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纤维及其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吸湿放热性的弹性纤维及其编织物等的用途、以及针织物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注重保温性的布料逐渐趋向于变厚或变重。在穿上这些布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重量重、不易活动、时尚性受损,或者由于出汗后的排湿性不充分而导致在上下班电车等上出汗时感到闷热等不适感,还有在汗的温度下降后产生发冷感觉等,因此市场上希望出现一种质地薄且保温性优良的布。
特别是使用弹性纤维等的伸缩性布会紧贴于肌肤,当为了确保保温性而制成厚布时上述不适感会表现得特别显著。另外,在利用其合身性来追求美感的用途例如长筒袜、连裤袜等中,如果变厚则穿着时的美感大多会大大降低。
为了确保这些薄布的保温性,目前进行了各种研究,但是大多只是改变针织组织或选择通用丝,其效果还不够充分,而且得不到同时确保保温性、轻量性、舒适性、美感的布。
另外,聚酯纤维或尼龙纤维、以及聚氨酯弹性纤维等合成纤维不同于所谓棉或羊毛、丝绸等天然纤维,其中亲水性官能团的含量少,因此一般缺乏吸湿性。因此研究人员长期研究了合成纤维的亲水化技术,例如染色工业第47卷10期491页中所记述,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亲水加工。
用于提高聚氨酯类弹性纤维吸水性的技术,公开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开平11-81046号公报中。其中公开了同时具备高吸水性、高生物亲和性和优良物理强度并且加工性良好的水不溶性、非离子性吸水性聚氨酯丝及利用熔融纺丝的制造方法。但是,由于水吸收率在200%以上并且构成纤维地高分子自身具有高吸水能,该纤维在洗涤时和吸汗时纤维表面会发生溶涨从而呈现出温热感,因此在作为衣料用途使用时有时会产生问题。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开2001-98423号公报中,公开了通过作为母体聚合物的多元醇成分使用亲水性多元醇即水溶性聚亚烷基醚多元醇来提高聚氨酯类弹性纤维吸湿性的技术。还公开了由此可以解决特开平11-81046公报中的问题,即使在用于衣料用途时也可以将溶涨的影响降低至不会影响手感的程度,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
在提高聚氨酯类弹性纤维透湿性的技术中,在混合高吸水性聚合物的方法中,作为高吸水性的聚合物例如有聚丙烯酸类聚合物、聚乙烯基类聚合物、聚酰胺类聚合物、高吸水性聚氨酯聚合物等,但是由于这些高吸水性聚合物局部存在,因此会出现物性降低和纺丝稳定性受损的问题。还有,由于该高吸水性聚合物一般没有交联,通过吸水会产生溶涨,与导入上述亲水性多元醇时相同地使聚氨酯类弹性纤维溶涨,在包芯或编织工序中有时会随着浮渣附着在导纱等上而诱发所谓断丝和质量不合格等后加工方面的问题。
另一方面,近年来对聚氨酯类弹性纤维的耐热性的要求逐渐提高,特别是一直希望提供可以和需要高温高压染色的聚酯纤维交织的聚氨酯类弹性纤维。针对这样的要求,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开平5-186557号公报、特开平7-102035号公报中所公开,作为提高聚氨酯类弹性纤维耐热性的技术,已知的是在由聚氨酯溶液成型为聚氨酯聚合物后通过热处理进行高分子量化的技术。但是,通过这些技术得到的聚氨酯类弹性纤维虽然针对后加工中的热处理的耐热性有所提高,可是难以控制对应于目的的坯布性能和量,合格率较差,并且在后加工通过性方面存在问题。
还有,如果在多元醇成分中导入上述亲水性,则针对于在后加工中的热处理的耐热性降低,从而存在很难与需要高温高压染色的聚酯纤维交织的问题。
下面针对编织物的现有技术进行叙述。由聚酯类纤维、聚酰胺类纤维、纤维素类纤维等非伸缩性纤维和聚氨酯弹性类组成的编织物,由于伸长性能优良,因此可被用于连裤袜和短袜的脚底、胸罩、绑肚、紧身衣等紧身内衣(foundation)和贴身内衣、游泳衣或者型体服等运动衣、滑雪裤、弹性粗棉布衣等外衣等其他弹性棉外套带、有弹性的紧身上衣、弹性带的底布、运动护身带类的医疗用途和弹性保护罩的底布等多方面的用途。
特别是在妇女内衣用途中,由于具有适度的伸缩性和薄度,氨基甲酸酯等弹性丝和尼龙的复合织物正成为主流。但是,由于合成纤维特有的透湿性的不良,闷热感成为问题,作为解决闷热感的手段,除了利用上述吸湿性聚氨酯之外,在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开平9-228155号公报以及特开平9-256278号公报中公开了利用改进尼龙纤维吸湿特性的吸湿性尼龙类。
作为汗衫所要求的舒适性,采用湿度控制效果和保温性能来评价,在穿着最初自己发热,作为对加温效果和出汗后发冷感的抑制有效的物质,在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开平9-158040号公报和特开2000-303353号公报中,公开了丙烯酸类的吸湿放热纤维。但是得到的纤维主要是短纤维,由于机械性能稍差,难以得到细纱和薄的针织物,另外通过与氨基甲酸酯类的弹性丝复合也可以成为弹性丝,但是有时美感变得不能满足要求。
另外在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开2002-38375号公报中,提出了在后加工中采用树脂粘接法和接枝聚合法将丙烯酸类吸湿放热性树脂粒子固着在尼龙或聚酯布表面的方法,但是吸湿粒子也存在于表层纱,有时也会存在吸湿时发粘的问题或洗涤耐久性欠缺以及手感硬化的问题。
下面针对长袜的现有技术进行描述。自尼龙纱出现以来,作为提高妇女脚线美的服饰,长袜得到了普及,随着连裤袜的出现更增加了其用量。随着偏好的高级化,消费者也逐渐需求不同级别的商品,即,出现了更透明且伸缩性更高的物品。作为其中1例,可举出要求紧固感更强的支撑型长袜,也出现了使用斯潘德克斯(spandex)纤维和尼龙纱的包芯纱的长袜,如今已成为了主流。合成长丝强度高,可以得到薄且耐穿性优良的长袜,从这方面看值得重视,但是由于薄因此又存在严寒时保温性欠缺的缺点。另外由于吸湿性低,也希望出汗时的闷热感得到改进。除此之外该闷热感会导致鞋内的异臭,从而成为女性的一个烦恼。
在合成纤维中也存在很多吸湿性优良的纤维,但是大部分合成纤维的强度较低,因此不适合用于薄且追求耐久性的长袜中,可用于长袜中的长丝主要是尼龙或者聚酯,特别是在合成纤维中尼龙的标准含水率高,强度也高,因此可以使用尼龙长丝。但是在严寒期间和酷暑时问题也多。作为严寒用的也有厚的紧身裤,但是对于注重容姿的年轻女性对此有很多不满。相反在酷暑时,虽然也有赤脚不穿的情况,但是也注重外观和紧固感,因此即使不满也穿着它的情况较多。
近年来,对于被称为支撑型的紧固感强的长袜的要求在逐渐提高,且氨基甲酸酯等弹性丝和尼龙的复合丝正成为主流。作为解决闷热感的手段,试着利用过改进了上述尼龙纤维吸湿特性的吸湿性尼龙纱,也利用过上述吸湿性聚氨酯,并由此提出了改善了吸排湿性并且富于舒适性的长袜,但是还未能改善吸湿放热和抗菌除臭的效果。
吸湿放热效果在现有的棉和羊毛纤维中是已知的,但是与上述紧身裤相同,同样不适合用于薄且追求美感的女性长袜中。
鉴于这些现状,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开2001-131802号公报中提出了在后加工中使用粘接树脂将吸湿放热树脂粒子固定在由尼龙和聚氨酯弹性丝的复合丝构成的长袜上的方法,但是吸湿粒子也存在于表层尼龙纱中,因此除了存在吸湿时发粘的问题和洗涤耐久性容易变得不充分外,有时也会导致手感硬化。
下面主要对长纤维织物的现有技术进行描述。
在所有体育运动中,通常为了在开始运动之前温暖肌肉和关节以防止受伤并且提高运动能力,都进行热身。特别是在严寒时的户外比赛中热身更为重要。
这时运动选手穿着热身套装,尽管现有的衣服具有保温效果,但是由于没有加温效果,因此热身还需要较长的时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并且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进行热身而穿着妨碍运动性的厚衣服时,其体力会被消耗一部分。当然也可以在衣服内揣着怀炉等热源,但是这样的加温仅能局部加温,其效果受限,另外也会妨碍运动。
另外,在冬天室外长时间运动的高尔夫和滑雪中,希望具有加温效果的衣服。另外除了运动服外,对于冬季用的一般衣服和内衣类也希望具备加温作用。
这里,作为具有吸湿性和温度调节作用的纤维,可举出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开平9-59872号公报中记载的交联丙烯酸类纤维。但是,交联丙烯酸类纤维不具有运动服等中合适的伸缩性,也没有特别地考虑易动性。
另外,主要作为短纤维织物,在所有职业场合下穿着的工作装中,除了通常衣服中所追求的保温效果和装饰效果外,还追求保护身体的效果。例如对于室外作业用的工作服而言要求其能防止外伤和遮蔽紫外线以保护肌肤等。另外,在医疗用的制服和某些实验用制服中,要求具有能防止因细菌等导致的身体污染的效果等。
另一方面,在工作服中也要求适度保持衣服内的温度和湿度并容易操作,特别是在室外的冬季工作用的服装中,要求具备保温效果和能将汗释放至衣服外的效果。
在必需具有吸湿或吸水功能的情况下,主要使用棉布,但是由于棉纤维没有速干性,因此会感到发粘或在工作休息时感到发冷。从这点上来说,羊毛布的保温效果和使衣服内的湿气透至外部的效果优良,但作为工作服的机械耐久性差。
这里作为具有吸湿性和温度调节作用的纤维,已知的是上述交联丙烯酸类纤维。但是,交联丙烯酸类纤维不具有适于工作服等的伸缩性,也没有特别地考虑易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分为下述第1~4课题。
本发明的第1课题在于提供适合于保温性高、也具有舒适性和美感的伸缩性布中的弹性纤维,另外提供适合于后加工通过性良好、具有优良耐热性并且能够快速从肌肤中除去运动时出汗产生的水蒸气以及不闷热的弹性衣服中的弹性纤维。
本发明的第2课题在于提供吸湿放热性高、由于该放热而具有优良保温性并且伸缩性也优良的针织物,特别是提供由于吸湿导致的加温效果优良、在体育运动时的热身效果优良的针织物。另外提供在内衣用途等中兼备穿着舒适性、时尚性、卫生性、耐久性和对肌肤温和的特点的针织物,还有提供使用该针织物的内衣。
本发明的第3课题在于赋予长袜吸湿性,提供吸湿时具有加温效果并且不闷热而可保持舒适状态的长袜,进一步提供兼有抗菌除臭效果并且洗涤耐久性也优良的长袜。
本发明的第4课题在于提供具有加温作用的同时易动的衣服以及适用于其的针织物。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专心研究,结果终于完成了本发明。即本发明由以下部分构成。
1.一种弹性纤维,其特征在于,吸湿和/或吸水时的最大温度上升量在2℃以上。
2.上述第1中记载的弹性纤维,其特征在于,在20℃×65%RH下的吸湿率在0.5%以上,20℃×95%RH下的吸湿率在1.5%以上。
3.上述第1中记载的弹性纤维,其特征在于,满足下式(1)和(2)。
PSD(%)≥60%............................................(1)
