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流控制阀.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18412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85273.7

申请日:

2004.10.18

公开号:

CN1619115A

公开日:

2005.05.2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F01L9/04; F16K31/06

主分类号:

F01L9/04; F16K31/06

申请人:

株式会社电装;

发明人:

矶边英治; 近藤二郎

地址:

日本爱知县

优先权:

2003.10.16 JP 356703/2003

专利代理机构: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胡建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提供一种油流控制阀,能够减少侵入到位于电磁致动器的内部的第1、第2容积变动室的异物量。第1容积变动室A通过第2柱塞呼吸通路(15b)与第2容积变动室B相连通,其第2容积变动室B通过柱塞内呼吸通路(15a)、轴内呼吸通路(21a)和第3容积变动室C与第1呼吸孔(11f)连通。即,通往第2容积变动室B的呼吸通路长并且通路体积大,通往第1容积变动室A的呼吸通路更长并且通路体积大。因此,能够降低进入第1、第2容积变动室A、B的异物的量,能够防止OCV2发生动作不良。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油流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包括滑柱阀、电磁致动器、轴和施力构件,
(a-1)所述滑柱阀具备形成有油输入/输出孔的套筒、和通过在该套筒的内部沿轴向变位来切换上述输入/输出孔的滑柱;
(b-1)所述电磁致动器具备通过通电产生磁力的线圈、能够沿轴向移动地设置的柱塞、以及将上述线圈产生的磁力导向与上述柱塞的轴向相对的位置的定子,利用上述线圈产生的磁力将上述柱塞向上述定子吸引;
(c-1)所述轴不仅将上述柱塞的轴向移动传递给上述滑柱,而且将上述滑柱的轴向移动传递给上述柱塞;
(d-1)所述施力构件向上述柱塞和上述滑柱施加弹力,该弹力的方向是使上述柱塞与上述定子的相对距离分开;
(e-1)上述电磁致动器具备在上述柱塞中与上述定子相对的一侧的轴向上的第1容积变动室、和在上述柱塞中与上述第1容积变动室不同侧的轴向上的第2容积变动室;
(f-1)上述滑柱阀具备在上述滑柱中上述电磁致动器一侧的轴向上的第3容积变动室、和在上述滑柱中与上述第3容积变动室不同侧的轴向上的第4容积变动室;
(g-1)上述套筒具有与外部油路相连通的呼吸孔;
(h-1)上述第1、第2容积变动室至少同时通过上述轴的内部和上述柱塞的内部,与上述呼吸孔相连通。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流控制阀,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容积变动室与上述第2容积变动室通过上述柱塞上形成的第2柱塞呼吸通路连通。

3.
  一种油流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包括滑柱阀、电磁致动器、轴和施力构件,
(a-2)所述滑柱阀具备形成有油输入/输出孔的套筒、和通过在该套筒的内部沿轴向变位来切换上述输入/输出孔的滑柱;
(b-2)所述电磁致动器具备通过通电产生磁力的线圈、能够沿轴向移动地设置的柱塞、以及将上述线圈产生的磁力导向与上述柱塞的轴向相对的位置的定子,利用上述线圈产生的磁力将上述柱塞向上述定子吸引;
(c-2)所述轴不仅将上述柱塞的轴向移动传递给上述滑柱,而且将上述滑柱的轴向移动传递给上述柱塞;
(d-2)所述施力构件向上述柱塞和上述滑柱施加弹力,该弹力的方向是使上述柱塞与上述定子的相对距离分开;
(e-2)上述电磁致动器具备在上述柱塞中与上述定子相对的一侧的轴向上的第1容积变动室、和在上述柱塞中与上述第1容积变动室不同侧的轴向上的第2容积变动室;
(f-2)上述滑柱阀具备在上述滑柱中上述电磁致动器一侧的轴向上的第3容积变动室、和在上述滑柱中与上述第3容积变动室不同侧的轴向上的第4容积变动室;
(g-2)上述套筒具有与外部油路相连通的呼吸孔;
(h-2)上述第2容积变动室至少同时通过上述轴的内部和上述柱塞的内部,与上述呼吸孔相连通;
(i-2)当上述柱塞和上述滑柱通过上述轴移动时,上述第1容积变动室的容积变化与上述第3容积变动室的容积变化大致相等;
(j-2)上述第1容积变动室与上述第3容积变动室通过第1/第3连通通路连通。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流控制阀,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第3容积变动室以及上述第1/第3连通通路和与上述呼吸孔相连通的油路相隔断。

