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医疗数据转移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患者的医疗数据转移方法及用于患者医疗数据转移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医疗设备在数据存储方面的技术发展,医疗设备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均实现了对通用存储设备的支持,医疗设备的系统软件也已具备接收外来数据存储设备的能力,同时,通用数据存储设备具有体积小、装载/卸载方便、存储容量大等特点。在IT业内,通用存储设备不仅可应用于医疗设备,还可应用于个人计算机等设备。
随着各医疗机构业务的不断发展,各科室(OR、ER、ICU)之间的业务往来越来越密切,患者(例如病人、被医治的其它动物)在各科室之间的转移(转出/转入)必不可少,病人转移的目标科室需要了解病人在转移前的生命体征情况,以便为下一步的救治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另外,在部分医疗机构的资产管理规定(或其他相关规定)中有约束:一般情况下医疗设备(如病人监护仪)放在固定地点,不允许随便转移至其他科室。
在上述技术背景及应用背景下,各医疗机构迫切需要一种简单、通用的病人临床数据转移方法及装置。
医疗趋势数据因和时间相关,无法采用通常的拷贝方法。目前,业内存在基于模块的数据转运技术。基于模块的数据转运,指将用于转运的监护模块从源监护仪中拔出,再插入到目标监护仪中。此技术对医疗设备的结构要求较高,即要求源设备、目标设备均为插件式医疗设备,支持模块的热插拔。一般的医疗机构都不会全部配备插件式监护仪,因此这种技术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要求甚高,暂时无法做到通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患者医疗数据转移方法及装置,使患者的医疗数据由源操作装置安全转入目标操作装置。
为实现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患者医疗数据转移方法,用于将患者的医疗数据转入目标操作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目标操作装置接入存储有患者医疗数据的存储介质;
判断所述患者医疗数据是否符合数据转移条件,如果符合,则进行数据转入操作,否则终止数据转移。
其中,所述患者医疗数据可以至少包括患者的信息、生理参数趋势数据,还可以进一步包括患者信息和/或测量参数报警限,存储介质中还可以存有源操作装置的机器信息。
其中,所述数据转移条件可以包括时间条件、数据转移时长条件和待转移患者的医疗数据完整且未损坏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时间条件为待转移患者医疗数据的最近趋势数据发生时间早于目标操作装置的当前系统时间,所述数据转移时长条件为待转移患者医疗数据的最近趋势数据发生时间与目标操作装置当前系统时间的差值在用户设置的数据转移时长的范围内,所述数据转移时长为存储介质中待转移的最近一段时间医疗数据中趋势数据发生的最早时刻到用户在目标操作装置进行转入患者操作的那一时刻的时间段。
所述数据转入操作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判断目标操作装置的机器信息和患者信息是否与存储介质中的机器信息和患者信息完全匹配;
如果不能完全匹配,则执行覆盖转入;
如果能够完全匹配,则执行合并转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患者医疗数据转移的装置,包括:用于接入存储介质的接口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的患者医疗数据是否符合数据转移条件的第一判断模块;和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在患者医疗数据符合数据转移条件时进行数据转入操作,否则终止数据转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经过对待转移的患者医疗数据进行数据转移条件,使医务人员将患者的医疗数据由源操作装置安全转移至目标操作装置中,使医务人员无需转移设备即可快捷转移病人的医疗数据,并保证病人临床数据的连贯性,辅助医务人员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医疗诊断,以得到进一步的救治解决方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方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中数据转入的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4为数据合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方案中,用于患者医疗数据转移的装置可以是医疗设备,也可以是电脑或其它计算机设备,医疗设备可以是各种治疗设备或各种监护设备,监护设备可以是除颤监护仪、麻醉监护仪和多参数监护仪等。所转移的患者可以是病人,也可以是被治疗的其它动物。医疗数据为因诊断或治疗而产生的生理数据,包括患者信息和生理参数数据,生理参数数据可以是离散的生理参数数据,也可以是与时间有关的生理参数趋势数据,有地生理参数数据中还可以包括测量参数报警限。
