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至少两个针床的横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至少两个针床的横机,一些针可纵向移动地布置在针床中,其中,给每个针分配一个带有弯纱边的握持沉降片,它可转动地支承着并且受到滑座三角的作用。
背景技术
对于织机,人们一直尽力提供这样的装置,即有一定张力的线圈可以借此保持在针杆上,而线圈在针的前进运动时不被带动。结果,研制出了配属于每个针的且能在打开和闭合位置间完成转动的握持沉降片。在闭合位置上,当针被顶出时,握持沉降片保持线圈。
在一种广为流传的结构中,握持沉降片同时是握持件和成圈件,因此,它具有弯纱边。例如,DE 1172396描述了这种握持沉降片。围绕这些沉降片的肚面形成了线圈。通过使沉降片向上转动,线圈在沉降片肚面上滑动,该肚面在保持钩的后面,因而被该保持钩钩住。
EP 0578458B1描述了另一种握持沉降片。握持沉降片配属有一个牢固安置在针床上的导线板。握持沉降片的肚面完成成圈功能。通过使握持沉降片向上转动,线圈在一个在槽之后的沉降片面上滑动。握持沉降片则在弹簧压力下向下移动并且使线圈牢固固定在槽里。导线板具有附加的固定功能。当握持沉降片向上转动时,它以一个表面固定线圈。导线板还有另一个表面,这个表面帮助针织线挂入针钩内。
从EP 0238797中公开了可以对单面织物和双面织物发挥其功能的握持沉降片。对于单面编织物,围绕握持沉降片地弯纱边地形成线圈。通过随后的向下转动,线圈滑入沉降片内的一槽中并被牢固固定在那里。在这种情况下,前、后针床的沉降片总是同时被打开和闭合。如果所有的握持沉降片都处于闭合位置,则这些对置的针床的握持沉降片几乎相互接触,由此形成一个跨过梳缝的桥。由于形成桥,所以在双面织物的情况下,当针执行其前进运动时,线圈被固定在针杆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如此改进用于横机的已知的握持机构,即除了握持功能得以改善外,还实现了成圈功能的质的改善。
根据本发明,通过开头所述类型的横机实现此目的,该横机的特点是,给每个针附加配属一个保持片,该保持片可转动地支承着并能与握持沉降片无关地由滑座三角来控制,在握持沉降片的打开运动和/或保持线圈的针顶出时,可通过该保持片将线圈保持在线圈区内。
因此,保持片改善了握持沉降片的保持功能,它可按照已知方式在弯纱边的下方具有一个用于保持线圈的凹槽。如果线圈在握持沉降片打开时要跳出此凹槽,则它还是被保持片保持在线圈区内。不过,通过与握持沉降片相比地单独控制保持片,保持片也可被用于使线圈弯曲达到最佳。因此,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握持沉降片可以具有一个第一工作面,当用同一针床的对应针形成一个线圈时,该第一工作面在保持片的一个相应的转动位置上决定了线在握持沉降片的弯纱边上的位置,并且该握持沉降片具有一个第二工作面,当握持沉降片打开时,该第二工作面在保持片的一个相应的转动位置上保持线圈。在这种情况下,如此设计和定位该保持片,即当针处于顶出运动中时,第一工作面在保持片的一个相应的转动位置上保持住对面的针的线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保持片的第一工作面和前进的对置针最好闭合梳缝。为此,保持片最好这样定位,即在前进位置上的对置针和在靠前的转动位置上的保持片几乎接触或在不同高度位置上重叠。
此外,保持片可以绕一根沿针床引导的线转动。在这种情况下,该线起到用于针床的所有保持片的回转支承的作用。
对于握持沉降片,可以将固定在针床上的支承见设置用作回转支承。在这种情况下,该支承件可以有弧形顶面,握持沉降片以形状适当的凹槽在弧形顶面上滑动。因为支承件是独立部件,所以,它最好由滑动性能良好的材料制成。
如果可以调节握持沉降片的支承件在该针床上的位置以改变梳缝宽度,则得到进一步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梳缝宽度可以在一些针的区域内变化。这样,与根据现有技术的织机相比,可以获得截然不同的图案效果。
