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1095722 上传时间:2018-03-31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93495.3

申请日:

2010.09.16

公开号:

CN102024812A

公开日:

2011.04.2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L 27/08申请日:20100916|||公开

IPC分类号:

H01L27/08; H01L29/423; H01L29/739; H01L21/822

主分类号:

H01L27/08

申请人: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高野和丰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9.09.16 JP 2009-214375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代理人:

何欣亭;徐予红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第一半导体元件部(SX)设有第一沟道面,该第一沟道面具有第一面方位,用于切换第一电流。半导体层的第一区域设有第一沟槽,该第一沟槽具有第一沟道面。第一栅极绝缘膜以第一厚度覆盖第一沟道面。第二半导体元件部(SY)设有第二沟道面,该第二沟道面具有不同于第一面方位的第二面方位,用于切换比第一电流小的第二电流。半导体层的第二区域设有第二沟槽,该第二沟槽具有第二沟道面。第二栅极绝缘膜以大于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覆盖第二沟道面。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半导体装置,包含具有单晶结构的半导体层,其中 : 具有第一半导体元件部,该第一半导体元件部设有具有第一面方位的第一沟道面, 用于切换第一电流, 所述第一半导体元件部包括 : 所述半导体层的第一区域,其设有第一沟槽,该第一沟槽具有所述第一沟道面 ; 第一栅极绝缘膜,以第一厚度覆盖所述第一沟道面 ; 第一栅极电极,其以埋入所述第一沟槽的方式设于所述第一栅极绝缘膜上,用于对 所述第一沟道面施加电场, 所述半导体装置还具有第二半导体元件部,该第二半导体元件部设有第二沟道面, 该第二沟道面具有与所述第一面方位不同的第二面方位,用于切换比所述第一电流小的 第二电流, 所述第二半导体元件部包括 : 所述半导体层的第二区域,其设有第二沟槽,该第二沟槽具有所述第二沟道面 ; 第二栅极绝缘膜,以大于所述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覆盖所述第二沟道面 ;以及 第二栅极电极,其以埋入所述第二沟槽的方式设于所述第二栅极绝缘膜上,用于对 所述第二沟道面施加电场。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及第二栅极绝缘膜各自由通过对所述半导体层的材料的化合反应获得的材 料构成, 所述半导体层的材料具有对于所述第二面方位的所述化合反应的进行速度大于对于 所述第一面方位的所述化合反应的进行速度这样的物理性质。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化合反应为氧化反应。
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半导体层具有第一导电型, 还具备 :第一源极部,该第一源极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型不同的第二导电型且以 第一深度形成在所述第一区域上 ;以及第二源极部,该第二源极部具有所述第二导电型 且以不同于所述第一深度的第二深度形成在所述第二区域上。
5: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半导体层具有第一导电型, 还具备 :多个第二源极部,所述多个第二源极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型不同的第二 导电型,且以各自具有在平面上看沿着所述第二沟槽所延伸的第二方向的第二源极宽度 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第二区域上,所述多个第二源极部彼此隔着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个 间隔宽度而配置。
6: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半导体元件部包含第三栅极绝缘膜,该第三栅极绝缘膜设于所述第一栅极 绝缘膜与所述第一栅极电极之间, 所述第二半导体元件部包含第四栅极绝缘膜,该第四栅极绝缘膜设于所述第二栅极 绝缘膜与所述第二栅极电极之间。 2
7: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被所述第一栅极绝缘膜覆盖的所述第一沟槽具有第一被覆沟槽宽度,被所述第二栅 极绝缘膜覆盖的所述第二沟槽具有第二被覆沟槽宽度,所述第一及第二被覆沟槽宽度互 相不同。
8: 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制造包含设有第一沟道面的用于切换第一电流的第 一半导体元件部和设有第二沟道面的用于切换比所述第一电流小的第二电流的第二半导 体元件部的半导体装置,其中包括 : 准备具有单晶结构的半导体层的工序 ;和 形成贯穿所述半导体层的第一及第二沟槽,以分别形成所述第一及第二沟道面的工 序,所述第一沟道面具有第一面方位,且所述第二沟道面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面方位的 第二面方位 ;还包括 形成第一及第二栅极绝缘膜的工序,通过所述第一及第二沟道面上的化合反应,所 述第一及第二栅极绝缘膜分别覆盖所述第一及第二沟道面 ;以及 以埋入所述第一沟槽的方式在所述第一栅极绝缘膜上形成第一栅极电极,且以埋入 所述第二沟槽的方式在所述第二栅极绝缘膜上形成第二栅极电极的工序, 在形成所述第一及第二沟槽的工序中,所述第一及第二面方位选择成为对于所述半 导体层的所述第二面方位的所述化合反应的进行速度大于对于所述第一面方位的所述化 合反应的进行速度。
9: 如权利要求 8 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化合反应为氧化反应。
10: 如权利要求 8 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半导体层具有第一导电型, 在形成所述第一及第二沟槽的工序之前,还具备在所述半导体层上将具有不同于所 述第一导电型的第二导电型的第一及第二源极部的各源极部形成至第一及第二深度的工 序,所述第一及第二深度互相不同, 形成所述第一及第二沟槽的各沟槽的工序,进行到贯穿所述第一及第二源极部。
11: 如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第一及第二源极部的工序包括 : 在所述半导体层上形成具有第一开口宽度的第一掩模和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开口宽 度的第二开口宽度的第二掩模的工序 ;和 利用所述第一及第二掩模对所述半导体层注入杂质的工序。
12: 如权利要求 8 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半导体层具有第一导电型, 在形成所述第一及第二沟槽的工序之前,还包括 :在所述半导体层上形成具有不同 于所述第一导电型的第二导电型的多个第二源极部的工序, 所述多个第二源极部的各第二源极部具有在平面上看沿着第二方向的第二源极宽 度,且所述多个第二源极部互相隔着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个间隔宽度而配置。
13: 如权利要求 8 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形成所述第一及第二栅极绝缘膜的工序之后,且在形成所述第一及第二栅极电极 3 的工序之前,还包括 :用化学气相生长法形成覆盖所述第一及第二栅极绝缘膜的各栅极 绝缘膜的第三及第四栅极绝缘膜的工序。
14: 如权利要求 8 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被所述第一栅极绝缘膜覆盖的所述第一沟槽具有第一被覆沟槽宽度,被所述第二栅 极绝缘膜覆盖的所述第二沟槽具有第二被覆沟槽宽度,所述第一及第二被覆沟槽宽度互 相不同。

