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供排型换气扇及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时供排型换气扇及空调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在从面板吸入口 吸入室内的空气的同时从面板吹出口向室内吹出空气的同时供排型换气扇, 所述面板形成 于固定于天棚的装饰面板。
背景技术 为实现室内的状态量的变动少的换气, 有将同时供排型换气扇安装于天棚并在进 行热交换的同时进行同时供排气的方法。
作为这样的同时供排型换气扇, 在专利文献 1 中公开了如下的同时供排型换气 扇, 该同时供排型换气扇在外箱内收纳棱柱状的热交换器, 由天棚面面板覆盖该热交换器, 使从室外供给的外部气体从热交换器的流入侧通过流出侧, 并从设置于天棚面面板的室内 侧吹出口向室内吹出, 使从设置于天棚面面板的室内侧吸入口吸入的吸入气流从热交换器 的流入侧通过流出侧, 并向室外排气。 在该同时供排型换气扇中, 多个热交换器使长度方向 的棱线相对并并列配置在宽度方向上, 热交换器的外部气体流出侧及排气气流入侧分别与
天棚面面板相对, 在天棚面面板的侧面中的三个侧面上设置有室内侧吹出口, 并且在一个 侧面设置有室内侧吹入口。
另外, 在专利文献 2 中公开了如下的同时供排型换气扇, 该同时供排型换气扇在 外箱内收纳棱柱状的热交换器, 由天棚面面板覆盖该热交换器, 使从室外供给的外部气体 从热交换器的流入侧通过流出侧, 并从设置于天棚面面板的室内侧吹出口向室内吹出, 使 从设置于天棚面面板的室内侧吸入口吸入的吸入气流从热交换器的流入侧通过流出侧并 向室外排气。在该同时供排型换气扇中, 多个热交换器使长度方向的棱线相对并并列配置 在宽度方向上, 热交换器的外部气体流出侧及排气气流入侧分别与天棚面面板相对, 在天 棚面面板的两侧部设置有室内侧吹出口, 并且在中央部设置有室内侧吸入口。
另外, 在专利文献 3 中, 公开了如下方法, 该方法向室内安装产品主体, 包括主体 和前表面面板, 所述主体设置有供气口和排气口, 所述供气口经由室外侧供气口和供气用 鼓风机, 设置在远离排气用鼓风机的位置, 所述排气口设置在排气用鼓风机的前方 ; 所述前 表面面板设置有以覆盖所述主体的前方侧的形状与供气口连通的室内侧供气口, 将与排气 口连通的室内侧排气口形成在主体的上表面、 下表面及侧面。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昭 62-153642 号公报
专利文献 2 : 日本特开昭 62-153643 号公报
专利文献 3 : 日本特开 2005-274098 号公报
但是, 根据专利文献 1、 2 的技术, 在室内的下表面面板的同一面上或相邻的位 置, 设置有室内侧吹出口及室内侧吸入口。因此, 存在如下问题 : 在从室内侧吹出口向室 内吹出的吹出气流、 和从室内被吸入室内侧吸入口的吸入气流之间, 容易引起短路 (short circuit), 室内换气的循环恶化, 换气效率降低。
另外, 根据专利文献 1、 2 的技术, 在产品主体的下表面面板上设置有室内侧吹出口及室内侧吸入口。因此, 存在来自供气用鼓风机及排气用鼓风机的噪音从室内侧吹出口 及室内侧吸入口直接到达位于产品的正下方的人的问题。
另外, 根据专利文献 1、 2 的技术, 由于在下表面面板上设置室内侧吹出口, 所以吹 出气流直接接触位于产品的正下方的人, 尤其在冬季存在产生冷风感的问题。
另一方面, 当为了降低这样的冷风感而在室内侧吹出口设置用于调节吹出气流的 风向的百叶窗时, 存在供气口面积变小、 产生风路压力损失、 换气风量降低的问题。
