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装置.pdf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973575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08204.9

申请日:

2009.02.19

公开号:

CN101515214A

公开日:

2009.08.26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G06F3/041申请日:20090219授权公告日:20111005终止日期:20140219|||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G06F3/041; G06F3/044

主分类号:

G06F3/041

申请人: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发明人:

岸野真悟; 近道孝; 志贺贞一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8.2.21 JP 040091/2008

专利代理机构: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杨 谦;胡建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少构成检测部的层数来降低制造成本而且压敏式检测部上面的层容易变形的输入装置。在压敏式检测部(20)的上面重叠设置根据电容变化来检测手指接触位置的静电容量式检测部(30),上述压敏式检测部(20)具有形成在下部基材薄板(21)上的下侧检测层(25)和形成在上部基材薄板(22)上的上侧检测层(27)。因为在压敏式检测部(20)和静电电容式检测部(30)之间没有设置金属屏蔽层,所以可减少压敏式检测部(20)上面的层数,而且可使上面的层容易变形。因为设定成给压敏式检测部(20)通电和给静电容量式检测部(30)通电的时间不重复,所以可防止两个检测部的检测工作互相干涉。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压敏式检测部,下侧检测层和上侧检测层隔着间隙相对置,并可根据阻抗值的变化来检测上述下侧检测层和上述上侧检测层相接触的位置;及静电容量式检测部,具有隔着绝缘层向互相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多个X驱动电极和多个Y驱动电极,并可根据电极间的电容变化来检测指示体所接近的位置,
在上述压敏式检测部的上面重叠设置上述静电容量式检测部,在上述静电容量式检测部的上面设置挠性的护板,
上述上侧检测层形成在挠性树脂薄板上,上述X驱动电极、上述Y驱动电极及上述绝缘层形成在挠性树脂薄板上,在上述X驱动电极和上述Y驱动电极当中位于下侧的驱动电极和上述上侧检测层被上下配置而在其中间不存在其它金属层。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下表面上形成了上述上侧检测层的挠性树脂薄板的上表面和在上表面上形成了上述X驱动电极、上述Y驱动电极及上述绝缘层的树脂薄板的下表面粘贴在一起。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共同的树脂薄板的下表面上形成上述上侧检测层,在上表面上形成上述X驱动电极、上述Y驱动电极及上述绝缘层。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重叠多张树脂薄板来形成上述护板。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侧检测层和上述上侧检测层相对置的压敏检测区域的面积比与上述X驱动电极和上述Y驱动电极相对置的静电检测区域的面积大。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静电容量式检测部上设有向上述静电检测区域的侧面延伸的延长部,上述绝缘层从上述静电检测区域连续延伸到上述延长部上,并在该绝缘层内形成排气通道。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护板的表面在上述静电检测区域隆起。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控制部,当给上述X驱动电极或者上述Y驱动电极通电时,该控制部就不给上述下侧检测层和上述上侧检测层通电。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控制部中,当检测到上述下侧检测层和上述上侧检测层的接触时,就停止给上述X驱动电极和上述Y驱动电极通电而给上述下侧检测层和上述上侧检测层通电。

