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数据保全复原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硬盘数据保全复原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内建于硬盘机或硬盘接口,或以外接方式连接于上述二者间的保全接口装置,其可回复计算机对硬盘机内容所作的任何数据改写动作,令计算机重新开机后回复至改写前的状态,以此避免遭病毒感染或人为破坏。
由于计算机可以处理的事务及提供的服务类型愈来愈多,且功能进展神速,造成现代人对于计算机的依赖日深,然而,对于计算机使用者而言,病毒感染一直是挥之不去的恶梦,事实上,病毒感染是没有特定对象的,从个人计算机到大型计算机网络,若无适当的防范措施(如防火墙),只要病毒侵入,则计算机内部储存的数据将很难幸免,就现有的计算机病毒而言,绝大部分是以破坏硬盘数据为主,如将整个硬盘format掉,此种病毒危害对计算机使用者所造成的损坏是无法估计的,尽管目前有许多防毒软件,可供侦毒及扫毒之用,但并非所有计算机使用者都对防毒软件的实际功能深感信心,而此种信心危机是有根据的。由于防毒软件是根据不断更新的病毒码进行扫毒,换言之,是先收集到新出现的病毒,再制作病毒码供使用者扫毒,但此种扫毒方式难免出现滞后期,当使用者未及时更新病毒码,或制造商根本尚未提供新的病毒码,即对新发现的病毒毫无招架余地。
由上述可知,利用扫毒软件并不能完全解决计算机感染病毒的问题。事实上,除病毒感染外,人为的破坏也是硬盘数据受损的元凶,一般而言,人为破坏在个人专用的计算机上并不多见,但在设置公用计算机的场所却屡见不鲜,如公用及营利性质的计算机训练中心,即经常发生人为破坏数据内容的状况,所谓地破坏并非直接外力的冲击,而是侵入硬盘破坏其数据内容,此种状况的频繁常令管理者措手不及且倍感困扰,且此种人为破坏举动相较于可由扫毒软件解决的病毒感染问题则更为棘手。
经上述说明可知,计算机硬盘数据常因病毒感染或人为因素而招致破坏,且并无具体有效的方法可予彻底解决。
为此,本发明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内建于硬盘机或硬盘接口,或以外接方式连接于前述二者间的保全接口装置,其可回复计算机对硬盘机内容所作的任何数据改写动作,令计算机重新开机后回复至改写前的状态,以此避免遭病毒感染或人为破坏。
为达成上述目的,采取的技术手段是令上述接口装置监控计算机对硬盘机的任何「读写」动作,其中:
如为「读取」动作,该接口装置将直接由硬盘机读出数据并传回至计算机;
如为「写入」动作,该接口装置会将欲写入的数据「转存」在一指定的备份暂存区中,以此确保硬盘机储存的原始数据不会遭受任何改写与破坏;
当下次计算机欲读取先前的「写入」数据时,将直接由备份暂存区中读出,并传回计算机,由此,计算机可完全正常的运作,不因安装该接口装置后而有所不同,同时亦不存在兼容性问题。
上述的接口装置在计算机重新开机时,只要将储存在备份暂存区中的地址对应表清除,即可令硬盘内容以最初的状态呈现,对于使用者而言,即如同复原至未被改写的状态。
上述的接口装置在计算机有更改硬盘内容的实际需求时,仅须下达一总管指令而进入总管模式,在该总管模式下,计算机即可对硬盘直接写入或更改其数据,而不再转存至备份暂存区中。
上述的接口装置是直接内建于硬盘机或硬盘接口中,或以外接方式连接于硬盘机与硬盘接口之间。
上述的接口装置包括有:
一中央处理单元,用以判断计算机对硬盘机的读取或写入动作,并进一步控制硬盘机的数据读出及写入;
第一接口电路,用以连接上述中央处理单元及计算机上的硬盘接口;
第二接口电路,用以连接上述中央处理单元及计算机上的硬盘机;
一程序内存,用以储存本接口装置各种功能设定状态;
一内存,供记录写入或修改扇区位置的地址对应表;
一备份储存媒体,作为上述的备份暂存区,供储存计算机写入的数据。
上述的备份储存媒体可为一硬盘机,亦可为原硬盘机分割出来的暂存空间或一内存模块。
为了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及目的,下面结合附图加以详细说明:
图1为利用本发明将写入数据转存在备份暂存区中的数据结构
图。
图2为本发明的工作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的功能设定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接口装置的结构方块图。
图5为本发明一可行实施例的接口装置形式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又一可行实施例的接口装置形式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再一可行实施例的接口装置形式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接口装置的详细电路图。
