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工商发达、 社会进步, 相对提供的产品也主要针对便利、 经济实惠为主 旨, 因此, 目前开发的产品也比以往更加进步, 而得以贡献社会 ; 在关在显示屏幕方面, 近年 来业者不断地开发出更经济便利的液晶面板供液晶显示器使用, 使其作业与功效可达到事 半功倍的运作。
目前液晶面板或液晶光学组件中都要使用配向膜, 现行配向膜制程中, 需将配向 膜制作在基板上, 再对配向膜定向摩擦, 经此方法处理过的配向膜的功能是要将液晶做有 序的排列, 因为对液晶做有序排列的结果, 可有效控制液晶排列的方向, 即可得到所预期的 液晶显示模式。
但是, 在摩擦配向膜的时候易因施力面不同, 使液晶面板的配向膜厚度不均, 而产 生使显示画面不均匀的液晶堆积 (Mura) 现象。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液晶面板显示的画面不均匀的问题, 有必要提供一种使显 示的画面均匀的液晶面板。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液晶面板显示的画面不均匀的问题, 也有必要提供一种使 显示的画面均匀的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
一种液晶面板, 其包括一基板、 一薄膜晶体管阵列、 一线路与一支撑结构。该薄膜 晶体管阵列形成在基板上。该线路形成在基板上, 配置在薄膜晶体管阵列的至少一侧边附 近, 与薄膜晶体管阵列电性连接。 该支撑结构与该线路分开设置, 并沿着薄膜晶体管阵列的 侧边附近设在基板上。
一种液晶面板, 其包括基板、 一薄膜晶体管阵列、 一第一线路与一第一虚设线路。 该基板表面具有一显示区与一配线区, 其中该配线区位于显示区外侧。该薄膜晶体管阵列 形成在该基板上并配置在该显示区。 该第一线路配置在该配线区并位于该显示区的一侧边 附近, 用以传递信号给该薄膜晶体管阵列 ; 该第一虚设线路配置在该配线区上并位于该侧 边附近的未设有该第一线路之处。
一种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 其包含以下步骤 : 首先, 提供一基板, 该基板的表面具 有一显示区与一配线区, 其中该配线区位于该显示区外侧 ; 接着, 形成该薄膜晶体管阵列在 该基板的显示区上 ; 形成该第一线路与该第一虚设线路在该基板的配线区上, 并将该第一 线路设在该显示区的一侧边附近, 且将该第一虚设线路设在该显示区的该侧边附近的未设 有第一线路之处。
相较于现有技术, 在配向膜制程中, 将配向膜制作在设有该线路和该支撑结构的 基板上, 或将配向膜制作在设有该第一线路和该第一虚设线路的基板上, 再对该配向膜定向摩擦。由于第一线路的间隔处设有该支撑结构或者该第一虚设线路填补, 使得位于该侧 边附近的配线区上的地形差异缩小, 进而改善摩擦时受力不均的问题, 减少液晶堆积的发 生。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液晶面板第一实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图。
图 2 是沿着图 1 所示的线段 2-2 的剖面图。
图 3 是本发明液晶面板第二实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图。
图 4 是沿着图 3 的线段 4-4 的剖面图。
图 5 是图 1 所示的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 1, 其是本发明液晶面板第一实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图。 该液晶面板 100 包 括一基板 110、 一薄膜晶体管阵列 120、 多个第一线路 130 与多个第一虚设线路 140。该基 板 110 表面具有一显示区 112 与一配线区 113, 其中该配线区 113 位于该显示区 112 外侧。 该薄膜晶体管阵列 120 形成在该基板 110 上, 并配置在该显示区 112。该第一线路 130 配 置在该配线区 113 并位于该显示区 112 的一侧边 114 附近。该第一虚设线路 140 配置在该 配线区 113 上并位于该侧边 114 附近的未设有该第一线路 130 之处, 其中该第一虚设线路 140 与该第一线路 130 相毗连并相应地突出于该基板 110 表面。
