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装置.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971913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994.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132278.3

申请日:

2009.04.30

公开号:

CN101571304A

公开日:

2009.11.0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F24F3/044; F24F13/30; F24F11/02

主分类号:

F24F3/044

申请人:

LG电子株式会社

发明人:

韩成元; 金景桓; 崔瑾荧

地址:

韩国首尔

优先权:

2008.5.1 KR 10-2008-0040991

专利代理机构: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王玉双;冯志云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风装置,其中在一个壳体中选择性地或同时地执行通风功能和制冷与制热功能。所述通风装置包括:壳体;供气通路,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将室外空气引导至室内;排气通路,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将室内空气引导至外部;预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供气通路与所述排气通路中,使所供给的室外空气与所排放的室内空气之间产生热交换;以及热交换器,设置在供气通路中,使所供给的室外空气与预定的制冷剂产生热交换。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通风装置,包括:
壳体;
供气通路,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将室外空气引导至室内;
排气通路,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将室内空气引导至外部;
预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供气通路和所述排气通路中,使所供给的室外空气与所排放的室内空气之间产生热交换;以及
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供气通路中,使所供给的室外空气与预定的制冷剂之间产生热交换。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装置,还包括:
供气风扇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将室外空气供给到室内;
排气风扇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将室内空气排放到外部;
第一入口,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使室外空气流入到所述第一入口内;
第二入口,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使室内空气流入到所述第二入口内;
其中,所述供气通路形成在所述供气风扇单元与所述第一入口之间,并且所述排气通路形成在所述排气风扇单元与所述第二入口之间。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装置,其中,所述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供气风扇单元与所述预热交换器之间。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风装置,其中,所述预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一入口及所述第二入口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内。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装置,其中,所述预热交换器包括室外空气流动的第一通路和室内空气流动的第二通路,所述第一通路与所述第一入口连接,而所述第二通路与所述第二入口连接。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装置,其中,所述排气风扇单元设置在所述预热交换器的一侧,所述通风装置还包括使所述排气风扇单元与所述预热交换器分开的截板。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风装置,其中,所述截板包括切割部,以形成使得从所述第二通路排出的空气向所述排气风扇单元移动的通路。

8.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装置,还包括热交换器支撑件,所述热交换器支撑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中,以支撑所述热交换器并防止从所述第二通路排出的空气流向所述供气风扇单元。

9.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入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入口的上方。

10.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装置,还包括:
第一切换风门,其打开与关闭所述第一入口;以及
第二切换风门,其打开与关闭位于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的空间。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风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切换风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上部与所述预热交换器之间。

12.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装置,其中,所述排气风扇单元设置在所述预热交换器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风装置,其中,所述预热交换器以彼此连接的多个预热交换器的方式设置。

14.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风装置,其中,所述排气风扇单元包括:排气风扇壳体、容置在所述排气风扇壳体内的排气风扇以及自所述排气风扇壳体延伸的排气管道。

15.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风装置,还包括:
第一切换风门,设置在所述第一入口中;以及
第二切换风门,设置成与所述预热交换器相邻接,以打开与关闭位于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二入口之间的连接空间。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风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切换风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预热交换器的两侧。

17.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风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二入口并行设置。

