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410048490.9
2004.06.07
CN1600652A
2005.03.30
终止
无权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B65D 83/14申请日:20040607授权公告日:20090729终止日期:20100607|||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B65D83/14; B65D47/22
曹荣华;
曹荣华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2003.09.25 US 10/670,961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周国城
一种内附开启装置的密闭容器,是包含一细长的密闭容器,该容器内置入一开启装置,该开启装置可释出密封于容器内的流体;操作时,是在内附的开启装置处,或其附近挤压或弯曲该细长密封容器,即可释出密封于该细长容器内的流体;再者,所有的物件是完全被密封于容器内部,并没有松散的物件。
1. 一种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是包括一细长管状外壳,其具一密封端及一开口端;一被该细长管状外壳密封并靠近密封端的流体;其特征在于:其中,一内附开启装置,是置入于细长管状外壳的内部,并将流体密封于细长管状外壳内,该开启装置可加以操作,以释出细长管状外壳内的流体。2.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是包括一圆柱及一可与圆柱分离的细长突出物,该圆柱的外径,约与该细长管状外壳的内径相同,并由细长管状外壳内的流体至该细长管状外壳的开口端处,形成一流体流动路径;该细长突出物,是由圆柱靠近流体的一端伸出,使其可将流体流动路径密封。3.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一空心圆柱体,及一朝向该流体的开口端,与一具细长构件的密封端,该细长构件是由空心圆柱体,延伸至细长管状外壳的开口端,并于空心圆柱体上,设有一易破的断面,其位置是靠近该空心圆柱体的密封端。4.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一可变形的杯状物。5.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一可变形的球体。6.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一可于裂开部裂开的堵塞物,该堵塞物具一个或多个孔洞,该孔洞是由堵塞物的各端延伸贯穿裂开部,并无贯穿堵塞物的另一端;在该堵塞物处或其附近弯曲管状外壳后,该堵塞物会在该裂开部裂开,并且形成一条或更多流体流动路径,将流体导引至管状外壳的开口端。7. 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堵塞物可为在被扭曲时,可裂开或分开的开启装置,致使在开启装置处,扭曲该管状外壳,即可打开该流体流动路径。8.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一圆柱状组件及一细长构件,该圆柱状组件的腰部外径是为缩减,而其两末端,则约与管状外壳的内径相同,并于圆柱状组件上设有一轴向透孔,使其可形成一由流体至管状外壳的开口端的流体流动路径;该细长构件,其是固定于管状外壳的密封端,并延伸至圆柱状组件内的透孔,以将圆柱状组件的透孔及流体流动路径密封,当在圆柱状组件处或其附近弯曲,或抽出该管状外壳时,该细长构件,即会与圆柱状组件内的透孔分离,致使该透孔及流体流动路径开启。9.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两圆形盘状物,其横截面大约与管状外壳的内径相同,而其厚度足以避免滑入管状外壳的内部,并于两圆形盘状物上,皆设有一个或更多个透孔,并将两个圆形盘状物定位在管状外壳中,并相互贴抵,使得两圆形盘状物内的透孔,会被另一圆形盘状物覆盖,当在两个圆形盘状物处或附近弯曲该管状外壳时,将使管状外壳变形,导致变形的管状外壳,会驱使两圆形盘状物分离,而形成一流体流动路径。10. 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两圆形盘状物的分离,是借由扭曲该管状外壳。11.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放装置包括一圆柱状组件,其长度足以防止其转入管状外壳的内部,该圆柱状组件是对角分割成两半,使其形成一对角的裂缝,该对角裂缝中,设有一材料薄片,以将圆柱状组件的对角裂缝封闭,并将管状外壳内的流体,密封于圆柱状组件背后,当借由挤压管状外壳,而压缩圆柱状组件时,该圆柱状组件的两半,会相互滑动而压在一起,进而减少圆柱状组件的截面,可在圆柱状组件的外侧,与管状外壳的内壁间,形成一流体流动路径,使流体可由管状外壳释出。12.