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鼻子包络线拱顶交岔点.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4969 上传时间:2018-01-2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79.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2107575.8

申请日:

1992.05.07

公开号:

CN1078293A

公开日:

1993.11.10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公开

IPC分类号:

E21D11/20

主分类号:

E21D11/20

申请人:

山东省三河口生建煤矿;

发明人:

冯本超; 李熙周; 徐友存; 马法凯; 王海燕

地址:

277605山东省微山县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许庆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井巷设计与施工技术领域内一种牛鼻子交岔点的设计与施工方法,尤其是牛鼻子交岔点拱顶的设计方法,该方法将牛鼻子交岔点的主巷与支巷两拱顶之间用近似直线的弧形包络线连接,形成牛鼻子包络线拱顶交岔点。该交岔点的平面尺寸与牛鼻子半圆拱交岔点相同,能铺设标准道岔,具有施工工艺简单,施工工程量小,不需要逐段扩拱,牛鼻子处受力情况好,通风阻力小等优点。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适用于煤矿井下各类巷道交岔点的设计与施工方法,该交岔点包括主巷1、支巷2和牛鼻子3,其特征在于将牛鼻子半园形拱顶或三心园拱顶5用牛鼻子包络线拱顶4代替,形成牛鼻子包络线拱顶交岔点。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牛鼻子包络线拱顶交岔点,其特征在于牛鼻子包络线拱顶是主巷1和支巷2两拱顶之间用近似直线的弧形包络线连接的拱顶,交岔点的最大拱高不超过主巷1的高度。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牛鼻子包络线拱顶交岔点,其特征在于牛鼻子包络线拱顶交岔点的平面尺寸与牛鼻子半园拱交岔点相同,能铺设标准道岔。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井巷设计与施工技术领域内一种巷道交岔点的设计与施工方法,尤其是巷道牛鼻子交岔点拱顶的设计与施工方法,它适用于煤矿井下各类巷道交岔点的设计与施工。

    井下巷道相交或分岔的部位,称作交岔点,按其结构可分为牛鼻子交岔点和穿尖交岔点两大类,如图1,2所示。牛鼻子交岔点在两巷道相交部位,共同形成一个渐变跨度的大断面,其交岔点拱顶形状长期以来一直设计为半园拱或三心拱顶,这种交岔点的受力情况比较好,能铺设标准道岔,但其施工工程量大,需要逐段扩拱,施工工艺复杂,迎头通风阻力大。而穿尖交岔点的拱顶由两相交巷道中较宽巷道的跨度来决定,拱顶比较低,工程量小,通风阻力小,但穿尖处承载能力小,易被破坏,交岔点的长度小,不能铺设标准道岔,因此其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新型的牛鼻子交岔点,使其具有牛鼻子交岔点本身已具有的受力情况比较好,能铺设标准道岔的优点,同时还具备穿尖交岔点拱顶较低,施工工程量小,通风阻力小的优点,克服两者存在的不足之处。

    牛鼻子包络线拱顶交岔点的发明实质是在交岔点的主巷和支巷两拱顶之间沿着近似直线的两拱顶弧形包络线扩拱,岔心中间断面的高度不会超过主巷高度,而交岔点的平面尺寸仍与牛鼻子交岔点相同,并能铺设标准道岔。

    附图说明:

    图1是牛鼻子交岔点平面图和剖面图。

    图2是穿尖交岔点平面图和剖面图

    图3是牛鼻子包络线拱顶交岔点平面图

    图4是牛鼻子包络线拱顶交岔点a-a剖面图

    图5是牛鼻子包络线拱顶交岔点b-b剖面图

    图6是牛鼻子包络线拱顶交岔点拱顶受力状态图

    图7是牛鼻子半园拱顶交岔点拱顶受力状态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如图3、4、5所示,牛鼻子包络线拱顶交岔点包括主巷1、支巷2、牛鼻子3和牛鼻子包络线拱顶4,包络线拱顶曲线近似于主巷1和支巷2两拱顶之间的连接直线,交岔点的最大拱高度为主巷1高度,其平面尺寸与牛鼻子半园拱交岔点的平面尺寸相同,因此能铺设标准道岔。

    该发明与牛鼻子半园拱交岔点相比,其实施效果如下:

    1、牛鼻子包络线拱顶交岔点最大拱高比牛鼻子半园拱交岔点最大拱高相对降低,施工工程量减少。

    h包=h+ (B2)/2

    h半=h+B23·sin2θ+(B2cosθ+500+B2)2/2]]>

    式中:h包-牛鼻子包络线拱顶交岔点最大拱高;

    h半-牛鼻子半园拱交岔点最大拱高;

    h-自巷道底板起拱基线高度;

    θ-巷道转角;

    B2-主巷宽度;

    B3-支巷宽度;

    500-牛鼻子宽度。

    由以上两式看,显然h包<h半,牛鼻子包络线拱顶交岔点比牛鼻子半园拱顶交岔点减少工程量如图4中的阴影部分所示。

    2、由于牛鼻子包络线拱顶交岔点地最大拱高为主巷1高度,不需要逐段扩拱,设计施工工艺简单,施工速度快。

    3、牛鼻子包络线拱顶交岔点为非对称拱形,巷道断面小,在牛鼻子处不需要扩拱,牛鼻子处两侧巷道拱顶岩石处于双向受力状态,即:δz=0,δx≠0,δy≠0,如图6所示:而牛鼻子半园拱交岔点需在牛鼻子处扩拱,拱顶岩石处于单向受力状态,即:δz=0,δx≠0,δy=0,如图7所示,显然牛鼻子包络线拱顶交岔点比牛鼻子半园拱交岔点受力条件好。

    4、牛鼻子包络线拱顶交岔点处拱顶的迎风断面比较小,通风阻力小。

牛鼻子包络线拱顶交岔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牛鼻子包络线拱顶交岔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牛鼻子包络线拱顶交岔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牛鼻子包络线拱顶交岔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牛鼻子包络线拱顶交岔点.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井巷设计与施工技术领域内一种牛鼻子交岔点的设计与施工方法,尤其是牛鼻子交岔点拱顶的设计方法,该方法将牛鼻子交岔点的主巷与支巷两拱顶之间用近似直线的弧形包络线连接,形成牛鼻子包络线拱顶交岔点。该交岔点的平面尺寸与牛鼻子半圆拱交岔点相同,能铺设标准道岔,具有施工工艺简单,施工工程量小,不需要逐段扩拱,牛鼻子处受力情况好,通风阻力小等优点。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土层或岩石的钻进;采矿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