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扇的串联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扇的串联模组,尤其是指一种在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的框体的结合面周边形成至少一侧入风口,以增加进风量及出风量的散热扇的串联模组。
背景技术
公知散热扇的串联模组,如图1及2所示,其包含一第一风扇单元10、一第二风扇单元20及一导流静叶30。该第一风扇单元10位于入风侧,该第二风扇单元20位于出风侧,该导流静叶30设于该第一风扇单元10的一框体100的基部,以提供导引气流及增加风压效果。通常,该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10、20的框体100、200对应设有数个卡槽11及数个扣件21,以供紧密的将该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10、20结合成一体,构成一串联模组。如此,该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10、20即可利用分别设置的一第一扇轮(未绘示)及一第二扇轮22共同驱动气流,使气流快速地由入风侧吹向出风侧。
虽然上述散热扇的串联模组能用以增加驱风量及气流流速,但是仍具有下列缺陷:(1)在该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10、20正常运转下,冷却气流仅能由入风侧的第一风扇单元10的单一入风口吸入,以致串联模组的总出风量受到限制;(2)在该第一风扇单元10异常运转时,该第一扇轮的叶片转速过低将拖累该第二扇轮22的驱风效率,影响整体散热效率;及(3)同时,在该第一风扇单元10异常运转时,由于该第一扇轮处及第二扇轮22处的气流流速不同,产生气流密度不均现象,造成该串联模组的静压/流速特性(static pressure-flow rate characteristic,P-Q characteristic)降低,及产生大量风切噪音。
本发明人有感于公知的散热扇地串联模组有上述的缺陷,因而着手构思,终而设计出本发明的一种散热扇的串联模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散热扇的串联模组,其在二风扇单元的框体的串联结合面周边形成至少一侧入风口,如此气流可同时由该侧入风口及第一风扇单元的入风口流入散热扇内,相对增加散热扇的串联模组的总进风量及总出风量,使本发明具有提升整体散热效率的功效。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散热扇的串联模组,其在二风扇单元的框体的串联结合面周边形成至少一侧入风口,如此在第一风扇单元异常运转时,该第二风扇单元的扇轮能经由该侧入风口补足该第一风扇单元的入风口未即时提供的进风量,并避免在散热扇内部产生气流密度不均,以降低风切噪音,使本发明具有提升整体散热效率的功效。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散热扇的串联模组,其包含,
一第一风扇单元,其位于入风侧,并由一框体容设一第一扇轮;
一第二风扇单元,其位于出风侧,并由一框体容设一第二扇轮;
至少一结合件,其使该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形成串联排列及结合定位;及
至少一侧入风口,其形成在该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框体之间,以相对增加该第二风扇单元的进风量及出风量。
如上所述散热扇的串联模组,另设有至少一导流静叶,以导引气流及增加风压,该导流静叶可形成在所述第一风扇单元、第二风扇单元的框体的入风侧、出风侧。
如上所述散热扇的串联模组,所述侧入风口设于其中一风扇单元的框体的结合面上。
如上所述散热扇的串联模组,所述侧入风口同时设于该第一风扇单元及第二风扇单元的框体的结合面上。
如上所述散热扇的串联模组,所述结合件为数个卡槽及数个扣件。
如上所述散热扇的串联模组,所述各扣件底部延伸形成一间隔件,当该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利用该卡槽及扣件相结合时,藉由该扣件的间隔件的区隔使所述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的框体的结合面之间形成该侧入风口。
如上所述散热扇的串联模组,所述结合件为数个螺杆及数个间隔件,当所述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利用该螺杆及间隔件相结合时,籍由该间隔件的区隔使所述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的框体的结合面之间形成该侧入风口。
如上所述散热扇的串联模组,所述结合件为一体成型形成在所述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之间的数个间隔件,一体成型的间隔件使所述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的框体间形成该侧入风口。
如上所述散热扇的串联模组,所述结合件为一结合板,由所述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的框体侧边串联排列及结合定位于该结合板,并使该一风扇单元保持间距,以形成所述侧入风口。
如上所述散热扇的串联模组,所述第一风扇单元、第二风扇单元可由入风侧、出风侧另外串联一个以上的风扇单元。
本发明的特点和优点是:本发明的散热扇的串联模组,其在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的框体的结合面周边形成至少一侧入风口。该侧入风口相对增加散热扇的串联模组的总进风量及总出风量,且当第一风扇单元的扇轮异常运转时,该侧入风口亦可补足该第一风扇单元的入风口未即时供予第二风扇单元的扇轮的进风量,并避免在散热扇内部产生气流密度不均,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具有提升散热扇串联模组的整体散热效率及降低风切噪音的功效,且结构简单,易于实施。
【附图说明】
图1为公知散热扇的串联模组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公知散热扇的串联模组的组合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散热扇的串联模组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散热扇的串联模组的组合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散热扇的串联模组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散热扇的串联模组的组合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散热扇的串联模组的分解主体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散热扇的串联模组的组合立体图;
图9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散热扇的串联模组的分解立体图;
图10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散热扇的串联模组的组合立体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散热扇的串联模组的组合立体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第一风扇单元 100、框体 101、侧入风口 101’、侧入风口
20、第二风扇单元 11、卡槽 12、气流通道 13、螺孔
200、框体 201、侧入风口 21、扣件 211、间隔件
22、第二扇轮 23、通孔 30、导流静叶 40、螺杆
50、第三风扇单元 41、间隔件 500、框体 501、侧入风口
