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件形式的电致发光灯系统 本发明是同时待审并一起转让的1996年5月30日申请的序号为No.08/656,435的美国专利“单片结构的电致发光系统”的部分继续申请。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致发光系统,更具体说,涉及一种以最好悬挂在单一公用载体中的多层作用的电致发光系统,以后将多层凝固在一起以在单片结构内形成活性薄片。在一个实施例中,分别将系统的原料先悬浮在单一公用载体中,然后被设置成以组件形式装配。
电致发光照明作为一种重量轻、功耗较低的发光源在已有技术中已众所周知许多年,因此,现在普遍使用电致发光灯给汽车、飞机、手表、以及便携式计算机中的显示器提供照明,电致发光的这种应用之一是提供观看液晶显示器(LCD)所必须的背照明。
电致发光灯通常称为层状结构的“有耗”平板电容器。目前已有技术的电致发光灯包括一个介质层和一个将两个电极隔开的电致发光层,至少一个电极是允许电致发光层发出的光通过的半透明的电极。介质层能实现灯的电容性特性。用合适的电源给电致发光层供电,通常是约为115伏的并且振荡频率约为400Hz的AC,最好是由干电池供电的变换器来提供这种电源。然而,大家都知道,电致发光灯工作在60V-500V电压范围内并且振荡范围为60Hz-2.5KHz的AC。
由铟锡氧化物(ITO)“溅射”形成地聚酯软片构成半透明电极是已有技术的标准样品。通常使用由ITO溅射形成的聚酯软片提供一种具有适合用作电极的导电性能的便于使用的半透明材料。
使用这种聚酯软片方案的一个缺点是电致发光灯的形状和尺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ITO溅射形成的可制造聚酯软片的尺寸和形状。另外,使用ITO溅射软片的设计因素是需要平衡电致发光区域的所需尺寸与作用该区域所需的由ITO软片产生的电阻(以及照明/功率损耗)。通常,大电致发光层将需要低电阻ITO软片以保持易控制的功耗。因而,必须制作ITO溅射软片以满足将它们用于特定灯中的需要。这将使灯的生产程序复杂,增加定做ITO溅射软片研制周期,并且要依据可生产的灯的尺寸和形状来整体考虑。此外,使用ITO溅射软片会增加非标准形状的电致发光灯的制造成本。
已有技术的电致发光灯的其它层悬浮在化学性能彼此不相同的多个不一样的载体化合物(也常常称为“载体”)中。正如将要讨论的,这些载体化合物相互重叠并且放在溅射软片上将在灯的制造和性能方面产生特殊的问题。
电致发光层通常包括悬浮在液态形式的纤维素类树脂中的电致发光类荧光粉。在许多制造过程中,悬浮出现在位于半透明电极的聚酯上的溅射ITO层上方。各电致发光荧光粉的颗粒通常都较大,从而能提供足够大的荧光粉颗粒以发出强烈的光。但是,这样大小的粒子会引起悬浮不均匀。另外,较大粒子的荧光粉能使由电致发光发射的光呈木纹状。
介质层通常包括悬浮在呈液态的纤维素类树脂中的二氧化钛和钛酸钡混合物。继续上面描述的示例性的制造过程,悬浮通常出现在电致发光层的上方。应该注意到,为了较好的发光,电致发光层通常将半透明电极和介质层分开,尽管本领域技术人员会认为这对于函数式电致发光灯并不需要。可能不常用的设计标准会需要将电致发光层和半透明电极分开的介质层。还应该注意到,已有技术中的灯的荧光粉和介质层偶尔利用聚酯类树脂作为载体化合物,而不是利用上面讨论的最典型的纤维素类树脂。
第二电极一般是不透明的并且包括一个通常悬浮在丙烯酯类或聚酯类载体中的导体,例如银和/或石墨。
使用已有技术中的这些通用的液态类载体化合物的一个缺点是,各种悬浮元素的相对重量引起悬浮快速分开。这需要频繁地搅拌液体溶液以维持悬浮。这种搅拌要求增加制造步骤和悬浮液特性的变化。此外,已有技术通用的液体载体化合物极易挥发并且通常挥发出有害或有毒气体。因而,希望在需要高度注意工人安全的环境中减少当前制造过程的挥发。
