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式变压器部件.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971743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93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80001367.8

申请日:

2008.01.30

公开号:

CN101568979A

公开日:

2009.10.2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H01F17/00; H01F19/06

主分类号:

H01F17/00

申请人: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发明人:

问井孝臣; 石田康介; 石出大辅; 工藤和秀

地址:

日本京都府

优先权:

2007.2.27 JP 047299/2007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张 鑫;胡 烨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为一次侧线圈与二次侧线圈的电感值没有差异、不受安装方向约束并发挥期望动作的特性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包括:在内部具有一次侧线圈(4)及二次侧线圈(5)的片状体(2);以及第一~第四外部电极(3-1)~(3-4)。一次侧线圈(4)由本体部(45A)与第一引出线(46)与第二引出线(47)构成,二次侧线圈(5)由本体部(45A)与第三引出线(56)与第四引出线(57)构成。本体部(45A)的第一突出部(45a)和第二突出部(45b)配置在直线(L1)上。第一引出线(46)与第四引出线(57)被设定为关于位于第一突出部(45a)与第二突出部(45b)的前端部间的中心、且与层叠方向垂直的中心线(L2)为轴对称的形状,第二引出线(47)和第三引出线(56)也被设定为关于中心线(L2)为轴对称的形状。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层叠式变压器部件,包括:
具有层叠在绝缘体的内部、各本体部形状相同且卷绕方向相同的一次侧线圈及二次侧线圈的片状体;
形成于所述片状体的第一端面的第一外部电极;形成于该第一端面、与该第一外部电极并排的第二外部电极;形成于与所述第一端面对置的第二端面、且与所述第一外部电极对置的第三外部电极;以及形成于该第二端面且与所述第二外部电极对置、与该第三外部电极并排的第四外部电极,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次侧及二次侧线圈的本体部,将从最外周的边向所述第一端面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以及从最外周的边向所述第二端面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配置在与所述第一及第二端面垂直的直线上,
将所述一次侧线圈的从本体部的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前端部引出的第一引出线与所述第一外部电极连接,并将从该本体部的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前端部引出的第二引出线与所述第四外部电极连接,
将所述二次侧线圈的从本体部的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前端部引出的第三引出线与所述第二外部电极连接,并将从该本体部的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前端部引出的第四引出线与所述第三外部电极连接,
而且,将所述第一引出线与第四引出线形成为从所述一次侧线圈及二次侧线圈的层叠方向观察时,关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前端部与第二突出部的前端部之间的中心线、即与该层叠方向垂直的中心线为轴对称的形状,并将所述第二引出线与第三引出线形成为从该层叠方向观察时,关于该中心线为轴对称的形状。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叠式变压器部件是层叠式平衡-不平衡变压器。

