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把手及具有该把手的车辆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把手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把手。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
括上述把手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车辆及其附件的设计中,车辆外把手作为进入车内的第一操作附件,外把手的
使用手感对于车辆的主观评价有重要影响,车辆外把手设计的舒适感成为外把手的重要指
标。
现有技术中,车辆外把手包括把手主体和底座,把手主体的一端可沿底座转动以
开启车辆,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车辆外把手的把手主体与底座之间的间隙较大,配合限位不
足,影响把手使用时的稳定性,车辆把手感受不良可能会导致用户不满意。
因此,如何提高把手使用的舒适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把手,该把手通过弹性部件的设置,可以有效减小把手
主体与底座之间的间隙,提高把手的使用舒适感。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
把手的车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把手,包括把手主体和底座,所述把手主体的一端设有可与所述底座转动配
合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底座之间的间隙中设有可在所述限位件转动时填充所述间
隙的弹性部件。
优选的,所述弹性部件安装在所述限位件上,并且所述弹性部件具有向外凸起并
可与所述底座抵接的凸起部。
优选的,所述凸起部与所述限位件之间设有可供所述凸起部收缩的中空部分。
优选的,所述弹性部件呈弧形弹片状,并且所述弹性部件的轴向垂直于所述限位
件的转动平面。
优选的,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弹性部件的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限位件
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弹性部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限位件沿垂直于其转动平面的两侧均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支撑部件的
凸台,所述支撑部件的两端均设有可与所述凸台可拆卸配合的通孔。
优选的,所述限位件的一端侧面设有供所述支撑部件嵌入的凹槽。
优选的,所述支撑部件呈U型,所述弹性部件位于所述支撑部件的底部,并且所述
支撑部件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弹性部件的延伸方向。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把手。
本发明所提供的把手,包括把手主体和底座,所述把手主体的一端设有可与所述
底座转动配合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底座之间的间隙中设有可在所述限位件转动时
填充所述间隙的弹性部件。该把手通过设置所述弹性部件,当所述限位件转动时,所述弹性
部件可以利用自身的弹性变形,适应所述间隙的大小变化,所述弹性部件的设置避免了所
述限位件与所述底座之间的顿挫感,提高把手主体转动过程中的平顺性、操作手感和把手
回位声音效果,提升车辆的使用感受,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弹性部件的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
件与所述限位件可拆卸连接。上述设置,将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限位件设置为可拆卸连接,
可以便于所述支撑部件的拆装,进而方便对所述弹性部件的安装和更换,提高安装效率,降
低成本。
本发明所提供的车辆设有上述把手,由于所述把手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设有
该把手的车辆也应当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
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把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把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把手的A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把手的限位件未安装弹性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把手的弹性部件与支撑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把手的限位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把手主体、2-底座、21-第一限位部、22-第二限位部、3-限位件、31-弹性部
件、32-支撑部件、33-通孔、34-凸台、35-凹槽、4-把手端盖。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把手,该把手通过设置弹性部件,可有效减小把手主体
与底座之间的间隙,提高把手的使用舒适感。本发明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把手
的车辆。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至图6,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把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
2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把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把手的A部分
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把手的限位件未安装弹性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所