已有技术中通用的将不同载体化合物组合在一起的另一缺点是在多层之间的结合和过渡是固有的原子团。这些层间的原子团过渡在装配弯曲或暴露于过度温度变化时就强烈地趋向于分离成层。
将不同载体化合物组合的另一缺点是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处理和应用要求。显然必须用不同的技术形成电致发光灯的每一层,所述不同技术包括化合物的制备、应用和固化技术。制造技术的不同使制造过程复杂并因而影响制造成本和产品性能。
因此,已有技术需要一种在单一公用载体中悬浮多层的电致发光系统。由此产生这样一种结构:一经固化,多层将变成单片物质的薄片。因而制造过程将会简化并且产品性能将会得到改进。
通过使系统的原料分别预先悬浮在单一公用载体中并且然后按正确的容量比例以组件形式组合将会进一步提高这样制造的优点和改进产品性能。
本发明通过在应用之前将各层悬浮在单一载体化合物中来解决已有技术的电致发光灯的上述问题,单一载体化合物最好是凝胶形式的乙烯基树脂。显然,凝胶形式的乙烯基树脂具有固有的触变性,从而能保证本发明的许多制造优点。对于本发明来说,“触变性”指的是通过搅拌可将较厚的材料变薄的流变性。
因此,根据本发明,将各层悬浮在单元载体化合物中并且然后处理成层状物。一经固化,单元载体化合物就将每一个各应用层有效地结合成层化单片物质。从而,根据本发明制造的电致发光灯比较坚固,并且不易分离成层。而且还简化了制造过程。
正如上面所指出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采用具有触变性的凝胶形式的乙烯基树脂作为单一载体化合物。这样的选择令人吃惊地与已有技术所希望的技术相反。如上所述,函数式电致发光灯需要能实现电容特性的介质层。乙烯基树脂不常用作介质材料,所以其利用是非直观的。已进一步地并且是有点偶然地证实这种选择能适合于多种类型的的基片,包括金属、塑料和布纤维。此外,与传统的载体化合物不同,乙烯基凝胶非常适合于众所周知的制造技术,例如网板层印刷技术。
本优选实施例的最佳应用在服装行业。很显然,通过网板印刷技术可以将在此公开的电致发光系统应用到很宽范围的服装和服饰中,从而产生实际上不受形状、尺寸和范围限制的电致发光图案。应将这种应用与已有技术中以前公知的服装技术区分开,在已有技术中将预定形状和尺寸的电致发光灯组合起来并通过缝、粘或其它类似方法固定到服装上。当然,本发明与这种技术的明显区别在于,与已有的系统不同,用服装的纤维作电致发光灯的基片。
而且,不用说,本发明并不完全局限于用在服装行业。正如前面所述的那样,本发明适合于很宽范围的基片并且有无数的更进一步的用途,包括但不局限下应急照明、测量仪表照明、LCD背照明、信息显示、背照明键盘等。事实上,本发明的目的强烈地建议,在过去信息或可视图案由作用到基片上的油墨表达的任何应用中,现在适合于由电致发光来改善或取代相同的信息。
另外,会认识到,可将已有技术中惯用的辅助设备与本发明结合以进一步地拓宽其应用的范围。例如,可提供染料和/或滤色器以实际上获得任何颜色。另外,可将计时器和定序器用于动力供应,以获得时滞或其它时间上的效果。
会进一步地意识到,尽管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包括使用网板印刷技术的应用,但是任何应用方法也可能合适。例如,通过在不与基片接触的喷管在力的作用下喷射将各层作用到一个基片上。还应该注意到,根据本发明,甚至本发明电致发光系统包括的每一层都可按与其邻层不同的方式来提供。
本发明的技术优点在于,虽然逐次提供本发明的层,但是由于使用单一载体化合物,因而发明的层与其邻近层的结合特别牢固。每层的这种结合实现一个分层的单片物。从而本发明的单片结构不会在弯曲时分离成层,已发现弯曲时分离成层是当前系统的一个缺点。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优点是,通过使用用作多层的单一载体化合物,生产变得简单并且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仅购买和处理一种载体化合物。此外,由于可通过相同的方法提供每一层、每一层固化需要类似的条件、以及每一层可用相同的溶剂清洗,因而简化了层的提供和材料处理,包括没备的清冼。