说明书

通风装置
本申请主张于2008年5月1日递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08-0040991的优先权,在此援引该在先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风装置,更特别而言,涉及一种可同时地或选择性地执行通风功能和制冷与制热功能的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通风装置用于使室内空气流出而同时使室外空气流入,由此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所述通风装置基本包括:壳体;室内空气抽吸单元,设置在壳体内以抽吸室内空气;室外空气抽吸单元;送风扇;以及预热交换器,使得能够在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近来,通常设置通风装置和空调,其中通风装置用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并同时将内部温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而空调用于执行制冷与制热。
然而,设有预热交换器的通风装置以及设有室内单元和室外单元的空调通常独立地设置在建筑物内。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问题是需要耗费更多的成本和空间来设置通风装置和空调。
换句话说,如果同时设置通风装置和空调,因为与通风装置连接的管道和与空调连接的管道应该被独立地设置,所以产生的问题在于管路设置变得复杂并且设置通风装置和空调所需的成本增加了。
此外,因为经由通风装置排放到室内的空气为已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外空气,经由空调排放出的空气为已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空气,所以在一个空间内将会产生两个具有不同温度的空气流,由此导致温度分布不均衡。
发明内容
由此,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通风装置,其充分消除了因相关技术中的局限性和不足所导致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风装置,其中可同时地或选择性地执行通风功能和制冷与制热功能。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的、以及特征的一部分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予以说明,一部分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将在审阅随后的本发明中变得显而易见或可在本发明的实践中得以了解。本发明的所述目的和其它优点可以通过书面说明书及其权利要求书以及随附的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并获得。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以及其它优点并根据本发明的意图,正如在此具体实施并广泛说明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通风装置,包括:壳体;供气通路,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将室外空气引导至室内;排气通路,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将室内空气引导至外部;预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供气通路与所述排气通路中,使所供给的室外空气与所排放的室内空气之间产生热交换;以及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供气通路中,使所供给的室外空气与预定的制冷剂之间产生热交换。
此外,所述通风装置还包括:供气风扇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将室外空气供给到室内;排气风扇单元,将室内空气排放到外部;第一入口,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使室外空气流入到所述第一入口内;以及第二入口,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使室内空气流入到所述第二入口内;其中,所述供气通路形成在所述供气风扇单元与所述第一入口之间,所述排气通路形成在所述排气风扇单元与所述第二入口之间。
所述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供气风扇单元与所述预热交换器之间。
所述预热交换器设置在热交换器与第一、第二入口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内。
所述预热交换器包括室外空气流动的第一通路和室内空气流动的第二通路,所述第一通路与所述第一入口连接,而所述第二通路与所述第二入口连接。
所述排气风扇单元设置在所述预热交换器的一侧,所述通风装置还包括使所述排气风扇单元与所述预热交换器分开的截板。
所述截板包括切割部,以形成使得从所述第二通路排出的空气向所述排气风扇单元移动的通路。
所述通风装置还包括热交换器支撑件,所述热交换器支撑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中,以支撑所述热交换器并防止从所述第二通路排出的空气流向所述供气风扇单元。
所述第二入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入口的上方。
所述通风装置还包括:第一切换风门(damper),其打开与关闭所述第一入口;以及第二切换风门,其打开与关闭位于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的空间。
所述第二切换风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上部与所述预热交换器之间。