在结构上, 该第一线路 130 电性连接该薄膜晶体管阵列 120, 但是该第一虚设线路 140 与该薄膜晶体管阵列 120 无电性连接关系 ; 在使用时, 该第一线路 130 用于传递信号给 该薄膜晶体管阵列 120, 但是该第一虚设线路 140 并无传递信号的作用。举例来说, 外部的 集成电路可以通过该第一线路 130 将信号传送到该薄膜晶体管阵列 120, 藉以驱动该薄膜 晶体管阵列 120, 使得该薄膜晶体管阵列 120 执行相应的动作。另外, 该基板 110 可以为玻 璃基板。
这样, 在配向膜制程中, 将配向膜制作在设有该第一线路 130 和该第一虚设线路 140 的基板 110 上, 再顺着方向 310 对配向膜定向摩擦。由于该第一线路 130 的间隔处设有 该第一虚设线路 140 填补, 使得位于该侧边 114 附近的该配线区 113 上的地形差异缩小, 进 而改善摩擦时受力不均的问题, 减少液晶堆积的发生。
该第一虚设线路 140 突出的高度符合该第一线路 130 突出的高度。这样, 当顺着 该方向 310 对配向膜定向摩擦时, 配向膜受力更为均匀, 以避免液晶堆积现象。
应了解到, 在以液晶堆积不发生为前提下, 该第一虚设线路 140 突出的高度可以 略大于或略小于该第一线路 130 突出的高度, 无须令该第一虚设线路 140 突出的高度完全 等同于该第一线路 130 突出的高度, 熟习此项技艺者应视当时需要弹性选择之。
请参阅图 2, 其是沿着图 1 的线段 2-2 的剖面图。如图所示, 每一第一线路 130 都 包括一第一线路图案 132 形成在该基板 110 上, 每一第一虚设线路 140 都包括一第一虚拟 图案 142 形成在该基板 110 上。这样, 第一线路图案 132 的间隔处设有该第一虚拟图案 142 填补, 使得该基板 110 上地形差异缩小。举例来说, 该第一线路图案 132 的高度可以符合该 第一虚拟图案 142 的高度。每一第一线路 130 还包括一第一绝缘层 134 形成在该第一线路图案上 132, 每一 第一虚设线路 140 还可包括一第一虚设绝缘层 144 形成在该第一虚拟图案 142 上。这样的 话, 在摩擦配向膜时可以顺向, 减少液晶堆积的发生。
在图 1 中, 该液晶面板 100 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二线路图案 152 与多个第二虚拟图 案 162。该第二线路图案 152 配置在该配线区 113 并位于该显示区 112 的另一侧边 115 附 近, 并与该第一线路图案 132 部分相连, 其中该显示区 112 的侧边 114 与另一侧边 115 相 邻。该第二虚拟图案 162 配置在该配线区 113 上并位于该侧边 115 附近的未设有该第二线 路 150 之处, 其中该第二虚拟图案 162 与该第二线路图案 152 相毗连并相应地突出于该基 板 110 表面。
这样, 在配向膜制程中, 将该配向膜制作在设有该第二线路图案 152 和该第二虚 拟图案 162 的该基板 110 上, 再顺着该方向 310 对该配向膜定向摩擦。由于该第二线路图 案 152 的间隔处设有该第二虚拟图案 162 填补, 使得位于该侧边 115 附近的配线区 113 上 的地形差异缩小, 进而改善摩擦时受力不均的问题, 减少液晶堆积的发生。
实务上, 小尺寸液晶面板可在基板的一侧配置线路, 因而相应地在该侧配置虚设 线路 ; 大尺寸液晶面板可在基板的相邻二~四侧配置线路, 因而相应地在该相邻二~四侧 配置虚设线路, 熟习此项技艺者应视当时需要弹性选择的。 请参阅图 3, 其是本发明液晶面板第二实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图。如图所示, 该液晶 面板 200 的基板 110、 薄膜晶体管阵列 120、 第一线路 130 与第一虚设线路 140 实质上如同 该液晶面板 100, 因此不再重复赘述之。 除此之外, 该液晶面板 200 还包括多个第二线路 150 与多个第二虚设线路 160。该第二线路 150 配置在该配线区 113 并位于该显示区 112 的另 一侧边 115 附近, 其中该显示区 112 的侧边 114 与另一侧边 115 相邻。该第二虚设线路 160 配置在该配线区 113 上并位于该侧边 115 附近的未设有该第二线路 150 之处, 其中该第二 虚设线路 160 与该第二线路 150 相毗连并相应地突出于该基板 110 表面。
在结构上, 该第二线路 150 电性连接该薄膜晶体管阵列 120, 但是该第二虚设线路 160 与该薄膜晶体管阵列 120 无电性连接关系 ; 在使用时, 该第二线路 150 可用于传递信号 给该薄膜晶体管阵列 120, 但是该第二虚设线路 160 并无传递信号的作用。举例来说, 外部 的集成电路可以通过该第二线路 150 将信号传送到该薄膜晶体管阵列 120, 藉以驱动该薄 膜晶体管阵列 120, 使得该薄膜晶体管阵列 120 执行相应的动作。
