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眼缝纫机及锁眼线迹形成方法.pdf

上传人:000****221 文档编号:113722 上传时间:2018-01-25 格式:PDF 页数:36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510005923.7

申请日:

2005.01.19

公开号:

CN1648313A

公开日:

2005.08.0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D05B3/08; D05B19/02

主分类号:

D05B3/08; D05B19/02

申请人: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铃木裕之; 柴田到; 西村和人

地址:

日本爱知县

优先权:

2004.01.19 JP 2004-010741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谢喜堂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圆头锁眼缝纫机,在圆头孔(DH)形成位置的周围形成圆头锁眼线迹(39)时,首先缝制机构(针杆(11)和弯针机构(25))的回转角度为0°。在箭头(D1)方向上形成第1直线锁眼线迹(39a),其次,缝制机构每1针以规定角度(用针数将180度分割的角度),一边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一边在箭头(D1)方向上形成圆头锁眼线迹(39c),接着,在缝制机构的回转角度为180°的状态下,在箭头(D3)方向上形成第2直线锁眼线迹(39b),将缝制机构在顺时针方向上移动角度90度,成为转动角度90°,在箭头(D4)方向上形成套结加固线迹(39d)。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锁眼缝纫机,包括: 在对下端具有缝针的针杆进行上下驱动的同时、与其同步地驱动弯针机构 来执行加工布上的线迹形成的缝制机构; 以规定的针摆动宽度使所述针杆在内针与外针之间进行摆动的针杆摆动 机构; 使针杆和弯针机构同时围绕铅垂轴进行转动的转动机构; 相对于所述缝制机构使加工布在水平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的移动机构; 以及对所述缝制机构、针杆摆动机构、转动机构、移动机构进行控制的控 制手段, 至少在所述加工布的孔形成位置的两侧,依次形成第1、第2直线锁眼线 迹,并随后在这些直线锁眼线迹的端部位置上形成套结加固线迹,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所述套结加固线迹时,所述控制手段的动作控制是在从所述第1、 第2直线锁眼线迹的端部离开的位置上形成该套结加固线迹的线环结合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眼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在形成 所述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时,按照所述内针来到所述孔形成位置附近侧的 要求来控制所述转动机构,并在所述套结加固线迹时,按照所述内针来到与所 述孔形成位置离开侧的要求来控制所述转动机构。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眼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在形成 所述第1直线锁眼线迹之后,在第2直线锁眼线迹的缝制开始前,通过所述转 动机构使所述缝制机构朝一方向回转180度,并在形成第2直线锁眼线迹之后, 在形成套结加固线迹之前,通过所述转动机构,朝与所述一方向相反方向使所 述缝制机构回转规定角度。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锁眼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定角度是以90度 为中心的在其前后的规定范围内的角度。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锁眼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弯针机构上设置 芯线供给部,供给缝入直线锁眼线迹用的芯线。
6: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眼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在形成 所述第1直线锁眼线迹之后,在第2直线锁眼线迹的缝制开始前,通过所述转 动机构使所述缝制机构朝一方向回转180度,并在形成第2直线锁眼线迹之后, 在形成所述套结加固线迹之前,通过所述转动机构,朝与所述一方向相反方向 使所述缝制机构回转规定角度。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眼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段,在所述 套结加固线迹的缝制开始前,为了使所述套结加固线迹与所述第1、第2直线 锁眼线迹的端部重合,通过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加工布相对地进行移动。
8: 一种锁眼线迹形成方法,其利用具有:在对下端具有缝针的针杆进行上 下驱动的同时、与其同步地驱动弯针机构来执行加工布上的线迹形成的缝制机 构;以规定的针摆动宽度使所述针杆在内针与外针之间进行摆动的针杆摆动机 构;使所述针杆和弯针机构同时围绕铅垂轴进行转动的转动机构;相对于所述 缝制机构使加工布在水平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的移动机构;以及对所述缝制机 构、针杆摆动机构、转动机构、移动机构进行控制的控制手段的锁眼缝纫机, 至少在所述加工布的孔形成位置的两侧,依次形成第1、第2直线锁眼线 迹,并随后在这些直线锁眼线迹的端部位置上形成套结加固线迹,其特征在于, 按照所述套结加固线迹的线环结合部来到从所述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 的端部离开的位置上的要求来形成套结加固线迹。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锁眼线迹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第1、 第2直线锁眼线迹时,将所述缝制机构的回转角度设定成所述内针来到所述孔 形成位置附近侧,在形成所述套结加固线迹时,将所述缝制机构的回转角度设 定成所述内针来到与所述孔形成位置离开的一侧。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眼线迹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第1 直线锁眼线迹之后,在第2直线锁眼线迹的缝制开始前,通过所述转动机构使 所述缝制机构朝一方向回转180度,并在形成第2直线锁眼线迹之后,在形成 套结加固线迹之前,通过所述转动机构,朝与所述一方向相反方向使所述缝制 机构回转规定角度。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锁眼线迹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定角度 是以90度为中心的在其前后的规定范围内的角度。
12: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锁眼线迹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芯线缝入直 线锁眼线迹中。
13: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眼线迹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第1 直线锁眼线迹之后,在第2直线锁眼线迹的缝制开始前,通过所述转动机构使 所述缝制机构朝一方向回转180度,并在形成第2直线锁眼线迹之后,在形成 所述套结加固线迹之前,通过所述转动机构,朝与所述一方向相反方向使所述 缝制机构回转规定角度。
14: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锁眼线迹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套结加固 线迹与所述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的端部重合。