另外, 根据专利文献 3 的技术, 在将同时供排型换气扇设置于天棚面的情况下, 产 品主体从天棚面大幅突出。 因此, 存在天棚面的美观性恶化、 噪音从吹出口或吸入口直接到 达位于产品正下方的人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做出的, 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时供排型换气扇及空调 装置, 所述同时供排型换气扇及空调装置能够抑制在向室内吹出的吹出气流与从室内吸入 的吸入气流之间产生短路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达成目的, 本发明的同时供排型换气扇的特征在于, 具有 : 外 壳, 所述外壳形成有相互独立的排气通风路和供气通风路 ; 下表面面板, 所述下表面面板设 置在所述外壳的下方, 并以面板吸入口和面板吹出口相互相对的方式形成 ; 排气用鼓风机, 所述排气用鼓风机收容在所述外壳中, 将所述面板吸入口吸入的吸入气流向所述排气通风 路输送, 并作为排气气流排气 ; 供气用鼓风机, 所述供气用鼓风机收容在所述外壳中, 将所 述供气通风路供给的供给气流向所述面板吹出口输送, 并作为吹出气流吹出。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 具有能够抑制在向室内吹出的吹出气流和从室内吸入的吸入气流之 间产生短路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同时供排型换气扇的实施方式 1 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 2 是表示图 1 的同时供排型换气扇的使用时状态的立体图。
图 3 是透视表示图 1 的同时供排型换气扇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 4 是表示沿吸入气流 A1 及吹出气流 B2 的流动方向剖切图 3 的同时供排型换气 扇的剖视图。
图 5 是切掉一部分地表示图 3 的同时供排型换气扇的内部结构一例的立体图。
图 6 是分解地表示本发明的同时供排型换气扇的实施方式 2 的装饰面板的安装部 分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 7 是示意地表示图 6 的同时供排型换气扇的腔室 11 和分离器 12 的配置状态的 一例的剖视图。
图 8 是表示沿吸入气流 A1 及吹出气流 B2 的流动方向剖切本发明的同时供排型换 气扇的实施方式 3 的剖视图。
图 9 是表示沿吸入气流 A1 及吹出气流 B2 的流动方向剖切本发明的同时供排型换 气扇的实施方式 4 的剖视图。
图 10 是表示本发明的同时供排型换气扇的实施方式 5 的下表面面板部分的概略 结构的立体图。
图 11 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 6 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SI 供气口
SO 排气口
UI、 UI’ 面板吸入口
UO、 UO’ 、 UO” 面板吹出口
A1 吸入气流
A2 排气气流
B1 供给气流
B2 吹出气流
1、 201 外壳
2、 23、 202 面板外装框
3、 33、 103、 113、 123、 203 下表面面板
4 主体开口部 5a 排气用电动机 5b 供气用电动机 6a 排气用叶片 6b 供气用叶片 7a 排气用鼓风机 7b 供气用鼓风机 8a 排气用风扇壳体 8b 供气用风扇壳体 9、 205 热交换器 10 电路基板 12、 25、 27、 35 分离器 14a 排气通风路 14b 供气通风路 15a、 29a 排气室 15b、 29b 供气室 16 供气侧除尘过滤器 17 鼓风机吹出口 21 面板安装配件 21a 吸入侧开口部 21b 吹出侧开口部 22 槽 2a、 2b、 23a、 23b、 31a、 31b 壁面 24 导轨26、 28 嵌合构造 32 排气侧除尘过滤器 34 支架构造 204 风扇 206 供排气通风路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同时供排型换气扇的实施方式。 此外, 本发明不 限于本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1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同时供排型换气扇的实施方式 1 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2 是表示图 1 的同时供排型换气扇的使用时状态的立体图。在图 1 中, 在同时供排型换气扇 中, 设有外壳 1, 在外壳 1 的下方, 借助面板外装框 2 安装有下表面面板 3。此外, 面板外装 框 2 能够构成为棱筒状。另外, 作为下表面面板 3, 例如能够使用装饰面板。