这样, 在配向膜制程中, 将该配向膜制作在设有该第二线路 150 和该第二虚设线 路 160 的基板 110 上, 再顺着方向 320 对配向膜定向摩擦。由于该第二线路 150 的间隔处 设有该第二虚设线路 160 填补, 使得位于该侧边 115 附近的配线区 113 上的地形差异缩小, 进而改善摩擦时受力不均的问题, 减少液晶堆积的发生。
该第二虚设线路 160 突出的高度符合该第二线路 150 突出的高度。这样, 当顺着 该方向 320 对该配向膜定向摩擦时, 配向膜受力更为均匀, 以避免液晶堆积现象。
应了解到, 在以液晶堆积不发生为前提下, 该第二虚设线路 160 突出的高度可以 略大于或略小于该第二线路 150 突出的高度, 无须令该第二虚设线路 160 突出的高度完全 等同于该第二线路 150 突出的高度, 熟习此项技艺者应视当时需要弹性选择的。
另外, 该第一、 第二虚设线路 140、 160 突出的高度符合该第一、 第二线路 130、 150 突出的高度。这样, 在配向膜制程中, 可以顺着方向 330 对配向膜定向摩擦。由于该第一、
第二虚设线路 140、 160 突出的高度符合该第一、 第二线路 130、 150 突出的高度, 使得该基板 110 上的地形差异缩小, 进而改善摩擦时受力不均的问题, 减少液晶堆积的发生。
请参阅图 4, 其是沿着图 3 的线段 4-4 的剖面图。如图所示, 每一第二线路 150 都 包括一第二线路图案 152 形成在该基板 110 上, 其中该第二线路图案 152 与上述该第一线 路图案可相连 ; 每一第二虚设线路 160 都包括一第二虚拟图案 162 形成在该基板 110 上。
该第二线路 150 还可包括一第二绝缘层 154 形成在该第二线路图案 152 上, 该第 二虚设线路 160 还可以包括一第二虚设绝缘层 164 形成在该第二虚拟图案 162 上。这样的 话, 在摩擦配向膜时能够顺向, 减少液晶堆积的发生。
该第二线路 150 进一步包括一第二透明导电层 156 配置在第二绝缘层 154 上, 该 第二虚设线路 160 进一步包括一第二虚设透明导电层 166 配置在该第二虚设绝缘层 164 上。举例来说, 该第二透明导电层 156 的材料与该第二虚设透明导电层 166 的材料都包含 氧化铟锡。
在一实施例中, 可将该虚拟图案 162 移到该侧边 114 与该另一侧边 115 相邻处, 较 利于沿着该方向 310 与该方向 330 对配向膜定向摩擦。
综上所述, 该液晶面板 100、 200 可包括该基板 110、 该薄膜晶体管阵列 120、 线路与 支撑结构, 其中该线路可为该第一线路 130 与 / 或该第二线路 150, 然不以此为限 ; 举例来 说, 如果该薄膜晶体管阵列 120 四周皆可布线时, 此线路也可设在该薄膜晶体管阵列 120 外 围。 该支撑结构可为该第一虚设线路 140 与 / 或该第二虚设线路 160, 然不以此为限。 实作上, 该支撑结构可以不是线路的型态, 例如像是突出物、 支撑片材或其它型态的支撑 物, 也都可以是支撑结构的实施方式。
在结构上, 该薄膜晶体管阵列 120 形成在该基板 110 上。线路形成在该基板 110 上, 配置在该薄膜晶体管阵列 120 的至少一侧边附近, 与该薄膜晶体管阵列 120 电性连接。 该支撑结构沿着该薄膜晶体管阵列 120 的侧边附近设在该基板上 110, 并与该线路分开设 置。
这样, 在配向膜制程中, 将该配向膜制作在设有该线路和该支撑结构的基板上, 再 对该配向膜定向摩擦。 在未布上盖线路之处设有该支撑结构, 使得地形差异缩小, 进而改善 摩擦时受力不均的问题, 减少液晶堆积的发生。
在设置上, 该支撑结构与该线路相毗连。 另外, 该支撑结构突出的高度符合线路突 出的高度。 这样, 当对该配向膜定向摩擦时, 该配向膜受力更为均匀, 以避免液晶堆积现象。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态样是一种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 其可应用在制造显示器, 或 是广泛地运用在相关的技术环节。以下将搭配图 5 来具体说明此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的实 施方式。
请参照图 5, 其是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所示, 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 400 包括下列步骤 410、 420、 430( 应了解到, 在本实施方式 中所提和的步骤, 除特别叙明其顺序者外, 都可依实际需要调整其前后顺序, 甚至可同时或 部分同时执行 )。