利用凝胶形式的乙烯基树脂作载体时本发明的另一优点是,凝胶在其初始混合之后能保持活性原料长时间继续完全悬浮。当然,这样的保持悬浮将节省生产成本,因为原料不会从悬浮液中沉淀出来,省去了再搅件。
此外,凝胶将减少浪费,因为凝胶比已有技术常用的载体化合物挥发少。通过按上面所述方式增加悬浮液的寿命能进一步地减少浪费。已有技术频繁搅拌易挥发载体化合物的要求会促进载体的蒸发。通过省去频繁搅拌,将会使较少的载体化合物蒸发。
另外,凝胶形式的乙烯基树脂的触变性(通过搅拌使载体变得较薄)避免需要为了分层处理(例如网板印刷)而制备的悬浮液的混合物或溶剂。此外,使用在此公开的化合物的实验表明,悬浮液在使用前通常不需要搅拌。可以从容器中直接提取悬浮液并直接用于网板。已经表明通过使悬浮液穿过网板产生的剪切力能提供足够的搅拌而使悬浮液变得稀薄以通过网板。
这种性能的优点是显然的。正如所述的,可将悬浮液从容器中直接加到网板上。可简化生产步骤和操作者培训。在使用之前并不需要制备悬浮液。另外,使没有使用的悬浮液的恢复达到最大极限,因为可从网板中除去悬浮液并返回其容器中以后再次使用。在连续的印刷操作正在进行时可自由地将“新“悬浮液加入仍然在网板上的“老”悬浮液中。由于悬浮液为凝胶,所以提供有悬浮液的网板本身可以不流失地在水平和垂直位置之间倾斜。
凝胶形式的乙烯基树脂在用作单一载体化合物时其触变特性的另一优点是,它适用于一个组件。电致发光系统的原料可以事先悬浮在触变性载体中,并且最好以正确相对容量比例提供。这更进一步地简化了本发明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用组件能使规程标准化。绝对没有浪费。此外,当以正确的容量比例提供原料时,一种原料不会相对其它供应过多。由于实现本发明需要很少的步骤,从而可以简化规程本身。减少操作者误差,并且整个过程变得更加加倍可靠。
凝胶形式的乙烯基树脂触变性提供的另一优点在于,它以比传统的电致发光系统载体温度(140℃和140℃以上)低的温度(100℃-105℃)固化。这样较低的温度可使传送装置象实行固化过程一样地加热。相反,较高温度通常需要加热炉或强迫风热。显然,在此公开的触变性乙烯基树脂凝胶所允许的传送装置加热非常适用于当前的网板印刷制造操作。
通过使用在电致发光层中的混合物来实现本发明的另一技术优点,混合物的颗粒结构比也悬浮在其中的密封的电致发光类荧光粉小。增加这样的化合物会导致更均匀作用的电致发光层。这样的混合物还能用作一个光漫射器,补偿荧光粉的发光的颗粒效应。最后,实验表明,这样的混合物甚至可以在分子能量级与荧光粉结合,增强密封的荧光粉本身的发光。
为了详细描述本发明,前面已相当宽地描绘了本发明的特点和优点,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下面的内容。下面将描述构成本发明权利要求主题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应该意识到,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利用所公开的构思和特定的实施例作为修改或设计其它实现本发明的相同目的结构的基础。还应意识到,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这样的等效结构并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以及其优点,参见下面结合附图的描述所作的说明,其中:
图1是应用到基片17上的电致发光灯10的平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致发光灯10的横截面图;
图3描述了采用预定的“检验标记”设计的本发明的另一电致发光灯10;