说明书

层叠式变压器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平衡-不平衡变压器或共模扼流圈等而使用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
背景技术
对变压器部件的小型化及高密度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回应该要求,提出了一种由可以进行微细加工的光刻方法等形成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16是透过线圈部表示的以往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的立体图,图17是表示外部电极与线圈的连接状态的俯视图。
如图16所示,这种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00是将一次侧线圈101和二次侧线圈102内包在被磁性体基板夹着的绝缘体110中,将形成于该片状体外侧的外部电极121~124与一次侧及二次侧线圈101、102连接。
具体而言,如图17(a)所示,将一次侧线圈101的外端部101a及内端部101b与互相对置的外部电极121、123连接。而且,如图17(b)所示,将二次侧线圈102的外端部102a及内端部102b与互相对置的外部电极122、124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1589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00中存在如下问题。
在以往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00中,由于如图17(a)所示,将一次侧线圈101的外端部101a及内端部101b与互相对置的外部电极121、123连接,如图17(b)所示,将二次侧线圈102的外端部102a及内端部102b与互相对置的外部电极122、124连接,因此,一次侧线圈101的电感值和二次侧线圈102的电感值会产生差异。
具体而言,如图17(a)所示,由于从一次侧线圈101的线圈本体到达外端部101a的中途的部分101c中流过的电流I与在本体的部分101e中流过的电流I的方向相反,因此产生磁力抵消,该部分的电感值显著减小。另外,由于从线圈本体到达内端部101b的中途的部分101d中流过的电流I也与在本体的部分101e中流过的电流I的方向相反,因此该部分的电感值显著减小。
另一方面,在二次侧线圈102中,如图17(b)所示,在部分102c的附近不存在产生与从二次侧线圈102的线圈本体到达外端部102a的中途的部分102c中流过的电流方向相反的电流的部分。另外,在部分102d的附近也不存在与从线圈本体到达内端部102b的中途的部分102d中流过的电流方向反向流过的电流。因此,不存在由于磁力抵消而导致电感值显著减小的部分。所以,该二次侧线圈102的电感值比一次侧线圈101的电感值大。
这样,在以往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00中,由于一次侧线圈101与二次侧线圈102的电感值会产生差异,因此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00的插入损耗特性会随着安装方向而不同。因此,在将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00作为共模扼流圈使用时,会产生随着其安装方向而导致去除噪声效果不同这样的情况。另外,在将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00作为平衡一不平衡变压器使用时,由于安装方向导致输出信号的特性不同,特性偏差有可能增大。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的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为一次侧线圈与二次侧线圈的电感值没有差异、不受安装方向约束而可以发挥期望动作的特性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权利要求1的发明是一种层叠式变压器部件,包括:具有层叠在绝缘体的内部、各本体部形状相同且卷绕方向相同的一次侧线圈及二次侧线圈的片状体;形成于片状体的第一端面的第一外部电极;形成于该第一端面、与该第一外部电极并排的第二外部电极;形成于与第一端面对置的第二端面、且与第一外部电极对置的第三外部电极;以及形成于该第二端面且与第二外部电极对置、与该第三外部电极并排的第四外部电极,在一次侧及二次侧线圈的本体部,将从最外周的边向第一端面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以及从最外周的边向第二端面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配置在与第一及第二端面垂直的直线上,将一次侧线圈的从本体部的第一突出部的前端部引出的第一引出线与第一外部电极连接,并将从该本体部的第二突出部的前端部引出的第二引出线与第四外部电极连接,将二次侧线圈的从本体部的第一突出部的前端部引出的第三引出线与第二外部电极连接,并将从该本体部的第二突出部的前端部引出的第四引出线与第三外部电极连接,而且,将第一引出线与第四引出线形成为从一次侧线圈及二次侧线圈的层叠方向观察时,关于第一突出部的前端部与第二突出部的前端部之间的中心线、即与该层叠方向垂直的中心线为轴对称的形状,并将第二引出线与第三引出线形成为从该层叠方向观察时,关于该中心线为轴对称的形状。
利用该结构,在将第一外部电极及第三外部电极与主线路连接、并将第二外部电极接地的状态下,通过将第四外部电极与副线路连接,可以将从第一外部电极输入的不平衡信号从第三外部电极与第四外部电极作为平衡信号输出,起到作为平衡-不平衡变压器的功能。
此时,由于一次侧线圈及二次侧线圈的本体部形状相同且卷绕方向相同,因此通过将卷绕圈数设定为期望值,可以从第三外部电极与第四外部电极同时输出与从第一外部电极输入的信号相同功率的信号。即,可以使本发明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起到作为1∶1的平衡-不平衡变压器的功能。
另外,可以将从第二外部电极输入的不平衡信号从第三外部电极与第四外部电极作为平衡信号输出,起到作为平衡-不平衡变压器的功能。
