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隐藏式弯折部件的预塑件 本发明的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与电线和电缆结合使用的插头和插座,本发明特别涉及模制的端子组件,该端子组件具有打开和关闭位置以将电接触器件容纳于其中,可在进行重塑或没有进行重塑(overmolding)的情况下使用该端子组件。
背景技术
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导电体组的电插头和插座是普遍存在地。这些年来人们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插头和插座的设计形式,它们主要针对的是通过自动装配为制造提供方便,保持插头/插座的整体性和电导体的分离以延长其使用寿命。特别是,为了避免短路,多个平行的电导体必须保持绝缘的关系。因为插头和插座经常受到机械应力的作用,通常利用柔性的弹性体对它们进行重塑以使它们即使被踩踏或摔落也不会损坏。为了提高插头的整体性,也就是电接触器件的绝缘,以及能够为电接触器件提供强有力的机械支承以使它们能变形并压靠在与之相配合的电接触器件上,已经使用刚性的预塑组件将电接触器件固定在选定的位置处。然后利用弹性体对预制件进行重叠涂覆以提供进一步的绝缘以及为防止机械冲击和应力而提供所需的保护。
为了便于自动化生产,现有技术所涉及的预塑件经常使用延伸到预塑件后表面之外的电导体以使导体被弯折并夹紧电线组(例如,见美国专利US 5,603,638和5,647,751)。弯折件可具有相同的朝向以便于对电接插件的自动弯折并夹紧电线。这种需要进行重塑的设计形式的特征在于,露出电接插件的弯折区域并且使重塑的部分作为绝缘部分。另外,为了防止短路,必须利用能够保证质量的检测装置对露出的弯折区域进行监测以使可能不经意地从一个端子延伸到另一个端子的任何杂散的电线保持分离。
因此在本领域中存在这样的一个目的,即,在电插头和插座的制造过程中,特别是在利用预塑件的电插头和插座的制造过程中,提高连接器组和相连的电线之间的绝缘性能和分离性能。在本领域中还存在这样的一个目的,即,提供高机械强度以及防止因可能在该环境下经受的应力和应变而被破坏的插头和存在。在这点上,特别需要具有多部分的预塑件以便当受到机械作用力时不能被拆开。本发明能够满足上述目的。
发明概述
本发明能够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局限性和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容纳电接插件的电接触器件的预塑件。所述预塑件具有底部,所述底部具有多个从所述底部的前表面延伸到所述底部的后表面的通道,每一个所述通道用于容纳一个相应的电接触器件。所述前表面是当使用所述电接插件以进行电连接时所述预塑件中靠近与之相配合的电接插件的表面。在所述每一个通道中横向延伸的中间壁将所述通道分成从所述前表面延伸到所述中间壁的前部和从所述中间壁延伸到所述后表面的后部。每一个通道的前部用于容纳电接触器件的可接合部分并且后部用于容纳电接触器件的连接器端以将所述电接触器件与电线相连。通道的前部和所述后部防止电接触器件在第一方向上不经意地与外界接触。
安装在所述底部上的盖用于覆盖每一个所述通道的前部和后部以及装于其中的电接触器件以将电接触器件固定在绝缘的壳体内并且防止它们相互接触以及防止它们在第二方向上与外界接触。所述盖基本上与所述底部共同延伸以使每一个电接触器件基本上被完全装于预塑件内
附图的简要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对一个示范性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范性实施例的插座的透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插座的一个分解图;
图3是图1中所示插座的底部的一个放大透视图;
图4是图1中所示插座的顶部的一个放大透视图;以及
图5是图4中所示插座部分的一个放大的后透视图。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与预塑件的制造、电接触器件和重塑技术(overmolding)相关的基本原理在本领域是已知的,例如在由Brown等提出的并且转让于本申请的受让人的美国专利US 5,603,638中所披露的,在这篇专利文献中关于电插座生产的教导包括在这里作为参考。