说明书

输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阻抗值的变化来检测按压位置的压敏式检测部和根据电容变化来检测手指等指示体的接近位置的静电容量式检测部相重叠在一起的输入装置,关系到可构成又薄又具有软性并且可高度维持两个检测部的检测精度的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下列专利文献1公开了配备在个人计算机等上的输入装置。该输入装置在根据阻抗值的变化来检测按压位置的压敏式检测部的上面重叠设置了根据电容变化来检测手指等导电性指示体的接近的静电容量式检测部。在位于上侧的静电容量式检测部,在挠性树脂薄膜上形成了电极。
当手指等指示体接触到输入装置的表面时,可通过静电容量式检测部检测其接触位置。而且,当用输入笔等来按压该输入装置的表面时,静电容量式检测部变形而由位于其底下的压敏式检测部工作,从而可检测输入笔等所按压的位置。
在该输入装置中,当给压敏式检测部的导电层或者阻抗层通电时,在其电荷的影响下,静电容量式检测部的电容变化的检测精度就极端下降,而实质上无法使用静电容量式检测部。因此,通常在压敏式检测部和静电容量式检测部之间夹上由具有地电位的导电体层来形成的屏蔽层。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43010号公报
如上所述,如果在压敏式检测部和静电容量式检测部之间设置屏蔽层,那么构成两个检测部的层数就变多,不仅加大成本而且很难实现薄型化。
上述屏蔽层通常由金属层来形成,但是如果在压敏式检测部的上面设置金属层,那么由于该金属层的存在,就使位于压敏式检测部上面的层的刚性变大。因此,就存在用输入笔等来按压输入装置的表面时其全体就不容易变形而压敏式检测部的检测精度被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以往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减少构成检测部的层数、可降低压敏式检测部上面的层的刚性而容易变形的输入装置。
本发明之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设有:压敏式检测部,下侧检测层和上侧检测层隔着间隙相对置,并可根据阻抗值的变化来检测出上述下侧检测层和上述上侧检测层相接触的位置;及静电容量式检测部,具有隔着绝缘层向相互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多个X驱动电极和多个Y驱动电极,并可根据电极间的电容变化来检测出指示体所接近的位置,
上述静电容量式检测部重叠在上述压敏式检测部的上面,并且在上述静电容量式检测部的上面设有挠性的护板(cover sheet),
上述上侧检测层形成在挠性的树脂薄板上,上述X驱动电极、上述Y驱动电极及上述绝缘层形成在挠性的树脂薄板上,并且在上述X驱动电极和上述Y驱动电极当中位于下侧的驱动电极和上述上侧检测层被上下配置而在其中间不夹其他金属层。
本发明之输入装置在压敏式检测部和其上面的静电容量式检测部之间没有设置具有屏蔽作用的金属层。因此,减少构成两个检测部的层数而能够实现薄型化,并且还能够以低成本来制造产品。而且,因为没有设置金属层,所以可降低位于压敏式检测部上面的层的刚性,而且在按压输入装置的表面时使压敏式检测部容易工作。
例如,本发明之输入装置粘接了在下表面形成了上述上侧检测层的挠性树脂薄板的上表面和在上表面形成了上述X驱动电极、上述Y驱动电极及上述绝缘层的树脂薄板的下表面。
或者,本发明的输入装置在共同的树脂薄板的下表面形成上述上侧检测层,而在上表面形成上述X驱动电极、上述Y驱动电极及上述绝缘层。如果依照上述方法使用共同的树脂薄板,就更能减少层数,并可实现低成本化和薄型化。
在本发明中,重叠多张树脂薄板来形成上述护板是比较理想的。
如果重叠多张树脂薄板来形成护板,就可降低护板的刚性,从而在按压了输入装置表面时使压敏式检测部容易变形。
例如,在本发明的输入装置,上述下侧检测层和上述上侧检测层相对置的压敏检测区域比与上述X驱动电极和Y驱动电极相对置的静电检测区域的面积大。