但是,即使本体部形状相同且卷绕方向相同,本体部的电感值相同,但若一次侧线圈的第一引出线及第二引出线与二次侧线圈的第三引出线及第四引出线的电感值不同,则整个一次侧线圈和整个二次侧线圈的电感值会产生差异。此时,由于在安装层叠式变压器部件以从第一外部电极进行输入时、以及安装层叠式变压器部件以从第二外部电极进行输入时,其插入损耗特性会有所不同,对于层叠式变压器部件的安装有方向性,因此特性会产生偏差。
然而,在本发明中,在一次侧及二次侧线圈的本体部,将从最外周的边向第一端面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以及从最外周的边向第二端面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配置在与第一及第二端面垂直的直线上。而且,将一次侧线圈的第一引出线与二次侧线圈的第四引出线形成为从层叠方向观察时,关于本体部的第一突出部的前端部与第二突出部的前端部之间的中心线、即与层叠方向垂直的中心线为轴对称的形状,并将一次侧线圈的第二引出线与二次侧线圈的第三引出线形成为从层叠方向观察时,关于该中心线为轴对称的形状。其结果是,整个一次侧线圈和整个二次侧线圈的电感值相同。所以,本发明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与安装方向无关,起到作为1∶1的平衡-不平衡变压器的功能。
另外,通过将第一外部电极及第二外部电极与差动线路的一条线连接,将第三外部电极及第四外部电极与差动线路的另一条线连接,可以使本发明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起到作为具有期望的去除噪声效果特性的共模扼流圈的功能。
权利要求2的发明是基于权利要求1,层叠式变压器部件是层叠式平衡-不平衡变压器。
如以上详细的说明那样,根据本发明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由于采用一次侧线圈与二次侧线圈的电感值没有差异的结构,因此不会因安装方向而使插入损耗特性不同,其结果是具有无论安装方向如何都可以发挥期望的动作特性的优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涉及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透过一次侧及二次侧线圈表示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向视A-A剖视图。
图4是表示从层叠式变压器部件的层叠方向的上侧观察一次侧线圈4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从层叠方向的上侧观察二次侧线圈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从层叠方向的上侧观察重叠状态的一次侧线圈和二次侧线圈的俯视图。
图7是实施例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的等效电路图。
图8是改变层叠式变压器部件的安装方向的状态的等效电路图。
图9是将以往构造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作为平衡-不平衡变压器使用时的等效电路图。
图10是改变以往构造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的安装方向的状态的等效电路图。
图11是表示以往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的插入损耗特性的曲线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的插入损耗特性的曲线图。
图13是将实施例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作为共模扼流圈使用时的等效电路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实施例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的构造的简要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例的各种变形例的简要俯视图。
图16是透过线圈部表示的以往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外部电极与线圈的连接状态的俯视图。
标号说明
1…层叠式变压器部件,2…片状体,3-1~3-4…第一~第四外部电极,4…一次侧线圈,5…二次侧线圈,6…绝缘体,7-1、7-2…铁氧体基板,8…交叉电路,21…第一端面,22…第二端面,41、42、51、52…电极图案、45A…本体部,45a…第一突出部,45b…第二突出部,45a’、45b’…前端部,46…第一引出线,47…第二引出线,56…第三引出线,57…第四引出线,61~66…绝缘层,62a、65a…通孔,L1…直线,L2…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涉及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透过一次侧及二次侧线圈表示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向视A-A剖视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包括片状体2和第一~第四外部电极3-1~3-4。
片状体2是在绝缘体6的内部层叠一次侧线圈4及二次侧线圈5而构成的。
具体而言,如图1及图3所示,由绝缘层61~66构成绝缘体6,在绝缘层61~66的规定层形成一次侧线圈4与二次侧线圈5的图案,用一对铁氧体基板7-1、7-2将绝缘体6的上下表面夹住而构成。
更详细而言,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是如下那样形成。
即,如图1所示,使铁氧体基板7-1位于最下层,涂布感光性绝缘糊料,利用光刻法,使整个表面曝光及显影,从而将绝缘层61形成于铁氧体基板7-1上。然后,利用溅射法将银膜形成于绝缘层61上,将未图示的光致抗蚀剂涂布在银膜上,利用光刻法使光致抗蚀剂形成与一次侧线圈4的电极图案41形状相同的图案。然后,通过在进行干法蚀刻后,去除光致抗蚀剂,形成一次侧线圈4的电极图案41。