有关本发明保全硬盘数据及使用后将硬盘内容复原至初始状态的技术内容,详如以下所述:
本发明主要在通过一接口装置监控计算机对硬盘机的任何「读写」动作。具体工作如下:
当计算机执行「读取」动作时,该接口装置将直接由硬盘机读出数据并传回至计算机;
当计算机执行「写入」动作时,该接口装置会将欲写入的数据「转存」至接口装置中的备份暂存区,如此即不会因写入动作中包含破坏性指令或内容,而对硬盘内容造成破坏。有关该备份暂存区的数据结构,请参阅图1所示,其包括有一数据暂存区(DATABUFFER)及对应于上述数据暂存区中每一笔数据的数据暂存地址对应表(DATA BUFFER ALLOCATE TABLE)。
当计算机执行读取动作,且读取数据为先前的「写入」数据时,将直接由备份暂存区中读出,并传回计算机;
再者,欲使硬盘内容恢复至最初状态,仅需在计算机重新开机后,将指定备份暂存区中的写入数据地址对应表删除,对于使用者而言,如同复原至未被改写的状态。
另外,如计算机有更改硬盘内容的实际需求时,仅需下达一总管指令而进入总管模式,在该总管模式下,计算机即可对硬盘直接写入或更改其数据,而不再转存至备份暂存区中。由于总管模式必须通过密码或特殊指令方可进入,其使管理者以外的使用者不可以任意执行,故具有极高的安全性。
由上述可知,本发明利用该接口装置进行数据保全与状态复原的工作原理,至于其详细的工作流程请参阅图2所示。而在利用接口装置执行前述功能时,必须先经过功能设定,其功能设定流程则如图3所示,请予参阅。
至于前述接口装置(10)的具体构造请参阅图4所示,其包括有:
一中央处理单元(11),用以判断计算机对硬盘机的读取或写入动作,并进一步控制硬盘机的数据读出及写入;
第一接口电路(12),用以连接前述中央处理单元(11)及计算机上的硬盘接口(20);
第二接口电路(13),用以连接前述中央处理单元(11)及计算机上的硬盘机(30);
一程序内存器(14),用以储存接口装置(10)各种功能设定状态;
一内存(15),供记录写入或修改扇区位置的地址对应表(DATA BUFFER ALLOCATE TABLE);
一备份储存媒体(16),作为前述备份暂存区的数据暂存区(DATA BUFFER),供储存计算机写入的数据。其中,前述的备份储存媒体(16)可为一独立的硬盘机、由原始硬盘机(30)分割出来的独立磁盘区或由内存模块构成。
由上述说明可看出该接口装置(10)的基本架构,至于其系统形式则可为以下数种:
首先如图5所示,上述的接口装置(10)自成一独立模块,而以外接方式分别与硬盘接口(20)及硬盘机(30)连接。
又如图6所示,由前述构造组成的接口装置(10)是直接内建于硬盘接口(20)中,该硬盘接口(20)可为IDE或SCSI。
再如图7所示,该接口装置(10)是直接内建于硬盘机(30)中,而令硬盘机(30)通过内建接口装置(10)及硬盘接口(20)与计算机连接。
至于前述接口装置(10)的详细电路图,请参阅图8所示,该中央处理单元(11)由一中央处理器(111)及一浮点运算器(112)组成,其中,该中央处理器(111)是通过一可编程序逻辑数组组件(113)与外接的备份储存媒体(本图中未示)连接;
程序内存器(14)由两组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141)(142)组成,其通过总线与中央处理单元(11)的中央处理器(111)连接;
内存器(15)包括有两组存储器(SRAM)(151)(152)及两编码器(153)(154),其供记录储存该数据暂存地址对应表(DATA BUFFER ALLOCATE TABLE);
该第一接口电路(12)由一接头(121)及两缓冲器(122)(123)组成,其中接头(121)各接点是通过缓冲器(122)(123)及总线与中央处理单元(11)及前述程序内存器(14)及内存器(15)连接;
该第二接口电路(13)亦由一接头(131)及两缓冲器(132)(133)组成,其中接头(131)各接点系透过缓冲器(132)(133)及总线与中央处理单元(11)、程序内存器(14)、内存器(15)及第一接口电路(12)连接。
经上述说明可了解本发明的具体技术内容及详细构造,由于通过利用接口装置,可实时监控计算机对硬盘机的读写动作,同时在接口装置中指定有一备份暂存区,当计算机执行写入动作,将由接口装置的中央处理单元侦知,随后将写入的数据转存至指定的备份暂存区中,由此,无论写入的数据是否包括破坏性指令或数据,均不致对硬盘机的原始数据造成破坏,而达到数据保全的目的。
对于使用者而言,如欲使硬盘机恢复至最初状态,仅需在重新开机后删除备份暂存区中的暂存数据地址对应表即可。而如使用者有更动硬盘机内容的实际需要时,则只须下达一总管指令,即可进入总管模式,在该总管模式下可使接口装置的监控转存功能暂时卸载,而为必要数据增减与修正。故由上述可知,本发明提供了一有效的硬盘数据保全装置,其相较于现有的消极保全方式已具备显著改进,并已具备产业上可利用性及进步性,符合发明专利要求,故依法提出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