如果握持沉降片能够与支承件锁定在一起并随后和其一起从针床中取出并可被固定在针床的另一位置上,则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势。可以使用工具来卸下它,该工具作夹住握持沉降片并把它和支承件一起从针床上卸下来。因此,可以简捷而不需要繁重拆卸工作地在针床上实现梳缝宽度改变。
该握持沉降片可以在垂直于针床的方向上通过在导针板上形成的滑动面被不可松卸地固定住。在导针板向上转动时,握持沉降片可通过一个嵌入与支承件顶面平行的支承件槽内的腿被锁定以免掉出。在为了换针而必须打开导针板时,这保证了握持沉降片不会掉出。
在一针床连接板和一导线板之间可以横向引导握持沉降片。通过这种导向,握持沉降片也能承受由贴在其上的线圈引起的横向力。
如果握持沉降片一直处于一个规定的基本位置上,则获得了进一步的优势。为此,当握持沉降片不受三角作用时,通过弹簧把它保持在最前面的转动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弹簧可以是一个可与针床锁定在一起并可固定在不同锁定位置上的蝶簧。通过不同的锁定位置,可以调节在握持沉降片凹槽处的保持力,圈杆就通过该凹槽来握持。由于与针床的锁定在一起,所以不用拆卸针床就能实现这种弹簧位置调节。蝶簧最好能作用于握持沉降片后端的下侧面上。
该支承件的顶面、支承件内的槽、导针板上的滑动面和弹簧以及该握持沉降片的与这些面配合作用的区域最好这样成形,即在握持沉降片后端贴靠在弹簧上后,在导针板打开的情况下,只通过导针板的关闭运动就能使握持沉降片进入其工作位置,即最前面的转动位置。在这样的实施形式里,与现有技术的织机相比,握持沉降片的更换特别容易。在这里,甚至不用支承件就能取下并更换握持沉降片。
本发明也涉及一种在一台如本发明所述的横机上制造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
a) 使一些针回缩并暂时使握持沉降片向上转动,以使圈杆滑入握持沉降片的凹槽里,接着使握持沉降片转入最前面的转动位置,而保持片向前转动,直到其第二工作面将旧线圈牢固保持在这样一个位置上,即线圈从该位置起进入握持沉降片的凹槽;
b) 使这些针顶出以便成圈并使保持片转入最前面的转动位置,在该位置上,它们或许保持在对置针上的线圈;
c) 使这些针回缩并将一条或多条线挂入针钩内,而保持片如此转动,即其第一工作面使线到达仍象以前那样处于其最前面的转动位置上的握持沉降片的弯纱边上的一个接触位置,它造成了尽可能最短的且在多根线的情况下至针钩是一样长的线束;
d) 进一步使这些针回所,在这种情况下,使针钩带着挂上的线穿过旧线圈;
e) 在这些针的最低的弯纱位置中,暂时打开并随后闭合握持沉降片,其中,圈杆滑入握持沉降片的凹槽里,并且象在步骤a)中那样使保持片移动到该线圈保持位置中。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和本发明的织机,不仅可以制造单面织物,也可以制造双面织物。当移圈过程里,保持片用于将线圈保持在当时在对面的针上。即使是形成单面织物中的很大线圈,也可以用保持片的工作面把这些线圈保持在对面的针上。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来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横机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中:
图1以断面图表示位于一针区域内的一横机的一针床的正面区域,该横机有握持沉降片和属于它的保持片,它们出于基本位置;
图2示意表示用于针织动作、形成线圈的针织凸轮的曲线轨迹和图1所示横机的保持件;
图3对应于图1的断面图,表示具有位于对面的针床的针和位于最前面转动位置的保持片;
图4对应于图1,表示用三条线制造一线圈的期间内具有针和板;
图5对应于图4,表示用五条线制造一线圈的期间内具有弯纱件;
图6对应于图1,表示在固定一线圈并且该握持沉降片打开期间内具有该保持片;
图7以平面图表示图1的具有位于基本位置的针床的横机的两个针床;
图8对应于图7的示意图,具有所述第二针床的针向外移动不同的距离;
图9基本上类似于图8,由此,所述针位于相对彼此的缝线转换位置;
图10以横断面视图表示图1的该握持沉降片区域内的横机的一针床;
图11对应于图10,具有该握持沉降片的一移动布置;
