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面板以及电子设备.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96606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PDF 页数:46 大小:2.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260667.4

申请日:

2009.12.18

公开号:

CN101750802A

公开日:

2010.06.2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G02F 1/1343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索尼株式会社变更后权利人: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西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日本东京都变更后权利人:日本爱知县登记生效日:20121115|||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2F 1/1343申请日:20091218|||公开

IPC分类号:

G02F1/1343

主分类号:

G02F1/1343

申请人:

索尼株式会社

发明人:

樱井芳亘; 田中大直; 奥野晴美; 小糸健夫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8.12.19 JP 2008-324781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代理人:

雒运朴;李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面板以及电子设备。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横向电场显示型液晶面板中,反扭曲现象不能自然消失。本发明的液晶面板,其具有:彼此隔着一定距离而对置配置的第1和第2基板;密封于第1和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定向膜;形成于第1基板侧的对置电极图案;和像素电极图案,其形成于第1基板侧且形成为至少在连接件侧的终端部将多根电极分支连结起来,该多根电极分支的延伸设置方向以设置于比像素区域的中央靠近形成有连接件的连接部的位置的1个弯折点为界进行弯折;其中,在像素电极图案中形成的狭缝中的、以弯折点为界靠近连接件而形成的狭缝的延伸设置方向与液晶层的定向方向形成为以7°以上的角度交叉。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液晶面板,具有:
彼此隔着一定距离而对置配置的第1和第2基板;
密封于上述第1和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定向膜;
形成于上述第1基板侧的对置电极图案;和
像素电极图案,其形成于上述第1基板侧,且形成为至少在像素上部或像素下部的终端部将多根电极分支连结起来,该多根电极分支的延伸设置方向以设置于比像素区域的中央靠近像素上部的位置的1个弯折点为界进行弯折;其中,
在上述像素电极图案中形成的狭缝中的、以上述弯折点为界靠近上述像素上部而形成的狭缝的延伸设置方向形成为,以7°以上的角度与上述液晶层的定向方向交叉。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其中,
以上述弯折点为界而形成在与上述像素上部相反一侧的狭缝的延伸设置方向形成为,以7°以上的角度与上述液晶层的定向方向交叉。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面板,其中,
上述狭缝的延伸设置方向与上述液晶层的定向方向的交叉角为7°以上15°以下。

4.
  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其中,
上述像素电极图案和上述对置电极图案形成在相同层面。

5.
  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其中,
上述像素电极图案和上述对置电极图案形成在不同层面。

6.
  一种液晶面板,具有:
彼此隔着一定距离而对置配置的第1和第2基板;
密封于上述第1和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定向膜;
形成于上述第1基板侧的对置电极图案;和
像素电极图案,其形成于上述第1基板侧,且形成为将多根电极分支在各自的两端部连结起来,该多根电极分支的延伸设置方向在以设置于比像素区域的中央靠近像素上部的位置的第1弯折点为界进行弯折,并且以设置于比像素区域的中央靠近像素下部的位置的第2弯折点为界进行弯折;其中,
在上述像素电极图案中形成的狭缝中的、以上述第1弯折点为界靠近上述像素上部而形成的狭缝的延伸设置方向、和以上述第2弯折点为界靠近上述像素下部而形成的狭缝的延伸设置方向形成为,以7°以上的角度与上述液晶层的定向方向交叉。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面板,其中,
上述狭缝的延伸设置方向与上述液晶的定向方向的交叉角为7°以上15°以下。

8.
  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液晶面板,其中,
上述像素电极图案还在像素区域的中央附近具有第3弯折点。

9.
  根据权利要求6~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其中,
上述像素电极图案和上述对置电极图案形成在相同层面。

10.
  根据权利要求6~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其中,
上述像素电极图案和上述对置电极图案形成在不同层面。

11.
  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液晶面板,其中,
当上述像素电极图案在位于像素区域中央的第3弯折点的两侧附近具有第4弯折点和第5弯折点的情况下,形成在上述第3弯折点和第4弯折点之间的狭缝的延伸设置方向、和形成在上述第3弯折点和第5弯折点之间的狭缝的延伸设置方向形成为,以7°以上的角度与上述定向膜的定向方向交叉。

12.
  根据权利要求6~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其中
上述像素电极图案和上述对置电极图案形成在相同层面。

13.
  根据权利要求6~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其中,
上述像素电极图案和上述对置电极图案形成在不同层面。

14.
  一种电子设备,具有:
液晶面板,其具有:彼此隔着一定距离而对置配置的第1和第2基板;密封于上述第1和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定向膜;形成于上述第1基板侧的对置电极图案;像素电极图案,其形成于上述第1基板侧,且形成为至少在像素上部或像素下部的终端部将多根电极分支连结起来,该多根电极分支的延伸设置方向以设置于比像素区域的中央靠近像素上部的位置的1个弯折点为界进行弯折,其中,在上述像素电极图案中形成的狭缝中的、以上述弯折点为界靠近上述像素上部而形成的狭缝的延伸设置方向形成为,以7°以上的角度与上述液晶层的定向方向交叉;
驱动上述液晶面板的驱动电路;
对整个系统的动作进行控制的系统控制部;
接受针对上述系统控制部的操作输入的操作输入部。