之后,将感光性绝缘糊料涂布在电极图案41上,使用通孔用的掩模,利用光刻法,进行曝光及显影,从而形成具有通孔62a的绝缘层62。然后,与电极图案41同样,使用溅射法、光刻法、干法蚀刻,形成一次侧线圈4的电极图案42。
通过这样,在绝缘体6内形成由电极图案41与电极图案42构成的螺旋状的一次侧线圈4。
另一方面,二次侧线圈5也与一次侧线圈4大致同样地形成。
即,利用光刻法,将绝缘层64形成于覆盖一次侧线圈4的电极图案42的绝缘层63上,使用溅射法、光刻法、干法蚀刻,在绝缘层64上形成二次侧线圈5的电极图案51。之后,利用光刻法,形成具有通孔65a的绝缘层65,通过与电极图案51同样的方法,在绝缘层65上形成二次侧线圈5的电极图案52。通过这样,在绝缘体6内形成由电极图案51与电极图案52构成的螺旋状的一次侧线圈4。
然后,在用绝缘层66覆盖电极图案52后,通过将铁氧体基板7-2压接在绝缘层66上,形成具有许多片状体的一片晶片。因此,通过将该晶片按照每个片状体进行切割、烧成,得到片状体2。
最后,将各片状体2的两端部浸渍在银糊料中并烧接后,从其上依次镀镍、铜、锡等,如图2所示,在片状体2的第一及第二端面21、22形成第一~第四外部电极3-1~3-4,得到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
此处,说明一次侧线圈4及二次侧线圈5的形状、一次侧及二次侧线圈4、5与第一~第四外部电极3-1~3-4的连接关系。
图4是表示从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的层叠方向(图1~图3的上下方向)的上侧观察一次侧线圈4的状态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从层叠方向的上侧观察二次侧线圈5的状态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从层叠方向的上侧观察重叠状态的一次侧线圈4与二次侧线圈5的俯视图。另外,为便于理解,在一次侧及二次侧线圈4、5的本体部标注斜线。
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外部电极3-1与第二外部电极3-2排列在片状体2的第一端面21而形成,第三外部电极3-3与第四外部电极3-4排列在与第一端面21对置的第二端面22而形成。
而且,设定为第一外部电极3-1与第三外部电极3-3对置,第二外部电极3-2与第四外部电极3-4对置。
如图4所示,一次侧线圈4由电极图案41与电极图案42构成,但若局部进行观察,则一次侧线圈4由斜线所示的本体部45A与第一引出线46与第二引出线47构成。
具体而言,对螺旋状的本体部45A,突出设置从最外周的边向片状体2的第一端面21一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45a、以及从最外周的边向第二端面22一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45b。并且,这些第一及第二突出部45a、45b配置在与第一及第二端面21、22垂直的直线L1上。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直线L1被设定为通过第一和第二外部电极3-1和3-2间的中心、以及第三和第四外部电极3-3和3-4间的中心。
而且,将第一引出线46从本体部45A的第一突出部45a的前端部45a’引出,与第一外部电极3-1连接,将第二引出线47从本体部45A的第二突出部45b的前端部45b’引出,与第四外部电极3-4连接。
如图5所示,二次侧线圈5由电极图案51与电极图案52构成,但若局部进行观察,则也由斜线所示的本体部和第三引出线56与第四引出线57构成。而且,该本体部被设定为与一次侧线圈4的本体部45A形状相同且卷绕方向相同,且配置在与本体部45A一致的位置。因此,如图6所示,若从层叠方向的上侧观察,则一次侧线圈4的本体部45A处于隐藏在二次侧线圈5的本体部的下侧的状态。所以,下面对二次侧线圈5的本体部也标注标号“45A”进行说明。
第三引出线56如图5所示,从该本体部45A的第一突出部45a的前端部45a’引出,与第二外部电极3-2连接,第四引出线57从本体部45A的第二突出部45b的前端部45b’引出,与第三外部电极3-3连接。
接下来,说明一次侧线圈4的第一及第二引出线46、47和第三及第四引出线56、57的形状。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及第二引出线46、47和第三及第四引出线56、57的形状形成为L字形,但形状不限于此。但是,要设定为满足下面条件的形状。
即,假定一条位于第一突出部45a的前端部45a’与第二突出部45b的前端部45b’之间的中心且与层叠方向(图6的表面和背面方向)垂直的中心线L2,将一次侧线圈4的第一引出线46与二次侧线圈5的第四引出线57设定为关于该中心线L2为轴对称的形状。并且,将第二引出线47和第三引出线56也设定为关于该中心线L2为轴对称的形状。
利用该设定,一次侧线圈4的电感值和二次侧线圈5的电感值相等。
即,一次侧线圈4由虚线所示的第一引出线46与本体部45A与虚线所示的第二引出线47构成,但由于流过第一引出线46的部分46a的电流I和流过本体部45A的最外周的边45c的电流I的方向相反,因此一次侧线圈4的电感值取决于一次侧线圈4的除了第一引出线46的部分46a和本体部45A的最外周的边45c的部分。
另一方面,二次侧线圈5由第三引出线56与本体部45A与第四引出线57构成,但由于流过第四引出线57的部分57a的电流I和流过本体部45A的最外周的边45d的电流I的方向相反,因此二次侧线圈5的电感值取决于二次侧线圈5的除了第四引出线57的部分57a和本体部45A的最外周的边45d的部分。
所以,一次侧线圈4和二次侧线圈5将除了边45c和45d的本体部45A作为是通用的。而且,由于第一引出线46与第四引出线57关于中心线L2是轴对称,因此从第一引出线46去除部分46a的部分、与从第四引出线57去除部分57a的部分的长度相等。并且,由于第三引出线56和第二引出线47也关于中心线L2是轴对称,因此它们的长度也相等。
其结果是,由于决定电感值的一次侧线圈4的部分与二次侧线圈5的部分的长度相等,因此这些一次侧线圈4与二次侧线圈5的电感值也相等。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例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所示的作用及效果。