说明书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具有以埋入沟槽的方式形 成的栅极电极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背景技术
     在半导体装置之中,有包括用于将成为切换的对象的电流即主电流供给半导体 层的主电极和用于对半导体层施加电场的栅极电极,通过由该栅极电极产生的电场控制 半导体层的沟道,来进行切换的半导体装置。 MOS(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晶体管或 者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IGBT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为其代表例。 特别是在 电力控制用途中,一般为各个能够进行切换动作的单元 (cell) 多数并联连接的构造。
     在这样的具有多数单元的半导体装置之中,有具有监视主电流是否过大的功能 的半导体装置。 依据例如日本特许第 3361874 号公报,半导体装置除了具有用于切换主 电流的多数主 IGBT 单元以外,还具有用于切换与主电流对应的更小的读出电流的读出 IGBT 单元,通过检测该读出电流,监视主电流是否过大。
     已知该读出电流会在导通时发生浪涌。 该浪涌的原因认为是由于主 IGBT 单 元及读出 IGBT 单元之间的构造上的些许差异或制造偏差,而使得读出 IGBT 单元比主 IGBT 单元更早地导通,其结果,导致所流过的电流由其数目明显少于主 IGBT 单元的读 出 IGBT 单元来承担。 因此当发生该读出电流的浪涌时,会被误认为是主电流过大,其 结果,无谓地进行保护半导体装置免受过电流的动作。
     因而为了延迟读出 IGBT 单元的导通,依据上述日本特许第 3361874 号公报的技 术,使读出 IGBT 单元的电压阈值高于主 IGBT 单元的电压阈值。
     但是依据上述公报的技术,为了得到读出 IGBT 单元的电压阈值高于主 IGBT 单 元的电压阈值这样的构造,存在例如光刻工序的次数增大等,会使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 序复杂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课题构思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读出电流的浪涌并 能抑制制造工序的复杂化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是包含具有单晶结构的半导体层的半导体装置,具有第一 半导体元件部及第二半导体元件部。 第一半导体元件部设有具有第一面方位的第一沟道 面,该第一半导体元件部用于切换第一电流。 第一半导体元件部具有半导体层的第一区 域、第一栅极绝缘膜、和第一栅极电极。 半导体层的第一区域设有具有第一沟道面的第 一沟槽。 第一栅极绝缘膜以第一厚度覆盖第一沟道面。 第一栅极电极以埋入第一沟槽的 方式设于第一栅极绝缘膜上,用于对第一沟道面施加电场。 第二半导体元件部设有具有 与第一面方位不同的第二面方位的第二沟道面,该第二半导体元件部用于切换比第一电 流小的第二电流。 第二半导体元件部具有半导体层的第二区域、第二栅极绝缘膜、和第
     二栅极电极。 半导体层的第二区域设有具有第二沟道面的第二沟槽。 第二栅极绝缘膜以 大于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覆盖第二沟道面。 第二栅极电极以埋入第二沟槽的方式设于第 二栅极绝缘膜上,用于对第二沟道面施加电场。
     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是包含设有第一沟道面的用于切换第一电流的 第一半导体元件部和设有第二沟道面的用于切换比第一电流小的第二电流的第二半导体 元件部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首先准备具有单晶结构的半导体层。 形成贯通半导体层的第一及第二沟槽,以 分别形成第一及第二沟道面。 第一沟道面具有第一面方位,且第二沟道面具有不同于第 一面方位的第二面方位。 通过第一及第二沟道面上的化合反应,形成分别覆盖第一及第 二沟道面的第一及第二栅极绝缘膜。 以埋入第一沟槽的方式在第一栅极绝缘膜上形成第 一栅极电极,且以埋入第二沟槽的方式在第二栅极绝缘膜上形成第二栅极电极。 在形成 第一及第二沟槽的工序中,第一及第二面方位被选择为对于半导体层的第二面方位的化 合反应的进行速度大于对于第一面方位的化合反应的进行速度。
     依据本发明,通过使第二栅极绝缘膜的厚度大于第一栅极绝缘膜的厚度,第二 半导体元件部的电压阈值大于第一半导体元件部的电压阈值。 由此能够使第二半导体元 件部的导通迟于第一半导体元件部的导通,所以能够防止构成为用于切换用作读出电流 的较小电流的对第二半导体元件部的电流集中。 因而能够抑制因该电流集中而产生的读 出电流的浪涌。 此外如上所述通过利用化合反应的进行速度在面方位的差异,能够同时形成厚 度互相不同的第一及第二栅极绝缘膜。 因而与个别地形成第一及第二栅极绝缘膜的情况 相比,能够抑制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复杂化。
     如以上所述,依据本发明,能够抑制读出电流的浪涌,并能抑制制造工序的复 杂化。
     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布局及优点,通过参照附图理解的关于本 发明的以下的详细说明,当会更加清晰。
     附图说明
     图 1 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的半导体装置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 2 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的半导体装置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 3 是概略地表示图 2 的半导体装置的作为第一半导体元件部的主电流控制部的 结构的局部剖面斜视图。
     图 4 是概略地表示图 2 的半导体装置的作为第二半导体元件部的读出电流控制部 的结构的局部剖面斜视图。
     图 5 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平 面图。
     图 6 是表示一例栅极氧化膜和电压阈值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 7 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2 的半导体装置的作为第二半导体元件部的 读出电流控制部的结构的局部剖面斜视图。
     图 8 是对于成为作为第一半导体元件部的主电流控制部的部分,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2 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局部剖视图。
     图 9 是对于成为作为第二半导体元件部的读出电流控制部的部分,概略地表示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2 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局部剖视图。
     图 10 是概略地说明图 8 及图 9 的杂质浓度剖面 (profile) 的图。
     图 11 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3 的半导体装置的作为第一半导体元件部 的主电流控制部的结构的局部剖面斜视图。
     图 12 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3 的半导体装置的作为第二半导体元件部 的读出电流控制部的结构的局部剖面斜视图。
     图 13 是表示一例图 11 及图 12 的半导体元件部的,电压阈值与集电极电流的关 系相关于源极宽度的尺寸而发生变化的样子的曲线图。
     图 14 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4 的半导体装置的作为第一半导体元件部 的主电流控制部的结构的局部剖面斜视图。
     图 15 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4 的半导体装置的作为第二半导体元件部 的读出电流控制部的结构的局部剖面斜视图。
     图 16 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工序的 局部剖视图。 图 17A 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工序的 局部剖视图,是表示成为第一半导体元件部的区域的图。
     图 17B 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工序的 局部剖视图,是表示成为第二半导体元件部的区域的图。
     图 18A 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三工序的 局部剖视图,是表示成为第一半导体元件部的区域的图。
     图 18B 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三工序的 局部剖视图,是表示成为第二半导体元件部的区域的图。
     图 19A 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四工序的 局部剖视图,是表示成为第一半导体元件部的区域的图。
     图 19B 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四工序的 局部剖视图,是表示成为第二半导体元件部的区域的图。
     图 20A 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五工序的 局部剖视图,是表示成为第一半导体元件部的区域的图。
     图 20B 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五工序的 局部剖视图,是表示成为第二半导体元件部的区域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 实施方式 1)
     参照图 1,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 100 是功率用半导体装置,具有主部 SX( 第 一半导体元件部 )、读出部 SY( 第二半导体元件部 )、和栅极焊盘 GP。 主部 SX 及读出 部 SY 分别是对应于栅极焊盘 GP 的电压而切换主电流 IX( 第一电流 ) 及读出电流 IY( 第二电流 ) 的 IGBT 部。 读出电流 IY 的绝对值小于主电流 IX 的绝对值,例如为 1/1000 左 右,且读出电流 IY 的波形大致与主电流 IX 的波形对应。 因此读出电流 IY 能够用作监视 主电流 IX 的值是否过大的电流。
     主部 SX 具有用作其栅极电极的主栅极电极 26X、用作其发射极电极的主发射极 电极 31X、和集电极电极 21。 读出部 SY 具有用作其栅极电极的读出栅极电极 26Y、用作 其发射极电极的读出发射极电极 31Y、和集电极电极 21。 集电极电极 21 被主部 SX 及读 出部 SY 所共有。 此外主栅极电极 26X 及读出栅极电极 26Y 均与栅极焊盘 GP 电连接。
     接着对半导体装置 100 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主要参照图 2,半导体装置 100 如上所述具有主部 SX 及读出部 SY,这些是通过 对单一的单晶硅晶圆 WF( 单晶衬底 :图 5) 进行利用半导体制造技术的加工来形成。 更 具体地说,对单晶硅晶圆 WF 的多个芯片区域 HR( 图 5) 的各个区域进行加工,并且在完 成晶圆级 (wafer level) 的加工的时刻经切割各芯片区域 HR 而切断,从而得到半导体装置 100。
     主部 SX 具有多个主单元 CX,此外读出部 SY 具有多个读出单元 CY。 主单元 CX 及读出单元 CY 各自为 IGBT 元件,即具有用作为切换元件的功能的单元结构。 再者 多个主单元 CX 在主部 SX 内排列,此外多个读出单元 CY 在读出部 SY 内排列。 为了使 读出电流 IY( 图 1) 小于主电流 IX,读出单元 CY 的设置数量少于主单元 CX 的设置数量, 例如主单元 CX 的数量的 1/1000 左右。 在平面上看,主单元 CX 及读出单元 CY 的各自沿主方向 DX( 第一方向 ) 及读出 方向 DY( 第二方向 ) 延伸。 主方向 DX 及读出方向 DY 朝着彼此不同的方向,在本实施 方式中,晶体学上而言,主方向 DX 为面方位 (001) 的法线方向,读出方向 DY 为面方位 (011) 的法线方向。
     此外详细内容在后面描述,但读出单元 CY 的栅极绝缘膜的厚度大于主单元 CX 的栅极绝缘膜的厚度,由此读出单元 CY 的电压阈值大于主单元 CX 的电压阈值。
     此外半导体装置 100 还具有边缘端接 (edge termination) 部 ET。 边缘端接部 ET 在平面上看设于半导体装置 100 的外周部,具有保持耐压的功能。 例如在边缘端接部 ET 设有保护环结构。
     参照图 3 及图 4,半导体装置 100 具有以跨过主部 SX 及读出部 SY 这两者的方 式依次层叠集电极电极 21、p 集电极层 22、n 缓冲层 23、n- 漂移 (drift) 层 24、及 p 基极 层 25( 半导体层 ) 的层叠膜。 在本实施方式中,p 集电极层 22 及 p 基极层 25 各自为 p 型 层,n 缓冲层 23 及 n- 漂移层 24 为 n 型层。 此外 p 基极层 25 具有单晶结构,具体而言由 单晶硅构成。 作为具有该单晶结构的 p 基极层 25,能够使用由上述的单晶硅晶圆 WF 形 成的层或者通过对该单晶硅晶圆 WF 上的外延生长形成的层。
     此外,下面将 n- 漂移层 24 及 p 基极层 25 中被包含于主部 SX 的部分标记为主 n- 漂移层 24X 及主 p 基极层 25X( 第一区域 ),此外将被包含于读出部 SY 的部分标记为 读出 n- 漂移层 24Y 及读出 p 基极层 25Y( 第二区域 )。
     参照图 3,主部 SX 如上所述,具有集电极电极 21、 p 集电极层 22、 n 缓冲层 23、主 n 漂移层 24X、及主 p 基极层 25X,此外该主单元 CX 的每一个,具有主栅极绝缘 膜 27X( 第一栅极绝缘膜 )、主栅极电极 26X、主 n+ 源极部 29X( 第一源极部 )、和主 p+
     接触部 30X。
     在平面上看主 n+ 源极部 29X 以占据梯子形的形状的方式以第一深度 EP 形成在主 p 基极层 25X 上。 以占据该梯子形的形状的内部的方式,主 p+ 接触部 30X 形成在主 p 基 极层 25X 上。
     此外在具有主 n- 漂移层 24X 及主 p 基极层 25X 的层叠膜中,形成有主沟槽 TX, 该主沟槽 TX 与主 n+ 源极部 29X 接触,且贯穿主 p 基极层 25X,并且达到主 n- 漂移层 24X。 在平面上看,主沟槽 TX 具有沟槽宽度 WT,且沿主方向 DX 延伸。
     主栅极绝缘膜 27X 形成为以第一厚度 KX 覆盖主沟槽 TX 的内表面。 主栅极绝 缘膜 27X 由 p 基极层 25 的材料即通过对硅的氧化反应而获得的材料构成。 也就是说,主 栅极绝缘膜 27X 由氧化硅构成。 例如,主栅极绝缘膜 27X 为厚度 100nm 的硅氧化膜。
     主栅极电极 26X 以埋入主沟槽 TX 的方式设置在主栅极绝缘膜 27X 上。 因而主 栅极电极 26X 也与主沟槽 TX 同样地,在平面看沿主方向 DX 延伸。
     通过上述的构成,主沟槽 TX 在贯穿主 p 基极层 25X 的部分中,具有隔着主栅极 绝缘膜 27X 而与主栅极电极 26X 对置的主沟道面 PX( 第一沟道面 )。 主沟道面 PX 是由 主 p 基极层 25X 构成的面,且被夹于主 n- 漂移层 24X 及主 n+ 源极部 29X 之间。 此外主 沟道面 PX 是经由主栅极绝缘膜 27X 被施加来自主栅极电极 26X 的电场的面。 因而,主 沟道面 PX 是通过主栅极电极 26X 受控制的作为 MOS 结构的 n 沟道而起作用的面。 主沟 道面 PX 的面方位 ( 第一面方位 ) 是与半导体装置 100 的厚度方向和主方向 DX 的各个方 向垂直的方位,具体而言是面方位 (001)。
     此外主部 SX 还具有主层间绝缘膜 28X 和主发射极电极 31X。 主发射极电极 31X 设置成与主 n+ 源极部 29X 及主 p+ 接触部 30X 的各部分接触。 主层间绝缘膜 28X 设置成 使主发射极电极 31X 与主栅极电极 26X 之间绝缘。
     参照图 4,读出部 SY 除了其被配置的方位和栅极绝缘膜的厚度以外,具有与上 述的主部 SX 大致同样的结构。 以下,对读出部 SY 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读出部 SY 具有集电极电极 21、 p 集电极层 22、 n 缓冲层 23、读出 n 漂移层 24Y、及读出 p 基极层 25Y,此外该读出单元 CY 的每一个具有读出栅极绝缘膜 27Y( 第二栅极绝缘膜 )、读出栅极电极 26Y、读出 n+ 源极部 29Y( 第二源极部 )、和读出 p+ 接触部 30Y。
     读出 n+ 源极部 29Y 在平面上看以占据梯子形的形状的方式以第一深度 EP 形成在 读出 p 基极层 25Y 上。 以占据该梯子形的形状的内部的方式,读出 p+ 接触部 30Y 形成在 读出 p 基极层 25Y 上。
     此外在具有读出 n- 漂移层 24Y 及读出 p 基极层 25Y 的层叠膜中,形成有读出沟 槽 TY,该读出沟槽 TY 与读出 n+ 源极部 29Y 接触,且贯穿读出 p 基极层 25Y,并且达到 读出 n- 漂移层 24Y。 在平面上看,读出沟槽 TY 具有沟槽宽度 WT,且沿读出方向 DY 延 伸。
     读出栅极绝缘膜 27Y 形成为以第二厚度 KY 覆盖读出沟槽 TY 的内表面。 读出 栅极绝缘膜 27Y 由 p 基极层 25 的材料即通过对硅的氧化反应而获得的材料构成。 也就是 说,读出栅极绝缘膜 27Y 由氧化硅构成。 第二厚度 KY 大于主栅极绝缘膜 27X 的厚度即 第一厚度 KX( 图 3)。 例如,在主栅极绝缘膜 27X 为厚度 100nm 的硅氧化膜的情况下,读出栅极绝缘膜 27Y 为厚度 140nm 的硅氧化膜。
     读出栅极电极 26Y 以埋入读出沟槽 TY 的方式设置在读出栅极绝缘膜 27Y 上。 因而读出栅极电极 26Y 也与读出沟槽 TY 同样地,在平面上看沿读出方向 DY 延伸。
     通过上述的构成,读出沟槽 TY 在贯穿读出 p 基极层 25Y 的部分中,具有隔着 读出栅极绝缘膜 27Y 而与读出栅极电极 26Y 对置的读出沟道面 PY( 第二沟道面 )。 读出 沟道面 PY 由读出 p 基极层 25Y 构成的面,且被夹于读出 n- 漂移层 24Y 及读出 n+ 源极部 29Y 之间。 此外读出沟道面 PY 是经由读出栅极绝缘膜 27Y 而被施加来自读出栅极电极 26Y 的电场的面。 因而,读出沟道面 PY 是通过读出栅极电极 26Y 受控制的作为 MOS 结 构的 n 沟道起作用的面。 读出沟道面 PY 的面方位 ( 第二面方位 ) 是与半导体装置 100 的 厚度方向和读出方向 DY 的各方向垂直的方位,具体而言是面方位 (011)。
     p 基极层 25 的材料具有对于读出沟道面 PY 的面方位 (011) 的氧化反应的进行速 度大于对于主沟道面 PX 的面方位 (001) 的氧化反应的进行速度这样的物理性质。 即单晶 硅具有对于面方位 (011) 的氧化反应的进行速度大于对于面方位 (001) 的氧化反应的进行 速度的物理性质。
     此外读出部 SY 还具有读出层间绝缘膜 28Y 和读出发射极电极 31Y。 读出发射 极电极 31Y 设置成与读出 n+ 源极部 29Y 及读出 p+ 接触部 30Y 的各部分接触。 读出层间 绝缘膜 28Y 设置成使读出发射极电极 31Y 与读出栅极电极 26Y 之间绝缘。
     通过上述构成,读出部 SY 的电压阈值成为大于主部 SX 的电压阈值。 对于该理 由,以下进行说明。
     电压阈值由以下的公式 (1) 表示。
     在此, Vth 为电压阈值, ε0 为真空中的介电常数, Na 为沟道的导电型杂质的浓 度, φF 为表面电势, εsi 为硅中的介电常数, εox 为氧化硅的介电常数,然后 tox 为栅极 氧化膜的厚度。