5.
  一种油流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包括滑柱阀、电磁致动器、轴和施力构件,
(a-3)所述滑柱阀具备形成有油输入/输出孔的套筒、和通过在该套筒的内部沿轴向变位来切换上述输入/输出孔的滑柱;
(b-3)所述电磁致动器具备通过通电产生磁力的线圈、能够沿轴向移动地设置的柱塞、以及将上述线圈产生的磁力导向与上述柱塞的轴向相对的位置的定子,利用上述线圈产生的磁力将上述柱塞向上述定子吸引;
(c-3)所述轴不仅将上述柱塞的轴向移动传递给上述滑柱,而且将上述滑柱的轴向移动传递给上述柱塞;
(d-3)所述施力构件向上述柱塞和上述滑柱施加弹力,该弹力的方向是使上述柱塞与上述定子的相对距离分开;
(e-3)上述电磁致动器具备在上述柱塞中与上述定子相对的一侧的轴向上的第1容积变动室、和在上述柱塞中与上述第1容积变动室不同侧的轴向上的第2容积变动室;
(f-3)上述滑柱阀具备在上述滑柱中上述电磁致动器一侧的轴向上的第3容积变动室、和在上述滑柱中与上述第3容积变动室不同侧的轴向上的第4容积变动室;
(g-3)上述套筒具有与外部油路相连通的呼吸孔;
(h-3)上述第1、第2容积变动室至少同时通过上述滑柱的内部和上述轴的内部,与上述呼吸孔相连通。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流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当上述柱塞和上述滑柱通过上述轴移动时,上述第1容积变动室的容积变化与上述第3容积变动室的容积变化大致相等;
上述第1容积变动室与上述第3容积变动室通过第1/第3连通通路连通。

7.
  如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油流控制阀,其特征在于,该油流控制阀具备与内燃发动机的曲轴同步被旋转驱动的旋转驱动体、和能够相对于该旋转驱动体相对旋转地设置,与上述内燃发动机的凸轮轴一体地旋转的旋转从动体;
所述油流控制阀与阀时序可变机构相组合,所述阀时序可变机构通过给上述旋转驱动体与上述旋转从动体之间形成的提前角室提供油压,使上述凸轮轴与上述旋转从动体一起相对于上述旋转驱动体向提前角一侧变位,并通过向上述旋转驱动体与上述旋转从动体之间形成的滞后角室提供油压,使上述凸轮轴与上述旋转从动体一起相对于上述旋转驱动体向滞后角一侧变位;
在上述内燃发动机动作过程中,将油压源产生的油压相对地供给排出到上述提前角室及滞后角室中。