说明书


锁眼缝纫机及锁眼线迹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至少在加工布的孔形成位置的两侧依次形成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并随后在该直线锁眼线迹的端部位置形成套结加固线迹的锁眼缝纫机及锁眼线迹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对于在加工布上形成的圆头孔和直线孔的那种钮孔的缘部,提供有进行包缝的锁眼缝纫机。比如在日本国专利特许第2762697号公报中,记载着一种对于由圆头部和直线部组成的圆头孔、缝制出圆头锁眼线迹及与其连续的左右一对的直线锁眼线迹所组成的锁眼线迹的圆头锁眼缝纫机。

    该圆头锁眼缝纫机,包括:对针杆和与该针杆相对的弯针进行同步驱动的缝制机构;以规定的针摆动宽度使针杆在内针与外针之间进行摆动的针杆摆动机构;使弯针座和针杆围绕铅垂轴进行转动的转动机构;使保持着加工布的送料台在X-Y方向上进行移动的送料机构;以及对这些各机构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等。可以连续地自动执行以下的动作:在圆头孔的直线部地右侧形成第1直线锁眼线迹,相对于圆头部形成圆头锁眼线迹,在直线部的左侧形成第2直线锁眼线迹。该场合,在形成圆头锁眼线迹的半圆形部分时,弯针座和针杆转动180度。

    近年来,比如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平成9年第225166号公报所示,出现了在直线锁眼线迹的端部追加直线状的套结加固线迹所形成的圆头锁眼缝纫机。该套结加固线迹的形状是沿与左右的直线锁眼线迹的线迹形成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一部分在这些直线锁眼线迹的端部重合。由此可防止直线锁眼线迹的线脱开,并可提高锁眼线迹部分的强度等。

    图24表示加工布W的圆头孔DH周围所形成的圆头锁眼线迹139的例子。此时,如线迹形成方向的箭头D1、D2、D3、D4所示,圆头锁眼线迹139由右侧的第1直线锁眼线迹139a、圆头锁眼线迹139c、左侧的第2直线锁眼线迹139b、套结加固线迹139d构成。在该缝制时,缝针一边在外针No与内针Ni之间交替下降,在加工布W的表面上,以与此时的针摆动宽度对应的宽度,形成由上线US所组成的线迹。另外,Ns表示缝制开始位置,Ne表示缝制结束位置。

    图23A-23G表示在缝制上述圆头锁眼线迹139时的、弯针座(针杆)的转动角度。在此,表示了从上面看的设于弯针座的舌片状的喉部板(日文:スロ-トプレ-ト)26。定义为:初期状态(形成第1直线锁眼线迹139a时)的喉部板26的方向为「0°」,其后,角度向逆时针方向上增大。

    如图23A所示,形成第1直线锁眼线迹139a时,喉部板26为「0°」。如图23B所示,形成圆头锁眼线迹139c时,喉部板26每1针依次按照规定角度,以转半圈的形态从「0°」至「180°」朝逆时针方向转动(图示是「90°」的状态)。如图23C、图23D所示,形成第2直线锁眼线迹139b时,喉部板26为「180°」。

    如图23E、图23F所示,一旦第2直线锁眼线迹139b的缝制结束,则喉部板26进一步逆时针方向转动90度,成为「270°」。与此同时,第2直线锁眼线迹139b的缝制的加工布W相对地从缝制结束位置Se移动到套结加固线迹139d的缝制开始位置Ks(参照图24)。在此状态下,在图中的右向(箭头D4)上形成了套结加固线迹139d(参照图23G)。缝制结束后,喉部板26顺时针方向(返回方向)转动270度,返回到「0°」的位置。