所述排气风扇单元设置在所述预热交换器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
所述预热交换器以彼此连接的多个预热交换器的方式设置。
所述排气风扇单元包括:排气风扇壳体、容置在所述排气风扇壳体内的排气风扇以及从所述排气风扇壳体延伸的排气管道。
所述通风装置还包括:第一切换风门,设置在所述第一入口中;以及第二切换风门,设置成与所述预热交换器相邻接,以打开与关闭位于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入口之间的连接空间。
所述第二切换风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预热交换器的两侧。
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二入口并行设置。
应当理解,无论本发明的前述概括说明还是随后的详细说明均是示范性和解释性的,且旨在提供对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进一步解释。
附图说明
随附的附图用于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并入本说明书中且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这些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3a和图3b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同时操作模式的侧剖视图;
图4a和图4b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通风操作模式的侧剖视图;
图5a和图5b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制冷与制热操作模式的侧剖视图;
图6为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7为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8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同时操作模式的侧剖视图;
图9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通风操作模式的侧剖视图;以及
图10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制冷与制热操作模式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实例示出在随附的附图中。在所有附图中,尽可能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或相似部件。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通风装置1包括:壳体3,构成外观;供气风扇单元6,设置在壳体3中;热交换器9,设置在供气风扇单元6的后面,以使制冷剂在其内流动;预热交换器12,设置成与热交换器9相邻接,以使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排气风扇单元15,设置在预热交换器12的一侧。
截板(section plate)18设置在排气风扇单元15与预热交换器12之间,以使排气风扇单元15和预热交换器12彼此分开。
同时,壳体3分别设有使室内空气流入的第一入口21和使室外空气流入的第二入口24。壳体3还设有第一出口27和第二出口30,其中在第一出口27处设置供气风扇单元6的出口侧,在第二出口30处设置排气风扇单元15的出口侧。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第一入口21和第二入口24上下设置。
第一入口21设有打开与关闭第一入口21的第一切换风门25。
在第二入口24和热交换器9之间设有第二切换风门33,以打开与关闭在第二入口24和热交换器9之间形成的通路。优选地,第二切换风门33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1内的上部与预热交换器12之间。
第二切换风门33打开与关闭第二入口24与热交换器9之间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可控制流入到第二入口24中的空气,以使空气不经过预热交换器12而直接流到热交换器9。
同时,热交换器支撑件36设置在热交换器9下部的一侧,以支撑热交换器9。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入口21、预热交换器12、热交换器9以及供气风扇单元6形成将室外空气供给到室内的供气通路A。
第二入口24、预热交换器12以及排气风扇单元15形成将室内空气排放到外部的排气通路B。
在上述结构中,第一入口21、第二入口24、供气风扇单元6以及排气风扇单元15分别连接有管道(未示出)。空气沿着与通气装置1相关的管道流入与流出。
如图2所示,壳体3的内部由热交换器9和热交换器支撑件36分开(section)。在所分开的空间的一部分中设置供气风扇单元6,在所分开的空间的另一部分中设置预热交换器12和排气风扇单元15。
供气风扇单元6包括供气风扇壳体6a、容置在供气风扇壳体6a中的供气风扇6b以及可转动地驱动供气风扇6b的驱动装置6c。
排气风扇单元15包括排气风扇壳体15a以及容置在排气风扇壳体15a中的排气风扇15b。
同时,将预热交换器12与排气风扇单元15分开的截板18设有切割部18a;切割部18a以斜面方式形成,以在自预热交换器12排出的空气朝排气风扇单元15移动时用作移动通路。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切割部18a的倾角设置成与在预热交换器12的侧端处形成的倾斜部12a相对应。
同时,在截板18的上部形成安装部19。安装部19设有使得第二切换风门33转动的驱动装置34。
