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塔式立体车库停车方法本发明申请是分案申请,母案申请号:2016103198403;母案名称:一种离合式履带
传送机构和基于该机构的塔式立体车库;母案申请日:2016-5-12。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立体停车设施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
的塔式立体车库停车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规模的越来越大,人们在城市里生存的空间却越来越小,从而对城市动
态、静态交通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给停车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
的发展机遇。因此,汽车的“住宅”——停车库的建设,由平面停车库向立体停车库、由简单
的停车向电脑管理高度自动化的现代立体停车库演变,现代立体车库成为了一种独特的、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观赏性和适合城市环境的建筑。
现代立体车库中的机械立体停车设备既可用于宾馆酒店、影剧院、医院、学校、商
场、写字楼、政府等公共和办公场所,也可用于住宅小区的停车库。并可以创造多层停车位,
空间利用效率高,产品适应范围较为广泛。因此,机械立体停车设备可以设计成多层,通过
升降驱动系统实现底层以上的载车板的升降,完成汽车存取过程。并可以设计成停放各种
样式的汽车:比如各种小型车、中型车、大型车、超大型车。
传统立体停车库通常采用多层停车位或圆盘转动式停车位。多层停车位通常利用
升降系统和平移系统完成汽车停放的转移,从而实现停车或取车,其需要采用双重系统配
合驱动完成,其结构复杂,停取车耗时较长,且因其考虑成本因素不适用于小区等小型停车
场,且整体所需安装位置较大,占用面积较广;圆盘转动式停车位为了避免了来回搬移的缺
陷,利用圆盘状支架,在边缘设置多个停车单元,通过驱动主转盘完成停车单元的圆周运
转,但其存在运行平稳性较差、立体停车单元容量较小的局限,为增加立体停车单元的库容
量,需要增加支架半径,导致立体车库占地面积增大,支撑强度要求过高,同时空间利用效
率较低,且其停车单元承载主要通过承载支架完成导向转动,在切换车位时存在移动不稳
定,容易造成车辆侧翻问题,对财产乃至人身都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经检索,中国专利公开号CN 103422696 A,公开日2013.12.04的专利文献公开了
一种履带平移式立体车库,包括立体车库主体、升降电机、升降支架、升降板及动力装置,立
体车库主体内部设有两条履带a,两条履带的首尾之间连接有两根连杆a,升降电机位于立
体车库主体顶部,升降支架位于两排立体车库主体之间,升降板上设有两条履带b,升降板
两侧设有四个卡头卡在升降支架的凹槽内,动力装置固定在升降板的两头,动力装置的长
条齿轮插在两条履带b之间的连杆b的内齿轮内部。该发明的两根连杆a中间部位设置提供
传动的齿轮,齿轮的驱动装置也在两条履带之间,造成带动汽车停放的履带面积较窄,只能
提供汽车轮面积大小的履带来驱动车轮,汽车停放时需要停车人员高超的停车技术,停车
时很不方便。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立体停车设备切换车位时存在移动不稳定、现有的平移履带对汽车
停放的驾驶技术要求较高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塔式立体
车库停车方法。它可以实现停放的履带面积大,对停车技术要求低,移动时运行平衡、平稳
的目的,而且操作方便、灵活。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方案按以下方式进行:
一种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塔式立体车库停车方法,所述塔式立体车库包括
