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抑制式人孔盖、手孔盖及其盖座与启闭器.pdf

上传人:a3 文档编号:976200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787.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20006158.1

申请日:

2004.02.27

公开号:

CN2677454Y

公开日:

2005.02.09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E02D 29/14申请日:20040227授权公告日:20050209|||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权的转移)变更项目: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和特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台湾省台北市信义区林口街38巷37号4楼,邮编:变更后权利人:北京和乐发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贵园南里戊区12号楼2单元401室,邮编:100176登记生效日:2006.2.10|||授权

IPC分类号:

E02D29/14; B66F11/00

主分类号:

E02D29/14; B66F11/00

申请人:

和特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黄源镇

地址:

台湾省台北市信义区林口街38巷37号4楼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许宗富;周秀梅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自然抑制式人孔盖、手孔盖及其盖座与启闭器,其依据毕式定理,在人、手孔盖盖板底边设置垂直边,使其第三边大于人、手孔盖座直径,自然抑制人、手孔盖跳离;并于人、手孔盖座内设置有垂直的平板,平板上具有容置槽,以使人、手孔盖的垂直边自容置槽套入,可抑制因车辆前进时施于人、手孔盖的压挤力与拖曳力,避免人、手孔盖产生旋转而跳出路面的意外发生;另配合该人、手孔盖设置有一启闭器,由千斤顶与反力座所组成,具有省时、省力与易于携行之便,由千斤顶可以垂直且轻易开启人、手孔盖。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自然抑制式人孔盖、手孔盖及其盖座与启闭器,其特征在于: 人孔盖或手孔盖在其底边适当位置,于铸造同时加铸有垂直边,使垂直边 的前端与另一底边形成倾斜的第三边,该第三边长度大于人、手孔盖所覆 盖的人、手孔盖座的内径,以自然达到抑制跳离的功能,各垂直边非为封 闭式,而在相邻处设有适当宽度的缺口,使该人、手孔盖启闭时不会伤及 工作人员脚部,而能令工作人员专心作业;而启闭器包括有一千斤顶与一 移动装置,由千斤顶施力可轻易将人孔盖或手孔盖吊起,并经由移动装置 搬移至适当位置。
2: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抑制式人孔盖、手孔盖及其盖座与启闭器, 其特征在于:其中可在欲加盖的盖座四周,环设有垂直于盖座的平板,平 板上设置有定位槽,以置入垂直边,使人孔盖、手孔盖不致因外力而旋转 飞出路面。
3: 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抑制式人孔盖、手孔盖与启闭器,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平板底部设置强化肋,以增加人、手孔盖座的负荷能力。
4: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抑制式人孔盖、手孔盖及其盖座与启闭器, 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定位槽与垂直边可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
5: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抑制式人孔盖、手孔盖及其盖座与启闭器, 其特征在于:其中在人、手孔盖正面设置有悬挂孔,该悬挂孔内设置有悬 吊柱。
6: 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然抑制式人孔盖、手孔盖及其盖座与启闭器, 其特征在于:其中悬吊柱系中间截断,两端固定在悬挂孔壁面上,以方便 开模。
7: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抑制式人孔盖、手孔盖及其盖座与启闭器, 其特征在于:其中启闭器包括: 一千斤顶,其上方设有平板,平板的四个边角取适当宽度向上折弯有 一角度,且每个边角钻设有螺纹孔,使螺栓得以锁入,并在螺栓另一端设 置有链条,其螺栓作为调整链条使各链条受力平衡,链条末端设置有吊钩, 因每条链条受力平衡,使吊钩即容易勾起人、手孔盖,而平板下方设有曲 杆,曲杆关节部内设有一油压缸,该油压缸藉由一施力臂控制升降; 一移动装置,该移动装置设置有一横梁,横梁用来连接曲杆,以支持 千斤顶,该横梁两端连接有支持脚,支持脚下设置有滚轮。
8: 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然抑制式人孔盖、手孔盖及其盖座与启闭器, 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螺栓内穿置有一可调整的螺柱,并以一螺帽固定伸出 长度,下端环接一吊钩,使该吊钩勾挂在链条上,可调整的螺柱伸出长度, 使启闭器的操作更平衡而容易打开。
9: 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然抑制式人孔盖、手孔盖及其盖座与启闭器, 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横梁上设置有一收合管,使横梁可自两端缩入该收合 管内,而支持脚上设置有转轴,使支持脚顺着转轴往内回收。
10: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抑制式人孔盖、手孔盖及其盖座与启闭 器,其特征在于:其中于人、手孔盖与盖座之间设置有一具抑制功能的抑 制式套环,该抑制式套环底部相对于人、手孔盖座的容置槽设置有垂直边, 而该抑制式套环顶部相对于人、手孔盖的垂直边设置有预留孔。