PSW(%)≤75%............................................(2)(其中,PSD表示在伸长100%且干热的条件下在190℃处理1分钟后的干热定形率,PSW表示在伸长100%且湿热的条件下用60分钟从40℃升温至130℃后连续在湿热130℃下处理60分钟后的湿热定形率)。
4.上述第1中记载的弹性纤维,其特征在于,含有有机类和/或无机类的高吸排湿性微粒。
5.上述第1中记载的弹性纤维,其特征在于,含有有机类和/或无机类的高吸排湿性微粒,且该高吸排湿性微粒的平均粒径在20μm以下,膨润度在200%以下并且20℃×65%RH下的回潮率在30%以上,相对于纤维重量含有0.2~50重量%该高吸排湿性微粒。
6.上述第1中记载的弹性纤维,其特征在于,含有有机类和/或无机类的高吸排湿性微粒,该高吸排湿性微粒中至少1种是如下所述的微粒,即,在含有50重量%以上丙烯腈的丙烯腈类聚合物上通过肼、二乙烯基苯或三烯丙基三聚异氰酸酯处理导入交联结构,再通过水解把残留的腈基化学转换为盐型羧基,并且含有1.0mmol/g以上盐型羧基的高吸排湿性有机微粒。
7.一种编织物,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使用了上述第1中记载的弹性纤维。
8.一种高伸缩性针织物,是由弹性纤维和非弹性纤维构成的高伸缩性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恒负荷伸长率在50%以上,恒负荷伸长恢复率在50%以上,并且吸湿时针织物的表面温度上升量为3℃以上。
9.上述第8中记载的高伸缩性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弹性纤维是上述第1中记载的弹性纤维。
10.上述第8中记载的高伸缩性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弹性纤维是上述第4中记载的弹性纤维。
11.一种高伸缩性针织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第1中记载的弹性纤维边牵伸边与合成长丝复合后,将该复合丝单独或者与其他长丝一起用圆形针织机交织。
12.一种高伸缩性针织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第1中记载的弹性纤维的裸丝用于后梳栉,合成长丝用于最前梳栉,采用经编机进行编织。
13.一种伸缩性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其是至少部分含有由非弹性纤维和弹性丝构成的伸缩性针织物的针织物,是在吸湿时显示升温速度为5℃/分钟以上的加温效果且排湿时显示吸热作用的针织物,该针织物的洗涤前和洗涤10次后的吸湿放热温度之差小于1℃。
14.上述第13中记载的伸缩性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弹性丝由上述第1中记载的弹性纤维构成。
15.上述第13中记载的伸缩性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弹性丝由上述第4中记载的弹性纤维构成。
16.上述第13中记载的伸缩性针织物,其特征在于,非弹性纤维是选自聚酯类纤维、聚酰胺类纤维、纤维素类纤维中的1种以上的纤维。
17.上述第13中记载的伸缩性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具有抗菌、除臭性能。18.上述第13中记载的伸缩性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弹性丝是聚氨酯的裸丝或者其复合弹性丝。
19.一种内衣,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使用权利要求13中记载的伸缩性针织物。
20.一种长袜,其特征在于,其是至少部分含有弹性丝和合成纤维丝的长袜,吸湿时显示7℃/分钟以上的加温效果,排湿时显示吸热作用,洗涤前和洗涤10次后的吸湿放热温度差小于1℃。
21.上述第20中记载的长袜,其特征在于,弹性丝由上述第1中记载的弹性纤维构成。
22.上述第20中记载的长袜,其特征在于,弹性丝由上述第4中记载的弹性纤维构成。
23.上述第20中记载的长袜,其特征在于,具有抗菌、除臭性能。
24.上述第20中记载的长袜,其特征在于,氨的除臭率在70%以上。
25.上述第20中记载的长袜,其特征在于,醋酸的除臭率在70%以上。
26.上述第20中记载的长袜,其特征在于,异戊酸的除臭率在70%以上。
27.上述第20中记载的长袜,其特征在于,相对于选自氨、醋酸、异戊酸中的1种或者多种,洗涤前和洗涤后的除臭率均在70%以上。
28.上述第20中记载的长袜,其特征在于,摩擦静电电压在2500V以下。
29.上述第20中记载的长袜,其特征在于,JIS-L-1094抗静电性的半衰期测定中的半衰期在50秒以下。
30.上述第20中记载的长袜,其特征在于,构成长袜的针织物的正反面主要体被合成纤维所覆盖,该合成纤维表面上实质上不存在高吸排湿性微粒,构成长袜的弹性丝含有0.2~50重量%的高吸排湿性微粒,该弹性丝被复合至所构成针织物的20重量%以上。
31.一种织物,是含有非弹性纤维和弹性纤维的复合丝的织物,恒负荷伸长率在15%以上,恒负荷伸长恢复率在35%以上,并且吸湿时织物表面上升温度为1℃以上。
32.上述第31中记载的织物,其特征在于,弹性纤维是上述第1中记载的弹性纤维。
33.上述第31中记载的织物,其特征在于,弹性纤维是上述第4中记载的弹性纤维。
34.上述第31中记载的织物,其中构成织物的复合丝的非弹性纤维和/或复合丝以外的纤维是由聚酯类长丝和/或聚酰胺类长丝构成的丝。
35.上述第31中记载的织物,其中构成织物的复合丝的非弹性纤维和/或复合丝以外的纤维是膨松纱。
36.上述第31中记载的织物,其中构成织物的复合丝的非弹性纤维和/或复合丝以外的纤维是潜在丝长差混合长丝。
37.至少部分含有上述第31中记载的织物的衣服。
38.上述第37中记载的衣服,其特征在于,是运动服、内衣、一般衣服、防寒里子或者防寒衬里(liner)中任何一种。
39.一种织物,是含有非弹性纤维和弹性纤维的复合丝的织物,恒负荷伸长率在15%以上,恒负荷伸长恢复率在35%以上,吸湿时织物表面上升温度为0.5℃以上,布表面上以10根/cm2以上的密度含有长度在1mm以上的毛羽。
40.上述第39中记载的织物,其特征在于,弹性纤维是上述第1中记载的弹性纤维。
41.上述第39中记载的织物,其特征在于,弹性纤维是上述第4中记载的弹性纤维。
42.上述第39中记载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构成复合丝的非弹性纤维和/或构成织物的复合丝以外的纤维是含有短纤维的丝。
43.上述第39中记载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构成复合丝的非弹性纤维和/或构成织物的复合丝以外的纤维是含有短纤维的丝,含有该短纤维的丝是棉纱或棉混纺纱。
44.至少部分含有上述第39中记载的织物的衣服。
45.上述第44中记载的衣服,其特征在于,是工作服、办公制服、卫生服、工作服风格的衣服或者一般中衣(穿在内衣和外衣之间)中的任何一种。
下面具体地说明本发明。
首先针对弹性纤维的发明进行说明。本发明中涉及的弹性纤维在吸湿和/或吸水时的最大温度上升量优选在2℃以上。更优选在3℃以上。这是因为具有所述特性的弹性纤维薄并且可以赋予布高保温性。但是如果吸湿和/或吸水时的最大温度上升量过高,则在制丝时的断丝会增加,除此之外,在实际编织物中使用时,会引起不必要的过高的温度上升,因此不优选,通常弹性纤维的最大温度上升量可以在10℃左右以下。
再者,本发明中所述的弹性纤维优选具有上述放热性,并且在20℃×65%RH下的吸湿率在0.5%以上,在20℃×95%RH下的吸湿率在1.5%以上。更优选的是在20℃×65%RH下的吸湿率为1.0~5.0%,在20℃×95%RH下的吸湿率在2.0~15.0%。具有上述特征的弹性纤维,除了可以将具有一定保温性的布变薄外还能够有效地吸收汗,因此即使身体变暖而出汗也不会感觉到不适感,可赋予暖和且不闷热的高度舒适性。另外也可以消除出汗后汗冷却时的发冷感。
本发明弹性纤维在20℃×65%RH和20℃×95%RH下的吸湿率之差优选在1.0%以上,更优选在2.0%以上。该数值表示吸收汗的能力,该数值越大则表示其吸汗能力越高。
其次,对本发明聚氨酯类弹性纤维的耐热性进行说明。首先,就本发明聚氨酯类弹性纤维的干热定形性而言,通过后述测定方法测定的PSD(伸长100%且在190℃干热条件下处理1分钟后的干热定形率)优选为60%以上。当该数值小于60%时,在预定形工序中坯布的尺寸稳定性会变差,不优选。
还有,就本发明聚氨酯类弹性纤维的湿热定形性而言,通过后述测定方法测定的PSW(在伸长100%且湿热的条件下用60分钟从40℃升温至130℃后连续在湿热130℃下热处理60分钟后的湿热定形率)优选在75%以下。该数值表示染色工序中的耐热性,该数值越大则表示耐热性越优良。也就是说,如果PSW大于75%则与需要高温高压染色的聚酯纤维的交织变得困难,同时弹性恢复性降低,因此不优选。
衣料用布中,弹性纤维通常不露出到布的表面上而存在于其内部,因此如果所述的弹性纤维放热则相当于由布内部放热,与用绝热材料覆盖放热体具有同样的效果,从而可以有效地保温并获得蓄热性,另外还可以得到较高的舒适性。在赋予露出于布表面的非弹性纤维放热性的情况下,露出到与人体相反一侧的部分会快速冷却,因此效率低,另外当人体一侧的部分放热时,有时舒适性会降低,因此不太优选。
另外,在通过使用粘接剂轧染(padding)的方法使吸湿时放热的试剂被吸附在布表面上或者使之被包含在露出于表面的纤维中的方法中,除了手感容易遭到损害外,在轧染等中洗涤耐久性容易变得不充分,因此不太优选。
在通常的使用方法中弹性纤维很少露出到布表面,因此具有不会损害手感的优点。可以说在弹性纤维的内部含有吸湿并放热的试剂是优选的方式。
首先作为赋予吸湿性的方法,有效的是在弹性纤维的原料聚合物中添加混合高吸排湿性微粒,之后进行纺丝。作为弹性纤维的代表例,可举出聚氨酯类弹性纤维。纺丝可以通过干式纺丝、湿式纺丝、熔融纺丝中的任何一种方法实施。作为高吸排湿性微粒,可以使用有机类和/或无机类的物质,例如可列举聚丙烯酸类聚合物微粒、聚乙烯类聚合物微粒、聚酰胺类聚合物微粒、聚氨酯类聚合物微粒、多孔质二氧化硅微粒、亲水性二氧化硅微粒等,为了防止物性降低并使纺丝操作性和加工通过性良好,粒径为20μm以下,优选在10μm以下,更优选在5μm以下,最优选在2μm以下。这是因为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纺丝过程中需要使高吸排湿性微粒分散在纤维中。如果粒径大于20μm则在添加混合后粒子会发生偏析,同时渗出至纤维表面,因此成为纺丝断头或由后加工中吸附浮渣而导致的断丝的原因。但是如果平均粒径过小,则微粒间容易引起凝集,聚氨酯类弹性纤维内的分散性反而变差,因此优选在0.1μm以上。另外,微粒的形状没有特别地限定,可以是圆球形状、稍微扁平的球状、无定形等任何一种形状。
高吸排湿性微粒相对于聚氨酯类弹性纤维的含量优选在0.2重量%以上,更优选在0.5重量%以上。如果小于0.2重量%则缺乏吸湿性而不优选。但是如果含量过大则在纺丝阶段的拉丝性会下降,断丝也变多,因此优选在50重量%以下,更优选在48重量%以下。
