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叠型电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连接器中的上方连接器堆放在下方连接器上。更确切地,本发明涉及如下一种连接器的表面安装型组件,即每个连接器都具有绝缘外壳和多个接点,这样在印刷电路板安装所述组件时,每个向后延伸的接点会向下弯曲从而提供出一个可插入形成在印刷电路板上的相应孔中的导电尾端。
背景技术
近来,电器中复杂的接线和电路已使得必须要求应用一种电连接器的层叠型组件。例如日本专利No.3024069和公开号No.9-148007都公开了这样一种组装在计算机、复印机或类似电器中的组件。
在日本专利No.3024069所公开的层叠型组件中,有一个分立的附加支承元件用来将上方的连接器叠放在下方连接器上。这种结构不利地增加了构成部分的数量,并且其生产也需要很多时间和劳动力。上述No.9-148007公开的另一种组件应用一种单件式模型作为上方和下方成对连接器的共用外壳。这样,它就不能分离出其中一个连接器进行单独使用。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层叠型组件,这样上方电连接器能在无需其它任何部件的辅助下轻易地放置在下方连接器上并与该下方连接器组合在一起,同时能单独取出其中一个连接器以便单个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组件基本包括相互叠放地一个上方连接器和一个下方连接器,其中每个连接器都包括一个绝缘外壳和多个在外壳内固定到位的接点。每个连接器的接点具有穿过并装配在引导支承中的导电尾端,这些导电尾端相互分隔开。然而,该连接器组件的特征在于,上方连接器的绝缘外壳具有向下延伸的对应侧壁,从而可形成一对细长腿部,而下方连接器的绝缘外壳同样具有向下延伸的相似对应侧壁,但却形成一对比上述细长腿部要短的短粗腿部。更重要的是,下方连接器可拆卸地固定在上述细长腿部之间,以便能紧密地套入上方连接器中,而引导支承以如下方式可拆卸地固定在细长腿部和/或短粗腿部的下端:即可使上方和下方连接器能相互分离,分别单独使用。
为了将下方连接器固定在堆放在上方的连接器,上方连接器的每个细长腿部可以具有一个向下开口的切口。相应地,下方连接器的每个短粗腿部可以具有一个装配在上述切口中的隆脊,这样连接器的绝缘外壳就相对彼此固定到位。这种结构就在构成连接器之间提供了一种可靠的相互接合,并为该组件提供可更高的刚性。
最好,上方和下方连接器的引导支承彼此整体形成,从而提供了一个共用支承板,这样就不仅减少了构成部件的数量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组件的刚性。
附图简述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的透视图;
图2是所述组件的部分透视图,其中大部分是横截面图;
图3是连接器组件的侧视图;
图4是沿图3中4-4线所截取的横截面;
图5是连接器组件在使用时的横截面侧视图;
图6是组件中上方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7是上方连接器的部分透视图,其中大部分是横截面图;
图8是上方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9是沿图8中9-9线所截取的横截面;
图10是已经取走引导支承后的上方连接器的一个部分横截面侧视图;
图11是上方连接器在单独使用时的横截面侧视图;
图12是组件中下方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13是下方连接器的部分透视图,其中大部分是横截面图;
图14是下方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15是沿图14中15-15线所截取的横截面;
图16是已经取走引导支承后的下方连接器的一个部分横截面侧视图;
图17是下方连接器在单独使用时的横截面侧视图;
图18是引导支承的透视图;以及
图19是引导支承的平面图。
最佳实施例的描述
现在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图1-图5示出使用中的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该组件包括一个堆放在下方连接器2上的上方连接器1。
上方连接器1包括一个如图6-11所示形状通常为门形的绝缘外壳3。外壳3的主体4是一个以平行六面体侧向延伸并具有对应侧壁的矩形,一对细长腿部5和6从其对应侧壁继续向下延伸。邻近外壳主体4的顶部形成有一个侧向延伸狭槽7,用来接纳其中一个配合的连接器42(见图5)。一对引导壁8从外壳主体4的前方和上方角部突出,分别形成这些引导壁8上的引导槽9与狭槽7的侧端相连通。作为一部分外壳主体4的中间壁10用于定位狭槽7并使其远离细长腿部5和6。
在作为狭槽7主要空间的空腔11内,从一端到另一端设有一个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隔板12,沿着所述面布置有若干有规则地水平间隔开的插塞接点13和14。从图7可看出,接点13和14首先从外壳主体4向后延伸,随后基本以垂直的角度向下弯曲,从而形成一个导电的尾端。在将该连接器组件安装在印刷电路板的表面上时,这些尾端13a和14a将插入形成在印刷电路板上的相应孔中。每个导电尾端13a和14a装配在多个引导孔36中的一个孔,所述引导孔36形成在并穿过引导支承(即定位器)35。这样,这些尾端13a和14a就穿过定位器35以预定的间距固定到位,这一点将在下面进行描述。
