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及其构建方法.pdf

上传人:a1 文档编号:1037496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26.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272004.1

申请日:

2011.09.14

公开号:

CN102351385A

公开日:

2012.02.1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2F 9/14申请日:20110914|||公开

IPC分类号:

C02F9/14

主分类号:

C02F9/14

申请人:

上海交通大学

发明人:

陈雪初; 何圣兵; 安阳; 巫娟; 孔海南; 王鑫永

地址:

200240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代理人:

叶敏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及其构建方法,由预先制成的水池池体模块、景观植物模块、生态沉淀模块、生态除氨模块、生态除藻脱硝模块组合而成。使用时将水池模块拼搭成景观水池,将各水质净化模块按生态沉淀模块、生态除氨模块、生态除藻脱硝模块顺序串联排布于景观水池中,并于景观水池局部妆点景观植物模块,并利用水下管道、水泵等促使水体形成内循环流动,不断流经各水质净化模块得到净化更新,从而形成“鲜活”的水景湿地生态系统。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 其特征在于, 该系统包括水池池体模块、 景观植物模块、 生 态沉淀模块、 生态除氨模块及生态除藻脱硝模块, 所述的水池池体模块根据水景的总水量 要求拼搭成景观水池, 所述的生态沉淀模块、 生态除氨模块、 生态除藻脱硝模块顺序串联排 布于景观水池中, 并于景观水池局部妆点景观植物模块, 并利用水下管道、 水泵等促使水体 形成内循环流动, 不断流经各水质净化模块得到净化更新。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水池池体模块 为 PVC 或 PP 塑料材质, 形状为方形、 盆状、 或其他规则、 不规则的敞口、 平底的立体结构, 在 2 模具中注塑成型, 形成的水池池体面积为 2m 以上, 深度为 30-50cm。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水池池体模块 可以由侧面部分及底面部分焊接成型。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景观植物模块 包括景观植物和培育结构, 景观植物主要为具有观赏性的草本陆生植物、 挺水植物及浮叶 植物, 所述的草本陆生植物包括彩叶草或羽衣甘蓝, 所述的挺水植物包括鸢尾或海寿花, 所 述的浮叶植物包括睡莲或红掌 ; 所述的培育结构为 PVC 或 PP 塑料材质, 形状为敞口的正方 形或圆柱形, 高度 40-60cm, 采用方形时边长为 20-30cm, 采用圆柱形时, 直径为 20-35cm, 培 育结构内腔分两层, 上层充填市售陶粒或卵石, 深度为 15-20cm, 颗粒大小为 1-2cm 下层充 填市售营养土, 深度为 25-40cm, 两层之间采用孔径大于 20 目的市售塑料网分隔。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生态沉淀模块 为 PVC 或 PP 塑料材质, 形状为敞口的方形, 生态沉淀模块上部设置进水口, 孔径为 1-3cm, 底 部设置出水口, 孔径为 1-3cm, 高度 40-65cm, 底面面积为水池池体模块构成的景观水池池 体总面积的 1/30-1/20, 长宽比为 1.2 ∶ 1-2 ∶ 1。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生态除氨模块 为 PVC 或 PP 塑料材质, 形状为敞口的方形或圆柱形, 内部填充沸石、 蛭石等具有吸附氨氮 效果的填料, 底部设置微孔曝气头, 曝气头与曝气管道连接, 曝气管道出口伸出生态除氨模 块, 通过软管与充氧器连接, 生态除氨模块底部设置进水口, 孔径为 1-3cm, 上部设置出水 口, 孔径为 1-3cm, 高度 40-60cm, 底面面积为水池池体模块构成的景观水池池体总面积的 1/30-1/20, 长宽比为 1.2 ∶ 1-2 ∶ 1。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生态除藻脱硝 模块为 PVC 或 PP 塑料材质, 形状为敞口的方形或圆柱形, 内部填充陶粒、 砾石等填料, 并放 入袋装生物质缓释碳源, 包括丝瓜络或泥炭土, 生态除藻脱硝模块上部设置进水口, 孔径为 1-3cm, 底部设置出水口, 孔径为 1-3cm, 高度 40-55cm, 底面面积为水池池体模块构成的景 观水池池体总面积的 1/30-1/20, 长宽比为 1.2 ∶ 1-2 ∶ 1。
8: 一种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小型水景湿地系统的构建方法, 其特征在于, 该方法包括 以下步骤 : (1) 将水池模块平放于地面, 为防止漏水在池体内部铺设高密度聚乙烯隔水布, 随后加 入湖水、 自来水或其他水源水, 至水深 30-50cm, 分别放入景观植物模块、 生态沉淀模块、 生 态除氨模块、 生态除藻脱硝模块、 潜水泵, 其中景观植物模块数量可根据造景需要投放 1-10 个, 生态沉淀模块、 生态除氨模块、 生态除藻脱硝模块、 潜水泵各投加一个 ; (2) 在生态沉淀模块中栽植沉水植物 3-5 株, 生态除氨模块上部栽植湿生草本植物 1-2 2 丛, 在生态除藻脱硝模块上部载植挺水植物, 在潜水泵与生态沉淀模块进水口之间、 生态沉 淀模块出水口与生态除氨模块进水口之间、 生态除氨模块出水口与生态除藻脱硝模块进水 口之间, 分别用 PVC 或 PP 管道相连接, 运行时水流由潜水泵提升, 从生态沉淀模块上部进 入, 由生态沉淀模块下部流出, 并进入生态除氨模块, 再由生态除氨模块上部流出, 进入生 态除藻脱硝模块, 最终出水从生态除藻脱硝模块底部流出, 即完成系统的构建。
9: 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的构建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水 池模块中还可以投加观赏鱼金鱼、 锦鲤, 所投加的鱼的平均体长控制在 20cm 以下, 密度控 制在每平方米 20 条以内。
10: 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的构建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沉 水植物包括聚草或伊乐藻, 所述的湿生草本植物包括铜钱草、 观音草或黑麦草, 所述的挺水 植物包括香蒲、 菖蒲或鸢尾。