本发明中使用的高吸排湿性微粒的膨润度优选在200%以下,更优选在100%以下。膨润度如果超过200%,则聚氨酯类弹性纤维本身由于水分而产生膨润,因此成为包芯或编织中由于吸附浮渣而导致断丝或质量不合格的原因。高吸排湿性微粒的膨润度越小越好。在本发明的聚氨酯类弹性纤维中,由吸湿引起的膨润只在高吸排湿性微粒中轻微地发生,而形成纤维的聚氨酯类聚合物几乎不会由于吸湿而引起膨润,因此因导纱上吸附浮渣而出现的断丝或质量不合格等后加工方面的问题较少。
本发明中使用的高吸排湿性微粒,从其在20℃、65%RH下的回潮率大小考虑,优选为非生物类聚合物的高吸排湿性有机微粒,特别优选的化学组成如后所述,在20℃×65%RH下的高吸排湿性有机微粒的回潮率优选在30%以上,更优选在35%以上,最优选在40%以上。目前在有吸湿性的微粒中,被认为吸湿性最高的是羊毛粉末和明胶粉末,但是其在20℃×65%RH下的回潮率至多也就是15%。另外,淀粉和纤维素、丝绸、胶原等多糖类微粒和蛋白类微粒比上述羊毛粉末和明胶粉末小,为8~12%。其他也有尿素树脂类和蜜胺树脂类的粉末,但是考虑到在20℃×65%RH下的回潮率远不到30%,因此不太优选。
另外,为了防止弹性纤维的物性降低并使得纺丝操作性和加工通过性良好,高吸排湿性微粒的粒径为20μm以下,优选在10μm以下,更优选在5μm以下,最优选在2μm以下,其含量相对于纤维优选为0.2~50重量%。这是因为如果含量低于该范围则不能获得充分的效果,如果高于该范围则在制造弹性纤维时产生诱发断丝等不利情况发生。
在本发明所述的弹性纤维中含有由非生物类聚合物组成的高吸排湿性有机微粒的情况下,作为该高吸排湿性有机微粒含有的亲水性基团,可为盐型羧基、盐型磺酸基、盐型磷酸基、盐型膦酸基等,作为盐可以是Li、Na、K等碱金属,Mg、Ca、Ba等碱土类金属,Cu、Ag、Mn等其他金属,铵、胺等有机阳离子等的盐,但是除了盐型以外也可以含有酸型的基团。高吸排湿性微粒是在含有50重量%以上丙烯腈的丙烯腈类聚合物中通过肼、二乙烯基苯或三烯丙基三聚异氰酸酯处理导入交联结构后,再通过水解将残留的腈基化学转换为盐型羧基而成的微粒,特别优选含有1.0mmol/g以上盐型羧基的微粒。没有特别地限定,但是更具体地可列举(a)在含有85重量%以上丙烯腈的丙烯腈类聚合物中通过肼处理导入交联结构使得氮含量的增加到1.0~15.0后再通过水解将残留的腈基化学转换为盐型羧基而成的、含有1.0mmol/g以上盐型羧基的丙烯酸类金属变换粒子,(b)在通过二乙烯基苯或三烯丙基三聚异氰酸酯导入交联结构并且含有50重量%以上丙烯腈的丙烯腈类聚合物中,通过水解将残留的腈基化学转换为盐型羧基而成并且含有2.0mmol/g以上盐型羧基的丙烯酸类金属变换粒子等。盐型羧基量更优选为4.0~10.0mmol/g。作为高吸排湿性有机微粒的制造方法,可以通过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开平8-225610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制造。本发明的弹性纤维的吸湿放热作用主要来自其盐型羧基,因此优选规定纤维中微粒的浓度使得盐型羧基浓度(mmol/g)和纤维中的微粒浓度(重量%)之积通常为40~80左右、特别是45~75左右。弹性纤维中的微粒含量如果在上述范围内,身体可以充分感觉到温暖,同时不会因断丝等造成纺丝困难,因此优选。
这些金属变换粒子是交联丙烯酸类聚合物微粒,在其原始微粒即丙烯腈类聚合物中,作为与丙烯腈同时使用的单体,可列举的是卤代乙烯、亚乙基卤化物、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对苯乙烯磺酸等含有磺酸的单体及其盐、含有丙烯酸等羧酸的单体及其盐、丙烯酰胺、苯乙烯、醋酸乙烯酯等。
含有该高吸排湿性有机微粒的弹性纤维兼有良好的放热性和吸湿性。与添加至酯或尼龙的非弹性纤维中的情况相比,该高吸排湿性有机微粒在添加至聚氨酯弹性纤维中的情况下,会显示出显著的放热和吸湿性,另一方面聚氨酯弹性纤维的强伸度等物性降低也极其微小。其原因尚不清楚,但是可以推测是由于容易渗出到纤维表面。再者,该高吸排湿性有机微粒也显示优良的抗菌性和除臭性,特别是对用于长袜和内衣等中的本发明的弹性纤维提供额外的价值。
本发明中的弹性纤维是指社会普遍观念上认为显示橡胶弹性特性的纤维,可列举的是例如可以至少伸长50%以上、更优选的是可以伸长100%以上并且具有20%以上恢复率的纤维等。这里的恢复率是指恢复收缩的长度与整个伸长部分之比。代表例是具有优良伸缩性的聚氨酯类弹性纤维。
可以用于本发明的弹性纤维中的聚氨酯聚合物,也可以是通过以下操作获得的聚合物,也就是说,将由多元醇和过剩摩尔量的二异氰酸酯化合物构成的两末端为异氰酸酯基的中间聚合物溶解在N,N’-二甲基乙酰胺、二甲亚砜等惰性有机溶剂中并使之与二胺化合物反应得到的聚合物。
作为上述多元醇没有特别地限制,可列举的是例如聚合物二醇等。具体可以选自聚氧化亚乙基二醇、聚氧化亚丙基二醇、聚氧化丁撑二醇、聚氧戊撑二醇和聚氧丙烯丁撑二醇等聚醚二醇,由己二酸、癸二酸、马来酸、衣糠酸、壬二酸和丙二酸等二元酸中的1种或者2种以上与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2,2-二甲基-1,3-丙二醇、1,4-丁二醇、2,3-丁二醇、己撑二醇和二甘醇等二醇中的1种或者2种以上得到的聚酯二醇,聚ε己内酯和聚戊内酯等聚内酯二醇,聚酯酰胺二醇、聚醚酯二醇、聚碳酸酯二醇等。
作为二异氰酸酯化合物,只要是脂肪族、脂环族和芳香族的二异氰酸酯化合物就没有特别限制。可列举的是例如甲撑-双(4-苯基异氰酸酯)、甲撑-双(3-甲基-4-苯基异氰酸酯)、1,4-甲苯撑二异氰酸酯、2,6-甲苯撑二异氰酸酯、间和对苯撑二异氰酸酯、间和对苯二甲基二异氰酸酯、甲撑-双(4-环己基异氰酸酯)、1,3-和1,4-环己撑二异氰酸酯、丙撑二异氰酸酯、丁撑二异氰酸酯、己撑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等。
作为扩链剂的二胺化合物没有特别限制,可列举的是例如乙二胺、1,2-丙二胺、1,3-丙二胺、1,6-己二胺、1,2-环己二胺、1,3-环己二胺、1,4-环己二胺和肼等。
本发明中的弹性纤维也可以用于包芯纱和假捻纱中。这是因为上述复合弹性丝成为被弹性纤维包覆的状态,因此可以提供长且高的保温效果以及舒适性。
再者,本发明中的弹性纤维也可以用于连裤袜中。这是因为由于该用途注重穿着时的美感并要求是薄布,因此能够特别发挥本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中的弹性纤维的交织材料可以是热塑性合成纤维、天然纤维、再生纤维中的任何一种,但是当是热塑性合成纤维时希望采用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中的任何一种,当是天然纤维时采用棉或羊毛,当是再生纤维时采用波里诺西克(polynosic)粘胶纤维。
在将对应的原材料和本发明的弹性纤维交织时不受特别制约,但是例如在交织的情况下用对应原材料覆盖弹性纤维时,一般将聚酯纤维等包覆在弹性纤维上,并用作经纱和/或纬纱。另外在与对应原材料交织的情况下,既可以直接与对应原材料并丝并编入,也可以用包芯丝编入。
关于得到的伸缩性编织物的染色加工,可以采用一般加工工序,即,将坯布松弛、精练后进行预定形,进行染色、干燥、手感处理,之后再实施末道定形。
下面,针对涉及本发明针织物的发明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针织物是由上述弹性丝和非弹性丝构成的高伸缩性针织物,本发明中所说的非弹性纤维是指羊毛、棉、丝绸等天然纤维和尼龙、聚酯等的合成长丝中断裂伸长率不足100%的纤维。非弹性丝实质上不含有吸湿放热性有机微粒,针织物的正反面优选被非弹性纤维覆盖。这里所述的实质上不含有吸湿性有机微粒是指不含有影响针织物吸湿率的量以上的粒子,可以少量含有。
本发明针织物中弹性丝的混用率,从获得吸湿加温效果方面考虑优选为所构成针织物的20质量%以上,从保持穿着时衬布优良性方面考虑优选不足50质量%。本发明中的弹性丝与棉纤维和羊毛纤维相比,吸排湿速度慢,并且达到吸湿的水平高,因此具有发热和放热较温和且长时间持续的特征,特别是在停止出汗后纤维温度的下降速度较慢,具有可抑制运动停止后出现的发冷感的效果。另外盐型羧基除了具有吸湿放热效果外,还具有除臭、抑菌抗菌、pH缓冲、抗静电等各种效果,作为热身服装,是具备理想性能的制品。另外即使阴干也不会有细菌繁殖,因此也适合作为游泳衣。
本发明的针织物在吸湿时针织物的表面温度上升量在3℃以上。该吸湿时的放热是在70℃下干燥针织物2小时后再在放入硅胶的干燥器中调温8小时以上,之后在调整为32℃、70%RH的气氛中通过温度记录法在针织物表面连续5分钟测定表面温度,计测最大温度并将其与32℃的差异作为上升温度。该温度如果不足3℃则缺乏体感效果,上升温度越高则越好,达到大约10℃左右即可。
针织物的伸长特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为了提高保温性并作成尽可能地与身体紧贴并不损害运动性的衣服,针织物需要具有50%以上的恒负荷伸长率,优选的是具有恒负荷伸长率为60~100%的伸长性。另外,为了保持与身体的密合性、恢复性优良并且不损害外表,希望具有恒负荷伸长恢复率为50%以上的伸长恢复性。更优选为60~95%。
在混用弹性丝和非弹性纤维时,可以采用制成复合丝之后再制作为针织物的方法以及交织弹性丝和非弹性丝的方法。但是在交织的情况下,优选做到在针织物的正反面没有弹性丝直接暴露出来。这是因为吸湿后会导致吸湿纤维表面发粘,从而用实质上不吸湿多量水分的非弹性纤维,可以避免肌肤感到发粘感。
作为制成复合丝的方法,可举出制成复合纺丝或包芯纱的方法。作为制成复合纺丝的方法的具体例子,可举出在非弹性纤维的精纺工序的粗纱牵伸区中以适当的牵伸倍率供给而制成皮芯复合丝的方法。作为制成包芯纱的方法的具体例子,可举出以适当的牵伸倍率供给弹性丝并在其上卷绕非弹性丝的方法等。在前一种情况下,作为非弹性纤维可以使用羊毛、棉、麻以及聚酯短纤维、尼龙短纤维。在后一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丝绸、聚酯长丝、尼龙长丝、棉以及羊毛的短纤维纱。另外在聚酯长丝、尼龙长丝的情况下也可以作为复合假捻纱使用。
这些复合丝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纤维丝交织成圆形针织物使用,圆形针织物具有可增大伸长率的优点。只要伸长率能满足必要的条件,对其组织就没有特别限定。
在制成经针织物的情况下,只要在供给形成线圈的非弹性长丝的梳栉之后,则即使在哪一个梳栉中使用弹性丝,都会成为用非弹性长丝包裹弹性丝的针织物,因此作为弹性丝可以使用裸丝。这时,非弹性丝也可以使用短纤纱,但是为了抑制由于毛刺和飞花导致操作性的降低,优选使用长丝。
本发明的针织物可以适用于内衣。可以适用于内衣的针织物的特征是,具有吸湿能力并且在吸湿时具有放热、加温的效果。可以说这一点在后述的涉及长袜的发明中也是如此。首先对穿着本发明针织物时的湿温度变化进行叙述。本发明中的湿温度是指贴身内衣针织物的组织中包含的空气的湿温度,该变化决定舒适性。在穿着中由于运动等刺激导致体温上升,则为了冷却体温,汗从皮肤表面被释放出来,针织物中含有的气相的温度、湿度同时也上升,从而感到不适感。这时如果针织物具有吸湿性,则可以抑制气相湿度使之较低,从而可以抑制不适的程度。吸湿的水分由纤维表面排湿至外部环境中。若在吸湿时放热加温,则由于气相中水分量相同,只有温度有所上升,因此相对湿度降低,促进皮肤出汗,结果可以抑制体温上升。这种现象会持续数分钟直至达到内衣的吸湿平衡状态。不久吸湿量和排湿量达到平衡,加温效果停止。这时内衣的温度下降,达到平衡温度。如果停止运动则出汗停止,只进行排湿,不久便会恢复到最初状态。