下面以监护仪为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医疗数据为监护数据。
医务人员在对病人进行医疗救治或护理时,需要借助医疗设备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护,期间病人可能需要在进行不同科室之间进行转移,由于源监护设备不能随病人一起转移到新的场所,须使用另外的监护设备进行监护,因此病人在转移前的存储在源操作装置(例如源监护仪)中的生命体征数据无法随病人一同转移至新的监护设备,需要借助于存储介质将医疗数据转入到需要转入的目标操作装置(例如目标监护仪)上。目标操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接口模块、第一判断模块和处理模块。接口模块用于接入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闪存盘、移动硬盘、SD卡或CF卡等,接口模块可以是与存储介质匹配的各种接口,接口模块可以嵌入到监护仪的壳体内,也可以通过转接线位于监护仪的壳体外。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的患者医疗数据是否符合数据转移条件。处理模块用于在患者医疗数据符合数据转移条件时进行数据转移操作,否则终止数据转移。
当需要进行医疗数据转入时,目标操作装置首先接入存储有患者医疗数据的存储介质,然后判断所述患者医疗数据是否符合数据转移条件,如果符合,则进行数据转移操作,否则终止数据转移。数据转移条件可以是时间条件、数据转移时长条件和数据完整条件中的一个或多个,或者也可以包括其他数据转移条件。时间条件为待转移患者医疗数据的最近趋势数据发生时间早于目标操作装置的当前系统时间。数据转移时长条件为待转移患者医疗数据的最近趋势数据发生时间与目标操作装置当前系统时间的差值在用户设置的数据转移时长的范围内,所述数据转移时长为存储介质中待转移的最近一段时间数据中趋势数据发生最早的时刻到用户在目标操作装置进行转入患者操作的那一时刻的时间段。数据完整条件为待转移患者的医疗数据完整且未损坏。在某些实施例中,如果设置数据转移条件为上述条件中的两个,则待转移患者的医疗数据需要同时符合设置的两个条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果设置数据转移条件为上述条件中的三个,则待转移患者的医疗数据需要同时符合设置的三个条件。如果数据转移条件包括数据转移时长条件,则在判断所述患者医疗数据是否符合数据转移条件之前需要用户设置数据转移时长,数据转移时长是从用户在目标监护仪进行转入病人操作的那一时刻算起,向前推算的一段时间。被转移的病人趋势数据的数据转移时长可由用户灵活选择,可在源监护仪或目标监护仪上设置,监护仪提供了多种选择。
患者医疗数据通常包括患者信息和生理参数趋势数据,更进一步包括测量参数报警限,为便于数据转移时数据的正确处理,存储介质上还存储有该患者的源操作装置的机器信息。
上述实施例使医务人员将病人在转移前记录的监护数据转移至目标监护仪中,使医务人员无需转移监护仪即可快捷转移病人的监护数据,并通过转移条件判断和转入操作保证病人临床数据的安全性和连贯性,辅助医务人员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医疗诊断,以得到进一步的救治解决方案。
如图2所示,为患者的医疗数据转移的一种处理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数据转移流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源监护仪上进行的转出病人时的数据转出步骤;第二阶段,在目标监护仪中插入存储介质,然后进行的病人数据转入步骤。
数据转出阶段主要完成两步工作:
1)在源监护仪中进行数据转出的操作;
2)从源监护仪中拔出存储介质。
数据转入阶段中,目标监护仪主要执行以下步骤:
在步骤101,通过接口模块将存储介质与目标监护仪连接,使两者之间可进行数据通讯,然后执行步骤103。
在步骤103,判断存储介质是否损坏,如果存储介质出现物理损坏,则执行步骤105,给出用户提示,且终止转移流程;如果存储介质完好,则继续执行步骤107。
在步骤107,判断目标监护仪的工作模式,如果目标监护仪当前处于监护或待机模式,则继续下一步,执行步骤109;如果目标监护仪当前处于演示、维护或配置模式,则终止数据转移流程,存储介质中继续保留待转移病人。
在步骤109,判断存储介质中的待转移的医疗数据是否满足数据转移条件,如果符合数据转移条件,则继续下一步,执行步骤111;如果不符合数据转移条件,则终止转移流程。
本实施例中以数据转移条件包括时间条件、数据转移时长条件和数据完整条件为例说明。
数据完整条件:待转移病人的数据完整,未损坏。该条件防止在计算机等设备上将存储介质中的数据改变或删除,或更改文件属性。