图4是图3所示的电致发光灯10的横截面图
图5描述应用于具有限定图象的着色滤波器的基片17上的本发明的电致发光灯10;
图6是图5所示的电致发光灯10的横截面图。
参见图1,将电致发光灯10施加在基片17上,并且电致发光灯包括,参见图2,盖12、母线11、半透明电极13、电致发光层14、介质层15、以及后电极16。在本最佳实施例中,基片17是布或纺织品基片,例如聚酯棉或皮革。然而,根据本发明,基片17可用能适合作为基片支撑电致发光灯10的任何材料,例如,金属、塑料、纸、玻璃、木头、或者光滑石头。
再参考图1,示出了从盖12凸出的触头19,触头19与后电极16电连接。因而可以使电源(没有示出),最好是110v/400Hz AC,便于通过触头19与后电极16电连接。显然,为了提高后电极16与电源之间的导电性,触头19也可采用母线的形式,与下面讨论的母线11类似。
仍然参考图1,围绕电致发光灯10的周边设置母线11。母线11与AC电源(没有示出)的另一端连接,从而能使半透明电极13和电源之间电连接。当然,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将母线11减小为一个小触头,与触头19类似,或者仅对半透明电极13的一个边缘提供母线11。
显然可以由任何合适的导电材料制作母线11和触头19。在此的最佳实施例中,母线11和触头19都是非常薄的铜带。
从图2可以看出,电致发光灯10在结构上与平板电容器类似,后电极16和半透明电极13为所述的平板。当施加电源时,介质层15在后电极16和半透明电极13之间提供非导电隔离,同时电致发光层14变成激发状态并发射光子以产生光,所述电致发光层14包括密封的悬浮在其中的荧光粉。
在图2中可以看到,在本最佳实施例中,设置介质层15和电致发光层14以盖住后电极16和半透明电极13。这种结构的优点是阻止后电极16和半透明电极13之间直接电接触,从而减小电路短路的机会。然而,应该知道,本发明的所有层可为任何大小,只要通过介质层15和电致发光层14使后电极16和半透明电极13电绝缘就可以。
根据本发明,采用悬浮在单一载体化合物中的活性原料(以后也称为“掺杂剂”)沉积一层或者多层,最好是包括后电极16、介质层15、发光层14、半透明电极13和盖12的所有层。当然,即使此中的优选实施例公开了示范性使用所有的层都悬浮在其中的单一载体,但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可以是不让所有相邻接层都悬浮在其中。应该进一步地意识到,按照本发明,也可以使用不同的载体化合物来悬浮相邻接的层,只要将这种不同载体化合物配置成凝结在一起以形成具有单片特性的物体就行。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单一载体化合物是凝胶形式的聚乙烯树脂。一旦凝固,电致发光灯10就具有通过单片物质沉积的一组活性薄片的特性。进一步地,通过与能够购置大量的单一化合物、以及贮存、混合、装载、固化和净化相似的悬浮液相应的节约措施,使用单一载体能减低制造成本。
研究表明使用凝胶形式的载体还带来其它优点。凝胶的粘度和密封性导致混入凝胶中的颗粒掺杂剂的良好悬浮性。改进的悬浮性不需要太频繁地搅拌化合物以保持掺杂物悬浮。经验表明,不太频繁地搅拌会在制造过程期间较少浪费化合物。
不用说,凝胶形式的聚乙烯树脂具有固有的触变性特性。在上面的“概述”部分详细地讨论了单一触变性载体提供的制作优点。
此处,凝胶形式的聚乙烯树脂与已有技术中目前使用的液态纤维、丙烯酸和聚酯类树脂相比,不易挥发并且危害少。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用作单一载体的乙烯基凝胶是一种电子类乙烯基油墨,例如,为能从Acheson买到的SS24865。已发现这样的凝胶形式的电子类乙烯基油墨使颗粒掺杂物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保持在几乎整个悬浮液中。此外,用已有技术中惯用的网板印刷技术这种电子类乙烯基油墨最适合的成层应用。
