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缸体总成的润滑油路.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998566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7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145029.8

申请日:

2009.09.21

公开号:

CN101655021A

公开日:

2010.02.2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01M 1/02申请日:20090921|||公开

IPC分类号:

F01M1/02; F01M1/10

主分类号:

F01M1/02

申请人: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付晓利; 张育春; 姜 维

地址:

241009安徽省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春路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周 光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缸体总成的润滑油路,该布置方式包括机油收集器、机油泵、机油泵出油管、机油冷却器、机油滤清器、主油道、斜油道、缸盖油道、压力反馈油道、其它辅助油道。该布置方式有以下特点:①使用机油泵出油管,有效减少了缸体油道布置难度;②机油滤清器和机油冷却器模块化设计;③缸体上有两条油道通向缸盖,从而降低压降、提高压力响应速度;④设置一条机油压力反馈油道,使机油泵可以根据主油道的压力来适时调节转排量。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发动机缸体总成的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油泵(2)和第一缸体油道(4), 所述机油泵(2)和第一缸体油道(4)通过一根机油泵出油管(3)相连接。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缸体总成的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油滤清器(10) 和第二缸体油道(5),所述第一缸体油道(4)通过该第二缸体油道(5)连接机油滤清器(10)。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缸体总成的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滤清器(10) 通过第五缸体油道(21)和第二缸盖油道(22)连接缸盖,并且通过机滤出口油道(11)、第 三机滤油道(12)和第三缸体油道(13)连接主油道(14)。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缸体总成的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油道(14)上 设有第四缸体油道(15)连接一第一缸盖油道(16)通向缸盖。
5: 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缸体总成的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 机油压力反馈油道(20),其设置在主油道(14)和机油泵(2)之间,用于向机油泵(2)实 时提供主油道压力变化情况。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缸体总成的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压力反馈油 道(20)直接连接在主油道(14)上。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缸体总成的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斜油道(17), 其一端连接主油道(14),另一端连接第一和/或第二张紧器油道(18,19),所述第一和/或 第二张紧器油道(18,19)用于向正时链条张紧器供油。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缸体总成的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压力反馈油 道(20)一端连接机油泵(2),另一端连接第一张紧器油道(18),用于为机油泵(2)传递 主油道(14)的压力信息。
9: 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缸体总成的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 机油收集器(1),其用于从油底壳内吸取润滑油并进行初级过滤送至机油泵(2)。
10: 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缸体总成的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机油冷却器(8),其一端通过第一和/或第二机滤油道(6、7)连接所述第二缸体油道(5), 另一端通过机滤入口油道(9)连接机油滤清器(10)。

说明书


一种发动机缸体总成的润滑油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构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缸体总成的润滑油路布置方式。

    背景技术

    在传统油道布置中,润滑油从机油泵流出后要经过布置在缸体内的、较长的油道才能流进机滤。并且,缸盖润滑油完全来自缸体主油道。即、缸盖和缸体的润滑是串联关系。另外,传统油道布置无油压反馈设计。

    为保证发动机正常运转,需要为发动机各零部,如主轴颈、连杆颈、正时链条、凸轮轴等,提供充足的、清洁的、合适温度的润滑油。这些润滑油在机油泵的驱动下,沿着一系列的油道在发动机内部不断循环,并消耗一定能量。好的润滑油路布置在满足发动机润滑需求的前提下,通过降低油道压损、减少机油流量浪费等手段,尽可能少的消耗发动机功率,从而提高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

    另外,在不同工况下发动机各零部件对润滑油的需求是变化的。发动机润滑系统要能及时响应这些变化。

    在传统油道布置中,润滑油从机油泵流出后要经过布置在缸体内的、较长的油道才能流进机滤。并且,缸盖润滑油完全来自缸体主油道。即、缸盖和缸体的润滑是串联关系。另外,传统油道布置无油压反馈设计。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 1786449A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缸体总成的润滑油路”。其技术方案的主要内容是油道布置在油底壳、框架、缸体中,只有一条缸盖油道,且无油压反馈油道。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1、油道较长,润滑油在流动过程中损耗了较多的能量;

    2、缸盖润滑油压力响应缓慢;

