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一双面显示模块并可减轻副显示窗在主显示窗进行显示时所造成的暗影现象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双面显示的应用逐渐增加,如掀盖式手机或穿墙式的双面显示器所应用的双面显示模块等。以往,由于技术的限制,业界所使用的双面显示模块均直接将两个显示模块背对背结合在一起,以分别显示不同的讯息。但是,这种直接将两个显示模块结合而形成的双面显示模块不仅厚度可观,且造成不少材料浪费,如重复设置两个背光模块。
因此,有人提出直接使用一种可以双面提供光源的背光模块,以缩减双面显示模块的厚度及重量。此种现有应用于一双面显示模块的背光模块的结构便如图1A及图1B所示。其中,图1A为现有应用于一双面显示模块的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1B则为沿着图1A中AA’连线所得的剖面示意图。
如图1A及图1B所示,现有应用于一双面显示模块的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11、一发光单元12、一第一框体13、一第二框体14以及一胶带层15。其中,发光单元12为一发光二极管灯条(LED light bar)并设置导光板11的侧边111。此外,第一框体13设置于导光板11的下侧并包围形成一第一显示窗131,第二框体14则设置于导光板11的上侧并包围形成一第二显示窗141。另一方面,第一框体13具有一第一框面132,而胶带层15便设置于第一框面132上。此外,胶带层15依照不同的规格要求,可由黑色胶带或白色胶带构成。
除此之外,如图1A所示,现有应用于一双面显示模块的背光模块更包括一设置于胶带层15与导光板11之间的第一扩散膜161以及一设置于胶带层15与第一扩散膜161之间的第一增亮膜171。其中,第一增亮膜171设置于第一扩散膜161的全部表面。同样地,现有应用于一双面显示模块的背光模块更包括一设置于第二框体14与导光板11之间的第二扩散膜162以及一设置于第二框体14与第二扩散膜162之间的第二增亮膜172。
因此,当现有应用于一双面显示模块的背光模块的主显示窗(即第二显示窗141)进行显示时,那些原本将照射至副显示窗(即第一显示窗131)的周围部分(即第一框面132)的光线便会照射至设置于第一框面132上的胶带层15上。如此,这些光线只有一小部分会被胶带层15反射而到达导光板11,且胶带层15仅可将其所反射的光线有限地散乱。
如前所述,现有应用于一双面显示模块的背光模块的胶带层15可由黑色胶带或白色胶带构成,但这两种胶带均不各自的缺点,如下所述。若胶带层15由黑色胶带构成时,虽然可使得副显示窗在主显示窗进行显示时于主显示窗所造成的暗影现象稍微减低,但由于从黑色胶带构成的胶带层15反射回导光板11的光线量大幅减少,造成主显示窗的显示亮度大幅降低。另一方面,若胶带层15由白色胶带构成时,虽然可使得主显示窗的显示亮度维持一定的程度,但却会造成副显示窗在主显示窗进行显示时于主显示窗所造成的暗影现象更加地明显。也就是说,现有应用于一双面显示模块的背光模块并无法通过前述的胶带层同时达到减轻副显示窗在主显示窗进行显示时于主显示窗所造成的暗影现象以及提升主显示窗的显示亮度的双重目的。
因此,业界需要一种可减轻副显示窗在主显示窗进行显示时于主显示窗所造成的暗影现象,且能提升主显示窗的显示亮度的背光模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能减轻副显示窗在主显示窗进行显示时于主显示窗所造成的暗影现象。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能提升主显示窗的显示亮度。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背光模块,包括:一发光单元;一第一框体,设置在此发光单元的一侧并包围形成一第一显示窗,且此第一框体具有一第一框面;一第二框体,设置在此发光单元的相对此第一框体的另一侧并包围形成一第二显示窗;以及一光散乱片,此光散乱片的两侧分别具有一平滑表面及一凹凸表面;其中,此第二显示窗的显示面积大于此第一显示窗的显示面积,且此光散乱片设置在此第一框体的第一框面,此光散乱片的凹凸表面并邻近于此发光单元。
【附图说明】
图1A是现有应用于一双面显示模块地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1B是沿着图1A中AA’连线所得的剖面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2B是沿着图2A中BB’连线所得的剖面示意图;
图3A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3B是沿着图3A中CC’连线所得的剖面示意图;
图4A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4B是沿着图4A中DD’连线所得的剖面示意图;
图5A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5B是沿着图5A中EE’连线所得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一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6电子装置
