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锁具,尤其是指一种可由电子控制线路推动或钥匙作开启动作的锁。 现有技术中,台湾第77201523号“电子锁用之控制构造”、台湾第78212481号“电子锁用之控制装置”、台湾第77204684号“电子锁用之控制构造(第三案)”、台湾77205561号“电子锁用之控制构造(第四案)”,均是以一个电子控制线路,作解读判断,使把手转动成门的开启动作。另外,台湾第79205198号“电子锁具之控制构造(第二案)”专利案,是就上述问题加以改良,使该锁具除可以用电子线路做开启动作的控制之外,更可由钥匙来达到开启目的,使该锁具的适用性更为广泛。另外,台湾第81211865号“锁”专利案的第一追加案,母案的锁是由外盒结合有外把手,内盒结合有内把手,外盒以板结合有带动构件,内把手可对一带动轴成带动旋转,利用正确钥匙插入可带动锁心旋转,以使离合盘与阀杆成啮合,或以正确方式使解码件动作,使阀杆被吸磁与离合盘啮合,阀杆恒与带动轴啮合,则可使外把手的旋转,成门的开启动作,上述锁的结构都较为复杂,尚需改进。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锁,其结构是在上述锁的基础上加以改良,更为简单。
本发明的锁,包含有:
外盒,与一板结合将带动构件容存其间,外盒上结合有解码构件,能作解读工作,以使线圈座产生激磁动作,外盒以一座孔结合外把手,使外把手成定位转动,并受复位元件带动复位;
内盒,以一座孔供内把手结合成定位旋转,且以复位元件使内把手转动后复位;
外把手,结合在外盒的座孔内成定位旋转,且转动可由复位元件推动复位;又外把手设有槽道,以引导带动构件的离合盘成直线横向移动;
内把手;结合在内盒的座孔内成定位转动,并被复位元件推动成复位,内把手有一可成一体转动的带动轴,带动轴穿过锁闩以引拉锁舌动作,带动轴上套有锁闩及啮动盘;
带动构件,具有一容纳各构件的盖,且被结合在外盒地板上,一离合盘以其耳部依外把手的导槽卡入,离合盘一端与锁心组的动作板贴接,且以一弧凹孔与动作板的弧凸块成吻合或错开,离合盘另端可顶推电磁盘,离合盘与电磁盘可被复位元件顶推复位,电磁盘穿入在线圈座,可由线圈座的激磁被吸动;
其特点在于:电磁盘另端结合有一体的啮合杆,啮合杆有竖立的翼,翼的终端在一壳套的直槽内成直线移动,壳套以内凸块与外把手缺槽啮合可成旋转联动,啮合杆的翼系可卡入在一啮动盘的十字槽或与之脱离,啮动盘以非正圆孔与带动盘成啮套配合。
附图说明:
图1A:本发明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1B:本发明的次一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2:本发明在门外侧的正视图。
图3:图2的3-3剖面图。
图4:图5的第一动作图。
图5:图5的第二动作图。
参阅图1A、1B所示,本发明包括有外盒1、内盒2、外把手3、内把手4及带动构件5等所构成。
外盒1包括一板10可供组装之用,以使带动构件5容置其间,外盒1本身有一解码构件11,可使习知的卡片、指纹、按键等开锁方式与之配合,以使线圈座13成激磁动作,以产生开锁动作,外盒本身有一座孔14可供外把手3结合,且被一C形扣环32扣住成限位转动,当这些构件被结合后,可由防水垫板12封合。座孔14壁上有沟141可供螺旋形弹性元件30的一端边卡入,及以一组限位槽142供限位板39的一对凸出片391卡入,以限制外把手3的旋转角度。
内盒2是以座孔供内把手4结合,且内把手4被一C形环41扣住成定位旋转(参阅图3所示),该内盒内有一复位弹性元件21,使内把手4在转动时,可被推动复位,又内把手4结合有一带动轴42,带动轴42受一弹性元件43顶推,使带动轴42恒可向外凸出,使带动轴42另端可顶在内盒1的板10处。
