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铆头结构.pdf

上传人:姓*** 文档编号:13103086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85.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旋铆头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旋铆头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旋铆头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旋铆头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旋铆头结构.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0881724.X (22)申请日 2019.06.12 (73)专利权人 宁波海伯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 315800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嵩山路 1299号 (72)发明人 邱建波 (74)专利代理机构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33102 代理人 姚娟英 (51)Int.Cl. B21J 15/12(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旋铆头结构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铆头结构, 该旋铆头 结构的旋铆接头本体下端设置有并排设置第一 滚轮和第二滚轮。

2、, 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同心设 置, 并且第一滚轮的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滚轮的 第二环形凹槽相衔接形成呈环状的加工槽面, 其 中, 两个滚轮的设置改变传统旋铆接头与铆钉的 摩擦接触变为滚动式接触, 一方面滚动式接触不 会对铆钉产生径向的作用力, 使铆钉不易开裂, 另一方面旋铆接头与铆钉滚动式的碾铆相比于 摩擦式的碾铆, 由于没有静摩擦的存在, 铆接后 铆钉的上表面更加圆滑光洁, 并且极大地减小了 加工时的噪音, 且相同条件下加工所需求的驱动 作用力更小, 加工效率高。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4页 CN 210121664 U 2020.03.03 CN 210121664 U 1.一种旋。

3、铆头结构, 包括用来对待铆接产品上的铆钉进行碾铆的旋铆接头本体(2), 其 特征在于: 所述旋铆接头本体(2)下端设置有并排设置的第一滚轮(3)和第二滚轮(4), 所述 第一滚轮(3)和第二滚轮(4)同转轴(7)设置, 所述第一滚轮(3)在邻近第二滚轮(4)一侧的 外周面上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21), 所述第二滚轮(4)在邻近第一滚轮(3)一侧的外周面上 开设有第二环形凹槽(22), 所述第一环形凹槽(21)和第二环形凹槽(22)相衔接形成呈环状 的加工槽面(2a), 在铆钉处于被碾铆的状态下, 所述加工槽面(2a)的下部分与铆钉的上端 面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铆头结构, 其特征。

4、在于: 所述加工槽面(2a)与铆钉相接触的 面为弧形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铆头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滚轮(3)和第二滚轮(4)直 径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铆头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滚轮(3)和第二滚轮(4)之 间具有供铆接残屑穿过的空隙, 所述第一滚轮(3)和第二滚轮(4)与该空隙相邻近的表面均 为光滑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铆头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滚轮(3)和第二滚轮(4)沿 铆钉上端面的周向同步顺时针转动或者同步逆时针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铆头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环形凹槽(21)设置在第一 滚轮(3)邻近所述空。

5、隙一侧的周缘上并向内凹陷; 所述第二环形凹槽(22)设置在第二滚轮 (4)邻近所述空隙一侧的周缘上并向内凹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铆头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铆接头本体(2)下端具有开 口朝下的容置槽(6), 所述第一滚轮(3)和第二滚轮(4)通过所述的转轴(7)能转动地连接在 容置槽(6)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铆头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铆接头本体(2)的外周还套 设有能限制转轴(7)脱落的保护套(5)。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210121664 U 2 一种旋铆头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旋铆装置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旋铆头结构 背景技术 。

6、0002 对于某些产品而言, 如鱼线轮, 其上的铆钉通常采用旋铆工艺进行连接, 相对于压 铆而言, 旋铆优势较为明显, 一方面同等条件下旋铆机能提供比压铆机更大的旋铆力, 使得 旋铆成型较为容易; 另一方面, 旋铆机是通过运动轨迹压铆成型, 铆接效果要比压铆机更 好, 内应力消除也要好。 0003 常规的旋铆采用带有底面为弧形面的的摆铆头, 通过弧形面使得铆钉的铆头部分 产生塑性形变, 进而达到连接固定的目的, 如专利号为CN201520110770.1的中国实用新型 专利就公开了 一种旋铆装置 , 该旋铆装置中, 旋铆头下端具有凹弧面, 凹弧面直接与铆钉 上表面接触, 最终完成铆接。 上述的。

7、旋铆方式虽然能够实现铆接, 但是这种通过凹弧面与铆 钉上表面的刚性接触的方式, 会因为摩擦的作用会在铆钉的端头产生径向的作用力, 一旦 遇到材质比较脆的铆钉, 很容易使铆钉开裂, 同时在加工时还会产生巨大的噪音, 使用感受 不佳。 0004 因此对于旋铆机构还需要做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 提供一种使铆钉不易开 裂且噪音小的旋铆头结构 0006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旋铆头结构, 包括用来 对待铆接产品上的铆钉进行碾铆的旋铆接头本体, 所述旋铆接头本体下端设置有并排设置 的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 所述第。

8、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同转轴设置, 所述第一滚轮在邻近第二 滚轮一侧的外周面上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 所述第二滚轮在邻近第一滚轮一侧的外周面上 开设有第二环形凹槽, 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环形凹槽相衔接形成呈环状的加工槽面, 在铆钉处于被碾铆的状态下, 所述加工槽面的下部分与铆钉的上端面相接触。 0007 为了保证加工成型的铆钉上端更加圆滑, 所述加工槽面与铆钉相接触的面为弧形 面。 0008 为了保证转动过程中碾铆的行程减半且铆钉上表面碾铆平滑, 所述第一滚轮和第 二滚轮直径相等。 0009 为了保证铆接残渣不会积存, 所述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之间具有供铆接残屑穿过 的空隙, 所述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与。