15.
  一种电子设备,具有:
液晶面板,其具有:彼此隔着一定距离而对置配置的第1和第2基板;密封于上述第1和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定向膜;形成于上述第1基板侧的对置电极图案;像素电极图案,其形成于上述第1基板侧,且形成为将多根电极分支在各自的两端部连结起来,该多根电极分支的延伸设置方向在以设置于比像素区域的中央靠近像素上部的位置的第1弯折点为界进行弯折,并且以设置于比像素区域的中央靠近像素下部的位置的第2弯折点为界进行弯折,其中,在上述像素电极图案中形成的狭缝中的、以上述第1弯折点为界靠近上述像素上部而形成的狭缝的延伸设置方向、和以上述第2弯折点为界靠近上述像素下部而形成的狭缝的延伸设置方向形成为,以7°以上的角度与上述液晶层的定向方向交叉;
驱动上述液晶面板的驱动电路;
对整个系统的动作进行控制的系统控制部;
接受针对上述系统控制部的操作输入的操作输入部。

说明书

液晶面板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发明涉及利用在像素电极与对置电极之间产生的横向电场将液晶分子的排列旋转控制为与基板面平行的驱动方式的液晶面板。此外,本说明书中提出的发明具有作为搭载了该液晶面板的电子设备的侧面。
背景技术
目前,在液晶面板的面板构造中,除了相对于面板面在垂直方向上产生电场的纵向电场显示型之外,还提出了各种驱动方式的面板构造。例如,提出了一种相对于面板面在水平方向上产生电场的横向电场显示型的面板构造。
在该横向电场显示型的液晶面板中,液晶分子的旋转方向与基板面平行。即,在横向电场显示型的液晶面板中,液晶分子向与基板面垂直的方向旋转少。因此,公知具有光学特性(对比度、亮度、色调)的变化较少的特性。即,横向电场显示型的液晶面板具有比纵向电场显示型的液晶面板视角大的特点。
图1中表示构成横向电场显示型的液晶面板的像素区域的剖面构造例,图2中表示对应的俯视构造例。
液晶面板1由两片玻璃基板3、5、以及按照被这两片玻璃基板夹持的方式封入其间的液晶层7构成。各基板的外侧表面上配置有偏光板9,内侧表面上配置有定向膜11。其中,定向膜11是为了使液晶层7的液晶分子组在一定方向上排列而使用的膜。一般使用聚酰亚胺膜。
此外,在玻璃基板5中形成有由透明导电膜形成的像素电极13和对置电极15。其中,像素电极13具有用连结部13B将加工为梳齿状的5根电极分支13A的两端连结起来的构造。另一方面,对置电极15以覆盖整个像素区域的方式形成在电极分支13A的下层侧(玻璃基板5一侧)。根据该电极构造,在电极分支13A和对置电极15之间产生抛物线形电场。在图1中用带箭头的虚线表示该电场。
另外,像素区域对应图2所示的信号线21与扫描线23包围的区域。而且,在各像素区域中,配置有用于控制对像素电极13施加信号电位的薄膜晶体管。该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电极与扫描线23连接,根据扫描线23的电位来对其导通、截止动作进行切换控制。
此外,薄膜晶体管的一个主电极通过未图示的布线案图与信号线21连接,另一个主电极与像素电极的连接件25连接。因此,在薄膜晶体管进行了导通动作的情况下,信号线21与像素电极13被控制成连接状态,信号电位被施加到像素电极13。
此外,如图2所示,在该说明书中,将电极分支13A之间的缝隙称为狭缝31。在图2的情况下,狭缝31的延伸设置方向与信号线21的延伸设置方向相同。
作为参考,在图3的(A)和(B)中表示了连接件25附近的剖面构造。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234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202356号公报
在横向电场显示型液晶面板中,已知如图4所示,在狭缝31的两端部分(由连结部13B将电极分支13A连结起来的部分的附近),施加电压时的液晶分子的定向易紊乱。该现象被称为向错(disclination)。图4中,用阴影线表示了由于发生向错而出现液晶分子排列紊乱的区域41。在图4的情况下,合计10个区域41中发生了液晶分子的定向紊乱。
然而,如果对该向错施加了外部压力(手指按压等),则液晶分子的排列的紊乱具有如下的特性:沿着电极分支13A的延伸设置方向扩展,进而分别从像素的上部、下部扩展的向错在像素中央结合并保持了形状。另外,该向错内的液晶分子向与由电场方向决定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以下,将这种现象称为反扭曲现象(reverse twist)。
图5中表示发生了反扭曲现象的例子。在图5中,用沿着电极分支13A的延伸设置方向延伸的阴影线表示该液晶分子排列紊乱的区域43。
在目前所使用的液晶面板中,存在若发生反扭曲现象则无法通过自然放置使其复原的问题。原因在于,分别从像素的上部和下部延伸的向错在像素中央部结合而形成稳定状态,使得位于区域43的液晶分子的定向方向无法复原。结果,存在发生了反扭曲现象的区域43作为画面残留(即,显示斑点)而可见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发明者们提出了一种液晶面板,该液晶面板具有:彼此隔着一定距离而对置配置的第1和第2基板;密封于第1和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定向膜;形成于第1基板侧的对置电极图案;和像素电极图案,其形成于第1基板侧,且形成为至少在像素上部的终端部将多根电极分支连结起来,该多根电极分支的延伸设置方向以设置于比像素区域的中央靠近像素上部的位置的1个弯折点为界进行弯折。
在此,优选,在像素电极图案中形成的狭缝中的、以弯折点为界靠近像素上部而形成的狭缝的延伸设置方向形成为,以7°以上的角度与液晶层的定向方向交叉。根据该构成,能够提高限制在像素上部附近产生的定向紊乱的效果。