在这里, 在外壳 1 的侧面, 设置有将排气气流 A2 向外壳 1 外排出的排气口 SO 以及 将供给气流 B1 向外壳 1 内供给的供气口 SI。另外, 在外壳 1 的下方, 在下表面面板 3 形成 有将吸入气流 A1 吸入的面板吸入口 UI 以及将吹出气流 B2 吹出的面板吹出口 UO。
在这里, 面板吸入口 UI 和面板吹出口 UO 能够相互相对地形成于下表面面板 3。 在 该情况下, 面板吸入口 UI 和面板吹出口 UO 沿下表面面板 3 形成, 优选以如下方式配置, 即, 面板吸入口 UI 吸入的吸入气流 A1 的方向、 与从面板吹出口 UO 吹出的吹出气流 B2 的方向 相同。
而且, 在外壳 1 内, 相互独立地设置有排气通风路 14a 和供气通风路 14b, 所述排气 通风路 14a 确保面板吸入口 UI 和排气口 SO 之间的通风路, 所述供气通风路 14b 确保供气 口 SI 和面板吹出口 UO 之间的通风路。
而且, 在将同时供排型换气扇设置在室内的情况下, 如图 2 所示, 使下表面面板 3 从天棚面 T 向室内侧突出, 能够将外壳 1 配置在天棚里。在这里, 下表面面板 3 能够与天棚 面 T 相对地配置。
而且, 当室内的吸入气流 A1 从面板吸入口 UI 被吸入时, 该吸入气流 A1 被导向外 壳 1 内。而且, 被导向外壳 1 内的吸入气流 A1 通过排气通风路 14a, 从而被导向排气口 SO, 并作为排气气流 A2 向室外排气。
与此同时, 当室外的供给气流 B1 从供气口 SI 被供气时, 该供给气流 B1 被导向外 壳 1 内。而且, 被导向外壳 1 内的供给气流 B1 通过供气通风路 14b, 从而被导向面板吹出口 UO, 并作为吹出气流 B2 向室内吹出。
由此, 能够抑制从面板吹出口 UO 吹出的吹出气流 B2 从面板吸入口 UI 被吸入, 并 且能够抑制在吹出气流 B2 和吸入气流 A1 之间引起短路。由此, 能够改善室内换气的循环, 使换气效率提高。
另外, 面板吹出口 UO 和面板吸入口 UI 隔着下表面面板 3 相互相对地配置, 由此, 能够增大面板吹出口 UO 和面板吸入口 UI 之间的间隔。由此, 能够抑制在吹出气流 B2 和吸 入气流 A1 之间引起短路, 使换气效率提高。另外, 通过使面板吸入口 UI 和面板吹出口 UO 沿下表面面板 3 形成, 吹出气流 B2 和吸入气流 A1 能够沿天棚面 T 水平地流动。由此, 能够生成以面板吹出口 UO →室内的天 棚面 T →室内的壁面→室内的地面→室内的壁面→室内的天棚面 T →面板吸入口 UI 这样 的路径在屋内循环的换气气流, 不易发生换气的停滞, 从而能够使换气效率提高。
另外, 吹出气流 B2 和吸入气流 A1 沿天棚面 T 水平地流动, 由此, 能够防止吹出气 流 B2 直接接触位于产品正下方的人。由此, 不用将用于调节吹出气流 B2 的风向的百叶窗 设置在面板吹出口 UO, 特别是能够在冬季减轻冷风感。
图 3 是透视地表示图 1 的同时供排型换气扇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4是 表示沿吸入气流 A1 及吹出气流 B2 的流动方向剖切图 3 的同时供排型换气扇的剖视图, 图 5 是切掉一部分地表示图 3 的同时供排型换气扇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
