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驱动方法.pdf

上传人:Y0****01 文档编号:1126859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PDF 页数:44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3145830.0

申请日:

2003.07.11

公开号:

CN1472766A

公开日:

2004.02.04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H01J17/49; G09G3/28

主分类号:

H01J17/49; G09G3/28

申请人:

先锋株式会社; 先锋显示器产品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尾谷栄志郎; 雨宫公男; 佐藤阳一; 德永勉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2002.07.12 JP 204695/2002

专利代理机构: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韩宏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显示面板装置,包括多个行电极对和多个列电极。每个行电极对包括一第一和第二电极。在行电极对与列电极相交处形成了单位发光区,每个单位放光区包括一第一放电单元和一第二放电单元。第二放电单元具有一个光吸收层和一次级电子发射材料层。当驱动该显示面板装置时,负责用于控制显示图象的发光的维持放电在第一放电单元中被引发,而伴随着不贡献于显示图象的发光的复位放电和地址放电在第二放电单元中被引发。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显示装置,其根据基于一个输入图象信号的每一象素的 象素数据,显示对应该输入图象信号的一图象,包括: 一个显示面板,具有相对定位的一前基板和一后基板,以使在该 前基板和后基板之间形成一放电空间,在该前基板的一内侧表面上 设置的多个行电极对,以使每个行电极对确定一条显示线,和排列 在后基板的一内侧表面上的多个列电极,其与该多个行电极对相交 以使在该多个行电极对和该多个列电极的每个相交部分形成一包括 一第一放电单元和一第二放电单元的单位发光区,该第二放电单元 具有一个光吸收层和一次级电子发射材料层; 寻址装置,用于向每个行电极对中的一个行电极顺序地施加一扫 描脉冲,并向每一列电极,以与该扫描脉冲相同的时序,一次对一 条显示线地施加由象素数据导出的一象素数据脉冲,以选择性地在 该第二放电单元中引发地址放电,借以将该第一放电单元或者置于 一点着状态,或者置于一熄灭状态; 维持装置,用于向每个行电极对反复地施加一维持脉冲,以仅在 那些处于点着状态的第一放电单元中引发维持放电。
2: 根据权利要求1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光吸收层在每个所述 第二放电单元内的前基板上或其附近形成,并且所述次级电子发射 材料层在每个所述第二放电单元内的后基板上或其附近形成。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显示装置,其中一荧光层仅在每一所 述第一放电单元内形成。
4: 根据权利要求1、2或3的显示装置,其中每一行电极对中的 每一所述行电极包括一个在一显示线方向上延伸的主电极部分,和 从该主电极部分向同一行电极对中的相对行电极伸出的多个电极尖 端,以使每个电极尖端与一配对电极尖端相对,该电极尖端从该主 电极部分和所述列电极的正交部分伸出; 每个所述第一放电单元包括属于一个行电极对的两配对的电极尖 端;以及 每个所述第二放电单元包括一个行电极对中一个行电极的所述主 要部分和下一个行电极对中一个行电极的另外一个主要部分。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的显示装置,进一步包括复 位装置,用于在寻址装置引起地址放电之前向所述行电极施加一复 位脉冲,以在每一第二放电单元中在所述列电极和所述行电极间引 发复位放电。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的显示装置,进一步包括复 位装置,用于在寻址装置引起地址放电之前向所述每个行电极对的 一行电极施加一正极性的复位脉冲,并向每个行电极对的另外一个 行电极施加一负极性的复位脉冲,以在所述第二放电单元以及在所 述第一放电单元中的所述列电极和所述行电极间引发复位放电。
7: 根据权利要求6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复位装置以一时间间 隔,分开执行在奇数位显示线的第一放电单元和第二放电单元中引 发的复位放电,和在偶数位显示线的第一放电单元和第二放电单元 中引发的复位放电。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复位 脉冲具有一个波形,其上升区间与下降区间期间的电平转换相比于 所述维持脉冲是平缓的。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的显示装置,进一步包括擦 除装置,用于在由维持装置引发的维持放电结束之后,通过向行电 极施加一擦除脉冲在第一放电单元和第二放电单元内引发擦除放 电。
10: 一种显示面板驱动方法,用于基于一输入图象信号的每个象 素的象素数据驱动一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相对放置围有一放 电空间的一前基板和一后基板,设置在该前基板的内侧表面上的多 个行电极对,以使一个行电极对确定一条显示线,和排列在后基板 的内侧表面上与所述行电极对相交的多个列电极,以使在多个行电 极对和多个列电极的每个相交部分形成一单位发光区,该单位发光 区具有一第一放电单元和一第二放电单元,该第二放电单元具有一 个光吸收层和一次级电子发射材料层,所述方法包括: 一寻址步骤,其中,当向每个行电极对中的一个行电极顺序地施 加一扫描脉冲时,对应于象素数据的象素数据脉冲,以与该扫描脉 冲相同的时序,一次对一条显示线地被施加至列电极,以选择性地 在第二放电单元中引发地址放电,借以将该第一放电单元或者置于 一点着状态,或者置于一熄灭状态;以及, 一维持步骤,其中向每个行电极对反复地施加一维持脉冲,以仅 在那些处于点着状态的第一放电单元中引发维持放电。
11: 根据权利要求10的显示面板驱动方法,进一步包括一复位 步骤,其中在寻址之前向所述行电极施加一复位脉冲,以在第二放 电单元内的所述列电极和所述行电极间引发复位放电。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的显示面板驱动方法,进一步包括一 复位装置,其中,在寻址步骤之前,向所述每个行电极对中的一行 电极施加一正极性的复位脉冲,并向同一行电极对中的另外一个行 电极施加一负极性的复位脉冲,以在每个所述第二放电单元,以及 每个所述第一放电单元中的所述列电极和所述行电极间引发复位放 电。
13: 根据权利要求12的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其中所述复位步骤 包括一奇数位复位步骤,其中在奇数位显示线中的每个第一放电单 元和第二放电单元中引发复位放电,和一偶数位复位步骤,其中在 偶数位显示线中的每个第一放电单元和第二放电单元中引发复位放 电。
14: 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的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其中所述复位 脉冲具有一个波形,其上升区间与下降区间期间的电平转换相比于 所述维持脉冲是平缓的。
15: 根据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意一项的显示面板驱动方法进一 步包括一擦除步骤,其中在维持步骤结束之后,通过向行电极施加 一擦除脉冲在第一放电单元中和在第二放电单元中引发擦除放电。
16: 一种设备,用于使用一输入图象信号的象素的象素数据,显 示对应于该输入图象信号的图像,所述设备包括: 一个显示面板,其具有相对放置的一前基板和一后基板,以使在 该前基板和后基板之间形成一放电空间,位于该前基板的一内侧表 面上的多个行电极对,以使一个行电极对确定一条显示线,和排列 在后基板的一内侧表面上的多个列电极,该多个列电极与该多个行 电极对相交,以使在该多个行电极对和该多个列电极的每个相交部 分形成一包括一第一放电单元和一第二放电单元的单位发光区,该 第二放电单元具有一个光吸收层和一次级电子发射材料层; 一寻址单元,用于向每个行电极对中的一个行电极顺序地施加扫 描脉冲,并向每一列电极,以与该扫描脉冲相同的时序,一次对一 条显示线地施加由象素数据导出的一象素数据脉冲,以选择性地在 第二放电单元中引发地址放电,借以将该第一放电单元或者置于一 点着状态,或者置于一熄灭状态; 一维持单元,用于向每个行电极对反复地施加一维持脉冲,以仅 在那些处于点着状态的第一放电单元中引发维持放电。
17: 根据权利要求16的设备,其中所述光吸收层在每个所述第 二放电单元内的前基板上或其附近形成,并且所述次级电子发射材 料层在每个所述第二放电单元内的后基板上或其附近形成。
18: 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的设备,其中一荧光层仅在每一所述 第一放电单元内形成。
19: 根据权利要求16、17或18的设备,其中每一行电极对中的 每一所述行电极包括一个在一显示线方向上延伸的主电极部分,和 从该主电极部分向同一行电极对中的相对行电极伸出的多个电极尖 端,以使每个电极尖端与一配对电极尖端相对,该些电极尖端从所 述主电极部分和所述列电极的相交部分伸出; 每个所述第一放电单元包括属于一个行电极对的两配对的电极尖 端;以及 每个所述第二放电单元包括一个行电极对中的一个行电极的所述 主要部分和下一个行电极对中一个行电极的另外一个主要部分。
20: 根据权利要求16至19中任何一项的设备,进一步包括一复 位单元,用于在寻址单元引起地址放电之前向所述行电极施加一复 位脉冲,以在每一第二放电单元中在所述列电极和所述行电极间引 发复位放电。
21: 根据权利要求20的设备进一步包括一复位单元,用于在寻 址单元引起地址放电之前向所述每个行电极对的一行电极施加一正 极性的复位脉冲,并向每个行电极对的另外一个行电极施加一负极 性的复位脉冲,以在所述第二放电单元中,以及在所述第一放电单 元中,所述列电极和所述行电极间引发复位放电。
22: 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的设备,其中所述复位单元以一时间 间隔,分开执行在奇数位显示线的第一放电单元和第二放电单元中 引发的复位放电,和在偶数位显示线的第一放电单元和第二放电单 元中引发的复位放电。
23: 根据权利要求16至22中任意一项的设备,其中所述复位脉 冲具有一个波形,其上升区间与下降区间期间的电平转换相比于所 述维持脉冲是平缓的。
24: 根据权利要求16至23中任意一项的设备,进一步包括一擦 除单元,用于在由维持单元引发的维持放电结束之后,通过向行电 极施加一擦除脉冲在第一放电单元和第二放电单元内引发擦除放 电。