此外,优选以弯折点为界而形成在与像素上部相反一侧的狭缝的延伸设置方向形成为,以7°以上的角度与液晶层的定向方向交叉。根据该构成,即便在反扭曲线的生长越过弯折区域而前进到画面中央侧的情况下,也能够迅速使定向紊乱消失。
而且,优选,狭缝的延伸设置方向与液晶层的定向方向的交叉角为7°以上15°以下。原因在于,交叉角越大施加电压时的定向稳定性越强,但交叉角越大透光率越低。
另外,像素电极图案和上述对置电极图案可以形成在相同层面,也可以形成在不同层面。即,只要是横向电场显示型液晶面板且像素电极中具有狭缝,与像素区域的剖面构造无关都可以应用。
此外,也可以在像素电极图案中设置多个弯折点。例如设置2个弯折点的情况下,优选第2个弯折点设置在位于像素下部的连结部附近。这是由于像素下部的终端部也会产生向错。
此外,例如在设置3个弯折点的情况下,优选第3个弯折点设置在像素区域的中央附近。通过设置第3个弯折点,能将像素区域分割为2个区域,能够扩展视角。
此外,例如在设置5个弯折点的情况下,优选第4、第5个弯折点设置在第3个弯折点的两侧附近。此时,通过使形成在以第3个弯折点为中心而位于其两侧的第4、第5弯折点之间的狭缝的延伸设置方向与液晶层的定向方向的交叉角大于7°,能够提高像素区域中央附近的施加电压时的定向稳定性。
发明者们着眼于产生向错的狭缝端部,以使该区域附近的狭缝延伸设置方向与液晶层的定向方向之间的交叉角为7°以上的方式来形成像素电极图案或定向膜。
通过采用该像素构造,能够重点提高狭缝端部的定向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横向电场显示型液晶面板的剖面构造例的图。
图2是说明横向电场显示型液晶面板的俯视构造例的图。
图3是表示连接件附近的剖面构造例的图。
图4是说明向错的图。
图5是说明反扭曲现象的图。
图6是表示液晶面板模块的外观例的图。
图7是表示液晶面板模块的系统构成例的图。
图8是说明狭缝的延伸设置方向与液晶层的定向方向的交叉角的图。
图9是说明交叉角的大小与显示斑点的消失时间的关系的图。
图10是说明交叉角的大小与显示斑点的等级的关系的图。
图11是说明交叉角的大小与相对透光率的关系的图。
图12是说明在像素区域的一部分设置弯折区域时的狭缝的延伸设置方向与液晶层的定向方向之间的交叉角的图。
图13是说明在像素区域的一部分设置弯折区域时的狭缝的延伸设置方向与液晶层的定向方向之间的交叉角的图。
图14是按照交叉角的大小不同来说明弯折区域的面积比例与相对透光率的关系的图。
图15是表示弯折区域的面积比为100%时的像素构造例的图。
图16是表示第一个像素构造例的图(俯视构造)。
图17是表示第二个像素构造例的图(俯视构造)。
图18是表示第三个像素构造例的图(俯视构造)。
图19是表示第四个像素构造例的图(俯视构造)。
图20是表示第五个像素构造例的图(俯视构造)。
图21是表示第六个像素构造例的图(俯视构造)。
图22是表示第七个像素构造例的图(俯视构造)。
图23是表示第八个像素构造例的图(俯视构造)。
图24是表示第九个像素构造例的图(剖面构造)。
图25是说明电子设备的系统构成的图。
图26是表示电子设备的外观例的图。
图27是表示电子设备的外观例的图。
图28是表示电子设备的外观例的图。
图29是表示电子设备的外观例的图。
图30是表示电子设备的外观例的图。
符号说明如下:
11...定向膜;13...像素电极;13A...电极分支;13B...连结部;13C...连结枝;15...对置电极;15A电极分支;31...狭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按如下所示的顺序说明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A)液晶面板模块的外观例和面板构造
(B)在狭缝的延伸设置方向与定向膜的定向方向之间发现的特性
(C)像素构造例1(弯折点为1个的单域构造例)
(D)像素构造例2(弯折点为1个的单域构造例)
(E)像素构造例3(弯折点为2个的单域构造例)
(F)像素构造例4(弯折点为3个的双域构造例)
(G)像素构造例5(弯折点为3个的双域构造例)
(H)像素构造例6(弯折点为5个的双域构造例)
(I)像素构造例7(弯折点为5个的双域构造例)
(J)像素构造例8(变形例)
(K)像素构造例9(变形例)
(L)像素构造例10(变形例)
(M)其他实施例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未特别示出或记载的部分,使用该技术领域的周知或公知技术。并且,下面所说明的实施例为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本发明不局限于此。
(A)液晶面板模块的外观例和面板构造
图6中表示了液晶面板模块51的外观例。液晶面板模块51具有在支承基板53上贴合了对置基板55的构造。支承基板53由玻璃、塑料或其他基体材料构成。对置基板55也以玻璃、塑料或其他透明部件作为基体材料。对置基板55是隔着密封材料对支承基板53的表面进行密封的部件。
另外,仅在光的射出侧确保基板的透明性即可,另一方的基板侧也可以是不透明的基板。
此外,根据需要,在液晶面板51上配置用于输入外部信号或驱动电源的FPC(柔性印制电路)板57。
图7中表示了液晶面板模块51的系统构成例。液晶面板模块51具有如下构成:在下部玻璃基板61(与图1的玻璃基板5对应)上,配置有像素阵列部63、信号线驱动器65、栅极线驱动器67、定时控制器69。在该实施方式中,像素阵列部63的驱动电路形成为1个或多个半导体集成电路,并安装于玻璃基板上。