在图 3 ~图 5 中, 在外壳 1 的下表面形成有主体开口部 4, 该主体开口部 4 将面板 吸入口 UI 吸入的吸入气流 A1 取入到外壳 1 内, 例如, 将吸入到外壳 1 内的供给气流 B1 向 外壳 1 外排出。而且, 在外壳 1 的下方, 以覆盖主体开口部 4 的方式借助面板外装框 2 安装 有下表面面板 3。在这里, 在下表面面板 3 上设置有分离器 12, 该分离器 12 防止从面板吸 入口 UI 吸入的吸入气流 A1、 与从面板吹出口 UO 吹出的吹出气流 B2 交叉。此外, 分离器 12 可以由隔板或隔壁构成, 可以与吸入气流 A1 的吸入方向及吹出气流 B2 的吹出方向正交地 配置。 另外, 在面板外装框 2 的两侧形成有壁面 2a、 2b, 所述壁面 2a、 2b 将吸入气流 A1 及 吹出气流 B2 沿着下表面面板 3 的行进方向限制在一个方向。
另外, 外壳 1 以从排气口 SO 排出的排气气流 A2 和从供气口 SI 供气的供给气流 B1 在外壳 1 内不交叉的方式被分隔, 由此, 排气通风路 14a 和供气通风路 14b 相互独立地形成 在外壳 1 内。而且, 在外壳 1 中收容有排气用鼓风机 7a、 供气用鼓风机 7b、 热交换器 9 以及 电路基板 10。在这里, 排气用鼓风机 7a 配置在排气通风路 14a 上。供气用鼓风机 7b 配置 在供气通风路 14b 上。热交换器 9 配置在排气通风路 14a 及供气通风路 14b 上。
该排气用鼓风机 7a 能够将面板吸入口 UI 吸入的吸入气流 A1 向排气通风路 14a 输送, 并从排气口 SO 作为排气气流 A2 排气。此外, 在排气用鼓风机 7a 中设置有 : 形成排气 气流 A2 的排气用叶片 6a ; 使排气用叶片 6a 旋转的排气用电动机 5a ; 以及, 以包围排气用叶 片 6a 和排气用电动机 5a 的方式构成的螺旋状的排气用风扇壳体 8a。
另外, 供气用鼓风机 7b 能够将从供气口 SI 向供气通风路 14b 供给的供给气流 B1 向面板吹出口 UO 输送, 并从面板吹出口 UO 作为吹出气流 B2 吹出。此外, 在供气用鼓风机 7b 中设置有 : 形成供给气流 B1 的供气用叶片 6b ; 使供气用叶片 6b 旋转的供气用电动机 5b ; 以及, 以包围供气用叶片 6b 和供气用电动机 5b 的方式构成的螺旋状的供气用风扇壳体 8b。 另外, 在供气用风扇壳体 8b 中, 吹出供给气流 B1 的鼓风机吹出口 17 以与下表面面板 3 相 对的方式形成。
另外, 热交换器 9 能够在从排气口 SO 排出的排气气流 A2 和从供气口 SI 供给的供 给气流 B1 之间进行热交换。此外, 如图 5 所示, 热交换器 9 可以形成为相互正交的通风路 交替地层叠的六面体构造。而且, 以如下方式将热交换器 9 配置在外壳 1 内, 即, 关于排气 气流 A2, 相对于下表面面板 3 在垂直方向上确保热交换器 9 内的通风路, 关于供给气流 B1, 在吹出气流 B2 的吹出方向上确保热交换器 9 内的通风路。
另外, 在电路基板 10 上, 能够搭载向排气用电动机 5a 及供气用电动机 5b 供给电 源的电源电路和控制排气用电动机 5a 及供气用电动机 5b 的旋转的控制电路。
在这里, 供气口 SI 及排气口 SO 在与吸入气流 A1 的吸入方向及吹出气流 B2 的吹 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并列地配置。另外, 供气口 SI、 热交换器 9 及供气用鼓风机 7b 沿吸入 气流 A1 的吸入方向及吹出气流 B2 的吹出方向按照该顺序并列地配置。 另外, 排气口 SO、 排 气用鼓风机 7a 及电路基板 10 沿吸入气流 A1 的吸入方向及吹出气流 B2 的吹出方向按照该 顺序并列地配置。即, 热交换器 9 及电路基板 10 配置在外壳 1 的一方的对角位置, 并且供 气用鼓风机 7b 及排气用鼓风机 7a 配置在外壳 1 的另一方的对角位置。
另外, 排气用叶片 6a 与热交换器 9 相对地配置。另外, 排气用电动机 5a 配置在热 交换器 9 侧。另外, 排气用风扇壳体 8a 与排气口 SO 连接。另外, 由供气用叶片 6b 和供气 用电动机 5b 构成的供气用鼓风机 7b 与热交换器 9 相对地配置。
另外, 在排气口 SO 和热交换器 9 之间, 设置有进行供给气流 B1 的除尘的供气侧除 尘过滤器 16。另外, 由面板外装框 2 划分的外壳 1 下的空间被分离器 12 分割成两部分, 由 此, 形成与排气通风路 14a 连通的排气室 15a 和与供气通风路 14b 连通的供气室 15b。
