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导管与接头总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软导管与接头总成.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30861A43申请公布日20120125CN102330861ACN102330861A21申请号201010225854122申请日20100714F16L33/30200601F16L11/0020060171申请人蔡德仁地址215111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河新区金庭路956号苏州市西山金龙食品有限公司72发明人蔡德仁54发明名称一种软导管与接头总成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软导管与接头总成,其包括一软导管以及一接头,所述软导管的内壁形成一个主流道腔与若干个辅助流道腔,且主流道腔与辅助流道腔相互贯通;所述接头与软导管的内壁配合,且该接头的截面形状与软导管的内。
2、壁截面形状相同,于所述接头上设有若干凸肋,所述凸肋收容于辅助流道腔内。本发明的总成通过设置若干辅助流道腔,使软导管在受到挤压、扭曲或弯折时,管腔内液体仍可正常流通,且相应的接头的连接强度更高。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1页CN102330873A1/1页21一种软导管与接头总成,其包括一软导管以及一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导管的内壁形成一个主流道腔与若干个辅助流道腔,且主流道腔与辅助流道腔相互贯通;所述接头与软导管的内壁配合,且该接头的截面形状与软导管的内壁截面形状相同,于所述接头上设有若干凸肋,所述凸肋收容于辅助流道腔内。2如权利。
3、要求1所述软导管与接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流道腔的数目为6个,所述凸肋的条数为6条。权利要求书CN102330861ACN102330873A1/2页3一种软导管与接头总成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输送液体的软导管与接头总成的结构改良。背景技术0002现有技术的用于输送液体的软导管,其管腔内截面和外截面都呈圆形。这类软导管在使用中具有如下缺陷由于其采用较软的材料制成的,极易被压扁、扭曲或弯折,因此,管腔截面面积会不断减小直至为零,从而减小流量甚至阻断液体流动,影响正常使用。0003为避免上述情形的发生,较常用的方式是在软导管外套上保护套,所用的保护套需另外制造,生产成本较高,且会因。
4、保护套损坏而导致软导管过早报废。0004因此,为避免上述技术问题,确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改良的软导管与接头总成,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发明内容0005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了一种结构改良的软导管与接头总成,该软导管在受到挤压、扭曲或弯折时,管腔内液体仍可正常流通,且相应的接头的连接强度更高。0006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软导管与接头总成,其包括一软导管以及一接头,所述软导管的内壁形成一个主流道腔与若干个辅助流道腔,且主流道腔与辅助流道腔相互贯通;所述接头与软导管的内壁配合,且该接头的截面形状与软导管的内壁截面形状相同,于所述接头上设有若干凸肋,所述凸肋收容。
5、于辅助流道腔内。0007本发明的软导管与接头总成还可设置为所述辅助流道腔的数目为6个,所述凸肋的条数为6条。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软导管与接头总成的软导管在受到挤压、扭曲或弯折产生应力形变时,只有主流道腔或部分辅助流道腔的截面面积减小,其它辅助流道内的截面面积变化较小,液体仍可正常流通,因此,不需要另制软管保护套,既保证了软管的使用性能,又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软导管的辅助流道腔与接头的凸肋配合大大提高了接头的连接强度。附图说明000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0010图1是本发明的软导管与接头总成的结构示意图。0011图2是本发明的软导管与。
6、接头配合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0012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为一种软导管与接头总成,其包括一软导管1以及一接头2。所述软导管1的内壁形成一个主流道腔10与若干个辅助流道腔12,且主流道腔说明书CN102330861ACN102330873A2/2页411与辅助流道腔12相互贯通。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流道腔12的数目具体为6个。所述接头2与软导管1的内壁配合,且该接头2的截面形状与软导管1的内壁截面形状相同。于所述接头2上进一步设有若干凸肋21,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肋21的数目具体为6条。所述凸肋21收容于辅助流道腔12内如说明书附图2所示。0013本发明的软导管与接头总成的软导管1在受到挤。
7、压、扭曲或弯折产生应力形变时,只有主流道腔11或部分辅助流道腔12的截面面积减小,其它辅助流道12内的截面面积变化较小,液体仍可正常流通,因此,不需要另制软管保护套,既保证了软导管1的使用性能,又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软导管1的辅助流道腔12与接头2的凸肋21配合大大提高了接头的连接强度。0014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说明书CN102330861ACN102330873A1/1页5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233086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