说明书


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园林景观技术领域,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别墅区、 生活小区、 宾馆、 大 会堂等各类社会活动场所生态景观营造的小型水景湿地系统。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将水 生植物培植结构、 水质生态净化多级结构、 水池池体等关键要素预制为功能模块, 使用时快 速组合, 从而形成的小型水景湿地系统。背景技术
     近年来, 小型水景在生活小区、 别墅区、 宾馆、 大会堂等各类社会活动场所得到广 泛应用。小型水景大都在 10-50 平方米左右, 主要由景观水池、 水泵、 喷泉、 湿生植物、 观赏 鱼类等元素组合构成, 可在室内、 庭园或广场中营造出绿色自然、 精致生动的亲水景观。
     现有的小型水景设计多以实现景观功能为主要目标, 极少考虑水体水质保持和生 态系统平衡, 所构建的水景系统往往缺乏水质净化效能, 常常出现水质恶化的现象, 导致观 赏鱼类病变死亡, 湿生植物生长不良, 蚊蝇孽生等问题, 这使得许多水景运行很短时间就被 迫停用废弃。 因此, 如何在满足景观功能需求的基础上, 维持小型水景水体的水质安定与水 生态健康, 并确保水生生物长期稳定存活是有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另一方面, 传统的小型水景的营建大多采用工程施工的方式, 如采用混凝土浇筑 水池, 铺设培植土种植水生植物等,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施工过程较为复杂, 工程量较大, 必 须依赖专业施工队才能实现。若能将小型水景的水生植物培育结构、 水质生态净化多级结 构、 水池池体等预先制成可相互通用、 快速连接的功能模块, 则将大大便利于小型水景在普 通家庭内的推广和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由功能模块快 速拼接形成, 既能满足景观功能需求, 又具备水质自我修复能力, 可保证水生生物长期稳定 存活的水景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
     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 包括水池池体模块、 景观植物模块、 生态沉淀模块、 生态 除氨模块及生态除藻脱硝模块, 所述的水池池体模块根据水景的总水量要求拼搭成景观水 池, 所述的生态沉淀模块、 生态除氨模块、 生态除藻脱硝模块顺序串联排布于景观水池中, 并于景观水池局部妆点景观植物模块, 并利用水下管道、 水泵等促使水体形成内循环流动, 不断流经各水质净化模块得到净化更新。
     所述的水池池体模块为 PVC 或 PP 塑料材质, 形状为方形、 盆状、 或其他规则、 不规 2 则的敞口、 平底的立体结构, 在模具中注塑成型, 形成的水池池体面积为 2m 以上, 深度为 30-50cm。
     所述的水池池体模块可以由侧面部分及底面部分焊接成型。
     所述的景观植物模块包括景观植物和培育结构, 景观植物主要为具有观赏性的草本陆生植物、 挺水植物及浮叶植物, 所述的草本陆生植物包括彩叶草或羽衣甘蓝, 所述的 挺水植物包括鸢尾或海寿花, 所述的浮叶植物包括睡莲或红掌 ; 所述的培育结构为 PVC 或 PP 塑料材质, 形状为敞口的正方形或圆柱形, 高度 40-60cm, 采用方形时边长为 20-30cm, 采用圆柱形时, 直径为 20-35cm, 培育结构内腔分两层, 上层充填市售陶粒或卵石, 深度为 15-20cm, 颗粒大小为 1-2cm ; 下层充填市售营养土, 深度为 25-40cm, 两层之间采用孔径大 于 20 目的市售塑料网分隔。