11、411、511导光板
12、21、31、41、51发光单元
13、22、32、42、52第一框体
14、23、33、43、53第二框体
15胶带层
24、34、44、54光散乱片
61双面显示模块
62电源供应模块
111、413、513侧边
131、221、321、421、521第一显示窗
132、222、322、422、522第一框面
141、231、331、431、531第二显示窗
161、251、351、451、551第一扩散膜
162、252、352、452、552第二扩散膜
171、261、361、461、561第一增亮膜
172、262、362、462、562第二增亮膜
241、341、441、541平滑表面
242、342、442、542凹凸表面
263、363、463、563第三增亮膜
2611、3611、4611、5611棱镜面
343凸起物
344平板
412、512光源
611背光模块
612主显示面板
613副显示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A及图2B,其中图2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2B为沿着图2A中BB’连线所得的剖面示意图。
如图2A及图2B所示,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是应用于一双面显示模块(图中未示)并包括:一发光单元21、一第一框体22、一第二框体23以及一光散乱片24。其中,发光单元21为一有机电激发光单元(OLED),其例如为一白光有机电激发光单元。此外,第一框体22设置于发光单元21的下侧并包围形成一第一显示窗221,第二框体23则设置于发光单元21的上侧并包围形成一第二显示窗231。另一方面,第一框体22具有一第一框面222,而光散乱片24便设置于第一框面222上。其中,光散乱片24的两侧分别具有一平滑表面241及一凹凸表面242,凹凸表面242并邻近于发光单元21。
如图2A所示,由于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第二显示窗231的显示面积大于第一显示窗221的显示面积,所以第二显示窗231被称为「主显示窗」,第一显示窗221则被称为「副显示窗」。
除此之外,如图2A及图2B所示,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更可包括一设置于光散乱片24与发光单元21之间的第一扩散膜251以及一设置于光散乱片24与第一扩散膜251之间的第一增亮膜261。同样地,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更可包括一设置于第二框体23与发光单元21之间的第二扩散膜252以及一设置于第二框体23与第二扩散膜252之间的第二增亮膜262。
需注意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如需要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主显示窗提供具有较高亮度及均匀度的光源时,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可更包括一设置于第二框体23与第二增亮膜262之间的第三增亮膜263,以使从第二显示窗231(即主显示窗)射出的光源更加均匀,如图2A所示。此外,为达到更佳的增亮效果,第三增亮膜263的棱镜方向一般与第二增亮膜262的棱镜方向互相垂直。另一方面,前述的第一扩散膜251、第一增亮膜261、第二扩散膜252、第二增亮膜262以及第三增亮膜263均为选择性设置的光学元件。也就是说,本发明的背光模块将会因为所需规格的不同,而具有不同数量及品质等级的扩散膜及/或增亮膜。
再如图2A及图2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的第一增亮膜261为一棱镜式增亮膜,且此棱镜式增亮膜的棱镜面2611与光散乱片24的凹凸表面242相对应。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的光散乱片24也为一棱镜式增亮膜,即前述的凹凸表面242为一由多个彼此平行排列的棱镜条构成的一维棱镜阵列。
因此,当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主显示窗」(即第二显示窗231)进行显示时,那些原本将照射至副显示窗(即第一显示窗221)的周围部分(即第一框面222)的光线便会照射至光散乱片24上。接着,这些光线便会经由光散乱片24的凹凸表面242而入射至光散乱片24中,且在光散乱片24的平滑表面241因发生「全反射效应」被反射回光散乱片24中。最后,这些光线便从光散乱片24的凹凸表面242出射而到达发光单元21。如此,这些原本将照射至副显示窗(即第一显示窗221)的周围部分(即第一框面222)的光线便不会因为照射至第一框面222而于主显示窗(即第二显示窗231)造成暗影现象,使得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副显示窗在主显示窗进行显示时于主显示窗所造成的暗影现象可获得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请参阅图3A及图3B,其中图3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3B为沿着图3A中CC’连线所得的剖面示意图。