当用手指等来进行操作时,可利用静电检测区域的有限空间将上述发明作为紧凑型输入装置来使用;当用输入笔等来按压进行输入操作时,上述发明可利用大面积的压敏式检测区域。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在上述静电容量式检测部上设置比上述静电检测区域还要向侧面延伸的延长部,使上述绝缘层从上述静电检测区域连续延伸到上述延长部上,并在该绝缘层内形成排气通道。
如果形成上述排气通道,那么就可防止在进行粘贴作业时空气停留在延长部的内部。
而且,在具有上述延长部的输入装置中,上述护板的表面在上述静电检测区域隆起是比较理想的。如果具有上述结构,那么当用手指操作静电检测区域时,就容易根据手指的触感来识别其操作区域的范围。
本发明之输入装置设有控制部,当给上述X驱动电极或上述Y驱动电极通电时,该控制部不给上述下侧检测层和上述上侧检测层通电。
例如,当上述控制部检测到上述下侧检测层和上述上侧检测层相接触的情况时,就停止给上述X驱动电极及上述Y驱动电极通电,而给上述下侧检测层和上述上侧检测层通电。
如上所述,通过控制成不给压敏式检测部和静电容量式检测部同时通电,即使不设置用于屏蔽的金属层,也能够解决静电容量式检测部的检测精度极端下降的问题。
本发明可减少构成压敏式检测部和静电容量式检测部的层数,并可降低材料成本和组装成本。而且,能够使整个装置具有软性,使压敏式检测部容易工作。另外,通过在驱动电路设定通电时机,能够灵敏度良好地进行静电容量式检测部的检测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之第1实施方式输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输入装置的静电容量式检测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表示从图1的III箭头方向观察本发明之第1实施方式输入装置时的剖面图。
图4为表示从图1的III箭头方向观察本发明之第2实施方式输入装置时的剖面图。
图5为输入装置的电路框图。
附图标记
1输入部,2静电检测区域,3延长部,4压敏检测区域,11基板,12、13、14、15、23双面胶带,20压敏式检测部,21下部基材薄板,22上部基材薄板,24绝缘层,25下侧检测层,27上侧检测层,30静电容量式检测部,31基材薄板,32Y驱动电极,33检测电极,34绝缘层,34a排气通道,35X驱动电极,40护板,60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表示本发明之第1实施方式输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表示上述输入装置所包含的静电容量式检测部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从图1所示III箭头方向观察第1实施方式输入装置的横剖面图时的部分剖面放大图。
如图1和图2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具有长边朝向X方向、短边朝向Y方向的长方形形状。输入装置1在X方向上的中心部为静电检测区域2,其两侧为延长部3、3。包含静电检测区域2和延长部3、3的几乎整个区域为压敏检测区域4。图3的剖面图为静电检测区域2的横剖面图。
下面根据图1和图3来说明输入装置1的层叠结构。
在输入装置1的最下部设有基板11。该基板11为金属板,当从上侧按压压敏检测区域4的任意一处时,从下侧支持使输入装置1不易变形。在基板11的下表面上贴有双面胶带12。输入装置1通过最下部的双面胶带12被固定于个人计算机的操作板等上。双面胶带12具有在薄的合成树脂薄膜的两面上形成了压敏粘接剂层的3层结构,但是在图3的剖面图中,以单一层来表示了双面胶带12及其他双面胶带13、14、15、23。
在基板11的上表面上设有双面胶带13,构成压敏式检测部20的各层层叠在双面胶带13的上面。在压敏式检测部20的上面设有双面胶带14,静电容量式检测部30重叠在该双面胶带14的上面。而且,在静电容量式检测部30的上表面上隔着双面胶带15粘贴了护板40。
另外,使用仅为粘接剂的一层来代替各双面胶带12、13、14、15,并且用该粘接剂层来粘贴上下面的层,也可以。
在压敏式检测部20上设有下部基材薄板21和位于其上面的上部基材薄板22。下部基材薄板21和上部基材薄板22通过双面胶带23被粘贴在一起。如图1所示,上述双面胶带23具有将下部基材薄板21的周围部分和上部基材薄板22的周围部分互相粘贴的框架形状。