而且,像素阵列63具有构成显示上的1个像素的白色单元(WhiteUnit)配置成M行×N列的矩阵构造。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行,是指由沿图中X方向排列的3×N个子像素71构成的像素列。此外,所谓列,是指沿图中Y方向排列的M个子像素71构成的像素列。当然,根据垂直方向的显示分辨率和水平方向的显示分辨率来确定M和N的值。
此外,信号线驱动器65用于向信号线DL施加与像素灰度等级对应的信号电位Vsig。在本实施例中,以沿图中Y方向延伸的方式对信号线DL进行了布线。
栅极线驱动器67用于向扫描线WL施加用于提供信号电位Vsig的写入定时的控制脉冲。在本实施例中,以沿图中X方向延伸的方式对扫描线WL进行了布线。
在此,子像素71中形成有未图示的薄膜晶体管。此外,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电极与扫描线WL连接,主电极的一方与信号线DL连接,主电极的另一方与像素电极13连接。
定时控制器69为向信号线驱动器65和栅极线驱动器67供给驱动脉冲的电路器件。
(B)在狭缝的延伸设置方向与液晶层的定向方向之间发现的特性
如上所述,在以往的像素构造中存在如下问题:若因手指按压等而产生了液晶分子定向紊乱(反扭曲现象),则总是会作为显示斑点而被辨认出。
因此,发明者们通过使由像素电极13的电极分支13A形成的狭缝31的延伸设置方向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的交叉角度可变,来对是否能以自然方式减轻液晶分子的定向紊乱进行了实验。另外,所谓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也称为“液晶的定向方向”)由液晶所具有的介电常数各项异性的朝向来定义,且设为介电常数大的方向。
下面,说明通过实验所清楚的特性。
首先,用图8说明狭缝31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之间的关系。图8为表示子像素71的俯视构造的图。另外,在图8中,着眼于狭缝31的延伸设置方向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之间的关系,因此,省略了薄膜晶体管等的显示。
图8所示的俯视构造与在图2中说明的俯视构造相同,对对应部分标记同一符号。即,子像素71形成于由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的信号线21和沿X轴方向延伸设置的扫描线23包围的矩形区域内。此外,像素电极13由5根电极分支13A和将其两端连结起来的连结部13B构成。在图8的情况下,形成于电极分支13A彼此之间或电极分支13A与图中右侧的信号线21之间的狭缝31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
即,狭缝31的延伸设置方向形成为与信号线21平行、与扫描线23垂直。
此外,在图8中,用箭头线表示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在图8中,纸面斜右上方为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在图8中,将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与狭缝31的延伸设置方向的交叉角表示为α。
发明者们着眼于该交叉角α,针对各种交叉角α测量了到显示斑点消失为止所需的时间。
在图9中表示测量结果。图9的横轴为狭缝31的延伸设置方向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的交叉角α,图9的纵轴为到显示斑点消失为止所需的时间。
根据图9所示的实验结果可以确认,交叉角α小于7°时,反扭曲现象引起的显示斑点不会自然消失。
另一方面,确认了在交叉角α为7°以上的情况下,反扭曲现象引起的显示斑点可以自然消失。而且,当交叉角α为7°时,显示斑点消失所需的时间为3.5秒。此外,根据实验结果确认了,交叉角α越大,则到显示斑点消失为止的时间越短。确认了例如交叉角α为10°时,显示斑点消失需要3秒。还确认了例如交叉角α为15°时,显示斑点消失需要2.5秒。还确认了例如交叉角α为20°时,显示斑点消失需要1.5秒。
根据以上结果,发明者们发现,通过将狭缝31的延伸设置方向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的交叉角α设定为7°以上,能够提高横向电场显示型液晶面板中的液晶分子的定向稳定性。即,发现了即便由于手指按压等而产生反扭曲现象,也能够使定向紊乱自然消失。
在图10中显示了在交叉角α与显示斑点的等级之间所观察到的结果。图10的横轴为狭缝31的延伸设置方向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之间的交叉角α,图10的纵轴为显示斑点的辨认等级。
如图10所示,确认了只要交叉角α为10°以上,从任意的角度看显示画面都看不到显示斑点。此外,确认了交叉角α为5°时,从斜方看显示画面时,能看到微小的显示斑点。另外,确认了在交叉角α为大于等于5°而小于10°的范围,辨认性如图10所示逐渐变化。
但是,也确认了具有交叉角α过大则透光率会降低的特性。在图11中表示了所确认的透光特性。另外,图11的横轴为狭缝31的延伸设置方向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的交叉角α,图11的纵轴为相对透光率。而且,对于图11中的相对透光率,将交叉角α为5°时的透光率表示为100%。
在图11中,交叉角α为5°时的透光率最大,交叉角α为45°时的透光率最小。另外,交叉角α为45°时的相对透光率约为64%。
如图11所示,可以确认交叉角α与相对透光率之间大致呈线性关系。从该透光率的观点来看,可知交叉角α越小,在显示亮度方面越有利。