    3、润滑油流量浪费严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缸体总成的润滑油路,其机油泵出口与缸体通过布置在缸体内部的管道连接,油道变短,减少了损耗;

    本发明的另外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润滑油路,使润滑油流出机滤后,其中一路直接流向缸盖,而没有经过缸体主油道;并为机油泵设置压力反馈油道,能有效的降压润滑油在油道中的压力降,并且减少润滑油流量的浪费。

    具体来说,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缸体总成的润滑油路布置方式。该布置方式包括机油收集器、机油泵、机油泵出油管、机油冷却器、机油滤清器、主油道、斜油道、缸盖油道、压力反馈油道、其它辅助油道。该布置方式有以下特点:①使用机油泵出油管,有效减少了缸体油道布置难度;②机油滤清器和机油冷却器模块化设计;③缸体上有两条油道通向缸盖,从而降低压降、提高压力响应速度;④设置一条机油压力反馈油道,使机油泵可以根据主油道的压力来适时调节转排量。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发动机缸体总成的润滑油路,包括机油泵2和第一缸体油道4,所述机油泵2和第一缸体油道4通过一根机油泵出油管3相连接。

    还包括机油滤清器10和第二缸体油道5,所述第一缸体油道4通过该第二缸体油道5连接机油滤清器10。

    所述机油滤清器10通过第五缸体油道21和第二缸盖油道22连接缸盖,并且通过机滤出口油道11、第三机滤油道12和第三缸体油道13连接主油道14。

    所述主油道14上设有第四缸体油道15连接一第一缸盖油道16通向缸盖。

    还包括一机油压力反馈油道20,其设置在主油道14和机油泵2之间,用于向机油泵2实时提供主油道压力变化情况。

    所述机油压力反馈油道20直接连接在主油道14上。

    还包括一斜油道17,其一端连接主油道14,另一端连接第一和/或第二张紧器油道18,19,所述第一和/或第二张紧器油道18,19用于向正时链条张紧器供油。

    所述机油压力反馈油道20一端连接机油泵2,另一端连接第一张紧器油道18,用于为机油泵2传递主油道14的压力信息。

    还包括一机油收集器1,其用于从油底壳内吸取润滑油并进行初级过滤送至机油泵2。

    还包括一机油冷却器8,其一端通过第一和/或第二机滤油道6、7连接所述第二缸体油道5,另一端通过机滤入口油道9连接机油滤清器10。

    机油滤清器10设有一机滤出口油道11,其用于过滤后的润滑油流入缸体。

    所述第一缸盖油道16和第二缸盖油道22分置于缸体的两端。

    所述第二缸盖油道22连接在机油滤油器10的出口上。

    机油泵出油管4布置在缸体内部。

    还包括一斜油道17和第一和/或第二张紧器油道18,19,所述斜油道17一端连接主油道14,另一端连接第一和/或第二张紧器油道18,19,所述第一和/或第二张紧器油道18,19另一端连接正时链条张紧器并用于向正时链条张紧器供油。

    与目前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

    1、缩短油道的总长度;

    2、润滑油经过滤后,直接给缸盖供油,从而提高缸盖的油压及响应速度;

    3、机油泵根据主油道压力适时调节排量,从而减少流量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案例的右后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案例的左前视图。

    图中:1.机油收集器、2.机油泵、3.机油泵出油管、4.第一缸体油道、5.第二缸体油道、6.第一机滤油道、7.第二机滤油道、8.机油冷却器、9.机滤入口油道、10.机油滤清器、11.机滤出口油道、12.第三机滤油道、13.第三缸体油道、14.主油道、15.第四缸体油道、16.第一缸盖油道、17.斜油道、18.第一张紧器油道、19.第二张紧器油道、20.机油压力反馈油道、21.第五缸体油道、22.第二缸盖油道、23.机滤油道。

    其中斜油道17共有5条,分别通往5个主轴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其为本发明多种实施方式中的一种优选实施例。