图7是本实施例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的等效电路图,表示作为层叠式平衡一不平衡变压器而使用的例子,图8是改变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的安装方向的状态的等效电路图。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中,电感值相等的一次侧线圈4及二次侧线圈5的左端部分别与第一外部电极3-1、第二外部电极3-2连接,各右端部在交叉的状态下与第四外部电极3-4、第三外部电极3-3连接。
因此,将该结构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的第一外部电极3-1和第三外部电极3-3与主线路200连接,并在将第二外部电极3-2接地的状态下,将第四外部电极3-4与副线路201连接。
然后,从第一外部电极3-1输入信号S,从第三外部电极3-3与第四外部电极3-4输出功率相等的信号S’与信号S。
即,该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可以作为1∶1的平衡-不平衡变压器使用。
并且,如图8所示,将第二外部电极3-2和第四外部电极3-4与主线路200连接,并在将第一外部电极3-1接地的状态下,将第三外部电极3-3与副线路201连接,改变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的安装方向。然后,从第二外部电极3-2输入信号S,从第三外部电极3-3与第四外部电极3-4输出功率相等的信号S与信号S’。
这是因为,如上所述,由于一次侧线圈4的电感值与二次侧线圈5的电感值相等,因此,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无论其安装方向如何,都可以起到作为没有特性偏差的1∶1的层叠式平衡-不平衡变压器的功能。
发明者等人为了确认这一点,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图9是将以往构造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作为平衡-不平衡变压器使用时的等效电路图,图10是改变以往构造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的安装方向的状态的等效电路图,图11是表示以往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的插入损耗特性的曲线图。
首先,如图9所示,在该实验中,使用与图16所示的以往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00同样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即,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的一次侧线圈4及二次侧线圈5的左端部分别与第一外部电极3-1、第二外部电极3-2连接,各右端部也不交叉地与第三外部电极3-3、第四外部电极3-4连接,将该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作为平衡-不平衡变压器使用。
具体而言,将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的第一外部电极3-1和第三外部电极3-3与主线路200连接,并在将第二外部电极3-2接地的状态下,测定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的插入损耗。这样,如图11的实线的曲线S1所示,可以得到作为1∶1的平衡-不平衡变压器的良好的插入损耗特性。
接下来,如图10所示,改变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的安装方向,测定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的插入损耗,如图11的虚线的曲线S2所示,插入损耗特性变差。如基于图16及图17的说明那样,认为这是由于在以往构造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中,一次侧线圈4与二次侧线圈5的电感值会产生差异而造成的。
从以上可知,在将上述以往构造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作为平衡-不平衡变压器使用时,因其安装方向不同而插入损耗会有较大不同,特性偏差增大。
接下来,对于本实施例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进行同样的测定。
图12是表示实施例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的插入损耗特性的曲线图。
如图7及图8所示,将本实施例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作为平衡-不平衡变压器使用,改变其安装方向,测定插入损耗,在图7所示的安装状态下,如图12的实线的曲线S3所示,得到与图11的实线曲线S1同样良好的插入损耗特性。另外,在图8所示的安装状态下,如图12的虚线的曲线S4所示,得到与曲线S3大致一致的良好的插入损耗特性。基于图6的说明那样,认为这是由于将本实施例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的一次侧线圈4与二次侧线圈5的电感值设定得相等而造成的。
从以上可知,根据本实施例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由于不会因其安装方向而导致插入损耗特性不同,因此可以将该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作为没有因安装方向所引起的特性偏差的1∶1的平衡-不平衡变压器使用。
另外,本实施例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也可以作为共模扼流圈使用。
图13是将本实施例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作为共模扼流圈使用时的等效电路图。