    然而,在形成上述这种圆头锁眼线迹139时,在加工布W的背面侧,通过将下线(未图示)织入上线US中形成线环结合部DSc。此时,如图24虚线所示,该线环结合部DSc形成于外针No与内针Ni之间的偏向于内针Ni侧的位置。

    但是,在具有上述的套结加固线迹139d的圆头锁眼线迹139中,套结加固线迹139d的线环结合部DSc的位置形成于靠近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139a、139b(圆头孔DH)一侧。因此,其后缝制的套结加固线迹139d中的线环结合部DSc的位置与先前缝制的直线锁眼线迹139a、139b的下端部的线环结合部DSc重合,该部分的套结加固线迹139d膨胀而形成鼓起的状态。结果是看上去不平整,同时手感硬绷绷,存在着锁眼线迹品质下降的问题。该场合,锁眼线迹的尺寸(孔的尺寸)越大或者线迹间距越细,则线迹形成的鼓起就越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当套结加固线迹的位置形成于直线锁眼线迹的端部时、能防止因线环结合部引起的线迹鼓起并可提高缝制品质的锁眼缝纫机及锁眼线迹形成方法。

    本发明的锁眼缝纫机,包括:在对下端具有缝针的针杆进行上下驱动的同时、与其同步地驱动弯针机构来执行加工布上的线迹形成的缝制机构;以规定的针摆动宽度使所述针杆在内针与外针之间进行摆动的针杆摆动机构;使所述针杆和弯针机构同时围绕铅垂轴进行转动的转动机构;相对于所述缝制机构使加工布在水平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的移动机构;以及对所述缝制机构、针杆摆动机构、转动机构、移动机构进行控制的控制手段,至少在所述加工布的孔形成位置的两侧,依次形成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并随后在这些直线锁眼线迹的端部位置上形成套结加固线迹,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套结加固线迹时,所述控制手段的动作控制是在从所述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的端部离开的位置上形成该套结加固线迹的线环结合部。

    又,本发明的锁眼线迹形成方法,利用具有:在对下端具有缝针的针杆进行上下驱动的同时、与其同步地驱动弯针机构来执行加工布上的线迹形成的缝制机构;以规定的针摆动宽度使所述针杆在内针与外针之间进行摆动的针杆摆动机构;使所述针杆和弯针机构同时围绕铅垂轴进行转动的转动机构;相对于所述缝制机构使加工布在水平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的移动机构;以及对所述缝制机构、针杆摆动机构、转动机构、移动机构进行控制的控制手段的锁眼缝纫机,至少在所述加工布的孔形成位置的两侧,依次形成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并随后在这些直线锁眼线迹的端部位置上形成套结加固线迹,其特征在于,按照所述套结加固线迹的线环结合部来到从所述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的端部离开的位置上的要求来形成套结加固线迹。

    本发明中,至少在加工布的孔形成位置的两侧形成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同时在这些直线锁眼线迹的端部位置上形成套结加固线迹。此时,在加工布的直线锁眼线迹的背面侧及套结加固线迹的背面侧,会产生下线环与上线绞合的线环结合部,但因套结加固线迹的线环结合部形成于从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的端部离开的位置,故可避免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的线环结合部与套结加固线迹的线环结合部重合。这样,可防止线环结合部所引起的线迹鼓起的发生,可提高缝制品质。

    本发明中的孔形成位置,当然是指包含实际形成了孔的位置,但也包含在称为平头孔的实际未形成有孔的场合时进行装饰用的锁眼缝的位置。

    然而,一般来讲,这种锁眼缝纫机的弯针机构,内针侧与外针侧的2根弯针沿水平方向进行往复动作,使下线对上线进行绞合,下线此时穿通于位于内针侧的弯针。因此,所述下线环与上线绞合的线环结合部被织入偏向于内针侧的位置。

    本发明中,在形成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时,按照内针来到孔形成位置附近侧的要求来控制转动机构,并在形成套结加固线迹时,按照内针来到与孔形成位置离开的一侧的要求来控制转动机构,通过将转动机构控制成内针来到与孔形成位置离开的一侧,由于线环结合部的形成位置成为了从孔形成位置离开的一侧,即、从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的端部离开的一侧,因此,如上所述,故可避免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的线环结合部与套结加固线迹的线环结合部重合。这样,可防止线环结合部所引起的线迹鼓起的发生,可提高缝制品质。

