端部通过门厅门槛36时同时被驱动,向乘用轿厢51的上升方向产生引起流25。
又,在整风扰流器55a的候梯厅侧的面上,在其顶端部附近设置有气流测量传感器12a,用以测量从整风盖52a的顶端部流入轿厢正面的空气流。同样地,在整风扰流器55b的候梯厅侧的面上,在其顶端部附近设置有气流测量传感器12b,用以测量从整风盖52b的顶端部流入轿厢正面的空气流。
这样,对于附加有整风扰流器的乘用轿厢51,通过在整风扰流器55a、55b的顶端部分别设置气流发生装置10a、10b及气流发生装置10c、10d,可以在整风扰流器55a、55b的顶端部分经过门厅门槛36等的狭窄部37时对流入乘用轿厢51的正面的空气流进行整流。由此可以缓和高速行进时在狭窄部37产生的压力变动,抑制气动力噪音的产生。
而且,气流发生装置10a、10b和气流发生装置10c、10d分别在整风扰流器55a、55b的顶端部沿升降方向串联并横向地排列配置,由此可以进一步地有效地对整风扰流器周围的气流进行整流,因此,可以预期其能够进一步地降低气动力噪音。
进一步地,在下降时,在驱动气流发生装置10c、10d时,使其与通过气流测量传感器12b得到的剥离流的卓越频率fs同步地向上升方向断续地产生引起流25,从而有效地抑制来自整风扰流器55b的顶端部的剥离流,可以更可靠地降低伴随着压力变动的气动力噪音。
在上升时也是一样,在驱动气流发生装置10a、10b时,使其与通过气流测量传感器12a得到的剥离流的卓越频率fs同步地向下降方向断续地产生引起流25,从而有效地抑制来自整风扰流器55a的顶端部的剥离流,可以更可靠地降低伴随着压力变动的气动力噪音。
又,虽然在图18A、18B的实例中,在整风扰流器55a、55b的顶端部分别设置有气流测量传感器12a、12b,但也可以预先调查与乘用轿厢51的运行状态(运行方向、速度等)相对应的剥离流的卓越频率,并将该数据存储到存储装置15中。这样的话,不需要气流测量传感器12a、12b,仅需要在乘用轿厢31行进中,从存储装置15读出与此时的运行状态对应的卓越频率,就可以对气流发生装置10a、10b及气流发生装置10c、10d进行驱动控制。
(第8实施形态)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8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8实施形态的电梯装置的乘用轿厢的构成的图。和上述第6实施形态一样,在乘用轿厢51的上端部安装有整风盖52a和整风扰流器55a,在下端部安装有整风盖52b和整风扰流器55b。
这里,在第8实施形态中,气流发生装置除了设置在整风扰流器55a、55b的顶端部之外,还设置在整风盖52a的顶端部。即,在图19例中,在整风扰流器55a的顶端部配置1个气流发生装置10a,在整风盖52a的顶端部配置2个气流发生装置10b、10c。同样地,在整风扰流器55b的顶端部配置1个气流发生装置10d,在整风盖52b的顶端部配置2个气流发生装置10e、10f。
这些气流发生装置10a~10c、10d~10f在乘用轿厢51行进时通过驱动装置11在规定的时刻驱动。具体地,规定的时刻是指在乘用轿厢51上升时整风扰流器55a的顶端部通过门厅门槛36时,以及在乘用轿厢51下降时整风扰流器55b的顶端部通过门厅门槛36时。
图19的实例中,在乘用轿厢51上升时,气流发生装置10a、10b、10c在整风扰流器55a的顶端部通过门厅门槛36时同时被驱动,向乘用轿厢51的下降方向产生引起流25。另一方面,在乘用轿厢51下降时,气流发生装置10d、10e、10f在整风扰流器55b的顶端部通过门厅门槛36时同时被驱动,向乘用轿厢51的上升方向产生引起流25。
又,在整风扰流器55a的候梯厅侧的面上,在其顶端部附近设置有气流测量传感器12a,用以测量从整风盖52a的顶端部流入轿厢正面的空气流。同样地,在整风扰流器55b的候梯厅侧的面上,在其顶端部附近设置有气流测量传感器12b,用以测量从整风盖52b的顶端部流入轿厢正面的空气流。
这样地,对于附加有整风盖和整风扰流器的乘用轿厢51,通过在整风盖52a、52b和整风扰流器55a、55b的顶端部分别设置气流发生装置10a~10c及气流发生装置10d~10f,可以在整风扰流器55a、55b的顶端部分经过门厅门槛36等的狭窄部37时更有效地对流入乘用轿厢51的正面的空气流进行整流。由此可以缓和高速行进时在狭窄部37产生的压力变动,抑制气动力噪音的产生。