     由该公式 (1) 可知栅极氧化膜的厚度 tox 越大,电压阈值 Vth 就越大。 在本实施 方式中,由氧化硅构成的读出栅极绝缘膜 27Y 的第二厚度 KY 大于由氧化硅构成的主栅极 绝缘膜 27X 的第一厚度 KX。 因而具有读出栅极绝缘膜 27Y 的读出部 SY 的电压阈值大 于具有主栅极绝缘膜 27X 的主部 SX 的电压阈值。 此外该情况由图 6 所示的实验结果也 得到证实。
     接着对半导体装置 100 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参照图 16,利用单晶硅晶圆 WF( 图 5),准备 n- 漂移层 24 及 p 基极层 25 的层 叠结构。
     参照图 17A 及图 17B,利用离子注入技术,在 p 基极层 25 上形成主 n+ 源极部 29X 及主 p+ 接触部 30X、读出 n+ 源极部 29Y 及读出 p+ 接触部 30Y。 在形成时,例如, 设置成使主方向 DX( 图 3) 沿着长方形状的芯片区域 HR( 图 5) 的一边的方向,且使读出 方向 DY( 图 4) 相对于该芯片区域 HR 的各边倾斜。
     参照图 18A 及图 18B,形成贯穿 p 基极层 25 的主沟槽 TX 及读出沟槽 TY,以分
     别形成主沟道面 PX( 图 3) 及读出沟道面 PY( 图 4)。 主沟道面 PX 及读出沟道面 PY 各 自的面方位即第一及第二面方位,选择成对于 p 基极层 25 的第二面方位的氧化反应的进 行速度大于对于第一面方位的氧化反应的进行速度。
     参照图 19A 及图 19B,例如通过热氧化,主沟槽 TX 及读出沟槽 TY 的表面同时 被氧化。 由此,通过主沟道面 PX( 图 3) 及读出沟道面 PY( 图 4) 上的氧化反应,形成分 别覆盖主沟道面 PX 及读出沟道面 PY 的主栅极绝缘膜 27X 及读出栅极绝缘膜 27Y。 具体 而言,在具有面方位 (001) 的主沟道面 PX 上形成有厚度 100nm 的硅氧化膜,在具有面方 位 (011) 的读出沟道面 PY 上形成有厚度 140nm 的硅氧化膜。 该厚度的差异是因单晶硅 的氧化速度具有面方位依存性而产生的。
     参照图 20A 及图 20B,以埋入主沟槽 TX 的方式在主栅极绝缘膜 27X 上形成主 栅极电极 26X,且以埋入读出沟槽 TY 的方式在读出栅极绝缘膜 27Y 上形成读出栅极电极 26Y。 然后,经过其它的必要工序,得到半导体装置 100。
     依据本实施方式,使读出栅极绝缘膜 27Y( 图 4) 的厚度 KY( 第二厚度 ) 大于主 栅极绝缘膜 27X( 图 3) 的厚度 KX( 第一厚度 )。 由此,与主部 SX 的电压阈值相比,读 出部 SY 的电压阈值大。 因而能够使读出部 SY 的导通迟于主部 SX 的导通,所以能够防 止对构成为用于切换用作读出电流 IY( 图 1) 的较小的电流的读出部 SY 的电流集中。 因 而能够抑制起因于该电流集中的读出电流 IY 的浪涌。 此外如上所述,利用氧化反应的进行速度在面方位上的差异,能够在不需要追 加光掩模的情况下,同时形成其厚度互相不同的主栅极绝缘膜 27X 及读出栅极绝缘膜 27Y。 因而与分别形成其厚度互相不同的主栅极绝缘膜 27X 及读出栅极绝缘膜 27Y 的情 况相比,能够抑制半导体装置 100 的制造工序的复杂化。
     如以上那样依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读出电流 IY( 图 1) 的浪涌,并且能够抑 制半导体装置 100 的制造工序的复杂化。
     此外如上述那样抑制浪涌,因此防止将与主电流 IX( 图 1) 过大的情况对应的读 出电流 IY 的增大误认为只是读出电流 IY 的浪涌。 因而当主电流 IX 过大时,能够更加可 靠地保护半导体装置 100。 由此能够使半导体装置 100 长寿命化。
     此外如上述那样抑制半导体装置 100 的制造工序的复杂化,因此能够提高半导 体装置 100 的制造成品率。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为了形成主栅极绝缘膜 27X 及读出栅极绝缘膜 27Y 而使用氧 化反应,但为此目的而使用氧化反应以外的化合反应也可,例如使用氮化反应也可。 这 时主栅极绝缘膜及读出栅极绝缘膜各自成为氮化膜。
     ( 实施方式 2)
     主要参照图 7,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中取代实施方式 1 的读出部 SY( 图 4) 而 具有读出部 SYa。 读出部 SYa 具有与读出单元 CY( 图 4) 同样地配置的读出单元 CYa。
     此外按每个读出单元 CYa,读出部 SYa 取代读出部 SY( 图 4) 的读出 n+ 源极部 29Y 而包含具有与读出 n+ 源极部 29Y 的深度 EP 不同的深度 EPa 的读出 n+ 源极部 29Ya。 通过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主部 SX 的主 n+ 源极部 29X( 第一源极部 ) 的深 度 EP( 图 3) 与读出部 SYa 的读出 n+ 源极部 29Ya( 第二源极部 ) 的深度 EPa( 图 7) 互相不 同。
     此外,对于上述以外的构成,由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 1 的构成大致相同,对于 相同或对应的要素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重复其说明。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利用单晶硅晶圆 WF( 图 5),准备 n- 漂移层 24 及 p 基极层 25 的层叠结构 ( 图 3 及图 7)。
     参照图 8 及图 9,在 p 基极层 25 上形成硅氧化膜 41,在其上形成光刻胶层 42。 接着通过进行光刻工序,在 p 基极层 25 上形成由硅氧化膜 41 及光刻胶层 42 构成的掩模。 具体而言在 p 基极层 25 之中,在主 p 基极层 25X 上形成有第一掩模 MKX( 图 8),在读出 p 基极层 25Y 上形成有第二掩模 MKY( 图 9)。 第一及第二掩模 MKX 及 MKY 各自在形 成主 n+ 源极部 29X 及读出 n+ 源极部 29Ya 的位置具有第一开口宽度 OPX( 图 8) 及第二开 口宽度 OPY( 图 9) 的开口部。 与第一开口宽度 OPX 相比,第二开口宽度 OPY 小。
     接着利用第一及第二掩模 MKX、MKY 的各掩模,在主 p 基极层 25X 及读出 p 基 极层 25Y 中,注入砷离子作为导电型杂质。 由此在主 p 基极层 25X 及读出 p 基极层 25Y 的各层上形成第一及第二离子注入部 43X、43Y。
     与对离子注入部 43X 的注入量相比,对离子注入部 43Y 的注入量小。 这是由于 以下原因而产生的 :与第一开口宽度 OPX 相比,第二开口宽度 OPY 较窄 ;此外从开口 宽度比第一掩模 MKX 窄的第二掩模 MKY 产生更多量的脱气 (outgas),该多量的脱气抑 制离子注入量。 该结果,与由第一离子注入部 43X 形成的主 n+ 源极部 29X 的深度 EP( 图 3) 相比,由第二离子注入部 43Y 形成的读出 n+ 源极部 29Ya 的深度 EPa( 图 7) 变小。
     此外利用离子注入技术,在 p 基极层 25 上形成主 p+ 接触部 30X( 图 3) 和读出 p+ 接触部 30Y( 图 7)。
     接着主沟槽 TX 及读出沟槽 TY 的各沟槽以贯穿主 n+ 源极部 29X 及读出 n+ 源极 部 29Y 的方式形成。 其后,通过进行与实施方式 1 同样的工序,得到本实施方式的半导 体装置。
     参照图 10,针对图 8 及图 9 的 Z 轴方向,在纵轴 N 分别示出主 p 基极层 25X 的 杂质浓度 NnX、读出 p 基极层 25Y 的杂质浓度 NnY、和 p 基极层 25 的杂质浓度 Np。 此 外在图中,箭头 RX 及 RY 分别指的是杂质浓度 NnX 及 NnY 的与杂质浓度 Np 的交叉部。
     如上述那样由于与对离子注入部 43X 的 As( 砷 ) 离子注入量相比对离子注入部 43Y 的 As 离子注入量少,所以读出 n+ 源极部 29Ya 的 pn 结部 ( 箭头 RY) 形成在更浅的 位置。 该结果,在形成有读出沟道面 PY 的读出 p 基极层 25Y 中,pn 结部 ( 箭头 RY) 一 侧的杂质浓度 N 增大。 因而上述公式 (1) 中的 Na 增大,所以电压阈值 Vth 增大。 由以 上,能够通过使第二开口宽度 OPY( 图 9) 小于第一开口宽度 OPX( 图 8),进行调整,以 使读出部 SYa( 图 7) 的电压阈值更加变大。
     此外根据与上述相反的原理,通过使第二开口宽度 OPY( 图 9) 大于第一开口宽 度 OPX( 图 8) 来进行调整,以使读出部 SYa( 图 7) 的电压阈值更小。
     依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实施方式 1 中说明的方法,使读出部 SY 的电压阈值大于 主部 SX 的电压阈值,并且能够调整主部 SX 及读出部 SY 的至少任一部分的电压阈值。
     ( 实施方式 3)
     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中取代实施方式 1 的主部 SX( 图 3) 及读出部 SY( 图 4)的各部分而具有主部 SXb( 图 11) 及读出部 SYb( 图 12)。
     参照图 11,主部 SXb 具有与主单元 CX( 图 3) 同样地配置的主单元 CXb。 此外 按每个主单元 CXb,主部 SXb 中取代主部 SX( 图 3) 的主 n+ 源极部 29X 及主 p+ 接触部 30X 的各部分而具有主 n+ 源极部 29Xb 及主 p+ 接触部 30Xb。 主 n+ 源极部 29Xb 及主 p+ 接触部 30Xb 在平面上看沿着主方向 DX 方向配置成条纹状,构成所谓的条纹结构。 主 n+ 源极部 29Xb 及主 p+ 接触部 30Xb 各自具有沿着主方向 DX 的第一源极宽度 WnX 及第 一接触宽度 WpX。 因而多个主 n+ 源极部 29Xb 彼此隔开沿着主方向 DX 的第一接触宽度 WpX 而配置。
     参照图 12,读出部 SYb 具有与读出单元 CY( 图 4) 同样地配置的读出单元 CYb。 此外按每个读出单元 CYb,读出部 SYb 中取代读出部 SY( 图 4) 的读出 n+ 源极部 29Y 及 读出 p+ 接触部 30Y 的各部分而具有读出 n+ 源极部 29Yb 及读出 p+ 接触部 30YB。 读出 n+ 源极部 29Yb 及读出 p+ 接触部 30Yb 在平面上看沿着读出方向 DY 方向配置成条纹状,构 成为所谓的条纹结构。 读出 n+ 源极部 29Yb 及读出 p+ 接触部 30Yb 分别具有沿着读出方 向 DY 的第二源极宽度 WnY 及第二接触宽度 WpY( 一个间隔宽度 )。 因而多个读出 n+ 源 极部 29Yb 互相隔开沿着读出方向 DY 的第二接触宽度 WpY 而配置。
     参照图 13,在读出部 SYb 中,栅极电压 VGE 与读出电流 IY( 图 1),即集电极电 流 IC 的关系为随着集电极电流 IC 从电压阈值 Vth 上升而与 VGE 成比例地增大这样的比例关 系。 在该比例关系中的斜率在第二源极宽度 WnY 相对于第二接触宽度 WpY 的比变小时 如箭头 G1 所示那样变小,在第二源极宽度 WnY 相对于第二接触宽度 WpY 的比变大时如 箭头 G2 所示那样变大。 作为栅极电压 VGE 而被施加超过电压阈值 Vth 的电压 Vth+α 时的 集电极电流 Im,在斜率如箭头 G1 所示那样变小时如箭头 S1 所示那样变小,在斜率如箭 头 G2 所示那样变大时如箭头 S2 所示那样变大。
     依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调整第二源极宽度 WnY 相对于第二接触宽度 WpY 的 比,能够将集电极电流 IC 的斜率调整为如箭头 G1 或 G2 所示那样,其结果,能够调整读 出电流 IY( 图 1) 的值。
     此外在上述斜率如箭头 G1 所示那样较平缓时,能够提高考虑了寄生双极型晶体 管动作的 SOA( 安全操作区 :Safe Operating Area) 特性。
     此外通过调整第一源极宽度 WnX 相对于第一接触宽度 WpX 的比,能够如箭头 G1 或 G2 所示那样调整集电极电流 IC 的斜率,其结果,能够调整主电流 IX( 图 1) 的值。
     此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采用取代主部 SXb 而具有主部 SX( 实施方式 1) 的结构也可。
     ( 实施方式 4)
     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中取代实施方式 1 中的主部 SX( 图 3) 及读出部 SY( 图 4) 的各部分而具有主部 SXc( 图 14) 及读出部 SYc( 图 15)。
     主要参照图 14,主部 SXc 具有与主单元 CX( 图 3) 同样地配置的主单元 CXc 和 与主沟槽 TX( 图 3) 同样地配置的主沟槽 TXc。 此外以覆盖主沟槽 TXc 的方式与实施方 式 1 同样地设有主栅极绝缘膜 27X。 被主栅极绝缘膜 27X 覆盖的主沟槽 TXc,因主栅极 绝缘膜 27X 的厚度而具有比原来的主沟槽 TXc 的沟槽宽度小的第一被覆沟槽宽度 WXc。
     而且主部 SXc 按每个主单元 CXc 包含覆盖主栅极绝缘膜 27X 的主 CVD 氧化膜47X( 第三栅极绝缘膜 )。 即主部 SXc 包含设于主栅极绝缘膜 27X 与主栅极电极 26Xc 之 间的主 CVD 氧化膜 47X。 主 CVD 氧化膜 47X 与主栅极绝缘膜 27X 一起构成层叠主栅极 绝缘膜 GX。 层叠主栅极绝缘膜 GX 具有主栅极绝缘膜 27X 的厚度与主 CVD 氧化膜 47X 的厚度之和即第一层叠厚度 KXc。
     主要参照图 15,读出部 SYc 具有与读出单元 CY( 图 4) 同样地配置的读出单元 CYc 和与读出沟槽 TY( 图 4) 同样地配置的读出沟槽 TYc。 此外以覆盖读出沟槽 TYc 的 方式与实施方式 1 同样地设有读出栅极绝缘膜 27Y。 被读出栅极绝缘膜 27Y 覆盖的读出 沟槽 TYc,因读出栅极绝缘膜 27Y 的厚度而具有比原来的读出沟槽 TYc 的沟槽宽度小的 第二被覆沟槽宽度 WYc。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被覆沟槽宽度 WYc 大于第一被覆沟槽 宽度 WXc。
     而且读出部 SYc 按每个读出单元 CYc 包含覆盖读出栅极绝缘膜 27Y 的读出 CVD 氧化膜 47Y( 第四栅极绝缘膜 )。 即读出部 SYc 包含设于读出栅极绝缘膜 27Y 与读出栅极 电极 26Yc 之间的读出 CVD 氧化膜 47Y。 读出 CVD 氧化膜 47Y 与读出栅极绝缘膜 27Y 一起构成层叠读出栅极绝缘膜 GY。 层叠读出栅极绝缘膜 GY 具有读出栅极绝缘膜 27Y 的 厚度与读出 CVD 氧化膜 47Y 的厚度之和即第二层叠厚度 KYc。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与实施方式 1 中形成主沟槽 TX 及读出沟槽 TY 的情形同样地形成主沟槽 TXc 及读出沟槽 TYc。 此外与实施方式 1 同样地,形成主栅极绝缘膜 27X 及读出栅极绝 缘膜 27Y。 在此,通过适当选择主沟槽 TXc 及读出沟槽 TYc 各沟槽的沟槽宽度,使第二 被覆沟槽宽度 WYc 大于第一被覆沟槽宽度 WXc。
     接着通过化学气相生长 (CV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法成批地形成分别覆 盖主栅极绝缘膜 27X 及读出栅极绝缘膜 27Y 的主 CVD 氧化膜 47X 及读出 CVD 氧化膜 47Y。 在此,进行主 CVD 氧化膜 47X 及读出 CVD 氧化膜 47Y 各膜的成膜的空间的宽 度为第一被覆沟槽宽度 WXc 及第二被覆沟槽宽度 WYc,第二被覆沟槽宽度 WYc 大于第 一被覆沟槽宽度 WXc。 因此与进行主 CVD 氧化膜 47X 的成膜的空间相比,向进行读出 CVD 氧化膜 47Y 的成膜的空间导入更多的 CVD 原料气体。 该结果,读出 CVD 氧化膜 47Y 的厚度大于主 CVD 氧化膜 47X 的厚度。
     其后,进行与实施方式 1 同样的工序,由此得到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从主沟槽 TXc( 图 14) 及读出沟槽 TYc( 图 15) 的形成工序到主栅极绝缘膜 27X 及读出栅极绝缘膜 27Y 的形成工序为止的期间,会有异物附着到主沟槽 TXc 或读出沟槽 TYc 上。 该异物对用于形成主栅极绝缘膜 27X 及读出栅极绝缘膜 27Y 的热氧化等的化合 反应产生影响,其结果,可在主栅极绝缘膜 27X 或读出栅极绝缘膜 27Y 产生缺陷。 在具 有这样的缺陷的主栅极绝缘膜 27X 及读出栅极绝缘膜 27Y 上形成的主 CVD 氧化膜 47X 及 读出 CVD 氧化膜 47Y,用 CVD 法来形成,因此不怎么受异物的影响而大致均匀地形成。 由此上述缺陷被覆盖,所以能够抑制因该缺陷而产生的栅极绝缘膜的短路的发生。
     此外由于使第二被覆沟槽宽度 WYc 大于第一被覆沟槽宽度 WXc,读出 CVD 氧 化膜 47Y 的厚度大于主 CVD 氧化膜 47X 的厚度。 由此能够使第二层叠厚度 KYc 比第一 层叠厚度 KXc 更大,从而能够使读出部 SYc 的电压阈值比主部 SXc 的电压阈值更大。 由此,能够调整为使主部 SXc 及读出部 SYc 各部分的电压阈值之差更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二被覆沟槽宽度 WYc 大于第一被覆沟槽宽度 WXc,但 相反地,使第二被覆沟槽宽度 WYc 小于第一被覆沟槽宽度 WXc 也可。 这时,能够进行 使主部 SXc 及读出部 SYc 各部分的电压阈值之差变小的调整。
     此外第一被覆沟槽宽度 WXc 及第二被覆沟槽宽度 WYc 也可以相等,在这种情况 下,进行使主部 SXc 及读出部 SYc 各部分的电压阈值大致相同程度变大的调整。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的构成,可以采用交换各实施方式中的导电型的 构成,即交换 p 型和 n 型的构成。
     此外在各实施方式中对设有 IGBT 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设置其它半导体元件 部来取代 IGBT 部也可,例如可以设置 MOSFET(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 等的 MISFET(Metal Insulator 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 部。 在这种 情况下,例如能够采用省略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集电极层 22 的构造。
     此外第一及第二面方位的各方位并不限于 (001) 及 (011)。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 “长方形状” 应理解为包含正方形状。
     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和示意,但这只是示例而不构成限定,应当清楚理解 发明的范围由相应的权利要求解释。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pdf(2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24812A43申请公布日20110420CN102024812ACN102024812A21申请号201010293495322申请日20100916200921437520090916JPH01L27/08200601H01L29/423200601H01L29/739200601H01L21/82220060171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地址日本东京都72发明人高野和丰74专利代理机构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72001代理人何欣亭徐予红54发明名称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57摘要第一半导体元件部SX设有第一沟道面,该第一沟道面具有第一面方位,用于切换第一电流。半导体。