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一材料组件,在其中段附近的直径,约与管状外壳的内径相同,该材料组件的第一末端,为一有两分支部,呈握把状,使两分支部可受拖力挤压;该材料组件的第二末端,其横截面小于管状外壳的内径,并由第二末端至两分支部,在第一末端的接合处附近,设有一裂开部,借由挤压管状外壳可压合两分支部,该材料组件会纵向裂开成两半,并且打开一贯穿材料组件的流体流动路径,使流体由管状外壳释出。13.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一细长杯状物,其直径约与管状外壳的内径相同,且其长度大于直径,该细长杯状物具有一封闭端,其尾端为一细长突出物,并在细长突出物上,设有一圈裂开线,其位置是设在细长突出物断裂时,会在该细长杯状物的封闭端,形成一开口,借插入该细长杯状物于管状外壳内部,以将管状外壳内的流体密封,若在该细长杯状物的封闭端附近,将管状外壳弯曲时,该细长突出物,会在裂开线由细长杯状物裂开,而形成一流体流动路径,使流体由管状外壳释出。14. 一种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是包括一细长管状外壳,具一密封端与一开口端;一固定于该密封端的细长构件;一被该细长管状外壳内封于靠近密封端的流体;其特征在于:一内附开启装置,是置入于细长管状外壳内部,以将流体密封于该细长管状外壳内,借由开启装置的操作,即可释出细长管状外壳内的流体。15. 按权利要求14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一圆柱及一可与圆柱分离的细长突出物,该圆柱的外径,约与该细长管状外壳的内径相同,并由细长管状外壳内的流体至该细长管状外壳的开口端处,形成一流体流动路径;该细长突出物,是由圆柱靠近流体的一端伸出,使其可将流体流动路径密封。16. 按权利要求14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一空心圆柱体,及一朝向该流体的开口端,与一具细长构件的密封端,该细长构件,是由空心圆柱体延伸至细长管状外壳的开口端,并于空心圆柱体上,设有一易破的断面,其位置,是靠近该空心圆柱体的密封端。17. 按权利要求14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一可变形的杯状物。18. 按权利要求14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一可变形的球体。19. 按权利要求14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一可于裂开部裂开的堵塞物,该堵塞物具一个或多个孔洞,该孔洞是由堵塞物的各端延伸贯穿裂开部,并无贯穿堵塞物的另一端;在该堵塞物处或其附近弯曲管状外壳后,该堵塞物会在该裂开部裂开,并且形成一条或更多流体流动路径,将流体导引至管状外壳的开口端。20. 按权利要求19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堵塞物可为在被扭曲时,可裂开或分开的开启装置,致使在开启装置处,扭曲该管状外壳,即可打开该流体流动路径。21. 按权利要求14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一圆柱状组件及一细长构件,该圆柱状组件的腰部外径是为缩减,而其两末端,则约与管状外壳的内径相同,并于圆柱状组件上设有一轴向透孔,使其可形成一由流体至管状外壳的开口端的流体流动路径;该细长构件,其是固定于管状外壳的密封端,并延伸至圆柱状组件内的透孔,以将圆柱状组件的透孔及流体流动路径密封,当在圆柱状组件处,或其附近弯曲或抽出该管状外壳时,该细长构件,即会与圆柱状组件内的透孔分离,致使该透孔及流体流动路径开启。22. 按权利要求14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两圆形盘状物,其横截面大约与管状外壳的内径相同,而其厚度足以避免滑入管状外壳的内部,并于两圆形盘状物上,皆设有一个或更多个透孔,并将两个圆形盘状物定位在管状外壳中,并相互贴抵,使得两圆形盘状物内的透孔,会被另一圆形盘状物覆盖,当在两个圆形盘状物处或附近弯曲该管状外壳时,将使管状外壳变形,导致变形的管状外壳,会驱使两圆形盘状物分离,而形成一流体流动路径。23. 按权利要求22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两个圆形盘状物的分离,是借由扭曲该管状外壳。24. 按权利要求14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一圆柱状组件,其长度足以防止其转入管状外壳的内部,该圆柱状组件,是对角分割成两半,使其形成一对角的裂缝,该对角裂缝中设有一材料薄片,以将圆柱状组件的对角裂缝封闭,并将管状外壳内的流体,密封于圆柱状组件背后,当借由挤压管状外壳,而压缩圆柱状组件时,该圆柱状组件的两半,会相互滑动而压在一起,进而减少圆柱状组件的截面,可在圆柱状组件的外侧,与管状外壳的内壁间,形成一流体流动路径,使流体可由管状外壳释出。25. 