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式公交候车站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候车站,尤其涉及一种实用性和文化性于一体的,具有景观小品
功能的候车站,属于景观公交候车站领域。
背景技术
公交候车站是方便民众候车、换车,提供便利的公共交通设施,有时还可以成为行
人的休憩空间,可以给人们提供候车短暂休憩的空间并起到提示候车的作用。在此基础上,
公交候车站除了满足人们候车的基本功能外,它的外观创意设计与文化内涵也越来越受到
设计者与使用者的重视。目前在公交候车站在设计上要求不仅具有实用性,同时也要具有
艺术性和文化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式公交候车站,利用一种中式公交候车站
解决传统的公交车候车站虽有实用性,但不具备艺术性和文化性的问题。
本发明的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中式公交候车站,包括原木坐凳、景观墙、花窗、
坡屋顶式雨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景观墙墙面上设置有花窗,景观墙墙顶安装有坡屋顶式
雨篷;景观墙靠公交车停靠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原木坐凳。
所述的景观墙为混砖结构。
所述的花窗为木制结构,嵌入安装在景观墙开孔位置。
所述的坡屋顶式雨篷安装在景观墙墙顶的金属骨架上。
所述的原木坐凳支承腿为两根混砖柱子,板凳面为一根原木板,原木板两端分别
嵌入两根混砖柱子的柱体上。
所述的坡屋顶式雨篷篷沿垂直方向的面积超过原木坐凳所在位置。
所述的木制结构表面均涂有防腐漆。
所述的板凳面为表面光滑且板凳面作烤漆处理。
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提供一种中式公交候车站,满足公交候车站休憩等待的基本功
能的同时,又结合到行人避雨、富有文化内涵等设计构思的中式公交候车站。
人性化方面,该设计产品作为公共设施的一部分,其设计过程中以人为本,从人体
工程学出发,通过文献查阅与实际调查,确立坐凳合理高度与凳面最最符合人体构造的曲
线曲率,真正体现对人的尊重与关心,同时考虑到雨天公交候车站应为候车者提供遮雨设
施,所以设计了中式坡屋顶式雨篷,在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空间同时,雨水顺坡留下形成水
帘,营造奇特景观。
尺度方面,该产品定位中小型公交候车站,容纳人数约为六人左右,坐凳与雨篷尺
度皆符合这一容纳量,给人明确的心理暗示,避免很多公交候车站各部分尺度不协调造成
使用者拥挤或空间浪费,同时在尺度把握上,该产品参考环境心理学中的人际距离理论,设
计使人间隔在0.3m-0.5m范围,这是陌生人感到亲近且不突兀的距离,能够促进人与人的交
流,拉近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文化方面,坐凳采用原木材料,屋顶结构外观模仿中国传统坡屋顶,墙体采用青砖
铺面营造清幽氛围,同时在墙体之间用中国园林传统花窗连接,既起到了空间分割的作用,
又能满足视线穿透的要求,让后方使用者及时把握到公交车入站情况。整体公交候车站采
用坡屋顶、原木材质、花窗等中式元素,充分考虑到当地文化特色和周边氛围,使公交候车
站在外观上表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表达地方文化的内涵。
本发明的景观墙为混砖结构,混砖结构施工简单,可靠性高,经久耐用。
本发明的花窗为木制结构,嵌入安装在景观墙开孔位置,墙体之间用中国园林传
统花窗连接,既起到了空间分割的作用,又能满足视线穿透的要求,让后方使用者及时把握
到公交车入站情况。
本发明的坡屋顶式雨篷安装在景观墙墙顶的金属骨架上,采用金属骨架支撑安
装,避免坍塌和掉落,可靠性高。
本发明的原木坐凳支承腿为两根混砖柱子,板凳面为一根原木板,原木板两端分
别嵌入两根混砖柱子的柱体上,采用混砖结构的板凳支承腿,承重能力强,可靠性高。