2、层的第一区域设有第一沟槽,该第一沟槽具有第一沟道面。第一栅极绝缘膜以第一厚度覆盖第一沟道面。第二半导体元件部SY设有第二沟道面,该第二沟道面具有不同于第一面方位的第二面方位,用于切换比第一电流小的第二电流。半导体层的第二区域设有第二沟槽,该第二沟槽具有第二沟道面。第二栅极绝缘膜以大于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覆盖第二沟道面。30优先权数据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3页说明书11页附图14页CN102024826A1/3页21一种半导体装置,包含具有单晶结构的半导体层,其中具有第一半导体元件部,该第一半导体元件部设有具有第一面方位的第一沟道面,用于切换第一电。

3、流,所述第一半导体元件部包括所述半导体层的第一区域,其设有第一沟槽,该第一沟槽具有所述第一沟道面;第一栅极绝缘膜,以第一厚度覆盖所述第一沟道面;第一栅极电极,其以埋入所述第一沟槽的方式设于所述第一栅极绝缘膜上,用于对所述第一沟道面施加电场,所述半导体装置还具有第二半导体元件部,该第二半导体元件部设有第二沟道面,该第二沟道面具有与所述第一面方位不同的第二面方位,用于切换比所述第一电流小的第二电流,所述第二半导体元件部包括所述半导体层的第二区域,其设有第二沟槽,该第二沟槽具有所述第二沟道面;第二栅极绝缘膜,以大于所述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覆盖所述第二沟道面;以及第二栅极电极,其以埋入所述第二沟槽的方式。