左车库、右车库、升降机构、升降通道和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所述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包
括齿轮A、齿轮B、主带、副带、电机A和链轮-链条机构和伞齿轮组,其中:所述升降机构为升
降平移机构;所述主带和副带为顶头且均水平设置,两者之间余有间隙;所述伞齿轮组和电
机A的转轴连接;所述链轮-链条机构为2个,通过伞齿轮组传动式连接,其中一个带动主带
转动;另一个带动副带转动;2个链轮-链条机构分别为链轮-链条机构A和链轮-链条机
构B,分别设置在主带内部空间和主带的旁侧;链轮-链条机构A带动主带转动;链轮-链条
机构B通过带动啮合连接的齿轮A和齿轮B带动副带的转动;齿轮A和链轮-链条机构B传动
式连接,齿轮B和副带的履带轮传动式连接;所述升降通道的两边对称设置左车库和右车
库;所述副带分别设置在左车库和右车库的各塔层内,所述主带设置在升降通道内,并通过
在塔顶固定设置的升降机构提升至各塔层内和副带协同作用转移车辆;所述齿轮组包括伞
齿轮A、伞齿轮B和伞齿轮C,伞齿轮B的两侧分别外啮合伞齿轮A和伞齿轮C;伞齿轮B套接在
电机A转轴的端头,伞齿轮A套接在传动轴A的端头,伞齿轮C套接在传动轴C的端头;传动轴A
通过轴承固定在井形框架的竖向架的内侧,传动轴C穿出井形框架的竖向架和链轮-链条
机构B传动式连接;所述链轮-链条机构A的2个链轮分别套接在传动轴A和传动轴C上,传动
轴C为井形框架顶端设置的履带轮之间的传动轴,伞齿轮A通过带动链轮-链条机构A的传
动,带动主带的转动;所述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还包括设置在主带和链轮-链条机构B之间
的离合机构;所述离合机构包括伸缩器、摆动片、离合片A、离合片B和联动杆,所述伸缩器固
定在主带的井形框架的竖向架的外侧,伸缩器的伸缩杆的端头和离合片A的一端分别和摆
动片的两端铰接,离合片A再铰接在传动轴C上,离合片A的另一端和联动杆的一端固定连
接,联动杆的另一端和离合片B的一端固定连接,离合片B的另一端和传动轴C的端头铰接;
所述链轮-链条机构B的两个链轮分别套接在传动轴C和联动杆上,所述齿轮A固定在离合
片A和链轮-链条机构B之间,并套接在联动杆上;伸缩器回拉时,齿轮A的外边缘突出于主
带和副带之间的间隙后,和齿轮B外啮合;
步骤为:
汽车A停放在主带后,启动升降机构14将主带提升至立体车库二层,和两侧副带呈
水平状态,启动左侧电机A,在左侧伞齿轮B的作用下,分别和左侧伞齿轮B的两侧啮合的左
侧伞齿轮A和伞齿轮C开始转动,左侧伞齿轮A通过左侧的链轮-链条机构A的转动带动主带
向左转动,同时,左侧伞齿轮C通过左侧的链轮-链条机构B的转动带动左侧齿轮A转动,当
汽车轮平移至两带之间间隙时,启动左侧牵引式电磁铁,左侧伸缩器回拉时,左侧齿轮A的
外边缘突出于主带和左侧副带之间的间隙后,和齿轮B外啮合,左侧链轮-链条机构B通过
带动左侧啮合连接的齿轮A和齿轮B带动左侧副带的向左转动,当汽车轮跨过两带之间间隙
后,在左侧副带的作用下,待汽车A完全转移至左侧副带的表面,停止左侧电机A,再次启动
左侧牵引式电磁铁,左侧伸缩器向前顶,摆动片由原来的水平状态变更垂直状态,齿轮A在
重力作用下,松开左侧啮合连接的齿轮A和齿轮B;立体车库二层左侧副带停止转动,完成汽
车A停放在立体车库二层左侧副带的工作;再次启动升降机构将主带降落至立体车库一层;
将汽车B停放在主带后,启动升降机构将主带提升至立体车库二层,和两侧副带呈
水平状态,启动右侧电机A,在右侧伞齿轮B的作用下,分别和右侧伞齿轮B的两侧啮合的右
侧伞齿轮A和伞齿轮C开始转动,右侧伞齿轮A通过右侧的链轮-链条机构A的转动带动主带
向右转动,同时,右侧伞齿轮C通过右侧的链轮-链条机构B的转动带动右侧齿轮A转动,当
汽车轮平移至两带之间间隙时,启动右侧牵引式电磁铁,右侧伸缩器回拉时,右侧齿轮A的
外边缘突出于主带和右侧副带之间的间隙后,和齿轮B外啮合,右侧链轮-链条机构B通过
带动右侧啮合连接的齿轮A和齿轮B带动右侧副带的向右转动,当汽车轮跨过两带之间间隙
后,在右侧副带的作用下,待汽车B完全转移至右侧副带的表面,停止右侧电机A,再次启动