如图13所示,将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的第一外部电极3-1与一个差动线路200连接,并将第二外部电极3-2与另一个差动线路201连接。然后,通过由绞线或电路基板等构成的交叉电路8,将第三外部电极3-3与另一个差动线路201连接,并将第四外部电极3-4与一个差动线路200连接。另外,该交叉电路8也可以设置在差动线路200、201的中途。据此,处于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的一次侧线圈4与一个差动线路200连接、二次侧线圈5与另一个差动线路201连接的状态。
若在该连接状态下,共模噪声进入差动线路200、201,则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成为高阻抗,去除共模噪声。此时,若一次侧线圈4与二次侧线圈5的电感值不同,则去除共模噪声的效果变差。
另外,若相位互相相反的差动信号流过差动线路200、201,则这些差动信号通过一次侧线圈4、二次侧线圈5在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内流动,向差动线路200、201输出。
此时,若一次侧线圈4与二次侧线圈5的电感值不同,则两个差动信号的功率不同。
但是,在本实施例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中,如上所述,由于将一次侧线圈4与二次侧线圈5的电感值设定得相等,因此,对于共模的去除效果不会变差,另外,输出的差动信号的功率也不会不同。即,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可以作为发挥良好特性的共模扼流圈使用。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发明要点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或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一次侧线圈及二次侧线圈,表示了应用直径随着卷绕圈数而逐渐减小的螺旋状的一次侧线圈4及二次侧线圈5的例子,但不限于此,毋庸置疑的是也可以将直径与卷绕圈数无关、而大致一定的螺旋状的线圈应用作为一次侧线圈及二次侧线圈。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中,如图14(a)所示,将从一次侧线圈4及二次侧线圈5的本体部45A突出的第一突出部45a与第二突出部45b,配置在通过第一和第二外部电极3-1和3-2间的中心、以及第三和第四外部电极3-3和3-4间的中心的直线L1上,但不限于此。
第一突出部45a及第二突出部45b配置在直线L1上即可,不必将直线L1的位置配置在第一和第二外部电极3-1和3-2之间等的中心。所以,只要第一及第二突出部45a、45b配置在直线L1上,第一引出线46与第四引出线57被设定为关于该中心线L2为轴对称的形状,且第二引出线47与第三引出线56被设定为关于该中心线L2为轴对称的形状即可。
因此,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变形例,可以应用直线L1的位置不同的各种层叠式变压器部件。
下面,基于图15说明这些变形例。
然而,图14(a)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如图14(b)所示,可以将除了第一及第二突出部45a、45b的本体部45A表示为黑盒子状。所以,图15中,也将该本体部45A表示为黑盒子状。
首先,如图15(a)所示,直线L1的位置、即第一及第二突出部45a、45b的位置从第一及第二外部电极3-1、3-2之间等的中心错开的状态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也能取得与上述实施例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同样的作用效果,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另外,如图15(b)及(c)所示,第一及第二突出部45a、45b的位置位于本体部45A的最外周的状态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也能取得与上述实施例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同样的作用效果,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并且,如图15(d)所示,第一及第二突出部45a、45b的长度不同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也能取得与上述实施例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1同样的作用效果,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层叠式变压器部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层叠式变压器部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层叠式变压器部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层叠式变压器部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层叠式变压器部件.pdf(2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为一次侧线圈与二次侧线圈的电感值没有差异、不受安装方向约束并发挥期望动作的特性的层叠式变压器部件。包括:在内部具有一次侧线圈(4)及二次侧线圈(5)的片状体(2);以及第一第四外部电极(3-1)(3-4)。一次侧线圈(4)由本体部(45A)与第一引出线(46)与第二引出线(47)构成,二次侧线圈(5)由本体部(45A)与第三引出线(56)与第四引出线(57)构成。本体部(45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