图12详细表示具有支承件的该握持沉降片,并且这两个部分彼此锁接;
图13对应于图11,具有用于该握持沉降片的一缩进弹簧;
图14以正面图表示图11的箭头T所示方向上的针床;
图15对应于图1的断面图,表示在一针导向通道区域内,使导针板打开至一握持沉降片插入的一第一位置;
图16对应于图15,表示该握持沉降片插入的第二位置;
图17对应于图15,表示该握持沉降片插入的第三位置;
图18对应于图15,表示该握持沉降片插入的第四位置;
图19对应于图15,表示该握持沉降片插入的第五位置;
图20对应于图15,表示该握持沉降片插入的第六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的截面图表示一个针床1区域,在该区域中进行成圈。针2纵向可移地安装在针床1上。由导线板3间隔开地且平行于针2地设有一个在这里如图所示地处于基本位置上的保持片4。保持片4可以绕轴线6转动,其中转动方向和大小受到一条曲线轨迹C的影响,该曲线轨迹作用于片顶头41并且如图2所示。在这种情况下,曲线轨迹C分别在箭头X、X’所示方向上对片顶头41施力。
保持片4有两个工作面42、43。稍后描述工作面的功能。直接布置在保持片4后面的是一个处于基本位置上的握持沉降片5,它可以绕一支承件8转动,该支承件8布置在针床1上。通过作用于箭头Z方向上的弹簧力把握持沉降片5压入图1所示的基本位置,但在这里未示出弹簧。该位置同时是这样的位置,即在该位置上,一个形成在握持沉降片5内的凹槽53相对对面针2的针钩21所处的最低位置。因此,除保持线圈的凹槽53外,它还有一个弯纱边51。当正在成圈时,一个要由针2形成的线圈的圈杆位于弯纱边51处。握持沉降片5还有一个线圈保持面52,在线圈在握持沉降片5向下转动时被带入凹槽53之前,线圈暂时贴在线圈保持面52上。握持沉降片5关于弯纱边51、凹槽53和线圈保持面52的实施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对应于现有技术。
现在,图2示意表示图1所示横机的此外未详细示出的滑座三角的曲线轨迹A、B、C,其用于控制针2、保持片4和握持沉降片5。在这里,曲线A配属于针2,曲线B配属于握持沉降片5,曲线C配属于保持片4。虚线101表示三条曲线轨迹A、B、C的共同中心。如果该滑座在箭头Y所示方向上移动,则针织件、成圈件和保持件2、4、5完成由曲线轨迹A、B、C设定的运动。在曲线段a内,针2、握持沉降片5和保持片4位于图1所示的基本位置。在段b内,针2从基本位置上缩回。握持沉降片5进行暂时打开和闭合运动,而保持片进入线圈保持位置。弯纱件2、4、5的这种运动是预防性运动,以保证在针顶出前,所有圈杆位于握持沉降片5凹槽53内,以形成该线圈(图1)。
在段c内,示出了针2被顶出以成圈的运动。在此运动期间内,对单面织物来说,握持沉降片5保持在针2的线圈所属的凹槽53内。通过使一个活动步置的曲线段c’在箭头W所示方向上移动,保持片4被带入最前面的位置。在最前面的位置中,保持片4以其工作面42保持对置针的线圈(图1),如同双面织物所需的那样。在图3中详细描述了此过程。
在段d内,针2处于回缩运动。一条或多条针织线位于针钩21内(图1)。握持沉降片5在基本位置上。通过使活动布置的曲线段C”在箭头V所示方向上移动,使保持片4转入这样一个位置,即在该位置上,工作面42决定线在该握持沉降片5弯纱面51上的接触位置。此外,如果有多条针织线,也可以通过使保持片4相应转动来获得以下结果,即工作面42把所有针织线并列地引入在弯纱面51上的理想接触位置中,以便纱线在那里也是单独搁置的。还要参考图5来对此做详细描述。
在段e内,针位于最下面的缩回位置即弯纱位置。握持沉降片5实现了暂时的打开和闭合运动,因此,形成的线圈滑入握持沉降片5的凹槽5 3内。为保证这种短暂的打开运动,握持沉降片5进入线圈保持位置。在图6中详细描述了此过程。
图3以对应于图1的截面图表示通过保持片4保持在此未详细表示的、在对置针床的针2’的针杆22’上的线圈12’。在这里,保持片4借助沿箭头X所示方向的力转入最前面的位置。在此位置中,在针2’做顶出运动时,其工作面42可以闯入在针2’杆22’上的线圈12’杆12”中并保持线圈12’。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握持沉降片的工作面42用作保持面。