右侧牵引式电磁铁,右侧伸缩器向前顶,摆动片由原来的水平状态变更垂直状态,齿轮A在
重力作用下,松开右侧啮合连接的齿轮A和齿轮B;立体车库二层右侧副带停止转动,完成汽
车B停放在立体车库二层右侧副带的工作;再次启动升降机构将主带降落至立体车库一层;
以上步骤重复进行,能将汽车分别停放至塔式立体车库的各塔层。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升降机构包括电机B、主动链条、传动链轮、传动轴D和水平平
行设置的两套提升链轮组;提升链轮组包括从动链轮、传动链条和定位转向链轮;传动链轮
和电机B的主动链轮通过主动链条传动式连接;传动链轮的中心贯穿固定有传动轴D,传动
轴D的两端固定连接从动链轮,定位转向链轮和从动链轮通过传动链条传动式连接;传动链
条包括下传动链条和上传动链条;上传动链条左半段向上叉分出升降链条B,升降链条B通
过在定位转向链轮外侧固定设置的末端转向链轮升降;下传动链条向下叉分出若干均匀分
布、并联设置的升降链条A,升降链条A通过在下传动链条下固定设置的并联转向链轮升降;
升降链条A为2个,和升降链条B一起形成六吊点式提升机构;升降链条A和升降链条B的末端
均连接主带的调节螺杆;传动链条上设置有调节螺旋扣。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齿轮A直径大于齿轮B的直径;伸缩器为牵引式电磁铁。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电机A为伺服式电机。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副带为两个,分列主带的两端对称式设置,链轮-链条机构A、
伞齿轮组、链轮-链条机构B、离合机构、齿轮A、电机A均为两套,在主带的两头对称式设置。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效果:
(1)本发明的一种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塔式立体车库停车方法,通过链
轮-链条机构和伞齿轮组的配合,一个电机即能达到驱动主带、副带的目的,而且,履带能
够全覆盖井式框架,对停车人员放至主带上时,对于驾驶技术要求较低,对于汽车在两条带
上的互相转移也比较方便,无需进行校准工作;而且,主副带均是水平放置,无需换向,运行
平衡、平稳,基本无安全隐患;
(2)本发明的一种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塔式立体车库停车方法,齿轮A和齿
轮B的啮合带动副带的转动,通过齿轮的互相啮合即能达到两条履带动能转移的目的,啮合
的方式转移动能比较稳定,速度可控,操作方便,安全性高;
(3)本发明的一种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塔式立体车库停车方法,通过三个
伞齿轮的啮合,和两套链轮-链条机构的配合,达到将电机A的动能同步转移的目的,单个
电机带动两个或三个履带,节约了电机,运行效率高;
(4)本发明的一种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塔式立体车库停车方法,离合机构
的使用,当需要车辆转移时,再通过齿轮A和齿轮B的啮合启动副带,避免了副带的空转;同
时避免了通过频繁的拆卸齿轮来启动不同的副带,操作方便,利用效率高;
(5)本发明的一种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塔式立体车库停车方法,齿轮A直径
大于齿轮B的直径,履带的运行速度相同,车辆平移时,主带施加的动力大于副带,为平移提
供更大的动力,平移容易进行;牵引式电磁铁,伸缩控制方便,也可以使用气缸式伸缩;
(6)本发明的一种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塔式立体车库停车方法,伺服式电
机结合伞齿轮组的协同作用,使平移更加精准和稳定;
(7)本发明的一种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塔式立体车库停车方法,副带为两