进一步地,在下降时,在驱动气流发生装置10d~10f时,使其与通过气流测量传感器12b得到的剥离流的卓越频率fs同步地向上升方向断续地产生引起流25,从而有效地抑制来自整风扰流器55b的顶端部的剥离流,可以更可靠地降低伴随着压力变动的气动力噪音。
在上升时也是一样,在驱动气流发生装置10a~10c时,使其与通过气流测量传感器12a得到的剥离流的卓越频率fs同步地向下降方向断续地产生引起流25,从而有效地抑制来自整风扰流器55a的顶端部的剥离流,可以更可靠地降低伴随着压力变动的气动力噪音。
又,虽然在图19的实例中,在整风扰流器55a、55b的顶端部分别设置有气流测量传感器12a、12b,也可以预先调查与乘用轿厢51的运行状态(运行方向、速度等)相对应的剥离流的卓越频率,并将该卓越频率的数据存储到存储装置15中。这样地,不需要气流测量传感器12a、12b,仅需要在乘用轿厢31行进中,从存储装置15读出与此时的运行状态对应的卓越频率,就可以对气流发生装置10a~10c及气流发生装置10d~10f进行驱动控制。
(第9实施形态)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9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在上述第1~7的实施形态中,说明了在乘用轿厢上设置气流发生装置的实例,但也可以在图中未示出的、在升降通道内与乘用轿厢一起做升降动作的平衡锤上设置气流发生装置。
即,在平衡锤与乘用轿厢本体高速地交错而过时,与乘用轿厢通过狭窄部的情况一样,乘用轿厢的周围会产生大的气动力噪音。因此,在平衡锤的顶端部的与乘用轿厢相对的面上设置有气流发生装置,当平衡锤与乘用轿厢错过时,在平衡锤的移动方向的反方向上产生气流。此时,与乘用轿厢的情况一样,使其与流入平衡锤的顶端部的剥离流的卓越频率同步地断续地产生气流的话,可以有效地抑制该剥离流,并降低气动力噪音。
下面,对照附图对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9实施形态的电梯装置的乘用轿厢和平衡锤的结构的侧视图。另外,这里是以高速电梯为例。在图20中,与上記第6实施形态的图17A、17B的结构相同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其说明省略。
在图20中,示出在乘用轿厢51下降时,乘用轿厢51与平衡锤56交错而过的状态。平衡锤56安装在缆索54的另一端,通过图中未示的卷扬机的驱动在升降通道35内与乘用轿厢51一起做吊桶式的移动。
这里,在升降通道35的中间层附近,在平衡锤56的顶端部经过乘用轿厢51时,在平衡锤56的顶端部局部地产生剥离流,由此产生大的压力变动并产生气动力噪音,同时使乘用轿厢51产生振动。
因此,如图21所示,在平衡锤56上端部和下端部的与乘用轿厢51相对的面分别设置有气流发生装置10a、10b。如上所述,该气流发生装置10a、10b可由具有以陶瓷等绝缘物为基底的模块结构构成,因此,其模块部分可以通过螺旋固定件或者粘接剂简单地固定在平衡锤56上。
这些气流发生装置10a、10b在乘用轿厢51行进时通过驱动装置11在规定的时刻驱动。规定的时刻是指在乘用轿厢51上升时平衡锤56的下端部与乘用轿厢51错过时,以及在乘用轿厢51下降时平衡锤56的上端部与乘用轿厢51错过时。
驱动装置11设置在平衡锤56上。图12所示的控制装置13是根据从轿厢位置检测装置14输出的位置信号来检测乘用轿厢51的位置的,在乘用轿厢51与平衡锤56错过的时刻,通过驱动装置11驱动控制气流发生装置10a、10b。又,控制装置13和平衡锤56上的驱动装置11是通过图中未示的缆索或者无线进行电连接的。
在图21例中,在乘用轿厢51上升时平衡锤56的下端部与乘用轿厢51错过时,驱动气流发生装置10b,使其向与平衡锤56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升方向)产生引起流25。另一方面,在乘用轿厢51下降时平衡锤56的上端部与乘用轿厢51错过时,驱动气流发生装置10a,使其向与平衡锤56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下降方向)产生引起流25。