然而,图9~图11所示的特性,如图8所示,针对整个像素区域以像素电极12的狭缝31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以一定的交叉角α交叉的情况为前提。此时,如果优先缩短显示斑点消失时间来设定交叉角α则相对透光率变小,如果优先相对透光率来设定交叉角α则显示斑点的消失时间变长。
因此,发明者们建议将交叉角α设定在7°以上15°以下。原因在于,如果交叉角α满足上述角度,便能够使显示斑点的消失时间和相对透光率双方均在较好的范围内。
而且,发明者们通过实验,确认了仅在部分像素区域应用上述交叉角α的条件的效果。下面对实验结果进行说明。
在图12和图13中表示了实验中所使用的子像素71的俯视构造例。
图12和图13所示的俯视构造与在图8中说明的俯视相同,对对应部分标记同一符号。即,子像素71形成于由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的信号线21和沿X轴方向延伸设置的扫描线23包围的矩形区域内。此外,在图12和图13中,像素电极13由5根电极分支13A和将其两端连结起来的连结部13B构成。
与图8的区别在于,在电极分支13A中的连接件25的附近、即像素上部设置1个弯折点,且使矩形形状的电极分支13A的电极图案以该弯折点为界进行了弯折。
在图12和图13中,将电极图案设计为:位于比弯折点靠近像素区域的中央侧的电极分支13A形成为与信号线21平行,位于比弯折点靠近连接件25侧的电极分支13A相对于信号线21向图中右方倾斜。
在图12和图13中,将弯折部分的面积相对于整个像素区域面积(比弯折点靠近连接件25侧的面积)表示为A%。因此,弯折部分以外的面积为(1-A%)。
在图12和图13中,将由位于比弯折点靠近连接件25侧的电极分支13A形成的狭缝31的延伸设置方向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之间的交叉角设为α1。此外,将形成为与信号线21平行的狭缝31的延伸设置方向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之间的交叉角设为α2。图12是定向方向为图中右上方向、且狭缝延伸设置方向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之间满足α2>α1时的例子。图13是定向方向为图中左上方向、且狭缝延伸设置方向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之间满足α1>α2时的例子。
在图14中表示实验结果。图14表示了按照交叉角不同测量的因弯折部分的面积比例A(%)的不同所导致的相对透光率的变化的结果。图14的横轴为弯折部分占整个像素区域的面积比。而图14的纵轴表示相对透光率的关系。另外,图中所示直线表示针对交叉角α1为10°、15°、20°、25°、30°、35°、40°、45°等各种情况所测量的特性。
如图14所示,当弯折部分的面积比例A为0%时,与交叉角α1的大小无关,相对透光率为100%。在此,所谓弯折部分的面积比例A为0%的情况,是指图8的像素构造。
而且,确认了如下特性:如果弯折部分的面积比例A增大,则与交叉角α1的大小无关,相对透光率降低。
而且,弯折部分的面积比例A为100%时的像素构造例的一例为图15。针对该图15所示的像素构造所获得的相对透光率的特性与上述图11对应。
另外,与图11的特性相同,即交叉角α1越小则相对透光率越高,交叉角α1越大则相对透光率越低。
此外,根据图14可知如下事实。即,如果将使像素电极13的电极分支13A弯折的区域部分仅限定为像素区域的一部分,则与将整个像素区域设为弯折部分的像素构造(图15)相比,能够提高像素区域的相对透光率。
此时,面积比例A的上限因所采用的像素电极13的图案构造和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之间的交叉角α1不同而不同,但是要求能获得某种程度的透光性。例如,作为相对透光率的目标而设定为80%。在图14所示的情况中,如果将弯折部分的面积比例A设定为像素区域面积的50%以下,便能够满足透光率的条件而与交叉角α1的大小无关。
另一方面,对于面积比例A的下限,考虑制造工序中的分辨率界限来设定面积比例A。一般而言,与交叉角α1的大小无关,面积比例A越小则相对透光率越高。因此,实用中优选在将交叉角α1设定得大的状态下,减小面积比例A。
(C)像素构造例1
图16所示的像素构造也以与图12或图13中说明的像素构造相同的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型液晶面板为前提。
因此,像素区域的剖面构造为图1所示的构造。即,对置电极15以覆盖整个像素区域的方式配置在像素电极13的下层侧。
图16所示的像素构造与图12或图13相同,为具有1个弯折点的像素构造。而且,弯折点设置于连接件25附近。更具体而言,在图16的情况下,为了易于清楚从弯折点向连接件25的方向延伸的狭缝31的延伸设置方向,以增大弯折区域面积的方式进行了表示。
在图16中,从弯折点向像素区域的中央方向形成的狭缝31的延伸设置方向形成为与信号线21平行。另一方面,从弯折点向连接件25的方向形成的狭缝31的延伸设置方向形成为,相对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的交叉角α1为7°以上。即,在图16中表示了如下像素构造,即:仅在连接件25的附近区域中,狭缝31与定向方向以7°以上的角度交叉,而在其他像素区域中狭缝31与定向方向小于7°。
然而,多数反扭曲线主要是通过在位于连接件25附近的狭缝31的终端部分所产生的向错,在施加外部压力时沿着狭缝31生长而产生的。