本发明针织物中使用的弹性丝与棉纤维和羊毛纤维相比,吸排湿速度慢并且达到吸湿的水平高,因此发热和放热较温和并长时间持续,特别是停止出汗后的纤维温度的降低速度慢,具有可抑制停止运动后出现的发冷感的效果。
发明人等通过改变弹性丝中吸湿性微粒的浓度,对在穿着试验中能够感觉到的吸湿时的加温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确认出升温速度为5℃/分钟以上的升温能力是必要的。优选为7℃/分钟以上。该值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通常外温越低所需的升温能力越高。
本发明中作为能够适用于内衣的针织物,使用由以上述聚氨酯类弹性纤维为代表的弹性丝和聚酯类纤维、聚酰胺类纤维和纤维素类纤维等非弹性纤维组成的伸缩性针织物,但为了使用细的原纱制成薄且富有美感的针织物,优选聚酯类纤维、聚酰胺类纤维的长丝。就针织组织而言,如果是圆形针织,则可以是平针组织、双罗纹针织、罗纹组织、正反面组织和这些的变化针织物,如果是经织可以是特里科(tricot)针织物、拉舍尔(raschel)经编针织物等,没有特别限定。作为针织组织,如果是特里科针织物,可以例示的有经绒-经平组织、逆经绒-经平组织、双梳栉经平组织、双梳栉经缎组织,如果是拉舍尔针织物,可以例示的有弹力网眼经编针织物、半弹力网眼经编针织物、毛纬缎(サテンネツト)、针织网眼毛织物等。
弹性丝和非弹性纤维既可以作为包芯纱、并捻丝、复合纺丝等复合丝使用,也可以交织非弹性纤维和聚氨酯弹性丝的裸丝。根据需要也可以交织复合丝和非弹性丝。为了降低加工费,更优选用裸丝交织。另外为了降低针织物的类似橡胶的触感和吸湿时的发粘感,针织物的表层优选用非弹性纤维覆盖。这时,从充分发挥吸湿放热、排湿、抗菌、除臭性能和针织物的伸缩性能方面来看,弹性纤维的含有率优选在1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20~50质量%。如果超过50质量%,则不仅从经济性方面不利,而且有时也会引起发软、膨胀等质感的下降,因此不太优选。
本发明针织物的初期和洗涤10次后吸湿放热特性的温差不足1℃,不足1℃表示具有耐洗涤性,洗涤10次后也可以保持能够感觉到的吸湿放热特性。
本发明的然织物适合用于内衣,由于在上述弹性树脂中含有上述高吸湿性有机微粒,因此可以制成除了高伸缩性能和吸湿放热、排湿吸热、抗静电性等穿着舒适性能外还具备由除臭抗菌效果产生的卫生性能、由pH缓冲性能产生的保湿性能的多功能伸缩性针织物。本发明包含内衣的发明。
接着针对本发明中涉及长袜的发明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长袜的特征在于,具有吸湿性能,另外吸湿时具有放热和加温效果。首先,穿着本发明长袜时的湿温度变化,和能够适用于内衣的针织物基本相同。
发明人等通过改变弹性丝中高吸排湿性微粒的浓度,对在穿着长袜试验中能够感觉到的吸湿时的加温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优选具有7℃/分钟以上的升温能力。更优选为9℃/分钟以上。也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外温越低所需的升温能力越高。
从薄厚、强度、伸长性和伸长恢复性方面来看,本发明的长袜优选为由弹性丝和合成纤维丝的复合丝构成,或者该复合丝和合成纤维丝的假捻纱的交织织物。弹性丝优选为弹性长丝,合成纤维丝优选为合成长丝。优选的是长袜的正反面实质上被合成长丝覆盖。这是为了避免弹性丝直接和肌肤接触并由此改善与肌肤表面的润滑度,满足作为长袜的优选特性。如果将复合丝双方都做成长丝,则对于提高透明性和提高强度并由此提高耐穿性是优选的,合成长丝优选为聚酯或者尼龙。从吸湿性和耐久性的观点来看,合成长丝更优选为尼龙长丝。该复合丝的总纤度,在实际应用中作为短裤部分使用时优选为30分特~80分特,作为腿部分使用时优选为10分特~50分特。
初期和洗涤10次后的吸湿放热特性差表示耐洗涤性,不足1℃是指洗涤10次后还能保持能够感觉到的吸湿放热特性。本发明中所述的洗涤,是指以使用纤维评价技术协会的标准洗涤剂的JIS-0217-103法为基准的洗涤。
含有高吸排湿性有机微粒的弹性丝优选含有所构成的织物的20重量%以上,如果在此以下则吸排湿特性不足,因此不优选。另外长袜的紧固感也不足,因此不优选。更优选的是25~40%。在连裤袜的情况下,短裤部分和腿部分一般分别由不同的丝构成。两者用相同丝构成也没有问题,如果仅有一方中使用含有该吸湿性有机微粒的弹性丝,则仅指在这部分针织物中含有该吸湿性有机微粒的弹性丝的构成比率。
如上所述,通过在短裤部分和腿部分任意分别使用根据环境变化重复吸湿放热和排湿吸热作用的针织物,可以设计适应于季节和环境的连裤袜。例如在夏季用的长袜中通过仅仅在腿部分采用含有放热·吸湿性有机微粒的弹性丝,可以得到具有爽滑感的凉爽的长袜,作为冬季用时优选在短裤部分和腿部分均使用。
本发明的长袜优选具有以下特征,即选自氨、醋酸以及异戊酸中至少一种物质的除臭率在70%以上。这些成分是作为社团法人的纤维评价技术协会作为汗臭的臭味成分所规定的,只要具有消除这些成分的性能,特别是对于上述3种中任何一种成分都具有除臭性能,则容易认为具有除去出汗后臭味的性能,且该性能应在70%以上。因而如果不足70%则其性能不充分,不能说具有除臭性能。优选的是除臭性能在85%以上,更优选的是在90%以上。
本发明的长袜对于选自氨、醋酸和异戊酸中至少一种的除臭率在洗涤前和洗涤后总计优选为70%以上。目前市售的长袜大多是在制成产品后附着除臭成分的所谓后加工品,其耐洗涤性差,因此即使最初具有除臭性能,洗涤后其除臭性能也会劣化。本发明长袜中优选采用的弹性丝,由于在其纤维表面和内部与纤维成为一体,因此即使洗涤其性能也几乎不会劣化。洗涤后除臭率的较优选范围是80%以上,更优选为85%以上。
本发明长袜的摩擦静电电压优选在2500V以下。摩擦静电电压如果超过2500V,则在穿裙子时容易缠绕,特别是在低湿度的冬天穿着时容易感到不适感。优选的范围是2000V以下,更优选为1500V以下。
本发明长袜的静电电压的半衰期优选在50秒以下。和摩擦静电电压相同,该静电电压的半衰期也是评价缠绕容易度的一个参数,该值如果在50秒以下,即使由于与左右的长袜和裙子等的外部的摩擦引起静电,因静电电压的减少速度很快,因此出很难感觉到不适感。如果超过50秒,特别是在低湿度的冬天穿着时容易感到不适感。优选的是30秒以下,更优选为15秒以下。
其次,针对本发明涉及的织物进行说明。首先主要针对涉及含有大量长纤维的织物(以下称为长纤维织物)的发明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长纤维织物为含有非弹性纤维和上述的弹性纤维的复合丝的织物,优选的是恒负荷伸长率在15%以上、恒负荷伸长恢复率在35%以上、吸湿时织物表面上升温度在1℃以上的织物。
在本发明中,恒负荷伸长率、恒负荷恢复率以及吸湿时织物表面上升温度为分别通过后述方法测定的值。
长纤维织物的伸长特性是对衣服特别是运动衣所要求的重要特性。为了获得易于运动的衣服,本发明织物的恒负荷伸长率在15%以上,优选在20%以上。为了避免降低保形性以及伸长恢复性,恒负荷伸长率的上限优选为40%左右。
另外为了避免损坏美观,本发明长纤维织物的恒负荷伸长恢复率在35%以上,优选在60%以上。恒负荷伸长恢复率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为95%左右。
另外本发明长纤维织物的吸湿时的织物表面上升温度在1℃以上,优选在2℃以上。吸湿时织物表面上升温度越高越好,但是通常到5℃左右就已足够。若吸湿时织物表面上升温度在上述范围,则穿着时可以感觉到暖和。
含有上述非弹性纤维和弹性纤维的复合丝的同时恒负荷伸长率在15%以上、恒负荷伸长恢复率在35%以上、吸湿时织物表面上升温度在1℃以上的织物,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制造。即制成非弹性纤维和含有高吸排湿性微粒的弹性纤维的复合丝的含量为5重量%以上的织物,并通过适当调节制作复合丝时的牵伸率、编织组织以及编织密度,可以得到上述数值范围的织物。
恒负荷伸长率以及恒负荷伸长恢复率,可通过调整制作复合丝时的牵伸率、编织组织和编织密度以及织物中复合丝的含量,来提高或者降低。另外吸湿时织物表面的上升温度,可通过调节弹性丝中微粒的含量以及织物中复合丝的含量来提高或者降低。
所构成的丝的纤度随构成材料的种类和用途而不同,但是作为弹性丝的纤度,通常为20~100dtex左右,特别优选为30~50dtex。如果在上述范围内,则得到的织物的伸长特性、恢复特性将变得良好。
在本发明的长纤维织物中,所谓非弹性纤维是指JIS L1013(2000)(等速伸长形试验)中规定的断裂伸长率为100%以下的纤维。非弹性纤维的种类没有特别地限定,可以使用公知的纤维。作为这样的公知非弹性纤维,可列举的是聚酰胺(尼龙等)、聚酯、维纶、丙烯腈、聚乙烯、聚丙烯之类的合成纤维;人造丝、铜铵纤维之类的再生纤维;醋酸酯、普罗米克丝之类的半合成纤维;丝绸之类的天然纤维等。
从能够满足运动衣所要求的强度方面来看,特别优选由聚酯、聚酰胺(尼龙等)构成的长丝。非弹性纤维可以单独1种或者2种以上混合使用。
由非弹性纤维构成的丝的纤度通常为10~100dtex左右,特别优选为20~50dtex左右。
从获得膨松、膨胀感、暖和感的方面来看,非弹性纤维优选为进行膨松加工了的纤维,更优选假捻膨松纱。
复合丝的形式可以没有限制地使用作为弹性纤维复合形式所公知的形式。作为这类公知的复合丝,可列举的是以适当的牵伸倍率供给弹性纤维并在其上面卷绕非弹性纤维或者络合的包芯花线,或者以适当的牵伸倍率供给弹性纤维并与非弹性纤维一起并丝的状态下加捻而得到的合股线等。特别优选包芯花线。从可以提高非弹性纤维的包覆性和避免由于弹性纤维的露出导致的切断,同时可以降低布之间的摩擦的方面来看,更优选使用中空纺锤式包覆机制造的卷绕包芯花线(单包芯花线)。
复合丝的捻数可以是500~1200T/m左右,优选为600~1200T/m左右。捻数如果在上述范围内,可以满足复合丝的伸长恢复特性,并且可降低由于露出至弹性纤维表面而导致的“目ムキ”问题。
弹性纤维和非弹性纤维的使用比率以重量比计弹性纤维:非弹性纤维的比率通常为1∶2~1∶8左右,特别优选1∶3~1∶5左右。
为了在实际应用中获得充分的吸湿放热效果,在本发明的长纤维织物中优选含有5重量%以上上述复合丝。特别是含有20重量%以上,更优选含有25重量%以上。织物中作为丝可以使用100%该复合丝,但是从保持穿着时的舒适性的方面来看,优选为30重量%左右。复合丝的比率如果在上述范围内,则在穿着时容易感觉到吸湿放热效果。
在存在上述复合丝以外的构成长纤维织物的纤维的情况下,对其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合成纤维、半合成纤维、再生纤维、天然纤维中的任何一种。另外,丝的形式也可以是长丝或者短纤维纱。复合丝以外的纤维既可以是非弹性纤维也可以是弹性纤维,但是从手感和触感方面来看,优选使用非弹性纤维的长纤维。复合丝以外的纤维可以单独1种或组合2种以上使用。
上述复合丝以外的纤维,在制成运动服用的织物的情况下,优选为聚酯类和/或聚酰胺类的长丝(特别是非弹性丝)。在制成薄且布表面光滑的布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扁平纱线,但是该情况下会成为弹力稍差的布。在需要稍微厚且伸长率大的布的情况下,作为上述复合丝以外的丝,优选使用膨松纱。特别优选使用聚酯类长丝或者聚酰胺类长丝的假捻纱(特别是1级加工纱)。