说明书


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一种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背景技术

    近年来,具有表面放电型交流(AC)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引起人们的注意。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属于一种大、薄、彩色的显示面板。

    下面参照图1至图3的附图,简要说明传统的表面放电AC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图1显示了一个传统的表面放电AC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结构的一部分。图2显示了图1中沿线2-2剖开的剖面示图。图3显示了图1中沿线3-3剖开的剖面示图。

    首先参见图2。在一个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中,在平行放置的一前玻璃基板21和后玻璃基板24之间的每个象素内引发放电。前玻璃基板21的表面为显示表面。在前玻璃基板21的后表面侧上,多个行电极对(X’,Y’)在显示面板的纵向上延伸。一个介质层22覆盖这些行电极对(X’,Y’),而一个保护层(MgO)23覆盖着该介质层22。每个行电极X’、Y’包括一个宽的由ITO和其它透明导电薄膜制成的透明电极Xa’、Ya’,和一个薄(窄)的由金属膜制成的总线电极Xb’、Yb’。电极Xb’、Yb’补充了相关联电极Xa’、Ya’的导电性。在图1中可以最清楚地了解,行电极X’和Y’以放电间隙g’被交替地放置。电极X’和Y’在显示屏幕的垂直方向(或者高度方向)上被隔开。每个行电极对(X’,Y’)形成矩阵显示的一条显示线(行线或者水平线)L。行电极X’和Y’彼此平行地延伸。如图3中所示的,后玻璃基板24上具有多个在与行电极对X’、Y’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列电极D’。列电极D’之间形成带状的障壁25。障壁25彼此平行。由红色(R)、绿色(G),和蓝色(B)荧光物质形成的荧光层26覆盖障壁25的侧壁和列电极D’。在保护层23和荧光层26之间存在放电空间S’,其内部密封有一种包含氙地Ne-Xe气体。在每一条显示线L中,放电空间S’被在列电极D’与行电极对(X’,Y’)相交的部分的障壁25隔开,形成了作为单位发光区的放电单元C’。

    作为连续表现半调(halftone)以在表面放电AC PDP上形成图象的一种方法,可以采用所谓的子场法。具体地,当显示数据为N比特数据时,用于一个场的显示间隔被分为N个子场,这样每个子场基于显示数据的N比特中的对应比特的权重,发光多次。

    参照图4说明这种子场法。每个子场由一个同步复位间隔Rc、寻址间隔Wc,以及维持间隔Ic构成。在同步复位间隔Rc中,向行电极X1’至Xn’和Y1’至Yn’同时施加复位脉冲RPx和Rpy,以在所有的放电单元内同时引发复位放电,并且在每个放电单元内形成一预定量的壁电荷。然后,在寻址间隔Wc中,向每个行电极对中的行电极Y1’至Yn’连续地施加扫描脉冲SP,并向列电极D1’至Dm’施加对应于每一显示线的图象显示数据的显示数据脉冲DP1至DPn,以引发地址放电(有选择地熄灭放电)。此时,所有的放电单元对应于图象显示数据地被分为其中未发生熄灭放电而保持了壁电荷的发光单元,和其中发生了熄灭放电且壁电荷被泄放掉(annihilated)的不发光单元。接着,在维持间隔Ic中,向行电极X1’至Xn’和Y1’至Yn’施加维持脉冲IPx和IPy对应于该子场权重的次数。结果,只有那些其中维持了壁电荷的放电单元重复维持放电多次,该次数与所施加的维持脉冲IPx和IPy的次数相对应。由于这种维持放电,密封在放电空间S’内的氙(Xe)发出波长为147nm的真空紫外光。这种真空紫外光激发形成在后基板上的红色(R)、绿色(G),和蓝色(B)荧光层,因此发出可见光,并获得与输入的图象信号对应的图象。