    再具体地讲,在形成第1直线锁眼线迹之后,在第2直线锁眼线迹的缝制开始前,通过转动机构使缝制机构朝一方向回转180度,并在形成第2直线锁眼线迹之后,在形成套结加固线迹之前,通过转动机构,朝与所述一方向相反方向使缝制机构回转规定角度。可减小弯针机构的转动范围。该场合,所述规定角度可以是以90度为中心的在其前后的规定范围内的角度。

    此时,可以在弯针机构上设置芯线供给部,供给缝入直线锁眼线迹用的芯线。由于可减小弯针机构的转动范围,因此,即使在供给芯线的场合,也可预防芯线被弯针机构绞合那样的不良现象发生。

    或者,也可采用以下结构:在形成第1直线锁眼线迹之后,在第2直线锁眼线迹的缝制开始前,通过转动机构使缝制机构朝一方向回转180度,并在形成第2直线锁眼线迹之后,在形成套结加固线迹之前,通过转动机构,朝与所述一方相同方向使缝制机构回转规定角度。因缝制机构的回转方向只是一方向,故可使回转机构的结构简单化,便于进行回转控制。

    在所述套结加固线迹的缝制开始前,为了使套结加固线迹与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的端部重合,最好是通过移动机构使加工布相对地进行移动。可相对于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将套结加固线迹形成于合适的位置,可防止直线锁眼线迹的线脱开,可适当地提高锁眼线迹部分的强度等。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圆头锁眼缝纫机的立体图。

    图2为圆头锁眼缝纫机的侧面图。

    图3为回转机构及弯针机构的立体图。

    图4为弯针机构的正面图。

    图5为送料台的平面图。

    图6为喉部板的平面图。

    图7为喉部板的立体图。

    图8为表示锁眼缝纫机的线环结合部的放大底面图。

    图9为圆头锁眼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图10为锁眼线迹缝制控制的流程图。

    图11A-11G为说明圆头锁眼线迹的缝制顺序用的平面图。

    图12为圆头锁眼线迹的平面图。

    图1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与图12相当的图。

    图1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与图10相当的图。

    图1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与图13相当的图。

    图16为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与图13相当的图。

    图17为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将缝制机构的转动角度定为「100°」而形成套结加固线迹时的说明图。

    图18为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例、将缝制机构的转动角度定为「80°」而形成套结加固线迹时的说明图。

    图19为表示本发明的第8实施例的锁眼线迹的平面图。

    图20为表示本发明的第9实施例的锁眼线迹的平面图。

    图2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0实施例的锁眼线迹的平面图。

    图22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1实施例的锁眼线迹的平面图。

    图23A-23G表示传统例、与图11A-11G相当的图。

    图24表示与图13相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12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本发明适用于在加工布W上形成圆头孔DH、同时形成有圆头锁眼线迹39的电子圆头锁眼缝纫机1。其中,如图1所示,将圆头锁眼缝纫机1的左右方向作为X方向,将前后方向作为Y方向。

    图1和图2表示本实施例中的圆头锁眼缝纫机1的整体性外观。该圆头锁眼缝纫机1是在大致矩形箱状的底板部2上具有从其后方部上部向前方连续状延伸的一体的机臂部3而构成,被载置在缝纫机台板4上。

    如图9所示,在所述缝纫机台板4上,设置有缝纫机电机5、操作面板6、脚踏式启动·停止开关7等。并如后所述,在缝纫机台板4上还设置有控制各机构动作的微电脑组成的控制装置8。所述操作面板6用于执行应形成的圆头锁眼线迹的种类(形状)等各种的设定输入。如后所述,所述缝纫机电机5是同步地驱动针杆11和弯针机构25的缝制机构的驱动源。

    如图2、图3所示,在所述机臂部3的前端部,下端设置具有缝针10的针杆11。虽未详细图示,针杆11受针杆引导构件9的支承,相对于机臂部3可进行上下运动及左右摆动。此时,虽未详细图示,通过所述缝纫机电机5的驱动使主轴12(参照图1、图2)回转,该主轴12的回转力通过凸轮机构等传送给针杆11而进行上下驱动。与此同时,针杆11通过公知的针杆摆动机构,在规定的针摆动幅度内进行左右(后述的转动角度为「0°」的场合)摆动。在此场合,主轴12回转1圈,针杆11在左侧摆动位置(内针Ni)与右侧摆动位置(外针No)上进行2次上下运动。如图3所示,所述针杆引导构件9与针杆转动支架19连结。这样,针杆引导构件9以及针杆11通过后述的转动机构15可围绕铅垂轴进行转动。