另外在要求美感的情况下,作为上述复合丝以外的丝,优选使用潜在丝长差混合长丝,更优选使用由聚酯长丝构成的潜在丝长差混合长丝。在使用潜在丝长差混合长丝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氢氧化钠等对制造后的织物进行减量加工,可以提高柔软的手感和悬垂性。作为潜在丝长差混合长丝,可以使用混织了具有热收缩差的2种以上的长丝即所谓异收缩混合长丝,或者混织了通过热处理进行收缩的长丝和伸长的长丝即所谓自发伸长混合长丝等。
另外在制成内衣和一般衣服用的织物的情况下,作为复合丝以外的基本丝,优选使用由聚酯或者尼龙组成的扁平纱线。
弹性复合丝可以用经纱和纬纱双方并交互排列,或者也可以将经纱或者纬纱的一方制成由弹性复合丝组成的丝,另一方制成由非弹性丝组成的丝。前一种情况下可以得到2路弹力织物,后一种情况下可以得到1路弹呼织物。
本发明的长纤维织物由于兼有吸湿放热的性质和伸缩性,因此适合作为运动服、内衣、一般衣服、防寒服的里子或者防寒衬里(穿脱自由的衬布)等使用。
使用本发明长纤维织物的衣服的种类没有特别地限定,但是由于兼有吸湿放热的性质和伸缩性,因此运动服、内衣、防寒衬里、防寒服的里子、一般衣服等是合适的。在用于运动服的情况下,成为特别适合于屋外运动热身的衣服。
具体讲,作为运动服可列举的是网球服、高尔夫球服、滑雪服、慢跑服等的上衣或者裤子;裙子等。在这些当中适合使用例如组合了弹性复合丝和非弹性聚酯假捻纱的织物。
作为一般衣服可列举的是衬衫或者罩衫之类的中衣、裤子、裙子、外出用夹克之类的上衣等。在这些当中适合使用组合了丝绸或由具有吸汗性的特殊长丝构成的细纤度的丝的织物(中长衣用等),组合了弹性复合丝和非弹性聚酯扁平纱线的织物(上衣用等),以及组合了弹性复合丝和异收缩混织丝的织物(上衣用等)等。组合了弹性复合丝和异收缩混织丝的织物不仅可以用作外出用夹克之类一般衣服的上衣,还可以用于网球夹克、高尔夫夹克之类运动用上衣等广泛用途中。
作为内衣可列举衬衫和短裤等。在这些当中适合使用组合了丝绸或由具有吸汗性的特殊长丝构成的细纤度的丝的织物等。
在外套和滑雪用上衣之类防寒服的里子和防寒衬里中,适合使用组合了弹性复合丝和非弹性聚酯扁平纱线的长纤维织物。
接着针对本发明中主要含有大量短纤维的织物(以下称为短纤维织物)进行描述。其中弹性纤维优选为长纤维。
本发明的短纤维织物为含有非弹性纤维和上述弹性纤维的复合丝的织物,优选的是恒负荷伸长率在15%以上,恒负荷伸长恢复率在35%以上,吸湿时织物表面上升温度为0.5℃以上,并且布表面上含有10本/cm2以上密度的长度1mm以上的毛羽的织物。
在本发明中,恒负荷伸长率、恒负荷伸长恢复率、吸湿时织物表面上升温度以及布表面的毛羽密度是分别通过后述方法测定的值。
短纤维织物的伸长特性是对衣服特别是运动衣所要求的重要特性。为了获得容易运动的衣服,本发明短纤维织物的恒负荷伸长率在15%以上,优选在20%以上。为了使得保形性以及伸长恢复性不降低,恒负荷伸长率的上限优选为40%左右。
另外为了不损坏美观,本发明短纤维织物的恒负荷伸长恢复率在35%以上,优选在60%以上。恒负荷伸长恢复率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为95%左右。
另外本发明短纤维织物的吸湿时织物表面上升温度在0.5℃以上,优选在2℃以上。吸湿时织物表面上升温度越高越好,但是通常到5℃左右就已足够。如果在上述范围内,可以感觉到由于吸湿产生的放热,并可以得到由加温形成舒适感的衣服。
另外本发明的短纤维织物在布表面上含有10本/cm2以上密度的长度1mm以上的毛羽。该毛羽密度优选为20本/cm2以上。该毛羽密度的上限没有特别地限定,但是通常在30本/cm2左右。如果该毛羽密度在上述范围内,在制成织物的情况下可以得到暖和和自然的感觉。
恒负荷伸长率在15%以上、恒负荷伸长恢复率在35%以上、吸湿时织物表面上升温度在0.5℃以上并且在布表面上含有10本/cm2以上密度的长度1mm以上的毛羽的短纤维织物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得到。即,合适的是将由非弹性纤维和含有0.2~50重量%高吸排湿性微粒的弹性纤维组成的复合丝和含有短纤维的丝交织的织物,在该复合丝含量为5重量%以上的织物中,通过适当调节制作复合丝时的牵伸率、编织组织以及编织密度,并同时优化复合丝的捻系数和短纤维的纤维长度,可以得到上述数值范围的织物。
恒负荷伸长率以及恒负荷伸长恢复率,可以通过调整制作复合丝时的牵伸率、编织组织以及编织密度以及复合丝的含量来提高或者降低。另外吸湿时织物表面的上升温度,可以通过调节微粒的含量以及复合丝的含量来提高或者降低。布表面的毛羽密度可以通过优化复合丝的捻系数和短纤维的纤维长度来提高或者降低。
构成本发明短纤维织物的丝的纤度随构成材料的种类和用途而不同,但是作为弹性丝的纤度,通常为20~100dtex左右,特别优选为30~50dtex左右。如果在上述范围内,则得到的织物的伸长特性、恢复特性将变得良好。
在涉及短纤维织物的发明中,所谓非弹性纤维是指JISL1013(2000)(等速伸长形试验)中规定的断裂伸长率为100%以下的纤维。作为非弹性纤维可以使用公知的非弹性纤维。作为这样的公知非弹性纤维,可列举的是聚酯类、尼龙类、丙烯酸类、维纶类、聚乙烯类、聚丙烯类之类的合成纤维;人造丝、铜铵纤维之类的再生纤维;由醋酸酯、普罗米克丝之类的半合成纤维组成的短纤维;棉、麻之类的天然纤维等。
在用于例如办公制服之类的洗涤次数少的衣服用途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毛(羊毛、山羊毛、骆驼毛、马海毛、羊驼毛、安哥拉羊毛等)。
在用于注重穿着时的吸湿和吸汗性能的工作服;衬衫、罩衫之类的一般中衣;工作服风格的衣服;卫生服的用途的情况下,合适的是棉纤维。
非弹性纤维可以单独1种或者组合2种以上使用。
非弹性纤维的纤维直径通常为12~22μm左右,特别优选为14~17μm左右。
复合丝可以制成作为弹性纤维的复合形式所公知的形式。作为这样的公知形式,可列举的是以适当的牵伸倍率将弹性纤维供给非弹性纤维的精纺区域并通过加捻卷起得到的复合纺丝,或以适当的牵伸倍率供给弹性丝并通过与另外制造的非弹性的短纤维纱进行交捻得到的交捻纱线等。
从可以提高非弹性纤维的包覆性并避免由于弹性纤维的露出导致的切断,同时可以降低布之间的摩擦方面来看,优选复合纺丝。
复合丝的捻系数(TW为捻数[回/2.54cm]、N为英制棉支数时,用表示)在为复合纺织丝的情况下可以是例如3~5左右,优选3.8~4.5左右。捻系数如果在上述范围内,可以得到所需的短纤维纱织物手感,并且在其织造时可以得到复合纺丝的适当的包合力。
弹性纤维和非弹性纤维的使用比率按重量比计,弹性纤维:非弹性纤维的比率通常为1∶2~1∶8左右,特别优选1∶3~1∶5左右。
为了在实际应用中获得充分的吸湿放热效果,在本发明的短纤维织物中含有5重量%以上的上述复合丝。特别是含有20重量%以上,更优选含有25重量%以上。复合丝的含有比率的上限可以根据不同用途所要求的特性(例如弹力等)决定。
上述复合丝以外的丝优选为含有短纤维的丝,更优选为由短纤维构成的丝。短纤维的种类没有特别地限定,也可以使用合成纤维、半合成纤维、再生纤维、天然纤维中的任何一种。由短纤维构成的丝既可以是由1种纤维构成的丝,也可以是由2种以上的纤维构成的混纺纱。
另外作为上述复合丝以外的由短纤维构成的丝,适合使用非弹性丝。
特别优选棉纱、含有棉纤维的混纺纱。具体讲,在交织中使用40~50英制棉支数的棉纱的密织平纹织物,可以利用吸排湿性以及吸湿放热效-果,适用于衬衫、罩衫之类的中衣用途中。另外在交织中使用20~40英制棉支数的棉纱的平纹或者斜纹织物,可以利用抗菌、抑菌、除臭效果、吸排湿性以及吸湿放热效果,可用作白大衣和手术衣之类的医疗用衣服。另外在交织用中使用10~30英制棉支数的棉纱的正斜纹织物,可以利用吸排湿性以及吸湿放热效果,适用于工作服和粗斜纹布制的衣服。在任何一种情况下,特征都是因具有弹性操作容易,且穿着时具有舒适性。
天然纤维中的毛(羊毛等)适合用于制成衬衫、罩衫之类一般中衣、洗涤次数少的办公制服的情况。通过使用毛,可以制成具有沉稳的光泽和由毛羽带来的柔软且暖和的触感的布,可以得到容易直接在肌肤上穿着的衣服。具体讲,例如通过使用毛短纤维纱或毛混纺纱作为经纱,可以得到除了吸排湿性和吸湿放热效果外还具有美感和防皱性的弹力布,适合用于办公制服。
这些短纤维纱可以使用经纱和纬纱两者交替排列,或者也可以将经纱或者纬纱的一方制成由弹性复合丝组成的丝,另一方制成由短纤维纱组成的丝。前一种情况下可以得到2路弹力织物,后一种情况下可以得到1路弹力织物。
由于兼有吸湿放热的性质、伸缩性以及表面上有毛羽的特性(暖和、触感、外观的自然感),因此本发明的织物适合作为工作服、办公制服、卫生服、工作服风格的衣服、一般中衣等使用。
本发明的衣服是上述本发明中主要使用短纤维织物的衣服。衣服的种类没有特别地限定,但是适合为工作服;办公制服;白大衣、手术衣、实验服之类的卫生服;例如粗斜纹布制裤子、劳动服、工装裤之类的工作服风格的衣服;衬衫、罩衫之类的一般中衣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具体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用份表示的是指质量份。另外测定方法、评价方法等如下所述。
(A)弹性纤维的放热性(最大温度上升)
使用圆筒针织机制成10g弹性纤维的裸编织圆筒坯布样品。将该编织圆筒坯布样品装在温度传感器(卷绕在安立计器(株)制造的具有棒状检测端的540K MD-5型上,并使之尽量紧贴,由检测端前端折回余下的编织圆筒坯布样品端并用玻璃纸带或者环形树胶等粘住)上,在70℃下干燥2小时后,放入装有硅胶的干燥器(干燥器内约5%RH),在32℃下放置24小时。然后快速将装着样品的温度传感器与温度记录计(例如安立计器(株)制造;DATA COLLECTOR AM-7052型)连接,在32℃×70%RH的环境下(例如硫酸钾饱和水溶液干燥器)计测由于吸湿放热产生的温度变化。计算得到的最大温度数据(℃)和最初温度(32℃)之差,求得最大温度上升(℃)。
(B)弹性纤维的吸湿率
将5g弹性纤维用100ml石油醚洗净后,测定绝对干燥状态下的重量W1(g)。在20℃×65%RH的气氛下放置24小时后,测定其重量W2(g),通过下式(3),求得在20℃×65%RH下的吸湿率。
20℃×65%RH、吸湿率(%)={(W2-W1)/W1}×100......(3)
还有,在20℃×95%RH的气氛下放置24小时,测定此时的重量W3(g),通过下式(4),求得在20℃×95%RH下的吸湿率。
20℃×95%RH、吸湿率(%)={(W3-W1)/W1}×100......(4)
(C)微粒的膨润度
将约1g在设定为105℃的干燥器中绝对干燥24小时后的试样放入10ml螺旋管中,保持垂直,使得试样上面尽可能维持水平,由刻度读出此时的体积V1(ml)。向螺旋管中加入纯水,其量为吸水后水面也高于试样上面的量,垂直放置6小时后,由刻度读出试样上面的体积V2(ml)。微粒的膨润度通过下式(5)求得。
膨润度(%)={(V2-V1)/V1}×100......(5)
(D)微粒的回潮率
用洗净并绝对干燥的培养皿取约2g试样,盖上留出部分小孔的铝箔,留意不让微粒飞散,放入设定为20℃×65%RH的恒温恒湿器中,经过24小时后,测定培养皿的重量W4。然后放入设定为105℃的干燥机中干燥24小时后,测定培养皿的重量W5(g)。在20℃×65%RH下微粒的回潮率通过下式(6)求得。
回潮率(%)={(W4-W5)/W5}×100......(6)
(E)微粒的平均粒径
使用光散射光度计(大塚电子公司制造的ELS-800型式),按照光度计附带的说明书求得微粒的平均粒径。
(F)干热定形率(PSD)
将最初长度为22.5cm(L1)的弹性纤维在伸长100%的条件下,于190℃进行1分钟干热处理后,在室温下放置10分钟冷却后,测定丝长(L2),通过下式(7)算出。