参见图2,最好将预定数量的掺杂物(下面将详细讨论)混合到各批单一载体中来实现给其上所述的各层掺杂。正如所述,最好用已有技术的网板印刷技术沉淀各层。但是,应该意识到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沉积一层或多层的任何特定方法。在各层沉积和固化之后,成层的单片结构出现显示电致发光特性。
再参见图2,示出了沉积在基片17上的后电极16。正如前面所述,在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中,基片17是布纤维。然而,应该意识到,在基片17本身是电导体(例如金属)的可供选择的实施例中,最好或者甚至必须在后电极16和基片17之间沉积一种第一保护绝缘层(没有示出)。第一保护层还有利于当基片17为特定的多孔材料时保证后电极16完全绝缘,防止通过基片17本身放电。应该知道,在这样的可选择的实施例中,第一保持层的材料可以与图2所示的盖12完全相同,优选凝胶形式的乙烯基树脂(例如单一载体化合物)作为其它层。但是,与本发明一样,可以使用已有技术中公知的合适的材料形成适合工作的绝缘的第一保护层。
后电极16包括掺有使悬浮液导电的原料的单一载体。在一个最佳实施例中,后电极16中的掺杂剂是颗粒形式的银。当然,不用说,后电极16中的掺杂剂可以是任何导电材料,包括(但不局限于)金、锌、铝、石墨和铜,或它们的组合。也可以改变这些材料的相对比例以建立一种有效成本/有效电阻组合。经验已经表明,包含可悬浮在电子类乙烯基油墨中的银/铅的专利混合物适合用作后电极16和前总线11触点,乙烯基油墨可从Grace Chemicals获得的型号分别为M4200和M3001-RS、和/或Acheson银PD020和Acheson铅SS24747。研究进一步地表明,约为8到12微米的层厚度给出适合工作的结果。可以用标准的网板印刷技术按这样的厚度来沉积各层。
至于触头19,如图1所示,虽然不是必须但最好是将触头19在固化之前作用到后电极16,以使触头16在与作为本发明的单片结构的部分的后电极16接触之间的电接触最佳。
如图2所示,在后电极16上沉积介质层15。介质层15包括掺有一种颗粒形式的介质的单一载体。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该掺杂剂是钛酸钡粉末。实验表明,包含按重量计为50%-75%钛酸钡粉末与50%-25%的凝胶形式的电子类乙烯基油墨的悬浮液,当通过丝网板施加约15-35微米厚时,形成一个适合工作的介质层15。在一个球磨机中最好将钛酸钡与乙烯基凝胶混合大约48小时。可凭名字从Tam Ceramics获得合适的钛酸钡粉末,而乙烯基凝胶可以是来自Acheson的SS24865,正如前面所述。还应该意识到,也可以从其它的介质材料中单独地或以其混合物形式选择介质层15中的掺杂剂。这样的其它材料可以包括二氧化钛,或聚酯薄膜、聚四氟乙烯衍生物,或聚苯乙烯衍生物。
应进一步知道,用介质掺杂剂的电容器常数以及介质层15的厚度来描述介质层15的电容特性。由已有技术知道,太薄的介质层15具有太小的电容量,会带来不可能接收的耗用功率。相反,太厚的介质层15具有过大的电容量,会禁止电流流过电致发光灯10,因而需要更多的功率来激励发光层14。研究表明,通过使用Y5V、从Tam Ceramics获得的专利钛酸钡衍生物作为介质层15中的附加或可替换的掺杂剂使这些竞争考虑的解决方案变得更容易。实验证明,当Y5V用作掺杂剂或用作悬浮在介质层15中的钛酸钡粉末的代用品时,Y5V呈现出明显改善介质层15的电容性性能的特性。
已经证实,最好以多层形式沉积介质层15。实验表明,网板印刷技术可沉积层中带有“针孔”的层。介质层15中的这种针孔不可避免地引起电致发光灯10的电容性结构击穿。因此,最好用多于一个的网板印刷得到介质层15,从而使后面的层堵塞前面网板印刷应用形成的针孔。