说明书

油流控制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电磁致动器的动作切换油的流路的油流控制阀(以下简称“OCV”),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可利用油压改变凸轮轴的提前角相位的阀可变时序(timing)装置(以下称为“VVT)等的技术。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特开2001-187979号公报所公开的OCV为通过电磁致动器使滑柱阀(spool valve)的滑柱沿轴向变位,由此切换滑柱中形成的输入/输出孔的装置。
电磁致动器在柱塞(plunger)的定子(磁力吸引柱塞的构件)一侧具备第1容积变动室,在柱塞的与第1容积变动室不同的一侧具备第2容积变动室。
而滑柱阀在滑柱的电磁致动器一侧具备第3容积变动室,在滑柱的与第3容积变动室不同的一侧具备第4容积变动室。
柱塞和滑柱一体地沿轴向变位。这样一来,第1~第4容积变动室的容积变化。滑柱上形成有一个或多个与外部油路相连通的呼吸孔,该呼吸孔与第1~第4容积变动室通过呼吸通路连通。为了能够通过该呼吸孔和呼吸通路将油供给排出到第1~第4容积变动室中,柱塞和滑柱能够沿轴向移动。
如上所述,当柱塞和滑柱移动时,油通过呼吸孔和呼吸通路向第1~第4容积变动室供给和排出。
其结果,油中所含的异物(磨损粉末等)随油一起供给排出到第1~第4容积变动室中。
第1、第2容积变动室位于电磁致动器的内部,如果磁性异物(铁粉、铁片等)侵入该第1、第2容积变动室内,则侵入的磁性异物有可能构成磁通回路的一部分。这样一来,作用于柱塞的磁力的平衡被破坏,产生与柱塞的轴向垂直的作用力,柱塞与周围构件(例如油封用的杯形导向装置)强烈滑动,妨碍柱塞沿轴向移动,有可能得不到OCV的要求的特性。
并且,即使不是磁性的异物,也有可能发生堆积在第1、第2容积变动室中等情况,妨碍柱塞移动,使OCV产生动作不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侵入到位于电磁致动器的内部的第1、第2容积变动室(位于柱塞轴向两侧的室)的异物量或者能够阻止异物侵入的OCV。
本发明的OCV包括:具备线圈、柱塞和定子的电磁致动器,具备套筒、滑柱的滑柱阀,使柱塞与滑柱连动的轴,使柱塞和滑柱受向一个方向(与磁力吸引柱塞的方向不同的一侧)的弹力作用的施力构件。
电磁致动器具备位于柱塞的轴向两侧的第1、第2容积变动室。
滑柱阀具备位于滑柱的轴向两侧的第3、第4容积变动室。
套筒具备与外部油路连通的呼吸孔。
第1、第2容积变动室为至少直列通过轴的内部和柱塞的内部,与呼吸孔连通的构件。
附图说明
图1  沿OCV的轴向的剖视图
图2  沿与柱塞的轴向相垂直方向剖开的剖视图
图3  VVT的概略图
图4  沿OCV的剖视图
图5  沿套环的轴向相垂直的方向剖开的剖视图
图6  沿OCV的轴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下面参照图1~图3说明实施例1。另外,图1为OCV的剖视图,图3为使用了OCV的VVT的概略图。
首先,参照图3说明VVT。
实施例1所述的VVT为可以安装在内燃机(以下简称“引擎”)的凸轮轴(吸气阀用、排气阀用或吸排气阀兼用的凸轮轴中的任何一种)上的构件,为使阀的开闭时序能够连续地变动的构件。
VVT由具备VCT1和OCV2的油压回路3和控制OCV2地ECU4(引擎控制单元的缩写)构成。
(VCT1的说明)
VCT1具备与引擎的曲轴同步驱动的外轴套(シェ-ハゥジング)5(相当于旋转驱动体)、和能够相对于该外轴套5旋转地设置、与凸轮轴一体地旋转的叶轮转子6(相当于旋转从动体),为通过构成在外轴套5内的油压作动器驱动叶轮转子6相对于外轴套5转动,使凸轮轴向提前角一侧或滞后角一侧变化的构件。