本发明的坡屋顶式雨篷篷沿垂直方向的面积超过原木坐凳所在位置,坡屋顶式雨
篷篷沿超过地面板凳的范围,有利于避雨或挡住太阳光。
本发明的木制结构表面均涂有防腐漆,涂有防腐漆,增加了木制材料的使用寿命,
同时避免表面被划伤的情况。
本发明的板凳面为表面光滑且板凳面作烤漆处理,烤漆处理后板凳面不易出现损
坏,光滑的表面便于候车人员使用。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的公交候车站设计简单,兼具实用性、文化性
与趣味性,易实施。
综上所述,利用一种中式公交候车站可以解决传统的公交车候车站虽有实用性,
但不具备艺术性和文化性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原木坐凳,2、景观墙,3、花窗,4、坡屋顶式雨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例对发明进行进一步介绍:
如图1所示,一种中式公交候车站,包括原木坐凳1、景观墙2、花窗3、坡屋顶式雨篷4,景
观墙2墙面上设置有花窗3,景观墙2墙顶安装有坡屋顶式雨篷4;景观墙2靠公交车停靠一侧
设置有至少一个原木坐凳1。
进一步的景观墙为混砖结构,混砖结构施工简单,可靠性高,经久耐用。
进一步的花窗为木制结构,嵌入安装在景观墙开孔位置,墙体之间用中国园林传
统花窗连接,既起到了空间分割的作用,又能满足视线穿透的要求,让后方使用者及时把握
到公交车入站情况。
进一步的坡屋顶式雨篷安装在景观墙墙顶的金属骨架上,采用金属骨架支撑安
装,避免坍塌和掉落,可靠性高。
进一步的原木坐凳支承腿为两根混砖柱子,板凳面为一根原木板,原木板两端分
别嵌入两根混砖柱子的柱体上,采用混砖结构的板凳支承腿,承重能力强,可靠性高。
进一步的坡屋顶式雨篷篷沿垂直方向的面积超过原木坐凳所在位置,坡屋顶式雨
篷篷沿超过地面板凳的范围,有利于避雨或挡住太阳光。
进一步的木制结构表面均涂有防腐漆,涂有防腐漆,增加了木制材料的使用寿命,
同时避免表面被划伤的情况。
进一步的板凳面为表面光滑且板凳面作烤漆处理,烤漆处理后板凳面不易出现损
坏,光滑的表面便于候车人员使用。
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提供一种中式公交候车站,满足公交候车站休憩等待的基本功
能的同时,又结合到行人避雨、富有文化内涵等设计构思的中式公交候车站。
人性化方面,该设计产品作为公共设施的一部分,其设计过程中以人为本,从人体
工程学出发,通过文献查阅与实际调查,确立坐凳合理高度与凳面最最符合人体构造的曲
线曲率,真正体现对人的尊重与关心,同时考虑到雨天公交候车站应为候车者提供遮雨设
施,所以设计了中式坡屋顶式雨篷,在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空间同时,雨水顺坡留下形成水
帘,营造奇特景观。
尺度方面,该产品定位中小型公交候车站,容纳人数约为六人左右,坐凳与雨篷尺
度皆符合这一容纳量,给人明确的心理暗示,避免很多公交候车站各部分尺度不协调造成
使用者拥挤或空间浪费,同时在尺度把握上,该产品参考环境心理学中的人际距离理论,设
计使人间隔在0.3m-0.5m范围,这是陌生人感到亲近且不突兀的距离,能够促进人与人的交
流,拉近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文化方面,坐凳采用原木材料,屋顶结构外观模仿中国传统坡屋顶,墙体采用青砖
铺面营造清幽氛围,同时在墙体之间用中国园林传统花窗连接,既起到了空间分割的作用,
又能满足视线穿透的要求,让后方使用者及时把握到公交车入站情况。整体公交候车站采
用坡屋顶、原木材质、花窗等中式元素,充分考虑到当地文化特色和周边氛围,使公交候车
站在外观上表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表达地方文化的内涵。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的公交候车站设计简单,兼具实用性、文化性
与趣味性,易实施。
综上所述,利用一种中式公交候车站可以解决传统的公交车候车站虽有实用性,
但不具备艺术性和文化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