个,主带为一个,主带能交替向两侧的副带平移车辆,提高了主带的使用效率和汽车平移的
效率;
(8)本发明的一种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塔式立体车库停车方法,通过对离
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升降,使主带对汽车的平移由平面向空间发展,呈倍数提高了主带对
汽车的平移效率,而且,平面式副带在左右车库平放,面积只要稍大于汽车底盘面积即可,
车库的空间使用效率高;
(9)本发明的一种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塔式立体车库停车方法,升降平移
机构配合主带和副带的协同作用,不仅能够提高车库的垂直空间的使用效率,还能够向车
库的纵深发展,适合长度和高度值均较大的大型立体车库;
(10)本发明的一种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塔式立体车库停车方法,六吊点式
提升机构配合主带和副带的协同作用,不仅提高了主带在空间的利用效率,而且还能够应
用于超重、超长车辆的稳定起吊,安全性能高,解决了用传统方式的起吊的安全故障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的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的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中的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离合时侧视状态图;
图4是本发明的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塔式立体车库侧视状态图;
图5是本发明的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塔式立体车库的升降机构的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塔式立体车库的升降机构的俯视图。
图中:1、井形框架;2、链轮-链条机构A;3、伞齿轮组;4、链轮-链条机构B;5、履带
轮;6、离合机构;7、齿轮A;8、齿轮B;9、主带;10、副带;11、电机A;12、左车库;13、右车库;14、
升降机构;15、升降通道;21、传动轴A;31、伞齿轮A;32、伞齿轮B;33、伞齿轮C;41、传动轴B;
51、传动轴C;61、伸缩器;62、摆动片;63、离合片A;64、离合片B;65、联动杆;141、电机B;142、
主动链条;143、传动链轮;144、传动轴D;145、从动链轮;146、下传动链条;147、上传动链条;
148、并联转向链轮;149、定位转向链轮;1410、末端转向链轮;1411、调节螺杆;1412、升降链
条A;1413、升降链条B;1415、调节螺旋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一种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包括主带9、副带10、电机A11、链轮-链条
机构和伞齿轮组3,其中:如图2所示,主带9和副带10为顶头且均水平设置,两者之间余有间
隙,该间隙小于汽车轮的半径;伞齿轮组3和电机A11的转轴连接;链轮-链条机构为2个,通
过伞齿轮组3传动式连接,其中一个带动主带9转动;另一个带动副带10转动。
本实施例的一种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汽车开至主带9的表面,静置,启动电机
A11,在电机A11带动下,2个链轮-链条机构通过伞齿轮组3的传动作用,其中1个链轮-链
条机构带动主带9转动,另1个链轮-链条机构带动副带10转动,当汽车被主带9的带动下,
运行至主带9和副带10的间隙时,汽车轮搭上副带10,在转动的副带10的作用下,汽车被平