4、设于所述第二栅极绝缘膜上,用于对所述第二沟道面施加电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及第二栅极绝缘膜各自由通过对所述半导体层的材料的化合反应获得的材料构成,所述半导体层的材料具有对于所述第二面方位的所述化合反应的进行速度大于对于所述第一面方位的所述化合反应的进行速度这样的物理性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化合反应为氧化反应。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半导体层具有第一导电型,还具备第一源极部,该第一源极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型不同的第二导电型且以第一深度形成在所述第一区域上;以及第二源极部,该第二源极部具有所述第二导电型且以不同于所述第一深度的第。

5、二深度形成在所述第二区域上。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半导体层具有第一导电型,还具备多个第二源极部,所述多个第二源极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型不同的第二导电型,且以各自具有在平面上看沿着所述第二沟槽所延伸的第二方向的第二源极宽度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第二区域上,所述多个第二源极部彼此隔着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个间隔宽度而配置。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半导体元件部包含第三栅极绝缘膜,该第三栅极绝缘膜设于所述第一栅极绝缘膜与所述第一栅极电极之间,所述第二半导体元件部包含第四栅极绝缘膜,该第四栅极绝缘膜设于所述第二栅极绝缘膜与所述第二栅极电极之间。权利要求书CN102024。

6、812ACN102024826A2/3页3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被所述第一栅极绝缘膜覆盖的所述第一沟槽具有第一被覆沟槽宽度,被所述第二栅极绝缘膜覆盖的所述第二沟槽具有第二被覆沟槽宽度,所述第一及第二被覆沟槽宽度互相不同。8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制造包含设有第一沟道面的用于切换第一电流的第一半导体元件部和设有第二沟道面的用于切换比所述第一电流小的第二电流的第二半导体元件部的半导体装置,其中包括准备具有单晶结构的半导体层的工序;和形成贯穿所述半导体层的第一及第二沟槽,以分别形成所述第一及第二沟道面的工序,所述第一沟道面具有第一面方位,且所述第二沟道面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面方位的第。

7、二面方位;还包括形成第一及第二栅极绝缘膜的工序,通过所述第一及第二沟道面上的化合反应,所述第一及第二栅极绝缘膜分别覆盖所述第一及第二沟道面;以及以埋入所述第一沟槽的方式在所述第一栅极绝缘膜上形成第一栅极电极,且以埋入所述第二沟槽的方式在所述第二栅极绝缘膜上形成第二栅极电极的工序,在形成所述第一及第二沟槽的工序中,所述第一及第二面方位选择成为对于所述半导体层的所述第二面方位的所述化合反应的进行速度大于对于所述第一面方位的所述化合反应的进行速度。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化合反应为氧化反应。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半导体层具有第一导电型,在形。

8、成所述第一及第二沟槽的工序之前,还具备在所述半导体层上将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导电型的第二导电型的第一及第二源极部的各源极部形成至第一及第二深度的工序,所述第一及第二深度互相不同,形成所述第一及第二沟槽的各沟槽的工序,进行到贯穿所述第一及第二源极部。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形成所述第一及第二源极部的工序包括在所述半导体层上形成具有第一开口宽度的第一掩模和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开口宽度的第二开口宽度的第二掩模的工序;和利用所述第一及第二掩模对所述半导体层注入杂质的工序。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半导体层具有第一导电型,在形成所述第一及第二沟槽的工序。