    在上述PDP中图象的形成过程中,复位放电在地址放电和维持放电开始之前执行,以稳定地址放电和维持放电。另外,地址放电还对每一子场执行。在传统PDP中,这种复位放电和地址放电在放电单元C’内进行,可见光从C’中发出,以通过维持放电形成图象。因此即使当表现黑色和其它暗色时,在显示屏幕上也出现由复位放电和地址放电引起的发光。这使得屏幕变得更亮,而且常会造成对比度下降。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对比度的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驱动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改进的显示装置,用于使用一输入图象信号的象素的象素数据,显示对应于该输入图象信号的图像,该显示装置设备包括一个显示面板,一个寻址单元和一个维持单元。显示面板包括相对放置的一前基板和一后基板,以使在该前基板和后基板之间形成一放电空间。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前基板的内侧表面上的多个行电极对,以使每个行电极对确定一条显示线,以及排列在后基板的内侧表面上的多个列电极,列电极与行电极对相交。在行电极对和列电极的每个相交部分形成包括一第一放电单元和一第二放电单元的一单位发光区。该第二放电单元具有一个光吸收层和一次级电子发射材料层。寻址单元向每个行电极对中的一个行电极顺序地施加扫描脉冲,并向每一列电极以与扫描脉冲相同的时序,一次对一条显示线地施加由象素数据导出的一象素数据脉冲,以选择性地在第二放电单元中引发地址放电,借以将该第一放电单元或者置于一点着状态,或者置于一熄灭状态。维持单元向每个行电极对反复地施加一维持脉冲,以仅在那些处于点着状态的第一放电单元中引发维持放电。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改进的方法,用于基于一输入图象信号的每个象素的象素数据来驱动一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相对放置围有一放电空间的一前基板和一后基板。该显示面板还包括在前基板的内侧表面上设置的多个行电极对,以使一个行电极对确定一条显示线,和排列在后基板的内侧表面上与所述行电极对正交的多个列电极,以使在多个行电极对和多个列电极的每个相交部分形成一单位发光区。该单位发光区具有一第一放电单元和一第二放电单元,该第二放电单元具有一个光吸收层和一次级电子发射材料层。该方法包括一寻址步骤和一维持步骤。在寻址步骤中,当向每个行电极对中的一个行电极顺序地施加一扫描脉冲时,对应于该象素数据的象素数据脉冲,以与该扫描脉冲相同的时序,一次对一条显示线地被施加至列电极,以使选择性地在第二放电单元中引发地址放电,借以将该第一放电单元或者置于一点着状态,或者置于一熄灭状态。在维持步骤中,向每个行电极对反复地施加一维持脉冲,以仅在那些处于点着状态的第一放电单元中引发维持放电。

    通过参照附图阅读并理解下列详细说明和附属的权利要求,本发明的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势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是非常显见的。附图说明

    图1显示的是一个传统表面放电AC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结构的一部分;

    图2显示的是沿图1中线2-2剖开的截面示图;

    图3显示的是沿图1中线3-3剖开的截面示图;

    图4显示的是在一个子场内施加于一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各种驱动脉冲,和其施加时序;

    图5显示了作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一个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装置的结构;

    图6为显示从PDP的显示表面侧观察时,图5中所示PDP的一个部分的平面视图;

    图7显示的是沿图6中线7-7剖开的截面示图;

    图8显示的是从PDP的显示表面斜上方看时PDP的视图;

    图9显示的是当采用一选择性写寻址方法时驱动PDP的一个发光驱动顺序的例子;

    图10显示的是根据图9中所示的发光驱动顺序在第一子场中施加至PDP的不同的驱动脉冲,和其施加时序;

    图11显示的是根据图9中所示的发光驱动顺序在一个随后的子场中施加至PDP的不同的驱动脉冲,和其施加时序;

    图12显示的是当使用一选择性擦除寻址方法时驱动PDP的一个发光驱动顺序的例子;

    图13显示的是根据图12中所示的发光驱动顺序在第一子场中施加至PDP的不同的驱动脉冲,和其施加时序;

    图14显示的是根据图12中所示的发光驱动顺序,在每个子场SF2和随后的子场中施加至PDP的不同的驱动脉冲,和其施加时序;

    图15显示的是当使用选择性写寻址方法时用N+1个半调驱动PDP的一场内的驱动模式(pattern)的例子;以及,

    图16显示的是当使用选择性擦除寻址方法时用N+1个半调驱动PDP的一场内的驱动模式的例子。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具体内容。

    首先参照图5,图5显示了作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一个等离子体显示装置48的结构。

    如图所示,等离子体显示装置48包括一个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或称PDP 50、一个奇数位X电极驱动器51、一个偶数位X电极驱动器52、一个奇数位Y电极驱动器53、一个偶数位Y电极驱动器54、一个地址(address)驱动器55,以及一个驱动控制电路56。

    在PDP 50中形成有在显示屏幕的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带状列电极D1至Dm。另外,在PDP 50中,还形成有在显示屏幕的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带状行电极X0、X1至Xn和Y1至Yn。每对行电极,即每一行电极对(X1,Y1)至(Xn,Yn)分别确定了PDP 50中的第一显示线至第n显示线中的一条。单位发光区,即用作为象素的象素单元PC在显示线与列电极D1至Dm的相交处形成。换言之,如图5所示,象素单元PC1,1至PCn,m在PDP 50中排列成一矩阵。行电极X0被包括在第一显示线的象素单元PC1,1至PC1,m的每一个象素单元中。

    图6至图8为PDP 50的内部结构的几个部分。

    如图7所示,在PDP 50的前玻璃基板10和后玻璃基板13之间,形成了包括列电极D和行电极X和Y的不同的结构,以引起在预期象素处的放电。前玻璃基板10和与后玻璃基板13平行。前玻璃基板的顶面为显示表面,而在其底面上,多个行电极对(X,Y)在显示屏的水平方向(图5中的水平方向)上平行排列。

    每个行电极X包括多个T形的ITO或其它透明导电薄膜材料的透明电极Xa,和一个金属薄膜的黑色总线电极Xb(行电极X的主要部分)。总线电极Xb为在显示屏幕的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带状电极。从图6中可以最清楚地了解,T形透明电极Xa的一个很窄的基底(细长脚)部分在显示屏幕的垂直方向上延伸,并连接至总线电极Xb。透明电极Xa在对应列电极D的位置上连接至总线电极Xb。和列电极D一样,透明电极Xa在显示屏幕的垂直方向上延伸。换言之,行电极X的透明电极Xa为伸出的电极尖端,从带状总线电极Xb上对应列电极D的位置,向该电极对的相关联电极Y伸出。同样地,每个行电极Y包括多个T形的ITO或其它透明导电薄膜材料的透明电极Ya,和一个金属薄膜的黑色总线电极Yb(行电极Y的主要部分)。总线电极Yb为在显示屏幕的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带状电极。每个透明电极Ya的很窄的基底部分在显示屏幕的垂直方向上延伸,并连接至总线电极Yb。透明电极Ya在对应列电极D的位置上连接至总线电极Yb。即,行电极Y的透明电极Ya为伸出的电极尖端,从总线电极Yb上对应列电极D的位置,向该电极对的相关联电极X伸出。行电极X和Y交替排列,在玻璃基板10的垂直方向(图6中的垂直方向,图7中的水平方向)上彼此隔开。透明电极Xa和Ya分别沿着总线电极Xb和Yb以相等的间隔平行排列。行电极X的每个透明电极Xa朝着相关行电极对中行电极Y的对应透明电极Ya延伸。配对的透明电极Xa和Ya的宽的头部部分以一规定值的放电间隙g彼此隔开。

    参见图7,前玻璃基板10的后表面上形成有一介质薄膜11,以覆盖行电极对(X,Y)。从介质层11向后侧(在图7中为向下)伸出的突起介质层12,形成在介质层11表面上对应控制放电单元C2(下文说明)的位置上。每个介质层12包括一个包含黑色或深色色素的光吸收层,并平行于总线电极Xb和Yb延伸。介质层12和未形成突起介质层12的介质层11的表面由一MgO保护层(未显示)所覆盖。在与前玻璃基板10平行放置的后玻璃基板13上,与突起介质层12相对的位置上,形成有突出肋17。突出肋17沿显示屏幕的水平方向延伸。列电极D位于后玻璃基板13上,在垂直于总线电极Xb和Yb的方向(垂直方向)上延伸。列电极D以彼此间的一规定间隔平行排列。如图8所示,后玻璃基板13上的列电极D由一白色列电极保护层(介质层)14覆盖。