又,在平衡锤56的顶端部的与轿厢51相对的面上,在其顶端部附近设置有气流测量传感器12a、12b,用以分别测量从平衡锤56的顶端部流入轿厢相对面的空气的流动。
这样地,使得设置于平衡锤56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气流发生装置10a、10b向平衡锤56的移动方向的反方向产生引起流25的话,可以顺利地对从平衡锤56的顶端部流入其与乘用轿厢51相对的面的空气的流动进行整流。由此可以缓和乘用轿厢51与平衡锤56错过时产生的压力变动,抑制气动力噪音以及振动。
进一步地,在乘用轿厢51下降时,在驱动气流发生装置10a时,使其与通过气流测量传感器12a得到的剥离流的卓越频率fs同步地向上升方向断续地产生引起流25,从而有效地抑制来自平衡锤56上端部的剥离流,可以更可靠地降低伴随着压力变动的气动力噪音。
在上升时也是一样,在驱动气流发生装置10b时,使其与通过气流测量传感器12b得到的剥离流的卓越频率fs同步地向上升方向断续地产生引起流25,从而有效地抑制来自平衡锤56的下端部的剥离流,可以更可靠地降低伴随着压力变动的气动力噪音。
又,虽然在图21的实例中,在平衡锤56的顶端部分别设置有气流测量传感器12a、12b,但也可以预先调查与乘用轿厢51的运行状态(运行方向、速度等)相对应的在平衡锤56的顶端部处的剥离流的卓越频率,并将该卓越频率的数据存储到存储装置15中。这样地,不需要气流测量传感器12a、12b,仅需要在乘用轿厢31行进中,从存储装置15读出与此时的运行状态对应的卓越频率,就可以对气流发生装置10a、10b进行驱动控制。
又,可以在平衡锤56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任意一方设置气流发生装置10,在乘用轿厢51的下降时或者上升时,可以抑制错过时的振动。
(第10实施形态)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10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在第10实施形态中,在平衡锤的两侧,在纵方向上设置气流发生装置,并向外产生引起流。
图22示出其具体的实例。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0实施形态的电梯装置的平衡锤的结构的图。又,与上記第9实施形态的图21相同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其说明省略。
其与上述第9实施形态的不同点在于气流发生装置的设置位置。即,在第10实施形态中,在平衡锤56的两侧,分别纵向设置有气流发生装置10a、10b,使其从平衡锤56的两侧向外喷射引起流25。
又,“纵向”指的是,在气流発生装置10a、10b分别是长方体形状的情况下,其装置主体的长度方向朝向升降方向,其气流产生的方向朝向与升降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状态。
这些气流发生装置10a、10b在乘用轿厢51行进时通过驱动装置11在规定的时刻驱动。规定的时刻是指在乘用轿厢51上升时平衡锤56的下端部与乘用轿厢51错过时,以及在乘用轿厢51下降时平衡锤56的上端部与乘用轿厢51错过时。
驱动装置11设置在平衡锤56上。图12所示的控制装置13是根据从轿厢位置检测装置14输出的位置信号来检测乘用轿厢51的位置的,在乘用轿厢51与平衡锤56错过的时刻,通过驱动装置11驱动控制气流发生装置10a、10b。又,控制装置13和平衡锤56上的驱动装置11是通过图中未示的缆索或者无线进行电连接的。
在图22例中,在乘用轿厢51上升时平衡锤56的下端部与乘用轿厢51错过时,驱动气流发生装置10a、10b,分别使其向外产生引起流25。另一方面,在乘用轿厢51下降时平衡锤56的上端部与乘用轿厢51错过时,驱动气流发生装置10a、10b,分别使其向外产生引起流25。
又,在平衡锤56的顶端部的与轿厢51的相对的面上,在其顶端部两侧设置有气流测量传感器12a、12b,用以分别测量从平衡锤56的两侧部流入轿厢相对面的空气的流动。