移至副带10的表面,当后轮完全被平移至副带10后,停止电机A11,完成汽车的平移工作;当
需要将汽车再从副带10平移至主带9时,启动电机A11反转,汽车再被平移回主带,9完成一
个循环。
本实施例的一种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通过链轮-链条机构和伞齿轮组3的配合,
一个电机即能达到驱动主带9、副带10的目的,而且,履带能够全覆盖井式框架1,对停车人
员放至主带9上时,对于驾驶技术要求较低,对于汽车在两条带上的互相转移也比较方便,
无需进行校准工作;而且,主副带均是水平放置,无需换向,运行平衡、平稳,基本无安全隐
患。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一种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塔式立体车库,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
改进之处在于:如图1所示,还包括齿轮A7和齿轮B8;2个链轮-链条机构分别为链轮-链条
机构A2和链轮-链条机构B4,分别设置在主带9内部空间和主带9的旁侧;链轮-链条机构
A2带动主带9转动;链轮-链条机构B4通过带动啮合连接的齿轮A7和齿轮B8带动副带10的
转动;齿轮A7和链轮-链条机构B4传动式连接,齿轮B8和副带10的履带轮5传动式连接。齿
轮组3包括伞齿轮A31、伞齿轮B32和伞齿轮C33,伞齿轮B32的两侧分别外啮合伞齿轮A31和
伞齿轮C33;伞齿轮B32套接在电机A11转轴的端头,伞齿轮A31套接在传动轴A21的端头,伞
齿轮C33套接在传动轴C41的端头;传动轴A21通过轴承固定在井形框架1的竖向架的内侧,
传动轴C41穿出井形框架1的竖向架和链轮-链条机构B4传动式连接;链轮-链条机构A2的
2个链轮分别套接在传动轴A21和传动轴C51上,传动轴C51为井形框架1顶端设置的履带轮5
之间的传动轴,伞齿轮A31通过带动链轮-链条机构A2的传动,带动主带9的转动。副带10为
两个,分列主带9的两端对称式设置,链轮-链条机构A2、伞齿轮组3、链轮-链条机构B4、离
合机构6、齿轮A7、电机A11均为两套,在主带9的两头对称式设置。
本实施例的一种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具体使用时,汽车A停放在主带9后,启动左
侧电机A11,在左侧伞齿轮B32的作用下,分别和左侧伞齿轮B32的两侧啮合的左侧伞齿轮
A31和伞齿轮C33开始转动,左侧伞齿轮A31通过左侧的链轮-链条机构A2的转动带动主带9
向左转动,同时,左侧伞齿轮C33通过左侧的链轮-链条机构B4的转动带动左侧齿轮A7转
动,左侧链轮-链条机构B4通过带动左侧啮合连接的齿轮A7和齿轮B8带动左侧副带10的向
左转动,当汽车轮跨过两带之间间隙后,在左侧副带10的作用下,待汽车A完全转移至左侧
副带10的表面,停止左侧电机A11,放开左侧啮合连接的齿轮A7和齿轮B8;左侧副带10停止
转动,完成汽车A停放在左侧副带10的工作。
当汽车B停放至主带9后,启动右侧电机A11,在右侧伞齿轮B32的作用下,分别和右
侧伞齿轮B32的两侧啮合的右侧伞齿轮A31和伞齿轮C33开始转动,右侧伞齿轮A31通过右侧
的链轮-链条机构A2的转动带动主带9向右转动,同时,右侧伞齿轮C33通过右侧的链轮-
链条机构B4的转动带动右侧齿轮A7转动,右侧链轮-链条机构B4通过带动右侧啮合连接的
齿轮A7和齿轮B8带动右侧副带10的向右转动,当汽车轮跨过两带之间间隙后,在右侧副带
10的作用下,待汽车B完全转移至右侧副带10的表面,停止右侧电机A11,放开右侧啮合连接
的齿轮A7和齿轮B8,右侧副带10停止转动,完成汽车B停放在右侧副带10的工作。
当需要汽车A需要回到主带9时,啮合连接左侧齿轮A7和齿轮B8,启动左侧电机A11
反转即可,待汽车A平移至主带9后,放开啮合连接左侧齿轮A7和齿轮B8,将汽车A开走;
当需要汽车B需要回到主带9时,啮合连接右侧齿轮A7和齿轮B8,启动右侧电机A11
反转即可,待汽车B平移至主带9后,放开啮合连接右侧齿轮A7和齿轮B8,将汽车B开走。