    如图7所示,在列电极保护层14的表面上,在那些由于突出肋17而突起的位置上,形成有次级电子发射材料层30。次级电子发射材料层30为一由高γ材料构成的层,这种材料具有低的功函(例如,4.2eV或者更低)和高的次级电子发射系数。可用于该次级电子发射材料层30的材料为,例如,MgO、CaO、SrO、BaO,以及其它碱土金属的氧化物;Cs2O和其它碱金属的氧化物;CaF2、MgF2和其它氟化物;TiO2和Y2O;或者,通过晶体缺陷或者杂质掺杂具有增加的次级电子发射系数的材料。

    在列电极保护层14上,形成有一障壁(barrier wall)矩阵15,其包括第一水平壁15A、第二水平壁15B,和垂直壁15C。从前玻璃基板10的侧面看时,第二水平壁15B中的每一个都在显示屏幕的水平方向上,沿与每一行电极X中总线电极Xb成对的总线电极Yb的侧面延伸。第一水平壁15A中的每一个也在水平方向上,沿与每一行电极Y中总线电极Yb成对的总线电极Xb的侧面延伸。第一和第二水平壁15A和15B以一规定距离彼此平行。垂直壁15C在显示屏幕的垂直方向上,在透明电极Xa、Ya之间延伸。透明电极Xa、Ya以相等的间隔,在总线电极Xb、Yb的方向上隔开放置。

    第一水平壁15A的高度与垂直壁15C的高度相等,而且此高度与覆盖突起介质层12后侧的保护层与覆盖列电极D的列电极保护层14之间的距离相等。这样,第一水平壁15A和垂直壁15C都紧靠覆盖突起介质层12的保护层后侧。另一方面,第二水平壁15B的高度略低于第一水平壁15A的高度(或者垂直壁15C的高度)。换言之,第二水平壁15B不与覆盖突起介质层12的保护层紧靠在一起,而且因此在第二水平壁15B和覆盖突起介质层12的保护层之间存在一个间隙r,如图7所示。

    如图6所示,由两个第一水平壁15A和两个垂直壁15C包围的矩形区域(虚线所表示的区域)定义了用来形成一个象素的每一象素单元PC。象素单元PC被第二水平壁15B分成了一个显示放电单元C1和一个控制放电单元C2。显示放电单元C1和控制放电单元C2中密封着放电气体,显示放电单元C1和控制放电单元C2通过间隙r彼此相连。

    每个显示放电单元C1包括一对相对的透明电极Xa和Ya。即,在显示放电单元C1中,行电极X的透明电极Xa,和行电极对(X,Y)中的配对行电极Y的透明电极Ya定义了一个单独的、象素单元PC所属于的显示线,并相对穿过放电间隙g。例如,行电极X2的透明电极Xa和行电极Y2的透明电极Ya存在于第二显示线上的象素单元PC2,1至PC2,m的每一显示放电单元C1中。

    每一个控制放电单元C2包括一个突出肋17、总线电极Xb和Yb、一次级电子发射材料层30,和一突起介质层12。存在于控制放电单元C2中的总线电极Yb是在确定了象素单元PC的显示线的行电极对(X,Y)中的行电极Y的总线电极。存在于同一控制放电单元C2中的总线电极Xb则是在象素单元PC的显示线之上的一相邻显示线的行电极X的总线电极。例如,在第二显示线的象素单元PC2,1至PC2,m的每一控制放电单元C2中,存在有该第二显示线的行电极Y2的总线电极Yb,和第一显示线(即,上部显示线)的行电极Xl的总线电极Xb。由于在第一显示线之上不存在显示线,因此在PDP 50中提供了行电极X0。行电极X0在第一显示线的行电极Yl之上延伸。换言之,第一显示线的行电极Yl的总线电极Yb,和行电极X0的总线电极Xb存在于第一显示线的象素单元PC1,1至PC1,m的每一控制放电单元C2中。

    形成荧光层16以覆盖面向每一显示放电单元C1的放电空间的5个表面:第一水平壁15A的侧面、第二水平壁15B的侧面、垂直壁15C的两个侧面,和列电极保护层14的顶面。荧光层16有三种类型:发红光的红色荧光层、发绿光的绿色荧光层和发蓝光的蓝色荧光层。红色、绿色、蓝色荧光层的分配依据象素单元PC的位置来决定。在控制放电单元C2中不形成这样的荧光层。

    在后玻璃基板13上,带状的突出肋17在显示屏幕的水平方向上延伸穿过控制放电单元C2。每个突出肋17的高度比第二水平壁15B的高度低。由于突出肋17的作用,在每个控制放电单元C2中,列电极D、列电极保护层14和次级电子发射材料层30被从后玻璃基板13提起,如图7所示。因此控制放电单元C2中列电极D和总线电极Xb(Yb)之间的间隙s2小于显示放电单元C1中列电极D和透明电极Xa(Ya)之间的间隙s1。突出肋17可以用与列电极保护层14相同的介质材料形成,或者也可以用喷砂、湿式蚀刻或者其它方法制作,以在后玻璃基板13上形成凹陷和突起。

    因此,在PDP 50中,象素单元PC1,1至PCn,m被前玻璃基板10和后玻璃基板13之间的障壁栅格15(第一水平壁15A和垂直壁15C)密封,这样象素单元PC1,1至PCn,m排列成一矩阵。如前所述,每个象素单元PC包括一个显示放电单元C1和一个控制放电单元C2,显示放电单元C1的放电空间和控制放电单元C2的放电空间相连。下面将说明通过行电极X0、X1至Xn,行电极Y1至Yn和列电极D1至Dm对PC1,1至PCn,m的驱动。

    奇数位X电极驱动器51根据驱动控制电路56提供的一时序信号,向PDP 50的奇数位的行电极X,即,行电极X1、X3、X5...Xn-3,和Xn-1施加驱动脉冲(下文说明)。偶数位X电极驱动器52根据驱动控制电路56提供的一时序信号,向PDP 50的偶数位的行电极X,即,行电极X0、X2、X4...Xn-2,和Xn施加驱动脉冲(下文说明)。奇数位Y电极驱动器53根据驱动控制电路56提供的一时序信号,向PDP 50的奇数位的行电极Y,即,行电极Y1、Y3、Y5...Yn-3,和Yn-1施加驱动脉冲(下文说明)。偶数位Y电极驱动器54根据驱动控制电路56提供的一时序信号,向PDP 50的偶数位的行电极Y,即,行电极Y2、Y4、Y6...Yn-2,和Yn施加驱动脉冲(下文说明)。地址驱动器55根据驱动控制电路56提供的一时序信号,向PDP 50的列电极D1至Dm施加驱动脉冲(下文说明)。

    驱动控制电路56将图象信号的每一场(帧)分成N个子场SF1至SFN,并使用这些子场驱动(或控制)PDP 50。这种驱动方案被称为“子场(子帧)法”。驱动控制电路56首先将输入的图象信号转换成代表各自象素亮度级别的象素数据。然后,驱动控制电路56将象素数据转换成一象素驱动数据比特组DB1至DBN,DB1至DBN确定在子场SF1至SFN中发光是否发生,驱动控制电路56将这些象素驱动数据比特组输送至地址驱动器55。