但是,在图16所示的像素构造中,由于在连接件25的附近设置了弯折区域,因此能够提高该区域部分的定向稳定性。其结果,能够抑制向错的生长。
当然,如果向错的生长受到抑制,便能够抑制反扭曲线的产生。此外,即便产生反扭曲线,也能够使其迅速消失。另外,由于弯折区域以外的像素区域中的狭缝延设方向与定向方向的交叉角α2小于7°,因此相对透光率接近100%。
由此,与以往技术相比,能够实现画面亮度高且反扭曲线(图像残留)少的液晶面板。
而且,如果将弯折区域的面积比例A设定得极小,如图14所示,能够提高定向稳定性的效果,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个像素区域的透光率。此外,如果考虑到定向限制力与透光率的平衡,优选交叉角α1为7°~15°左右。
(D)像素构造例2
在图17中表示第二个像素构造例。该像素构造也是以FFS型液晶面板为前提的构造。
在图17所示的情况中,其特征为,满足形成于弯折区域以外的像素区域的狭缝31的延伸设置方向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之间的交叉角α2为7°以上的条件。此外,其特征为,满足形成于弯折区域的狭缝31的延伸设置方向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的交叉角α1为上述交叉角α2以上的条件。
在该像素构造中,能够将与弯折区域对应的狭缝31的延设方向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的交叉角α1设定为7°以上,从而与像素构造例1的情况相同,能够提高定向稳定性并抑制向错的生长。
此外,在该像素构造中,在除去弯折区域的像素区域中(像素区域的中央部分),狭缝31的延伸设置方向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以7°以上的角度α2交叉。因此,即便反扭曲线生长至该区域部分,也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其自然消失。
如上所述,在该像素构造中,可以实现能够对整个像素区域提高施加电压时的定向稳定性,并且即便产生反扭曲线也能使其自然消失的液晶面板。即,与像素构造例1相比能够实现显示品质高的液晶面板。
(E)像素构造例3
图18中表示第三个像素构造例。该像素构造也是以FFS型液晶面板为前提的构造。
该像素构造与上述2个像素构造相同,也对应于单域构造的像素构造例。该像素构造例的特征为,弯折点(弯折区域)为2个。具体而言,在与连接件25相反一侧的连结部13B的附近设置了第2个弯折点。
这是为了增强电极分支13A两端附近的定向限制力并缩短反扭曲线消失所需的时间。当然,在该像素构造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电极分支13A中的位于与连接件25相反一侧的终端部分所产生的向错。
另外,在图18所示的像素构造例中,设定弯折点的位置和弯折方向相对于像素区域的中心镜面对称,但是实际上不局限于此,可以是点对称或不对称。
当然,如果弯折区域占整个像素区域的面积比例增大,则透光率降低,因此优选弯折区域尽量小。此外,针对弯折区域,如果考虑到定向限制力与透光率的平衡,优选交叉角α1为7°~15°左右。
(F)像素构造例4
图19中表示了第四个像素构造例。该像素构造也是以FFS型液晶面板为前提的构造。
在图19所示的像素构造例中,在像素区域的中央附近配置了第3个弯折点。图19所示的像素构造以从该第3个弯折点沿X轴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为边界呈上下镜面构造,但实际上不局限于此。
此处,在图19所示的像素构造例中,在位于像素区域两端部分的2个弯折区域中,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与狭缝31的延伸设置方向形成为以7°以上的角度交叉。
图19着眼于像素电极13以沿X轴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为边界呈上下镜面构造,将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设定为与Y轴方向平行。
另外,在包括弯折点3的像素区域中央的弯折区域中,设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与狭缝31的延伸设置方向的交叉角α2是任意角度。这是由于位于像素区域中央的弯折点3是仅仅以改善视角依赖性为第1目的而形成的。
当然,只要形成于弯折点3和弯折点1之间的狭缝31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之间的交叉角α2为7°以上便能够增强定向稳定性,因此,即便产生反扭曲线也能够可靠地使其消除。根据同样的理由,优选形成于弯折点3和弯折点2之间的狭缝31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之间的交叉角α2为7°以上。
而且,在具有该像素构造的像素构造中,在像素区域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液晶分子的旋转方向相反。即,在像素区域的图中上半部分,由于施加电场液晶分子按逆时针旋转,与此相对,在像素区域的图中下半部分,由于施加电场液晶分子按顺时针旋转。
由此,液晶分子的旋转方向相反,从而斜向的视角特性互补,因此,能够改善视角依赖性。
(G)像素构造例5
在图20中表示第五个像素构造例。该像素构造与图19所示的双域构造的变形例对应。
不同点在于,在第3个弯折点处追加设置了将电极分支13A相互连结的连结枝13C。