按权利要求14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一材料组件,在其中段附近的直径,约与管状外壳的内径相同,该材料组件的第一末端为一有两分支部,呈握把状,使两分支部可受施力挤压;该材料组件的第二末端,其横截面小于管状外壳的内径,并由第二末端至两分支部,在第一末端的接合处附近,设有一裂开部,借由挤压管状外壳可压合两分支部,该材料组件会纵向裂开成两半,并且打开一贯穿材料组件的流体流动路径,使流体由管状外壳释出。26. 按权利要求14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一细长杯状物,其直径约与管状外壳的内径相同,且其长度大于直径,该细长杯状物,具有一封闭端,其尾端为一细长突出物,并在细长突出物上,设有一圈裂开线,其位置是设在细长突出物断裂时,会在该细长杯状物的封闭端,形成一开口,借插入该细长杯状物于管状外壳内部,以将管状外壳内的流体密封,若在该细长杯状物的封闭端附近,将管状外壳弯曲时,该细长突出物会在裂开线,由细长杯状物裂开,而形成一流体流动路径,使流体由管状外壳释出。27. 一种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是包括一细长管状外壳,具一密封端与一开口端;一固定于该密封端的细长构件;一被该细长管状外壳密封,并靠近密封端的流体;其特征在于:一内附开启装置,其具一细长构件,该细长构件是设置于细长管状外壳内部,以用来密封该细长管状外壳内的流体,该细长构件,是延伸至该细长管状外壳的开口端,借由操作该开启装置,即可驱使流体由管状外壳释出。28. 按权利要求27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一圆柱及一可与圆柱分离的细长突出物,该圆柱的外径,约与该细长管状外壳的内径相同,并由细长管状外壳内的流体至该细长管状外壳的开口端处,形成一流体流动路径;该细长突出物,是由圆柱靠近流体的一端伸出,使其可将流体流动路径密封。29. 按权利要求27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一空心圆柱体,及一朝向该流体的开口端,与一具细长构件的密封端,该细长构件,是由空心圆柱体延伸至细长管状外壳的开口端,并于空心圆柱体上,设有一易破的断面,其位置是靠近该空心圆柱体的密封端。30. 按权利要求27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一可变形的杯状物。31. 按权利要求27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一可变形的球体。32. 按权利要求27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一可于裂开部裂开的堵塞物,该堵塞物具一个或多个孔洞,该孔洞是由堵塞物的各端延伸贯穿裂开部,并无贯穿堵塞物的另一端;在该堵塞物处或其附近弯曲管状外壳后,该堵塞物会在该裂开部裂开,并且形成一条或更多流体流动路径,将流体导引至管状外壳的开口端。33. 按权利要求32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堵塞物,可在被扭曲时,可裂开或分开的开启装置,致使在开启装置处,扭曲该管状外壳,即可打开该流体流动路径。34. 按权利要求27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一圆柱状组件及一细长构件,该圆柱状组件的腰部外径是为缩减,而其两末端,则约与管状外壳的内径相同,并于圆柱状组件上,设有一轴向透孔,使其可形成一由流体至管状外壳的开口端的流体流动路径;该细长构件,其是固定于管状外壳的密封端,并延伸至圆柱状组件内的透孔,以将圆柱状组件的透孔及流体流动路径密封,当在圆柱状组件处,或其附近弯曲或抽出该管状外壳时,该细长构件,即会与圆柱状组件内的透孔分离,致使该透孔及流体流动路径开启。35. 按权利要求27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两圆形盘状物,其横截面,大约与管状外壳的内径相同,而其厚度足以避免滑入管状外壳的内部,并于两圆形盘状物上,皆设有一个或更多个透孔,并将两个圆形盘状物定位在管状外壳中,并相互贴抵,使得两圆形盘状物内的透孔,会被另一圆形盘状物覆盖,当在两个圆形盘状物处或附近弯曲该管状外壳时,将使管状外壳变形,导致变形的管状外壳,会驱使两圆形盘状物分离,而形成一流体流动路径。36. 按权利要求35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两个圆形盘状物的分离,是借由扭曲该管状外壳。37. 按权利要求27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一圆柱状组件,其长度足以防止其转入管状外壳的内部,该圆柱状组件,是对角分割成两半,使其形成一对角的裂缝,该对角裂缝中,设有一材料薄片,以将圆柱状组件的对角裂缝封闭,并将管状外壳内的流体,密封于圆柱状组件背后,当借由挤压管状外壳,而压缩圆柱状组件时,该圆柱状组件的两半,会相互滑动而压在一起,进而减少圆柱状组件的截面,可在圆柱状组件的外侧与管状外壳的内壁间,形成一流体流动路径,使流体可由管状外壳释出。