如图3A及图3B所示,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应用于一双面显示模块(图中未示)并包括:一发光单元31、一第一框体32、一第二框体33以及一光散乱片34。其中,发光单元31为一有机电激发光单元,其例如为一白光有机电激发光单元。此外,第一框体32设置于发光单元31的下侧并包围形成一第一显示窗321,第二框体33则设置于发光单元31的上侧并包围形成一第二显示窗331。另一方面,第一框体32具有一第一框面322,光散乱片34便设置于第一框面322上。其中,光散乱片34的两侧分别具有一平滑表面341及一凹凸表面342,凹凸表面342并邻近于发光单元31。
如图3A所示,由于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第二显示窗331的显示面积大于第一显示窗321的显示面积,所以第二显示窗331被称为「主显示窗」,第一显示窗321则被称为「副显示窗」。
除此之外,如图3A及图3B所示,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可更包括一设置于光散乱片34与发光单元31之间的第一扩散膜351以及一设置于光散乱片34与第一扩散膜351之间的第一增亮膜361。同样地,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更包括一设置于第二框体33与发光单元31之间的第二扩散膜352以及一设置于第二框体33与第二扩散膜352之间的第二增亮膜362。
需注意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如需要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主显示窗提供具有较高亮度及均匀度的光源时,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可更包括一设置于第二框体33与第二增亮膜362之间的第三增亮膜363,以使从第二显示窗331(即主显示窗)射出的光源更加均匀,如图3A所示。此外,为达到更佳的增亮效果,第三增亮膜363的棱镜方向一般与第二增亮膜362的棱镜方向互相垂直。
另一方面,前述的第一扩散膜351、第一增亮膜361、第二扩散膜352、第二增亮膜362以及第三增亮膜363均为选择性设置的光学元件。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将会因为所需规格的不同,而具有不同数量及品质等级的扩散膜及/或增亮膜。再如图3A及图3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背光模块的第一增亮膜361为一棱镜式增亮膜,且此棱镜式增亮膜的棱镜面3611与光散乱片34的凹凸表面342相对应。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背光模块的光散乱片34为一表面布设有多个凸起物343的平板344,且平板344的材质例如为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此外,前述的多个凸起物343则以电铸的方式结合于平板344上,而形成光散乱片34。
因此,当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主显示窗」(即第二显示窗331)进行显示时,那些原本将照射至副显示窗(即第一显示窗321)的周围部分(即第一框面322)的光线便会照射至光散乱片34上。接着,这些光线便会经由光散乱片34的凹凸表面342而入射至光散乱片34中,且在光散乱片34的平滑表面341因发生「全反射效应」被反射回光散乱片34中。最后,这些光线便从光散乱片34的凹凸表面342出射而到达发光单元31。如此,这些原本将照射至副显示窗(即第一显示窗321)的周围部分(即第一框面322)的光线便不会因为照射至第一框面322而于主显示窗(即第二显示窗331)造成暗影现象,使得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副显示窗在主显示窗进行显示时于主显示窗所造成的暗影现象可获得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请参阅图4A及图4B,其中图4A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4B为沿着图4A中DD’连线所得的剖面示意图。
如图4A及图4B所示,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应用于一双面显示模块(图中未示)并包括:一发光单元41、一第一框体42、一第二框体43以及一光散乱片44。其中,发光单元41包含一导光板411及一光源412。在本实施例中,光源412为一发光二极管灯条(LED light bar)并设置于导光板411的侧边413。此外,第一框体42设置于导光板411的下侧并包围形成一第一显示窗421,第二框体43则设置于导光板411的上侧并包围形成一第二显示窗431。另一方面,第一框体42具有一第一框面422,而光散乱片44便设置于第一框面422上。其中,如图4A及图4B所示,光散乱片44的两侧分别具有一平滑表面441及一凹凸表面442,凹凸表面442并邻近于导光板411。