除了针孔补救外,沉积多层对电致发光灯10的任何层还带来进一步的好处,例如,能使设计的厚度更精确,便于均匀固化。当然,不用说,沉积多层的优点还必须与制造不复杂和成本相对低的要求相平衡。
仍然参照图2,在介质层15上沉积发光层14。发光层14由掺有电致发光类密封荧光粉的单一载体构成。实验表明,当施加大约25-35微米厚的包含50%荧光粉与50%凝胶形式电子类乙烯基油墨(按重量计)的悬浮液时,该悬浮液能形成适合工作的发光层14。荧光粉便利地与乙烯基凝胶混合10-15分钟。应该最好选用对各荧光粉粒子损坏最少的方法混合。凭名子可以从OsramSylvania获得合适的荧光粉,乙烯基凝胶还可以是来自Acheson的SS24865。
应该知道,由电致发光灯10发出的光的颜色取决于用在发光层14中的荧光粉的颜色,而且通过颜料可进一步地改变光的颜色。最好是,在加入荧光粉之前将所需颜色的颜料与乙烯基凝胶混合。例如,可将若丹明加入发光层14中的乙烯基凝胶中,在驱动电致发光灯10时就发射白光。
实验还表明,合适的掺合物,例如钛酸钡,可改善发光层14的性能。正如上面所述,如钛酸钡之类的掺合物比发光层14中悬浮的电致发光类荧光粉有较小的颗粒结构。因而,掺杂物使悬浮液的稠度一致,使发光层14比较均匀地下降,以及有助于悬浮液中的荧光粉均匀分布。较小粒度的掺合物还用作光漫射器,补偿发光荧光粉的粒状外观特性。最后,经验还表明,钛酸钡掺合物通过促进光子发身率实际上还可以改善分子能级的荧光粉的发光。
正如前面所述,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用的钛酸钡掺合物与用在介质层15中的钛酸钡相同。如前所述,可凭名称从Tam Ceramics得到粉末形式的这种钛酸钡。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将钛酸钡预先混合到乙烯基凝胶中,最好是以70%(按重量计)乙烯基凝胶载体与30%钛酸钡的比例来混合。在球磨机中进行这种混合至少48小时。如果发光层14要着色,则应该在球磨机混合之前将染料加到乙烯基凝胶载体中。乙烯基凝胶载体仍然可以是来自Acheson的SS24865。
现在再参照图2,在发光层14上沉积半透明电极13。半透明电极13由掺有颗粒形式的可适用的半透明电导体的单一载体组成。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这种掺杂剂是粉末形式的铟锡氧化物(ITO)。
必须参照几个变量设计半透明电极。将会理解到,半透明电极13的性能不仅受所使用的ITO的浓度的影响而且还受ITO掺杂剂本身的氧化铟与锡的比例的影响。在确定半透明电极13要利用的ITO的准确浓度时,应该考虑例如电致发光灯的尺寸和能得到的功率之类的因素。在混合时使用的ITO越多,半透明电极的导电性就越好。但这是以半透明电极变得几乎不是半透明为代价的。电极越不透明,就需要越多的功率来产生足够的电致发光照明。另一方面,透明电极13越导电,电致发光灯10整个将具有越小的电阻,因而产生电致发光所需要的功率越小。因此,将很容易地理解到,在ITO中氧化铟与锡的比例、悬浮液中ITO的浓度和整个层厚度都必须仔细地平衡考虑以获得满足设计技术要求的性能。
实验表明,当通过丝网板施加约5微米厚的一种悬浮液时,将形成作为大多数应用的适合工作的透明电极13,悬浮液是按重量计25%-50%的ITO粉末与50%-75%电类凝胶形式的乙烯基油墨的悬浮液,ITO粉末包括90%的氧化铟和与50%-75%电类凝胶形式的乙烯基油墨的悬浮液,ITO粉末包括90%的氧化铟和10%的锡。最好将ITO粉末与乙烯基凝胶在球磨机中混合约24小时。一般需要仔细地搅拌以在作用的每一区产生高质量透明油墨。可凭名子从Arconium得到ITO粉末,而乙烯基凝胶仍然是来自Acheson的SS24865。
不用说,透明电极13中的掺杂剂并不局限于ITO,而可以是任何其它具有透明特性的导电掺杂剂。代替ITO的一个方案是单独使用氧化铟(“IO”)。使用ITO给透明层产生浅绿色调,而IO产生白或浅黄色调。“减少ITO”(减少氧化铟相对锡的含量)产生灰/兰色调。