    驱动控制电路56根据如图9中所示的发光驱动顺序生成不同的时序信号以控制对PDP 50的驱动,并将这些时序信号提供给奇数位X电极驱动器51、偶数位X电极驱动器52、奇数位Y电极驱动器53,和偶数位Y电极驱动器54。

    在图9所示的发光驱动顺序中,寻址步骤W、维持步骤I、擦除步骤E在每个子场SF1至SFN中顺序执行。然而,应该注意,复位步骤R只在引导子场SF1中,在寻址步骤W之前执行。

    图10显示了不同的驱动脉冲和其在子场SF1中,由奇数位X电极驱动器51、偶数位X电极驱动器52、奇数位Y电极驱动器53、偶数位Y电极驱动器54,和地址驱动器55施加至PDP 50的施加时序。图11显示了不同的驱动脉冲,和其在子场SF2至SFN中,由奇数位X电极驱动器51、偶数位X电极驱动器52、奇数位Y电极驱动器53、偶数位Y电极驱动器54,和地址驱动器55施加至PDP 50的施加时序。在子场SF1的复位步骤R中,奇数位X电极驱动器51和偶数位X电极驱动器52产生具有如图10所示波形的正电压复位脉冲RPx,并将这些复位脉冲同时施加至行电极X0至Xn。此外,与施加复位脉冲RPx同时,奇数位Y电极驱动器53和偶数位Y电极驱动器54产生具有如图10所示波形的正电压复位脉冲RPy,并将这些复位脉冲同时施加至行电极Y1至Yn。每个复位脉冲RPx和RPy的上升区间和下降区间(即,复位脉冲的上升倾斜和下降倾斜)期间的电平转换比维持脉冲IP(下文说明)的上升区间和下降区间期间的电平转换更平缓。响应于施加复位脉冲RPx和RPy,复位放电在所有象素单元PC1,1至PCn,m的每一个控制放电单元C2中,总线电极Xb和列电极D间,以及总线电极Yb和列电极D间被引发。在该复位放电结束之后,在所有象素单元PC1,1至PCn,m的每一个控制放电单元C2中,在总线电极Xb和Yb附近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而在列电极D的附近形成正极性的壁电荷。结果,所有的象素单元PC进入了一个熄灭(光灭)状态。

    以这样的方式,通过在复位步骤R期间主要在象素单元PC的控制放电单元C2内引起复位放电,所有的象素单元PC都被初始化为熄灭状态。

    在寻址步骤W中,在每个子场SF1至SFN里,奇数位Y电极驱动器53和偶数位Y电极驱动器54交替产生负电压的扫描脉冲SP,并向行电极Y1、Y2、Y3...Yn-1,和Yn接连施加该扫描脉冲SP,如图10和图11所示。同时,地址驱动器55将用于处于寻址步骤W的子场SF的象素驱动数据比特组DB转化为象素数据脉冲DP,DP具有对应于各自数据比特逻辑电平的脉冲电压。例如,地址驱动器55将具有逻辑电平1的一象素驱动数据比特转化为一正极性的高电压象素数据脉冲DP,并将具有逻辑电平0的一象素驱动数据比特转化为一低电压(0V)象素数据脉冲DP。这样的象素数据脉冲DP一次对一条显示线地被施加至列电极D1至Dm,且与施加扫描脉冲SP的时序同步。在施加该象素数据脉冲期间,奇数位X电极驱动器51和偶数位X电极驱动器52继续向行电极X1至Xn施加一正极性电压,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寻址步骤W中,在扫描脉冲SP和一高电压象素数据脉冲DP被施加至的一个象素单元PC的控制放电单元C2内,在列电极D和总线电极Yb间引发了地址放电(选择性写放电)。这里,一正极性电压被施加至所有的行电极X0至Xn,以致放电经由图7中所示的间隙r延伸至显示放电单元C1中。结果,在显示放电单元C1内的透明电极Xa附近形成了负极性的壁电荷,在透明电极Ya附近形成了正极性的壁电荷,以致该显示放电单元C1的象素单元PC被置于点着状态。另一方面,在扫描脉冲SP被施加但一高电压象素数据脉冲DP未被施加的象素单元PC的控制放电单元C2内,则没有引发地址放电(选择性写放电)。因此在间隙r链接的显示放电单元C1中也没有壁电荷形成,于是该显示放电单元C1的象素单元PC被置于熄灭状态。

    如上所述,通过在寻址步骤W期间根据象素数据,选择性地在象素单元PC的控制放电单元C2中引起地址放电,在显示放电单元C1内的透明电极Xa和Ya附近形成了不同极性的壁电荷。这样,根据象素数据,每个象素单元PC或者被置于点着状态,或者被置于熄灭状态。

    接下来,在每个子场的维持步骤I中,奇数位Y电极驱动器53反复地向每一奇数位的行电极Y1、Y3、Y5...Yn-1施加一如图10(图11)所示的正电压维持脉冲IPYO,其次数为分配给相关维持步骤I的子场的次数。同样,在维持步骤I中,偶数位X电极驱动器52反复地向每一偶数位的行电极X0、X2、X4…Xn-2,和Xn,以与维持脉冲IPYO相同的时序,施加一正电压维持脉冲IPXE,其次数为分配给维持步骤I的子场的次数。同样,在维持步骤I中,奇数位X电极驱动器51反复地向每一奇数位的行电极X1、X3、X5...Xn-1施加一如图10(图11)所示的正电压维持脉冲IPXO,其次数为分配给相应维持步骤I的子场的次数。同样,在维持步骤I中,偶数位Y电极驱动器54反复地向每一偶数位的行电极Y2、Y4...Yn-2,和Yn,以与维持脉冲IPXO相同的时序,施加一正电压维持脉冲IPYE,其次数为分配给相应维持步骤I的子场的次数。如图10(图11)所示,施加时序对于维持脉冲IPXE和IPYO,和对于IPXO和IPYE被移位。在维持步骤I中,每次当维持脉冲IPXO和IPYE被交替施加,以及每次当维持脉冲IPXE和IPYO被交替施加时,在一个被置于点着状态的象素单元PC的显示放电单元C1内,在透明电极Xa和Ya间引发维持放电。由于该维持放电产生的紫外线的作用,在该显示放电单元C1内形成的荧光层16(红色荧光层、绿色荧光层、蓝色荧光层)被激发,对应荧光颜色的光穿过前玻璃基板10射出。也就是说,维持放电反复引发发光,所引发的次数为分配给维持步骤I的子场的次数。另一方面,在控制放电单元C2中,维持脉冲IPXO和IPYE以相同的相位被施加至总线电极Xb和Yb,因此不会反复引发维持放电。