38. 按权利要求27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一材料组件,在其中段附近的直径,约与管状外壳的内径相同,该材料组件的第一末端为一有两分支部,呈握把状,使两分支部可受拖力挤压;该材料组件的第二末端,其横截面小于管状外壳的内径,并由第二末端至两分支部,在第一末端的接合处附近,设有一裂开部,借由挤压管状外壳可压合两分支部,该材料组件会纵向裂开成两半,并且打开一贯穿材料组件的流体流动路径,使流体由管状外壳释出。39. 按权利要求27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包括一细长杯状物,其直径,约与管状外壳的内径相同,且其长度大于直径,该细长杯状物,具有一封闭端,其尾端为一细长突出物,并在细长突出物上,设有一圈裂开线,其位置是设在细长突出物断裂时,会在该细长杯状物的封闭端,形成一开口,借插入该细长杯状物于管状外壳内部,以将管状外壳内的流体密封,若在该细长杯状物的封闭端附近,将管状外壳弯曲时,该细长突出物会在裂开线,由细长杯状物裂开,而形成一流体流动路径,使流体由管状外壳释出。
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特别是指一种透过开启装置,将密封于容器内的流体释出于容器外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 背景技术 密闭容器通常是透过各种不同的开启装置来开启,而开启装置的类型,大部分是为螺纹盖或扣盖,有些则为易破的封条或刻线,若弄破该容器的封条或刻线,即可释出容器内容纳的内容物;但是,所有的开启装置皆是附着于容器的外部,如:螺纹盖及弹簧扣盖,即是附着于容器的外部,并成为容器的一部份,而容器上的易破的封条或刻线亦是相同;因此,并无一开启装置是被设计成内附于容器中,又能将密封容器内的流体完全的释出。另外,对横截面很小的小型细长容器而言,有效又简单的开启装置特别缺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透过一开启装置,将流体封闭在管状外壳中,使得操作者仅要操作开启装置,即可将液体释出管状外壳外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 本发明的次一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操作简单、组装方便,及易于携带等诸多优点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 本发明是一种内含开启装置的细长容器,该开启装置完全置入于该容器中,并可释出装填于容器内的流体;该内附开启装置的橾作,是可借由在该开启装置处或其附近,挤压或弯曲该细长密封的容器;若该内附开启装置被打开,即可释出密封于该细长密封的容器内的流体来使用。当细长密封的容器的横截面很小时,则会因容器内的流体表面张力而无法释出,故可利用一导引构件,以克服流体表面张力的毛细作用,由细长密封容器释出流体。另外,所有的物件皆完全被密封于容器中,并无任何松散的物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的第一实施例图; 图2为本发明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的第二实施例图; 图3为本发明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的第三实施例图; 图4为本发明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的第四实施例图; 图5为本发明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的第五实施例图; 图6为本发明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的第六实施例图; 图7为图6的动作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的第七实施例图; 图9为图8的动作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的第八实施例图; 图11为图10的动作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的第九实施例图; 图13为图12的动作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的第十实施例图; 图15为图14的动作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的第十一实施例图; 图17为图16的动作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的第十二实施例图; 图19为图18的动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为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的第一实施例,在此实施例中,该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包括一细长管状外壳1,该外壳1具有一密封端2与一开口端3;一流体4,是被该细长管状外壳1密封于靠近密封端2处。