    另一方面,如图3、图4所示,在底板部2上,设置有与针杆11相对状的弯针座14。在该弯针座14上组装了双链式的弯针机构25,通过后述的转动机构15可以围绕铅垂轴进行转动。所述弯针机构25的结构是在弯针座14的上部,具有左右一对的弯针13a、13b,并且具有将所述主轴12的回转力传送给弯针13a、13b的连杆机构及凸轮机构(均未图示)。通过主轴12的回转,左右一对的弯针13a、13b与所述针杆11的上下运动同步地进行驱动。

    在此,从线供给源(未图示)将上线US供给至所述缝针10,将下线DS供给至左弯针13a的前端部。由此,由针杆11、缝针10、弯针机构25等构成了在加工布W(参照图8、图12)形成圆头锁眼线迹39的缝制机构。

    在弯针座14的上端部固定着喉部板26。如图5~图7所示,该喉部板26从上面看是舌片状,具有横长的椭圆状的针孔26d。该针孔26d包含有:当缝针10摆动到内侧的内针Ni时可通过喉部板26的内针通过位置以及缝针10摆动到外侧的外针No时可通过喉部板的外针通过位置。并且,如图7所示,在该喉部板26上,设置有前后方向延伸的插通芯线27用的线插通孔26a。形成圆头锁眼线迹39时,通过将从芯线供给源(未图示)供给的芯线27的端部插通于插通孔26a,可以使用芯线27(由上线US缝入)。

    下面说明使所述针杆11及弯针机构25(弯针座14)同时围绕铅垂轴进行回转的转动机构15。如图2、图3所示,转动机构15由设于底板部2内的步进电机所构成的θ方向驱动电机50以及皮带传送机构构成。皮带传送机构构成了图3所示的形状。

    即,在沿上下方向从底板部2延伸至机臂部3的回转轴16的上下两端部,分别安装着上侧、下侧皮带轮17、18。在上侧皮带轮17与设于所述针杆转动支架19的皮带轮之间横架着同步皮带20。而下侧皮带轮18、与θ方向驱动电机50的驱动轴固接的驱动皮带轮21、设于所述弯针座14下端的从动皮带轮22之间,横架着同步皮带23。这种结构的转动机构15,通过θ方向驱动电机50的驱动,经由回转轴16和同步皮带20、23,使针杆11与弯针座14同步地(以相同角度)围绕铅垂轴进行转动。

    如图2、图5所示,在所述底板部2的弯针座14后方侧的位置上,安装着形成圆头孔DH用的可装取的切刀30。并且,设置有相对于该切刀30从上方接离的可摆动的冲裁用锤32。在该冲裁用锤32的前端部安装着可装取的锤本体33,通过设于底板部2内的气缸52(参照图9)进行驱动。由此,通过锤本体33与切刀30配合动作,如图12所示,在加工布W上形成由大致圆形的圆头部和与其连续的直线状的脚部组成的圆头孔DH。在加工布W上形成圆头孔DH的方法包括:圆头锁眼线迹39形成之前所进行的前切刀方式和圆头锁眼线迹39形成之后所进行的后切刀方式两种。

    如图1、图2、图5所示,在所述底板部2的上面部设置有送料台35,可以放置供给于圆头锁眼线迹缝制的加工布W。该送料台35整体上是薄形的矩形箱状,与弯针座14及切刀30对应的部位开放。在该送料台35的上面,如图5所示,设置有由金属制的左右一对的缝台36、37。在形成于各缝台36、37上的开口部36a、37a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从上方按压加工布W的压脚(未图示)。该两缝台36、37的大致前半部分被导板38所覆盖。

    在底板部2内设置有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用于使该送料台35以及加工布W在前后及左右方向上自由移动。众所周知,该移动机构包括:通过由步进电机构成的X方向驱动电机55(参照图9)的驱动、将送料台35送向X方向(左右方向)进行移动的X方向移动机构;以及通过由步进电机所构成的Y方向驱动电机57(参照图9)的驱动、将送料台35送向Y方向(前后方向)进行移动的Y方向移动机构(未图示)。

    下面说明在加工布W上形成的圆头锁眼线迹39。如图12所示,圆头锁眼线迹39由圆头孔DH的直线部右侧的第1直线锁眼线迹39a、圆头孔DH的直线部左侧的第2直线锁眼线迹39b、圆头孔DH的圆头部上部的半圆形部分的放射状的圆头锁眼线迹39c、以及一部分重合于直线锁眼线迹39a、39b端部位置的套结加固锁眼线迹39d所构成。套结加固锁眼线迹39d的长度尺寸为L。下面对形成这些线迹39a~39d的基本的线迹形成动作简单地进行说明。