PSD(%)={(L2-L1)/L1}×100......(7)
(G)湿热定形率(PSW)
将最初长度为9.5cm(L3)的弹性纤维在伸长100%的条件下于湿热下用60分钟从40℃升温至130℃后,再连续在湿热130℃下处理60分钟,之后在室温下放置10分钟冷却,然后测定丝长(L4),通过下式(8)算出。
PSW(%)={(L4-L3)/L3}×100......(8)
(H)微粒中的盐型羧基浓度
精称约1g充分干燥的供试微粒(X(g)),向其中加入200g水后,一边加温至50℃一边添加1N盐酸水溶液,调节pH为2,接着使用0.1N苛性钠水溶液按照常规方法求得滴定曲线。由该滴定曲线求得被羧基消耗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消耗量(Y(cc)),通过下式(9)算出羧基浓度。
羧基浓度=0.1×Y/X......(9)
另外在上述羧基量测定操作中没有添加1N盐酸水溶液调节pH为2,而直接同样地求得滴定曲线并求出羧酸浓度。由这些结果通过下式(10)算出盐型羧基浓度。
盐型羧基浓度=羧基浓度-羧酸浓度......(10)
(I)针织物的恒负荷伸长率和恒负荷伸长恢复率
根据《手感评价的标准化和解析》(日本纤维机械学会编集)第IV章“布的力学特性的测定”中记载的方法测定。测定试样的大小为宽20cm、长5cm,针对布的经向和纬向分别采集。将测定试样沿着长度方向以4.00×10-3/秒的恒定速度拉伸直至最大负荷为500gf/cm,测定此时的伸长率(%),算出经向和纬向的平均值,作为恒负荷伸长率(%)。另外,将其伸长度恢复至施加于试样的负荷变为零,并将此时的以伸长率为零的点为基准的伸长率作为B(%),500gf/cm负荷下的伸长率作为(A)的情况下,恢复率用下式(11)表示。
恢复率(%)={(A-B)/A}×100......(11)经向和纬向的恢复率的平均值作为恒负荷伸长恢复率(%)。
(J)针织物的吸湿放热特性的测定
在70℃的滚筒(tumbler)干燥机中将试样针织物干燥2小时后,放入装有硅胶的干燥器中,在32℃×70%RH的环境下调温8小时以上。然后,在32℃×70%RH的环境下从干燥器中取出,每隔20秒用热追踪装置拍摄,计测针织物表面的温度。由该数据设定达到最高的温度和时间,通过下式(12)算出升温速度。
升温速度={(最高到达温度)-(32℃)}/到达时间(分钟)......(12)洗涤前后的吸湿放热温度差是比较最高到达温度。
(K)针织物或长袜的抗菌性能
作为试验菌使用黄色葡萄球菌,根据纤维评价技术协会规定的SEK统一试验法进行试验,用抑菌活性值表示。如果该值在1.6以上则可以判定具有抗菌性能。
(L)长袜以外的针织物的除臭性能
将3升规定浓度的臭气连同相当于含有1g弹性丝的量的针织物一起封入5升的Tedler袋子中,用气体特克斯(ガステックス)检测管测定室温下经30分钟后的臭气成分减少率(%),70%以上为合格。还有,不同臭气源的臭气浓度设定如下。
氨:100ppm,醋酸:100ppm,异戊酸:60ppm,重复3次测定,取其平均值。
(M)长袜以外的针织物中弹性丝的含有率
由弹性丝和非弹性丝的给丝速度和纤度通过下式(13)算出。在经编的情况下使用导轮(runner)长度代替给丝速度。
弹性丝的含有率(质量%)=(弹性丝的给丝速度×纤度)÷{(弹性丝的给丝速度×纤度)+(非弹性丝的给丝速度×纤度)}×100......(13)
(N)长袜的吸湿放热特性
将长袜的一部分(约30cm)在70℃的滚筒干燥机中干燥2小时后,放入装有硅胶的干燥器中,在32℃×70%RH的环境下将干燥器调温8小时以上。然后,在32℃×70%RH的环境下从干燥器中取出,每隔20秒用热追踪装置拍摄,计测长袜表面的温度。由该数据设定达到最高的温度和时间,通过下式(14)算出升温速度。
升温速度(℃/分钟)={(最高到达温度℃)-(32℃)}/到达时间(分钟)......(14)洗涤10次前后的吸湿放热温度差,是比较最高到达温度。
(O)长袜除臭性能的测定
根据纤维评价技术协会的机器评价方法进行测定。氨和醋酸根据检测管法测定,异戊酸根据气相色谱法测定。
(P)摩擦静电电压
根据JIS-L-1094的摩擦静电电压测定法测定。
(Q)半衰期
根据JIS-L-1094的半衰期测定法测定。
(R)织物的恒负荷伸长率和恒负荷伸长恢复率
根据《手感评价的标准化和解析》(日本纤维机械学会编集)第IV章“布的力学特性的测定”项中记载的方法测定。即从织物中取宽20cm、长5cm的试样。在为2路弹力织物的情况下,分别在布的经向和纬向上各取1片,在为1路弹力织物的情况下,只取伸展方向为长度方向的试样。
接着,将各试样沿着长度方向以4.00×10-3/秒的恒定速度拉伸至每单位宽度的最大负荷为500gf/cm,此时的伸长率(%)为恒负荷伸长率(%)。另外,将其伸长度恢复至施加于试样的负荷变为零,并将此时的以伸长率为零的点为基准的伸长率作为B(%),,恒负荷伸长率作为A(%)的情况下,恒负荷伸长恢复率为下式(15)表示的值。
恒负荷伸长恢复率={(A-B)/A}×100......(15)
无论是在测定恒负荷伸长率还是恒负荷伸长恢复率,在为2路弹力织物的情况下采用布的经向的测定值和纬向的测定值的平均值,在为1路弹力织物的情况下,只采用伸展方向的测定值。
(S)吸湿时织物表面上升温度
在70℃的滚筒干燥机中将织物干燥2小时后,放入装有硅胶的干燥器中,在温度32℃、相对湿度70%RH的环境下调温8小时以上。然后,在温度32℃、相对湿度70%RH的环境下从干燥器中取出织物,通过每隔20秒用热追踪装置(NEC日本电器三荣社制造,TH3102型式)拍摄5分钟,计测织物表面的温度。将最高到达温度和32℃之差作为吸湿时织物表面的上升温度。
(T)织物的除臭性能试验
将3升规定浓度的臭气连同相当于含有1g弹性丝的量的织物一起封入5升的Tedler袋子中,用气体特克斯检测管测定室温下经过30分钟后的臭气成分减少率,50%以上为合格。各臭气源的臭气浓度设定如下。重复3次测定,取其平均值。
氨:100ppm,醋酸:100ppm
下面使用实施例和比较例具体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受这些限定。
(实施例1)
主要记述关于弹性纤维的实施例。
在80℃下使200份分子量为1800的聚氧丁撑二醇和45份甲撑-双(4-苯基异氰酸酯)反应3小时,得到两末端为异氰酸酯基的中间聚合物。将中间聚合物冷却至40℃后,加入375份N,N-二甲基乙酰胺并冷却至10℃。准备好将4.0份乙二胺、0.4份二乙胺溶解在147.6份N,N-二甲基乙酰胺的二乙胺溶液,向高速搅拌的中间聚合物溶液中一次添加二乙胺溶液,得到溶液浓度为32.2重量%、粘度为2500泊(30℃)的聚氨酯聚合物溶液。
在由此得到的聚氨酯聚合物溶液中,添加混合4%正丁胺/N,N-二甲基肼末端封闭的聚合物、苯并三唑类化合物、受阻酚类化合物。
接着,将由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对苯乙烯磺酸钠和水组成的原料微粒水分散体用肼交联后用NaOH水解处理的、平均粒径为0.5μm(用光散射光度计测定)、膨润度为80%、20℃×65%RH下的回潮率为45%的高吸排湿性有机微粒(钠盐型羧基量为5.4mmol/g),向5重量%上述聚氨酯聚合物溶液中添加,用混合机混合3小时,制成纺丝原液。
将纺丝原液脱泡后,从孔径为0.5mm的喷丝头中吐出,在流入了235℃的加热空气的纺丝筒内挤压,加入5%OWF的油剂并以550m/分钟的速度卷绕。将得到的丝条在40℃下加热处理72小时,得到了可供给后加工的22dtex、2长丝的聚氨酯弹性纤维。得到的聚氨酯弹性纤维的最大放热量为3℃,20℃×65%RH下的吸湿率为2.0%,20℃×95%RH下的吸湿率为4.4%,PSD为62%,PSW为63%。
在得到的弹性纤维中作为络筒使用尼龙6的通常拉伸丝8dtex、5fil的丝条,分别设定包芯时的芯丝牵伸为3.3,初捻捻数为2900次/m,复捻捻数为2450次/m,制造双重包芯纱。
将上述包芯纱供给4口连裤袜编织机(口径4英寸,织针根数400根)编织,再进行预定形、裁剪、缝制、染色加工、最终定形等一连串的后加工,得到连裤袜。
在冬季,用制得的连裤袜对20名测试人员进行了试穿试验。结果在20名被试验者中,17名回答暖和并且舒适。在上述试穿试验中,回答不仅露出的腿部有保温性、腹部也不冷且舒适的人有8名。
(比较例1)
主要记述涉及弹性纤维的比较例。
除了将放热吸湿性有机微粒的添加量改为0.1%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连裤袜。得到的聚氨酯弹性纤维的最大放热量为0.6℃,20℃×65%RH下的吸湿率为1.5%,20℃×95%RH下的吸湿率为1.8%,PSD为61%,PSW为62%。与实施例1同样地让20名测试人员穿着制得的连裤袜。结果,回答与通常的连裤袜没有差别的有16名,回答稍微暖和但不够充分的有4名。
实施例2、3和比较例2中主要记述涉及针织物的实施例和比较例。
(实施例2)
在80℃下使200份分子量为1800的聚氧丁撑二醇和45份甲撑-双(4-苯基异氰酸酯)反应3小时,得到两末端为异氰酸酯基的中间聚合物。将中间聚合物冷却至40℃后,加入375份N,N-二甲基乙酰胺并冷却至10℃。准备好将4.0份乙二胺、0.4份二乙胺溶解在147.6份N,N-二甲基乙酰胺的二乙胺溶液,向高速搅拌的中间聚合物溶液中一次添加二乙胺溶液,得到溶液浓度为32.2重量%、粘度为2500泊(30℃)的聚氨酯聚合物溶液。
在由此得到的聚氨酯聚合物溶液中,添加混合4%正丁胺/N,N-二甲基肼末端封闭的聚合物、苯并三唑类化合物、受阻酚类化合物。
接着向聚氨酯聚合物溶液中添加混合13质量%平均粒径为0.5μm(用光散射光度计测定)、膨润度为80%的高吸排湿性有机微粒(将由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对苯乙烯磺酸钠共聚的原料微粒水分散体用肼交联后用NaOH水解处理的物质。其中作为亲水性基团保留羧酸钠和磺酸钠),制成纺丝原液。
将纺丝原液脱泡后,从孔径为0.5mm的喷丝头中吐出,在流入了235℃的加热空气的纺丝筒内挤压,加入5%omf的油剂并以550m/分钟的速度卷绕。把得到的丝条在40℃下加热处理72小时,得到44dtex、4长丝的聚氨酯弹性纤维。
在后梳栉上使用得到的聚氨酯弹性丝,在前梳栉上使用阳离子常压可染的聚酯长丝56dtex36长丝,用28隔距片的特里科经编机得到半组织的经针织物(弹性纤维的含有率为25质量%)。将得到的经针织物利用常规方法实施精练、预定形、常温染色、最终定形,得到线圈横列(course)密度为102C/2.54cm、线圈纵行(wale)密度为62W/2.54cm、目付为200g/m2的成品针织物。该针织物的伸长特性、吸湿放热特性如表1中所示。
缝制该针织物并制成紧身连衣裤和短绑腿,在冬季的体育馆内作为网球选手的内衣穿着时得到如下评价:感觉不到最初的寒冷,约用未穿着时的一半的时间即10分钟热身就可将身体调整到可以竞技的状态,也没有闷热感。
(实施例3)
一边将按照与实施例2同样的方法得到的弹性丝78dtex牵伸3.3倍,一边与尼龙6长丝77dtex24长丝并丝,以2500T/m进行1级假捻加工,在卷绕前以大约60个/m交织后再卷绕。
使用该假捻复合丝,采用28G的圆形针织机得到平针组织的针织物。将得到的针织物利用常规方法实施精练、染色、定形,制成目付为150g/m2并且弹性丝的含有率为25质量%的精制针织物。该针织物的伸长特性、吸湿放热特性如表1中所示。另外,由精制针织物缝制紧身衣裤。让田径选手穿着该紧身衣裤,并使之评价在热身时其穿着感,结果是体温上升迅速并且没有闷热感。
(比较例2)