而且, 当通过排气用电动机 5a 及供气用电动机 5b 分别使排气用叶片 6a 及供气用 叶片 6b 旋转时, 室内的吸入气流 A1 从面板吸入口 UI 沿天棚面 T 水平地被吸入, 并且室外 的供给气流 B1 从供气口 SI 被供给。
而且, 当吸入气流 A1 从面板吸入口 UI 沿天棚面 T 水平地被吸入时, 因前方被分离 器 12 堵塞, 所以, 吸入气流 A1 的行进方向改变, 并作为排气气流 A2 被导向热交换器 9。另 外, 当室外的供给气流 B1 从供气口 SI 被供给时, 由于在供气口 SI 的正面设置有热交换器 9, 所以该供给气流 B1 被导向热交换器 9。而且, 当排气气流 A2 及供给气流 B1 被导向热交 换器 9 时, 在排气气流 A2 和供给气流 B1 之间进行了热交换后, 排气气流 A2 流入排气用鼓 风机 7a, 并且供给气流 B1 流入供气用鼓风机 7b。在这里, 通过在排气气流 A2 和供给气流 B1 之间进行热交换, 能够回收排气热量, 并能够减轻制冷制热的负荷。
而且, 当排气气流 A2 流入排气用鼓风机 7a 时, 被排气用鼓风机 7a 导向排气口 SO 的方向, 并从排气口 SO 向室外排气。另一方面, 当供给气流 B1 流入供气用鼓风机 7b 时, 被 供气用鼓风机 7b 导向下表面面板 3 的方向, 并经由鼓风机吹出口 17 被送出。而且, 当供给 气流 B1 经由鼓风机吹出口 17 被送出时, 由于前方被下表面面板 3 堵塞, 侧方被壁面 2a、 2b 堵塞, 后方被分离器 12 堵塞, 所以从面板吹出口 UO 作为吹出气流 B2 沿天棚面 T 向室内水 平地吹出。
而且, 当吸入气流 A1 从面板吸入口 UI 沿天棚面 T 水平地吸入, 并且吹出气流 B2 从面板吹出口 UO 沿天棚面 T 水平地吹出时, 生成以面板吹出口 UO →室内的天棚面 T →室 内的壁面→室内的地面→室内的壁面→室内的天棚面 T →面板吸入口 UI 这样的路径在室 内循环的换气气流, 能够抑制换气停滞的发生, 并能够进行室内的换气。
另外, 吹出气流 B2 和吸入气流 A1 沿天棚面 T 水平地流动, 由此, 能够防止来自排 气用鼓风机 7a 及供气用鼓风机 7b 的噪音从面板吹出口 UO 及面板吹出口 UO 直接传递到位 于产品正下方的人, 并能够提高安静性。
实施方式 2
图 6 是分解表示本发明的同时供排型换气扇的实施方式 2 的装饰面板的安装部分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 7 是示意地表示图 6 的同时供排型换气扇的腔室 11 和分离器 12 的配置状态的一例的剖视图。在图 6 及图 7 中, 在外壳 1 的下表面设置有面板安装配件 21, 并被固定在外壳 1。
在这里, 面板安装配件 21 的外框能够与设置在外壳 1 的下表面的主体开口部 4 的 外周对应地构成, 并可以具有棱筒状的形状。另外, 在面板安装配件 21 的与外壳 1 相对的 面上, 设置有将从面板吸入口 UI 吸入的吸入气流 A1 导入外壳 1 内的吸入侧开口部 21a, 并 且设置有吹出侧开口部 21b, 该吹出侧开口部 21b 将从图 3 的鼓风机吹出口 17 吹出的供给 气流 B1 作为吹出气流 B2 导向面板吹出口 UO。
而且, 面板外装框 23 以能够相对于面板安装配件 21 上下移动的方式安装于面板 安装配件 21。在这里, 面板外装框 23 的外框以如下方式构成, 即, 与面板安装配件 21 的外 框紧密接触, 同时, 能够使面板外装框 23 和面板安装配件 21 相互上下错开。
另外, 在面板外装框 23 的两侧形成有壁面 23a、 23b, 该壁面 23a、 23b 将吸入气流 A1 及吹出气流 B2 的沿着下表面面板 103 的行进方向限制在一个方向。 另外, 为了使面板安 装配件 21 和面板外装框 23 之间不从间隙发生漏风, 也可以在面板安装配件 21 和面板外装 框 23 之间设置缓冲材料。 在这里, 由于在上下方向限制相对于面板安装配件 21 的面板外装框 23 的移动方 向, 所以在面板安装配件 21 上, 槽 22 沿上下方向形成, 并且在面板外装框 23 上, 形成能够 嵌入槽 22 的导轨 24。此外, 也可以在面板安装配件 21 上形成导轨, 在面板外装框 23 上形 成槽。
