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组装胶合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装胶合方法及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以光学胶粘贴触控面板与液晶面板组装成触控式显示面板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高科技电子资讯业的蓬勃发展,消费性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且许多消费性电子产品已朝向轻薄短小的趋势迈进,特别是结合显示与输入两种技术的触控式显示器,其同时具有液晶显示与触控输入的功能,而能大幅度提升各类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实用性能。
图1所示为现有的触控式显示面板组装示意图,如图所示,触控式显示面板1由触控面板10与液晶面板11组成,结合时,主要以光学双面胶带12进行粘贴,其首先粘贴于触控面板10或液晶面板11,图中以光学双面胶带12首先粘贴于触控面板10做代表说明,接着将液晶显示模组11贴附于光学双面胶带12上,使触控面板10与液晶面板11粘贴后成为触控式显示面板1。
此时,仍必须以其他器具,如裁刀、刮刀等,将多余的光学双面胶带12去除,避免触控式显示面板1结合于电路时,光学双面胶带12粘贴到其它的电子零件或电路等。
然而,上述以光学双面胶带12粘贴触控面板10与液晶面板11的方式,仍具有下列缺陷尚待改进:
1、光学双面胶带12在第一次粘贴时,其侧边与触控面板10之间,必须切齐或内缩,以避免液晶面板11粘贴后,光学双面胶带12受压力挤压后,由侧边溢出,因此,对于不同尺寸的触控式显示面板1,必须制备与其对应尺寸的光学双面胶带12,导致厂房中囤积有各式样尺寸的光学双面胶带12,降低了厂房的使用率。
2、光学双面胶带12制成出厂后,多为卷状,而使用时,必须转动并拉伸至适当长度,方可开始粘贴,且粘贴完毕后必须经过裁切与去除的步骤,将多余的光学双面胶带12由触控式显示面板1周边清除,上述方式将导致触控式显示面板1的生产制造过程繁琐,无法提高生产速度。
3、光学双面胶带12具有一定的厚度,为了使其具有良好的粘着性与延展性,光学双面胶带12主要于透明胶片的顶面与底面分别涂布光学胶,因此,光学双面胶带12的厚度无法降低,则容易导致触控式显示面板1出光效率下降。
4、光学双面胶带12于粘贴到触控面板10的过程中,必须随时保持平整状态,否则,再贴附的瞬间,将会导致气泡或皱折的产生,使触控式显示面板1的生产优良率下降。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的需求,本发明人经精心研究,并根据个人从事该项事业的多年经验,最终设计出一种崭新的面板组装胶合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面板组装胶合方法,即采用光学胶直接涂布的方式,进行触控面板与液晶面板的粘贴,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生产制造速度无法提高、以及容易导致出光效率下降等缺陷。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面板组装胶合方法,其首先将液晶面板与触控面板分别置于第一组制具模和第二组制具模中,于所述液晶面板或所述触控面板上涂布光学胶,或者二者均涂布光学胶,将所述第一组制具模水平设置,而所述第二组制具模相对于所述第一组制具模为倾斜设置,接着,移动所述第二组制具模直到一侧边接触所述第一组制具模时,由接触位置转动所述第二组制具模,直到所述第二组制具模完全贴附于所述第一组制具模,从而使液晶面板与触控面板相互粘合,由此,可大量排除所述第一组制具模与所述第二组制具模间的空气,同时所述第二组制具模转动过程中,进一步将气体挤出,使所述触控面板与所述液晶面板以所述光学胶连接时,所述光学胶内不会产生气泡,达到提高出光效率与优良率的实用进步性。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面板组装胶合的装置,其包括第一组制具模与第二组制具模。在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制具模设有一收容槽,所述收容槽周边至少设有一个以上的溢胶槽。所述第一组制具模上设有一定位压板,所述定位压板设有一与所述收容槽相通连的窗孔。所述第二组制具模设有一容置槽。
在本发明的再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制具模与所述第二组制具模间,进一步以一转轴相连。
在本发明的又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制具模设有数个收容槽,所述第二组制具模设有数个容置槽。所述数个收容槽与所述数个容置槽为对应的矩阵式排列。所述数个收容槽内分别各自收容一面板模具,该面板模具设有一放置槽,其周边至少设有一个以上的溢胶槽,以及所述面板模具顶面分开设有一定位压板,所述定位压板设有与所述放置槽相通连的窗孔。
本发明面板组装胶合方法相较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特点与有益效果是:
1、第二组制具模盖合于第一组制具模时,采用倾斜角度的垂直落下,而在接触过程中,可逐渐将第一组制具模与第二组制具模间的气体排出,同时,第二组制具模任一侧边接触到第一组制具模时,由于第二组制具模为倾斜状态,其转动至完全贴附时的行程较短,相较于现有技术为垂直翻转到水平,而无法有效排除气体的缺陷,本发明达到了光学胶内无气泡,避免出光效率下降的实用进步性。