外轴套5用螺栓等结合到被引擎的曲轴通过同步皮带或同步链等旋转驱动的链轮上,为与链轮一体地旋转的构件。该外轴套5的内部如图3所示那样形成有多个近似扇形的凹部7(在该实施例1中为3个)。另外,外轴套5为在图3中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构件,该旋转方向为提前角方向。
而叶轮转子6用定位销等定位在凸轮轴的端部,为用螺栓等固定在凸轮轴的端部的构件,与凸轮轴一体地旋转。
叶轮转子6为具备将外轴套5的凹部7的内部划分为提前角室7a和滞后角室7b的叶轮6a的构件,叶轮转子6以能够在预定的角度内相对于外轴套5旋转的方式设置。
提前角室7a为用来通过油压向提前角一侧驱动叶轮6a的油压室,为形成在叶轮6a的旋转方向相反一侧的凹部7内的空间,相反,滞后角室7b为用来通过油压向滞后角一侧驱动叶轮6a的油压室。另外,各室7a、7b内的液体密封性由密封构件8等保持。
(油压回路3的说明)
油压回路3为用来将油供给排出到提前角室7a和滞后角室7b中,使提前角室7a与滞后角室7b中产生油压差,使叶轮转子6相对于外轴套5旋转的回路,具备被曲轴等驱动的油泵9和使该油泵9压送的油交替地提供给提前角室7a或滞后角室7b的OCV2。
参照图1、图2说明OCV2。
OCV2具备由套筒11和滑柱12构成的滑柱阀10以及沿轴向驱动滑柱12的电磁致动器13。
套筒11为呈近似圆形的构件,形成有多个输入/输出孔。具体为,在实施例1的套筒11上形成有沿轴向滑动自由地支持滑柱12的穿插孔11a、与油泵9的油吐出孔相连通的油压供给孔11b、与提前角室7a相连通的提前角室连通孔11c、与滞后角室7b相连通的滞后角室连通孔11d、使油回到油盘9a内的排油孔11e。
油压供给孔11b、超前角室连通孔11c和滞后角室连通孔11d为套筒11的侧面上形成的孔,从图1的左侧(与线圈相反的一侧)到右侧(线圈侧)形成有排油孔11e、提前角室连通孔11c、油压供给孔11b、滞后角室连通孔11d和排油孔11e。
滑柱12具备4个外径尺寸与套筒11的内径尺寸(穿插孔11a的直径)大致相同的孔阻挡用大径部分12a(凸缘)。
各大径部分12a之间形成有与滑柱12的轴向位置相对应改变多个输入/输出孔(11b~11e)的连通状态的提前角室排油用小直径部分12b、油压供给用小直径部分12c和滞后角室排油用小直径部分12d。
提前角室排油用小直径部分12b为当给滞后角室7b提供油压时用来排放提前角室7a的油压的部分,油压供给用小直径部分12c为用来向提前角室7a或滞后角室7b中的一个提供油压的部分,滞后角室排油用小直径部分12d为当给提前角室7a提供油压时用来排放滞后角室7b的油压的部分。
电磁致动器13具备柱塞15、定子16、线圈17、轭铁18和连接器19。
柱塞15为用被定子16磁性吸引的磁性金属(例如铁,构成磁通路的强磁性材料)形成的构件,能够沿轴向滑动地支持在定子16的内侧(具体为油封用杯形导向装置24的内侧)。
定子16为由夹在套筒11与线圈17之间配置的圆盘部分16a和将该圆盘部分16a的磁束导向柱塞15附近的筒状部分16b构成的磁性金属(例如铁,构成磁通路的强磁性材料),在柱塞15与筒状部分16b之间形成主间隙MG(磁性吸引间隙)。
在筒状部分16b的端部形成有柱塞15的端部不接触地插入的凹部16c,通过柱塞15进入该凹部16c,当柱塞15被吸引到定子16的端部时,柱塞15与定子16的一部分在轴向上交叉。另外,在筒状部分16b的端部形成有锥度16d,具有磁性吸引力不随柱塞15的行程量变化的特性。
线圈17通电时产生磁力,为将柱塞15磁力吸引到定子16上的磁力产生构件,并为在树脂性的绕线管17a周围缠绕多圈漆包线的构件。
轭铁18为具备覆盖柱塞15的周围的内筒部18a和覆盖线圈17的周围的外筒部18b的磁性金属(例如铁,构成磁通路的强磁性材料),为通过铆接图1的左侧形成的爪部来与套筒11结合的构件。内筒部18a为与柱塞15进行磁束接交的构件,在柱塞15与内筒部18a之间形成侧间隙SG(磁束接交间隙)。