这样地,在平衡锤56的两侧纵向配置气流发生装置10a、10b,分别向外产生引起流25的话,在平衡锤56与乘用轿厢51错过时,减轻从平衡锤56的两侧流入的空气的流动,可以顺利地对其与乘用轿厢51相对的面上的气流进行整流。由此可以缓和乘用轿厢51与平衡锤56错过时产生的压力变动,抑制气动力噪音以及振动。
进一步地,在乘用轿厢51下降时,在驱动气流发生装置10a、10b时,使其与通过气流测量传感器12a得到的从平衡锤56的上端部的两侧卷入的卷入气流的卓越频率fs同步地向上升方向断续地产生引起流25,从而有效地抑制从平衡锤56上端部两侧流入的气流,其结果可以更可靠地降低伴随着压力变动的气动力噪音。
在乘用轿厢51上升时也是一样,在驱动气流发生装置10a、10b时,使其与通过气流测量传感器12b得到的从平衡锤56的下端部的两侧卷入的卷入气流的卓越频率fs同步地向外断续的产生引起流25,从而有效地抑制从平衡锤56的下端部的两侧流入的气流,结果可以更可靠地降低伴随着压力变动的气动力噪音。
又,虽然在图22的实例中,在平衡锤56的顶端部两侧分别设置有气流测量传感器12a、12b,但也可以预先调查与乘用轿厢51的运行状态(运行方向、速度等)相对应的从平衡锤56的两侧卷入的卷入气流的卓越频率,并将该卓越频率的数据存储到存储装置15中。这样地,不需要气流测量传感器12a、12b,仅需要在乘用轿厢31行进中,从存储装置15读出与此时的运行状态对应的卓越频率,就可以对气流发生装置10a、10b进行驱动控制。
而且,这里以具有流线型的乘用轿厢的高速电梯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对于具有箱型形状的乘用轿厢的低速电梯也是一样,通过在平衡锤侧设置气流发生装置并在规定的时刻进行驱动控制,可以在乘用轿厢与平衡锤错过时产生的压力变动,可以抑制气动力噪音及振动。
而且,并不仅限于平衡锤,还可以如上述1~7实施形态那样在乘用轿厢上设置气流发生装置并在规定的时刻对其进行驱动控制,由此可以降低通过升降通道内的狭窄部时的气动力噪音。
进一步地,上述各实施形态是假设将利用放电等离子体的气流发生装置应用于电梯装置中的情况来进行说明的,但也可以将利用小型的振动膜的合成喷气装置作为气流发生装置。
图23示出合成喷气装置的结构。
合成喷气装置60包括振动膜61,其通过利用驱动装置63使该振动膜61振动,产生喷出喷流62。又,因为合成喷气装置本身属于公知技术,因此在这里省略对其具体结构的说明。
使用这样的合成喷气装置60的情况下,如上述各实施形态所说明的一样,通过使其与乘用轿厢的顶端部处的剥离流的卓越频率fs同步地、与乘用轿厢的运行方向相对应地向规定方向断续地产生喷出的喷流62,从而有效地抑制其剥离流,可以更可靠地降低伴随着压力变动的气动力噪音。
另外,还可以使用例如利用声波产生气流的装置、机械地产生气流的装置。这里,对气流的产生方法没有特别地限定,只要是在电梯行进时能够向轿厢顶端部的表面边界层断续地赋予气流并引起振动的装置即可。
理想的是,气流发生装置的设置位置在乘用轿厢的顶端部表面的剥离现象的产生点的附近。
进一步地,如图6至图9所述,如果剥离流的卓越频率为fs,则理想的是控制气流发生装置的放电动作的频率使得在0.5fs<F<1.5fs之间的频率F中存在峰值。上述频率F是调制频率fm或者基本频率f。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各实施形态,在乘用轿厢的顶端部设置有气流发生装置,通过使其与顶端部的剥离流的卓越频率同步地从上述气流发生装置断续地产生气流,可以有效地降低乘用轿厢通过升降通道的狭窄部时产生的气动力噪音。
又,平衡锤上具有气流发生装置,通过使其与顶端部的剥离流的卓越频率同步地从上述气流发生装置断续地产生气流,可以有效地降低乘用轿厢与平衡锤错过时产生的气动力噪音。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各实施形态,可以在实施阶段,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变化其构件使其具体化。而且,可以通过恰当地组合所述各实施形态所公开的多个构件,形成各种发明。例如,可以从实施形态所示的所有构件中删除几个构件。进一步地,也可以跨越不同实施形态恰当地组合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