     所述的生态沉淀模块为 PVC 或 PP 塑料材质, 形状为敞口的方形, 生态沉淀模块上 部设置进水口, 孔径为 1-3cm, 底部设置出水口, 孔径为 1-3cm, 高度 40-65cm, 底面面积为水 池池体模块构成的景观水池池体总面积的 1/30-1/20, 长宽比为 1.2 ∶ 1-2 ∶ 1。
     所述的生态除氨模块为 PVC 或 PP 塑料材质, 形状为敞口的方形或圆柱形, 内部填 充沸石、 蛭石等具有吸附氨氮效果的填料, 底部设置微孔曝气头, 曝气头与曝气管道连接, 曝气管道出口伸出生态除氨模块, 通过软管与充氧器连接, 生态除氨模块底部设置进水口, 孔径为 1-3cm, 上部设置出水口, 孔径为 1-3cm, 高度 40-60cm, 底面面积为水池池体模块构 成的景观水池池体总面积的 1/30-1/20, 长宽比为 1.2 ∶ 1-2 ∶ 1。
     所述的生态除藻脱硝模块为 PVC 或 PP 塑料材质, 形状为敞口的方形或圆柱形, 内 部填充陶粒、 砾石等填料, 并放入袋装生物质缓释碳源, 包括丝瓜络或泥炭土, 生态除藻脱 硝模块上部设置进水口, 孔径为 1-3cm, 底部设置出水口, 孔径为 1-3cm, 高度 40-55cm, 底面 面积为水池池体模块构成的景观水池池体总面积的 1/30-1/20, 长宽比为 1.2 ∶ 1-2 ∶ 1。
     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的构建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
     (1) 将水池模块平放于地面, 为防止漏水在池体内部铺设高密度聚乙烯隔水布, 随 后加入湖水、 自来水或其他水源水, 至水深 30-50cm, 分别放入景观植物模块、 生态沉淀模 块、 生态除氨模块、 生态除藻脱硝模块、 潜水泵, 其中景观植物模块数量可根据造景需要投 放 1-10 个, 生态沉淀模块、 生态除氨模块、 生态除藻脱硝模块、 潜水泵各投加一个 ;
     (2) 在生态沉淀模块中栽植沉水植物 3-5 株, 生态除氨模块上部栽植湿生草本植 物 1-2 丛, 在生态除藻脱硝模块上部载植挺水植物, 在潜水泵与生态沉淀模块进水口之间、 生态沉淀模块出水口与生态除氨模块进水口之间、 生态除氨模块出水口与生态除藻脱硝模 块进水口之间, 分别用 PVC 或 PP 管道相连接, 运行时水流由潜水泵提升, 从生态沉淀模块上 部进入, 由生态沉淀模块下部流出, 并进入生态除氨模块, 再由生态除氨模块上部流出, 进 入生态除藻脱硝模块, 最终出水从生态除藻脱硝模块底部流出, 即完成系统的构建。
     所述的水池模块中还可以投加观赏鱼金鱼、 锦鲤, 所投加的鱼的平均体长控制在 20cm 以下, 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 20 条以内。
     所述的沉水植物包括聚草或伊乐藻, 所述的湿生草本植物包括铜钱草、 观音草或 黑麦草, 所述的挺水植物包括香蒲、 菖蒲或鸢尾。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将小型水景关键元素模块化, 可达到快速组合、 实时造景 之目的 ; 同时将生态净化体系融入水生态景观之中, 水景水经过生态沉淀模块、 生态除氨模 块、 生态除藻脱硝模块等逐级处理之后, 可达到去除 COD、 氨氮、 硝态氮、 总氮、 藻类等效能, 形成具有高效自净功能的水景生态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本实施例包括池体模块、 景观植物模块、 生态沉淀模块、 生态除氨模块、 生态除藻 脱硝模块。
     所述水池池体模块为 PP 材质, 形状为敞口、 平底的方形, 尺寸为长为 3m, 宽为 2m, 深度为 0.45m。为便于运输, 将水池池体拆分为 4 片长方形侧边和两块长方形底面。长方 型侧边包括 3m 长, 0.45m 宽的两片, 和 2m 长, 0.45m 宽的两片。长方形底面包括 2m 宽, 1.5m 两片。上述长方形侧边长方形底面各自在相应模具中注塑成型, 运输至实施现场后热熔焊 接, 形成水池池体 ;