现在,图4表示在用三条针织线进行针织时工作面42如何在用针床1内的针2成圈时工作的。在箭头X’所示方向上,使保持片4绕轴线转动这样的程度,即工作面42与该针钩41成锐角120。通过工作面42的该位置,线单独位于握持沉降片5的弯纱面51上并且位于在弯纱面51上的最佳接触位置中,即在与针钩41一样高的接触位置上。通过箭头Z方向上的弹簧力使握持沉降片5转入基本位置。
现在,图5表示保持片4在用五条单独的线成圈时的作用。现在,通过箭头X’所示方向上的力使保持片4转动到其工作面42与针床成一角度130,角度130大于图4的角度120。通过工作面42的该位置,保证了所有线并列贴在握持沉降片5的弯纱边51上。这对所有线形成等长线圈很重要。另外,线再次位于与针钩41同高的位置上,因而离针钩41的距离最短,即位于理想的弯纱位置上。虚线100表示这两个针床之间梳缝的中心线,其在图中分别只示出了针床1。
图6示意表示握持沉降片5的工作面43在用同一针床1的针2形成线圈13时的作用。当握持沉降片5做打开运动时,在箭头X方向上绕一轴线6使保持片4转动至其工作面43保持线圈13杆13’,即圈杆13’不再位于握持沉降片5的凹槽53内。取而代之的是,由于握持沉降片5绕支承件8回转,所以,圈杆13’现在因作用于握持沉降片端上的力Z’而位于握持沉降片5的线圈保持面52上。
在图7、8和9中示出了在不同针织过程中的针床1的针织件、成圈件、保持件2、4、5相对针床1’的成镜像的系统部件2’、4’、5’的相对位置。
图7表示,在制造双面织物时的在针床1、1’基本位置上的针2、2’、导线板3、3’、握持沉降片5、5’和保持片4、4’。该图清楚示出了针2和位于对面的且几乎碰上的针床1’的保持片4’。因此,位于对面的保持片4’可以保持在针2上的线圈。相反地,这也适用于用第二针床1’的针2’形成的线圈。这些线圈通过位于对面的第一针床1的保持片4来保持。当顶出针2、2’并且保持片4、4’位于最前面的转动位置上时,出现了这种几乎相互接触上。然后,闭合梳缝。
现在,图8又表示针床1的所有弯纱件2、4、5,但只示出了针床2的针2’。针2、2’位于彼此相对的基本位置上。在这里,保持片4与针2’的底侧面重叠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布置在针2’的下面。
图9表示原则上对应于图8的视图,其中只示出了第二针床的针2’。在这里,保持片4没有覆盖针2’的下侧面,而是一直足够靠近针2’,以便能够把线圈牢固保持在针2’上。
图10-14表示握持沉降片5的形状、位置和导向及其在针床1上的调节结构。该断面图又是在处于基本位置上的握持沉降片5的区域内的针床1的截面。图10示出了支承件8被布置在针床连接板14上。连接板14为此具有接合孔141、141’;142、142’。接合底座85、86布置在支承件8上,接合底座85、86择一地固定在接合孔141、141’或142、142’内。在所示实例中,把底座85、86插入正面的接合孔141、142中。结果获得小的梳缝宽度,其中图10示出了梳缝宽度K的一半。通过使支承件8移动至接合孔141’、142’内,可以增大梳缝宽度2K。
支承件8有一个弯曲的顶面81,握持沉降片5以相应形状的凹槽55在该顶面81上滑动。通过一弹簧15对在握持沉降片5后端下侧面上的面57施加力而实现了握持沉降片5的向右转动。为此,弹簧15有一弹簧腿151,它贴在面57上。通过握持沉降片5的接触面58限定出握持沉降片5闭合位置的终点位置。接触面58开始接触一导针板16的表面164。另外,导针板16在与针床1垂直的方向上引导握持沉降片5。导针板16也有一个表面161,一圆弧面56沿握持沉降片5的顶面在该表面161上滑动。通过向上转动,可以打开导针板16。在这种打开运动中,握持沉降片5应该不能掉下来。因此,在垂直方向上,在支承件8内设有一个槽82状的第二固定机构,它的走向大约与支承件8的凸形上表面81平行。握持沉降片5的一个形状相应的腿59嵌在此槽内。
可通过使弹簧15错移向针床连接板14来改变握持沉降片5施加到在其凹槽53内的线圈上的力。因此,针床连接板14具有附加的接合孔143、143’、143”和144、144’、144”。结果出现三个不同的接合位置,这些位置用于带接合突起154、155的弹簧15。在图10所示的例子里,接合底座154、155位于最前面的接合孔143、144内,结果,弹簧15把最弱的运动传给握持沉降片5,除了接合底座154、155外,一个头部156从该弹簧15的主体153起突出超过连接板14的顶边145。在头部156处,弹簧15可借助一工具被夹住并可从接合孔143、144中取出来并卡入其它接合孔143’、144’和143”、144”内。