应该知道,在制造过程中将母线11施加到透明电极13上,如图1所示,以提供透明电极13和电源之间电连接(没有示出)。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透明电极13沉积在发光层14上之后,将母线11设置在电极13上。最好在固化之前将母线11施加到透明电极13上,以使母线11成为本发明单片结构的部分,从而使母线11和透明电极13之间的电接触最佳。然而,不用说,也可以在沉积透明电极13之前或其它任何时间施加母线11,只要在成品结构中母线11保持与透明电极13电接触就行。
再参照图2,盖12将基片17上的电致发光灯10密封。尽管电致发光灯10运行并不需要这样的结构,但是盖最好将各层密封在其中并且由此实际上延长了电致发光灯10的工作寿命。在一个最佳实施例中,盖12是一种单一载体的未掺杂层,仍然可为乙烯基凝胶,例如来自Acheson的SS24865,大约10-30微米厚。
还会知道,可将活性原料加入盖12中以解决特殊问题或产生有益的效果。例如,UV滤波器将有益于延长设计成工作在户外阳光中的灯的寿命。此外,可用染料或其它着色剂产生特殊用途的滤色器。
当然,本发明不局限于图2所示的作为当前的优选实施例的各层的顺序。正如已经所述的,不常用的设计标准会需要将透明电极13和发光层14隔开的介质层15。另外,后电极16也可是透明的。在另一应用中,如果希望光透过基片,则可将透明电极13施加到基片17上。
现在参看图3和图4,描述了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另一电致发光灯10。参见图4,可以看出,已经以预定的形状提供了电致发光灯10的各层以提供由此形成的预定电致发光图象。这证实了在电致发光灯10的各层悬浮在单一凝胶载体中时能由网板印印刷各层所实现的一个优点。灯的设计尺寸和形状不再受市场上可买到的溅射ITO软片的尺寸和形状的构成物限制,并且最后固化结构的单片特性使灯能由许多不同的基片来支撑。结果是,本发明能实现或许以前不可能或不能实行的无数形状和结构的电致发光灯10。
尽管没有特别强调,但本领域的技人员也都知道,当仅仅将发光层14沉积为预定形状和尺寸时,而不是将电致发光灯10的所有层都形成预定的形状和尺寸时,可获得许多优点。剩下的一层或多层可以较大,形状比较均匀,或者甚至为不止一个独立发光层所共有。这种技术的使用提出了加工节省措施,但是需要与所沉积的附加材料的成本相平衡。
参照图5和图6,与其中设置的着色滤波器50和51一起来描述电致发光灯10。本发明的此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着色滤波器50和51叠放在透明电极13上。应该知道,当驱动发光层14发射电致发光时,着色滤波器50和51使自电致发光灯10发射的光着色,形成多色光图象。
前面“概述”部分详细讨论了由在此公开的用作最佳单一公用载体的凝胶形式的乙烯基树脂的触变性所带来的优点。将进一步地知道,当以组件形式设置本发明的电致发光系统时更能发挥这些优点。采用组件形式时,按照前面公开的细则,每一掺杂剂都很容易地预先悬浮在触变性公用载体中。然后组件按正确容量比例提供悬浮液以避浪费或储存一种特殊原料。
下面的表一列出了一个实现组件的参数,参考在图2上所示出的各层。 层容量(相对)比后电极16悬浮液介质层15悬浮液发光层14悬浮液半透明电极13悬浮液 1 2 3 1
表一
参照表一,将知道组件提供几乎等容量V的后电极16悬浮液和半透明电极13悬浮液,具有容量大约为2V的介质层15悬浮液,容量大约为3V的发光层14悬浮液。
虽然已经详细地描述了本发明和其优点,但是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情况下能做出各种变化、替代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