本实施例的一种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齿轮A7和齿轮B8的啮合带动副带10的转
动,通过齿轮的互相啮合即能达到两条履带动能转移的目的,啮合的方式转移动能比较稳
定,速度可控;通过伞齿轮组3的三个伞齿轮的啮合,和两套链轮-链条机构的配合,达到将
电机A11的动能同步转移的目的,2个电机带动三个履带,节约了电机,运行效率高;副带10
为两个,主带9为一个,主带9能交替向两侧的副带10平移车辆,提高了主带10的使用效率和
汽车平移的效率。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一种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和基于该机构的塔式立体车库,基本结构同
实施例2,改进之处在于:还包括设置在主带9和链轮-链条机构B4之间的离合机构6;离合
机构6包括伸缩器61、摆动片62、离合片A63、离合片B64和联动杆65,伸缩器61固定在主带9
的井形框架1的竖向架的外侧,伸缩器61的伸缩杆的端头和离合片A63的一端分别和摆动片
62的两端铰接,离合片A63再铰接在传动轴C41上,离合片A63的另一端和联动杆65的一端固
定连接,联动杆65的另一端和离合片B64的一端固定连接,离合片B64的另一端和传动轴C41
的端头铰接;链轮-链条机构B4的两个链轮分别套接在传动轴C41和联动杆65上,齿轮A7固
定在离合片A63和链轮-链条机构B4之间,并套接在联动杆65上;伸缩器61回拉时,齿轮A7
的外边缘突出于主带9和副带10之间的间隙后,和齿轮B8外啮合。齿轮A7直径大于齿轮B8的
直径;伸缩器61为牵引式电磁铁。电机A11为伺服式电机。
本实施例的一种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具体使用时,汽车A停放在主带9后,启动左
侧电机A11,在左侧伞齿轮B32的作用下,分别和左侧伞齿轮B32的两侧啮合的左侧伞齿轮
A31和伞齿轮C33开始转动,左侧伞齿轮A31通过左侧的链轮-链条机构A2的转动带动主带9
向左转动,同时,左侧伞齿轮C33通过左侧的链轮-链条机构B4的转动带动左侧齿轮A7转
动,当汽车轮平移至两带之间间隙时,启动左侧牵引式电磁铁,如图3所示,左侧伸缩器61回
拉时,左侧齿轮A7的外边缘突出于主带9和左侧副带10之间的间隙后,和齿轮B8外啮合,左
侧链轮-链条机构B4通过带动左侧啮合连接的齿轮A7和齿轮B8带动左侧副带10的向左转
动,当汽车轮跨过两带之间间隙后,在左侧副带10的作用下,待汽车A完全转移至左侧副带
10的表面,停止左侧电机A11,再次启动左侧牵引式电磁铁,左侧伸缩器61向前顶,摆动片62
由原来的水平状态变更垂直状态,齿轮A7在重力作用下,松开左侧啮合连接的齿轮A7和齿
轮B8;左侧副带10停止转动,完成汽车A停放在左侧副带10的工作。
当汽车B停放至主带9后,启动右侧电机A11,在右侧伞齿轮B32的作用下,分别和右
侧伞齿轮B32的两侧啮合的右侧伞齿轮A31和伞齿轮C33开始转动,右侧伞齿轮A31通过右侧
的链轮-链条机构A2的转动带动主带9向右转动,同时,右侧伞齿轮C33通过右侧的链轮-
链条机构B4的转动带动右侧齿轮A7转动,当汽车轮平移至两带之间间隙时,启动右侧牵引
式电磁铁,右侧伸缩器61回拉时,右侧齿轮A7的外边缘突出于主带9和右侧副带10之间的间
隙后,和齿轮B8外啮合,右侧链轮-链条机构B4通过带动右侧啮合连接的齿轮A7和齿轮B8
带动右侧副带10的向右转动,当汽车轮跨过两带之间间隙后,在右侧副带10的作用下,待汽
车B完全转移至右侧副带10的表面,停止右侧电机A11,再次启动右侧牵引式电磁铁,右侧伸
缩器61向前顶,摆动片62由原来的水平状态变更垂直状态,齿轮A7在重力作用下,松开右侧
啮合连接的齿轮A7和齿轮B8;右侧副带10停止转动,完成汽车B停放在右侧副带10的工作。
当需要汽车A需要回到主带9时,通过启动左侧牵引式电磁铁,啮合连接左侧齿轮
A7和齿轮B8,启动左侧电机A11反转即可,待汽车A平移至主带9后,通过再次启动左侧牵引
式电磁铁,放开啮合连接左侧齿轮A7和齿轮B8,将汽车A开走;
当需要汽车B需要回到主带9时,通过启动右侧牵引式电磁铁,啮合连接右侧齿轮