优选地,预热交换器12具有方形的(具体地,可为菱形的)侧截面(sidesection)。预热交换器12包括第一通路13以及设置成与第一通路13交叉的第二通路14。在第一通路13与第二通路14之间形成有分界部12b和12c。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看到第一入口21和第二入口24的部分定义为预热交换器12的前侧,并将看到热交换器9的部分定义为预热交换器12的后侧,则第一通路13便成为自前下部连至后上部的通路,而第二通路则成为自前上部连至后下部的通路。在这种情况下,值得注意的是,从侧截面来看,这些通路彼此交叉成X形。
优选的是,预热交换器12的分界部12b和12c设置成分别与壳体3的其内设置第一入口21和第二入口24的内壁以及与热交换支撑件36相邻接。
预热交换器12的两侧应当与壳体3的内壁和截板18横向接触,以防止漏风。在这种情况下,其接触部分不会形成这样的直接接触的型式。就是说,在所述接触部分可插入有单独的密封件(未示出)。
这就是将供气通路A与排气通路B隔开。特别地,如果第一入口21和第二入口24设置成如图2所示那样以给定的间隔彼此上下间隔开,则优选的是分界部12b与位于第一入口21和第二入口24之间的部分相邻接。
热交换器支撑件36包括:第一支撑件36a,支撑热交换器9的下表面;以及第二支撑件36b,支撑热交换器9的侧面。热交换器支撑件36按如上方式设置,以支撑热交换器9并同时防止将要流到外部的空气靠近(adjoin)热交换器9,由此避免了热交换器9与所述空气之间的热交换。
下面将参照随附的附图来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操作。
首先,根据本发明的通风装置的操作模式包括通风操作模式、制冷与制热操作模式以及同时操作模式,在同时操作模式下将同时执行通风操作模式和制冷与制热操作模式。
现在说明同时操作模式。
如图3a和图3b所示,如果选择同时操作模式,则设置在第一入口21处的第一切换风门25被打开,同时设置在预热交换器12上部的第二切换风门33被关闭。
在这种状态下,供气风扇单元6和排气风扇单元15(参见图2)以预定的顺序(due order)运行。与所述通风装置连接的压缩机运行,以将制冷剂输送至与热交换器9相连接的制冷剂管9a和9b。随后,制冷剂在热交换器9内流动。
如果上述各部件按照上述方式运行,则室外空气OA流入到第一入口21,然后流过设置在预热交换器12中的第一通路13。随后,空气在热交换器9中进行热交换后经由供气风扇单元6被排放到室内。室外空气OA流动的通路已被称为供气通路A。
如上所述,供气通路A包括:第一入口21;以及由流经预热交换器12、热交换器9和供气风扇单元6的空气流所形成的通路。
而且,在室外空气OA流入的同时,室内空气RA也朝向第二入口24流动。在流过第二入口24的空气流经预热交换器12的第二通路14之后,空气移动至排气风扇单元15,并且随后被排放到外部。
室内空气RA流动的通路已称为排气通路B。
如上所述,排气通路B包括:第二入口24;以及由流经预热交换器12和排气风扇单元15的空气流所形成的通路。
在前述的同时操作模式下,室内空气RA和室外空气OA在预热交换器12中彼此热交换。
图4a和图4b示出了选择通风操作模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制冷剂不流入到热交换器9中。室外空气OA和室内空气RA在预热交换器12中进行热交换。室外空气OA沿着供气通路A流动,而室内空气RA沿着排气通路B流动。
除了制冷剂不流入到热交换器9中进而室外空气OA不在热交换器9中进行热交换之外,在通风操作模式下各部件的运行情况与同时操作模式下各部件的运行情况相同。因此,省略了对通风操作模式下各部件运行情况的详细说明。
图5a和图5b示出了选择制冷与制热操作模式的情况。
如果选择制冷与制热操作模式,则室内空气RA不被排放到外部,而是在室内进行循环。此外,室外空气OA不应流入到通风装置中。
由此,第一入口21由第一切换风门25关闭,以使室外空气OA不会流入到通风装置中。第二切换风门33打开热交换器9和第二入口24之间的空间,以使室内空气RA不经过预热交换器12而直接移动至热交换器9。
供气风扇单元6应当开始运行,且排气风扇单元15应当停止。
制冷剂在压缩机中被压缩,以使通过供气风扇单元6流动的空气在热交换器9中进行热交换。随后,制冷剂经由制冷剂管9a和9b流入到热交换器9中。
由此,如果制冷与制热操作模式被运行,则室内空气将以与普通空调相同的方式进行循环,从而进行室内制冷或室内制热。
下面将参照随附的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如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通风装置包括:壳体103;供气风扇单元106,设置在壳体103内;热交换器109,设置在供气风扇单元106的后面;以及排气风扇单元115,设置成与热交换器109相邻接。
供气风扇单元106的排气部设置在第一出口127中,第一出口127设置在壳体103的一侧。
同时,热交换器109应设置在排气风扇单元115和供气风扇单元106之间。
在排气风扇单元115的一侧设有预热交换器112,以使室内空气RA与室外空气OA之间进行热交换。壳体103设有使室外空气OA流入的第一入口121和使室内空气RA流入的第二入口124。第一入口121设有对空气流进行切换的第一切换风门125。
优选地,第一入口121和第二入口124在左右方向上并行设置并彼此间隔开。
同时,在预热交换器112和壳体103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二切换风门133,以控制空气流,由此流入到第二入口124中的空气直接流入到热交换器109中。
如图7所示,优选的是预热交换器112具有方形的(具体地,可为菱形的)上截面upper section)。此外,优选的是多个预热交换器112彼此邻接地设置。
在这种情况下,预热交换器112的上截面具有连续设置的菱形的布局结构。优选地,所述多个预热交换器112以使其角部彼此线性接触的方式来设置。
此时,因为重要的是空气不会经由所述接触部泄露出,所以可优选地设有使各个预热交换器112彼此连接的单独的接触件。
预热交换器112设有供室外空气OA流过的第一通路113和供室内空气RA流过的第二通路114。在预热交换器112的角部处设有分界部112a和112b,且分界部112a和112b形成了第一通路113和第二通路114之间的边界。
分界部112a和112b应设置成与排气风扇单元115和壳体103相邻接。这使得室外空气OA不会与室内空气RA相混合。
这些分界部中的分界部112a与构成排气风扇单元115外观的排气风扇壳体115a相邻接,而另一分界部112b与位于第一入口121和第二入口124之间的部分相邻接。