除了不含有高吸湿有机微粒以外,按照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制成紧身衣裤。该针织物的伸长特性、吸湿放热特性如表1中所示。另外按照与实施例3同样方法进行评价的结果是,热身需要激烈运动,在出汗的同时感到闷热,停止运动后,不久就发冷。
表1恒负荷伸长率恒负荷伸长恢复率布表面上升温度实施例2 62% 75% 5℃实施例3 57% 64% 6℃比较例2 58% 62% 2℃
实施例4~9、比较例3表示主要涉及适于内衣的针织物和内衣的实施例和比较例。
(实施例4)
在80℃下使200份分子量为1800的聚氧丁撑二醇和45份甲撑-双(4-苯基异氰酸酯)反应3小时,得到两末端为异氰酸酯基的中间聚合物。将中间聚合物冷却至40℃后,加入375份N,N-二甲基乙酰胺并冷却至10℃。准备好将4.0份乙二胺、0.4份二乙胺溶解在147.6份N,N-二甲基乙酰胺的二乙胺溶液,向高速搅拌的中间聚合物溶液中一次添加二乙胺溶液,得到溶液浓度为32.2重量%、粘度2500泊(30℃)的聚氨酯聚合物溶液。
在得到的聚氨酯聚合物溶液中,添加混合4%正丁胺/N,N’-二甲基肼末端封闭的聚合物、苯并三唑类化合物、受阻酚类化合物。
接着向聚氨酯聚合物溶液中添加混合13质量%平均粒径为0.5μm(用光散射光度计测定)、膨润度为80%的高吸排湿性有机微粒(将由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和对苯乙烯磺酸钠共聚的原料微粒水分散体用肼交联后用NaOH水解处理得到的物质。作为亲水性基团保留羧酸钠和磺酸钠),制成纺丝原液。
将纺丝原液脱泡后,从孔径为0.5mm的喷丝头中吐出,在流入了235℃的加热空气的纺丝筒内挤压,加入5%omf的油剂并以550m/分钟的速度卷绕。将得到的丝条在40℃下加热处理72小时,得到44dtex、4长丝的聚氨酯弹性纤维。
将得到的聚氨酯弹性丝44dtex的丝和尼龙6的56dtex-24长丝组合,使用福原精机社制造的圆形针织机(XL-3A/38英寸直径·28隔距片)织成ベア平针组织(平针组织中部分使用聚酯丝的织物)的坯布。对于该坯布进行通常的染色精制加工,得到经密度为100C/2.54cm、纬密度为54W/2.54cm的坯布。该针织物的弹性丝含有率为24质量%。使用该坯布为衣料制作贴身内衣。该针织物的性能如表2中所示。在10℃、40%RH环境下穿着该贴身内衣,以10分钟为单位重复2次步行和安静就座,评价结果是步行时具有暖和且没有闷热感的穿着感,且步行停止初期没有发冷感。
(实施例5)
将实施例4中得到的聚氨酯弹性丝44dtex的丝和聚酯的56dtex-24长丝组合,使用福原精机社制造的圆形针织机(XL-3A/38英寸直径·28隔距片)织成ベア平针组织的坯布。对于该坯布进行通常的染色精制加工,得到经密度为100C/2.54cm、纬密度为54W/2.54cm的坯布。该针织物的弹性丝含有率为28质量%。与实施例1同样使用该坯布作为衣料制作贴身内衣。该针织物的性能如表2中所示。在10℃、40%RH环境下穿着该贴身内衣,以10分钟为单位重复2次步行和安静就座,评价结果是步行时具有暖和且没有闷热感的穿着感,且步行停止初期没有发冷感,还有爽滑的触感。
(实施例6)
将按照与实施例4相同的方法得到的聚氨酯弹性丝44dtex的丝和尼龙6的56dtex-24长丝组合,使用カ一ルマィャ-社制造的特里科经编机(HKS2/180英寸宽·28隔距片)织成半组织2路经编的坯布。对于该坯布进行通常的染色精制加工,得到经密度为100C/2.54cm、纬密度为58W/2.54cm的坯布。该针织物的弹性丝含有率为21质量%。使用该坯布作为衣料制作短裤。该针织物的性能如表2中所示。在10℃、40%RH环境下穿着该短裤,以10分钟为单位重复2次步行和安静就座,评价结果是步行时具有暖和并且没有闷热感的穿着感,且步行停止初期没有发冷感,还具有爽滑的触感。
(实施例7)
将按照与实施例4相同的方法得到的聚氨酯弹性丝22dtex的丝和尼龙6的33dtex-12长丝组合,使用カ-ルマィャ-社制造的特里科经编机(HKS2/180英寸宽·28隔距片)织成半组织2路经编的坯布。对于该坯布进行通常的染色精制加工,得到经密度为110C/2.54cm、纬密度为57W/2.54cm的坯布。该针织物的弹性丝含有率为17质量%。与实施例6同样地使用该坯布作为衣料制作短裤。该针织物的性能如表2中所示。在10℃、40%RH环境下穿着该短裤,以10分钟为单位重复2次步行和安静就座,评价结果是步行时具有暖和并且没有闷热感的穿着感,且步行停止初期没有发冷感,还具有爽滑的触感。
(实施例8)
将按照与实施例4相同方法得到的聚氨酯弹性丝235dtex的丝和尼龙6的55dtex-12长丝组合,使用カ-ルマィャ-社制造的拉舍尔经编机(RSE-4N/130英寸宽·28隔距片)织成4C·经平组织的坯布。对于该坯布进行通常的染色精制加工,得到经密度为118C/2.54cm、纬密度为39W/2.54cm的坯布。该针织物的弹性丝含有率为22质量%。使用该坯布作为衣料制作绑肚。该针织物的性能如表2中所示。在10℃、40%RH环境下穿着该绑肚,以10分钟为单位重复2次步行和安静就座,评价结果是步行时具有暖和并且没有闷热感的穿着感,且步行停止初期没有发冷感,还具有爽滑的触感。
(实施例9)
将按照与实施例4相同方法得到的聚氨酯弹性丝310dtex的丝和尼龙6的78dtex-24长丝组合,使用カ-ルマィャ-社制造的拉舍尔经编机(RSE-4N/130英寸宽·28隔距片)织成6C·弹力网眼经编组织的坯布。对于该坯布进行通常的染色精制加工,得到经密度为53C/2.54cm、纬密度为33W/2.54cm的坯布。该针织物的弹性丝含有率为25质量%。在侧面使用该衣料制作坯布。该针织物的性能如表2中所示。在10℃、40%RH环境下穿着该胸罩,以10分钟为单位重复2次步行和安静就座,评价结果是步行时具有暖和并且没有闷热感的穿着感,且步行停止初期没有发冷感,还具有爽滑的触感。
(比较例3)
使用除了不添加高吸湿性有机微粒以外按照与实施例4同样的方法得到的聚氨酯弹性丝44dtex,采用与实施例4同样的方法得到针织物,与实施例4同样地使用该坯布作为衣料制作贴身内衣。该针织物的弹性丝含有率为25质量%。该针织物的性能如表2中所示。在10℃、40%RH环境下穿着该内衣,以10分钟为单位重复2次步行和安静就座,评价结果是在步行初期发冷,后期闷热,在步行停止初期有发冷感,不令人满意。
表2 放热峰温度升温速度(℃/分钟)抗菌性 除臭性 洗涤前 洗涤后 氨 醋酸 异戊酸 实施例4 37℃ 37℃ 15 3.1 82% 81% 90% 实施例5 36℃ 36℃ 9 2.7 78% 79% 85% 实施例6 37℃ 37℃ 12 2.9 80% 80% 88% 实施例7 36℃ 36℃ 10 2.5 72% 74% 82% 实施例8 37℃ 37℃ 12 3.0 81% 79% 86% 实施例9 37℃ 37℃ 14 3.2 83% 80% 92% 比较例3 33℃ 33℃ 3 0.3 10% 2% 3%
实施例10、11和比较例4~6主要记述涉及长袜的实施例和比较例。
(实施例10)
在80℃下使200份分子量为1800的聚氧丁撑二醇和45份甲撑-双(4-苯基异氰酸酯)反应3小时,得到两末端为异氰酸酯基的中间聚合物。将中间聚合物冷却至40℃后,加入375份N,N-二甲基乙酰胺并冷却至10℃。准备好将4.0份乙二胺、0.4份二乙胺溶解在147.6份N,N-二甲基乙酰胺的二乙胺溶液,向高速搅拌的中间聚合物溶液中一次添加二乙胺溶液,得到溶液浓度为32.2重量%、粘度2500泊(30℃)的聚氨酯聚合物溶液。
在由此得到的聚氨酯聚合物溶液中,添加混合4%正丁胺/N,N-二甲基肼末端封闭的聚合物、苯并三唑类化合物、受阻酚类化合物。
接着向上述聚氨酯聚合物溶液中添加混合13重量%将由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对苯乙烯磺酸钠和水组成的原料微粒水分散体用肼交联后用NaOH水解处理的、平均粒径为0.5μm(用光散射光度计测定)、膨润度为80%的高吸排湿性有机微粒,制成纺丝原液。
将纺丝原液脱泡后,从孔径为0.5mm的喷丝头中吐出,在流入了235℃的加热空气的纺丝筒内挤压,加入5%OWF的油剂并以550m/分钟的速度卷绕。将得到的丝条在40℃下加热处理72小时,得到供给后加工的22dtex、2长丝的聚氨酯弹性纤维。得到的聚氨酯弹性丝的最大放热量为3℃,20℃×65%RH下的吸湿率为4.8%,20℃×95%RH下的吸湿率为6.4%。
在得到的弹性丝上使用尼龙6的通常拉伸丝8dtex、5fil的丝条作为络筒,并分别设定包芯时的芯丝牵伸为3.3,初捻捻数为2900次/m,复捻捻数为2450次/m,制造双重包芯纱。
将上述包芯纱供给4口连裤袜编织机(口径4英寸,织针根数400根)编织,再进行预定形、裁剪、缝制、染色加工、最后定形等一连串的后加工,得到连裤袜。该长袜的吸湿放热特性、抗菌性能、除臭性能、摩擦静电电压、静电电压的半衰期的评价结果如表3中所示。使用该连裤袜在20℃、65%RH的环境下在步行和保持安静姿势的条件下以10分钟单位重复进行2次该穿着试验,评价结果10名测试人员全都觉得比比较例4中得到的连裤袜舒适。
(实施例11)
除了将实施例10中得到的包芯纱和22dtex、6fil的尼龙6假捻纱在每1线圈横列(course)中配置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0同样的方法得到连裤袜。该长袜的吸湿放热特性、抗菌性能、除臭性能、摩擦静电电压、静电电压的半衰期的评价结果如表3中所示。使用该连裤袜在20℃、65%RH的环境下进行步行和保持安静姿势各10分钟,重复2次该穿着试验,评价结果是与比较例4中得到的连裤袜相比,10名测试人员中9名感到舒适。
(比较例4)
除了制成未添加高吸排湿性有机微粒的纺丝原液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0完全相同的方法得到连裤袜。该长袜的吸湿放热特性、抗菌性能、除臭性能、摩擦静电电压、静电电压的半衰期的评价结果如表3中所示。使用该连裤袜在20℃、65%RH的环境下步行和保持安静姿势各10分钟,重复2次该穿着试验,评价结果是与实施例10中得到的连裤袜相比,10名测试人员中10名均感到不适。
(比较例5)
除了向3重量%上述聚氨酯聚合物溶液中添加混合高吸排湿性有机微粒制成纺丝原液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0完全相同的方法得到连裤袜。该长袜的吸湿放热特性、抗菌性能、除臭性能、摩擦静电电压、静电电压的半衰期的评价结果如表3中所示。使用该连裤袜在20℃、65%RH的环境下步行和保持安静姿势各10分钟,重复2次该穿着试验,评价结果是与实施例10中得到的连裤袜相比,10名测试人员中8名感到不适。
(比较例6)
采用轧烘法将实施例10中使用的高吸排湿性有机微粒、水溶性聚氨酯(ェラストロン W-33;第一工业制药公司制造,固体成分30%)和催化剂(キャタシスト64;第一工业制药公司制造)的200∶33∶10的比率的混合液固着在比较例4中得到的连裤袜中,使得高吸排湿性有机微粒达到5重量%。该长袜的吸湿放热特性、抗菌性能、除臭性能、摩擦静电电压、静电电压的半衰期的评价结果如表3中所示。洗涤前的吸湿放热特性显示优良的性能,但是重复洗涤10次后的性能极度下降。另外采用与实施例10同样的方法对洗涤前长袜进行穿着试验,参加试验的10人中有3人在运动中感到发粘。