A7和齿轮B8,启动右侧电机A11反转即可,待汽车B平移至主带9后,通过再次启动右侧牵引
式电磁铁,放开啮合连接右侧齿轮A7和齿轮B8,将汽车B开走。
本实施例的一种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齿轮A7直径大于齿轮B8的直径,履带的运
行速度相同,车辆平移时,主带9施加的动力大于副带10,为平移提供更大的动力,平移容易
进行;牵引式电磁铁,伸缩控制方便,也可以使用气缸式伸缩;伺服式电机结合伞齿轮组3的
协同作用,使平移更加精准和稳定。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一种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塔式立体车库,如图4所示,包括左车
库12、右车库13、升降机构14和升降通道15,升降通道15的两边对称设置左车库12和右车库
13;副带10分别设置在左车库12和右车库13的各塔层内,主带9设置在升降通道15内,并通
过在塔顶固定设置的升降机构14提升至各塔层内和副带10协同作用转移车辆。
本实施例的一种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塔式立体车库,具体使用时,需要将
汽车A、B分别停放在二层的左车库12和右车库13,具体步骤如下:
汽车A停放在主带9后,启动升降机构14将主带9提升至立体车库二层,和两侧副带
10呈水平状态,启动左侧电机A11,在左侧伞齿轮B32的作用下,分别和左侧伞齿轮B32的两
侧啮合的左侧伞齿轮A31和伞齿轮C33开始转动,左侧伞齿轮A31通过左侧的链轮-链条机
构A2的转动带动主带9向左转动,同时,左侧伞齿轮C33通过左侧的链轮-链条机构B4的转
动带动左侧齿轮A7转动,当汽车轮平移至两带之间间隙时,启动左侧牵引式电磁铁,左侧伸
缩器61回拉时,左侧齿轮A7的外边缘突出于主带9和左侧副带10之间的间隙后,和齿轮B8外
啮合,左侧链轮-链条机构B4通过带动左侧啮合连接的齿轮A7和齿轮B8带动左侧副带10的
向左转动,当汽车轮跨过两带之间间隙后,在左侧副带10的作用下,待汽车A完全转移至左
侧副带10的表面,停止左侧电机A11,再次启动左侧牵引式电磁铁,左侧伸缩器61向前顶,摆
动片62由原来的水平状态变更垂直状态,齿轮A7在重力作用下,松开左侧啮合连接的齿轮
A7和齿轮B8;立体车库二层左侧副带10停止转动,完成汽车A停放在立体车库二层左侧副带
10的工作。再次启动升降机构14将主带9降落至立体车库一层。
将汽车B停放在主带9后,启动升降机构14将主带9提升至立体车库二层,和两侧副
带10呈水平状态,启动右侧电机A11,在右侧伞齿轮B32的作用下,分别和右侧伞齿轮B32的
两侧啮合的右侧伞齿轮A31和伞齿轮C33开始转动,右侧伞齿轮A31通过右侧的链轮-链条
机构A2的转动带动主带9向右转动,同时,右侧伞齿轮C33通过右侧的链轮-链条机构B4的
转动带动右侧齿轮A7转动,当汽车轮平移至两带之间间隙时,启动右侧牵引式电磁铁,右侧
伸缩器61回拉时,右侧齿轮A7的外边缘突出于主带9和右侧副带10之间的间隙后,和齿轮B8
外啮合,右侧链轮-链条机构B4通过带动右侧啮合连接的齿轮A7和齿轮B8带动右侧副带10
的向右转动,当汽车轮跨过两带之间间隙后,在右侧副带10的作用下,待汽车B完全转移至
右侧副带10的表面,停止右侧电机A11,再次启动右侧牵引式电磁铁,右侧伸缩器61向前顶,
摆动片62由原来的水平状态变更垂直状态,齿轮A7在重力作用下,松开右侧啮合连接的齿
轮A7和齿轮B8;立体车库二层右侧副带10停止转动,完成汽车B停放在立体车库二层右侧副
带10的工作。再次启动升降机构14将主带9降落至立体车库一层。
以上步骤重复进行,能将汽车C、D、E……,分别停放至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
塔式立体车库的各塔层。当需要将各层汽车开走时,只要将相应的电机A11反转,升降机构
14配合主带9至各层,将在各层副带10表面停放的汽车平移至主带9后,再降落至地面,将该
汽车开走。
本实施例的一种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塔式立体车库停车方法,通过对离合