另外, 在面板安装配件 21 及下表面面板 103 上, 分别设置有分离器 25、 27, 所述分 离器 25、 27 防止从面板吸入口 UI 吸入的吸入气流 A1、 与从面板吹出口 UO 吹出的吹出气流 B2 交叉。此外, 分离器 25、 27 可以由隔板或隔壁构成, 可以垂直地配置于下表面面板 103。 另外, 分离器 25、 27 可以由树脂等弹性体构成。而且, 在分离器 25、 27 上, 分别设置有嵌合 构造 26、 28。 在这里, 该嵌合构造 26、 28 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 即, 通过使分离器 25、 27 相互 嵌合而使分离器 25、 27 彼此相互紧密接触, 并且能够上下错开。
而且, 下表面面板 103 的两端附近以被壁面 23a、 23b 支承的方式固定于面板外装 框 23, 由此, 面板吸入口 UI 及面板吹出口 UO 形成于下表面面板 103。
另外, 由面板安装配件 21 划分的外壳 1 下的空间被分离器 25、 27 分割成两部分, 由此, 形成与外壳 1 的排气通风路 14a 连通的排气室 29a、 以及与外壳 1 的供气通风路 14b 连通的供气室 29b。
而且, 从面板吸入口 UI 水平地吸入的吸入气流 A1 被分离器 25、 27 将行进方向改 变成垂直, 并经由排气室 29a 导向外壳 1 的排气通风路 14a。另一方面, 从鼓风机吹出口 17 垂直地送出的供给气流 B1 被下表面面板 103 将行进方向改变成水平, 并从面板吹出口 UO 作为吹出气流 B2 向室内水平地吹出。
由此, 能够防止从鼓风机吹出口 17 送出的供给气流 B1 作为吹出气流 B2 直接吹 出, 并能够降低来自供气用鼓风机 7b 的吹出声。
另外, 面板外装框 23 和面板安装配件 21 能够相互上下错开地构成, 由此, 能够调 整外壳 1 和下表面面板 103 之间的间隔。因此, 在实施时, 能够与外壳 1 和图 2 的天棚面 T 之间的间隙相匹配地调整下表面面板 103 的上下方向的位置, 即使在天棚面 T 的厚度不固
定的情况下, 也能够防止下表面面板 103 被固定在从天棚面 T 过度伸出的位置, 以及下表面 面板 103 被固定在引入天棚面 T 内的位置。
实施方式 3
图 8 是表示沿吸入气流 A1 及吹出气流 B2 的流动方向剖切本发明的同时供排型换 气扇的实施方式 3 的剖视图。在图 8 中, 在该同时供排型换气扇中, 代替图 4 的下表面面板 3 而设置下表面面板 113。这里, 下表面面板 113 以如下方式构成, 即, 在吸入气流 A1 的吸 入侧和吹出气流 B2 的吹出侧, 向面板外装框 2 的外侧水平地伸出。
而且, 在吸入气流 A1 的吸入侧和吹出气流 B2 的吹出侧, 下表面面板 113 与天棚面 T 相对抗地配置, 由此, 面板吸入口 UI’ 和面板吹出口 UO’ 形成在下表面面板 113 和天棚面 T 之间。
而且, 从面板吸入口 UI’ 水平地被吸入的吸入气流 A1 通过分离器 12 将行进方向 改变成垂直, 并经由热交换器 9 及排气用鼓风机 7a, 从排气口 SO 作为排气气流 A2 向室外排 出。
另一方面, 从供气口 SI 供给的室外的供给气流 B1 经由热交换器 9 及供气用鼓风 机 7b 从鼓风机吹出口 17 吹出。而且, 通过下表面面板 113 将行进方向改变成水平, 并从面 板吹出口 UO’ 作为吹出气流 B2 向室内水平地吹出。 由此, 对于来自面板吸入口 UI’ 及面板吹出口 UO’ 的运转噪音, 能够使其沿天棚面 T 在水平方向上具有指向性。由此, 能够防止噪音从面板吸入口 UI’ 或面板吹出口 UO’ 直接 传递到位于产品正下方的人, 对于位于正下方的人来说能够降低噪音。
此外, 下表面面板 113 从面板外装框 2 的伸出量 G 到 80mm 为止, 噪音逐渐降低。 例 3 如, 在换气风量为 500m /h 时, 如果将伸出量 G 设定成 30mm, 则噪音降低效果为 -2dB, 如果 将伸出量 G 设定成 80mm, 则噪音降低效果为 -3dB。
