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烂花效应针织绒头织物的编织方法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提花毛圈的制作方法,尤其是在双面针织圆纬机上编织仿烂花效应提花毛圈的方法。
背景技术
纬编仿烂花效应提花毛圈组织是由二种线圈结构形成的织物结构:毛圈结构,由具有短沉降弧的地纱和具有长沉降弧的毛圈纱共同构成;薄地线圈结构,单纱线纬平组织,仅由地纱构成,而毛圈纱线呈浮线状态,该浮线在剪绒工序中被剪去之后,就只剩下地纱纬平薄组织了,具有仿烂花效应的镂空效应。仿烂花效应提花毛圈在剪绒后虽具有较为独特的镂空雕花外观效果,薄透的地组织与厚实的绒花结合形成立体花纹效应,在服用和装饰用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其复杂而特殊的组织结构,使得能够生产它的机器较少,所需的生产能力的缺口较大。
目前,公知的针织圆纬机上仿烂花效应提花毛圈的编织是采用德国MAYER&CIE公司的MCPE2.4型多色提花毛圈单面大圆机。但该机为仿烂花效应提花毛圈专用单面机器,对所能生产地产品品种限制较大,而且,必须在机器的沉降片座的同一沉降片槽中并列插入二片不同的沉降片,握持沉降片和毛圈沉降片,且必须有各自的运动控制三角,以形成相互配合要求较高的不同规律的运动,机构复杂,制造成本较高。另外,毛圈高度的调整是通过更换沉降片来完成的,较费事,且需要不同规格的沉降片作为备件。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仿烂花效应提花毛圈只能使用具有二种不同沉降片的专用单面圆纬机来编织的限制,克服现有技术不能在应用得量大面广的双面提花圆纬机上开发出仿烂花效应提花毛圈织物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双面针织圆纬机上仿烂花效应提花毛圈的织造方法,使即具有底布薄透的特点,又兼有立体毛圈毛绒的外观效果,手感柔软,可作为晚礼服和装饰用的较新的织物产品能够低成本、大批量地生产出来。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以双面提花圆纬机的每两路进行一个完全的仿烂花效应提花毛圈横列的成圈编织;在第一路中,所有针盘针不出针,而全部针筒织针在退圈后喂垫地纱,随后织针下降但不脱圈,即在所有针筒织针的针钩中保持有地纱;然后在第二路中,有选择地将毛圈处的针筒织针再次选上喂垫毛圈纱,同时所有针盘针出针以搁持毛圈纱线,随后选上的织针同时钩拉着第一路垫上的地纱和第二路垫上的毛圈纱下降脱圈和成圈,而在无毛圈的底布处,对应的针筒织针不被选上而保持在第一路下降的高度上垫不到毛圈纱线,毛圈纱线则位于织物组织的反面呈浮线状态。在针盘针对毛圈纱搁持而对地纱起不到作用的区分之下,形成具有短沉降弧的地纱和具有长沉降弧的毛圈纱的毛圈组织;如此,就形成单面浮线提花毛圈织物。该织物在经过剪绒机剪绒后,毛圈处剪成毛绒,而浮线状态的毛圈纱线剪去后,即成仿烂花效应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在使用得量大面广的双面针织提花圆纬机上通过对三角的改装和导纱器位置的调整,形成生产仿烂花效应提花毛圈的能力,改变了仿烂花效应提花毛圈织物只能由专用单面圆纬机生产的限制,增加了双面针织提花圆纬机所能生产的产品品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线圈结构图。
图中:1.针筒织针,2.针盘织针,3.地纱,4.毛纱,5.针筒织针针头运动轨迹,6.握持线,7.针盘织针针头运动水平线,8.针筒织针针头在第二路上升的高度位置线,a.第一路,b.第二路。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编织仿烂花效应提花毛圈的具体实施方式和步骤如下:纬编针织机器上使用竖直状态的针筒针1和水平状态的针盘针2(图1),两路编织一个仿烂花效应提花毛圈组织横列。在第一路a中,所有针盘针2不出针,而全部针筒织针1在退圈后喂垫地纱3,随后织针1下降但不脱圈,即在所有针筒织针1的针钩中保持有地纱3;然后在第二路b中,有选择地将毛圈处的针筒织针1再次选上喂垫毛圈纱4,同时所有针盘针2出针以搁持毛圈纱线4,随后选上的织针1同时钩拉着第一路a垫上的地纱3和第二路b垫上的毛圈纱4下降脱圈和成圈,在针盘针2对毛圈纱4搁持而对地纱3起不到作用的区分之下,形成具有短沉降弧的地纱和具有长沉降弧的毛圈纱的毛圈组织,如图2b所示的线圈结构;而在无毛圈的底布处,对应的针筒织针1在第二路不被选上而保持在第一路下降的高度上垫不到毛圈纱线4,毛圈纱线4则位于织物组织的反面呈浮线状态,成为如图2c的中间部位所示的由单根地纱编织的无毛圈结构;如此,就形成单面浮线提花毛圈织物。该织物在经过剪绒机剪绒后,毛圈处剪成毛绒,而浮线状态的毛圈纱线剪去后,即成仿烂花效应效果。作为比较,图2a所示为传统提花毛圈组织在无毛圈部位的双纱线圈结构,即毛圈纱线和地纱并合在一起成圈。
图中5表示为针筒织针1的针头运动轨迹,6为表示编织时握持线高度线,7表示为针盘织针2针头运动水平线,8表示为针筒织针1的针头在第二路上升的高度位置线。
针筒针1在第一路作用之后下降的高度应设计和调节得达到如下要求:在第二路,使毛圈纱4满足仅垫喂在选上的高位置的针筒针的针钩中的条件下,尽可能地高。图1中的上图(一)表明针筒针1在第一路作用之后下降到较高的位置m,下图(二)表明针筒针1在第一路作用之后下降到较低的位置n。该位置如果太高,就不能确保低位置针筒针垫不上毛圈纱,如上图(一)所示;该位置如果太低,就不能确保低位置针筒针在垫上地纱3之后不脱圈,如下图(二)所示。
织物的毛圈或毛绒的高度可通过针盘的上下运动来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