9、该空隙相邻近的表面均为光滑平面。 0010 具体地, 所述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沿铆钉上端面的周向同步顺时针转动或者同步 逆时针转动。 0011 为了形成上述的加工槽面, 所述第一环形凹槽设置在第一滚轮邻近所述空隙一侧 的周缘上并向内凹陷; 所述第二环形凹槽设置在第二滚轮邻近所述空隙一侧的周缘上并向 说明书 1/3 页 3 CN 210121664 U 3 内凹陷。 0012 为了保证第一滚轮、 第二滚轮与旋铆接头本体的连接, 所述旋铆接头本体下端具 有开口朝下的容置槽, 所述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通过所述的转轴能转动地连接在容置槽 内。 0013 优选地, 所述旋铆接头本体的外周还套设有能限制转轴脱。

10、落的保护套。 0014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该旋铆头结构的旋铆接头本体下端设 置有并排设置的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 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同心设置, 并且第一滚轮的第 一环形凹槽和第二滚轮的第二环形凹槽相衔接形成呈环状的加工槽面, 其中, 两个滚轮的 设置改变传统旋铆接头与铆钉的摩擦接触变为滚动式接触, 一方面滚动式接触不会对铆钉 产生径向的作用力, 使铆钉不易开裂, 另一方面旋铆接头与铆钉滚动式的碾铆相比于摩擦 式的碾铆, 由于没有静摩擦的存在, 铆接后铆钉的上表面更加圆滑光洁, 并且极大地减小了 加工时的噪音, 且相同条件下加工所需求的驱动作用力更小, 加工效率高。 附图说。

11、明 0015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旋铆接头本体与待铆接鱼线轮的配合示意图; 0016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旋铆接头本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 图3为图2省略保护套之后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0018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旋铆接头本体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0 如图1至图4所示, 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 该旋铆头结构 包括旋铆接头本体2, 本实施例中的旋铆接头本体2连接在驱动机构的输出轴上, 其中的驱 动机构是指气铆机的电机, 一般来说, 待铆接产品1以鱼线轮为例, 是固定于一个。

12、固定座上, 气铆机电机高速旋转带动旋铆接头本体2高速转动, 踩下脚踏控制开关, 整个旋铆接头本体 2就会向下移动, 与鱼线轮上的铆钉接触, 以对鱼线轮上的铆钉进行碾铆处理。 0021 在本实施例中, 旋铆接头本体2下端设置有并排设置的第一滚轮3和第二滚轮4, 具 体而言, 在旋铆接头本体2下端具有开口朝下的容置槽6, 第一滚轮3和第二滚轮4通过转轴7 能转动地连接在容置槽6内, 即第一滚轮3和第二滚轮4是同转轴7设置的, 本实施例中的第 一滚轮3和第二滚轮4直径相等, 这样两个滚轮的铆接设计, 相对于传统的摆铆头节省了铆 接的行程, 两个滚轮各自转动半周的路径长度之和就相当于传统单边摆铆头转动。

13、一周, 铆 接时间缩短, 铆接效率更高。 0022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滚轮3在邻近第二滚轮4一侧的外周面上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 21, 第二滚轮4在邻近第一滚轮3一侧的外周面上开设有第二环形凹槽22, 第一环形凹槽21 和第二环形凹槽22相衔接形成呈环状的加工槽面2a, 为了保证加工成型的铆钉上端更加圆 滑, 加工槽面2a与铆钉相接触的面为弧形面, 在铆钉处于被碾铆的状态下, 加工槽面2a的下 部分与铆钉的上端面相接触, 为了形成上述的加工槽面, 第一环形凹槽21设置在第一滚轮3 邻近空隙一侧的周缘上并向内凹陷; 第二环形凹槽22设置在第二滚轮4邻近空隙一侧的周 缘上并向内凹陷。 说明书 2/。

14、3 页 4 CN 210121664 U 4 0023 为了保证转动过程中碾铆的行程减半且铆钉上表面碾铆平滑, 第一滚轮3和第二 滚轮4直径相等。 002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滚轮3和第二滚轮4之间具有供铆接残屑穿过的空隙, 第一滚轮 3和第二滚轮4与该空隙相邻近的表面均为光滑平面,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为了保证转动顺 畅, 铆接残屑不会在空隙中积存, 上述的光滑平面的光洁度接近镜面。 0025 上述的第一滚轮3和第二滚轮4的设置, 改变传统旋铆接头本体2与铆钉的摩擦接 触变为滚动式接触, 在加工时, 铆钉上端面位于上述的加工槽面2a内, 此时旋铆接头本体2 转动, 带动两个滚轮转动, 两个滚轮。

15、由于与铆钉接触, 还会以转轴为轴自身转动, 即第一滚 轮3和第二滚轮4沿铆钉上端面的周向同步顺时针转动或者同步逆时针转动。 一方面滚动式 接触不会对铆钉产生径向的作用力, 使铆钉不易开裂, 另一方面旋铆接头本体与铆钉滚动 式的碾铆相比于摩擦式的碾铆, 由于没有静摩擦的存在, 极大地减小了加工时的噪音, 且相 同条件下加工所需求的驱动作用力更小, 加工效率高。 0026 在本实施例中, 两个滚轮材料DC53真空淬火后硬度能达到HRC62-64 的高硬度, 能 碾铆绝大多数的金属材料, 通用性强。 0027 本实施例中, 在旋铆接头本体2的外周还套设有保护套5能限制转轴7脱落, 该保护 套5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加工槽面2a的作用。 说明书 3/3 页 5 CN 210121664 U 5 图1 说明书附图 1/4 页 6 CN 210121664 U 6 图2 说明书附图 2/4 页 7 CN 210121664 U 7 图3 说明书附图 3/4 页 8 CN 210121664 U 8 图4 说明书附图 4/4 页 9 CN 210121664 U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基本上无切削的金属机械加工;金属冲压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