图1示出了采用插座10形式的凹入式电接插件,凹入式电接插件与具有多个电线14的电缆12相连,凹入式电接插件例如可用于计算机的供电装置中,电缆有正接线、负接线和接地线。插座10有许多片状孔16,在这些叶片孔16基本上以呈三角形的形式排列的情况下,接地线接点位于顶部,正接线接点和负接线接点位于两侧。尽管在这里利用具有三个接触点的凹入式插座对本发明进行描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凹入式电插座并且同样适用于凸出式电插头的构造以及具有多个导体元件的插座和插头,这些可从下面的详细说明中看出。
插座10在其前面20中具有重塑材料流入孔18以使重塑材料(诸如一种弹性体)流入孔18中,从而使预先模制的插座10和重塑材料(未示出)成为一体。尽管这里所述的插座10是适于预期对弹性体(诸如橡胶或乙烯基材料)进行预先的重塑的预塑件,但是本发明没有被限定为用作预塑件,对于某些应用,可在没有进行重塑的情况下使用插座。在这点上,应该注意的是,插座10的主体22完全覆盖电接触器件、电接触器件的弯折部分和电线14的裸露部分,从而可在没有重塑层的情况下使用。
从图2中可以看出,插座10包括顶部24和底部26,顶部24和底部26搭扣配合在一起以形成插座10。多个电接触器件28被安装在插座10内并且在顶部24和底部26之间。电接触器件28具有可接合的卡紧部分30、包线部分32以及在卡紧部分30和包线部分32之间的平直桥接部分34。每一个卡紧部分30安装在位于插座10的底部26前部的一个相应通道36中。每一个包线部分32安装在位于插座10的底部26后部的一个相应通道38中。隔壁40将前部通道36与后部通道38隔开。每一个电接触器件28的桥接部分34经设置在相应壁40的上表面上的凹凸不平部分42从前部通道36延伸到后部通道38。当将顶部24安装到底部26上时,由于通道36、38和凹凸不平部分42的形状相对于电接触器件28(即,卡紧部分30、包线部分32以及平直桥接部分34)的形状是互补的,因此可使电接触器件28被刚性地固定在插座10内。
图3详细地示出了底部26,底部26包括一对相对的锁紧隆起44,锁紧隆起44从中央(即,接地端子)通道36、38延伸。从图5中可以看出,锁紧隆起44被接收在插座10的顶部24中的配合通道(见图5)内以将顶部和底部固定在一起。在图3中,底部26具有一对侧壁46,如在下面将描述的,侧壁46能够以可锁定的方式与顶部24接合。支承件48设置在通道36的相对侧面上以便以机械的方式限制电接触器件28的卡紧部分30。
从图4中可以看出,顶部24包括前部拱顶50和后部拱顶52,并且前部拱顶50覆盖底部26的前部通道36,后部拱顶52覆盖底部26的后部通道38。顶部24具有邻接侧表面54,邻接侧表面54能够以可滑动的方式与底部26的相应侧壁46接合。侧壁46被卡在顶部24上的挡块56和前部凸缘58之间。因此,当以搭扣配合的方式将顶部24安装在底部26上并且侧壁46处于挡块56和前部凸缘58之间时,可防止顶部24相对于底部26沿着纵向或轴向滑动。
图5示出了设置在顶部24中的凹入式配合通道60,每一个凹入式配合通道60以搭扣配合的方式与从底部26的中央(即,接地端子)通道36、38延伸的相应的锁紧隆起44接合。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以搭扣配合的方式将顶部24安装在插座10的底部26上时,如果所选材料的刚度足够大,那么可使这些部件在x、y和z的方向上相互固定,并且拆开插座10是非常困难的,除了以破坏的方式拆开,即,使其过度延伸超过材料的弹性限度。
为了制造插座10,对导体28进行弯折以夹紧电线14,接着将导体28放置于底部26的通道36、38中。然后将顶部24放置于底部26上并且对其进行下压以使锁紧隆起44进入到相应的通道60中并与它们接合在一起。同时,侧壁46与在前部凸缘58和挡块56之间的侧表面54接合。如果需要的话,可利用弹性体对插座10进行重塑。或者,如果进入插座10的电线14没有受到过大的机械应力或在插座的后部处设置附加的应变消除部分以支承电线14,那么可在不进行重塑的情况下使用插座10。所有这些改进和变型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