    如上所述,在维持步骤I中,只有那些被置于点着状态的象素单元PC被引起反复发光,其次数为反配给子场的次数。

    接下来,在每个子场的擦除步骤E中,奇数位Y电极驱动器53和偶数位Y电极驱动器54向PDP 50的行电极Y1至Yn施加一具有如图10(图11)所示波形的擦除脉冲EPY,另外,与施加擦除脉冲EPY同时地,奇数位X电极驱动器51和偶数位X电极驱动器52向PDP 50的行电极X1至Xn施加一具有如图10(图11)所示波形的擦除脉冲EPX。擦除脉冲EPY下降时的电平转换是平缓的,如图10(图11)所示。响应于施加擦除脉冲EPY和EPX,当擦除脉冲EPY下降时,在已经被置于点着放电状态的一个象素单元PC的显示放电单元C1和控制放电单元C2内,引发擦除放电。由于擦除放电的作用,在显示放电单元C1和控制放电单元C2内形成的壁电荷被泄放掉。换言之,PDP 50中所有的象素单元PC进入熄灭状态。

    作为上述驱动过程的一个结果,对应于通过子场SF1至SFN在维持步骤I中引起的发光总次数的一个半调亮度可以被觉察到。也就是说,由每一子场内维持步骤I中引发的维持放电所引起的放电发光,产生了对应于输入图象信号的一个显示图像。

    因此,在图5所示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48中,当象素单元PC的显示放电单元C1内,关于(贡献于)显示图象的维持放电被引发时,发光但并不贡献于显示图象的复位放电和地址放电则主要在控制放电单元C2中被引发。如图7所示,控制放电单元C2中具有突起介质层12(即,包含黑色或深色色素的光吸收层)。伴随着复位放电和地址放电的放电发光被该突起介质层12阻断,以致放电发光不会经由前玻璃基板10出现在显示表面上。

    同样,在离子体显示装置48中,仅在象素单元PC的控制放电单元C2中,在后玻璃基板13上具有次级电子发射材料层30,如图7所示。在象素单元PC的显示放电单元C1中没有层30。由于该次级电子发射材料层30的作用,控制放电单元C2内列电极D和行电极Y间的放电初始电压和放电维持电压,比显示放电单元C1内列电极D和行电极Y间的放电初始电压和放电维持电压低。也就是说,用于显示放电单元C1的放电初始电压和放电维持电压比用于控制放电单元C2的高。因此即使在控制放电单元C2中引发的放电通过间隙r扩展至显示放电单元C1,在显示放电单元C1中引发的放电也是很弱的,并且伴随着这种放电的发光的亮度也将是非常非常低的。同样,由于次级电子发射材料层30的作用,在控制放电单元C2中后玻璃基板13一侧引发了放电,以致伴随该放电的紫外光泄漏入显示放电单元C1的量被减少。

    因此离子体显示装置48可以抑制伴随复位放电和地址放电的、对显示图象并无贡献的发光,这样,可以提高显示图象的对比度,特别是可以提高显示整体偏暗的场景时的暗色对比度。

    在上述实施例(图9至图11)中,采用了一个选择性的写寻址方法作为象素数据写方法以基于象素数据确定PDP 50的每个象素单元中的壁电荷的形成。选择性的写寻址方法包括地址放电,以基于象素数据在象素单元中选择性地产生壁电荷。然而,应该注意,本发明可以采用所谓选择性的擦除寻址方法作为写象素数据的方法。选择性的擦除寻址方法在所有象素单元中预先形成壁电荷,并通过地址放电选择性地擦除象素单元内的壁电荷。

    图12显示了当采用选择性的擦除寻址方法时的一个发射驱动顺序。

    在图12的发射驱动顺序中,引导子场SF1具有奇数行复位步骤RODD、奇数行寻址步骤WODD、偶数行复位步骤REVE、偶数行寻址步骤WEVE,和维持步骤I,这些步骤被顺序地执行。在SF2至SFN的每一子场中,执行寻址步骤W和维持步骤I。此外,在最后子场SFN中,在执行维持步骤I之后,执行一擦除步骤E。

    图13显示了在子场SF1中施加至PDP 50的不同的驱动脉冲,及其施加的时序。图14显示了在子场SF2至SFN的寻址步骤W和维持步骤I期间,施加至PDP 50的不同的驱动脉冲和其施加时序。

    在子场SF1的奇数行复位步骤RODD中,奇数位Y电极驱动器53向PDP 50的奇数位的行电极Y1、Y3、Y5...Yn-3,和Yn-1同时地施加一具有图13所示波形的正电压复位脉冲RPY。同样,在奇数行复位步骤RODD中,奇数位X电极驱动器51向PDP 50的奇数位的行电极X1、X3、X5...Xn-3,和Xn-1同步地施加一具有图13所示波形的负电压复位脉冲RPX。复位脉冲RPX的电压绝对值小于复位脉冲RPY的电压绝对值。同样,复位脉冲RPX和RPY的上升和下降区间期间的电平转换比维持脉冲IP(下文说明)的上升和下降区间期间的电平转换更平缓。一旦施加复位脉冲RPX和RPY,在奇数显示线中的象素单元PC1,1至PC1,m、PC3,1至PC3,m、PC5,1至PC5,m...PC(n-1),1至PC(n-1),m的控制放电单元C2内,总线电极Yb和列电极D之间引发了复位放电。进一步,该复位放电经由图7中所示的间隙r扩展至显示放电单元C1,以致在奇数显示线中的每个象素单元PC的显示放电单元C1内透明电极Xa和Ya之间引发了复位放电。在这种复位放电结束之后,控制放电单元C2中的总线电极Xb附近形成了正极性的壁电荷,总线电极Yb附近形成了负极性的壁电荷,并且在控制放电单元C2中的列电极D附近形成了正极性的壁电荷。结果,具有其中引发了复位放电的控制放电单元C2的象素单元PC进入点着状态。

    这样在一个奇数行复位步骤RODD中,通过在PDP 50的奇数显示线中的所有象素单元PC的显示放电单元C1和控制放电单元C2中引发复位放电,奇数显示线上的所有象素单元PC被初始化为点着状态。

    接下来,在子场SF1的奇数行寻址步骤WODD中,奇数位Y电极驱动器53向PDP 50的奇数位行电极Y1、Y3、Y5...Yn-3,和Yn-1顺序地施加一负电压扫描脉冲SP。在施加该扫描脉冲SP期间,地址驱动器55将象素驱动数据比特组DB中对应于奇数位显示线,用于处于奇数行寻址步骤WODD的子场SF的那些比特,转换为象素数据脉冲DP,该象素数据脉冲DP具有对应于这些数据比特的逻辑电平的脉冲电压。例如,地址驱动器55将处于逻辑电平1的象素驱动数据比特转化为正极性的高电压象素数据脉冲DP,并将处于逻辑电平0的象素驱动数据比特转化为低电压(0V)象素数据脉冲DP。这样的象素数据脉冲DP然后一次对一条显示线地被施加至列电极D1至Dm,且与施加扫描脉冲SP同步。换言之,地址驱动器55将对应于奇数位显示线的象素驱动数据比特DB1,1至DB1,m、DB3,1至DB3,m...DB(n-1),1至DB(n-1),m,转化为象素数据脉冲DP1,1至DP1,m、DP3,1至DP3,m...DP(n-1),1至DP(n-1),m,并将这些数据脉冲一次一条显示线地施加至列电极D1至Dm,。这里,如果一个扫描脉冲SP和一个高电压象素数据脉冲DP都被施加,则在一奇数位显示线上的象素单元PC的控制放电单元C2内,列电极D和总线电极Yb间引发地址放电(选择性擦除放电)。在该地址放电结束之后,在控制放电单元C2内形成的壁电荷被泄放掉。同时,地址放电经由图7中所示的间隙r扩展至显示放电单元C1。因此,显示放电单元C1的透明电极Xa和Yb间也引发微弱的地址放电,并且该显示放电单元C1内已形成的壁电荷被泄放掉。显示放电单元C1内的壁电荷泄放的结果是,该显示放电单元C1的象素单元PC被置于熄灭状态。另一方面,在没有被施加一高电压象素数据脉冲DP的一象素单元PC的控制放电单元C2内,不引发地址放电,即使已对该象素单元PC施加扫描脉冲SP。因此地址放电不在通过间隙r连接至这样的控制放电单元C2的显示放电单元C1中被引发,且因此在这样的显示放电单元C1内的壁电荷保持下来。因此,具有其中未引发地址放电的显示放电单元C1和控制放电单元C2的象素单元PC被置于点着状态。