连接器19为通过连接线与ECU4进行电气连接的连接构件,在其内部配置有分别与线圈17的两端连接的端子19a。
并且,OCV2具备将柱塞15向图1的左侧的移动传递给滑柱12同时将滑柱12向图1的右侧的移动传递给柱塞15的轴21,以及使滑柱12和柱塞15受到向使柱塞15与定子16之间的相对距离离开的方向(图1的右侧)的弹力的作用的弹簧22(相当于施力构件)。
轴21为能够沿轴向移动地被配置在定子16的圆盘部分16a的内侧并呈圆筒状的套环20的内周面支持的构件,其一端与滑柱12相抵接,另一端与柱塞15相抵接。
另外,虽然在该实施例1中描述的是轴21与滑柱12相抵接的例子,但也可以通过压入等来固定轴21和滑柱12。并且,虽然叙述的是轴21与柱塞15相抵接的例子,但也可以通过压入等来固定轴21和柱塞15。当然,轴21也可以固定在滑柱12与柱塞15两者上。
虽然叙述的是弹簧22配置在滑柱12的与线圈相反的一侧(图1的左侧,使滑柱12受向图1的右侧的力作用的例子,但当滑柱12和柱塞15固定在轴21上时,也可以将弹簧22配置在定子16与柱塞15之间,使柱塞15受向图1的右侧的弹力的作用等其他的位置。
当线圈17断开时,滑柱12和柱塞15受弹簧22的弹力的作用向线圈一侧(图1的右侧)变位,OCV2停止。
在此停止状态下,不仅主间隙MG的最大间隙被决定,而且确定了滑柱12相对于套筒11的位置。
另外,图1中所示的符号23为密封用的O形圈。
(ECU4的说明)
ECU4为通过负载(duty)比控制,来控制提供给电磁致动器13的线圈17的电流量(以下称为“供给电流量”)的构件,通过控制给线圈17的供给电流量,线性地控制滑柱12在轴向上的位置,使提前角室7a及滞后角室7b中产生与引擎的运转状态相对应的动作油压,控制凸轮轴的提前角相位。
(VVT的动作说明)
当ECU4根据车辆的运转状态使凸轮轴提前角度时,ECU4增加提供给线圈17的供给电流量。这样一来,线圈17产生的磁力增加,柱塞15和滑柱12向与线圈相反的一侧(图1的左侧,提前角一侧)移动。这样一来,油压供给孔11b与提前角室连通孔11c的连通比例增加,同时滞后角室连通孔11d与排油孔11e的连通比例增加。其结果,提前角室7a的油压增加,相反,滞后角室7b的油压降低,叶轮转子6相对于外轴套5向提前角一侧变位,凸轮轴角度提前。
反之,当ECU4根据车辆的运转状态使凸轮轴滞后角度时,ECU4减少提供给线圈17的供给电流量。这样一来,线圈17产生的磁力减小,柱塞15和滑柱12向线圈一侧(图1的右侧,滞后角一侧)移动。这样一来,油压供给孔11b与滞后角室连通孔11d的连通比例增加,同时提前角室连通孔11c与排油孔11e的连通比例增加。其结果,滞后角室7b的油压增加,相反,提前角室7a的油压降低,叶轮转子6相对于外轴套5向滞后角一侧变位,凸轮轴角度滞后。
[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特征]
由于柱塞15在电磁致动器13的内部沿轴向移动,因此能够在柱塞15的轴向的两侧形成容积随柱塞15的移动而改变的容积变动室。
将柱塞15的定子一侧(图1的左侧)的容积变动室称为“第1容积变动室A”,将柱塞15的与定子相反的一侧(与第1容积变动室A不同的一侧,图1中的右侧)的容积变动室称为“第2容积变动室B”。
由于滑柱12也在套筒11的内部沿轴向移动,因此能够在套筒11的轴向的两侧形成容积随滑柱12的移动而变动的容积变动室。
将滑柱12的电磁致动器一侧(图1的右侧)的容积变动室称为“第3容积变动室C”,滑柱12的与电磁致动器相反的一侧(图1的左侧)的容积变动室称为“第4容积变动室D”。
套筒11上形成有与第3容积变动室C相连通的第1呼吸孔11f,与第4容积变动室D相连通的第2呼吸孔11g。
该第1、第2呼吸孔11f、11g为与使油回到油盘9a的外部油路(通向排油孔11e的油路)相连通的油路,当滑柱12沿轴向变位时,第3、第4容积变动室C、D的油分别从第1、第2呼吸孔11f、11g供给排出。