    如线迹形成方向的箭头D1、D2、D3、D4所示,圆头锁眼线迹39,在从缝制开始位置Ns至缝制结束位置Ne之间,按照右侧的第1直线锁眼线迹39a、圆头锁眼线迹39c、第2直线锁眼线迹39b、套结加固锁眼线迹39d的顺序连续状形成。在该缝制时,缝针10一边在左弯针13a附近侧的内针Ni与从其离开规定距离的外侧的外针No之间交替反复摆动一边进行上下运动。在加工布W的表面上,形成与此时的针摆动宽度对应宽度的由上线US所构成的线迹。与此同时,保持着加工布W的送料台35每次向分别与所述箭头D1、D2、D3、D4相反的方向移动规定的送料间距。

    此时,如后详述,当形成第1直线锁眼线迹39a时,针杆11和弯针机构25(弯针座14)的回转角度为「0°」。形成圆头锁眼线迹39c时,针杆11和弯针机构25(弯针座14)通过转动机构15朝从上面看的逆时针方向,每1针转动规定角度(用针数将180度分割的角度)。形成第2直线锁眼线迹39b时,针杆11和弯针机构25(弯针座14)的回转角度为「180°」。形成套结加固锁眼线迹39d时,针杆11和弯针机构25(弯针座14)的回转角度为「90°」。

    此时,线迹形成时的弯针机构25,按照以下的方式使下线DS通过的左弯针13a和右弯针13b产生动作。即,如图8所示,右弯针13b将缝针10在内针Ni之后摆动到外针No并贯通加工布W时所形成的外侧上线环捕捉,在该外侧上线环内,穿通摆动到下一次的内针Ni并贯通加工布W时的内侧上线环。另一方面,左弯针13a在将由下线DS形成的下线环穿通内侧上线环内的同时,将由下一次的外针No贯通加工布W时所形成的外侧上线环穿通于下线环内。

    这样,上线US和下线DS通过左右弯针13a、13b交替织入而形成线迹,由此,用斜线图示的下线DS被织入偏向于从外针No离开的内针Ni侧的位置。当然,套结加固锁眼线迹39d也是同样,下线环被织入偏向于内针Ni侧的位置。这样,如图8、图12所示,下线环交织的线环结合部DSc依次形成于多个的内针Ni侧,即、相对于线迹形成方向D的左侧。

    下面参照图9说明圆头锁眼缝纫机1的控制系统的概况。

    电子圆头锁眼缝纫机1的控制装置(该装置与控制手段相当)8,由包含CPU40、ROM41和RAM42的微电脑;通过数据总线等的总线43与微电脑连接的输入接口44及输出接口45等构成。

    在输入接口44中,可输入来自启动·停止开关7、与压脚连结的压脚开关47、定时信号发生器48、操作面板6的信号。所述定时信号发生器48设置成与电子圆头锁眼缝纫机1的主轴12连动,对主轴12的回转相位进行检测,将各种的相位信号输出。

    从输出接口45中,可以将驱动信号输出到用于缝纫机电机5的驱动电路49、用于θ方向驱动电机50的驱动电路51、用于气缸52的电磁切换阀53的驱动电路54、用于移动驱动送料台35的X方向驱动电机55的驱动电路56、用于Y方向驱动电机57的驱动电路58。在此基础上,可向操作面板6输出驱动脉冲信号。

    在ROM41中,不仅存储根据具有多种套结加固线迹的锁眼线迹的线迹数据和各种锁眼线迹数据来驱动缝制机构用的驱动控制程序,而且还存储有对锤驱动机构、送料台35及转动机构15进行驱动的各种驱动控制程序、后述的本实施例特有的锁眼线迹缝制控制用的锁眼线迹缝制控制程序等。又,RAM42中,设置有可以存放通过运算求出的内针Ni和外针No的落针位置数据及由这些多个的落针位置数据组成的锁眼线迹数据的线迹数据存储器,而且还设置有各种的工作存储器以及缓冲存储器等。

    在后面的流程图中也有说明,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8通过该软件构成(锁眼线迹缝制控制程序的执行),在形成所述套结加固线迹39d时,动作控制成使该套结加固线迹39d的线环结合部DSc形成于从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39a、39b的端部离开的位置,具体来讲,在形成所述套结加固线迹39d时,按照使所述内针Ni来到与圆头孔DH形成位置离开一侧(图12中的下侧)的要求来控制转动机构15。此时,形成第2直线锁眼线迹39b之后,在形成套结加固线迹39d前将针杆11和弯针机构25(弯针座14),朝与所述一方向相反方向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角度90度。