表3实施例10实施例11 比较例4比较例5 比较例6放热峰温度洗涤前 37℃ 35℃ 33℃ 34℃ 38℃洗涤后 37℃ 35℃ 33℃ 34℃ 34℃升温速度(℃/分钟) 15 9 3 6 18抗菌性(抑菌活性值) 3.1 2.7 0.3 1.2 3.0除臭性(洗涤前)氨 94% 92% 10% 65% 83%醋酸 93% 92% 2% 68% 84%异戊酸 97% 90% 3% 70% 89%除臭性(洗涤后)氨 94% 92% 10% 65% 83%醋酸 92% 90% 2% 68% 84%异戊酸 90% 88% 3% 70% 89%摩擦静电电压(V) 900 1270 5900 3320 880半衰期(秒) 11.8 20.3 171.8 130.8 16.8
实施例12、13和比较例7主要记述涉及含有大量长纤维的织物的实施例和比较例。
(实施例12)
在80℃下使200份分子量为1800的聚氧丁撑二醇和45份甲撑-双(4-苯基异氰酸酯)反应3小时,得到两末端为异氰酸酯基的中间聚合物。将中间聚合物冷却至40℃后,加入375份N,N-二甲基乙酰胺并冷却至10℃。准备好将4.0份乙二胺、0.4份二乙胺溶解在147.6份N,N-二甲基乙酰胺的二乙胺溶液,向高速搅拌的中间聚合物溶液中一次添加该二乙胺溶液,得到溶液浓度为32.2重量%、粘度2500泊(30℃)的聚氨酯聚合物溶液。
在由此得到的聚氨酯聚合物溶液中,添加混合4重量%正丁胺/N,N-二甲基肼末端封闭的聚合物、苯并三唑类化合物以及受阻酚类化合物。
向21容量的高压釜中装入490重量份丙烯腈、16重量份对苯乙烯磺酸钠以及1181重量份水,再添加相对于单体总量为0.5重量%的聚合引发剂二叔丁基过氧化物后密闭,接着在搅拌和150℃的温度下聚合23分钟。反应结束后,一边继续搅拌一边冷却至约90℃,得到平均粒径为0.2μm的原料微粒的水分散体。
向原料微粒的水分散体中加入肼使得浴中浓度达到35重量%,在102℃下进行2.5小时的交联处理。
接着加入NaOH使得浴中浓度达到10重量%,在102℃下进行5小时的水解处理后,放入纤维管中,在流水下透析·脱盐1周,得到目标物吸湿放热微粒的水分散体。在105℃下干燥得到的微粒。
由此得到的微粒的盐型羧基浓度为4.5mmol/g,平均粒径为0.5μm。而且是膨润度为80%的高吸湿微粒。
添加混合相对于上述所得的聚氨酯聚合物溶液为13重量%的在上述工序中得到的微粒,制成纺丝原液。
将该纺丝原液脱泡后,从孔径为0.5mm的喷丝头中吐出,在流入了235℃的加热空气的纺丝筒内挤压,加入5%OWF的油剂并以550m/分钟的速度卷绕。将得到的丝条在40℃下加热处理72小时,得到供给后加工的44dtex、4长丝的聚氨酯弹性纤维。
一边将得到的弹性丝牵伸3倍,一边以800T/m卷绕聚酯1级假捻纱84dtex、36长丝,制成弹性包芯纱。聚氨酯弹性丝的混用率是13.7重量%。
作为经纱以286根/2.54cm的密度配置自发伸长混合长丝55dtex、36长丝,作为纬纱以100根/2.54cm的密度以1根为单位交替配置工序(c)中得到的复合弹性丝和聚酯长丝的1级假捻纱,得到经面缎纹组织的织物。
使用短环松弛整理机将该织物在130℃干热条件下松弛90秒钟后,使用液流染色机进行退浆精练处理,使用拉幅机在195℃下定形30秒钟。通过使用30g/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在95℃下处理该布45分钟,减量12%。接着用荧光白染料在120℃下染色50分钟。
得到的织物为富有白度、具有柔软的触感、横方向上富具伸缩性、恢复性的有高级感的织物。由于这些原因,该织物可适用于夹克衫。
(实施例13)
一边将按照与实施例12同样的方法得到的78dtex聚氨酯弹性丝牵伸3.3倍,一边以800T/m的复捻捻数覆盖聚酯假捻纱165dtex、48长丝并卷绕,得到弹性包芯纱。
作为经纱配置116根/2.54cm的规整聚酯假捻纱和阳离子可染聚酯加工丝的混合长丝165dtex、48长丝,作为纬纱配置55根/2.54cm的该弹性包芯纱,得到3/1的斜纹组织的织物。
通过常规方法进行精练、预定形、分散染色、最终定形,得到织物。得到的布是在具有花色调外观的可在纬向上伸缩的布。
(比较例7)
除了不含有微粒以外按照与实施例13同样的方法得到斜纹组织的织物。
通过实施例12、13以及比较例7得到的织物的恒负荷伸长率、恒负荷伸长恢复率、吸湿时织物表面上升温度的测定结果如下表4所示。
表4恒负荷伸长率恒负荷伸长恢复率布表面上升温度实施例12 35% 85% 3℃实施例13 25% 92% 1.5℃比较例7 25% 95% 0.5℃
使用由实施例12得到的织物制成打网球用的热身上衣,在冬天体育馆中穿着时,最初的热身效果显著。之后也没有闷热感并且可以舒适地热身。另外在脱衣后衣服里面未发现由于水分导致的结露。
使用由实施例13得到的织物制成女裤时,可作成适合于打高尔夫用的女裤。在初冬穿着该女裤打高尔夫时早上感到暖和,午后气温上升时也不闷热,显示了舒适的穿着感。
使用由比较例7得到的织物制成女裤。在初冬穿着该女裤打高尔夫时,早上开始时凉意,白天出汗时感到闷热,打完后不久即感觉到冷。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在不含本发明微粒且吸湿时织物表面上升温度不足1℃时,作为屋外的热身服舒适性较差。
与此相反,可以看出恒负荷伸长率在15%以上、恒负荷伸长恢复率在35%以上、吸湿时织物表面上升温度在1℃以上的本发明的织物,在寒冷的屋外运动时暖和并且也不闷热或结露,可以制成舒适的衣服。
实施例14、15和比较例8主要记述涉及含有大量短纤维的织物的实施例和比较例。
(实施例14)
在80℃下使200份分子量为1800的聚氧丁撑二醇和45份甲撑-双(4-苯基异氰酸酯)反应3小时,得到两末端为异氰酸酯基的中间聚合物。将中间聚合物冷却至40℃后,加入375份N,N-二甲基乙酰胺并冷却至10℃。准备好将4.0份乙二胺、0.4份二乙胺溶解在147.6份N,N-二甲基乙酰胺的二乙胺溶液,向高速搅拌的中间聚合物溶液中一次添加该二乙胺溶液,得到溶液浓度为32.2重量%、粘度2500泊(30℃)的聚氨酯聚合物溶液。
在由此得到的聚氨酯聚合物溶液中,添加混合4重量%正丁胺/N,N-二甲基肼末端封闭的聚合物、苯并三唑类化合物以及受阻酚类化合物。
向21容量的高压釜中装入490重量份丙烯腈、16重量份对苯乙烯磺酸钠以及1181重量份水,再添加相对于单体总量为0.5重量%的聚合引发剂二叔丁基过氧化物后密闭,接着在搅拌和150℃的温度下聚合23分钟。反应结束后,一边继续搅拌一边冷却至约90℃,得到平均粒径为0.2μm的原料微粒的水分散体。
向原料微粒的水分散体中加入肼使得浴中浓度达到35重量%,在102℃下进行2.5小时的交联处理。
接着加入NaOH使得浴中浓度达到10重量%,在102℃下进行5小时的水解处理后,放入纤维管中,在流水下透析·脱盐1周,得到目标物吸湿放热微粒的水分散体。在105℃下干燥得到的微粒。
由此得到的微粒的盐型羧基浓度为4.5mmol/g,平均粒径为0.5μm。而且是膨润度为80%的高吸湿微粒。
添加混合相对于上述得到的聚氨酯聚合物溶液为13重量%的在上述工序中得到的微粒,制成纺丝原液。
将该纺丝原液脱泡后,从孔径为0.5mm的喷丝头中吐出,在流入了235℃的加热空气的纺丝筒内挤压,加入5%OWF的油剂并以550m/分钟的速度卷绕。对得到的丝条在40℃下加热处理72小时,得到供给后加工的44dtex、4长丝的聚氨酯弹性纤维。
在前辊和后辊间将由平均纤维长度为26mm的棉纤维组成的粗纱牵伸48倍,同时将上述聚氨酯弹性丝44dtex、4长丝牵伸3.5倍并供给前辊,捻系数设为4.2并在精纺纡子上卷绕,得到40棉支数的芯鞘型复合纺丝。聚氨酯弹性纤维的混用率是8.6%。
作为经纱以90根/2.54cm的密度配置棉纱40支数,作为纬纱以70根/2.54cm的密度配置(c)中得到的复合纺丝,得到平织的织物。
采用通常的连续精制工序,对该布进行烧毛、退浆、精练、漂白、丝光加工,再在170℃下宽度方向上伸长3%,经方向上伸长5%进行定形。最后进行桑幅机械防缩(sanforize)加工。漂白时使用35%过氧化氢水溶液(25g/L)在95℃下进行40分钟。
得到的织物为富具白度、具有柔软的触感、横方向上富具伸缩性、恢复性并有高级感的织物。
(实施例15)
一边将按照与实施例14同样的方法得到的78dtex聚氨酯弹性丝牵伸3.3倍一边供给前辊,捻系数设为4.2并在精纺纡子上卷绕,得到30棉支数的芯鞘型复合纺丝。该弹性纤维的混用率是12.0%。
作为经纱以65根/2.54cm的密度配置棉纱20支数,作为纬纱以60根/2.54cm的密度配置上述复合纺丝,得到斜纹组织的织物。
采用通常的连续精制工序,对该布进行退浆、精练、漂白、丝光加工,再在170℃下宽度方向上伸长3%,经方向上伸长5%进行定形。最后进行桑幅机械防缩加工。漂白时使用35%过氧化氢水溶液(25g/L)在95℃下进行40分钟。得到的织物为富具白度、具有柔软的触感、横方向上富具伸缩性、恢复性并有高级感的织物。
(比较例8)
除了不含有微粒以外按照与实施例14相同的方法制造平织的织物,按照与实施例14同样的方法进行精制处理。
通过实施例14、15以及比较例8得到的织物的恒负荷伸长率、恒负荷伸长恢复率、吸湿时织物表面上升温度以及织物表面长度1mm以上的毛羽密度的测定结果如下表5所示。
表5恒负荷伸长率恒负荷伸长恢复率布表面上升温度布表面毛羽密度实施例14 25% 45% 1℃ 12根/cm2实施例15 18% 48% 0.7℃ 43根/cm2比较例8 18% 49% 0.0℃ 16根/cm2
在使用由实施例14得到的织物缝制西服衬衫时,可以得到富有光泽、伸缩性优良且穿着感觉良好的衬衫。
在使用由实施例15得到的织物缝制白大衣时,可以得到富有光泽、伸缩性优良且穿着感觉良好的护士服。
针对该织物,在根据纤维制品卫生加工协会规定的SEK统一试验法用抑菌活性值来评价抗菌性能时,抗菌性能为1.8。另外,按照上述方法确认除臭性能的结果是,每1g织物试样对于恶臭气体3L的除臭率是,氨为68%,醋酸为72%。
在使用由比较例8得到的织物缝制西服衬衫时,通常穿着感舒适,但是在出多汗后不活动时感觉到了凉意。
另外使用实施例14、15的织物缝制的各种衣服,可以感到柔软的触感和暖和感,而且可以得到外观的自然感。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制成薄地质轻、保温性高、而且具有舒适性、美感的伸缩性布的弹性纤维。另外,可以提供后加工通过性良好、具有优良耐热性并且运动时出汗产生的水蒸气能够快速从肌肤中蒸发、且不闷热的弹性衣服。
涉及针织物的发明中,可以提供不仅吸湿性优良而且在吸湿初期具有放热加温效果、增进了热身效果、出汗停止后不会出现由于急冷导致的发粘感的富具舒适性的最合适于热身服中的针织物,该针织物同时也是兼备抗菌性、除臭性、pH缓冲性等卫生性能和抗静电性能的高收缩针织物。
在涉及长袜的发明中,可以提供吸湿性优良而且在吸湿初期具有放热加温效果、停止出汗后不会出现由于急冷导致的发粘感并富有舒适性的耐洗涤性也优良的长袜,另外可以提供还兼备抗菌、除臭性能、pH缓冲性能等卫生性能和抗静电性能的长袜。
在织物的发明中,可以提供具有加温作用的同时容易运动的衣服以及适用于其中的伸缩性织物。另外还具有抗菌作用、除臭作用、pH缓冲作用、抗静电性能。织物具有吸湿放热的性质,同时具有使湿气透过的性质。该织物与棉织物或羊毛织物相比,吸排湿速度慢、吸湿水平高,结果可防止衣服内的发粘感和结露,同时可以稳定地长时间持续放热。
本发明的主要含有大量长纤维的织物适合用作运动服、冬用内衣等的原材料。
另一方面,就主要含有大量短纤维的织物而言,除了具有上述织物的性质外,因弹性丝之外还含有短纤维,可以获得由于表面存在毛羽而带来的暖和感,其触感柔软并且具有自然的外观。本发明含有大量短纤维的织物兼备这些性质,因此适合用作工作服、办公制服、卫生服、工作服风格的衣服、一般中衣等的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