另外,代替双面胶带23可使用涂敷成框架形状的粘接剂层或者框架形状的薄膜状粘接剂。双面胶带23具有维持下部基材薄板21和上部基材薄板22之间的上下间隔的作用,因此代替双面胶带23而使用框架形状的树脂薄板等隔板并且用粘接剂来粘贴该隔板,也可以。
下部基材薄板21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者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烯烃系列树脂、聚酰亚胺系列树脂等合成树脂薄板或者合成树脂薄膜。如图3所示,在下部基材薄板21的上表面21a上设有形成了框架形状布线图案的绝缘层24。绝缘层24为,聚酰亚胺系列或者烯烃系列等绝缘树脂并被称为抗蚀膜(risist)的材料。绝缘层24在下部基材薄板21的上表面21a上形成与上述双面胶带23的框架形状相同的布线图案。在下部基材薄板21的上表面21a上、被绝缘层24的框架所围住的区域内形成了下侧检测层25。如图1所示,在上述上表面21a上设有从X1侧给下侧检测层25导通的X1通电电极26a,并形成从X2侧给下侧检测层25导通的X2通电电极26b。
上部基材薄板22也由PET、PEN或者聚酰亚胺等合成树脂薄板或者合成树脂薄膜来形成,并具有挠性。在上部基材薄板22的下表面22a由框架形状的双面胶带23所围住的内侧区域内形成了上侧检测层27。如图1所示,在上述下表面22a上设有从Y1侧给上侧检测层27导通的Y1通电电极28a和从Y2侧给上侧检测层27导通的Y2通电电极28b。
在下侧检测层25的上表面以一定的间隔形成了多个隔板凸状部29。该隔板凸状部29由与绝缘层24相同的抗蚀膜形成。通过多个隔板凸状部29,在下侧检测层25和上侧检测层27之间形成了间隙。而且,如果从上侧方向给上部基材薄板22施加了局部按压力而使上部基材薄板22局部性地向下变形,那么上侧检测层27和下侧检测层25就在相邻的隔板凸状部29和隔板凸状部29之间部分性地接触。
下侧检测层25和上侧检测层27为阻抗体层,在苯酚树脂上混入炭素等导电体粉而形成的。在下部基材薄板21的上表面21a、由框架形状的双面胶带23所围住的区域内,下侧检测层25以一定的厚度形成为面状。同样,在上部基材薄板22的下表面22a、由框架形状的双面胶带23所围住的区域内,上侧检测层27以一定的厚度形成为面状。
X1通电电极26a和X2通电电极26b为,烧结了铝、铜箔带或者在苯酚树脂上混入银粉等导电性金属粉的导电层,或者用混合了银粉和金粉的膏料来印刷形成,或者粘贴了用银层来形成了电极布线图案的树脂薄板等。X1通电电极26a和X2通电电极26b的阻抗率小于下侧检测层25的阻抗率。还同样地形成Y1通电电极28a和Y2通电电极28b,其阻抗率小于上侧检测层27。
压敏式检测部20在由双面胶带23的框架形状和绝缘层24的框架形状所围住区域的几乎整个区域内使下侧检测层25和上侧检测层27相对置,并且框内的几乎所有部分为可检测按压位置的区域即压敏检测区域4。
如图2和图3所示,静电容量式检测部30具有基材薄板31。基材薄板31由PET、PEN或者聚酰亚胺等合成树脂薄板或者合成树脂薄膜来形成,并具有挠性。基材薄板31的下表面31a直接粘贴在上述双面胶带14上,并在上表面31b上层叠了检测电容变化的层。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基材薄板31的上表面31b上形成了多个Y驱动电极32及多个检测电极33。向Y方向以一定间隔形成多根Y驱动电极32,并且分别向X方向直线延伸。在基材薄板31的上表面31b上设有与Y驱动电极32相同个数的引线图案,该引线图案按顺序给多个Y驱动电极32提供驱动电力,在图2中省略表示了引线图案。
检测电极33位于相邻的Y驱动电极32之间,向Y方向以一定间隔排列并向X方向直线延伸。多个检测电极33集中为一条检测线33a之后被引出到外部。Y驱动电极32和检测电极33与设在压敏式检测部20上的上述X1通电电极26a或X2通电电极26b等相同地以低阻抗的导电性材料来形成布线图案。