     所述景观植物模块包括景观植物和培育结构, 景观植物主要为具有观赏性的草本 陆生植物彩叶草, 挺水植物海寿花, 浮叶植物睡莲等。培育结构为 PP 塑料材质, 形状为敞口 的正方形, 高度 40cm。边长为 30cm。培育结构内腔分两层, 上层充填市售陶粒或卵石, 深度 为 15cm, 颗粒大小为 1-2cm ; 下层充填市售营养土, 深度为 25m, 两层之间采用孔径 22 目的 市售塑料网分隔。 本实施例共使用三个景观植物模块, 即彩叶草模块, 海寿花模块和睡莲模 块各一个, 其中彩叶草模块中含彩叶草 3 株, 海寿花模块中含海寿花 2 株, 睡莲模块中含睡 莲 1 株。彩叶草、 海寿花、 和睡莲景观植物预先在培育结构中水培成活后, 移入景观池 ; 所述生态沉淀模块为 PP 塑料材质, 形状为敞口的方形, 生态沉淀模块上部设置 进水口, 孔径为 1cm, 底部设置出水口, 孔径为 1cm, 高度 50cm, 底面面积即长宽乘积的值为 2 0.3m , 长 20cm, 宽为 15cm ;
     所述生态除氨模块为 PP 塑料材质, 形状为敞口的方形, 内部填充沸石填料, 沸石 粒径 2-5cm。 底部设置微孔曝气头。 曝气头与曝气管道连接, 曝气管道出口伸出生态除氨模 块, 通过软管与充氧器连接。充氧器为市售产品, 选择功率为 10w, 充气量为 10L/min, 生态 除氨模块底部设置进水口, 上部设置出水口, 高度 45cm, 底面面积即长宽乘积的值为 0.3m2, 长 20cm, 宽为 15cm ;
     所述生态除藻脱硝模块为 PP 塑料材质, 形状为敞口的方形, 内部填充陶粒, 粒径 2-4cm, 并放入 10 袋袋装丝瓜络, 每袋 30 克。生态除藻脱硝模块上部设置进水口, 底部设置 2 出水口, 高度 42cm, 底面面积即长宽乘积的值为 0.3m , 长 20cm, 宽为 15cm。
     本发明的系统的具体构建方法为 :
     将水池模块、 景观植物模块、 生态沉淀模块、 生态除氨模块、 生态除藻脱硝模块等 运至实施现场, 先将水池模块平放于地面, 并热熔焊接成水池池体, 为防止漏水在池体内部 铺设高密度聚乙烯隔水布, 随后加入自来水, 至水深 40cm, 分别放入景观植物模块、 生态沉 淀模块、 生态除氨模块、 生态除藻脱硝模块、 潜水泵。其中景观植物模块数量可根据造景需 要投放 3 个, 即彩叶草模块, 海寿花模块和睡莲模块各一个 ; 生态沉淀模块、 生态除氨模块、 生态除藻脱硝模块、 潜水泵各投加一个。其中潜水泵功率为 5w, 水量为 100L/h。同时投加 金鱼、 锦鲤等观赏鱼, 所投加的鱼的平均体长控制在 20cm 以下, 共投加 40 条。
     在生态沉淀模块中栽植聚草 4 株, 生态除氨模块上部栽植观音草 2 丛, 在生态除藻 脱硝模块上部载植香蒲 1 丛。在潜水泵与生态沉淀模块进水口之间、 生态沉淀模块出水口 与生态除氨模块进水口之间、 生态除氨模块出水口与生态除藻脱硝模块进水口之间, 分别 用 PVC 相连接, 运行时水流由潜水泵提升, 从生态沉淀模块上部进入, 由生态沉淀模块下部
     流出, 并进入生态除氨模块, 再由生态除氨模块上部流出, 进入生态除藻脱硝模块, 最终出 水从生态除藻脱硝模块底部流出。
     本小型水景建成后, 运行结果显示, 由生态沉淀模块、 生态除氨模块、 生态除藻脱 硝模块组合形成的生态净化系统对于 COD、 TN、 TP、 藻类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去除率分别为 44.00%、 78.41%、 33.26%, 90% ; 在每天投饵 20-30 克的情况下, 连续运行 3 个月, 水质维 持在 COD 为 10-30mg/L, TN 为 0.3-0.7mg/L, TP 在 0.03-0.05mg/L 的水平, 藻类生物量低于 4 5×10 cells/mL。7

