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叉路口左转弯立交桥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立体道路的相互连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交叉路口左转弯立交桥。
背景技术
城市内交通拥堵是世界性的问题,尤其在交叉路口的通行效率较低,以双向六车
道十字路口为例,机动车道东西南北方向各有直行、右转、左转各3条通行路线,共12条通行
路线。其中右转弯无限制,左转弯和直行共8条通行路线需要靠红绿灯控制轮流通过。每一
次绿灯允许对称的2条通行路线通车,一个周期共4次绿灯。这8条通行路线有3/4的时间处
于禁止通行的红灯状态,效率较低。同时城市内大部分路口空间都相对狭窄,不具备建造大
规模立交桥的条件。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少交叉路口等待红灯的时间,提高交叉路口车辆通行的效率,本发明消除
了直行和左转弯的相互干扰,使同一路口的左转弯和直行能同时进行。以十字路口为例,将
一个周期内的4次绿灯(横向直行—横向左转弯—竖向直行—竖向左转弯)降为了2次绿灯
(横向直行、横向左转弯—竖向直行、竖向左转弯),单位时间内的通行效率提高了一倍,前
方车辆等待时间由最多3个红灯降为最多1个红灯。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十字路口中央设立一个高出地面
4.5米以上的左转弯桥面,桥面与各路口的左转弯车道通过坡道连接,每个路口的左转弯入
口车道和左转弯出口车道相邻,可以合并成一个坡道。横向绿灯时,横向双向直行车辆通过
地面通行,横向双向左转弯车辆上桥通行;横向绿灯结束,纵向绿灯时,纵向双向直行车辆
通过地面通行,纵向双向左转弯车辆上桥通行;4个方向的右转弯无限制;两次绿灯时间所
有方向的车辆都通行一次。
本发明为一种交叉路口左转弯立交桥, 主要由左转弯桥面、坡道组成,还包括栏
杆,立柱或桥墩,桩基等。左转弯桥面的桥面中心位置在各路口左转弯进出口车道的延长线
交叉区域,并向四周拓宽一车道或更多,桥面在与坡道连接部位视转弯半径大小可适当延
长。桥下采用立柱或桥墩支撑,立柱或桥墩设置在直行车道之外。为增大转弯半径,左转弯
车道等待线可设置在坡道上。桥面四周正对路口的一侧,对应一个上坡道和一个下坡道,如
果上坡道和下坡道间距较小,坡道可合并;如果间距较大,可在接近桥面处合并,以充分利
用空间和降低成本,并增大转弯半径。坡道坡度应合适,既不超过标准上限,也要尽量大,以
节约空间和降低工程造价。桥面和坡道的主要支撑都采用钢结构或者钢筋混凝土结构,立
柱或桥墩采用桩基承重。优先采用钢结构,提高建造效率。钢结构尽量形成小框架。
桥面和坡道周围护栏采用防撞结构,防止车辆操作失误撞开护栏掉落桥下。
桥面和坡道设置排水管道和路灯。
桥下采用人工照明。
在转弯桥面中心上方设置足够高的交通信号灯,使各方向各种车型车辆都能看到
信号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显著提高交叉路口的车辆通行效率,既增加了单位时间内
的车辆通过量,也减少了车辆等待时间;空间利用率高,桥上空间大,障碍物少,各类车辆有
足够转弯空间;占用空间小,不对道路之外的区域产生影响;工程量小,造价相对低廉。
附图说明
图1是十字路口左转弯立交桥所有车道的示意图。
图2是十字路口左转弯立交桥横向绿灯时的通行示意图。
图3是十字路口左转弯立交桥纵向绿灯时的通行示意图。
图4是丁字路口左转弯立交桥所有车道的示意图。
图5是丁字路口左转弯立交桥横向绿灯时的通行示意图。
图6是丁字路口左转弯立交桥纵向绿灯时的通行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十字路口的左转弯立交桥,四个路口均有由一个上坡道和一个下坡道合并成的坡道与
左转弯立交桥桥面联通。横向绿灯时,上下方向直行和左转弯共4条路线同时通行;纵向绿
灯时,左右方向直行和左转弯共4条路线同时通行。右转弯不受限制,随时可以通行。两个绿
灯可使所有通行路线通行一次。
实施例2
丁字路口的左转弯立交桥,左侧路口仅有一个下坡道,右侧路口仅有一个上坡道,下侧
路口有上坡道和下坡道。横向直行和各向右转弯不受限制,随时通行。仅在右转下左转弯和
下转左左转弯处设置红绿灯,轮流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