图11表示对应于图10的视图,然而,其中的支承件8被卡入接合孔141’、142’内,因此相应增大了半个梳形缝宽度K。在图11所示的握持沉降片5的后方位置中,向前的转动受到握持沉降片5的顶侧上的一表面500的限制,该表面抵接在导针板16表面165上。
图12详细表示在这样的位置上的支承件8和握持沉降片5,即握持沉降片5与支承件8在此位置上牢固锁定。握持沉降片5与支承件8的这种牢固锁定简化了这两个部件移动到该针床连接板14的各自其它的接合孔141、141’、142、142’内。在这两个部件锁定在一起后,可借助工具夹住它们并使其共同移动。通过取出图10、11所示导针板16的固定楔形件17,使导针板16向上转动,并且在箭头Q所示方向上对握持沉降片5施力以实现这些部件的锁接。这样,在握持沉降片5的腿59上的凹槽59’、59”与在支承件8槽82内的相应突出部82’、82”锁接在一起。然后,在箭头R、R’的位置上用工具夹住握持沉降片5并且向上拉。这样一来,从凹槽141’、142’中抽出接合底座85、86。然后,由握持沉降片5和支承件8构成的单元被向前推移并对握持沉降片5施加一个力S、S’,由此一来,支承件8的接合底座85、86锁入针床连接板14的接合孔141、142内。然后通过简单转动使握持沉降片5脱离其与支承件8的锁接,关闭导针板16并再次插入固定楔17。
图13是对应于图11的视图,但现在示出了位于最后方位置的弹簧15,即其锁定在孔143’、144”内的位置。图13也表示在针床连接板14与导线板3之间引导握持沉降片5后端502,以便能够通过三角的控制凸轮来承受当在箭头Z方向上对沉降片表面501施力时出现的横向力。
不过,握持沉降片5的横向引导不是只局限于其后端部502。如图14所示,它也在导线板3与针床连接板14之间的弯纱边51后面的区域内得到引导。
图15-图20示出了例如在握持沉降片5受损更换时装上一个新的握持沉降片的情况。在这里,图15-图20再次以截面图表示针床1的针2的针道区域。
图15表示处于打开状态的导针板16,其中,此打开位置为锁定位置。通过锁入导线11中的导针板16转孔的凹槽165、165’实现了该锁定。该握持沉降片以其后端502先移入在针床内的其所属纵槽内,其中,该纵槽由针床连接板14和导线板3构成侧界面。这种移入受到握持沉降片5的面57、504抵接在弹簧15腿151上的限制。然后,一个位于该握持沉降片5的后端502上的滚动面503位于针床连接板14的一导向面146的下方。
现在,图16-图20表示握持沉降片5如何通过导针板16的简单闭合运动进入工作位置。
图16表示,通过导针板16的第一转动使导向面166沿切向抵接在握持沉降片5顶面的圆弧面56上。握持沉降片5也接触弹簧15腿151的面57、504并且以其滚动边503支承在针床连接板14的表面146上。
当图17所示的导针板16进一步转动时,握持沉降片5现在以一个表面501支承在针床连接板14的表面146上。结果,握持沉降片5不仅垂直移动,而且水平移动。
当图18所示的导针板进一步闭合运动时,握持沉降片5的面57又位于弹簧15腿151上,而其圆弧面56现在接触导向面161。结果,握持沉降片5经历了加强的垂直下移。
图19表示弹簧如何随着导针板16进一步沿箭头P方向闭合而以其凹槽55接触支承件8的顶面91。握持沉降片5的腿59触及支承件8的槽的边界面87。握持沉降片5也继续以面57接触弹簧15。
图20表示就在导针板16闭合位置之前的导针板16。握持沉降片5继续以面57接触弹簧15腿151。表面55现在实际上完全贴在支承件8的表面81上。腿59仍然位于槽82外。可是,只要完全闭合导针板16,弹簧15就把握持沉降片5压回到基本位置。
就是说,图15-图20示出了,通过相应地形成握持沉降片的、与在导针板、针床连接板14和支承件8上的相应导向面配合作用的边界面以及通过弹簧15,握持沉降片5可通过简单地将其后端502放置到弹簧件15上并通过导针板16的闭合运动而进入基本位置。因此,握持沉降片的更换被设计得非常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