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及其构建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及其构建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及其构建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及其构建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及其构建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51385A43申请公布日20120215CN102351385ACN102351385A21申请号201110272004122申请日20110914C02F9/1420060171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地址200240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72发明人陈雪初何圣兵安阳巫娟孔海南王鑫永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25代理人叶敏华54发明名称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及其构建方法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及其构建方法,由预先制成的水池池体模块、景观植物模块、生态沉淀模块、生态除氨模块、生态除藻脱硝模块组合而成。使用时将水池模块拼搭成景观水池,。

2、将各水质净化模块按生态沉淀模块、生态除氨模块、生态除藻脱硝模块顺序串联排布于景观水池中,并于景观水池局部妆点景观植物模块,并利用水下管道、水泵等促使水体形成内循环流动,不断流经各水质净化模块得到净化更新,从而形成“鲜活”的水景湿地生态系统。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4页CN102351390A1/2页21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水池池体模块、景观植物模块、生态沉淀模块、生态除氨模块及生态除藻脱硝模块,所述的水池池体模块根据水景的总水量要求拼搭成景观水池,所述的生态沉淀模块、生态除氨模块、生态除藻脱硝模块顺序串联排布于景。

3、观水池中,并于景观水池局部妆点景观植物模块,并利用水下管道、水泵等促使水体形成内循环流动,不断流经各水质净化模块得到净化更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池池体模块为PVC或PP塑料材质,形状为方形、盆状、或其他规则、不规则的敞口、平底的立体结构,在模具中注塑成型,形成的水池池体面积为2M2以上,深度为3050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池池体模块可以由侧面部分及底面部分焊接成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景观植物模块包括景观植物和培育结构,景观植物主要为具有观赏性的草本陆生植物、。

4、挺水植物及浮叶植物,所述的草本陆生植物包括彩叶草或羽衣甘蓝,所述的挺水植物包括鸢尾或海寿花,所述的浮叶植物包括睡莲或红掌;所述的培育结构为PVC或PP塑料材质,形状为敞口的正方形或圆柱形,高度4060CM,采用方形时边长为2030CM,采用圆柱形时,直径为2035CM,培育结构内腔分两层,上层充填市售陶粒或卵石,深度为1520CM,颗粒大小为12CM下层充填市售营养土,深度为2540CM,两层之间采用孔径大于20目的市售塑料网分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态沉淀模块为PVC或PP塑料材质,形状为敞口的方形,生态沉淀模块上部设置进水口,孔径为13CM,底部。

5、设置出水口,孔径为13CM,高度4065CM,底面面积为水池池体模块构成的景观水池池体总面积的1/301/20,长宽比为1212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态除氨模块为PVC或PP塑料材质,形状为敞口的方形或圆柱形,内部填充沸石、蛭石等具有吸附氨氮效果的填料,底部设置微孔曝气头,曝气头与曝气管道连接,曝气管道出口伸出生态除氨模块,通过软管与充氧器连接,生态除氨模块底部设置进水口,孔径为13CM,上部设置出水口,孔径为13CM,高度4060CM,底面面积为水池池体模块构成的景观水池池体总面积的1/301/20,长宽比为1212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6、小型水景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态除藻脱硝模块为PVC或PP塑料材质,形状为敞口的方形或圆柱形,内部填充陶粒、砾石等填料,并放入袋装生物质缓释碳源,包括丝瓜络或泥炭土,生态除藻脱硝模块上部设置进水口,孔径为13CM,底部设置出水口,孔径为13CM,高度4055CM,底面面积为水池池体模块构成的景观水池池体总面积的1/301/20,长宽比为12121。8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水景湿地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水池模块平放于地面,为防止漏水在池体内部铺设高密度聚乙烯隔水布,随后加入湖水、自来水或其他水源水,至水深3050CM,分别放入景观植物模块、生态沉淀模块、生。