在基材薄板31的上表面31b上使Y驱动电极32和检测电极33形成布线图案之后,在其上面形成绝缘层34。绝缘层34为以抗蚀膜等绝缘性树脂来形成的层,以液体状材料如覆盖Y驱动电极32和检测电极33似地涂敷之后被固化的。或者,如覆盖Y驱动电极32和检测电极33似地用压敏粘接剂来粘贴合成树脂的护板而形成上述绝缘层34,也可以。
绝缘层34固化之后,在该绝缘层34之上形成X驱动电极35。如图2所示,X驱动电极35以一定间隔向X方向排列并向Y方向直线延伸。X驱动电极35以相同于上述Y驱动电极32的方法在绝缘层34的上表面形成布线图案。在绝缘层34的上表面上只设置与X驱动电极35相同个数的引线图案,该引线图案按顺序给多个X驱动电极35提供驱动电力,在图2中省略表示了引线图案。
如图2所示,在静电容量式检测部30中,由Y驱动电极32及检测电极33和X驱动电极35隔着绝缘层34相对置的区域为静电检测区域2。在静电容量式检测部30上形成向静电检测区域2的左右两侧延伸的延长部3、3,该延长部3、3不具备检测电容的功能。
从静电检测区域2到延长部3、3之间以相同厚度尺寸设置上述绝缘层34。静电检测区域2和延长部3、3都配置于压敏检测区域4之上,但是因为绝缘层34以相同厚度被形成在静电检测区域2和延长部3、3上,所以在从静电检测区域2的上面用输入笔按压了输入装置1时以及从延长部3、3的上面用输入笔按压了输入装置1时,能够使在压敏检测区域4上变形上部基材薄板22所需的按压感触相同。
如图2所示,在延长部3、3的绝缘层34上通过图案描绘形成多个槽或者多个线状缺损部,这些槽或者缺损部形成了排气通道34a。当在静电容量式检测部30的上面利用双面胶带15粘贴护板时,使被夹在静电容量式检测部30和双面胶带15之间的空气容易通过排气通道34a排到外部,从而使空气很难被停留在粘贴境界面上。
在延长部3、3上,多个排气通道34a互相交叉,并形成为分别相对于X方向和Y方向倾斜。因此,在长方形、细长形状的静电容量式检测部30的上面利用双面胶带15向X1方向或者X2方向粘贴护板40的过程中,使空气很容易地通过排气通道34a被挤出外部。
如图3所示,在静电容量式检测部30的上面利用双面胶带15粘贴固定护板40。或者,露出于静电容量式检测部30的上部的上述护板40层叠有多张PET或者聚碳酸酩等挠性树脂薄板(或者树脂薄膜)41,并且各树脂薄板41通过丙烯系列压敏粘接剂层42被粘接。通过层叠多张树脂薄板41来形成护板40,就能够形成容易变形的软性护板40。而且,还能够将静电容量式检测部30和护板40表面之间的距离设定为最佳尺寸,从而当用手指等接触时,使静电容量式检测部30所检测的电容变化的灵敏度良好。
例如,每个树脂薄板41的厚度为0.1~0.2mm左右,通过重叠4张左右的这种树脂薄板,可构成其厚度为0.5~0.8mm左右的软性护板40。
在护板40的最表面上形成丙烯树脂等硬化膜(HARD COAT)层43,使护板40表面很难受到损伤。另外,可以省略该硬化膜层43。
另外,位于压敏式检测部20的上部侧的上部基材薄板22和基材薄板31的厚度尺寸分别为0.1~0.5mm左右,这些基材薄板具有可根据来自上部的压力容易变形的结构。尤其是在压敏式检测部20和静电容量式检测部30之间不存在具备屏蔽作用的金属层,因此当在护板40的表面用输入笔等来按压时,就容易使下侧检测层25和上侧检测层27在压敏式检测部20上局部性地接触。
而且,如图1所示,能够简单地组装输入装置1。即,在基板11的上面以下部基材薄板21、上部基材薄板22、构成静电容量式检测部30的基材薄板31及护板40的顺序进行层叠,并且以双面胶带12、23、14、15来粘贴这些各层。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输入装置101的、与图3相同位置的剖面图。在图4所示的输入装置101当中,在与第1实施方式输入装置1相同的部分附上了相同的符号并将省略详细说明。
在图4所示的输入装置101中,PET等合成树脂薄板形成基材基板131,在该基材薄板131的下表面131a上形成上述上侧检测层27、Y1通电电极28a及Y2通电电极28b,而在该基材薄板131的上表面131b上形成Y驱动电极32和检测电极33。还在其上面形成绝缘层34,并在绝缘层34的上面形成X驱动电极35。另外与图2同样,在延长部3、3的绝缘层34上形成排气通道34a。
如图4所示,输入装置101在下部基材薄板21和上述基材薄板131之间形成压敏式检测部20A,静电容量式检测部30A被形成在上述基材薄板131的上面。即,可用一张基材薄板131来兼作图3所示输入装置1所使用的上部基材薄板22和基材薄板31。