第1、第2容积变动室A、B的设置至少要使轴21内部形成的轴内呼吸通路21a直列通过柱塞15内部形成的柱塞内呼吸通路15a,与第1呼吸孔11f连通,第1、第3容积变动室A、C的设置要使套环20内外的间隙小,不会通过套环20主动地连通那样地设置。
在本实施例1中,电磁致动器13内的第2容积变动室B通过柱塞15中心部形成的柱塞内呼吸通路15a和轴21的中心部形成的轴内呼吸通路21a,与第3容积变动室C相连通,第2容积变动室B的油经由柱塞内呼吸通路15a→轴内呼吸通路21a→第3容积变动室C→第1呼吸孔11f供给排出。
而电磁致动器13内的第1容积变动室A如图2(a)所示那样,通过柱塞15的外周形成的沟状第2柱塞呼吸通路15b,与第2容积变动室B相连通,第1容积变动室A的油经由第2柱塞呼吸通路15b→第2容积变动室B→柱塞内呼吸通路15a→轴内呼吸通路21a→第3容积变动室C→第1呼吸孔11f供给排出。
即,第2容积变动室通过柱塞内通气通路15a→轴内通气通道21a→第2容积变动室C的长呼吸通路供给排出油,第1容积变动室A经由第2柱塞通气通路15b→第2容积变动室B→柱塞内通气通路15a→轴内通气通道21a→第3容积变动室C,再经由长的呼吸通路供给排出。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例1中叙述的是通过在滑柱12中轴21抵接的面上形成通气槽12e,使第3容积变动室C与轴内呼吸通路21a相连通的例子,但也可以在轴21的滑柱12抵接的面上形成呼吸槽等其他的方法,使第3容积变动室与轴内呼吸通路21a相连通。
[实施例1的效果]
如该实施例1所述那样,通过使电磁致动器13内部的供给排出油的呼吸通路变长,使呼吸通路的体积变大,能够使油中含的异物难以到达位于电磁致动器13内部的第1、第2容积变动室A、B,能够降低侵入第1、第2容积变动室A、B内的异物量。
特别是由于使到达第1容积变动室A的呼吸通路的长度比到达第2容积变动室B的呼吸通路的长度长,因此特别能够降低去往构成主间隙MG的第1容积变动室A的异物的量。
其结果,能够防止由于异物侵入到电磁致动器13的内部而产生的OCV2的动作不良,能够长期维持OCV2要求的特性,能够提高OCV2的可靠性。
[实施例1的变型例]
虽然上述实施例1如图2(a)所示那样在柱塞15的外周设置2个第2柱塞呼吸通路15b,但也可以不是2个,而是设置1个或者3个以上的第2柱塞呼吸通路15b。
并且,也可以不是在柱塞15的外周设置沟槽状的第2柱塞呼吸通路15b,而是如图2(b)所示那样在柱塞15的内部(柱塞内呼吸通路15a的外侧)设置沿轴向贯通柱塞15的第2柱塞呼吸通路15b。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像图2(b)所示那样第2柱塞呼吸通路15b的数量不是限定在3个,而是1个、2个或4个以上。
虽然在上述第1实施例中举用第2柱塞呼吸通路15b直接连通第2容积变动室B和第1容积变动室A作为到达第1容积变动室A的呼吸通路的例子,但也可以在柱塞15的内部设置连通柱塞内呼吸通路15a和第1容积变动室A的旁通通路,使路线为柱塞内呼吸通路15a→旁通通路→第1容积变动室A。即,设置将第2容积变动室B缩短路径(short-cut)的呼吸通路供给排出第1容积变动室A。
[实施例2]
下面参照图4、图5说明实施例2。另外,与实施例1相同的符号表示同一功能的构件。
本实施例2的第1呼吸孔11f为设置在套筒11上与电磁致动器相反的一侧(图4的左侧)的一端的孔,该第1呼吸孔11f为直列地通过滑柱12的内部形成的粗长的滑柱内呼吸通路12f、轴21的内部形成的轴内呼吸通路21a和柱塞15内形成的柱塞内呼吸通路15a,与第2容积变动室B连通的呼吸孔。
而第1容积变动室A与第3容积变动室C如图5(c)所示那样通过套环20的内周形成的第1/第3连通通路20a而连通,相互进行油的供给排出,第1、第3容积变动室A、C与外部隔断。