如图4A所示,由于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第二显示窗431的显示面积大于第一显示窗421的显示面积,所以第二显示窗431被称为「主显示窗」,第一显示窗421则被称为「副显示窗」。
除此之外,如图4A及图4B所示,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可更包括一设置于光散乱片44与导光板411之间的第一扩散膜451以及一设置于光散乱片44与第一扩散膜451之间的第一增亮膜461。同样地,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更包括一设置于第二框体43与导光板411之间的第二扩散膜452以及一设置于第二框体43与第二扩散膜452之间的第二增亮膜462。
需注意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如需要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主显示窗提供具有较高亮度及均匀度的光源时,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可更包括一设置于第二框体43与第二增亮膜462之间的第三增亮膜463,以使从第二显示窗431(即主显示窗)射出的光源更加均匀,如图4A所示。此外,为达到更佳的增亮效果,第三增亮膜463的棱镜方向一般与第二增亮膜462的棱镜方向互相垂直。另一方面,前述的第一扩散膜451、第一增亮膜461、第二扩散膜452、第二增亮膜462以及第三增亮膜463均为选择性设置的光学元件。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将会因为所需规格的不同,而具有不同数量及品质等级的扩散膜及/或增亮膜。再如图4A及图4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背光模块的第一增亮膜461为一棱镜式增亮膜,且此棱镜式增亮膜的棱镜面4611与光散乱片44的凹凸表面442相对应。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背光模块的光散乱片44也为一棱镜式增亮膜,即前述的凹凸表面442为一由多个彼此平行排列的棱镜条构成的一维棱镜阵列。
因此,当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主显示窗」(即第二显示窗431)进行显示时,那些原本将照射至副显示窗(即第一显示窗421)的周围部分(即第一框面422)的光线便会照射至光散乱片44上。接着,这些光线便会经由光散乱片44的凹凸表面442而入射至光散乱片44中,且在光散乱片44的平滑表面441因发生「全反射效应」被反射回光散乱片44中。最后,这些光线便从光散乱片44的凹凸表面442出射而到达导光板411。如此,这些原本将照射至副显示窗(即第一显示窗421)的周围部分(即第一框面422)的光线便不会因为照射至第一框面422而于主显示窗(即第二显示窗431)造成暗影现象,使得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副显示窗在主显示窗进行显示时于主显示窗所造成的暗影现象可获得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光线会被光散乱片44杂乱地反射回导光板411中,所以这些光线可以再次被利用而提供给主显示窗(即第二显示窗431)做为显示的光源,使得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主显示窗(即第二显示窗431)的显示亮度也可进一步提升。
请参阅图5A及图5B,其中图5A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5B为沿着图5A中EE’连线所得的剖面示意图。
如图5A及图5B所示,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应用于一双面显示模块(图中未示)并包括:一发光单元51、一第一框体52、一第二框体53以及一光散乱片54。其中,发光单元51包含一导光板511及一光源512。在本实施例中,光源512为一冷阴极灯管(CCFL)并设置导光板511的侧边513。此外,第一框体52设置于导光板511的下侧并包围形成一第一显示窗521,第二框体53则设置于导光板511的上侧并包围形成一第二显示窗531。另一方面,第一框体52具有一第一框面522,而光散乱片54设置于第一框面522上。其中,如图5A及图5B所示,光散乱片54的两侧分别具有一平滑表面541及一凹凸表面542,凹凸表面542并邻近于导光板511。