在这种情况下,排气风扇单元115设置成能观察到(view)各个预热交换器112的分界部112a之间形成的空间。
排气风扇单元115包括排气风扇壳体115a、排气风扇115b以及自排气风扇壳体115a延伸的排气管道115c。排气管道115c连接于在壳体103中形成的第二出口130。
在这种情况下,排气管道115c的高度应低于排气风扇壳体115a的高度。这是因为室外空气OA应在排气管道115c的上方流动并随后移动到热交换器109。
优选地,在预热交换器112的分界部112a与排气风扇壳体115a之间的接触部以及在壳体103的内壁与预热交换器112的分界部112b之间的接触部被密封,以使室外空气OA不会与室内空气RA相混合。
设置在预热交换器112两侧的第二切换风门133以给定的间隔与第二入口124间隔开,并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103的内壁中。
下面参照随附的附图来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操作情况。
如图8所示,如果运行同时操作模式,则第一切换风门125打开第一入口121,同时供气风扇单元106和排气风扇单元115运行。
此时,应关闭第二切换风门133,且压缩机在执行压缩的同时将制冷剂供给到热交换器109。
如果上述各部件按照上述方式运行,则室外空气OA经由供气通路A流入到室内。供气通路A包括第一入口121、预热交换器112的第一通路113以及在热交换器109和供气风扇单元106之间形成空气流的通路。
并且,在室外空气OA流入的同时,室内空气RA也经由第二入口124流动并随后经由排气通路B排出。排气通路B包括第二入口124、预热交换器112的第二通路114以及在热交换器109和排气风扇单元115之间形成空气流的通路。
如上所述,室外空气OA和室内空气RA沿着它们各自的通路流动并在预热交换器112中彼此交叉及进行热交换。如果运行同时操作模式,则可按预定的顺序通过一个操作模式来进行通风以及制冷与制热。
图9示出了选择通风操作模式的情况。除了制冷剂不流入到热交换器109进而在制冷剂与室外空气OA之间不进行热交换之外,在通风操作模式下各部件的运行情况与在同时操作模式下各部件的运行情况相同。由此,省略了对通风操作模式下各部件运行情况的详细说明。
图10示出了选择制冷与制热操作模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供气风扇单元106运行,而排气风扇单元不运行。
在制冷与制热操作模式下,仅室内空气RA继续进行循环。因为不要求室外空气OA流入,所以第一入口121由第一切换风门125关闭。
对比之下,因为室内空气RA应不经由预热交换器112而直接流入到热交换器109中,所以第二切换风门133打开以使第二入口124与热交换器109相连通。
压缩机运行,以使制冷剂流入到热交换器109中。
由此,如果供气风扇单元106运行,则室内空气RA通过空气的流入动作沿C流入到第二入口124中并随后直接移动至热交换器109,由此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随后经由供气风扇单元106排放到室内。
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显而易见的是,因为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以及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可以在一个壳体内进行,所以可获得尺寸紧凑的产品并在所述产品的安装上获得空间效率。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在建筑物内进行通风以及制冷与制热,同时进行通风以及制冷与制热所需的单元的尺寸可被最小化,以提高空间效率。
因为需设置的单元和管减少了,所以用于设置及购买所述产品的费用能够被降低。
最后,如果空气被排放到室内,所排放的空气将以均匀的温度分布。此外,可相对于来自外部的新鲜空气进行与用户的设定范围适配的空气调节。由此,可得到舒适的室内环境。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特征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按其它特定形式来实施。由此,在各个方面,上述实施例将被考虑为是示范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应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书的合理解释来确定,且所有落入到本发明的等同范围之内的变换将被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通风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通风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通风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风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风装置.pdf(2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风装置,其中在一个壳体中选择性地或同时地执行通风功能和制冷与制热功能。所述通风装置包括:壳体;供气通路,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将室外空气引导至室内;排气通路,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将室内空气引导至外部;预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供气通路与所述排气通路中,使所供给的室外空气与所排放的室内空气之间产生热交换;以及热交换器,设置在供气通路中,使所供给的室外空气与预定的制冷剂产生热交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供热;炉灶;通风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