示把手的弹性部件与支撑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2所示把手的限位件的剖面结构示意
图。
在该实施方式中,把手包括把手主体1和底座2,把手主体1安装在底座2上,用于拉
动拉杆并开启门体。
把手主体1的一端设有可与底座2转动配合的限位件3,把手主体1在转动时会带动
限位件3转动,底座2中设有限制限位件3脱出的限位部,为了方便限位件3与底座2的安装,
限位件3与底座2的限位部之间具有间隙,限位件3与底座2之间的间隙中设有弹性部件31,
弹性部件31可在限位件3转动时填充间隙。
进一步,为了方便弹性部件31的安装,可以优选将弹性部件31安装在限位件3上,
并且弹性部件31具有向外凸起并可与底座2抵接的凸起部,使得限位件3在转动的过程中,
弹性部件31始终与底座2的边缘抵接,避免硬性接触,提高舒适度。同时,将弹性部件31安装
在限位件3上,可以方便加工,尤其时当对现有的把手进行改进时,无需拆卸底座2,直接更
换新的把手主体1即可,或者直接在原有把手主体1上改装即可,以提高更换效率,节约成
本。
同时,弹性部件31与限位件3之间优选为固定连接,当限位件3转动时,弹性部件31
会跟随限位件3一起转动,弹性部件31的凸起部与底座2之家摩擦配合,当移动至间隙较小
的位置时,弹性部件31被压缩,当移动至间隙较大的位置时,弹性部件31恢复。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为了避免弹性部件31被压缩时,弹力过大导致限位
件3转动困难,凸起部与限位件3之间设有可供凸起部收缩的中空部分,即移动至间隙尺寸
较小的位置时,凸起部可以向中空部分的位置收缩,并非仅靠自身体积的减小来适应间隙
的尺寸,收缩更加方便,并且收缩后的弹性部件31的弹力相对较小,便于把手主体1的转动。
具体的,弹性部件31可以呈弧形弹片状,弧形弹片的两端可以与限位件3固定连
接,中间部分向底座2凸起,并且与底座2抵接,优选的,弧形弹性部件31的轴向垂直于限位
件3的转动平面,即弧形弹片的环绕方向,与限位件3的转动方向一致,如此设置,可以提高
弹性部件31的使用寿命。
该把手通过设置弹性部件31,当限位件3转动时,弹性部件31可以利用自身的弹性
变形,适应间隙的大小变化,弹性部件31的设置避免了限位件3与底座2之间的顿挫感,提高
把手主体1转动过程中的平顺性、操作手感和把手回位声音效果,提升车辆的使用感受,提
高用户的满意度。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该把手还包括用于安装弹性部件31的支撑部件32,
支撑部件32与限位件3可拆卸连接。上述设置,将支撑部件32与限位件3设置为可拆卸连接,
可以便于支撑部件32的拆装,进而方便对弹性部件31的安装和更换,提高安装效率,降低成
本。
优选的,支撑部件32与弹性部件31为一体成型结构,当安装弹性部件31时,仅需安
装支撑部件32即可,安装方便,而且弹性部件31与支撑部件32为一体结构时连接牢固,防止
弹性部件31在与底座2摩擦的过程中脱离,影响使用寿命。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弹性部件31优选为橡胶件,橡胶材质的弹性好,耐
磨,并且具有一定的挺度,使用效果好。
同时,支撑部件32也可以为橡胶件,并且支撑部件32优选为条形结构,弹性部件31
设置在支撑部件32的中部,并且支撑部件32与弹性部件31的延伸方向垂直,即支撑部件32
自限位件3垂直于转动平面的一侧环绕至另一侧,具体的,限位件3沿垂直于其转动平面的
两侧均设有用于安装支撑部件32的凸台34,支撑部件32的两端均设有可与凸台34可拆卸配
合的通孔33,在安装时,可以先将支撑部件32的一端通孔33套入限位件3的一侧凸台34上,
然后将支撑部件32的另一端通孔33套入限位件3的另一侧凸台34上,优选的,支撑部件32在
安装后具有一定的拉伸,保证支撑部件32与限位件3之间更好的贴合,减少滑动。
进一步,为了更好的限制支撑部件32的移动,限位件3的一端侧面设有供支撑部件
32嵌入的凹槽35,支撑部件32上与凹槽35对应的位置外侧设置弹性部件31,如此设置,可以
防止滑动部件在与底座2摩擦的过程中,位置发生便宜,影响使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支撑部件32优选呈U型,弹性部件31位于支撑部件32
的底部,并且支撑部件3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弹性部件31的延伸方向,便于支撑部件32与限
位件3的安装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该把手主要作为汽车辆外把手使用,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
础上,该把手还包括用于安装锁芯的把手端盖4,具体的,锁芯通过螺钉固定到把手底座2
上,把手端盖4与把手主体1配合使用,保证外观,把手主体1和把手端盖4均安装在底座2上,
把手主体1作为操作部分,可与把手端盖4配合后实现门锁外开。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底座2上设有用于限制限位件3,防止限位件3脱离底
座2的第一限位部21和第二限位部22,在满足安装条件的前提下,第一限位部21和第二限位
部22可以尽可能的靠近限位件3,以尽可能的减小间隙的大小。
另外,把手端盖4和把手主体1与底座2之间还设有垫片,垫片的一侧位于把手端盖
4与底座2之间,另一侧位于把手主体1与底座2之间,垫片的设置可以保证把手端盖4与底座
2以及把手主体1与底座2之间的密封及缓冲作用;当然,把手主体1的远离把手端盖4的一端
与底座2之间同样可以设置垫片以实现密封及缓冲作用;同时,把手底座2通过螺钉安装在
车辆上,支撑整个把手的安装及固定。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把手,通过改变把手主体1和底座2的配合结构,增加了弹性部
件31并改进其底座2上的限位部的位置,在保证把手主体1限位条件下能够灵活转动,从而
改善把手在使用过程中的感受,保证把手使用时平顺性,达到提升整车档次的目的;同时,
弹性部件31优选为橡胶,保证把手主体1运动过程中与底座2的间隙一致,提升把手使用的
平顺性,这里所指的把手主体1与底座2之间的间隙,是指把手主体1与底座2上靠近限位件3
一侧的台阶侧面的距离。
除了上述把手以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把手的车辆,该车辆的其他各
部分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
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把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
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
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
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