如图5A所示,由于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第二显示窗531的显示面积大于第一显示窗521的显示面积,所以第二显示窗531被称为「主显示窗」,第一显示窗521则被称为「副显示窗」。
除此之外,如图5A及图5B所示,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更包括一设置于光散乱片54与导光板511之间的第一扩散膜551以及一设置于光散乱片54与第一扩散膜551之间的第一增亮膜561。其中,第一增亮膜561仅设置于第一扩散膜551的相对于第一显示窗521的部分表面上。同样地,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更包括一设置于第二框体53与导光板511之间的第二扩散膜552以及一设置于第二框体53与第二扩散膜552之间的第二增亮膜562。
需注意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如需要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主显示窗提供具有较高亮度及均匀度的光源时,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可更包括一设置于第二框体53与第二增亮膜562之间的第三增亮膜563,以使从第二显示窗531(即主显示窗)射出的光源更加均匀,如图5A所示。此外,为达到更佳的增亮效果,第三增亮膜563的棱镜方向一般与第二增亮膜562的棱镜方向互相垂直。另一方面,前述的第一扩散膜551、第一增亮膜561、第二扩散膜552、第二增亮膜562以及第三增亮膜563均为选择性设置的光学元件。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将会因为所需规格的不同,而具有不同数量及品质等级的扩散膜及/或增亮膜。
再如图5A及图5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背光模块的第一增亮膜561为一棱镜式增亮膜。此外,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光散乱片54也为一棱镜式增亮膜,即前述的凹凸表面542为一由多个彼此平行排列的棱镜条构成的一维棱镜阵列。
因此,当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主显示窗」(即第二显示窗531)进行显示时,那些原本将照射至副显示窗(即第一显示窗521)的周围部分(即第一框面522)的光线便会照射至光散乱片54上。接着,这些光线便会经由光散乱片54的凹凸表面542而入射至光散乱片54中,且在光散乱片54的平滑表面541因发生「全反射效应」被反射回光散乱片54中。最后,这些光线便从光散乱片54的凹凸表面542出射而到达导光板511。如此,这些原本将照射至副显示窗(即第一显示窗521)的周围部分(即第一框面522)的光线便不会因为照射至第一框面522而于主显示窗(即第二显示窗531)造成暗影现象,使得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副显示窗在主显示窗进行显示时于主显示窗所造成的暗影现象可获得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光线会被光散乱片54杂乱地反射回导光板511中,所以这些光线可以再次被利用而提供给主显示窗(即第二显示窗531)做为显示的光源,使得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主显示窗(即第二显示窗531)的显示亮度也可进一步提升。
请参阅图6,为一具有一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电子装置6包括一双面显示模块61以及一电源供应模块62,其中双面显示模块61包括一背光模块611、一主显示面板612及一副显示面板613,背光模块611包含上述本发明各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结构,(例如图2A及图2B、图3A及3B、图4A及4B或是图5A及5B所分别例示的背光模块)。此外,主显示面板612设置于背光模块611的一侧,副显示面板613则设置于背光模块611的相对于主显示面板612的另一侧。而当主显示面板612显示时所需的光源由背光模块的第二显示窗(例如图2A的第二显示窗231、图3A的第二显示窗331、图4A的第二显示窗431或图5A的第二显示窗531)提供,当副显示面板613显示时所需的光源则由第一显示窗(例如图2A的第一显示窗221、图3A的第二显示窗321、图4A的第二显示窗421或图5A的第二显示窗521)提供。最后,电源供应模块62则与双面显示模块61电连接,以提供双面显示模块61运作时所需的电能。本发明的电子装置例如可为一手机、一数字相机、一个人数字助理、一笔记型电脑、一桌上型电脑、一电视、一全球定位系统、一车用显示器、一航空用显示器、一数字像框或一可携式DVD放影机。
上述实施例仅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发明所主张的权利范围自应以权利要求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