另一方面, 下表面面板 113 的伸出量 G 越大, 噪音降低效果越大, 但伸出量 G 超过 80mm 时, 会损害下表面面板 113 的美观性, 而且噪音降低效果的增大也变小。因此, 下表面 面板 113 从面板外装框 2 的伸出量 G 优选设定在 30 ~ 80mm 的范围内。
此外, 在图 8 的例子中, 对如下情况进行了说明, 即, 在吸入气流 A1 的吸入侧和吹 出气流 B2 的吹出侧双方, 使下表面面板 113 在面板外装框 2 的外侧水平地伸出, 但是, 也可 以在吸入气流 A1 的吸入侧和吹出气流 B2 的吹出侧的任意一方, 使下表面面板 113 在面板 外装框 2 的外侧水平地伸出。
实施方式 4
图 9 是表示沿吸入气流 A1 及吹出气流 B2 的流动方向剖切本发明的同时供排型换 气扇的实施方式 4 的剖视图。在图 9 中, 在该同时供排型换气扇中, 代替图 4 的下表面面板 3 而设置下表面面板 123。这里, 下表面面板 123 以如下方式构成, 即, 在吹出气流 B2 的吹 出侧, 端部向着斜下方, 由此, 面板吹出口 UO” 由下表面面板 123 构成。
而且, 从面板吸入口 UI 水平地被吸入的吸入气流 A1 通过分离器 12 将行进方向改 变成垂直, 并经由热交换器 9 及排气用鼓风机 7a, 从排气口 SO 作为排气气流 A2 向室外排 出。
另一方面, 从供气口 SI 供给的室外的供给气流 B1 经由热交换器 9 及供气用鼓风 机 7b 从鼓风机吹出口 17 吹出。而且, 通过下表面面板 123 将行进方向改变成斜下, 并从面
板吹出口 UO” 作为吹出气流 B2 向室内向斜下方吹出。
由此, 能够防止吹出气流 B2 直接接触位于产品正下方的人, 尤其在冬季能够减轻 冷风感, 并且能够防止吹出气流 B2 因附壁效应而沿天棚面 T 流动, 能够抑制由吹出气流 B2 引起的对天棚面 T 的长期污染。
此外, 吹出气流 B2 的下表面面板 123 实施的助走距离 H 优选设定在 30 ~ 50mm 的 范围内。 另外, 吹出气流 B2 的吹出角度优选设定在相对于天棚面 T 的 30 ~ 45 度的范围内。
此外, 在图 9 的例子中, 对如下结构进行了说明, 即, 在吹出气流 B2 的吹出侧, 下表 面面板 123 的端部朝向斜下方地弯折, 但是, 也可以在吸入气流 A1 的吸入侧和吹出气流 B2 的吹出侧双方, 下表面面板 123 的端部朝向斜下方弯折。
实施方式 5
图 10 是表示本发明的同时供排型换气扇的实施方式 5 的下表面面板部分的概略 结构的立体图。在图 10 中, 在图 3 的外壳 1 的下方, 能够借助面板外装框 31 安装下表面面 板 33。这里, 在面板外装框 31 的两侧, 形成有规定吸入气流 A1 及吹出气流 B2 的行进方向 的壁面 31a、 31b。
另外, 在下表面面板 33 上, 设置有防止吸入气流 A1 和吹出气流 B2 交叉的分离器 35。另外, 下表面面板 33 沿分离器 35 被分割成两部分, 能够以其边界为支点将一侧向外侧 折回。这里, 下表面面板 33 能够通过打开被分隔的一侧而使热交换器 9 露出。 而且, 在下表面面板 33 形成有支架构造 34, 该支架构造 34 在折回下表面面板 33 的一侧时使下表面面板 33 被面板外装框 31 支承。
另外, 在面板外装框 31 上安装有排气侧除尘过滤器 32, 并配置在图 6 的吸入侧开 口部 21a 和面板吸入口 UI 之间。此外, 排气侧除尘过滤器 32 能够覆盖被分离器 35 分隔的 面板外装框 31 的面板吸入口侧整体。
而且, 从面板吸入口 UI 水平地被吸入的吸入气流 A1 通过分离器 35 将行进方向改 变成垂直, 并通过排气侧除尘过滤器 32。 而且, 在被排气侧除尘过滤器 32 除尘后, 作为排气 气流 A2 导向图 5 的外壳 1。而且, 经由图 5 的热交换器 9 及排气用鼓风机 7a, 从排气口 SO 向室外排出。
另一方面, 从供气口 SI 供给的室外的供给气流 B1 通过图 3 的供气侧除尘过滤器 16。而且, 在被供气侧除尘过滤器 16 除尘后, 经由热交换器 9 及供气用鼓风机 7b 从鼓风机 吹出口 17 吹出。而且, 通过下表面面板 33 将行进方向改变成水平, 并从面板吹出口 UO 作 为吹出气流 B2 向室内水平地吹出。