60、结合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特征、和优点能更明确被了解,下文将特举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3揭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散热扇的串联模组的分解立体图;图4揭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散热扇的串联模组的组合立体图;图5揭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散热扇的串联模组的分解立体图;图6揭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散热扇的串联模组的组合立体图;图7揭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散热扇的串联模组的分解立体图;图8揭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散热扇的串联模组的组合立体图;图9揭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散热扇的串联模组的分解立体图;图10揭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散热扇的串联模组的组合立体图;及图11揭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散热扇的串联模组的组合立体图。
本发明散热扇的串联模组的部分构件相同于图1及2的公知散热扇的串联模组,因而两者相同部分采用相同图号标示,其构造及功能不再予详细赘述。
请参照图3及4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散热扇的串联模组包含一第一风扇单元10、一第二风扇单元20、至少一结合件及至少一侧入风口101。该第一风扇单元10位于入风侧。该第二风扇单元20位于出风侧。该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10、20分别由一框体100、200容设一第一扇轮(未绘示)及一第二扇轮22,同时该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10、20由该框体100、200的相对结合面周边形成该结合件及该侧入风口101。第一实施例的结合件最好为数个卡槽11及数个扣件21,其可将该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10、20串联排列及结合定位。该侧入风口101选择凹设于其中一风扇单元10、20的框体100、200的结合面周边上,该侧入风口101可使散热扇内部的一气流通道12与散热扇的外部相连通。藉此,该侧入风口101即可相对增加该第二风扇单元20的进风量及出风量。特别是,在该第一风扇单元10异常运转而使该第一扇轮的驱风效率降低时,该第二风扇单元20的扇轮22亦可经由该侧入风口101补足原本应由该第一风扇单元10的入风口提供的进风量。此时,由该侧入风口101吸入的进风量亦能填补因该第一扇轮及第二扇轮22的驱风量不一致而在该气流通道12内暂时形成的气流密度不均区域,因而该侧入风口101亦能在第一风扇单元10异常运转时相对减少产生噪音的机率。
再者,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亦可设置至少一导流静叶30以供导引气流及增加风压。该导流静叶30可依产品需求选择形成在该第一风扇单元10及/或第二风扇单元20的框体100、200的入风侧、出风侧。
请再参照图5及6所示,其揭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散热扇的串联模组。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同时在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10、20的框体100、200的结合面周边分别对应形成一侧入风口101、201,藉此本发明可进一步增大该侧入风口101、201的吸风范围,相对扩增该第二风扇单元20的扇轮22由该侧入风口101、201吸入的进风量。
请再参照图7及8所示,其揭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散热扇的串联模组。相较于第一及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的结合件同样为数个卡槽11及数个扣件21,但各扣件21底部进一步延伸形成一间隔件211。藉此,当该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10、20利用该卡槽11及扣件21形成串联排列及结合定位后,即可藉由该间隔件211的区隔使该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10、20的框体100、200的结合面之间形成该侧入风口101’。该侧入风口101’同样可相对扩增该第二风扇单元20的进风量及出风量,同时利用该间隔件211形成该侧入风口101’的方式更具有不需大幅重新设计该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10、20的框体100、200基本架构的优点。
请再参照图9及10所示,其揭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散热扇的串联模组。相较于第一至三实施例,第四实施例的结合件置换为数个螺杆40及数个间隔件41。该螺杆40依序经由该第二风扇单元20的数个通孔23、间隔件41及第一风扇单元10的数个螺孔13,使该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10、20形成串联排列及结合定位。同时,藉由该间隔件41的区隔使该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10、20的框体100、200的结合面之间形成至少一侧入风口101’,以便相对扩增该第二风扇单元20的进风量及出风量。第四实施例利用该螺杆40及间隔件41形成该侧入风口101’的方式同样亦具有不需重新设计该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10、20的框体100、200基本架构的优点。
再者,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结合件亦可为一体成型形成在该第一及第一风扇单元10、20之间的数个间隔件41。亦即,本发明可直接将该第一风扇单元10、数个间隔件41及第二风扇单元20利用一体成型方式射出成型制成。藉此本发明不需使用该螺杆40,同样可由一体成型的间隔件41使该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10、20的框体100、200间形成至少一侧入风口101’。
请再参照图11所示,其揭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散热扇的串联模组。相较于第一至四实施例,第五实施例使风扇单元的串联数量扩增至3个以上,亦即可选择由该第一风扇单元10、第二风扇单元20的入风侧、出风侧再串联一第三风扇单元50。如图11所示,本发明在该第一风扇单元10的入风侧串联一第三风扇单元50。该风扇单元10、20、50的框体100、200、500可选择利用上述结合件进行结合,例如图3的卡槽11及扣件21、图7的卡槽11及具间隔件211的扣件21或图9的螺杆40及间隔件41。同时,第五实施例的结合件亦可置换为任一形式的一结合板60,如此不但可由各风扇单元10、20、50的框体100、200、500侧边利用适当结合方式(如黏结、扣合、螺设焊接)串联排列及结合定位于该结合板60,而且更能藉由使其中二风扇单元10、50保持适当间距,直接形成一侧入风口501。该侧入风口501同样可相对扩增该第二风扇单元20的进风量及出风量,且该侧入风口501的形成亦不影响该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10、20的原有模组基本架构。
如上所述,相较于图1的公知散热扇的串联风扇仅由单一风扇单元的入风口吸入气流以致第一风扇单元异常运转时常造成驱风效率降低及产生噪音等缺陷,图3的本发明确实可籍由在第一及第二风扇单元10、20的框体100、200的结合面周边设置至少一侧入风口101,使散热扇的串联模组具有增加进风量、减少噪音及提升整体散热效率的功效。
虽然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例揭示,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专利涵盖之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