    如上所述,在奇数行寻址步骤WODD中,通过依据象素数据,在一奇数位显示线上的象素单元PC内选择性地引发地址放电,存在于显示放电单元C1内的壁电荷可以被有选择地泄放掉。这样,奇数位显示线上的每个象素单元PC可以根据象素数据,或者被置于点着状态,或者被置于熄灭状态。

    在子场SF1的偶数行复位步骤REVE中,偶数位Y电极驱动器54向PDP 50的偶数位行电极Y2、Y4...Yn-2,和Yn同时地施加一具有如图13所示波形的正电压复位脉冲RPY。同样,在偶数行复位步骤REVE中,偶数位X电极驱动器52向PDP 50的偶数位行电极X0、X2、X4...Xn-2,和Xn同时地施加一具有如图13所示波形的负电压复位脉冲RPX。复位脉冲RPX的电压绝对值小于复位脉冲RPY的电压绝对值。每个复位脉冲RPx和RPy的上升和下降区间期间的电平转换比维持脉冲IP(下文描述)的电平转换更平缓。一旦施加复位脉冲RPX和RPY,在偶数位显示线上的象素单元PC2,1至PC2,m、PC4,1至PC4,m、PC6,1至PC6,m...PCn,1至PCn,m的控制放电单元C2内,总线电极Yb和列电极D之间引发了复位放电。该复位放电经由图7中所示的间隙r从控制放电单元C2扩展至显示放电单元C1,以致在偶数位显示线上的每个象素单元PC的显示放电单元C1内透明电极Xa和Ya之间也引发了复位放电。在这种复位放电结束之后,控制放电单元C2中的总线电极Xb附近形成了正极性的壁电荷,总线电极Yb附近形成了负极性的壁电荷。控制放电单元C2中的列电极D附近也形成了正极性的壁电荷。结果,具有其中引发了复位放电的控制放电单元C2的象素单元PC进入点着状态。

    如上所述,在偶数行复位步骤REVE中,PDP 50的偶数位显示线中的所有象素单元PC的显示放电单元C1和控制放电单元C2中引发了复位放电,因此偶数位显示线中的所有象素单元PC可以被初始化为点着状态。

    在子场SF1的偶数行寻址步骤WEVE中,偶数位Y电极驱动器54向PDP 50的偶数位行电极Y2、Y4...Yn-2,和Yn顺序地施加负电压扫描脉冲SP。同时,地址驱动器55将象素驱动数据比特组DB中对应于偶数位显示线的用于处于偶数行寻址步骤WEVE的子场SF的那些比特,转换为象素数据脉冲DP,该象素数据脉冲DP具有对应于这些数据比特的逻辑电平的脉冲电压。例如,地址驱动器55将处于逻辑电平1的一象素驱动数据比特转化为一正极性的高电压象素数据脉冲DP,并将处于逻辑电平0的一象素驱动数据比特转化为一低电压(0V)象素数据脉冲DP。这些象素数据脉冲DP然后一次一条显示线地被施加至列电极D1至Dm,且与施加扫描脉冲SP同步。换言之,地址驱动器55将对应于偶数位显示线的象素驱动数据比特DB2,1至DB2,m、DB4,1至DB4,m...DBn,1至DBn,m,转化为象素数据脉冲DP2,1至DP2,m、DP4,1至DP4,m...DPn,1至DPn,m,并将这些象素数据脉冲一次一条显示线地施加至列电极D1至Dm,。这里,如果一个扫描脉冲SP和一个高电压象素数据脉冲DP已经被施加至一偶数位显示线上的一象素单PC,则在该象素单元PC的控制放电单元C2内的列电极D和总线电极Yb间引发地址放电(选择性擦除放电)。在该地址放电结束之后,在控制放电单元C2内形成的壁电荷被泄放掉。同时,地址放电经由图7中所示的间隙r从控制放电单元C2传播至显示放电单元C1。结果,显示放电单元C1的透明电极Xa和Ya之间也引发了地址放电,并且在该显示放电单元C1内形成的壁电荷被泄放掉。显示放电单元C1内的壁电荷泄放的结果是,具有该显示放电单元C1的象素单元PC被置于熄灭状态。另一方面,在没有被施加一高电压象素数据脉冲DP的一象素单元PC的控制放电单元C2内,不引发地址放电,即使已对该象素单元PC施加了扫描脉冲SP。因此在通过间隙r连接至控制放电单元C2的显示放电单元C1中未引发地址放电,且因此在这样的显示放电单元C1内的壁电荷保持下来。相应地,具有其中未引发地址放电的显示放电单元C1和控制放电单元C2的象素单元PC被置于点着状态。

    如上所述,在偶数行寻址步骤WEVE中,基于象素数据,偶数位显示线上象素单元PC中有选择地引发了地址放电,以使存在于每个显示放电单元C1内的壁电荷可以被有选择地泄放掉。以这种方式,根据象素数据,偶数位显示线上的每个象素单元PC或者被置于点着状态,或者被置于熄灭状态。

    在每个子场的维持步骤I中,奇数位Y电极驱动器53反复地向奇数位的行电极Y1、Y3、Y5...Yn-1施加一如图13(图14)所示的正电压维持脉冲IPYO,其次数为分配给具有相关维持步骤I的子场的次数。偶数位X电极驱动器52以与维持脉冲IPYO相同的时序,反复地向偶数位的行电极X0、X2、X4...Xn-2、Xn,施加一正电压维持脉冲IPXE,其次数为分配给具有维持步骤I的子场的次数。奇数位X电极驱动器51反复地向奇数位的行电极X1、X3、X5...Xn-1施加一如图13(图14)所示的正电压维持脉冲IPXO,其次数为分配给相应维持步骤I的子场的次数。且在维持步骤I中,偶数位Y电极驱动器54反复地向偶数位的行电极Y2、Y4...Yn-2、Yn施加一正电压维持脉冲IPYE,其次数为分配给维持步骤I的子场的次数。如图13(图14)所示,维持脉冲IPXE和IPYO的施加时序自维持脉冲IPXO和IPYE的施加时序被移位。每次当维持脉冲IPXO、IPXE、IPYO、IPYE被施加时,在一个被置于点着状态的象素单元PC的显示放电单元C1内,在透明电极Xa和Ya间就会引发维持放电。这里,由于该维持放电产生的紫外光的作用,在该显示放电单元C1内形成的荧光层16(红色荧光层、绿色荧光层、蓝色荧光层)被激发,对应荧光颜色的光穿过前玻璃基板10射出。也就是说,维持放电反复引发发光,所引发的次数为分配给具有相关维持步骤I的子场的次数。在控制放电单元C2中,具有相同相位的维持脉冲IPXO和IPYE(或IPXE和IPYO)被施加至总线电极Xb和Yb之间,以使不会反复引发维持放电。由于施加至每个奇数位行电极Y的最终维持脉冲IPYO和施加至每个偶数位行电极Y的最终维持脉冲IPYE的作用,在维持步骤I结束之后,显示放电单元C1内,在列电极D附近正极性的壁电荷保留,而在透明电极Yb附近负极性的壁电荷保留下来。