在步骤 410 中, 提供基板, 基板表面具有显示区与配线区, 其中配线区位于显示区 外侧 ; 在步骤 420 中, 形成薄膜晶体管阵列在基板的显示区上 ; 在步骤 430 中, 形成线路与
虚设线路在基板的配线区上, 并将线路设在显示区的至少一侧边附近, 且将虚设线路设在 显示区的该侧边附近的未设有线路之处。
为了对上述流程作更详尽的阐述, 以下将搭配图 1 到图 4 来进一步说明液晶面板 的制造方法 400 的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 1, 在制造液晶面板 100 时, 首先, 提供该基板 110, 该基板 110 的表面具 有该显示区 112 与该配线区 113, 其中该配线区 113 位于显示区外侧 112。接着, 形成该薄 膜晶体管阵列 120 在该基板 110 的显示区 113 上 ; 形成该第一线路 130 与该第一虚设线路 140 在该基板 110 的配线区 113 上, 将该第一线路 130 设在该显示区 112 的该侧边 114 附近 并将该第一线路 130 电性连接至该薄膜晶体管阵列 120, 且将该第一虚设线路 140 设在该显 示区 112 的侧边 114 附近的未设有该第一线路 130 之处。
在形成该第一线路 130 与该第一虚设线路 140 在该基板 110 的该配线区 113 时, 将该第一虚设线路 140 毗连于该第一线路 130, 以使该第一虚设线路 140 与该第一线路 130 相应地突出于该基板 110 表面。
在形成该第一线路 130 与该第一虚设线路 140 在该基板 110 的配线区 113 时, 可 以控制该第一虚设线路 140 突出的高度与该第一线路 130 突出的高度相等。 请参阅图 2, 在形成该第一线路 130 与该第一虚设线路 140 在该基板 110 的配线区 113 时, 首先, 可以形成该第一线路图案 132 与该第一虚拟图案 142 在该基板 110 上。
接着, 形成该第一绝缘层 134 在该第一线路图案 132 上以及该第一虚设绝缘层 144 在该第一虚拟图案 142 上然后, 配置该第一透明导电层 136 在该第一绝缘层 134 上以及该 第一虚设透明导电层 146 在该第一虚设绝缘层 144 上, 其中该第一透明导电层 136 的材料 与该第一虚设透明导电层 146 的材料都可以包括氧化铟锡。
请参阅图 3, 在制造该液晶面板 200 时, 除了如同制造该液晶面板 100 般形成该第 一线路 130 与该第一虚设线路 140 在该基板 110 的配线区 113, 还可以形成该第二线路 150 与该第二虚设线路 160 在该基板 110 的配线区 113 上, 并将该第二线路 150 设在该显示区 112 的另一侧边 115 附近, 其中该显示区 112 的侧边 114 与另一侧边 115 相邻, 且将该第二 虚设线路 160 设在该显示区 112 的另一侧边 115 附近的未设有该第二线路 150 之处。
在形成该第二线路 150 与该第二虚设线路 160 时, 可将该第二虚设线路 160 毗连 于该第二线路 150, 以使该第二虚设线路 160 与该第二线路 150 相应地突出于该基板 110 上。
请参阅图 2 与图 4, 在形成该第一线路图案 132 与该第一虚拟图案 142 时, 一并形 成该第二线路图案 152 与该第二虚拟图案 160 在该基板 110 上, 且该第二线路图案 132 与 该第一线路图案 152 可相连。
在形成该第一绝缘层 134 与该第一虚设绝缘层 144 时, 一并形成该第二绝缘层 154 在该第二线路图案 152 上以及该第二虚设绝缘层 164 在该第二虚拟图案 162 上。
另外, 在形成该第二线路 150 与该第二虚设线路 160 在该基板 110 的配线区 113 时, 还可以配置该第二透明导电层 156 在该第二绝缘层 154 上, 并配置该第二虚设透明导电 层 166 在该第二虚设绝缘层 164 上, 其中该第二透明导电层 156 的材料与该第二虚设透明 导电层 166 的材料可都包含氧化铟锡。
在形成该第二线路 150 与该第二虚设线路 160 在该基板 110 的配线区 113 时, 可
以控制该第二虚设线路 160 突出的高度与该第二线路 150 突出的高度相等。
另外, 在形成该第二线路 150 与该第二虚设线路 160 在该基板 110 的配线区 113 时, 可以控制该第二线路 150 突出的高度与该第一线路 130 突出的高度相等, 并控制该第二 虚设线路 160 突出的高度与该第一虚设线路 140 突出的高度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