外把手3可套在外盒1的座孔14处,以一圆形外径供一连动板39套置,并以槽道31可供C形环32扣接,连动板39上有一对外凸片391可卡在座孔14的限位槽142中,连动板39另有内凸片392可卡在外把手3的导槽38内,使外把手3成限角度的定位旋转,为使外把手3转动后可成复位,外把手3内置入有一螺旋形弹性元件30,弹性元件30一端卡在外把手3的外径卡槽(图未绘出),另端卡在座孔14内壁的卡槽,外把手3设有一锁心孔34,可供一锁心壳组件33容入,锁心壳组件33可由锁匙带动一动作板35旋转,动作板35有一弧凸块351,弧凸块351与离合盘51的弧凹孔513有吻合及分离的作用。
内把手4结合在内盒2的座孔,复位元件21使内把手4在转动时可成复位转动,该内把手4有一可连动的带动轴42,带动轴42上套有锁闩(图未绘出)及啮动盘55。
参阅图1A、1B、3所示,带动构件5包括有离合盘51、电磁盘53、复位元件54、啮合杆52、啮动盘55、壳套56、定位壳57、盖58等构件,是以离合盘51设有耳511依外把手3的导槽38卡入,受复位元件54的顶推,使离合盘51可贴接在动作板35,且以一弧凹孔513与动作板35的弧凸块351成吻合或分离;电磁盘53是由一端置入在线圈座13的孔内,且与啮合杆52的水平横杆铆接成一体,又电磁盘53本身可受复位元件54的顶推复位,电磁盘53有一内孔531,内孔531可供啮合杆52的水平杆位伸入铆合;啮合杆52成横T字形状,以一水平杆紧密插入在电磁盘53的内孔531中,可由胶着剂、铆合或压入方法固接成一体,啮合杆52另有一竖立的翼521,翼521可卡在啮动盘55的十字槽552内,且翼521二终端卡入在壳套56的直槽561内,使啮合杆53可受壳套56的带动旋转;壳套56的一端面设有内凸块562以吻合在外把手3的缺槽36内,使外把手3可带动壳套56旋转,壳套56上有对称的直槽561,直槽561供啮合杆52的二翼521卡入,该壳套56内径供线圈座13容入,且由线圈座13设脚131卡在壳套56的槽561中,壳套56另有槽563可供定位壳57的脚571卡入,该壳套56套入在板10的孔101内旋转;定位壳57设置在盖58内,使啮动盘55被限制定位;啮动盘55有一方形轴孔551供带动轴42通过,该啮动盘55由一端以一较小圆径在盖58的孔581内转动,啮动盘55另端有一十字形的槽552,使啮合杆52的二垂直翼521卡入吻合而啮动;盖58由固定元件固定在板10上,其内装设有啮动盘55与定位壳57,且以一孔581支持啮动盘55旋转。
参阅图3所示,是图2的2-2剖面图,通常该锁被结合在门两侧时,此锁由门外侧恒成上锁状态,而由门内侧恒可成开启的未上锁状,亦即对内把手4压按,可使带动轴42转动,使带动轴42上的锁闩(图未绘出)转动而引拉锁舌内收,若此时对门外侧的把手3压按时,外把手3仅可空转,因为,啮合杆52的翼521与啮动盘55的十字槽552分开,因此,啮动盘55无法转动,即,外把手3的转动,无法使带动轴42转动,所以,锁闩的锁舌无法被引拉后退成开启动作。
参阅图4所示,以正确钥匙插入在外把手3的锁心,带动锁心成180度旋转,此时,动作板35亦成180度转动,使弧凸块351与离合盘51的弧凹孔513错开,则离合器51被压迫前进顶压啮合杆52的翼521与啮动盘55啮合。外把手3的转动,可由啮合杆52带动啮动盘55使带动轴42转动,所以锁闩的锁舌也就可以被引拉后退成开启之动作;又,如果将锁心复位转动时,动作板35的弧凸块351又可以与离合盘51的弧凹孔513成啮对,所以离合盘51受复位元件54的顶推复位,此时,啮合杆52也被一并引拉复位,如图3所示与啮动盘55的十字槽552分开,所以外把手3又成无法开启状态。
如图5所示,当以正确的方式使解码构件动作11时,线圈座13将产生激磁,因此,电磁盘53可被吸磁产生横移动作(如图所示为向右移动),此时,啮合杆52一并被向右推移,因此,啮合52的翼521可以与啮动盘55的十字槽552啮合,由于啮合杆52的翼521仍卡在壳套56的直槽561内,所以,外把手3的转动,仍然可以由壳套56带动啮合杆52的翼521及使啮动盘55转动,则可使带动轴42转动,当激磁时间一到,电磁盘53及啮合杆52即受复位元件54的顶推,使啮动杆52又与啮动盘55的十字槽552分开,恢复如图3所示的常态状。
本发明的构造,可由锁匙及各种不同开锁方式配合,以使电子控制线路动作,使其在使用上更具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