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地质工程中一种用于预防和治理大面积滑坡的方法。 在丘陵、黄土高原、山区、矿山的一些地段,每逢雨季,常出现滑坡。大面积的滑坡,阻塞河流、渠道,埋没村镇,中断铁路及公路交通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当今,人们在预防和治理滑坡的工程中,常见的施工方法为:1.打桩。即在滑坡体的坡面下方打入木桩、铁桩、水泥桩等,以阻挡滑坡。2.削坡。即将滑坡体的高坡上方的土挖掉,以减轻滑坡体的重量,防止滑坡。3.护坡。即在滑坡体坡面下部,修筑起如拱形撑砌等,阻挡坡体下滑。4.灌浆。即在滑坡体坡面上打井高压灌入水泥浆等,以增加滑坡体滑面的摩擦。这些方法,对大面积的滑坡而言,既劳民伤财,又收效甚微,不能根治。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省财省力,又十分有效的预防和治理大面积滑坡的方法,即在滑坡体上打辐射井的方法。
滑坡的成因主要是大气的大量降雨。大量的雨水渗入到滑坡体地孔隙和裂隙中,增加了滑坡体的重量;又因渗入的雨水在岩土中运移,致使滑坡体不稳定,安息角遭到破坏,产生不同程度的质点位移,逐渐发展为滑面。当大量的地下水布满滑面后,滑面上的摩擦力大大降低,最后造成滑坡。
在丘陵、黄土高原、山区和矿山等地区,预防和治理滑坡的关键,是想办法把滑坡体中的地下水及时、迅速地排除掉。而及时、迅速地排除地下水,最有效地办法是打水平辐射井。
本发明中所说的水平辐射井是继本发明人发明的“一种辐射井的成井方法”(CN88104484)和“一种水平辐射井的成井方法”(VN88104486)之后,在新的领域的一种开拓性应用,并且与上述辐射井又有很大的不同。本发明中的辐射井,在井的底部、朝向滑坡体坡面的辐射孔中,设置了一主辐射孔。该主辐射孔穿过滑坡体与外界贯通并露出滑坡体表面,且其孔径比其他辐射孔粗得多。在治理滑坡工程中,辐射井的背向滑坡体坡面的辐射孔,要穿过滑坡体中的滑面且足够长。这些特征是预防和治理滑坡所必需的。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附图1,是本发明在滑坡体上打水平辐射井的实施例垂直剖面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在滑坡体上打水平辐射井的实施例水平剖面示意图。
图中,1-滑坡体,2-滑面,3-辐射井主井,4-辐射井的水平辐射孔(管道),5-辐射井的主辐射孔(管道),6-沟渠或河道。
如图1所示,在滑坡体(1)上,先打辐射井的主井(3),其井底可稍高于沟渠或河道(6)的底部。辐射井的辐射孔,即辐射管道(4),是呈辐射状的若干条,如图2所示。呈辐射状的若干条辐射孔(4)分布在主井(3)的不同水平位置上,即水平辐射孔(4)分布在主井(3)的不同高度上和不同方向上,以便使滑坡体(1)中的地下水及时地渗透并流入主井(3)中。在朝向滑坡体(1)坡面的,亦即朝向沟渠或河道(6)一面的辐射孔(4)中,有一条主辐射孔或称主辐射管道(5),设在主井(3)的底部。主辐射孔(5)穿透滑坡体(1)的坡面与外界贯通,并露出滑坡体(1)的表面,且其孔径要比其他辐射孔(4)大得多,一般要大到3~4倍。以便使主井(3)中的水和滑坡体(1)中的水,及时迅速地流入沟渠或河道(6)。在治理滑坡的工程中,辐射井的背向滑坡体(1)坡面的辐射孔(4),须穿过滑坡体(1)中的滑面(2),且要在足够的长度。如图1中所示。施工中,水平辐射孔(4和5)的仰角一般不超过5°。对于岩体裂隙分布不均、粘性土滞水能力强、渗透能力差的地层,辐射井的水平辐射孔(4和5)中要投放滤水管,以避免辐射孔(4和5)被粘土地和砂砾堵塞;即使一旦被淤塞,也容易人工疏通,使主井(3)和滑坡体(1)中的水自动排出。
本发明在1991年夏季安微地区连降暴雨遭受特大水灾时,收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在安徽史首将军岭地段采用了本发明治理滑坡,辐射井的辐射孔打到哪里,滑坡体就稳定在哪里。而离辐射孔15米以外的地段,却发生了高35米、长400米的滑坡。本发明不仅效果显著,而且比用其他预防和治理方法所需费用低得多,仅约需要十分之一。因此,本发明在预防和治理滑坡,保护铁路、公路、矿区、村镇等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诸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及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