一内附开启装置5,是设置于细长管状外壳1的内部,并将流体4密封于该细长管状外壳1内;该内附开启装置5的操作,是在该内附开启装置5处或其附近,挤压或弯曲该细长管状外壳1,即可将流体4经由该细长管状外壳1的开启端3释放。 如图2所示,该细长管状外壳1,若其横截面很小,该流体4即会受到表面张力地影响,若仅开启该开启装置5,是无法释出细长管状外壳1内的流体4,故需利用一导引构件6、7来克服流体4表面张力的毛细作用,以释出细长管状外壳1内的流体4。 图3为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的第三实施例,其中该内附开启装置5,可包括一圆柱8,其外径大约与细长管状外壳1的内径相同,该细长管状外壳1的流体路径,是由开口端3至流体4间;并于靠近流体4的末端,有一细长突出物9,其直径小于内附开启装置5的圆柱8直径,并可与内附开启装置5的圆柱8相分离。该细长突出物9,是将圆柱8内的小量流体路径密封起来,以防止细长管状外壳1内的流体4,经由该内附开启装置5被释出。当细长管状外壳1在细长突出物9与内附开启装置5的圆柱8的接合面附近被弯曲时,细长突出物9将与圆柱8分开,使小量流体路径暴露,导致流体4可自细长管状外壳1,经由开启装置5的圆柱8被释出。 图4为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的第四实施例,在此具体实施例中,包括一细长可弯曲管状外壳1,其横截面很小,并具有一密封端2与一开口端3;一流体4,是被该细长管状外壳1密封于靠近密封端2处;一内附开启装置5,是设置于细长管状外壳1的内部,并将流体4密封于该细长管状外壳1内;而该内附的开启装置5,包括一空心圆柱体10,及一朝向流体4的开口端11,与一具一细长构件12的密封端,该细长构件12,是由空心圆柱体10延伸至细长管状外壳1的开口端3,并终止于细长管状外壳1的开口端3附近。一易破的断面13,该断面13是位于靠近空心圆柱体10的密封端处,其可为一刻痕。 当该管状外壳1在开启装置5的空心圆柱体10的易破断面13处或其附近被弯曲时,空心圆柱体1。的密封端,会与空心圆柱体1。的开口端3分离,而形成由流体4至空心圆柱体10的开口端3间的一贯通的流体路径;由于细长管状外壳1的横截面很小,使得流体4会受到表面张力的影响,而无法自行流出该管状外壳1,致使橾作者可选择性地将流体4自管状外壳1释出;若欲将流体4释出时,即可借由挤压包含流体4的管状外壳1部份,以强迫流体4流向细长构件12,当流体4流到细长构件12时,该细长构件12会增加流体4的毛细作用,以克服管状外壳1内的流体4表面张力,使其可流出管状外壳1。 再者,并可在管状外壳1的密封端2至圆柱体10的开口端11,固定一第二细长构件14,如图5所示,以克服流体4的表面张力,使流体4不再受毛细现象影响,致使流体4在开启装置5开启后,可立即由管状外壳1释出。 图6为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的第六实施例,在此实施例中,该内附开启装置5,包括一可变形的杯状物15,其直径约与管状外壳1的内径相同,而其长度比直径长;该可变形的杯状物15,是插入管状外壳1内,并可将管状外壳1内的流体密封;如图7所示,在杯状物15处或其附近,弯曲或挤压该管状外壳1之后,该可变形的杯状物15即会随之变形,并形成一流体4流动的路径,使流体4得以自管状外壳1释出。另外,该变形的杯状物15,亦可为一可变形的球体,如:塑胶空心球,直径约为管状外壳的直径;在可变形的球体处弯曲或挤压该管状外壳1之后,该可变形的球体亦会被变形,并形成一流体4流动的路径,可使流体4自管状外壳1释出。 图8为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的第七实施例,在实施例中,该内附开启装置5包括一堵塞物16,将其弯曲后,会在裂开部17断裂成两部份,该堵塞物16,至少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孔洞18,该孔洞18,可由堵塞物16的各端延伸贯穿裂开部17,而不贯穿堵塞物16的另一端。如图9所示,在该堵塞物16处或其附近弯曲管状外壳1之后,该堵塞物16会在裂开部17处分开成两部份,并且形成一条或多条流体4的流动路径,可导引流体4释出管状外壳1的开口端3外;另外,该堵塞物16亦可是在被扭曲时,即可裂开或分开的开启装置,使得操作者在开启装置处,扭曲该管状外壳,即可打开该流体流动路径;该管状外壳1亦可由两个部份形成,是在该堵塞物16处将两部分旋紧,使得扭曲该管状外壳1,即可分开堵塞物16为两部份。 