在图19所示的像素构造中,在上下2个域的边界部分,液晶分子的旋转方向相反,产生了定向紊乱。因此,在产生了反扭曲线的情况下,对反扭曲线的消失有很大影响。
另一方面,在图20所示的像素构造中,利用连结枝13C将2个域完全分离。由此,能够消除定向紊乱。其结果,图20所示的像素构造能够缩短反扭曲线消失所需的时间,与图19所示的像素构造相比,能够相应地提高显示品质。
(H)像素构造例6
图21中表示第六个像素构造例。另外,图21所示的像素构造与图19所示的像素构造的变形例对应。
在上述第六个像素构造(图21)中,采用了将2个域完全分离,抑制域边界部分的定向紊乱的方法。
另一方面,在该像素构造例中,采用了在第3个弯折点的两侧附近形成第4个、第5个弯折点的构造。此时,以如下方式来形成像素图案:形成于第3个弯折点和第4个弯折点之间的狭缝31的延伸设置方向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的交叉角α3为7°以上。同样,以如下方式来形成像素图案:形成于第3个弯折点和第5个弯折点之间的狭缝31的延伸设置方向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的交叉角α3为7°以上。
即,在该第七个像素构造例中,采用了通过增强第3个弯折点附近区域的定向稳定性来抑制域边界部分的定向紊乱的方法。
当然,图22所示的像素构造在以从第3个弯折点沿X轴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为边界呈上下镜面构造这一点上,与图19所示的第四个像素构造相同。
即,形成于像素区域两端附近的弯折区域的狭缝延伸设置方向形成为以7°以上的交叉角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交叉。根据该构造,能够提高像素区域两端部分的定向稳定性,并且能够有效抑制向错。
另一方面,在位于第1个弯折点和第4个弯折点之间的区域中,以增大透光率的方式来选择对应的狭缝31的延伸设置方向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之间的交叉角α2。在位于第2个弯折点和第5个弯折点之间的区域中也一样。
根据以上的像素构造,能够缩短在像素区域的上下两端部分产生的向错和在域边界部分产生的向错的消失所需的时间。另外,即使在伴随于外部压力在这些区域产生了反扭曲线的情况下,也能够迅速地消除。
(I)像素构造例7
在图22中表示第七个像素构造例。另外,图22所示的像素构造与图20所示的像素构造的变形例对应。
在上述第六个像素构造中,采用了将2个域完全分离从而抑制定向紊乱的方法。但是,在该像素构造中,无论怎样,在连结枝13C的附近区域都会产生反扭曲。
因此,在该像素构造例中,采用了在第3个弯折点的两侧附近新形成第4个、第5个弯折点,强化连结枝13C附近区域的定向稳定性的构造。此时,以如下方式来形成像素图案:形成于第3个弯折点和第4个弯折点之间的狭缝31的延伸设置方向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的交叉角α3为7°以上。同样,以如下方式来形成像素图案:形成于第3个弯折点和第5个弯折点之间的狭缝31的延伸设置方向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的交叉角α3为7°以上。
即,在该第七个像素构造例中,采用了通过增强第3个弯折点的附近区域的定向稳定性来抑制定向紊乱的方法。
当然,图22所示的像素构造在以从第3个弯折点沿X轴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为边界呈上下镜面构造这一点上,与图20所示的第五个像素构造相同。
即,形成于像素区域两端附近的弯折区域的狭缝延伸设置方向形成为以7°以上的交叉角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交叉。在该区域中,定向稳定性得到强化。
另一方面,第1个弯折点和第4个弯折点之间的狭缝延伸设置方向,以为增大透光率而选择出的交叉角α2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交叉。当然,第2个弯折点和第5个弯折点之间的狭缝延伸设置方向,也以为增大透光率而选择出的交叉角α2与液晶层7的定向方向交叉。
通过采用以上构成,能够缩短在像素区域的两端部分产生的向错、和在域边界部分产生的向错消失所需的时间。此外,也能够缩短在像素区域的中央部分产生的向错消失所需的时间。
(J)像素构造例8
在上述7个像素构造例中,针对具有以下像素构造的液晶面板进行了说明,所述像素构造为,在被加工成梳齿状的像素电极13的下层,以覆盖整个像素区域的方式配置了对置电极15。
但是,如图23所示,可以采用将对置电极15也加工成梳齿状的液晶面板。另外,在图23的情况下,将对置电极15的电极分支15A配置为,填充像素电极13的电极分支13A的缝隙(狭缝31)。即,将对置电极15的电极分支15A配置为在像素区域内不与像素电极13的电极分支13A重叠。
(K)像素构造例9
在上述各像素构造例中,均以在不同层形成像素电极13和对置电极15的像素构造为前提进行了说明。
但是,发明者们提出的技术也能够应用于在同一层形成像素电极13和对置电极15的横向电场显示型液晶面板。
在图24中表示了与第九个像素构造例对应的剖面构造例。另外,像素构造13和对置电极15以外的构造基本上与图1及图2中说明的像素构造相同。
即,液晶面板91由2张玻璃基板3和5、以及以被它们夹持的方式封入其中的液晶层7构成。在各基板的外侧表面配置偏光板9,在内侧表面配置定向膜11。
