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装式水落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装式水落管,尤为一种用于建筑物如车棚、候车亭、纳凉棚等的雨水排放,属于建筑物的辅助构件。
背景技术
已有技术如中国专利专利号分别为91213915.3、94219071.8、94215869.5、96231857.4,这些专利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都集中地针对了材料的选择,均未揭示结构方面的合理性。所谓结构方面的合理性主要体现为:一、工厂化生产后包装、运输、储存的经济性;二、整体易于安装性;三、部件之间的相互良好的组合性;四、固定的牢固性。类似于车棚、候车亭、纳凉棚等建筑设施它们所要求的水落管特别注重于管件之间的良好互配性和现场的安装便捷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管件之间配接合理、现场安装快捷、固定可靠的组装式水落管。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组装式水落管,它包括引水顶接头1、第一弯头2、横管3、第二弯头4、立管5、排水底接头6,引水顶接头1一端端沿向外扩设形成有一用于将引水顶接头1固定到棚体框架上的连接板11,另一端则窄缩成有一连接段12,连接段12与第一弯头2地一端插配,第一弯头2的另一端窄缩成有一插接段21,该插接段21与横管3的一端插配,横管3的另一端与第二弯头4的一端插配,第二弯头4的另一端窄缩成有一插接颈42,该插接颈42与立管5的一端插配,立管5的另一端与排水底接头6插配;在所述的立管5的管体上延设有用于将立管5固定到棚体立柱上的固定连接板51。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引水顶接头1、第一、第二弯头2、4、横管3、立管5、排水底接头6的材料为PVC。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引水顶接头1、第一、第二弯头2、4、横管3、立管5、排水底接头6的材料为玻纤布外覆聚酯树脂。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引水顶接头1、第一、第二弯头2、4、横管3、立管5、排水底接头6的材料为铝挤型材。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有一垫块7,该垫块7置于连接板12上,具出水孔71,出水孔71与引水顶接头1的引水孔13相对应。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垫块7的材料为橡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垫块7的形状为两端厚薄不一的楔子状。
本实用新型具有部件之间配接合理、装配快、固定可靠的优点。
附图及图面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组装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安装于棚体上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以车棚为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并结合图2,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在该图中还附带地给出了车棚或候车亭或纳凉棚之类的顶棚框架9及立柱8。作为专用于车棚或候车亭或纳凉棚的顶棚框架9,一般在其上一体成形有排水沟91及出水孔92,用螺钉将本实用新型的引水顶接头1携垫块7固定到出水孔92部位,并保证出水孔92、71、引水孔13这三孔对应。如果引水顶接头1、第一、二弯头2、4、横管3、立管5、排水底接头6的材料为PVC或玻纤布外覆聚酯树脂,那么安装时需用及专用的PVC胶水;反之,如果是铝挤型材,那么安装时需使用密封胶。待引水顶接头1由螺钉固定于顶棚框架9上后,将第一弯头2之一端对准连接段12,使连接段12插入到第一弯头2一端的容腔中,而第一弯头2之另一端通过其上窄缩所形成的连接段21插置到横管3一端的管腔31中,横管3的另一端则插入到第二弯头4一端的管腔41中,第二弯头4的另一端则通过其上窄缩形成的插接颈42插入到立管5一端的管腔52中,立管5的另一端插入到排水底接头6的管腔61中,这样便形成了自出水孔71至排水口62的贯通通道。立管5通过延设于管体上的固定连接板51与棚体的立柱8固定,具体是用螺钉旋过开设在固定连接板51上的螺孔511直至旋及到立柱8上的螺孔81中。可见现场的整个装配过程十分便捷,而且引水顶接头1、固定连接板51分别与顶棚框架9、立柱8固定可靠。在安装过程中,横管3、立管5的长度可依需截取
图3示意了本实用新型处于使用状态下的一种表现形态。顶棚上的雨水依序经由排水沟91、出水孔92、71、引水顶接头1、第一弯头2、横管3、第二弯头4、立管5、排水底接头6,直至排水底接头6的排水口62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