    下面参照图10的流程图和图11A-11G,对由圆头锁眼缝纫机1的控制装置8所执行的线迹缝制控制程序作出说明。图中的符号Si(i=11、12、13…)表示各步骤。其中,图11A-11G表示从上面的方向看喉部板26,缝制机构(针杆11和弯针座14)的转动角度是将形成第1直线锁眼线迹39a时的状态(通常状态)定义为「0°」。

    用户通过操作面板6的操作,选择所需要的圆头锁眼线迹39,一旦操作启动·停止开关7,则开始该项控制。首先,被选择的圆头锁眼线迹39的缝制数据从ROM41读入(S11)。其次,通过θ方向驱动电机50将缝制机构回转驱动成为转动角度「0°」(S12)。

    接着,驱动X方向驱动电机55及Y方向驱动电机57,按照相对于缝针10的加工布W的位置来到缝制开始位置Ns的要求使送料台35移动(S13)。然后根据缝制数据缝制出第1直线锁眼线迹39a(参照图11A)(S14)。

    接着,根据缝制数据,在线迹形成方向D2上缝制出圆头锁眼线迹39c(参照图11B)(S15)。该场合,缝制机构从转动角度「0°」向逆时针方向回转驱动到「180°」(作为整体的角度180度回转)。其次,在缝制机构的转动角度「180°」的状态下,根据缝制数据,在线迹形成方向D3上缝制出第2直线锁眼线迹39b(参照图11C、图11D)(S16)。第2直线锁眼线迹39b的缝制结束位置成为了图12中的符号Se所示的位置。

    接着,通过θ方向驱动电机50,将喉部板26朝顺时针方向、也就是与S15中的缝制机构的回转方向、即与逆时针方向相反方向地回转驱动角度90度,使缝制机构的位置处于回转角度「90°」(S17)。与此同时,通过X方向驱动电机55和Y方向驱动电机57,接照缝制开始位置成为套结加固线迹39d的开始位置Ks的要求来移动送料台35(参照图11E)(S18)。

    该场合,送料台35从第1直线锁眼线迹39a朝第2直线锁眼线迹39b的方向,在+X方向上移动套结加固线迹39d的长度L的一半。该场合,在S17中,第2直线锁眼线迹39b的线迹形成方向D3与套结加固线迹39d的线迹形成方向D4交叉的范围内的规定角度成为90度。

    然后,根据缝制数据,在线迹形成方向D4方向上缝制出套结加固线迹39d(参照图11F)(S19),结束控制。其结果,如图11G所示,可形成具有套结加固线迹39d的圆头锁眼线迹39。

    这样,被缝制的圆头锁眼线迹39,如图12所示,可将与用粗线表示的下线DS绞合点、即线环结合部DSc,如前所述形成于多个的内针Ni侧。因此,形成套结加固线迹39d时,如S17那样地使缝制机构向顺时针方向回转角度90度,再如S18那样使缝制开始位置向第1直线锁眼线迹39a一方移动。

    这样,套结加固线迹39d的线迹形成方向D4成为了从第1直线锁眼线迹39a面向第2直线锁眼线迹39b的方向,套结加固线迹39d中的线环结合部DSc处于从右左的直线锁眼线迹39a、39b的端部向下侧离开的位置。

    即,右左的直线锁眼线迹39a、39b中的线环结合部DSc不与套结加固线迹39d中的线环结合部DSc重合。由此,与传统的线环结合部DSc重合的结构不同,套结加固线迹39d不会明显地膨胀而鼓起。其结果,若采用本实施例,则可消除圆头锁眼线迹39的不平整感,可获得提高缝制品质的效果。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2~第11实施例。下述的实施例是对上述的第1实施例作了局部性变更的例子。因此只对与上述第1实施例不同之点作出说明。

    1)图13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使用了芯线27,通过前述的芯线供给机构,在加工布W上形成圆头锁眼线迹39A。该场合,如图13中的双点划线所示,芯线27被缝入内针Ni与外针No的中间位置的上线US之中,因此,直线锁眼线迹39a、39b的芯线27与套结加固线迹39d的芯线27相互不重复。