    如上所述,在维持步骤I中,只有那些在紧邻之前的偶数行寻址步骤WEVE、奇数行寻址步骤WODD,或寻址步骤W中被置于点着状态的象素单元PC被引起反复发光,其次数为分配给子场的次数。

    在只在最后子场SFN中执行的擦除步骤E中,以与图10(或图11)的擦除步骤E类似的方式,一擦除脉冲EPY被施加至所有的行电极Y,一擦除脉冲EPX被施加至所有的行电极X。当擦除脉冲EPY下降时,在显示放电单元C1和控制放电单元C2内引发了擦除放电,并且在显示放电单元C1和控制放电单元C2内形成的壁电荷被泄放掉。换言之,PDP 50中所有的象素单元PC进入熄灭状态。

    通过上述的驱动,对应于通过子场SF1至SFN在每个维持步骤I中执行的发光总次数的一个半调亮度可以被觉察到。也就是说,由每一子场内维持步骤I中引发的维持放电所引起的放电发光,产生了对应于输入图象(视频)信号的一个显示图像。

    在采用如上所述及在图12至图14中示出的选择性擦除寻址方法的驱动方案中,在包含由一光吸收层形成的突起介质层12的一控制放电单元C2中,伴随着的发光(但此发光并不贡献于显示图象)的复位放电被引发,并且在显示放电单元C1中,复位放电也被引发。由于控制放电单元C2中提供有一次级电子发射材料层30,因此对于显示放电单元C1的放电初始电压和放电维持电压比对于控制放电单元C2的相应电压要高。因此,即使控制放电单元C2中引发的放电通过间隙r传播进入显示放电单元C1,在显示放电单元C1中所引发的放电也是很弱的,并且由此放电导致的发光的亮度也将是非常非常低的。同样,由于次级电子发射材料层30的存在,在控制放电单元C2中后玻璃基板13一侧上引发了放电,以致该放电所产生的紫外线泄漏入显示放电单元C1的量被减少。

    因此,即便PDP 50采用了选择性擦除寻址方法,通过前玻璃基板10出现在显示平面上的由复位放电和地址放电产生的放电光也只具有很微小的量,这样就能够提高暗色对比度。

    图15显示了当使用上述选择性写寻址方法驱动一PDP 50时用于一个场(帧)的驱动模式。如图所示,驱动模式包括N+1种驱动模式,从对应最低亮度的第一驱动模式,一直到对应最高亮度的第(N+1)驱动模式。图15中的双圈表示在一相关子场的寻址步骤(WODD、WEVE)中引发了地址放电(选择性写放电),并且在同一子场的维持步骤中一象素单元被引起反复发光。另一方面,在没有双圈符号的子场中,未引发地址放电(选择性写放电),因此在该子场的维持步骤中象素单元PC处于熄灭状态。于是,例如在图15中所示的第一驱动模式之中,从SF1至SFN的子场没有象素单元PC产生发光,因此呈现出具有最低亮度的黑色。在第三驱动模式之中,象素单元PC只在子场SF1至SF2的维持步骤中发光,以使呈现出一个半调亮度,其对应于分配给子场SF1的维持步骤的发光数量和分配给子场SF2的维持步骤的发光数量的总和。

    图16显示了当使用上述选择性擦除寻址方法驱动一PDP 50时用于一个场(帧)的驱动模式。如图所示,驱动模式包括N+1种驱动模式,从对应最低亮度的第一驱动模式,一直到对应最高亮度的第(N+1)驱动模式。实心黑圈表示在该子场的寻址步骤(WODD、WEVE)中引发了地址放电(选择性擦除放电),在控制放电单元C2内形成了壁电荷,但是该壁电荷现在被泄放掉,因此象素单元PC被置于熄灭状态。另一方面,空心白圈表示在该子场的维持步骤中,只有处于点着状态的一象素单元PC被引起发光。于是,例如在图16中所示的第一驱动模式之中,从SF1至SFN的子场没有象素单元PC发光,因此呈现(显示)出具有最低亮度的黑色。在第三驱动模式之中,象素单元PC只在子场SF1至SF2的维持步骤中发光,因此呈现出一个半调亮度,其对应于分配给子场SF1的维持步骤的发光数量和分配给子场SF2的维持步骤的发光数量的总和。

    驱动控制电路56(图5)从图15或图16所示的N+1个驱动模式中,根据由输入的图象信号代表的亮度级别,选择并执行一个驱动模式。换言之,象素驱动数据比特DB1至DBN基于输入的图象信号生成,并被施加至地址驱动器55,以实现图15或图16中所示的驱动状态。因此,可以表现由输入图象信号代表的具有N+1个亮度级别的半调亮度。

    在图示及说明的实施例中,在由N个子场所代表的2N个不同驱动模式中,仅使用N+1个如图15或图16所示的驱动模式,可表达N+1个半调;然而,当实现2N个半调时也可以应用类似的控制(驱动)方式。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控制放电单元C2内的后基板12上设置有突出肋17和次级电子发射材料层30;然而,可以取消突出肋17,在控制放电单元C2的内侧壁(面向放电单元C2中限定的放电空间的分隔壁15A、15B、15C的内侧壁)上和后基板12上可以仅设置次级电子发射材料层30。

    在图示说明实施例中,在突起介质层12中包含黑色色素材料以获得一光吸收层,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在介质层11内,或者在介质层和前玻璃基板10之间可以形成一个黑色层(光吸收层)。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水平壁15B比第一水平壁15A短,以在第二平壁15B和突起介质层12之间产生一间隙r,借以将控制放电单元C2的放电空间连接至显示放电单元C1的放电空间;然而,连接这两个放电空间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可以使第一水平壁15A和第二水平壁15B的高度相同,并可在突起介质层12中设置一个狭缝(槽),以便将控制放电单元C2的放电空间和显示放电单元C1连接起来。

    本申请基于日本专利申请No.2002-204695,其全部公开内容在此并入作为参考。

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驱动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驱动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驱动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驱动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驱动方法.pdf(4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显示面板装置,包括多个行电极对和多个列电极。每个行电极对包括一第一和第二电极。在行电极对与列电极相交处形成了单位发光区,每个单位放光区包括一第一放电单元和一第二放电单元。第二放电单元具有一个光吸收层和一次级电子发射材料层。当驱动该显示面板装置时,负责用于控制显示图象的发光的维持放电在第一放电单元中被引发,而伴随着不贡献于显示图象的发光的复位放电和地址放电在第二放电单元中被引发。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