9、之前,还包括在所述半导体层上形成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导电型的第二导电型的多个第二源极部的工序,所述多个第二源极部的各第二源极部具有在平面上看沿着第二方向的第二源极宽度,且所述多个第二源极部互相隔着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个间隔宽度而配置。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在形成所述第一及第二栅极绝缘膜的工序之后,且在形成所述第一及第二栅极电极权利要求书CN102024812ACN102024826A3/3页4的工序之前,还包括用化学气相生长法形成覆盖所述第一及第二栅极绝缘膜的各栅极绝缘膜的第三及第四栅极绝缘膜的工序。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被所述第一栅极绝缘。

10、膜覆盖的所述第一沟槽具有第一被覆沟槽宽度,被所述第二栅极绝缘膜覆盖的所述第二沟槽具有第二被覆沟槽宽度,所述第一及第二被覆沟槽宽度互相不同。权利要求书CN102024812ACN102024826A1/11页5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具有以埋入沟槽的方式形成的栅极电极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背景技术0002在半导体装置之中,有包括用于将成为切换的对象的电流即主电流供给半导体层的主电极和用于对半导体层施加电场的栅极电极,通过由该栅极电极产生的电场控制半导体层的沟道,来进行切换的半导体装置。MOSMETALOXIDESEMICONDUCT。

11、OR晶体管或者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INSULATEDGATEBIPOLARTRANSISTOR为其代表例。特别是在电力控制用途中,一般为各个能够进行切换动作的单元CELL多数并联连接的构造。0003在这样的具有多数单元的半导体装置之中,有具有监视主电流是否过大的功能的半导体装置。依据例如日本特许第3361874号公报,半导体装置除了具有用于切换主电流的多数主IGBT单元以外,还具有用于切换与主电流对应的更小的读出电流的读出IGBT单元,通过检测该读出电流,监视主电流是否过大。0004已知该读出电流会在导通时发生浪涌。该浪涌的原因认为是由于主IGBT单元及读出IGBT单元之间的构造上的些许。

12、差异或制造偏差,而使得读出IGBT单元比主IGBT单元更早地导通,其结果,导致所流过的电流由其数目明显少于主IGBT单元的读出IGBT单元来承担。因此当发生该读出电流的浪涌时,会被误认为是主电流过大,其结果,无谓地进行保护半导体装置免受过电流的动作。0005因而为了延迟读出IGBT单元的导通,依据上述日本特许第3361874号公报的技术,使读出IGBT单元的电压阈值高于主IGBT单元的电压阈值。0006但是依据上述公报的技术,为了得到读出IGBT单元的电压阈值高于主IGBT单元的电压阈值这样的构造,存在例如光刻工序的次数增大等,会使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复杂化的问题。发明内容0007本发明鉴于上。

13、述的课题构思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读出电流的浪涌并能抑制制造工序的复杂化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0008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是包含具有单晶结构的半导体层的半导体装置,具有第一半导体元件部及第二半导体元件部。第一半导体元件部设有具有第一面方位的第一沟道面,该第一半导体元件部用于切换第一电流。第一半导体元件部具有半导体层的第一区域、第一栅极绝缘膜、和第一栅极电极。半导体层的第一区域设有具有第一沟道面的第一沟槽。第一栅极绝缘膜以第一厚度覆盖第一沟道面。第一栅极电极以埋入第一沟槽的方式设于第一栅极绝缘膜上,用于对第一沟道面施加电场。第二半导体元件部设有具有与第一面方位不同的第二面方位的第二沟道面。

14、,该第二半导体元件部用于切换比第一电流小的第二电流。第二半导体元件部具有半导体层的第二区域、第二栅极绝缘膜、和第说明书CN102024812ACN102024826A2/11页6二栅极电极。半导体层的第二区域设有具有第二沟道面的第二沟槽。第二栅极绝缘膜以大于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覆盖第二沟道面。第二栅极电极以埋入第二沟槽的方式设于第二栅极绝缘膜上,用于对第二沟道面施加电场。0009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是包含设有第一沟道面的用于切换第一电流的第一半导体元件部和设有第二沟道面的用于切换比第一电流小的第二电流的第二半导体元件部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0010首先准备具有单晶结构的半。

15、导体层。形成贯通半导体层的第一及第二沟槽,以分别形成第一及第二沟道面。第一沟道面具有第一面方位,且第二沟道面具有不同于第一面方位的第二面方位。通过第一及第二沟道面上的化合反应,形成分别覆盖第一及第二沟道面的第一及第二栅极绝缘膜。以埋入第一沟槽的方式在第一栅极绝缘膜上形成第一栅极电极,且以埋入第二沟槽的方式在第二栅极绝缘膜上形成第二栅极电极。在形成第一及第二沟槽的工序中,第一及第二面方位被选择为对于半导体层的第二面方位的化合反应的进行速度大于对于第一面方位的化合反应的进行速度。0011依据本发明,通过使第二栅极绝缘膜的厚度大于第一栅极绝缘膜的厚度,第二半导体元件部的电压阈值大于第一半导体元件部的。

16、电压阈值。由此能够使第二半导体元件部的导通迟于第一半导体元件部的导通,所以能够防止构成为用于切换用作读出电流的较小电流的对第二半导体元件部的电流集中。因而能够抑制因该电流集中而产生的读出电流的浪涌。0012此外如上所述通过利用化合反应的进行速度在面方位的差异,能够同时形成厚度互相不同的第一及第二栅极绝缘膜。因而与个别地形成第一及第二栅极绝缘膜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复杂化。0013如以上所述,依据本发明,能够抑制读出电流的浪涌,并能抑制制造工序的复杂化。0014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布局及优点,通过参照附图理解的关于本发明的以下的详细说明,当会更加清晰。附图说明00。

17、15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结构的电路图。0016图2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结构的平面图。0017图3是概略地表示图2的半导体装置的作为第一半导体元件部的主电流控制部的结构的局部剖面斜视图。0018图4是概略地表示图2的半导体装置的作为第二半导体元件部的读出电流控制部的结构的局部剖面斜视图。0019图5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平面图。0020图6是表示一例栅极氧化膜和电压阈值的关系的曲线图。0021图7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半导体装置的作为第二半导体元件部的读出电流控制部的结构的局部剖面斜视图。00。

18、22图8是对于成为作为第一半导体元件部的主电流控制部的部分,概略地表示本说明书CN102024812ACN102024826A3/11页7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局部剖视图。0023图9是对于成为作为第二半导体元件部的读出电流控制部的部分,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局部剖视图。0024图10是概略地说明图8及图9的杂质浓度剖面PROFILE的图。0025图1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作为第一半导体元件部的主电流控制部的结构的局部剖面斜视图。0026图12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作为第二半导体元。

19、件部的读出电流控制部的结构的局部剖面斜视图。0027图13是表示一例图11及图12的半导体元件部的,电压阈值与集电极电流的关系相关于源极宽度的尺寸而发生变化的样子的曲线图。0028图14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半导体装置的作为第一半导体元件部的主电流控制部的结构的局部剖面斜视图。0029图15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半导体装置的作为第二半导体元件部的读出电流控制部的结构的局部剖面斜视图。0030图16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工序的局部剖视图。0031图17A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工序的局部剖视图,是表示成为第。

20、一半导体元件部的区域的图。0032图17B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工序的局部剖视图,是表示成为第二半导体元件部的区域的图。0033图18A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三工序的局部剖视图,是表示成为第一半导体元件部的区域的图。0034图18B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三工序的局部剖视图,是表示成为第二半导体元件部的区域的图。0035图19A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四工序的局部剖视图,是表示成为第一半导体元件部的区域的图。0036图19B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

21、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四工序的局部剖视图,是表示成为第二半导体元件部的区域的图。0037图20A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五工序的局部剖视图,是表示成为第一半导体元件部的区域的图。0038图20B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五工序的局部剖视图,是表示成为第二半导体元件部的区域的图。具体实施方式0039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0040实施方式10041参照图1,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100是功率用半导体装置,具有主部SX第一半导体元件部、读出部SY第二半导体元件部、和栅极焊盘GP。主部SX及读出部SY分别是对应于栅极焊盘GP。

22、的电压而切换主电流IX第一电流及读出电流IY第说明书CN102024812ACN102024826A4/11页8二电流的IGBT部。读出电流IY的绝对值小于主电流IX的绝对值,例如为1/1000左右,且读出电流IY的波形大致与主电流IX的波形对应。因此读出电流IY能够用作监视主电流IX的值是否过大的电流。0042主部SX具有用作其栅极电极的主栅极电极26X、用作其发射极电极的主发射极电极31X、和集电极电极21。读出部SY具有用作其栅极电极的读出栅极电极26Y、用作其发射极电极的读出发射极电极31Y、和集电极电极21。集电极电极21被主部SX及读出部SY所共有。此外主栅极电极26X及读出栅极电。

23、极26Y均与栅极焊盘GP电连接。0043接着对半导体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0044主要参照图2,半导体装置100如上所述具有主部SX及读出部SY,这些是通过对单一的单晶硅晶圆WF单晶衬底图5进行利用半导体制造技术的加工来形成。更具体地说,对单晶硅晶圆WF的多个芯片区域HR图5的各个区域进行加工,并且在完成晶圆级WAFERLEVEL的加工的时刻经切割各芯片区域HR而切断,从而得到半导体装置100。0045主部SX具有多个主单元CX,此外读出部SY具有多个读出单元CY。主单元CX及读出单元CY各自为IGBT元件,即具有用作为切换元件的功能的单元结构。再者多个主单元CX在主部SX内排列,此外。

24、多个读出单元CY在读出部SY内排列。为了使读出电流IY图1小于主电流IX,读出单元CY的设置数量少于主单元CX的设置数量,例如主单元CX的数量的1/1000左右。0046在平面上看,主单元CX及读出单元CY的各自沿主方向DX第一方向及读出方向DY第二方向延伸。主方向DX及读出方向DY朝着彼此不同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晶体学上而言,主方向DX为面方位001的法线方向,读出方向DY为面方位011的法线方向。0047此外详细内容在后面描述,但读出单元CY的栅极绝缘膜的厚度大于主单元CX的栅极绝缘膜的厚度,由此读出单元CY的电压阈值大于主单元CX的电压阈值。0048此外半导体装置100还具有边缘端接。