细长前腿5和细长后腿6都从外壳主体4的对应侧壁向下延伸并在其间限定了一个切口15。该切口15接合在下方连接器2的外壳主体20内并固定到位。每个细长前腿5要比后腿6细很多,该细长前腿从外壳主体4向前突出并具有一个形成为保持凸肩16的上端部。下方连接器的外壳主体20具有一对沿侧向相对以便被保持凸肩16保持到位的顶部。这样,细长前腿5就以以下的方式抓持并固定住下方连接器外壳主体20的相对侧,也就是使得下方连接器2紧密地套在上方连接器1的外壳3中。弹性臂17从上方外壳主体4的对应底部悬垂下来。这些彼此面对的弹性臂17彼此相向地按压下方连接器外壳20的侧面。这些靠近细长前腿5内角上端并设置在其内部的弹性臂17每个都具有一个面向内部的卡爪18(见图10)。另一方面,细长后腿6在其下端的内表面处整体形成有突出部19。这些突出部19钩住并保持住引导支承(即定位器)35(见图9和图10),这一点将在下面进行描述。
如图12-17,下方连接器2外壳主体20同样是以平行六面体侧向延伸的矩形。一对短粗腿部21从外壳主体20的对应下端部向下延伸,并与之整体成型。从外壳主体20前面向后缩回的一个位置处设有另一个从一端横向延伸到另一端的狭槽22,作为接纳另一个配合的连接器44(见图5)的开口。引导壁23从外壳主体靠近该狭槽22的对应端部的部位处向前突出,形成在这些引导壁23上的引导槽24与狭槽22的端部相连通。
在作为狭槽22主要空间的空腔25内,以上述相似于连接器1的方式设有一个隔板26。沿着隔板26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水平和横向地布置有两排都以规则的间距间隔开的插塞接点27和28。从图13可看出,每个接点27和28首先从外壳主体20向后延伸,随后以垂直角度向下弯曲,从而形成一个导电的尾端27a或28a。在将该连接器组件安装在印刷电路板的表面上时,这些尾端27a和28a将插入形成在印刷电路板上的相应孔中。以下将要描述,每个导电尾端27a和28a装配在引导孔36或37中的一个孔内,所述引导孔形成在并穿过引导支承(即定位器)35。这样,这些尾端27a和28a就穿过定位器35以预定的间距固定到位。
短粗腿部21的后部垂直区域从外壳主体20伸出,并具有与上方连接器3的切口15相接合的整体隆脊29。靠近隆脊29形成有通孔30,用来接纳从上方连接器外壳主体4的对应下方角部伸出的弹性臂17。短粗腿部21在其下端的内表面还整体形成有另外的突出部31。这些突出部31钩住并保持住上述引导支承35(见图16)。整体形成在外壳主体20上侧边缘的是凸肩32,用于和上方连接器1的弹性臂卡爪18相互锁定(见图4和图14)。
图18和图19显示出适于单独将导电尾端13a、14a、27a、28a保持固定到位的引导支承(即定位器)35。这样插塞接点13、14、27和28的这些导电尾端如上所述可相互分隔。
为了使单件式元件能同时用作上方和下方连接器1、2的引导支承35,仅使用一块具有两组第一引导孔36和第二引导孔37的板。每第一个引导孔36与各个第二个引导孔37形状相同,这两组引导孔36和37以相同间距布置,从而形成4排交错的图案。与上方连接器突出部19相接合的弹性卡爪38与这样一个简单的共用支承板彼此接合在第一引导孔36所在的第一区域的对应端部。相似地,与上方连接器突出部31相接合的其它弹性卡爪39与该共用支承板彼此接合在第二引导孔37所在的第二区域的对应端部。
可替代性地应用两个分立的引导支承来代替上述上方和下方连接器1、2的共用支承板35。但是,在此所描述的单个共用支承板35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可减少构成部件的数量,另一方面可提高连接器组件的整体刚性。提高刚性的原因在于当上方连接器1堆放在下方连接器2形成组件时,单个共用支承板35会接合并强化上方和下方连接器的外壳主体4、20。
在使用时,上方和下方连接器1、2的上述构成部件将分别整体地操作。
图5显示出连接器1、2的叠放组件表面安装到一个印刷电路板40上。图1和图4最好地显示出,该组件中的下方连接器2将使其外壳主体20装配在上方连接器外壳主体4的细长腿部5之间。在下方连接器侧壁上的隆脊29这样将与各个切口15相接合,弹性臂17的卡爪18锁定住形成在下方连接器外壳主体20侧壁上端的凸肩32(见图4),由此强化了组合的连接器1和2。在这种状态下,将插塞接点13、14、27和28所有的导电尾端13a、14a、27a、28a固定到位的共用支承35具有将锁定住上方连接器突出部19的第一弹性卡爪38和将锁定住下方连接器突出部31的第二弹性卡爪39。这将意味着共用支承35与外壳主体4和20都保持刚性连接,从而相互固定。这样,相互接合的上方和下方连接器1、2就从整体上强化了组件的刚性。
如图5所示,连接在卡式印刷电路板41边缘的配合连接器42将放置在上方连接器1的狭槽7中,这样就在这两个连接器42和1之间建立了电连接。在之前或随后,连接在另一相似电路板43边缘的另一个连接器44将放置在下方连接器2的狭槽22中。
图11显示出使用本发明连接器组件的替代实施例的第一种情况,其中仅有上方连接器1将表面安装到一个不同的印刷电路板40上。在这种情况下,共用引导支承35的第一弹性卡爪38将接合并固定到第一外壳主体4的突出部19上。
图17显示出使用本发明连接器组件的替代实施例的第二种情况,其中仅有下方连接器2将表面安装到一个不同的印刷电路40上。在这种情况下,共用引导支承35的第二弹性卡爪39将接合并固定到第二外壳主体20的突出部31上(见图15)。插塞接点27和28的导电尾端27a和28a将插入并引导穿过相应的孔36。
现在就很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的组件不再需要额外的支承部件或类似物,来将上方连接器叠放在下方连接器上。这些电连接器现在就能很容易地组合成更具刚性的层叠型组件。
这些组合的连接器,上方或下方连接器,都可以单独使用,由此就可使使用者或其它人更方便地操作该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