说明书


自然抑制式人孔盖、手孔盖及其盖座与启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自然抑制式人孔盖、手孔盖及其盖座与启闭器,特别是关于一种抑制人孔盖、手孔盖跳离的结构体装置,及省时、省力、操作方便暨容易垂直提起搬移的启闭器装置。

    背景技术

    常用人孔盖或手孔盖多设置在车行道路上,由于车辆来往频繁,导致人孔盖或手孔盖跳离孔口,严重影响道路安全。经研究后发现其主要因素如下:

    一、人、手孔盖既设置在车行道路上,经车辆碾压,日久磨损而老化龟裂,在更换新盖板后,因新盖板与旧盖座非为同一组模型铸造成型,致使盖板与盖座的水平间隙较大,垂直高低不平。

    二、人、手孔盖成品的制造,都使用砂模灌注形成,因砂的颗粒大小无法一致,造成盖板与盖座接触水平面无法平整,垂直面空隙太大。

    三、砂模灌注过程中,拆模处理不当,经热胀冷缩过程,使人、手孔盖变形。

    四、据验收规范,人、手孔盖成品仅抽样检验,以致难以全部验收其是否符合规范尺寸。

    五、施工或维护人员开启人、手孔盖过后,再还原时未将掉留在盖座的小石块、泥砂清除。

    六、人、手孔盖置于车行道路上,如其位置恰好位于车轮常经过的路线,现场车行道常可发现两条车轮行迹,常久以后,人、手孔盖在车轮痕迹下,盖板与盖座被磨损。经施工或维护人员开启人、手孔盖过后,再还原时难以放回原来位置,造成盖板与盖座间的不平,而产生跳动或跳离。

    分析上述缺失,实有太多的案例可循,其中如1989年1月23日于台北市中兴桥所发生的一起车祸。该起车祸根据警方调查,其肇事原因是一部车辆辗压于电信局覆盖于桥面上的人孔电缆涵管铁盖突然弹离,致使追随其后来经过的一辆客运公车撞入人孔口,而使整个车身弹起飞离,并压到迎面驶来的小轿车上,造成小轿车上四名乘客当场死亡。

    根据上述车祸事件,经发明人实地研究后,得知其肇祸过程如图1至图4所示,详述如后:

    根据美国洲公路及运输官员协会(AASHTO)交通技术标准的公路桥梁设计规范规定:标准货车的轴距 Dd为4.25m,如果行车速度为60km/hr,盖板 RF为0.676m,则当时间起点为:

    ∑T dR=0

                                    dR≥0

    前轮经人孔盖后端R到前端F的时间为:

    T RF= RF/v=0.676m/(60×1000m/hr)×60×60=0.04056sec

    后轮到人孔盖后端R时间为:

    T DR=( Dd- RF)/M=(4.25m-0.676m)/(60×1000m/hr)×60×60=0.21444sec

    上述算式表明,当车辆未到达人孔盖之前,人孔盖完好如初,但盖板与盖座接触水平面间隙过大,垂直面部份高低不平(图1)。而后车辆前轮接触人孔盖后端R点时,其时间T dR为起点,因接触水平面间隙过大,又盖板与盖座间高低不平,造成盖板前端F点翘起,其高度为H1(图2)。接着车辆前轮经T RF=0.0405sec到达人孔盖前端F时,因盖板前端F与盖座已有落距H1,加上第一次瞬间碰撞效应,使人孔盖后端R翘起,其高度为H2较前端为高(H2>H1)。当车辆前轮刚要离开人孔盖前端时,因车辆重力加在盖板的前端时,已有H1落距,再加上这第二次瞬间碰撞效应,造成盖板后端有向上的更高落距H2,即车辆前轮离开人孔盖前端,盖板即变成翘翘板动作(图3)。最后在T DR=0.214sec时,车辆后轮碰撞到人孔盖后端R时,将人孔盖撞离原位,造成车毁人亡重大交通事故,危及公共大众安全(图4)。

    另参阅图5至图9所示,由于车辆施于人孔盖之拖曳力或压挤力作用,使人孔盖产生反时针旋转的动力跳离涵管洞口,亦会造成交通事故之危害,其过程如后所述:

    首先,由于人孔盖与基座间存有空隙,当重车前轮压到人孔盖地一端时,另一端会翘起(图5)。而后前轮继续行进,由于车轮施于人孔盖的施曳力与压挤力,使人孔盖产生反时针方向旋转的动力,此时跳起的最高点亦由反时针方向转动(图6)。当前轮压过人孔盖末端边沿时,跳起的最高点移至右后方,此时,翘起端高度即已超出道路地面(图7)。前轮经过之后,人孔盖受惯性作用仍会继续旋转上扬(图8)。而根据后轮到人孔盖后端R时间为T DR=0.214sec,显然在此短促的时间内所通过的车辆后轮,必然会追撞到人孔盖扬起的后缘端,由于重车的巨大冲击力,使受撞击后的人孔盖向右前方旋转飞出,影响道路安全(图9)。

    由此可见,上述常用物品仍有诸多缺失,实非一良善设计,而亟待加以改良。为此,申请人提供一安全实用的抑制式人孔盖、手孔盖与盖座。该实用新型在人、手孔盖盖板底边适当位置,于铸造时加铸垂直边,致使第三边大于人、手孔盖座内径,使垂直边的前端与另一底边形成有倾斜的第三边,自然抑制人、手孔盖跳离。又,常用人、手孔盖专用启闭器的螺栓调整结构设置较为单调,使链条的调整较为不易,故原创作难以发挥既有功能,而有加强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为解决上述常用物品的缺点,提供一种安全实用的自然抑制式人孔盖、手孔盖及其盖座,该人、手孔盖在盖板底边适当位置,于铸造时加铸垂直边,造成倾斜的第三边,使其第三边大于人、手孔盖座直径,自然抑制人、手孔盖跳离。并于人、手孔盖座数个适当位置,预铸垂直于盖座的平板,且平板上设置有容置槽,以使人、手孔盖加铸的垂直边自容置槽套入,可抑制人、手孔盖受力旋转而跳出路面之意外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省时、省力、安全实用的抑制式人、手孔盖启闭器,该启闭器可以轻施压力,而垂直轻易将抑制式人、手孔盖启闭,操作上甚为简便。不用习性的方法,钩上人、手孔盖即可被拉开,此种开法不易被不良份子窃取人、手孔盖,而且车辆行经孔口上面,也易造成车毁人亡的交通事故。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该实用新型在人、手孔盖盖板底边适当位置,于铸造时加铸垂直边,致使第三边大于人、手孔盖座内径,使垂直边的前端与另一底边形成有倾斜的第三边,自然抑制人、手孔盖跳离。另配合该人、手孔盖设置有一启闭器,是由千斤顶与反力座所组成,具有省时、省力与易于携行之便,其千斤顶可以垂直且轻易开启人、手孔盖,除增进作业效率外,亦可保护施工人员之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常用人、手孔盖跳动或弹出路面上的盖座步骤图(一);

    图2为常用人、手孔盖跳动或弹出路面上的盖座步骤图(二);

    图3为常用人、手孔盖跳动或弹出路面上的盖座步骤图(三);

    图4为常用人、手孔盖跳动或被车后轮冲击弹出路面上的盖座示意图;

    图5为常用人、手孔盖旋转飞出盖座的步骤图(一);

    图6为常用人、手孔盖旋转飞出盖座的步骤图(二);

    图7为常用人、手孔盖旋转飞出盖座的步骤图(三);

    图8为常用人、手孔盖旋转飞出盖座的步骤图(四);

    图9为常用人、手孔盖旋转飞出盖座的步骤图(五);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人、手孔盖与盖座装配成套的结构图;

    图10A为图10的动作原理图;

    图10B为图10增设抑制式套环设置例结构图;

    图11A为本实用新型人、手孔盖座俯视图;

    图11B为本实用新型人、手孔盖俯视图;

    图12A为另一例人、手孔盖座俯视图;

    图12B为另一例人、手孔盖座侧视图;

    图13A为另一例人、手孔盖俯视图;

    图13B为另一例人、手孔盖仰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启闭器立体图;

    图14A为本实用新型启闭器部份放大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启闭器实施例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启闭器收叠存放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及其附图,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其目的功效。

    请参阅图10、图10A,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自然抑制式人孔盖、手孔盖及其盖座与启闭器,其在人、手孔盖1盖板底边适当位置,于铸造时加铸垂直边11,使垂直边11顶点B与人、手孔盖1前端R(或后端F)形成倾斜的第三边 RB(或 FB),根据毕式定理理论:

    RB2= RA2+ AB2  所以 RB> RA> R1F(人、手孔盖座内径)