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升降,使主带9对汽车的平移由平面向空间发展,呈倍数提高了主带9对
汽车的平移效率,而且,平面式副带10在左右车库平放,面积只要稍大于汽车底盘面积即
可,车库的空间使用效率高。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一种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塔式立体车库,基本结构同实施例4,
改进之处在于:如图5和6所示,升降机构14包括电机B141、主动链条142、传动链轮143、传动
轴D144和水平平行设置的两套提升链轮组;提升链轮组包括从动链轮145、传动链条和定位
转向链轮149;传动链轮143和电机B141的主动链轮通过主动链条142传动式连接;传动链轮
143的中心贯穿固定有传动轴D144,传动轴D144的两端固定连接从动链轮145,定位转向链
轮149和从动链轮145通过传动链条传动式连接;传动链条包括下传动链条146和上传动链
条147;上传动链条147左半段向上叉分出升降链条B1413,升降链条B1413通过在定位转向
链轮149外侧固定设置的末端转向链轮1410升降;下传动链条146向下叉分出若干均匀分
布、并联设置的升降链条A1412,升降链条A1412通过在下传动链条146下固定设置的并联转
向链轮148升降;在本实施例中,升降链条A1412为2个,和升降链条B1413一起形成六吊点式
提升机构;升降链条A1412和升降链条B1413的末端均连接主带9的调节螺杆1411;传动链条
上设置有调节螺旋扣1415。
本实施例的一种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塔式立体车库停车方法,具体使用
时,2条均匀分布、并联设置的升降链条A1412和升降链条B1413的组合,实现了6吊点均匀分
布的目的,适用于一般长度的重型车辆的起吊。固定连接螺杆能够方便的可拆卸的连接链
条和主带9;实现了在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塔式立体车库内多层停放重型车辆的目
的。调节螺旋扣1415能够调节链条的松紧,防止使用过程中链条过松或过紧而影响传动效
率。固定连接螺杆为调节螺杆1411,能够根据提升高度进行调节螺杆的长度,提高了整个车
库的通用性。
实施例6
本实施例的一种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塔式立体车库,基本结构同实施例5,
改进之处在于:升降机构14为升降平移机构,通过塔顶固定设置的行车实现升降机构14的
平移。升降链条A1412为3个,和升降链条B1413一起形成八吊点式提升机构。
本实施例的一种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塔式立体车库停车方法,升降平移机
构配合主带9和各塔层设置的副带10的协同作用,不仅能够提高车库的垂直空间的使用效
率,还能够向车库的纵深发展,适合长度和高度值均较大的大型立体车库。
实施例7
本实施例的一种基于离合式履带传送机构的塔式立体车库,结构同实施例6,不同
和改进之处在于:电机B141为变频电机,能够根据车重进行相应的动力调节,提高机构的通
用性;从动链轮145至末端转向链轮1410之间的距离大于车台板的长度,防止起吊时拉偏,
提高机构的稳定性和精准起吊。升降链条A1412和升降链条B1413上设置有定位扣,有效的
防止起吊过度;升降链条A1412为3个,和升降链条B1413一起形成八吊点式提升机构,能够
应用于超重、超长车辆的稳定起吊,安全性能高,解决了用传统方式的安全故障问题。
以上示意性地对本发明创造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所以,
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
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专利的保护范围。