25、EDGETERMINATION部ET。边缘端接部ET在平面上看设于半导体装置100的外周部,具有保持耐压的功能。例如在边缘端接部ET设有保护环结构。0049参照图3及图4,半导体装置100具有以跨过主部SX及读出部SY这两者的方式依次层叠集电极电极21、P集电极层22、N缓冲层23、N漂移DRIFT层24、及P基极层25半导体层的层叠膜。在本实施方式中,P集电极层22及P基极层25各自为P型层,N缓冲层23及N漂移层24为N型层。此外P基极层25具有单晶结构,具体而言由单晶硅构成。作为具有该单晶结构的P基极层25,能够使用由上述的单晶硅晶圆WF形成的层或者通过对该单晶硅晶圆WF上的外延生长形成。

26、的层。0050此外,下面将N漂移层24及P基极层25中被包含于主部SX的部分标记为主N漂移层24X及主P基极层25X第一区域,此外将被包含于读出部SY的部分标记为读出N漂移层24Y及读出P基极层25Y第二区域。0051参照图3,主部SX如上所述,具有集电极电极21、P集电极层22、N缓冲层23、主N漂移层24X、及主P基极层25X,此外该主单元CX的每一个,具有主栅极绝缘膜27X第一栅极绝缘膜、主栅极电极26X、主N源极部29X第一源极部、和主P说明书CN102024812ACN102024826A5/11页9接触部30X。0052在平面上看主N源极部29X以占据梯子形的形状的方式以第一深度E。

27、P形成在主P基极层25X上。以占据该梯子形的形状的内部的方式,主P接触部30X形成在主P基极层25X上。0053此外在具有主N漂移层24X及主P基极层25X的层叠膜中,形成有主沟槽TX,该主沟槽TX与主N源极部29X接触,且贯穿主P基极层25X,并且达到主N漂移层24X。在平面上看,主沟槽TX具有沟槽宽度WT,且沿主方向DX延伸。0054主栅极绝缘膜27X形成为以第一厚度KX覆盖主沟槽TX的内表面。主栅极绝缘膜27X由P基极层25的材料即通过对硅的氧化反应而获得的材料构成。也就是说,主栅极绝缘膜27X由氧化硅构成。例如,主栅极绝缘膜27X为厚度100NM的硅氧化膜。0055主栅极电极26X以埋。

28、入主沟槽TX的方式设置在主栅极绝缘膜27X上。因而主栅极电极26X也与主沟槽TX同样地,在平面看沿主方向DX延伸。0056通过上述的构成,主沟槽TX在贯穿主P基极层25X的部分中,具有隔着主栅极绝缘膜27X而与主栅极电极26X对置的主沟道面PX第一沟道面。主沟道面PX是由主P基极层25X构成的面,且被夹于主N漂移层24X及主N源极部29X之间。此外主沟道面PX是经由主栅极绝缘膜27X被施加来自主栅极电极26X的电场的面。因而,主沟道面PX是通过主栅极电极26X受控制的作为MOS结构的N沟道而起作用的面。主沟道面PX的面方位第一面方位是与半导体装置100的厚度方向和主方向DX的各个方向垂直的方位。

29、,具体而言是面方位001。0057此外主部SX还具有主层间绝缘膜28X和主发射极电极31X。主发射极电极31X设置成与主N源极部29X及主P接触部30X的各部分接触。主层间绝缘膜28X设置成使主发射极电极31X与主栅极电极26X之间绝缘。0058参照图4,读出部SY除了其被配置的方位和栅极绝缘膜的厚度以外,具有与上述的主部SX大致同样的结构。以下,对读出部SY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0059如上所述,读出部SY具有集电极电极21、P集电极层22、N缓冲层23、读出N漂移层24Y、及读出P基极层25Y,此外该读出单元CY的每一个具有读出栅极绝缘膜27Y第二栅极绝缘膜、读出栅极电极26Y、读出N源极部。

30、29Y第二源极部、和读出P接触部30Y。0060读出N源极部29Y在平面上看以占据梯子形的形状的方式以第一深度EP形成在读出P基极层25Y上。以占据该梯子形的形状的内部的方式,读出P接触部30Y形成在读出P基极层25Y上。0061此外在具有读出N漂移层24Y及读出P基极层25Y的层叠膜中,形成有读出沟槽TY,该读出沟槽TY与读出N源极部29Y接触,且贯穿读出P基极层25Y,并且达到读出N漂移层24Y。在平面上看,读出沟槽TY具有沟槽宽度WT,且沿读出方向DY延伸。0062读出栅极绝缘膜27Y形成为以第二厚度KY覆盖读出沟槽TY的内表面。读出栅极绝缘膜27Y由P基极层25的材料即通过对硅的氧化反。

31、应而获得的材料构成。也就是说,读出栅极绝缘膜27Y由氧化硅构成。第二厚度KY大于主栅极绝缘膜27X的厚度即第一厚度KX图3。例如,在主栅极绝缘膜27X为厚度100NM的硅氧化膜的情况下,说明书CN102024812ACN102024826A6/11页10读出栅极绝缘膜27Y为厚度140NM的硅氧化膜。0063读出栅极电极26Y以埋入读出沟槽TY的方式设置在读出栅极绝缘膜27Y上。因而读出栅极电极26Y也与读出沟槽TY同样地,在平面上看沿读出方向DY延伸。0064通过上述的构成,读出沟槽TY在贯穿读出P基极层25Y的部分中,具有隔着读出栅极绝缘膜27Y而与读出栅极电极26Y对置的读出沟道面PY第。

32、二沟道面。读出沟道面PY由读出P基极层25Y构成的面,且被夹于读出N漂移层24Y及读出N源极部29Y之间。此外读出沟道面PY是经由读出栅极绝缘膜27Y而被施加来自读出栅极电极26Y的电场的面。因而,读出沟道面PY是通过读出栅极电极26Y受控制的作为MOS结构的N沟道起作用的面。读出沟道面PY的面方位第二面方位是与半导体装置100的厚度方向和读出方向DY的各方向垂直的方位,具体而言是面方位011。0065P基极层25的材料具有对于读出沟道面PY的面方位011的氧化反应的进行速度大于对于主沟道面PX的面方位001的氧化反应的进行速度这样的物理性质。即单晶硅具有对于面方位011的氧化反应的进行速度大。

33、于对于面方位001的氧化反应的进行速度的物理性质。0066此外读出部SY还具有读出层间绝缘膜28Y和读出发射极电极31Y。读出发射极电极31Y设置成与读出N源极部29Y及读出P接触部30Y的各部分接触。读出层间绝缘膜28Y设置成使读出发射极电极31Y与读出栅极电极26Y之间绝缘。0067通过上述构成,读出部SY的电压阈值成为大于主部SX的电压阈值。对于该理由,以下进行说明。0068电压阈值由以下的公式1表示。00690070在此,VTH为电压阈值,0为真空中的介电常数,NA为沟道的导电型杂质的浓度,F为表面电势,SI为硅中的介电常数,OX为氧化硅的介电常数,然后TOX为栅极氧化膜的厚度。007。

34、1由该公式1可知栅极氧化膜的厚度TOX越大,电压阈值VTH就越大。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氧化硅构成的读出栅极绝缘膜27Y的第二厚度KY大于由氧化硅构成的主栅极绝缘膜27X的第一厚度KX。因而具有读出栅极绝缘膜27Y的读出部SY的电压阈值大于具有主栅极绝缘膜27X的主部SX的电压阈值。此外该情况由图6所示的实验结果也得到证实。0072接着对半导体装置1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0073参照图16,利用单晶硅晶圆WF图5,准备N漂移层24及P基极层25的层叠结构。0074参照图17A及图17B,利用离子注入技术,在P基极层25上形成主N源极部29X及主P接触部30X、读出N源极部29Y及读出P接触部30。

35、Y。在形成时,例如,设置成使主方向DX图3沿着长方形状的芯片区域HR图5的一边的方向,且使读出方向DY图4相对于该芯片区域HR的各边倾斜。0075参照图18A及图18B,形成贯穿P基极层25的主沟槽TX及读出沟槽TY,以分说明书CN102024812ACN102024826A7/11页11别形成主沟道面PX图3及读出沟道面PY图4。主沟道面PX及读出沟道面PY各自的面方位即第一及第二面方位,选择成对于P基极层25的第二面方位的氧化反应的进行速度大于对于第一面方位的氧化反应的进行速度。0076参照图19A及图19B,例如通过热氧化,主沟槽TX及读出沟槽TY的表面同时被氧化。由此,通过主沟道面PX。

36、图3及读出沟道面PY图4上的氧化反应,形成分别覆盖主沟道面PX及读出沟道面PY的主栅极绝缘膜27X及读出栅极绝缘膜27Y。具体而言,在具有面方位001的主沟道面PX上形成有厚度100NM的硅氧化膜,在具有面方位011的读出沟道面PY上形成有厚度140NM的硅氧化膜。该厚度的差异是因单晶硅的氧化速度具有面方位依存性而产生的。0077参照图20A及图20B,以埋入主沟槽TX的方式在主栅极绝缘膜27X上形成主栅极电极26X,且以埋入读出沟槽TY的方式在读出栅极绝缘膜27Y上形成读出栅极电极26Y。然后,经过其它的必要工序,得到半导体装置100。0078依据本实施方式,使读出栅极绝缘膜27Y图4的厚度。

37、KY第二厚度大于主栅极绝缘膜27X图3的厚度KX第一厚度。由此,与主部SX的电压阈值相比,读出部SY的电压阈值大。因而能够使读出部SY的导通迟于主部SX的导通,所以能够防止对构成为用于切换用作读出电流IY图1的较小的电流的读出部SY的电流集中。因而能够抑制起因于该电流集中的读出电流IY的浪涌。0079此外如上所述,利用氧化反应的进行速度在面方位上的差异,能够在不需要追加光掩模的情况下,同时形成其厚度互相不同的主栅极绝缘膜27X及读出栅极绝缘膜27Y。因而与分别形成其厚度互相不同的主栅极绝缘膜27X及读出栅极绝缘膜27Y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半导体装置100的制造工序的复杂化。0080如以上那样依。