7、态除氨模块、生态除藻脱硝模块、潜水泵,其中景观植物模块数量可根据造景需要投放110个,生态沉淀模块、生态除氨模块、生态除藻脱硝模块、潜水泵各投加一个;2在生态沉淀模块中栽植沉水植物35株,生态除氨模块上部栽植湿生草本植物12权利要求书CN102351385ACN102351390A2/2页3丛,在生态除藻脱硝模块上部载植挺水植物,在潜水泵与生态沉淀模块进水口之间、生态沉淀模块出水口与生态除氨模块进水口之间、生态除氨模块出水口与生态除藻脱硝模块进水口之间,分别用PVC或PP管道相连接,运行时水流由潜水泵提升,从生态沉淀模块上部进入,由生态沉淀模块下部流出,并进入生态除氨模块,再由生态除氨模块上部。

8、流出,进入生态除藻脱硝模块,最终出水从生态除藻脱硝模块底部流出,即完成系统的构建。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池模块中还可以投加观赏鱼金鱼、锦鲤,所投加的鱼的平均体长控制在20CM以下,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20条以内。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水植物包括聚草或伊乐藻,所述的湿生草本植物包括铜钱草、观音草或黑麦草,所述的挺水植物包括香蒲、菖蒲或鸢尾。权利要求书CN102351385ACN102351390A1/4页4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及其构建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园林景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

9、种用于别墅区、生活小区、宾馆、大会堂等各类社会活动场所生态景观营造的小型水景湿地系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将水生植物培植结构、水质生态净化多级结构、水池池体等关键要素预制为功能模块,使用时快速组合,从而形成的小型水景湿地系统。背景技术0002近年来,小型水景在生活小区、别墅区、宾馆、大会堂等各类社会活动场所得到广泛应用。小型水景大都在1050平方米左右,主要由景观水池、水泵、喷泉、湿生植物、观赏鱼类等元素组合构成,可在室内、庭园或广场中营造出绿色自然、精致生动的亲水景观。0003现有的小型水景设计多以实现景观功能为主要目标,极少考虑水体水质保持和生态系统平衡,所构建的水景系统往往缺乏水质净化效。

10、能,常常出现水质恶化的现象,导致观赏鱼类病变死亡,湿生植物生长不良,蚊蝇孽生等问题,这使得许多水景运行很短时间就被迫停用废弃。因此,如何在满足景观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维持小型水景水体的水质安定与水生态健康,并确保水生生物长期稳定存活是有待解决的技术难题。0004另一方面,传统的小型水景的营建大多采用工程施工的方式,如采用混凝土浇筑水池,铺设培植土种植水生植物等,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施工过程较为复杂,工程量较大,必须依赖专业施工队才能实现。若能将小型水景的水生植物培育结构、水质生态净化多级结构、水池池体等预先制成可相互通用、快速连接的功能模块,则将大大便利于小型水景在普通家庭内的推广和应用。发明内容0。

11、005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由功能模块快速拼接形成,既能满足景观功能需求,又具备水质自我修复能力,可保证水生生物长期稳定存活的水景系统及其构建方法。0006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0007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包括水池池体模块、景观植物模块、生态沉淀模块、生态除氨模块及生态除藻脱硝模块,所述的水池池体模块根据水景的总水量要求拼搭成景观水池,所述的生态沉淀模块、生态除氨模块、生态除藻脱硝模块顺序串联排布于景观水池中,并于景观水池局部妆点景观植物模块,并利用水下管道、水泵等促使水体形成内循环流动,不断流经各水质净化模块得到净化更新。0008所述的水池。