图10为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的第八实施例,在此实施例中,该内附开启装置5包括一圆柱状组件19,其腰部20的外径是缩减的,而其腰部20的两末端21则约与管状外壳1的内径相同;该圆柱状组件19,其轴向具一透孔22,使其可形成一由流体4至管状外壳1的开口端3的流体流动路径;一细长构件23,其固定于管状外壳1的密封端2,并延伸至圆柱状组件19的透孔22中,以将该透孔22及流体流动路径封闭;当在圆柱状组件19处或其附近弯曲管状外壳1时,该细长构件23,会由圆柱状组件19内的孔洞22抽出,使透孔22及流体流动路径开启,如图11所示,致使流体4可由管状外壳1的开口端3释出。 图12为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的第九实施例,在此具体实施例中,该内附开启装置5,包括两个圆形盘状物24、25,其横截面大约与管状外壳1的内径相同,而其厚度足以防止其滑入管状外壳1内部;该圆形盘状物24、25,皆具一个或多个透孔26、27,是将两圆形盘状物24、25定位在管状外壳1内,并相互贴抵,使得该圆形盘状物24上的透孔26,会被另一圆形盘状物25覆盖,而该圆形盘状物25上的透孔,则相对被圆形盘状物24覆盖,因此,两个圆形盘状物24、25内的所有孔洞26、27,皆会被另一圆形盘状物24或25封闭;若在两个圆形盘状物24、25处或附近弯曲该管状外壳1时,将迫使管状外壳1变形,使得变形的管状外壳1,会驱使两圆形盘状物24、25相互分开,进而形成一由流体4至管状外壳1的开口端3的流体流动路径,如图13所示;若管状外壳1可扭曲,亦可借由扭曲该管状外壳1迫使两圆形盘状物24、25相互分开,以开启该流体的流动路径;另外,该管状外壳1亦可由两个部份形成,是在该两个圆形盘状物24、25的介面处,将两部分旋紧,使得扭曲该管状外壳1,即可将两个圆形盘状物24、25分开。 图14为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的第十实施例,在此实施例中,该内附开启装置5包括一圆柱状组件28,其长度足以防止其转入管状外壳1的内部;该圆柱状组件28是对角分割成两半,使其形成一对角的裂缝29,是由一端至另一端对角成形,其中有一材料薄片30,该材料薄片30,是将圆柱状组件28的裂缝29封闭,使其可将管状外壳1内的流体4密封; 如图15所示,当借由挤压管状外壳1,并压缩圆柱状组件28时,该圆柱状组件28对角分割的两半即会相对滑动,并相互贴抵,进而缩减圆柱状组件28的截面,使得该圆柱状组件28的外表面与管状外壳1的内壁间,会形成一流体流动的路径,使流体4可由管状外壳1的开口端3释出。 图16为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的第十一实施例,在此实施例中,该内附开启装置5包括一材料组件31,在其接近中段32附近的直径约与管状外壳1的内径相同;该材料组件31的第一末端33是为两对应的分支部,该分支部是呈握把状,使两分支部可受施力挤压;该材料组件31的第二末端34,其横截面小于管状外壳1的内径,并由第二末端34至两分支部,在第一末端33的接合处,附近形成一裂开部35,当挤压管状外壳1时,可压挤该两分支部,使得材料组件31,会沿着纵向裂开部35裂开成两半,并形成一通过材料组件31的流体流动路径,使流体4可由管状外壳1释出,如图17所示。 图18为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的第十二实施例,在此实施例中,该内附开启装置5,包括一细长杯状物36,其直径约与管状外壳1的内径相同,且其长度大于直径;该细长杯状物36的一端,是为封闭端37,该封闭端的尾部是为一细长突出物,在该细长突出物四周,设有一圈裂开线38,透过该裂开线38,即可将细长突出物折断,导致该细长杯状物36的封闭端37,会形成一开口;是将该细长杯状物36插入于管状外壳1内部,以将管状外壳1内的流体4密封,如图19所示,在该细长杯状物36的封闭端37附近将管状外壳1弯曲,使得细长突出物会在裂开线38处与细长杯状物36断开,而暴露一流体流动路径,使流体4可由管状外壳1的开口端3释出。 尽管以上描述包括了许多特定性,但是不应将其理解为是用来限定本发明范畴的,其是仅仅提供目前某些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图解说明。因此本发明的范畴及其合法的等价物应由附上的权利要求范围界定,而非借由给定的实例。 本发明所提供的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与其他常用技术相互比较时,更具有下列的优点: 1.本发明是透过一开启装置将流体封闭在管状外壳中,使得操作者仅要操作开启装置,即可将液体释出管状外壳之外。 2.本发明是具有橾作简单、组装方便及易于携带等诸多优点。
《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附开启装置的密封容器.pdf(2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内附开启装置的密闭容器,是包含一细长的密闭容器,该容器内置入一开启装置,该开启装置可释出密封于容器内的流体;操作时,是在内附的开启装置处,或其附近挤压或弯曲该细长密封容器,即可释出密封于该细长容器内的流体;再者,所有的物件是完全被密封于容器内部,并没有松散的物件。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