因此,图4所示的输入装置101可从图3所示的输入装置1中节省一张基材薄板31和一张双面胶带14。因此,可减少设置于压敏式检测部20A的上部侧的层数,从而可实现低成本化和薄型化。而且,在相同基材薄板131的下表面131a上形成构成压敏式检测部20A的上侧检测层27,而在上表面131b上形成构成静电容量式检测部30A的Y驱动电极32及检测电极33,因此与在压敏式检测部20A和静电容量式检测部30A之间存在设置屏蔽层为目的的薄板的情况相比,可实现薄型化和软性化。
图5为表示上述输入装置1的电路结构的框图。该电路结构同样可用于图4所示的输入装置101。
图5所示的电路设有与压敏式检测部20的X1通电电极26a及X2通电电极26b相连接的X通电检测部51和与Y1通电电极28a及Y2通电电极28b相连接的Y通电检测部52。而且,还设有按顺序给静电容量式检测部30的多个X驱动电极35供给驱动电力的X驱动器53和按顺序给多个Y驱动电极32供给驱动电力的Y驱动器54。而且,还设有检测部55,该检测部55检测与多个检测电极33共同连接的检测线33a的电流值变化。
另外,虽在图5中进行了省略,但是还分别设有给X通电检测部51及Y通电检测部52供电的压敏式检测部用电源电路和给X驱动器53及Y驱动器54供电的静电容量式检测部用电源电路。
在控制部60设有驱动切换部61和数据处理部62。通过驱动切换部61来切换X通电检测部51通电给X1通电电极26a及X2通电电极26b的时机和Y通电检测部52通电给Y1通电电极28a及Y2通电电极28b的时机。同样,X驱动器53给X驱动电极35提供驱动电力的通电时机和Y驱动器54给Y驱动电极32提供驱动电力的通电时机也通过驱动切换部61来切换。
而且,在检测部55生成的检测信号和在X通电检测部51及Y通电检测部52生成的检测信号将提供给数据处理部62。
下面将说明输入装置1的动作。
在压敏式检测部20中,给X1通电电极26a和X2通电电极26b之间施加电压,给Y1通电电极28a和Y2通电电极28b之间施加电压。但是,给X1通电电极26a和X2通电电极26b的通电和给Y1通电电极28a和Y2通电电极28b的通电,在时间上不重叠而轮流进行。
当给X1通电电极26a和X2通电电极26b之间施加一定的电压时,如果用输入笔局部性地按压护板40的表面,使上侧检测层27和下侧检测层25在压敏检测区域4内的任意一个地方相接触,那么电压就根据该阻抗值的变化在Y1通电电极28a、Y2通电电极28b和X1通电电极26a或者X2通电电极26b之间引起变化。根据该电压的变化就能够识别到接触地方的X方向位置。而且,当给Y1通电电极28a和Y2通电电极28b之间施加一定的电压时,如果上侧检测层27和下侧检测层25在压敏检测区域4内的任意一个地方相接触,那么X1通电电极26a、X2通电电极26b和Y1通电电极28a或者Y2通电电极28b之间的电压就引起变化。根据该电压的变化就能够识别接触地方的Y方向位置。
X通电检测部51或者Y通电检测部52给数据处理部62提供上述电压变化,并可在数据处理部62识别到上侧检测层27和下侧检测层25的接触地方、即用输入笔等来按压压敏检测区域4时的位置。
在静电容量式检测部30,由X驱动器53按顺序给多个X驱动电极35施加脉冲电压,并在时间上与此不重复的时机由Y驱动器54按顺序给多个Y驱动电极32施加脉冲电压。因为在X驱动电极35和检测电极33之间形成电容,所以,如果给任意一个X驱动电极35施加脉冲电压,那么电流就在该X驱动电极35和检测电极33之间瞬间流过。但是,如果手指接触在护板40的表面上,那么因手指为几乎地电位的导电体指示体,所以在该手指和离该手指最近的X驱动电极35之间就形成比电极间的电容大很多的电容。因此,当给离手指最近的X驱动电极35施加了脉冲电压时,电流就流向手指侧,而应在X驱动电极35和检测电极33之间瞬间流过的电流流量就会降低。
流在X驱动电极35和检测电极33之间的电流值在检测部55切换成电压值而被提供到数据处理部62。在数据处理部62中,可根据给哪个X驱动电极35施加脉冲电压的信息和通过检测部55得到的电压值来识别手指所接近位置的X坐标。同样地在数据处理部62,可根据给哪个Y驱动电极32施加脉冲电压的信息和通过检测部55得到的电压值来识别手指所接近位置的Y坐标。
