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SATA(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串联先进技术附加装置)接口是一种用于存储装置与主机板间的高速传输接口。因SATA接口的众多优势,其已逐渐替代传统的PATA(Paralle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并联先进技术附加装置)接口。美国专利公告第US 6790087B2号揭示了一种SATA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的若干端子、收容并定位端子的隔板以及与所述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在该专利中,所述端子一端穿过隔板上的穿孔电性连接于线缆。然而,当线缆与端子电性连接时,由于线缆没有固定,仅能采用人工焊接操作,效率低且品质很不稳定。
因此,针对上述缺陷,有必要对上述电连接器结构进行改良,以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其设有支撑端子尾部的隔板,该隔板可在焊接线缆前对线缆进行有效固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隔板、收容于绝缘本体的端子以及与所述端子电性连接且内部包覆有芯线的线缆,所述隔板安装于绝缘本体的后端面,所述隔板包括主体部、挡板部及若干细槽,所述端子包括收容于绝缘本体的对接部及延伸出绝缘本体的尾部,所述隔板于其主体部后端形成有线束槽,而所述线束槽与挡板部之间留有平坦面,所述端子尾部穿过隔板的细槽并放置于所述平坦面上,所述线缆夹持于所述线束槽内,且其一端露出的芯线抵压于平坦面上的端子。
一种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绝缘本体,其设有若干端子槽;提供若干端子及线缆,所述端子具有平坦的尾部,所述线缆包覆有芯线;提供隔板,其中所述隔板包括水平延伸的主体部及成型于主体部前端面并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挡板部,该挡板部设有提供端子的尾部穿过的细槽,该主体部于后端形成有由若干突出部间隔而成的线束槽,且该线束槽与挡板部之间留有提供端子的尾部放置的平坦面,所述芯线抵压于平坦面上的端子尾部;提供携带有焊锡的机械臂,点锡于芯线与端子尾部的重叠区域以将端子与芯线焊接;采用外模包覆成型技术于绝缘本体、隔板、端子以及线缆外围包覆一盖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效果:电连接器的线缆在与端子焊接前先定位于隔板,可自动化生产,提高产品生产速度,而且生产良率高,进而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3为图2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部分元件组装后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后部的隔板2、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并穿过所述隔板2的端子3、与所述端子3电性连接的线缆4以及盖体5。
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顶壁11、与所述顶壁11相对的底壁12、与所述顶壁11、底壁12相连接以形成收容空间(未标号)的一对侧壁(未标号)。所述收容空间被一自所述顶壁11向下延伸至底壁12的隔板131分为第一收容腔132及第二收容腔133,所述第一及第二收容腔132、133均大体为L形结构。而且所述第一收容腔132及第二收容腔133内分别设有收容所述端子3的端子槽1321、1331。所述绝缘本体1还具有对接面13及后端面14,所述端子槽1321、1331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的对接面13和后端面14并与绝缘本体的收容空间相连通。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面14于靠近中间位置设有一对定位块141,所述一对定位块141分别靠近绝缘本体的顶壁11及底壁12,而且该定位块141之间留有间隙142。该定位块141与所述隔板2的位置沿对接方向相对齐,此外,所述绝缘本体1与后端面14的靠近两侧壁处设有一对相间隔的凸柱143。
所述隔板2包括水平的主体部21及自所述主体部21前端竖直延伸形成的挡板部22,所述挡板部22与所述主体部21相垂直设置,二者侧视大体为T形。所述主体部21包括顶面及底面,所述顶面形成三个相间隔设置的凸台(未标号),所述底面于大体中间位置设有三个高度较高的凸台211,所述三个凸台211之间形成两个线缆槽道214;所述底面的凸台211的左侧设有若干高度较凸台211低的突出部212,所述突出部212之间形成线束槽213,所述线束槽213、突出部212距所述挡板部22有一定间隔,所述突出部212与挡板部22之间具有平坦面(未标号),而所述凸台211则与所述挡板部22相抵接。所述凸台211的一侧设有三个由突条(未标号)构成的浅槽215,这些浅槽215具有不同的宽度。所述浅槽215的深度小于线束槽213。所述挡板部22于靠近主体部21底面处靠近主体部21与挡板部22的交叉处设有若干细槽222,所述若干细槽222被位于所述挡板部22上下部地一对相对的缺口221分为两组,其中位于左侧的若干细槽222与所述线束槽213对应设置且沿对接方向排成一线,而所述突出部212则与所述细槽222错开设置。
所述线缆4分为两组,即较粗的第一组线缆41及较细的第二组线缆42,这些线缆内部均包覆有芯线(未图示),所述第一组线缆41与浅槽215配合,所述第二组线缆42则与线束槽213配合。所述第一组线缆41外边包覆有编织层(未标号)。在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线缆4的个数与端子3并不对应相等,也就是说,所述束缚线缆4的槽213、214及215并非全部用来束缚线缆4,其中有些槽处于未使用状态,其用来增强当盖体5与绝缘本体1、隔板2外模包覆成型为一体时的效果。
所述端子3具有前端的对接部31、后端的尾部33及连接所述对接部31和尾部33的中间弯曲部32,所述尾部33大体水平延伸且具有倒刺34。
所述盖体5大体为长方体块状结构,其具有前端面51及后端面52,所述后端面52具有向后延伸形成的应力释放结构521,所述盖体还具有两侧端53,所述两侧端53均设有手槽531,所述每个手槽531具有上、下两个相对的大体三角体形的空隙(未标号)。
组装时,首先,所述端子3组装于隔板2,所述端子3的尾部33穿过隔板2的对应细槽222并放置于所述挡板部22与突出部212之间的水平面上,须说明的是,所述尾部33并未延伸至所述线束槽213及浅槽215,这样设计是为了防止端子尾部33与线缆4的芯线在采用自动焊接机(机械臂)焊接时,对所述线束槽213等的损害;然后,组装在一起的隔板2与端子3又一起组装于绝缘本体1,所述隔板2的两个缺口221分别与绝缘本体1的定位块141相配合,所述端子3的对接部31及中间弯曲部32收容并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端子槽1321、1331,且所述对接部31暴露于绝缘本体1的收容空间内;接着,所述线缆4组装于隔板2,所述第一组线缆41固持于浅槽215上,所述第二组线缆42放置于线束槽213并固定于此,所述第二组线缆42的一端面抵靠于挡板部22,并且第二组线缆42的芯线抵压于端子3的尾部33。当进行端子3与线缆4之间的焊接操作时,由于所述线缆4固定于线束槽213,而且所述线缆4的芯线抵压于端子3的尾部33,则所述端子3与线缆4可采用自动化焊接,所述机械臂携带焊锡,并点锡于线缆的芯线与端子尾部33的重叠区域从而将端子3与线缆4焊接,而且焊接质量比较稳定,同时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较少了不良率,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当上述焊接过程完毕后,采用外模包覆成型(Over Molding)技术于所述绝缘本体1、隔板2及端子3的外围包覆一盖体5,所述盖体5包覆于绝缘本体1的后端,该盖体5的后端面52形成有应力释放结构(Strain Relief)521,可防止第一组线缆41在点锡后编织层爬锡变硬,从而导致第一组线缆41容易发生断裂的问题。此外,所述盖体5的两侧端53形成有手槽531,该手槽531用来提供电连接器100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拔出时的拔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