这里,滑柱12的外径与柱塞15的外径设定为相同的尺寸,当柱塞15和滑柱12通过轴21移动时,第1容积变动室A的容积变化与第3容积变动室C的容积变化设定为相等。即,即使柱塞15和滑柱12移动,“第1容积变动室A+第3容积变动室C”的容积变动为0(零)。
通过这样设置,只需用第1/第3连通通路20a连通第1容积变动室A和第3容积变动室C,第1容积变动室A与第3容积变动室C压力就均匀,不需要设置与外部连通的呼吸通路,该实施例2中没有设置与外部连通的呼吸通路。
其结果,虽然油从细微的间隙中进入第1、第3容积变动室A、C,但由于不主动地供给排出油,因此异物不进入第1、第3容积变动室A、C中。
由此,能够防止由于异物侵入第1容积变动室A中而产生OCV2的动作不良。
而位于电磁致动器13内的第2容积变动室B如上所述直列地通过粗长的滑柱内呼吸通路12f→轴内呼吸通路21a→柱塞内呼吸通路15a,与第1呼吸孔11f相连通。
这样地,使将油供给排出到第2容积变动室B的呼吸通路变长,增加呼吸通路的体积,因此油中包含的异物不容易到达第2容积变动室B,能够降低进入第2容积变动室B内的异物量。
由此,能够防止由于异物进入第2容积变动室B中而产生OCV2的动作不良。
这样地,能够阻止异物进入到位于电磁致动器13内的第1、第2容积变动室A、B的内部,因此能够防止OCV2产生动作不良,能够长期维持OCV2要求的特性,能够提高OCV2的可靠性。
[实施例2的变型例]
虽然上述实施例2如图5(a)所示那样在套环20的内周设置2个第1/第3沟状连通通路20a,但也可以设置1个或者3个以上的第1/第3连通通路20a。
并且,也可以不是在套环(collar)20的内周设置第1/第3连通通路20a,而是如图5(b)所示那样在套环20的外周设置沟槽状的第1/第3连通通路20a。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像图5(b)所示那样第1/第3连通通路20a的数量不是限定在2个,而是1个或3个以上。
而且,第1/第3连通通路20a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5(a)、(b)所示那样的沟槽状,也可以像图5(c)所示那样由截面(D形截面)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其数量也不限定于1个,也可以是2个以上。
[实施例3]
下面参照图6说明实施例3。另外,与实施例1、2相同的符号表示同一功能的构件。
上述实施例2叙述的是仅用第1/第3连通通路20a连通第1容积变动室A与第3容积变动室C,没有设置与外部连通的呼吸通路的例子。
与此相反,本实施例3如图6所示那样通过轴21的柱塞一侧的端部形成的旁通通路21b,连通第1容积变动室A和柱塞内呼吸通路15a。
通过像本实施例3这样地设置,位于电磁致动器13内部的第1容积变动室A直列地通过粗长的滑柱内呼吸通路12f→轴内呼吸通路21a,与第1呼吸孔11f相连通,因此油中包含的异物难以到达第1容积变动室A。并且,即使柱塞15和滑柱12移动,“第1容积变动室A+第3容积变动室C”的容积变动为0(零),因此几乎不通过旁通通路21b进行油的供给排出(呼吸),实质地阻止异物进入第1容积变动室A。
而位于电磁致动器13内的第2容积变动室B与实施例2一样直列地通过粗长的滑柱内呼吸通路12f→轴内呼吸通路21a→柱塞内呼吸通路15a,与第1呼吸孔11f相连通,因此油中包含的异物不容易到达第2容积变动室B,能够降低进入第2容积变动室B内的异物量。
这样地,由于阻止了异物进入到位于电磁致动器13内的第1、第2容积变动室A、B的内部,因此能够防止OCV2产生动作不良,能够长期维持OCV2要求的特性,能够提高OCV2的可靠性。
[实施例3的变型例]