在这里,当X驱动器53给X驱动电极35施加了电压时,或者Y驱动器54给Y驱动电极32施加了电压时,驱动切换部61就切换成不给X1通电电极26a和X2通电电极26b、Y1通电电极28a和Y2通电电极28b施加电压。
例如,通过驱动切换部61以一定时间按顺序反复进行向X驱动电极35通电的时机、向Y驱动电极32通电的时机、向X1通电电极26a和X2通电电极26b通电的时机以及向Y1通电电极28a和Y2通电电极28b通电的时机,而互相不重复。
因此,当静电容量式检测部30根据电容变化来检测手指的接触地方时,因没有给压敏式检测部20通电,所以可防止发生因给压敏式检测部20的通电使电容变化的检测精度会极端地下降等问题。
为此,在输入装置1的护板40的表面,如果用手指轻轻地接触静电检测区域2,就可进行X-Y坐标的输入工作。而且,在压敏检测区域4的大面积范围内,可通过用输入笔等来强力按压护板40的表面,使压敏式检测部20工作而进行X-Y坐标的输入动作。
而且,作为其它切换方法,轮流给X驱动电极35和Y驱动电极32施加电压,并且,以比给X驱动电极35和Y驱动电极32通电的时机还要长的时间间隔并且不与给X驱动电极35和Y驱动电极32通电的时机重复的情况下,断续地给压敏式检测部20通电。
在这种情况下,优先进行静电容量式检测部30的工作,可通过电容变化随时检测手指的接触情况。而且,当通过压敏式检测部20的断续动作检测到用输入笔等来局部性地强力按压护板40的动作时,就停止给X驱动电极35和Y驱动电极32通电,开始轮流给X1通电电极26a和X2通电电极26b、Y1通电电极28a和Y2通电电极28b通电。从而,可转移到压敏式检测部20的检测动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自得不到来自压敏式检测部20的检测输出起经过了一定时间,就轮流给X驱动电极35和Y驱动电极32施加电压,从而切换成开始静电容量式检测部30的检测动作。
另外,上述护板40的表面与静电检测区域2和延长部3、3是相同的面,并在静电检测区域2和延长部3、3之间印刷有境界线。或者,在护板40的表面使静电检测区域2比延长部3、3稍微隆起,从而容易用手指的触感来识别静电检测区域2的范围,也可以。
而且,作为图4所示输入装置101的变形例,在基材薄板131的下表面131a形成Y驱动电极32及检测电极33,而在基材薄板131的上表面131b形成X驱动电极35,来构成静电容量式检测部,并且还以绝缘层覆盖形成在基材薄板131下表面131a上的Y驱动电极32及检测电极33的下侧,在该绝缘层的下表面上形成上侧检测层27、Y1通电电极28a和Y2通电电极28b,也可以。
而且,作为压敏式检测部20的结构,使下侧检测层和上侧检测层当中的一个形成阻抗体膜而使另一侧形成阻抗值低于该阻抗体膜的导电体膜,并轮流给阻抗体膜施加X方向的电压和Y方向的电压,从而通过从导电体膜中抽出电位变化,可在X-Y坐标上识别下侧检测层和上侧检测层的接触位置,也可以。或者,作为压敏式检测部20的结构,在上述阻抗体膜的四角设置电极而施加电压,从而检测与导电体膜之间的接触位置,也可以。

输入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输入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输入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输入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输入装置.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少构成检测部的层数来降低制造成本而且压敏式检测部上面的层容易变形的输入装置。在压敏式检测部(20)的上面重叠设置根据电容变化来检测手指接触位置的静电容量式检测部(30),上述压敏式检测部(20)具有形成在下部基材薄板(21)上的下侧检测层(25)和形成在上部基材薄板(22)上的上侧检测层(27)。因为在压敏式检测部(20)和静电电容式检测部(30)之间没有设置金属屏蔽层,所以可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计算;推算;计数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