38、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读出电流IY图1的浪涌,并且能够抑制半导体装置100的制造工序的复杂化。0081此外如上述那样抑制浪涌,因此防止将与主电流IX图1过大的情况对应的读出电流IY的增大误认为只是读出电流IY的浪涌。因而当主电流IX过大时,能够更加可靠地保护半导体装置100。由此能够使半导体装置100长寿命化。0082此外如上述那样抑制半导体装置100的制造工序的复杂化,因此能够提高半导体装置100的制造成品率。0083此外在上述说明中为了形成主栅极绝缘膜27X及读出栅极绝缘膜27Y而使用氧化反应,但为此目的而使用氧化反应以外的化合反应也可,例如使用氮化反应也可。这时主栅极绝缘膜及读出栅极绝缘。

39、膜各自成为氮化膜。0084实施方式20085主要参照图7,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中取代实施方式1的读出部SY图4而具有读出部SYA。读出部SYA具有与读出单元CY图4同样地配置的读出单元CYA。0086此外按每个读出单元CYA,读出部SYA取代读出部SY图4的读出N源极部29Y而包含具有与读出N源极部29Y的深度EP不同的深度EPA的读出N源极部29YA。通过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主部SX的主N源极部29X第一源极部的深度EP图3与读出部SYA的读出N源极部29YA第二源极部的深度EPA图7互相不同。说明书CN102024812ACN102024826A8/11页120087此外,对。

40、于上述以外的构成,由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构成大致相同,对于相同或对应的要素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重复其说明。0088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0089首先利用单晶硅晶圆WF图5,准备N漂移层24及P基极层25的层叠结构图3及图7。0090参照图8及图9,在P基极层25上形成硅氧化膜41,在其上形成光刻胶层42。接着通过进行光刻工序,在P基极层25上形成由硅氧化膜41及光刻胶层42构成的掩模。具体而言在P基极层25之中,在主P基极层25X上形成有第一掩模MKX图8,在读出P基极层25Y上形成有第二掩模MKY图9。第一及第二掩模MKX及MKY各自在形成主N源极部29X及读出。

41、N源极部29YA的位置具有第一开口宽度OPX图8及第二开口宽度OPY图9的开口部。与第一开口宽度OPX相比,第二开口宽度OPY小。0091接着利用第一及第二掩模MKX、MKY的各掩模,在主P基极层25X及读出P基极层25Y中,注入砷离子作为导电型杂质。由此在主P基极层25X及读出P基极层25Y的各层上形成第一及第二离子注入部43X、43Y。0092与对离子注入部43X的注入量相比,对离子注入部43Y的注入量小。这是由于以下原因而产生的与第一开口宽度OPX相比,第二开口宽度OPY较窄;此外从开口宽度比第一掩模MKX窄的第二掩模MKY产生更多量的脱气OUTGAS,该多量的脱气抑制离子注入量。该结果。

42、,与由第一离子注入部43X形成的主N源极部29X的深度EP图3相比,由第二离子注入部43Y形成的读出N源极部29YA的深度EPA图7变小。0093此外利用离子注入技术,在P基极层25上形成主P接触部30X图3和读出P接触部30Y图7。0094接着主沟槽TX及读出沟槽TY的各沟槽以贯穿主N源极部29X及读出N源极部29Y的方式形成。其后,通过进行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工序,得到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0095参照图10,针对图8及图9的Z轴方向,在纵轴N分别示出主P基极层25X的杂质浓度NNX、读出P基极层25Y的杂质浓度NNY、和P基极层25的杂质浓度NP。此外在图中,箭头RX及RY分别指的是杂质。

43、浓度NNX及NNY的与杂质浓度NP的交叉部。0096如上述那样由于与对离子注入部43X的AS砷离子注入量相比对离子注入部43Y的AS离子注入量少,所以读出N源极部29YA的PN结部箭头RY形成在更浅的位置。该结果,在形成有读出沟道面PY的读出P基极层25Y中,PN结部箭头RY一侧的杂质浓度N增大。因而上述公式1中的NA增大,所以电压阈值VTH增大。由以上,能够通过使第二开口宽度OPY图9小于第一开口宽度OPX图8,进行调整,以使读出部SYA图7的电压阈值更加变大。0097此外根据与上述相反的原理,通过使第二开口宽度OPY图9大于第一开口宽度OPX图8来进行调整,以使读出部SYA图7的电压阈值更。

44、小。0098依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方法,使读出部SY的电压阈值大于主部SX的电压阈值,并且能够调整主部SX及读出部SY的至少任一部分的电压阈值。0099实施方式30100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中取代实施方式1的主部SX图3及读出部SY图4说明书CN102024812ACN102024826A9/11页13的各部分而具有主部SXB图11及读出部SYB图12。0101参照图11,主部SXB具有与主单元CX图3同样地配置的主单元CXB。此外按每个主单元CXB,主部SXB中取代主部SX图3的主N源极部29X及主P接触部30X的各部分而具有主N源极部29XB及主P接触部30XB。主N源极。

45、部29XB及主P接触部30XB在平面上看沿着主方向DX方向配置成条纹状,构成所谓的条纹结构。主N源极部29XB及主P接触部30XB各自具有沿着主方向DX的第一源极宽度WNX及第一接触宽度WPX。因而多个主N源极部29XB彼此隔开沿着主方向DX的第一接触宽度WPX而配置。0102参照图12,读出部SYB具有与读出单元CY图4同样地配置的读出单元CYB。此外按每个读出单元CYB,读出部SYB中取代读出部SY图4的读出N源极部29Y及读出P接触部30Y的各部分而具有读出N源极部29YB及读出P接触部30YB。读出N源极部29YB及读出P接触部30YB在平面上看沿着读出方向DY方向配置成条纹状,构成为。

46、所谓的条纹结构。读出N源极部29YB及读出P接触部30YB分别具有沿着读出方向DY的第二源极宽度WNY及第二接触宽度WPY一个间隔宽度。因而多个读出N源极部29YB互相隔开沿着读出方向DY的第二接触宽度WPY而配置。0103参照图13,在读出部SYB中,栅极电压VGE与读出电流IY图1,即集电极电流IC的关系为随着集电极电流IC从电压阈值VTH上升而与VGE成比例地增大这样的比例关系。在该比例关系中的斜率在第二源极宽度WNY相对于第二接触宽度WPY的比变小时如箭头G1所示那样变小,在第二源极宽度WNY相对于第二接触宽度WPY的比变大时如箭头G2所示那样变大。作为栅极电压VGE而被施加超过电压阈。

47、值VTH的电压VTH时的集电极电流IM,在斜率如箭头G1所示那样变小时如箭头S1所示那样变小,在斜率如箭头G2所示那样变大时如箭头S2所示那样变大。0104依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调整第二源极宽度WNY相对于第二接触宽度WPY的比,能够将集电极电流IC的斜率调整为如箭头G1或G2所示那样,其结果,能够调整读出电流IY图1的值。0105此外在上述斜率如箭头G1所示那样较平缓时,能够提高考虑了寄生双极型晶体管动作的SOA安全操作区SAFEOPERATINGAREA特性。0106此外通过调整第一源极宽度WNX相对于第一接触宽度WPX的比,能够如箭头G1或G2所示那样调整集电极电流IC的斜率,其结果,能够。

48、调整主电流IX图1的值。0107此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采用取代主部SXB而具有主部SX实施方式1的结构也可。0108实施方式40109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中取代实施方式1中的主部SX图3及读出部SY图4的各部分而具有主部SXC图14及读出部SYC图15。0110主要参照图14,主部SXC具有与主单元CX图3同样地配置的主单元CXC和与主沟槽TX图3同样地配置的主沟槽TXC。此外以覆盖主沟槽TXC的方式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设有主栅极绝缘膜27X。被主栅极绝缘膜27X覆盖的主沟槽TXC,因主栅极绝缘膜27X的厚度而具有比原来的主沟槽TXC的沟槽宽度小的第一被覆沟槽宽度WXC。0111而且主部。

49、SXC按每个主单元CXC包含覆盖主栅极绝缘膜27X的主CVD氧化膜说明书CN102024812ACN102024826A10/11页1447X第三栅极绝缘膜。即主部SXC包含设于主栅极绝缘膜27X与主栅极电极26XC之间的主CVD氧化膜47X。主CVD氧化膜47X与主栅极绝缘膜27X一起构成层叠主栅极绝缘膜GX。层叠主栅极绝缘膜GX具有主栅极绝缘膜27X的厚度与主CVD氧化膜47X的厚度之和即第一层叠厚度KXC。0112主要参照图15,读出部SYC具有与读出单元CY图4同样地配置的读出单元CYC和与读出沟槽TY图4同样地配置的读出沟槽TYC。此外以覆盖读出沟槽TYC的方式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设有读出栅极绝缘膜27Y。被读出栅极绝缘膜27Y覆盖的读出沟槽TYC,因读出栅极绝缘膜27Y的厚度而具有比原来的读出沟槽TYC的沟槽宽度小的第二被覆沟槽宽度WYC。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被覆沟槽宽度WYC大于第一被覆沟槽宽度WXC。0113而且读出部SYC按每个读出单元CYC包含覆盖读出栅极绝缘膜27Y的读出CVD氧化膜47Y第四栅极绝缘膜。即读出部SYC包含设于读出栅极绝缘膜27Y与读出栅极电极26YC之间的读出CVD氧化膜47Y。读出CVD氧化膜47Y与读出栅极绝缘膜27Y一起构成层叠读出栅极绝缘膜GY。层叠读出栅极绝缘膜GY具有读出栅极绝缘膜27Y的厚度与读出CVD氧化膜47Y的厚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