在图24的情况下,像素电极13和对置电极15也形成于玻璃基板5。其中,像素电极13具有用连结部13B将加工为梳齿状的4根电极分支13A的一端连结起来的构造。另一方面,对置电极15具有将被加工成梳齿状的3根电极分支15A的一端与共用电极线33连接的构造。在此,将对置电极15的电极分支15A配置为嵌入像素电极13的电极分支13A的缝隙。另外,共用电极线33以沿着信号线21和扫描线23的方式形成为栅格状。
由于该电极构造,如图24所示,在同一层交替地配置像素电极13的电极分支13A和对置电极15的电极分支15A。根据该电极构造,在像素电极13的电极分支13A和对置电极15的电极分支15A之间产生抛物线状的电场。在图24中用虚线表示该电场。
根据该像素构造,能够实现即便由于手指按压等引起的反扭曲现象导致液晶分子的排列紊乱,也能使其在几秒钟之内自然消除的液晶面板。当然,也能够实现基于横向电场的宽视角。
(I)像素构造例10
在上述5个像素构造例中,均对由像素电极13的电极分支13A形成的狭缝31的延伸设置方向与信号线21平行或与信号线21倾斜地交叉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但是,由像素电极13的电极分支13A形成的狭缝31的延伸设置方向可以与扫描线23平行或与扫描线23倾斜地交叉。
(M)其他实施方式例
(M-1)基板材料
在上述实施例所涉及的说明中,基板为玻璃基板,但也可以使用塑料基板和其他基板。
(M-2)产品例
在上述说明中,对可产生横向电场的各种像素构造进行了说明。在此,针对安装了具有上述实施例涉及的像素构造的液晶面板(未安装驱动电路的状态)、液晶面板模块(安装了驱动电路的状态)的电子设备进行说明。
在图25中,表示了电子设备101的概念构成例。电子设备101由具有上述像素构造的液晶面板103、系统控制部105和操作输入部107构成。系统控制部105中执行的处理内容因电子设备101的商品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此外,操作输入部107的构成也因商品形态的不同而不同,例如,由GUI(图形用户界面)、开关、按键、指示器件和其他操作元件构成。
另外,如果电子设备101搭载有显示在设备内生成的、或从外部输入的图像或影像的功能,则不局限于特定领域的设备。
在图26中,表示了其他电子设备为电视接收机时的外观例。电视接收机111的框体正面上,配置有由前面面板113和滤波玻璃115等构成的显示画面117。显示画面117的部分与在实施例中说明的液晶面板对应。
此外,可以假设这种电子设备101例如为数码相机。在图27中表示了数码相机121的外观例。图27中(A)为正面侧(被拍摄物体侧)的外观例,图27中(B)为背面侧(摄影者侧)的外观例。
数码相机121包括保护罩123、摄像镜头部125、显示画面127、控制开关129以及快门按钮131。其中,显示画面127部分对应实施例中说明的液晶面板。
此外,可以假设这种电子设备101例如为摄像机。在图28中表示了摄像机141的外观例。
摄像机141由位于主体143的前方对拍摄对象进行摄像的摄像镜头145、摄像开始/停止开关147和显示画面149构成。其中显示画面149的部分对应实施例中说明的液晶面板。
此外,可以假设这种电子设备101例如为便携终端装置。在图29中表示了作为便携终端装置的移动电话机151的外观例。图29中所示的移动电话机151为折叠式,图29中(A)是将框体打开的状态下的外观例,图29中(B)是将框体折叠后的状态的外观例。
此外,移动电话机151由上侧框体153、下侧框体155、连结部(在本例中为铰链部)157、显示画面159、辅助显示画面161、图像灯(picturelight)163和摄像头165。其中,显示画面159和辅助显示画面161的部分对应于实施例中说明的液晶面板。
此外,可以假设这种电子设备101例如为计算机。在图30中表示了笔记本型计算机171的外观例。
笔记本型计算机171包括上侧框体173、下侧框体175、键盘177和显示画面179。其中显示画面179的部分对应于实施例中说明的液晶面板。
其他,可以假设这种电子设备101为投影仪、音频播放装置、游戏机、电子书、电子词典等。
(Q-3)其他
对于上述实施例,可以在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考虑各种变形例。另外,还可考虑基于本说明书的记载创作的或组合的各种变形例及应用例。

液晶面板以及电子设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液晶面板以及电子设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液晶面板以及电子设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液晶面板以及电子设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晶面板以及电子设备.pdf(4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面板以及电子设备。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横向电场显示型液晶面板中,反扭曲现象不能自然消失。本发明的液晶面板,其具有:彼此隔着一定距离而对置配置的第1和第2基板;密封于第1和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定向膜;形成于第1基板侧的对置电极图案;和像素电极图案,其形成于第1基板侧且形成为至少在连接件侧的终端部将多根电极分支连结起来,该多根电极分支的延伸设置方向以设置于比像素区域的中央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光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