12、池体模块为PVC或PP塑料材质,形状为方形、盆状、或其他规则、不规则的敞口、平底的立体结构,在模具中注塑成型,形成的水池池体面积为2M2以上,深度为3050CM。0009所述的水池池体模块可以由侧面部分及底面部分焊接成型。0010所述的景观植物模块包括景观植物和培育结构,景观植物主要为具有观赏性的草说明书CN102351385ACN102351390A2/4页5本陆生植物、挺水植物及浮叶植物,所述的草本陆生植物包括彩叶草或羽衣甘蓝,所述的挺水植物包括鸢尾或海寿花,所述的浮叶植物包括睡莲或红掌;所述的培育结构为PVC或PP塑料材质,形状为敞口的正方形或圆柱形,高度4060CM,采用方形时边长为2。

13、030CM,采用圆柱形时,直径为2035CM,培育结构内腔分两层,上层充填市售陶粒或卵石,深度为1520CM,颗粒大小为12CM;下层充填市售营养土,深度为2540CM,两层之间采用孔径大于20目的市售塑料网分隔。0011所述的生态沉淀模块为PVC或PP塑料材质,形状为敞口的方形,生态沉淀模块上部设置进水口,孔径为13CM,底部设置出水口,孔径为13CM,高度4065CM,底面面积为水池池体模块构成的景观水池池体总面积的1/301/20,长宽比为12121。0012所述的生态除氨模块为PVC或PP塑料材质,形状为敞口的方形或圆柱形,内部填充沸石、蛭石等具有吸附氨氮效果的填料,底部设置微孔曝气头。

14、,曝气头与曝气管道连接,曝气管道出口伸出生态除氨模块,通过软管与充氧器连接,生态除氨模块底部设置进水口,孔径为13CM,上部设置出水口,孔径为13CM,高度4060CM,底面面积为水池池体模块构成的景观水池池体总面积的1/301/20,长宽比为12121。0013所述的生态除藻脱硝模块为PVC或PP塑料材质,形状为敞口的方形或圆柱形,内部填充陶粒、砾石等填料,并放入袋装生物质缓释碳源,包括丝瓜络或泥炭土,生态除藻脱硝模块上部设置进水口,孔径为13CM,底部设置出水口,孔径为13CM,高度4055CM,底面面积为水池池体模块构成的景观水池池体总面积的1/301/20,长宽比为12121。0014。

15、一种小型水景湿地系统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0151将水池模块平放于地面,为防止漏水在池体内部铺设高密度聚乙烯隔水布,随后加入湖水、自来水或其他水源水,至水深3050CM,分别放入景观植物模块、生态沉淀模块、生态除氨模块、生态除藻脱硝模块、潜水泵,其中景观植物模块数量可根据造景需要投放110个,生态沉淀模块、生态除氨模块、生态除藻脱硝模块、潜水泵各投加一个;00162在生态沉淀模块中栽植沉水植物35株,生态除氨模块上部栽植湿生草本植物12丛,在生态除藻脱硝模块上部载植挺水植物,在潜水泵与生态沉淀模块进水口之间、生态沉淀模块出水口与生态除氨模块进水口之间、生态除氨模块出水口与生态除藻脱硝模块进。

16、水口之间,分别用PVC或PP管道相连接,运行时水流由潜水泵提升,从生态沉淀模块上部进入,由生态沉淀模块下部流出,并进入生态除氨模块,再由生态除氨模块上部流出,进入生态除藻脱硝模块,最终出水从生态除藻脱硝模块底部流出,即完成系统的构建。0017所述的水池模块中还可以投加观赏鱼金鱼、锦鲤,所投加的鱼的平均体长控制在20CM以下,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20条以内。0018所述的沉水植物包括聚草或伊乐藻,所述的湿生草本植物包括铜钱草、观音草或黑麦草,所述的挺水植物包括香蒲、菖蒲或鸢尾。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将小型水景关键元素模块化,可达到快速组合、实时造景之目的;同时将生态净化体系融入水生态景观之。

17、中,水景水经过生态沉淀模块、生态除氨模块、生态除藻脱硝模块等逐级处理之后,可达到去除COD、氨氮、硝态氮、总氮、藻类等效能,形成具有高效自净功能的水景生态系统。具体实施方式说明书CN102351385ACN102351390A3/4页6002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0021实施例0022本实施例包括池体模块、景观植物模块、生态沉淀模块、生态除氨模块、生态除藻脱硝模块。0023所述水池池体模块为PP材质,形状为敞口、平底的方形,尺寸为长为3M,宽为2M,深度为045M。为便于运输,将水池池体拆分为4片长方形侧边和两块长方形底面。长方型侧边包括3M长,045M宽的两片,和2M长,。