    故当车辆前轮辗压至R端时,预铸在人、手孔盖1的垂直边11长度 AB即为盖座2所抑制,自然抑制人、手孔盖1跳离。

    请参阅图10B,本实用新型对于翻修后的路面另增加有一具抑制功能的抑制式套环6,该抑制式套环6底部相对于人、手孔盖座2的容置槽31设置有垂直边61,而该抑制式套环6顶部相对于人、手孔盖1的垂直边11设置有预留孔62,故该抑制式套环6,故该人、手孔盖1与路面完整齐平,但又可发挥其抑制人、手孔盖1意外跳离所发生的交通事故。

    请参阅图11A、图11B,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人、手孔盖座2数个适当位置,预铸垂直于盖座2的平板3,且平板3上设置有定位槽31,其数量以四个为佳,以使人、手孔盖1加铸的垂直边11自该定位槽31套入而产生抵靠,可抑制因车辆前进时,由车辆前轮施于人、手孔盖1的压挤力与拖曳力,使人、手孔盖1产生旋转而跳出路面的意外发生。

    上述各垂直边11之间,皆留有余隙空间,以防人、手孔盖1、4在作业时压伤工作人员脚部,使工作人员可专心作业。

    请参阅图12A、图12B,因该定位槽31本身不需承受负荷,故本实用新型可将该定位槽31的边缘去除,但增加平板3的厚实度,且该平板3底部可设置强化肋32,由力学原理自然增加人、手孔盖座2的负荷能力。

    请参阅图13A、图13B,针对人、手孔盖1,除具有垂直边11以插置定位槽31外,另在人、手孔盖1正面(俯视面)设置有悬挂孔13,该悬挂孔13内设置有悬吊柱14,该悬吊柱14需配合后述启闭器5垂直吊挂人、手孔盖1,并在四个悬吊柱14同时吊挂形成平衡后方可吊起,故可防止宵小偷盗人、手孔盖1的行为,且该悬吊柱14系中间截断,两端固定在悬挂孔13壁面上,此设置尚有开模方便的功效。

    请参阅图14、图14A,本实用新型为求作业方便,另设置有一启闭器5,该启闭器由千斤顶51与移动装置52所组成,千斤顶51上方设有平板511,平板511的四个边角取适当宽度向上折弯有一角度,且每个边角钻设有螺纹孔,使螺栓512得以锁入,并在螺栓512另一端设置有链条513,链条513末端设置有吊钩514,调整各螺栓512平衡人、手孔盖的重心,以顺利垂直启闭人、手孔盖的动作,而平板511下方设有曲杆515,曲杆515关节部内设有一油压缸519,并由施力臂510控制该油压缸519的升降;移动装置52则设置有一横梁521,横梁521用来连接曲杆515,以支持千斤顶51,该横梁521两端连接有支持脚523,支持脚下设置有滚轮526。

    前述螺栓512内穿置有一可调整的螺柱5121,并以一螺帽5122固定伸出长度,下端环接一吊钩5123,使该吊钩5123勾挂在链条513上,由可调整的螺柱5121伸出长度,使启闭器5的操作更为容易。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先将吊钩514勾挂人、手孔盖1的周缘,并可藉螺栓512调整启闭人、手孔盖时的重心位置,而后控制施力臂510控制该油压缸519的升降,同时带动曲杆515上提,而由杠杆原理,可以少许施力完成将人、手孔盖1吊离的动作。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在横梁521上设置有一收合管524,可将横梁521自两侧内收,而支持脚523上设置有转轴525,使支持脚523亦可顺着转轴525往内弯折,利于启闭器5的收叠存放。

    上列详细说明为针对本实用新型之一可行实施例之具体说明,惟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自然抑制式人孔盖、手孔盖及其盖座与启闭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自然抑制式人孔盖、手孔盖及其盖座与启闭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自然抑制式人孔盖、手孔盖及其盖座与启闭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抑制式人孔盖、手孔盖及其盖座与启闭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抑制式人孔盖、手孔盖及其盖座与启闭器.pdf(2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自然抑制式人孔盖、手孔盖及其盖座与启闭器,其依据毕式定理,在人、手孔盖盖板底边设置垂直边,使其第三边大于人、手孔盖座直径,自然抑制人、手孔盖跳离;并于人、手孔盖座内设置有垂直的平板,平板上具有容置槽,以使人、手孔盖的垂直边自容置槽套入,可抑制因车辆前进时施于人、手孔盖的压挤力与拖曳力,避免人、手孔盖产生旋转而跳出路面的意外发生;另配合该人、手孔盖设置有一启闭器,由千斤顶与反力座所组成,具有省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水利工程;基础;疏浚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