    2)图14表示本发明的第3施例。

    本第3实施例中,缝制套结加固线迹39d时,缝制机构朝一方向即逆时针方向回转。该场合,S11~S16与图10相同,故省略其说明。S17A中,通过θ方向驱动电机50使缝制机构在俯视看的逆时针方向上回转驱动角度270度,使缝制机构(喉部板26)的转动位置成为「90°」的位置。该场合,缝制机构的方向也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故可获得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的效果。上述S17中,缝制机构的转动角度也可是270度前后的角度。

    3)图15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

    本第4实施例中,在加工布W上形成圆头锁眼线迹39B。该圆头锁眼线迹39B是以将套结加固线迹39d按照图中向左方向稍许下降倾斜的角度来形成。该场合,形成套结加固线迹39d时,缝制机构的转动角度成为比「90°」稍大的「92~93°」,并且,线迹形成方向D4B成为了图中向左方向稍许下降倾斜的方向。本第4实施例也可获得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4)图16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

    本第5实施例中,在加工布W上形成圆头锁眼线迹39C。该圆头锁眼线迹39C与上述第4实施例不同,以按照图中向左方向稍许上升倾斜的角度来形成套结加固线迹39d。该场合,形成套结加固线迹39d时,缝制机构的转动角度成为比「90°」稍小的「87~88°」,并且,线迹形成方向D4C成为了图中向左方向稍许上升倾斜的方向。本第5实施例也可获得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5)图17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

    本第6实施例的圆头锁眼线迹39D中,形成套结加固线迹39d时,线迹形成方向D4成为了图中的左右方向,而且缝制机构(喉部板26)的转动角度比如可设定为「100°」。这样,套结加固线迹39d的线迹形成倾斜。

    6)图18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例。

    本第7实施例的圆头锁眼线迹39E中,形成套结加固线迹39d时,线迹形成方向D4也成为了图中的左右方向,而且缝制机构(喉部板26)的转动角度比如可设定为「80°」。这样,套结加固线迹39d的线迹形成与图17的相反方向的倾斜。

    7)图19表示本发明的第8实施例,图20表示本发明的第9实施例,图21表示本发明的第10实施例,图22表示本发明的第11实施例。这些图表示与上述的圆头锁眼线迹39不同种类的锁眼线迹的例子。这些,全部是相对于不具有圆头部的直线状的孔(包含装饰用的平头孔)SH所形成的锁眼线迹。

    图19所示的锁眼线迹61,在孔(平头孔)SH的右左形成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61a、61b,同时在一端(图的上端)侧使用放射状的锁眼线迹61c将其连接,在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61a、61b的另一端(图的下端)侧形成套结加固线迹61d。该场合,套结加固线迹61d的线环结合部DSc也是形成于从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61a、61b的端部离开的位置。

    图20所示的锁眼线迹62,在孔SH的右左形成连续的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62a、62b,在这些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62a、62b的一端侧形成套结加固线迹62c。该场合,套结加固线迹62c的线环结合部DSc形成于从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62a、62b的端部离开的位置。

    图21所示的锁眼线迹63,在孔SH的右左形成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63a、63b,在这些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63a、63b的两端侧分别形成套结加固线迹63c、63d。该场合,套结加固线迹63c、63d的线环结合部DSc形成于从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63a、63b的端部离开的位置。

    图22所示的锁眼线迹64,在孔SH的右左形成斜方向延伸的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64a、64b,在一端侧(图的上侧)形成局部重合,在这些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64a、64b的另一端侧形成套结加固线迹64c。该场合,套结加固线迹64c的线环结合部DSc也是形成于从第1、第2直线锁眼线迹64a、64b的端部离开的位置。

    这样,本发明可适用于各种锁眼线迹缝制的场合。

    8)其它,虽未图示,但当然,本发明也适用于只有1根弯针的形成单链线迹式的锁眼线迹的缝纫机、线迹形成时只让送料台35移动来形成锁眼线迹的缝纫机等各种锁眼缝纫机。

锁眼缝纫机及锁眼线迹形成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锁眼缝纫机及锁眼线迹形成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锁眼缝纫机及锁眼线迹形成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锁眼缝纫机及锁眼线迹形成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锁眼缝纫机及锁眼线迹形成方法.pdf(3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的圆头锁眼缝纫机,在圆头孔(DH)形成位置的周围形成圆头锁眼线迹(39)时,首先缝制机构(针杆(11)和弯针机构(25)的回转角度为0。在箭头(D1)方向上形成第1直线锁眼线迹(39a),其次,缝制机构每1针以规定角度(用针数将180度分割的角度),一边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一边在箭头(D1)方向上形成圆头锁眼线迹(39c),接着,在缝制机构的回转角度为180的状态下,在箭头(D3)方向上形成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缝纫;绣花;簇绒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