18、045M宽的两片。长方形底面包括2M宽,15M两片。上述长方形侧边长方形底面各自在相应模具中注塑成型,运输至实施现场后热熔焊接,形成水池池体;0024所述景观植物模块包括景观植物和培育结构,景观植物主要为具有观赏性的草本陆生植物彩叶草,挺水植物海寿花,浮叶植物睡莲等。培育结构为PP塑料材质,形状为敞口的正方形,高度40CM。边长为30CM。培育结构内腔分两层,上层充填市售陶粒或卵石,深度为15CM,颗粒大小为12CM;下层充填市售营养土,深度为25M,两层之间采用孔径22目的市售塑料网分隔。本实施例共使用三个景观植物模块,即彩叶草模块,海寿花模块和睡莲模块各一个,其中彩叶草模块中含彩叶草3株,。

19、海寿花模块中含海寿花2株,睡莲模块中含睡莲1株。彩叶草、海寿花、和睡莲景观植物预先在培育结构中水培成活后,移入景观池;0025所述生态沉淀模块为PP塑料材质,形状为敞口的方形,生态沉淀模块上部设置进水口,孔径为1CM,底部设置出水口,孔径为1CM,高度50CM,底面面积即长宽乘积的值为03M2,长20CM,宽为15CM;0026所述生态除氨模块为PP塑料材质,形状为敞口的方形,内部填充沸石填料,沸石粒径25CM。底部设置微孔曝气头。曝气头与曝气管道连接,曝气管道出口伸出生态除氨模块,通过软管与充氧器连接。充氧器为市售产品,选择功率为10W,充气量为10L/MIN,生态除氨模块底部设置进水口,上。

20、部设置出水口,高度45CM,底面面积即长宽乘积的值为03M2,长20CM,宽为15CM;0027所述生态除藻脱硝模块为PP塑料材质,形状为敞口的方形,内部填充陶粒,粒径24CM,并放入10袋袋装丝瓜络,每袋30克。生态除藻脱硝模块上部设置进水口,底部设置出水口,高度42CM,底面面积即长宽乘积的值为03M2,长20CM,宽为15CM。0028本发明的系统的具体构建方法为0029将水池模块、景观植物模块、生态沉淀模块、生态除氨模块、生态除藻脱硝模块等运至实施现场,先将水池模块平放于地面,并热熔焊接成水池池体,为防止漏水在池体内部铺设高密度聚乙烯隔水布,随后加入自来水,至水深40CM,分别放入景观。

21、植物模块、生态沉淀模块、生态除氨模块、生态除藻脱硝模块、潜水泵。其中景观植物模块数量可根据造景需要投放3个,即彩叶草模块,海寿花模块和睡莲模块各一个;生态沉淀模块、生态除氨模块、生态除藻脱硝模块、潜水泵各投加一个。其中潜水泵功率为5W,水量为100L/H。同时投加金鱼、锦鲤等观赏鱼,所投加的鱼的平均体长控制在20CM以下,共投加40条。0030在生态沉淀模块中栽植聚草4株,生态除氨模块上部栽植观音草2丛,在生态除藻脱硝模块上部载植香蒲1丛。在潜水泵与生态沉淀模块进水口之间、生态沉淀模块出水口与生态除氨模块进水口之间、生态除氨模块出水口与生态除藻脱硝模块进水口之间,分别用PVC相连接,运行时水流。

22、由潜水泵提升,从生态沉淀模块上部进入,由生态沉淀模块下部说明书CN102351385ACN102351390A4/4页7流出,并进入生态除氨模块,再由生态除氨模块上部流出,进入生态除藻脱硝模块,最终出水从生态除藻脱硝模块底部流出。0031本小型水景建成后,运行结果显示,由生态沉淀模块、生态除氨模块、生态除藻脱硝模块组合形成的生态净化系统对于COD、TN、TP、藻类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4400、7841、3326,90;在每天投饵2030克的情况下,连续运行3个月,水质维持在COD为1030MG/L,TN为0307MG/L,TP在003005MG/L的水平,藻类生物量低于5104CELLS/ML。说明书CN102351385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水、废水、污水或污泥的处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