时间条件:待转移病人的最近趋势数据发生时间要早于目标监护仪当前系统时间;例如:待转移病人最近的趋势数据发生时间是当天的15:32分,而目标监护仪当前的系统时间是15:00,此情况不符合时间条件,不能进行数据转移。该条件防止因待转移病人最近的趋势数据发生时间超前于目标监护仪当前的系统时间而导致的数据混乱。
数据转移时长条件:待转移病人的最近趋势数据发生时间与目标监护仪当前系统时间的差值要在用户设置的数据转移时长范围内,即待转移病人的最近趋势数据发生时间与目标监护仪当前系统时间的差值小于设置的数据转移时长;例如:待转移病人最近的趋势数据发生时间是当天的15:32分,而目标监护仪当前的系统时间是19:00,两者相差3个多小时,而目标监护仪设置的转移时长是2小时,那么这样的情况就不符合数据转移时长条件,不能进行数据转移。该条件防止设置的数据转移时长太小,如果数据转移时长太小,则当从用户在目标监护仪进行转入病人操作的那一时刻算起,向前推算的一段时间达到设置的数据转移时长时,可能存储介质上并没有数据被转入目标监护仪。
在步骤111,确认转入。数据转移条件判断完毕后,提供确认转入的机制,在某些实施例中,系统可能弹出对话框,进行人机对话:
确认转入,则继续下一步,执行步骤113;
放弃转入,则终止转移流程。
在步骤113,进行医疗数据转入。根据对目标监护仪中的患者信息及机器信息和存储介质中患者信息及机器信息的比对结果,将数据转入方式分为两种:覆盖转入、合并转入。当目标监护仪中的患者信息及机器信息与存储介质中患者信息及机器信息完全匹配时,则执行步骤117,进行“合并转入”,即将存储介质中患者的医疗数据按照时间和目标监护仪中的该患者的医疗数据进行合并或对接。当目标监护仪中的患者信息及机器信息与存储介质中患者信息及机器信息不能完全匹配时,则执行步骤115,进行“覆盖转入”,当目标监护仪只能保留一个患者的医疗数据时,覆盖转入即将存储介质中的患者医疗数据覆盖替换目标监护仪中的数据。当目标监护仪能够保留多个患者的医疗数据时,覆盖转入即在目标监护仪中为待转移的患者建立一个新记录,并将存储介质中患者的医疗数据拷贝到该纪录中。
数据转入的一种实施例流程图如图3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数据转入开始后,在步骤201,判断目标监护仪中的患者信息是否和存储介质中患者信息相同,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03,否则对存储介质上的患者的医疗数据执行步骤207,进行覆盖转入。
在步骤203,判断目标监护仪中的机器信息是否和存储介质中机器信息相同,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05,否则对存储介质上的患者的医疗数据执行步骤207。
在步骤207,按照设定的数据转移时长读取存储介质中的患者医疗数据,执行覆盖转入。当目标监护仪只能保留一个患者的医疗数据时,覆盖转入步骤包括:
先将目标监护仪中的医疗数据清空;
将存储介质中被转移患者的患者信息拷贝至目标监护仪;
将存储介质中被转移患者的趋势数据拷贝至目标监护仪;
将存储介质中患者的参数报警限替换目标监护仪中对应的参数报警限。
当目标监护仪能够保留多个患者的医疗数据时,覆盖转入的步骤包括:
将存储介质中被转移患者的患者信息拷贝至目标操作装置中;
将存储介质中被转移患者的趋势数据拷贝至目标操作装置中该患者的记录中;
将存储介质中被转移患者的参数报警限替换目标操作装置中该患者的对应的参数报警限。
覆盖转入适用场景为:院前->院内、院内科室A->院内科室B。
覆盖转入的特点是:目标监护仪从未接收过待转移病人。
在步骤205,按照设定的数据转移时长读取存储介质中的患者医疗数据,执行合并转入。合并转入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目标监护仪数据保留,不进行清空处理;
保持目标监护仪中当前患者的患者信息不变;
然后将存储介质中待转移的患者趋势数据与目标监护仪中与其匹配的患者的趋势数据进行合并。数据合并的要求是:在存储介质中提取满足数据转移时长内的患者趋势数据拷贝至目标监护仪,对目标监护仪中同一患者的同一时间段的趋势数据进行覆盖,同时对于目标监护仪中其他时间段的该患者的趋势数据保留。例如:请参见图4,数据转移时长为4小时,用户在目标监护仪选择转入病人的时间是2007年12月3日15:30,存储介质中待转移病人共有8小时趋势数据,且趋势数据最近生成时间为2007年12月3日15:15,则将存储介质中待转移病人的趋势数据2007年12月3日11:30至15:15之间的数据转入目标监护仪,覆盖目标监护仪中同一患者的同一时间段的趋势数据,存储介质中待转移病人的其他时间段的趋势数据不做转入。
最后将参数报警限替换目标监护仪中该患者的对应的参数报警限。
合并转入适用场景是:科室A->院内其它科室->回到科室A。
合并转入的特点是:目标监护仪接收过待转移患者。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数据转入步骤中,也可通过人机问答界面,通过医务人员的人工判断(即结合人工判断的数据转移),来确定目标监护仪中的患者信息是否和存储介质中患者信息相同和目标监护仪中的机器信息是否和存储介质中机器信息相同,从而决定是覆盖转入还是合并转入。
上述实施例中,医疗数据还可以是其它的与时间有关的生理趋势数据,例如影像数据,包括患者信息和与时间有关的影像数据。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