虽然上述实施例3叙述的是将滑柱12的外径和柱塞15的外径设定为相同的尺寸,当柱塞15和滑柱12移动时,第1容积变动室A的容积变化与第3容积变动室C的容积变化相等的例子,但也可以用旁通通路21b进行少量的呼吸地设置,使第1、第3容积变动室A、C发生很少的容积变化,也可以使第1、第3容积变动室A、C的容积变化不同,使旁通通路21b呼吸。
虽然上述实施例3叙述的是将旁通通路21b设定在轴21的端部的例子,但也可以用沟槽等在柱塞15中与轴21相抵接的面上设置旁通通路。或者,也可以废除旁通通路21b,而用实施例1所述的第2柱塞呼吸通路15b连通第1容积变动室A和第2容积变动室B。
[变形例]
上述实施例所述的VVT1为用来说明实施例的一个示例,只要是能够用VVT1的内部的油压作动器13调整提前角的结构,也可以是其他的结构。
例如,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叙述的是在外轴套5内形成3个凹部7,在叶轮转子6的外周设置了3个叶轮6a的例子,但在结构上凹部7的数量和叶轮6a的数量只要是1个或者1个以上,多少个都可以,凹部7及叶轮6a的数量也可以是其他的数。
并且,虽然叙述的是外轴套5与曲轴同步旋转,叶轮转子6与凸轮轴一体旋转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是叶轮转子6与曲轴同步旋转,外轴套5与凸轮轴一体旋转的结构。
虽然上述实施例叙述的是使用了具有大径部分12a与小直径部分12b~12d的滑柱12的例子,但滑柱12的结构没有限制,例如也可以使用筒形滑柱12。
虽然上述实施例叙述的是在套筒11的侧面形成孔设置了输入/输出孔(实施例中为油压供给孔11b、提前角室连通孔11c、滞后角室连通孔11d等)的例子,但套筒11的结构没有限制,例如也可以通过沿套筒11的直径方向形成贯通孔形成多个输入/输出孔。
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电磁致动器13的结构为用来说明实施例的一个例子,也可以是其他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在线圈17的轴向上配置柱塞15。
虽然上述实施例叙述的是当线圈17接通时滑柱12向与线圈相反的一侧变位的例子,但也可以是线圈17接通时滑柱12向线圈一侧变位。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将本发明用于与VVT1组合的OCV2,但可以应用于切换油的断开接通或切换油的方向的所有的OCV。

油流控制阀.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油流控制阀.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油流控制阀.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油流控制阀.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流控制阀.pdf(2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提供一种油流控制阀,能够减少侵入到位于电磁致动器的内部的第1、第2容积变动室的异物量。第1容积变动室A通过第2柱塞呼吸通路(15b)与第2容积变动室B相连通,其第2容积变动室B通过柱塞内呼吸通路(15a)、轴内呼吸通路(21a)和第3容积变动室C与第1呼吸孔(11f)连通。即,通往第2容积变动室B的呼吸通路长并且通路体积大,通往第1容积变动室A的呼吸通路更长并且通路体积大。因此,能够降低进入第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一般机器或发动机;一般的发动机装置;蒸汽机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