    参照图1,2的一种发动机缸体总成的润滑油路布置方式,包括机油收集器1、机油泵2、机油泵出油管3、缸体油道4、机油冷却器8、机油滤清器10、主油道14、斜油道17、缸盖油道16、缸盖油道22、机油压力反馈油道20、以及一些辅助油道,机油泵2与缸体油道4通过一根机油泵出油管3连接,有两条通往缸盖的油道,即缸盖油道16、缸盖油道22,有一条机油压力反馈油道20,且该油道与主油道14之间还有斜油道17和张紧器油道18,缸盖油道16、缸盖油道22分置于缸体的两端,缸盖油道16连接在机油滤油器10的出口上,张紧器油道连接且仅连接了斜油道17。

    机油泵2与缸体油道4通过一根机油泵出油管3连接。与在缸体内铸造油道相比,这种连接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油道的总长度,从而降低润滑滑在油道内的能量损失。机油泵出油管4布置在缸体内部,其两端的法兰连接部位允许有少量渗油。所以这种连接方式对精度要求不高,易于实现。

    润滑油经过机油滤清器10过滤后,有两个走向。一路通过油道21和缸盖油道22流向缸盖;另一路经由油道11、12、13进入主油道14,其中又有一部份经由油道15、缸盖油道16流向缸盖。两条缸盖油道分别对缸盖不同部位供油,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润滑油在油道中的不必要的循环,从而减少能量损失。并且,对于缸盖油道22,由于润滑油从机油滤清器出来后直接通向缸盖,因此具有压力变化响应快、压力高的特点,非常适合缸盖内对机油压力、响应速度要求苛刻的零件部件供油。

    机油压力反馈油道20用于向机油泵实时提供主油道压力变化情况。从而使机油泵根据主油道压力值适时调整转排量,达到减少机油流量浪费的目的。

    机油收集器1从油底壳内吸取润滑油并进行初级过滤。润滑油通过机油泵2加压后,流入机油泵出油管3。机油泵出油管3是润滑油流往缸体的捷径,使得机油仅通过很短的缸体油道4和5就流出缸体进入机滤。与传统油道布置相比,该布置在这一环节上节省约一半的油道长度。

    润滑油经由机滤油道6、7进入机油冷却器8,再经由机滤入口油道9进入机油滤清器10过滤。过滤后的润滑油流入机滤出口油道11。在这里润滑油分为两路。一路通过机滤油道23、缸体油道21,缸盖油道22通向缸盖。由于这部份的油道非常短,所以油压损失很小、压力较高,对机油压力变化的响应速度也较快。可以对缸盖内对机油压力、响应速度要求苛刻地零件部件如可变气门升程机构供油。另一路通过机滤油道12、缸体油道13流入主油道。在主油道的润滑油一部份通过斜油道润滑曲轴;另一部份通过缸体油道15、缸盖油道16流向缸盖。

    进入斜油道17的润滑油中的一部分通过张紧器油道18和19为正时链条张紧器供油。机油压力反馈油道20就近连接张紧器油道18,为机油泵2传递主油道14的压力信息。

    在附图1、附图2的基础上,如果布置许可,可以取消缸体油道15和缸盖油道16,仅通过缸盖油道22向缸盖供油。也就是说:润滑油从机油滤清器流出后分为两路,一路流进缸体、一路流进缸盖。二者为并联关系。这样可以极大的降低主油道14压力波动对缸盖润滑的影响。

    在附图1、附图2的基础上,如果布置许可,可以将机油压力反馈油道20直接连接到主油道14上,从而更精确的为机油泵2传递主油道压力信息。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发动机缸体总成的润滑油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种发动机缸体总成的润滑油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种发动机缸体总成的润滑油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发动机缸体总成的润滑油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发动机缸体总成的润滑油路.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缸体总成的润滑油路,该布置方式包括机油收集器、机油泵、机油泵出油管、机油冷却器、机油滤清器、主油道、斜油道、缸盖油道、压力反馈油道、其它辅助油道。该布置方式有以下特点:使用机油泵出油管,有效减少了缸体油道布置难度;机油滤清器和机油冷却器模块化设计;缸体上有两条油道通向缸盖,从而降低压降、提高压力响应速度;设置一条机油压力反馈油道,使机油泵可以根据主油道的压力来适时调节转排量。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一般机器或发动机;一般的发动机装置;蒸汽机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