这里, 将下表面面板 33 分割成两部分, 能够将下表面面板 33 的一侧向外侧折回, 由此, 在清扫等维护时, 不需要拆下下表面面板 33 整体, 能够提高维护时的作业性。
另外, 通过将下表面面板 33 分割成两部分, 不需要一体地处理下表面面板 33 整 体, 能够使下表面面板 33 的搬运和制造简易化。
另外, 在图 6 的吸入侧开口部 21a 和面板吸入口 UI 之间配置排气侧除尘过滤器 32, 并且在供气口 SI 和热交换器 9 之间配置供气侧除尘过滤器 16, 由此, 即使在只将下表面 面板 33 的一侧向外侧折回的情况下, 也能够容易地取出供气侧除尘过滤器 16 及排气侧除 尘过滤器 32, 能够提高维护时的作业性。
此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对将热交换器 9 设置于外壳 1 的方法进行了说明, 但也
可以不设置热交换器 9。
另外, 也可以设置使热交换器 9 旁通的旁通通风路及关闭排气通风路 14a 并开放 旁通通风路的阻尼机构, 不伴随热交换地进行普通换气。
实施方式 6
图 11 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 6 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在图 11 中, 在空调装置中, 设置有外壳 201, 在外壳 201 的下方, 借助面板外装框 202 安装有下表 面面板 203。此外, 面板外装框 202 可以构成为棱筒状。另外, 作为下表面面板 203, 可以使 用例如装饰面板。
而且, 在外壳 201 的下方, 将吸入气流 A1 吸入的面板吸入口 UI 及将吹出气流 B2 吹出的面板吹出口 UO 形成在下表面面板 203。
这里, 面板吸入口 UI 和面板吹出口 UO 能够以相互相对的方式形成于下表面面板 203。在该情况下, 优选面板吸入口 UI 和面板吹出口 UO 沿下表面面板 203 形成, 并以吸入 面板吸入口 UI 的吸入气流 A1 的方向、 和从面板吹出口 UO 吹出的吹出气流 B2 的方向相同 的方式配置。
而且, 在外壳 201 内, 设置有确保面板吸入口 UI 和面板吹出口 UO 之间的通风路的 供排气通风路 206。另外, 在供排气通风路 206 上, 设置有风扇 204 及热交换器 205。这里, 热交换器 205 能够调节从面板吸入口 UI 吸入的吸入气流 A1 的温度。 在该热交换器 205 中, 可以设置例如压缩机、 冷凝器及蒸发器。风扇 204 能够使吸入气流 A1 由面板吸入口 UI 吸 入, 并作为吹出气流 B2 从面板吹出口 UO 吹出。
而且, 当室内的吸入气流 A1 从面板吸入口 UI 被吸入时, 该吸入气流 A1 被导入外 壳 201 内。而且, 导入外壳 201 内的吸入气流 A1 在通过热交换器 205 进行热交换后, 从面 板吹出口 UO 作为吹出气流 B2 向室内吹出。
这里, 面板吸入口 UI 和面板吹出口 UO 相互相对地形成于下表面面板 203, 由此, 能 够使面板吸入口 UI 吸入的吸入气流 A1 的方向、 与从面板吹出口 UO 吹出的吹出气流 B2 的 方向相同。因此, 能够以沿天棚面循环的方式使吸入气流 A1 及吹出气流 B2 流动, 并能够抑 制在吹出气流 B2 和吸入气流 A1 之间引起短路, 从而能够提高空调效率。
此外, 在图 11 的实施方式 6 中, 作为空调装置以空调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也可以代 替热交换器 205 而使用过滤器, 由此, 也可以适用于空气清洁器。此外, 作为过滤器可以使 用例如集尘过滤器、 除臭过滤器、 除菌过滤器等。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 本发明的同时供排型换气扇能够使吸入气流及吹出气流沿天棚面在相 同方向上流动, 并适用于抑制在向室内吹出的吹出气流和从室内吸入的吸入气流之间引起 短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