2、第一组制具模与第二组制具模分别以矩阵排列的方式,设置有数个且相对的收容槽与容置槽,而收容槽能同时放入数个面板模具,由此,面板模具的放置槽与容置槽分别置入触控面板与液晶面板后,便可直接进行触控面板与液晶面板的组装胶合作业,达到大量且快速生产的实用进步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触控式显面板组装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三;
图6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四;
图7为本发明再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8所示为本发明又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1-触控式显示面板;10-触控面板;11-液晶面板;12-光学双面胶带;100-步骤一;200-步骤二;300-步骤三;13-光学胶;2-第一组制具模;20-第一表面;21-收容槽;210-溢胶槽;22-定位压板;220-窗孔;23-转轴;3-第二组制具模;30-第二表面;31-容置槽;4-面板模具;40-放置槽;400-溢胶槽;41-定位压板;410-窗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地说明。
图2所示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所示,本发明面板组装胶合方法依照下列步骤进行:
步骤一100:第一组制具模为水平设置,第二组制具模为倾斜设置;
步骤二200:移动第二组制具模,使其一侧边接触第一组制具模;
步骤三300:第二组制具模由接触位置转动直到完全贴附于第一组制具模。
图2、图3、图4所示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流程图与流程示意图一、二,在前述步骤一100中,其包括有第一组制具模2与第二组制具模3,其中:
第一组制具模2具有第一表面20,其凹设有收容槽21,于收容槽21周边至少设有一个以上的溢胶槽210,且第一组制具模2分离设有定位压板22,定位压板22设有窗孔220,当定位压板22贴附到第一表面20时,窗孔220与收容槽21为相通连。
第二组制具模3具有第一表面30,其凹设有容置槽31。
于组装胶合作业进行前,第一组制具模2的收容槽21内设置为触控面板10时,则第二组制具模3的容置槽31内设置为液晶面板11,且光学胶13涂布于触控面板10表面;反之,第一组制具模2的收容槽21内设置为液晶面板11时,则第二组制具模3的容置槽31内设置为触控面板10,且光学胶13涂布于液晶面板11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设置于第一组制具模2的收容槽21内,于涂布光学胶13后,将定位压板22贴附于第一表面20,而液晶面板11设置于第二组制具模3的容置槽31内。
接着,将第一组制具模2设置为水平状态,第二组制具模3翻转成倾斜状态,即第一组制具模2的第一表面20与第二组制具模3的第二表面30之间,形成小于90度的夹角。
图2、图4所示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流程图与流程示意图二,在前述步骤二200中,第二组制具模3保持此倾斜状态并开始移动,本实施例以垂直落下做说明,直到第二组制具模3的任一侧边接触到第一组制具模2。
图2、图5、图6所示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流程图与流程示意图三、四,在前述步骤三300中,第二组制具模3以接触位置为圆心,朝第一组制具模2转动,即第二表面30逐渐接近第一表面20,直到第二表面30与第一表面20完全贴附,触控面板10与液晶面板11粘贴为触控式显示面板1。
接着,以高压使第二表面30紧密贴附于第一表面20,后经烘烤固化等方式,待光学胶13完全固化干燥后,便完成触控式显示面板1的组装。
上述过程中,第二组制具模3主要经由真空吸引等方式,将液晶面板11定位于容置槽31,当第二组制具模3翻转时,液晶面板11并不会有松脱的顾虑。
图7所示为本发明再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如图所示,前述的第一组制具模2与第二组制具模3间,进一步设有转轴23,由此,第二组制具模3欲盖合于第一组制具模2时,可由转轴23为圆心,直接翻转后盖合于第一组制具模2。
图8所示为本发明又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如图所示,为了有效提高产能,前述的第一组制具模2与第二组制具模3进一步以矩阵或阵列方式,分别设有数个收容槽21与相应的数个容置槽31,而各收容槽21内分别设置有面板模具4,面板模具4设有放置槽40,其周边至少设有一个以上的溢胶槽400,又于面板模具4顶面分开设有定位压板41,定位压板41设有与放置槽40相通连的窗孔410。
于组装胶合作业进行前,面板模具4的放置槽40内设置为触控面板10,并以定位压板41固定时,第二组制具模3的容置槽31内设置为液晶面板11,且光学胶13涂布于触控面板10表面;反之,面板模具4的放置槽40内设置为液晶面板11,并以定位压板41固定时,第二组制具模3的容置槽31内设置为触控面板10,且光学胶13涂布于液晶面板11表面。
接着,便可如前述的方式,将触控面板10与液晶面板11粘贴为触控式显示面板1。
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以下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